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利用现象,利用查边球的性感去做骨架的电影,没有太多的灵魂,这个是不喜欢的原因。
当然对于粤语的使用似乎是这部戏的亮点。
最后提醒不懂粤语建议不用看了。
无论从思想定位、人物设定还是故事主题来说,《低俗喜剧》都是一部暧昧的电影。
它既标榜“政治不正确”,又占尽香港政治风气的好处;既塑造三级片监制的形象,又赋予其绅士般的言行;在主题方面,更是多线并行,难以定夺。
反复揣摩,我依然觉得这片子定位不准,人设偏激,深度不足,整部片子倒更像是导演彭浩翔拍腻了雅俗共赏电影后的急转弯:好比是正襟危坐了一整节课后与前后桌做的小动作,只说自己人听得懂的话,对局外人不负任何责任。
1.定位——政治不正确?
正如所有主创宣扬的,《低俗喜剧》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香港本土电影,字幕都无法翻成普通话,其喜剧因素大多包含在对白当中。
作为听不懂粤语的观众,如果想要评价其作为一部喜剧成功与否,必然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不妨聚焦在“低俗”二字。
第一场戏还未开始,导演的态度就已经十分明确了。
“内容充满不雅用语,成人题材,政治不正确,情色描写……”,甚至非常形式主义地给了十秒“缓冲时间”用以离场。
这是影片的第一个噱头——设身处地地想,作为买票进场的观众,不可能因为片头几句话就灰溜溜地离场吧?
那片头的几分钟不等于白说吗?
其实不然。
彭浩翔要求在场的观众先接受“情色”、“政治不正确”这些概念,再去看他的电影。
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彭浩翔眼中香港本土电影核心元素之一,即低俗。
电影标榜自己“政治不正确”,事实上又处处以香港本土电影做宣传,占尽了“政治正确”的便宜。
然而这种“香港本土化”,在我看来只是彭浩翔眼中的的本土,它既不能取代《桃姐》中港片独有的温情模式,亦不能否认《天水围的日与夜》代表的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甚至没有《麦兜》系列的雅俗共赏。
标榜自己“政治不正确”,戏里戏外都打着低俗这张底牌;事实上又政治“极其正确”,借哄抢奶粉、广西老板等形象迎合港民一个世纪以来的优越感——这样一种分明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保障了《低俗喜剧》的票房,使其在合拍片的潮流中显得技高一筹。
但正如内地电影市场一样,票房高可以代表好宣传,好噱头,好渠道,代表片子完美地迎合了社会风气,却无法等同于好电影,更称不上经典之作了。
2.人设——走出体制,还是自欺欺人?
片中的人物设定颇具讽刺意味。
杜汶泽饰演的杜惠彰,虽作为三级片监制为一些人所不齿,但在访谈开始前早早到场,尽显“绅士风度”;反倒是 “高尚学府”的教授与同学姗姗来迟,相形见绌。
教授只会凯凯而谈,又言外面“风大雨大”,实际上没有做事的魄力——相比较之下,杜惠彰这样一名拖欠赡养费,潜规则女艺人的监制,竟然成功地被衬托出一丝高尚的、英雄般的气息。
现在我们所接触的港片,早就不再有早期黑白分明、非善即恶的人物设定了。
像《无间道》这样充满情感纠葛、一言难尽的人物设定成为主流,小人物崭露头角,电影的主角越来越生活化,去英雄化。
与许多新人导演一样,彭浩翔的很少让已经受到社会认可的角色做主角。
他偏爱那些游走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生活邋遢又算过得去的小人物。
而田蕊妮饰演的大律师前妻,则是影片所不齿的那类“高尚”人群的代表。
他们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对自己百般苛刻,更对孩子有极大的期望。
放到大陆即“根正苗红”,政治绝对正确,绝不逾越体制一丝一毫。
不过我想,为人父母的,大多数属于前妻的类型;身为儿女的,到头来能理解父母的严厉。
如果真像监制那样过着无法对自己担负责任的生活,那就根本称不上“反体制”了——他是被体制所抛弃者,哪有“反”的资格呢。
有时候,主角设定戏谑过头,难免有剑走偏锋的嫌疑。
为了“反体制”而“反体制”,就像为了低俗而低俗一样,走不出愤世嫉俗的小圈子,难免使原本无限的才华在有限的作茧自缚中窒息。
3.情节——节奏紧凑,深度欠佳纵观整个故事脉络,人物较多,能够做到每个人物第一场戏就交代其个性、经历等等,基本没有浪费镜头,使得影片的节奏相对紧凑。
男主与前妻、现女友错综复杂的爱情,同女儿的亲情,以及“臭味相投”的哥们义气等等,使得片子充斥着情感纠葛,很能够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情节上讲,一环扣一环,多条感情线同时发展,尤其是最后监制拯救影片的桥段足够精彩,将虚幻的电影故事同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
当然,导演却不是义务工,拍片子的目的不在真真正正展现监制的工作。
片子缺点深度,又或者说,其内容除了让观众过把瘾之外,随之带来的不适感也使得可能存在的深层意义无法得到挖掘。
除了深度难以挖掘,片子直到结束也没有完完整整讲清楚一件事,更没有一个主题。
留给杜惠彰这个人物形象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若旨在探讨亲情,杜惠彰最终到底有没有支付赡养费呢?
