蕃薯浇米

蕃薯浇米,Koali & Rice

主演:归亚蕾,杨贵媚,班铁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闽南语年份:2018

《蕃薯浇米》剧照

蕃薯浇米 剧照 NO.1蕃薯浇米 剧照 NO.2蕃薯浇米 剧照 NO.3蕃薯浇米 剧照 NO.4蕃薯浇米 剧照 NO.5蕃薯浇米 剧照 NO.6蕃薯浇米 剧照 NO.13蕃薯浇米 剧照 NO.14蕃薯浇米 剧照 NO.15蕃薯浇米 剧照 NO.16蕃薯浇米 剧照 NO.17蕃薯浇米 剧照 NO.18蕃薯浇米 剧照 NO.19蕃薯浇米 剧照 NO.20

《蕃薯浇米》剧情介绍

蕃薯浇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七层纱妙女神探第三季盖世俊杰年龄差婚姻我很帅世贸中心寄养家庭第四季甜蜜国度放学后失眠的你失踪:他们存在过皇家律师第一季战争的秘密爱情诅咒家族与情感海人鱼国土安全第三季西城童话看上去很美冬天的礼物国旗日顽皮鬼抵达之谜舐犊情深失鞋战场鬼声波小双侠策马狂奔徐兆华白雪皑皑传奇英雄

《蕃薯浇米》长篇影评

 1 ) “蕃薯浇米”观后感

这是一部反映闽南妇女生活和情感状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电影。

三位主演都是演技派,导演选角也是用了心思。

闽南海边乡村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拍得不错,许多细节刻画得真实动人,还有深厚的主题和怀旧味十足的闽南语歌曲。

勤劳善良的闽南女,一辈子辛苦劳作,上了年纪后,精神的寂寞、物质的溃乏、身体的衰退和观念的挣扎交织在一起,幸好还有浓浓的人情温暖和生生不息的信仰,支撑她继续前行……电影的总基调是“怅惘中的小美好”,通过讲述小人物命运,试图寻本溯源地探讨人生大议题。

虽然情节节奏有点乱,拍摄手法也较为青涩,但作为导演处女作已实属不易。

毕竟在商业片流行的今天,仍有人愿意去拍这样一类小众电影,是难能可贵的。

 2 ) 整体风格我还蛮喜欢

10.13在电影节看的首映。

中间有一段一直黑色的场景突然转场特别明亮 有点晃眼睛(捂脸 )。

以及中间有很多魔幻现实的拍摄手法。

音乐真的很喜欢,好的配乐更能烘托电影的灵魂。

在最后蕃薯浇米字幕出现的时候 我很喜欢那段俯拍人物和食物的画面。

结尾秀妹在理发店永远的睡着,然后出现了理发店门口写的:从头开始。

前后呼应 我觉得不错。

 3 ) 请不要让空巢老人独自承受一切

近期最让我有所感触的电影,导演走心了,演员亦是。

先说说归亚蕾老师,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但在这部电影里,她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被两个儿子推来推去,还被儿媳孙子嫌弃。

表面上亲人都在身边,可她的所思所想,又有谁真的想去了解呢?

所幸家庭虽然一般,但却有挚友和可爱的追随者老爷爷。

青娥的死太突然了,唯一能够相互依靠的朋友突然消失,只能靠托梦相见,也实在是有些理想化。

不过在这里并没有对青娥的死因做交代,但看她半夜被醉鬼老公暴打出门,也是一个悲惨的女人啊。

老爷爷阿水师就很可爱了,为了上演这出老年罗曼蒂克,又做水车又送鼓槌,全心全意支持归亚蕾的所有爱好。

虽然不受子女待见(哇这段真的超生气),但依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感情,或许是最让我感到温情的部分了。

电影里的三段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老爷爷两个人一起踩水车的时候,夕阳红爱情也太可爱了吧!

