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字鬼谈
The Scribbler,潦草者
导演:约翰·修茨
主演:凯蒂·卡西迪,加瑞特·迪拉胡特,米歇尔·崔切伯格,迈克尔·因佩里奥利,吉娜·格申,萨莎·格蕾,昆瑙·内亚,艾什琳恩·叶尼,比利·坎贝尔,艾丽莎·杜什库,卢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简介: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娱乐杂志《娱乐周刊》报道,根据丹尼尔·谢弗所著漫画小说改编的电影The Scribbler将于下周在美国电影市场上映,《娱乐周刊》独家揭秘电影海报The Scribbler讲述的是由凯蒂·卡西迪主演的一位年轻女子同其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对抗的故事。该部影片由NAA出品,约翰·苏茨(John Su..详细 >
#Cannes2023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BJIFF 240425 党史馆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