别说为孩子尽这点义务与亲情没有关系。
监制工作方面,关注焦点似乎都在非专业领域,到头来没有讲清楚许多细节,无法作为片子的主题看待。
爱情吗?
杜惠彰与嫩模女友一开始只是露水情缘,各取所需,拿这样没有说服力的情节支撑主题,恐怕观众也不会买账……最好的答案,应当说,导演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说清楚什么。
这部主打香港市场的电影,票房高得惊人,大多数人看过笑过也就算了。
不妨把他看做导演和小部分人的默契游戏吧——就像片中杜惠彰说的:电影拍得便宜点,少点钱做宣传,少点人欣赏,不就少点吗。
我都拍过《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这些电影满足你们了,《低俗喜剧》就当是我和自己人拍着玩玩,观众也别太为我担心。
话说回来,你们不也觉得《撒娇女人最好命》挺好看的吗?
以上专业课小评 搬过来。
你小时候就学会骂人了吗?
我想大多数人小时候就学会了最常用的骂人口语“日你妈”,还有很多脏话在小时候经常使用,一旦和别人为了争一件玩具或做游戏发生口角时,各种脏话就像机枪筒管里德子弹一般,一顿扫射,有的招架不住的就告饶了。
当然,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骂人方言。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尽管真的如片名很低俗。
我差点没看懂,直到看了别人的影评后才意识到原来杜汶泽演的监制在大脑断片后和暴龙哥的阿驴交配。
郑中基演的暴龙哥,我很喜欢,乖戾而变态,确实有几分“有钱有势人可以控制一切”的味道,导演彭浩翔用近似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这个社会,而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都有爆粗口的习惯。
爆粗口有什么效用?
其中有一个明显的讽刺就是针对林雪饰演的资深律师,她是杜监制的妻子,拥有了女儿的监护权,由于自己丈夫拍的电影下三滥,很低俗,所以不让女儿接触丈夫,甚至女儿到丈夫家里离开时,还要洗手,并且唱《最炫名族风》,而当她看到丈夫和比自己年轻几十岁的由陈静饰演的爆炸糖待在一起,又称为这位性感的模特为黑木耳,而且还是当做女儿的面, 尽管女儿在四五岁的年龄阶段,确实不知道“黑木耳”是什么,可她爆粗口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小时候何尝不是?
大人不让我们说脏话,可大人们之间经常互相爆粗口,都是有关男人和女人生殖器官的。
电影前面,杜监制寻找电影投资人时,自己的朋友雷永成给他介绍了一个澳门富二代,就是暴龙哥。
暴龙哥非常乐意拍电影,并且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叫做邵音音。
然而,暴龙哥请杜监制吃野味,讽刺的效果已经出现在了电影屏幕上,其实当杜监制进电影学院做讲座,讽刺已经开始了。
在饭局上,杜监制面临着暴龙哥手下的挑战,背后站的则是一个专制和蛮横的暴龙哥。
把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官称为“欢喜”,相当讽刺。
总而言之,这个饭局就是这部电影的引子,是后来情节展开的源头,拍电影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需要拍电影的人按照他的意志进行。
最有趣的一个谎言就是暴龙哥在影片结尾变口说,是杜监制跪着求自己的阿驴出演,实质上是暴龙哥强行让自己的“小妞”(最后又叫做“兄弟”)出演。
从“小妞”到“兄弟”的叫法变化,我们已经感觉到讽刺效果推向了高潮。
周星驰一直认为自己拍的是悲剧,可大家都笑起来,认为是喜剧。
我觉得不管是周星驰的不承认他拍的片子是喜剧,还是观众不承认他拍的片子是悲剧,我觉得都有各自的看法。
因为周星驰在讽刺社会,因而他定性影片是从出发点,以及影片内容出现的;观众认为是喜剧片,是讽刺效果产生的副产品,也是必然产品,因为讽刺的同时喜剧效果就伴随诞生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讽刺意义很明显,针对的是整个社会的痼疾——性意识。