二是归亚蕾坐在鳄鱼雕像旁边唱着歌谣,凄凉感油然而生。

三是归亚蕾在家里偷偷练习打鼓的时候,配上电音鼓点竟然还意外觉得契合,为了坚持追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不正适合年轻的音乐形式嘛。

虽然看完电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对老人也好,对空巢的亲情也罢,但此时此刻只想着自己以后也要对亲人都要多加关注,毕竟真心实意的人,一辈子也碰不到很多了。

 4 ) 专访叶谦:千金我也不换这尚好的光阴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2019年10月15日平遥采访。

杨贵媚专访→《专访杨贵媚:人跟人共事,就结下一种善缘》) 在成为导演之前,叶谦已是一名成功的时装设计师,曾获得法国ESMOD时装学院(中国区)最佳女装设计等奖项,并在美国《福布斯》杂志、CNN电视台等重要外媒里亮过相。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为了爱好,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电影,而毕业作品,正是《蕃薯浇米》的剧本。

等到2017年,这个项目获得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计划”100万拍摄资金的支持,并在监制李少红的帮助下开拍了。

(注:以下涉及剧透。

)1.故乡从四年前落笔开始,《蕃薯浇米》的故事就遍布着私人化的标记。

在福建惠安人叶谦心里,蕃薯粥或是地瓜稀饭,就叫“蕃薯浇米”。

从小到大,那都是餐桌上常备的。

给长片处女作取这个亲切的名字是因为,“蕃薯浇米简简单单,清清淡淡,归亚蕾扮演的母亲,也做了一辈子给自己的子女吃,饱含着长辈的关爱和关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生活当中的很多真谛没有那么复杂,你简单,它也很简单,往往是人复杂之后,它才会变味。

”叶谦笑着补充,“有点奇怪的名字,也许比较容易让人记住。

”拍《蕃薯浇米》,是远游他方的思乡客对故土的一次温柔回望。

用叶谦自己的话来说,《蕃薯浇米》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不需要太刻意地去设计。

反正,电影拍摄地就是自己的故乡,街巷、房舍、邻里、风俗等等,都是再熟悉不过的。

“因为我就生活在那里呀!

”而且,自小叶谦就爱跟老人聊天。

奶奶与姥姥在他心头,更是可爱之最。

秀妹(归亚蕾饰)这个角色,正好融合了两位老人家的形象,甚至秀妹遭遇挚友突然离去的打击,也是当年有过的往事。

六岁那年,叶谦的太奶奶去世,他拿着遗像,出现在葬礼上,太小了,没有任何悲伤,“仿佛在经历一场嘉年华”。

后来爷爷也走了,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蕃薯浇米》的阿水师一角,他特地参照爷爷形象选了班铁翔,又把爷爷亲手制作的水车放到故事里,算是一种弥补。

正因旁观过种种别离,叶谦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告而别特别痛苦,但它也是一种日常。

”经年累月的感情码着,不知不觉地,早就垒成了一堵厚重的墙。

他很明白那种从“墙”上跌落后失重的状态,“好比你人生里面那个依靠,突然没有了,哪都靠不住,就像坠入了无边的黑暗”。

他说服摄影师Joewi Verhoeven大胆地让画面猛然逆时针调转90度,于是向左前行的秀妹在大银幕上,突然变成脸朝下地走动。

这个处理很有冲击力,却也正好安置了观众的错愕。

叶谦提到,每一次回老家,都会见到很多变化。

比如工业化菜棚大量出现。

每回去那边,他总会感叹,“这些菜好辛苦啊,白天要工作,晚上还打了光模拟日照,日夜都无法休息,像囚禁在自然的集中营里。

其实对某一种工业化发展,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个对的选择,但它确确实实影响了一些生活品质。

”《蕃薯浇米》里,青娥(杨贵媚饰)的卖菜营生,就遭到了工业化菜棚的挑战,于是才有了她去“实地考察”的戏份。

那碧色的蔬菜一眼望不到头,油绿绿地,叫这寻常妇人内心的疑惑与惊恐,也都无边无际了。

待在家中的日子,有时早上他会被一些声音吵醒。

原来离家不远的祠堂里,又举行了一场葬礼,以前对自己特别关照的某位阿嬷或者阿公,就这样突然撒手了。

“就是特别想要拍一部跟他们有关的电影,看能不能试着让观众走近这些被快速时代的发展边缘化的人。

这一群人也许没有办法在社交媒体上面发声音,但他们确实存在。

”接受采访那天,叶谦黑色的恤衫上有一行字,“EVERYBODY MUST HAVE A FANTASY.”(每个人都该存有幻想。

)他执导的长片处女作《蕃薯浇米》,该当算是一段对于故土故人的美妙幻想。

2.跨界有了《蕃薯浇米》,也就有了乡亲们的声音。

这些朴素的乡亲没有想到,自己摇身一变,会变成电影里的一个个素人。

而且,哪怕现场状况百出,这些曾被担心无法呈现出良好状态的“新演员”,其实表现得流畅自如。

特别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初次见面就让人觉得她依然是个俏皮的小女孩,她唱的那首《院内花开》,让叶谦至今想起都会起鸡皮疙瘩,后来歌曲被放到了电影里面,借给秀妹抒情去了。

他们也未曾想到,平日里如雷贯耳的归亚蕾和杨贵媚,能够来到自己的村子拍摄,还能够跟他们一起看遍日出月升,甚至在那稀罕的镜头前,给他们带来同台对戏的机缘。

再说了,她俩这次演的,可都是惠安媳妇儿。

从叶谦手里接过剧本的这两位台湾演员,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参演的,恰是内地首部闽南语电影。

叶谦也没料到,归亚蕾不仅顺利跨过语言关,而且给闽南语以及《蕃薯浇米》,带来了一些优雅的气质。

这也是导演在《蕃薯浇米》中想要的,“我们不要像以往的老人戏那样,非常闷,非常苦,非常悲伤,而是有活力、浪漫、优雅的”。

叶谦在乡土与时尚间,找到了巧妙的美学平衡。

摆到电影里的,全是生活的日常。

葬礼是这样的,神明祭祀的表演是这样的,服装同样也是这样的,不会有“过度设计”。

种田的人穿什么颜色,路边发呆的老太太着什么款式,她们在街边的裁缝店买什么样的布,裁什么样的衣服,在电影里,那都是照单全收的。

色彩很艳,有时候服装老师都会吓一跳。

希望《蕃薯浇米》能有“自己强烈的浓厚的色彩”的叶谦,就特地提一些色彩方面的意见。

剩下的,身为设计师的他全都放权给服装老师。

但时装设计的经验,还是给这位熟稔故土的导演带来了不少好处。

之前的工作毕竟都是为女性服务,那身为年轻的男性导演,在处理年长女性的故事时,非但没有陌生与隔阂,“反而多了一分亲近”。

就凭这一分亲近,《蕃薯浇米》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的距离感,都烟消云散了。

电影拍完,叶谦还会回到服装设计领域,“你好歹有一个吃饭的饭碗,才可以在电影方面任性一点,或者是纯粹一点”。

问他下次想拍什么,他笑了,“继续做福建菜呗。

”3.资深少女写作《蕃薯浇米》剧本的最大起因,就是因为叶谦看到很多当地的老太太会对游子说,在外面要懂得人情世故,凡事不能贪心,要大度,对人要好……但话锋一转到自身,她们就会说,自己活着就是等死。

“这种态度转变,让我特别想尝试通过电影的方式,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但是我又希望可以呈现出她们这种资深少女的美丽与哀愁,而不要凄凄惨惨。

”在这部电影里,叶谦确实给老年女性注入了少女的灵魂。

或者说,他还原了她们本该拥有的那种轻灵心态。

青娥跟秀妹到海边拾贝捡鱼,闹得欢了,从对方篮子里摸一条走,自己先笑得直不起腰,那被海风吹起的额发,折射着再青春不过的光彩。

又像那天秀妹把青娥“保释”出来,差一分就要尴尬了,青娥立马半撒娇地让秀妹打自己的脸,情绪松缓了,把屁股也给别了过去,秀妹顺着演起来,在只有彼此二人的剧场里,早就没了年龄的界限。

这些戏都是她们在现场的即时发挥。

偏偏每一幕都浑然自若,让人看得心里花开不败。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这两位真的是影后级别的。

我发现亚蕾老师的表演方式就是水,表面是涟漪,但底下是暗涌。

媚姐的表演方式就是火,一上来就要把你烧着。

她们这两种表演方式搭配在一起,就是我剧本当中林秀妹跟青娥的最佳诠释。

”而这种一静一动的表演方式,又像极了叶谦熟悉的福建、广东的戏曲表演。

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看了上百场戏剧的他,对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都是如数家珍。