而性意识就是爆粗口的根据,只要世界上存在男人和女人,美丽和丑陋,粗口就会存在,因为人得性意识存在。
低俗喜劇弊就弊在它只有低俗,沒有喜劇.就算是彭浩翔為電影做的那些預告片.那些訪談節目.都要比電影本身好笑上千萬倍他一直強調不是為了粗口而粗口.但我们要的是好笑.我承認在好笑的時候加多幾句粗口有時真係會更好笑.但在不好笑時就算你全部都係粗口都係唔好笑.笑的是笑話本身好笑而不是粗口本身好笑. 買凶拍人才是成功的示範.對彭浩翔真是太失望.試問聲屌騾仔同爆炸糖好笑在哪兒?!?!我的反應頂多就是:哦 是,我是不會覺得很核突 但是這件事本身就不好笑不有趣.有人總是說:你唔識粵語就冇資格評論,係. 但是我覺得呢部片真係唔好笑.是部戲本身唔好笑.本身唔好笑嘅嘢就算加幾多粗口都係唔好笑. 這部片也不是拍給誰看.是為你那份可憐的自豪感?與人不同?就你能聽的懂?別人都聽不懂?想想買凶拍人那些粗口笑料.那段去咸片的名稱.每個拿出來都可以秒殺這部片.我的不會粵語的朋友個個笑到撲街.這部片能做到嗎?你們只是被彭浩翔利用了.
一如既往的彭导风格。
他的叙事风格一向都是非传统,这部也是。
整个故事说穿了也是极其的简单。
虽然看过他的几部作品,对他的“三俗”也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一部的大尺度给吓了一跳。
看的字幕翻译很给力,把各种原汁原味都翻译了出来,让人嗔目结舌。
不知道为何豆瓣评分如此之低。
虽然这一部笑点大多是低俗点,但毕竟还是有笑点,评分七点几才算是正常吧。
最后我就知道一定有彩蛋!!
亮瞎了我的眼……
我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电影我曾经是个一直做电影梦的骚年,顶着一百万分的困意在大学宿舍夜夜啃食八部半穆赫兰道樱桃滋味,也在公车上颠簸的用小本嗖嗖的记录伟大的小灵感,甚至买DVD没钱吃饭,拒绝谈论商业大片儿,精神洁癖般的装着文艺电影拯救人类灵魂的逼。
这就跟高中把摇滚乐当神佛供奉的时候俩人凑一个月午饭钱买把贝斯搞乐队时的热忱一样。
后来,我以极大的小聪明曲线把持着自己的音乐幻梦。
电影则成了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爱好——而且只限于看。
当我无数次的被段子喜剧和类型煽情的片段搞得像神经病一样一会哭一会笑之后我也曾经揉揉肚子擦干眼泪写上两句臭不要脸的恶评。
总体感觉,跟爽完了点根烟开始指手画脚的嫖客无异。
所以有时候我也开始反思,我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电影。
电影早已拯救不了我的灵魂了,文学也不能音乐也不能——钱也不能。
因为我根本不需要被拯救,当个堂堂正正的屌丝有怎样的不可以呢?
无非是一场秀,你期待什么,他表演什么,有没有共识,有没有惊喜,这就是整件事情。
我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看他在残障的可怜人身上再踏上两脚也喜欢听郭德纲,听他对够不着的权贵背后吐两口浓痰周立波也不错,就是人恶心了点儿。
恶心就恶心吧,网上免费下载,无非耽误了个把刷微薄的功夫,时不时笑上一下,跟人聊天多个谈资,已经是赚到了。
当然对于一个曾经洁癖过的人,干净的马桶总是让人大便顺畅。
我也希望一直能够享受视觉奇观、体验想象力爆炸、摸索智力竞技、或者是瓷瓷实实的升华一下情怀。
但是不需要也不能够次次高潮。
你会留恋一个床技极佳的炮友,当然不是因为她和你惊天动地的爱过。
风尘虽不及风情高尚,但甩手而去的畅快人人都在心里意淫过。
电影在我心里早就没了“神圣”这标签,我更愿意把他当成酒肉兄弟。
他招我即来,我挥他便去,醉到深处偶吐衷肠,那一时的惊天动地也不会真的成就八拜之交。
电影当然仍是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艺术品,遇到心仪已久的好片我会翘首以盼沐浴焚香,结束之后伴着音乐过完根本看不懂的卡斯走入黑场,虔诚的像拥抱着心中女神。
但他也可以是逗你乐的段子、让你骂的婊子。
怎么你还指望他真的爱你?