与资深少女匹配的,还有阿水师这位资深少年。

年纪一把了,邀约秀妹去看戏的时候,还会趁着对方转身擦头发,对着镜子臭美一番。

他们踩水车的那一幕,比什么都浪漫。

三角梅早开好了,水车也像盛放在水边似的,他们去踩,水花溅起来了,歌谣奏起来了,“温暖得仿佛夕阳把你全身都照到”。

相对传统的整个村子里面,只有这三个彼此温暖的人物能在重负之下,觅到返老还童般的自在。

对惯于点到即止的叶谦而言,兴许可以用其中一幕来倾情表意。

秀妹梦见青娥的次日,搽上风油精,包上头巾,决定去打腰鼓了,等她跨过门槛,镜头推向一个特写,门缝边上一只烂掉的、萎缩的番薯,长出了新芽。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性就没有了。

如果你自己都认同,那肯定是没有。

但要是反过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

”这一点一滴的感悟就像被加到米里,小火慢煮,再苦,也熬出了一些蕃薯的甘甜来。

叶谦说了,“这部电影对我自己有疗愈的作用”。

归亚蕾也被电影感动到了,觉得“很优美,很浪漫”。

杨贵媚也觉得,“这个片子很干净,很纯粹,好像没有被污染过”,又补充说,“导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被票房污染。

”这位新导演当真是把电影“当成一座圣殿”,他回应杨贵媚,“如果我真的有抱着那种心态的话,那我宁可不拍电影,因为我在电影的世界里面,就是半点的油腻,都超级反感。

”他始终觉得,他们的年纪,他们的阅历,他们的感受,其实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唱出“千金我也不换这尚好的光阴”,“也是希望给这些有点悲观的老人们带来一点温暖。

 5 ) “闽南”,不该是个取景的绿幕

1.虽然导演是泉港人,场景也是在泉港拍的。

但是电影里面所谓闽南语有三种语调。

归亚蕾杨贵媚的台湾语调。

峰尾后龙镇的莆仙语调,还有山腰前黄镇的泉州语调。

泉港确实存在这种语言驳杂的环境,但是电影里的这种驳杂恰好割裂了演员与真实群众的对立感,对于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再现有种欠妥当的考虑。

好像粗暴的认为 闽南话=闽南文化的全部。

2.归亚蕾和杨贵媚在这里演技实在令人出戏,不能说差,但是非常之贴片。

服化道很新,搭配也很违和。

每场戏都透着浓浓的表演意味,也很套路,根本不是有乡庄妇女的质感。

3.最糟心的就是剧情,这个剧情情节的设置完全是一种基于文字文本化的情节,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文本幻想上,这个剧本是假想的一个现代幻觉形象将其老化贴上地域标签,而非从地域出发给人物赋予一个理想化诗意化的追求。

故事并不可笑,但在这个过程中归亚蕾的所有合理性都变成一个明摆着的演员,以至于闽南这个概念沦为一个可笑可被替换的幕布背景。

4.如果这个剧本是被李少红认可的,那只能说明她的女性主义关怀压过了对于地域本身特质的着眼。

文本的本身所有立足点变成一个剧本化的书写,而不是故事本身。

这不是关注家庭关注妇女,而是一种奇怪的悲悯,可怜式的张望一个农村妇女身上不该有的幻想,最可悲的是连幻想也是被文化之外的视角赐予她的。

如果认同它,会是对异域文化暴力在场的视而不见。

5.蔡崇达是泉州晋江人,他在《皮囊》里的文本有着强烈的闽南特质。

反观《番薯》,这造作的文本,应该设定在台湾背景下更好。

因为人文关怀也分现代和非现代的,不是说福建泉州不配有现代,而是请问你的本土性在哪?

在头巾里?

在语音里?

这是演木偶剧么?

根本泯灭了作为闽南地域的旧有的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不是说不可破坏,但是从头至尾的无视本身存在迎合现代审美的低姿态。

6.大量的对白消解了电影语言的魅力。

大量琐碎的日常很廉价,因为他们并没有撑起各种人物脉络和必然性,人物的情绪始终是造作而平淡的,好不容易在归亚蕾媳妇去骂阿水师时却有种隔靴搔痒的轻飘,好像只知道冲突的起承,然后立马断掉只会牛头不对马嘴的加一个套路化的回应。

7.据说大部分不是专业演员。

那这真的更糟糕了。

非专业演员有部分有种浓重的演的成分。

而专业演员又有一种落于一种偏日式偏舞台化的质感,这还不如《乡村爱情故事》来的有氛围感。

而这个片子的所有氛围感都是来自,电影的场景和道具?

大型舞台剧。

8.这个片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有一种文艺片的意图,但是很失败。

转场镜头和剪辑固然很不错,但是如果整体快慢节奏和人物情绪是张弛失衡的,偶尔的出场又显现出明确的调度痕迹以至于观众一直在旁观和置身两种立场中切换,到底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9.名字叫《番薯浇米》,平淡的日常的感觉,但是剧情立意是非日常化的,到头来也不懂电影是要去歌颂某种超越世俗成见的勇气还是去安慰平常的生活日常的合理性,倒是令我想起我们对番薯浇米这种东西的令一个观感,廉价。

10.番薯在闽南地区,是一种重要的作物,如果它具有文本隐喻,那么至少在这个片子里,它承载的是一团混乱的信息。

如果说美好的信念最终归于日常,那么从头到尾它的着墨就是一种沿街叫卖的算命先生,你的声闻和他的见地,永远存在一种不可取信的不对称。

 6 ) 蕃薯浇米,食来味甘。

“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寻一片屋檐可以遮风挡雨吗,神明也是。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看一部闽南语电影,是《蕃薯浇米》,音译为地瓜稀饭。

生在闽南,长在闽南。

电影一开头,就把我拖入那个熟悉的语言社会。

秀妹和青娥,是普通的惠安女,裹着头巾在盐场、田地间做活。

日常的吃食是一碗番薯浇米。

稀饭是无味的,放入番薯同煮,食来,味甘。

对微型海边渔村里的人而言,远方即是未知。

妇女们聚在天后宫,向妈祖娘祈祷海上的男人能够平安归家。

她们身上,是几代人的故事缩影。

终于在被放映的那一刻,千万个秀妹,千万个青娥,又一次复活。

小时候有幸学过一段时间梨园戏和腰鼓,唱戏不易,在粤东和闽南一带,荔镜记的爱情故事在戏台上已传唱百年。

「陈三五娘」尚未开场,可看戏人已驻守了半生岁月。

我的外婆、阿太也是秀妹和青娥中的一员,她们的姓名前,冠夫家的姓氏。

又如我在黄锦树的《雨》里看到的那样,死后,墓碑上镌刻着来处:「福建 南安」。

人生,人死,魂灭。

一碗蕃薯浇米被世界遗忘,始终未变。

 7 ) 番薯浇米

番薯浇米”在闽南语里的意思是:“番薯和米”。

不起眼的片名,一锅清淡的地瓜粥,简简单单。

这让我想到每天晚餐妈妈都会做的地瓜粥,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是大大世界的平凡,又是小小世界的不普通。

电影里离家在外打拼回家的儿子回家,最想念的味道就是番薯浇米,一下子吃了好几碗,我突然好想吃我妈妈做的地瓜粥了。

这碗番薯浇米大概是泉州人对母亲的“乡愁”吧。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

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

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

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

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

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发布电影主题曲《尚好的光阴》,娓娓道来的泉州生活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由浅入深的感受到泉州人勤劳、朴实的品质,以及智慧生活的哲理。

歌曲由叶谦作词,徐林作曲编曲,归亚蕾时隔36年再度献声演唱,亲切温柔的嗓音让观众仿佛醉入人心。

当很多人在惋惜优秀的女演员那么多,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只能演婆婆妈妈,羡慕大洋彼岸的演员,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十八也美,八十也美。

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年暮女性打破世俗和偏见的故事,而屏幕真的缺失这样的故事,所以更显的难得可贵。

感谢方才观影团,在若有所思的时间段,给了我一次心灵的静谧和熏陶。

 8 ) 你曾为远行和留在父母身边犹豫过吗?

首先感谢@方才说观影团 给予机会观看影片。

你曾为远行和留在父母身边犹豫过吗?

你曾为对父母关心不够内疚过吗?

你曾为自私阻碍过父母的决定吗?

如果有,你可以去看一下。

各个名字中比较熟悉的只有李少红,也是因为今年她上了个综艺。

归亚蕾很熟悉但是人和名字对不上,现在终于知道了。

哎,片子看的我有点压抑,最看不得这种写实的剧情片了,因为太过于真实,映后的无奈感总是会延续很久。

首先全片都是闽南话,如果各个主创人员都不是这个的确的人,无论后期配音还是当时的演绎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吧,致敬。

秀妹是父母的缩影,艰辛的养育儿子成人退休还要帮衬儿媳,孙子不亲,儿子繁忙。

一开始我以为她得了大病,但矛盾在于她又不吃药还卖掉,后来才道明是为了博取关注。

就像孩童时期我们啼哭引起父母注意一样。

她不与阿水搭伴,不知道真的是不想,还是世俗流言太伤人。

这个地方我思考着,那些我们即使知道父母有问题也不许他们离婚只因自己想拥有一个完美家庭,那些丧偶独居一生孤独的人,每次想要搭伴受到的种种偏见,我希望我可以尽量不做那个世俗的人,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论年龄大小。

青娥的死很意外又很意料中,因为她偷菜的时候迷糊的时候我以为那个菜棚有问题[允悲]没想是生病,但有个细节是她的眼圈越来越黑,也预示了结局吧。

她俩的相互扶持还真是挺戳心的,人越长大留在身边的朋友越少,一直陪伴的更是屈指可数,挺羡慕的。

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会想起我姥姥自己五六十岁干不动也要种地,会思考原来年轻的时候觉得退休之后真好,但真正退休后你的身体速度已经跟不上,好多事情不是说做就做了。

会想起我无意中说过爸爸慢悠悠,妈妈说老了当然会慢悠悠,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最后有个疑问是,那个二儿子吧做水利工程的和她老婆怎么了那个地方没看明白。

写到这里就一个感想吧,想赶紧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干什么都好[心]

 9 ) 太闽南了

太闽南了。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正是我的家乡泉港区山腰盐场和我奶奶的家乡辋川镇,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如实的还原了闽南人普通的生活。

这部剧对于不是闽南人可能会有点难理解,但对于闽南人,尤其是电影取景地的人来说,真的很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朴实无华的闽南老人日常生活细节。

希望导演多拍一些地方家乡电影。

 10 ) 感谢叶谦导演给世界留下这部电影

从来没见过外公,外婆跟电视剧的秀妹一样早早就没了伴,最近老房听说要拆迁,外婆一连哭了好几晚,尤记得有一次看着外婆房门口的墙上挂着的外公遗像,听她说以前住在类似四合院的地方,一夜被火烧了去,是邻里邻居帮忙才不至于睡马路,后来拼命干活才建的石头厝。

电影中的种种细节都交织在闽南人的日常里,外婆一生要强,外公去世后把家里五个孩子拉扯大统统嫁娶,但她从未找过老伴,我不理解为何这是一件丢脸的事(好似现在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歧视)

《蕃薯浇米》短评

说白了是冲归亚蕾去的,不算特别满意,但也有能get到的亮点。农村+老年两个tag基本就注定票房的情况了… 现实也确实如此。整体的节奏在农村老年题材里,算是比较合适的。两个老少女的友谊非常可爱(尽管甜段刚上线啪就死了)。不特别惊喜,能讨论的也不多,但还算可以一看的一类。

4分钟前
  • 言水生
  • 还行

让人感动的电影导演对镜头语言把控成熟生活流…前部分有点困倦

8分钟前
  • 辣鸡小王吧
  • 推荐

作为首部内地闽南语院线电影,其实还蛮期待的,但是看了之后又好像什么都没看。感觉影片是在极力的去凹任何有关闽南的元素,故弄玄虚式的装腔作势,看着痛苦。随便截一段出来跟我说是学生毕设,我都信。可是作为院线电影,真的没懂在干嘛?在砍烂吗?

9分钟前
  • 青芒鹹桃
  • 较差

电影开始滚动演职人员名单,回眸成了她们的绝响,但又有谁可以永生呢?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空巢老人的电影,不如说这部电影试探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在小乡背景下理想化宗教化的老年人之间的情与爱。在混乱的以妈祖为中心的宗教体系中,人们的选择和抉择还是遵循心中早有的答案的“天意”,所以说这是一部可以让人笑着觉得很美的悲剧。但是这部电影也有着较多的“线头”:比如故事发生在那个年代?青娥为什么只在偷菜的时候感到眩晕?呈现了咳嗽和眩晕之后,青娥死的真正病因是?为什么秀妹说自己是装病,但半夜给儿子打电话的时候却咳嗽得那么严重?为什么渲染秀娥情绪的时候用摩登的背景乐?为什么秀妹在后面又突然接受了与木匠进一步的发展?秀妹在跌倒后是怎么做到突然消失的?为什么最后理发师发现秀妹去世只是静静地走开了?铺陈转折稍唐突了些。

12分钟前
  • 吃白
  • 推荐

导演的能力和阅历都不足以支撑一部长篇电影,所以最后的成片显而易见的混乱与失真。一百多分钟,感觉无数撕裂的风格夹杂在其中,而当故事结构支撑不起叙事意图时,就靠无尽的自白来填充。人物的性格与转变,都流于平面和表面。

13分钟前
  • 小荡儿猫
  • 较差

番薯🍠到底是啥?地瓜?白薯?红薯?南瓜?作为大陆第一部闽南语院线电影,这个片名真的不适合票房号召,不过大概主创也不很在乎吧。据说是导演处女作,那真的不错了。也是补上去年(还是今年?)大银幕一课。宣传词说是彰显老年女性独立之作,其实也没有很突出这种主题。里面的歌儿有些好听但出戏。优酷app投屏。豆瓣显示109分钟,优酷爱奇艺都是将近108分钟,有龙标应该就是院线版。

17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没多少故事,主要借机展示民俗

22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其实有点简单了 但姐妹间的友情还是让人感到温情 特别是杨贵媚叫打屁股的那一段 太可爱了

27分钟前
  • 孽好
  • 推荐

很多熟悉的人 道具 场景

29分钟前
  • 刁蝉
  • 推荐

对家乡有深厚感情,才能拍得如此温柔又充满反思,前半段毫无指摘,后半段剪辑稍显凌乱,要给的东西太满忘记了取舍,最后半小时里几乎每一场戏用来做结尾都会更好。#PYIFF2019#

31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3.4/5★,影片上映前就喜欢上了主题曲,只可惜小地方排片仅一天,当天晚上才从对岸飞回来,于是遗憾错过。今日终于看到影片,归亚蕾和杨贵媚的演技呀,真是让人沉醉!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品,本片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很多镜头拍得特别有味道,乡土、友情、亲情、爱情、孤寂、生死、自我……影片可以解读出的东西也很多很多,但剧本之弱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地方的人物对话和情感处理非常生涩刻板。可还是秉鼓励支持的态度,因为着实流泪了。哭点着重在两处:一是秀妹和阿水师踏水车时响起了《尚好的光阴》;二是结尾秀妹在理发店里睡去/逝去时,镜头最后投注的“从头做起”。期待导演下一部作品!

34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还行

作为年轻导演的处女作,真的是靠大女主撑起整部片。虽然剧情略显割裂和不连贯,但是有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38分钟前
  • See tO MeeT
  • 较差

很喜欢,天气好好,岁月漫长,村里虫鸣,心依有人,声音和配乐耳朵享受预警,闽南语太好听了,有些词和我的乡音竟然一样的,杨贵媚归亚蕾好棒,流眼屎了。片名出的好棒好看系列。跟听升哥新砖七天类似的感觉。

4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老去 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需要适应 需要学习。。。

44分钟前
  • 电影移动城堡
  • 还行

审美非常在线,两位主演特别好,故事稍平淡,有些细节还挺有意思,镜头有设计感,作为处女作很棒了!

45分钟前
  • 爱吃和府捞面
  • 还行

我其实也很想给归亚蕾杨贵媚打个高分,可是实在给不出手,两位影后都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影片把所有自己喜欢的桥段元素都放进去,可以从不考虑这样的混搭到底合不合适,会形成怎样的风格……

48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较差

归亚蕾,杨贵媚我还以为是台湾电影!

53分钟前
  • 哈维尔
  • 还行

闽南老姐妹的情谊。

54分钟前
  • 南高峰
  • 推荐

无论是服装,美术,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有些过度和夸张。整体,都是在演,杨贵媚和归亚蕾都不太适合这样的角色,表演也怪怪的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路边捡到的神像,要奉在佛龛里供好。身后选来的棺木,要久到百年仍不腐。人艰苦一生,就为了头顶有片屋瓦可以栖身,神明不也一样。关于爱情,是你帮我做个鼓槌,我帮你补补衣服的简单。关于友谊,是你死后还找我托梦,陪你夜聊到天明的负重。与老者换一把伞,做一碗蕃薯浇米,纵使渡船无水,也要行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