咳咳,好像还没提一句关于此片。
为了更好的娱乐自己,我必须得把导演梗抓到所以我下了2个不同版本的字幕对比看,再加上对粤语的一点点理解和想象也许大概应该是基本掌握了片子想说的精髓。
所以,我被狠狠的逗乐了。
甚至在杜汶泽电话留言说决不放弃女儿的时候我还感动了甚至我觉的爆炸妹真美好很想试试爆炸糖也可以来盘牛欢喜至于驴大嫂那还是算了我在笑赵本山的时候丝毫不觉得自己也是个屌丝在笑周立波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地硬盘所以看彭浩翔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香港人也担心奶粉被内地人抢光、觉得吃牛逼操驴子很变态广西人很土鳖粤语粗口很有文化对此,我表示没有鸿沟,可能也没有尊严吧。
但这就是我看电影的态度。
导演当然会选择观众,如果你想体验一场电影的愉悦,你完全可以成为那个目标受众。
当然你会说这是走狗意识,缺少观众的良知?
但是我相信人都辨别美丑的能力,选择属于你的智力范围和接受下限的作品,这是一个观众的基本素质,你不是傻子,你收拾好心情等待的是别人的取悦而不是羞辱或者嘲弄。
这就是我看电影的态度而且笑完之后,我还感慨杜汶泽的文艺气质、邵音音的宝刀不老、雷宇扬的CULT气场、陈静的骚纯相依以及郑中基戏可以收一收和薛凯琪不化妆真屌丝……至于什么叙事方式结构线条镜头语言什么,摊摊手忘了他吧。
这些,足矣。
请问:您是有多不快乐,才忍心再一次而有一次的拒绝被取悦?
这可不是我看电影的态度。
(原刊於9月3日香港星島日報)從《春嬌與志明》,到這部《低俗喜劇》,趨勢基本不變,一部比一部爛。
雖然我對電影一般興趣不大,更完全沒有研究,但既然大家總能從彭導作品中看出深邃的思想,我也忍不住要說點什麽。
《低俗喜劇》,開宗明義玩低俗,可是說實在我看過又沒覺得有多低俗。
這可能是我豆瓣上得多,知道世界很大之故。
什麽叫低俗?
我在網上找來找去也沒發現客觀的定義。
但不難看出,彭導的低俗指的是假正經的主流社會所排斥的生活方式。
劇中的粗口和性話題,跟《志明與春嬌》中眾人圍繞垃圾桶打邊爐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真一點,戲裏面其實有兩種低俗。
第一種低俗以扮演香港監製的杜汶澤為代表,這種低俗可愛而無傷大雅。
第二種低俗的典型則是戲中廣西黑幫老大鄭中基,既野蠻又不可理喻。
這個對照,把本地不同階層和族群誰有權定義低俗的這個問題淡化(除非你算上薄弱的前妻情節)、把真實的文化壓迫淡化,把矛盾一下子轉移到陸港邊界之上。
因此,杜汶澤只要講幾句粗口和不雅的對白,他的低俗就完成了——“小狗懶擦鞋”他其實也沒講全。
在這層薄薄的低俗下面,他是一個認真工作、對理想有堅持的“電影人”,是一個愛女兒的好爸爸,是一個純情專一的情人。
這樣的角色設定,就像食煙不吸進肺的煙民,又要型又怕死。
這種不徹底和放不開,看來也是本土的寫照。
換句話說,杜汶澤和香港主流“核心價值人”沒有任何分別,只是表達自己的方式稍有不同。
在“本土”中,人和人之間再沒有深層次的人生觀分歧,只有講不講粗口之別。
因此,電影在捍衛了杜汶澤這類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亦非要踩內地人生活方式一腳不可。
畢竟本土並不是自我能完成的,它必須依賴他者。
如果“牛歡喜”低俗,雲丹醬又如何?
爲什麽本土人吃牛雜又自然不過?
最讓人討厭的事情,莫過於一個你覺得笨的人覺得你笨。
電影正正透過低俗的港人也受不了內地的低俗,來雙重貶低大陸。
這也是彭導萬試萬靈的把戲,奇怪的只是內地人竟然也甘之如飴。
這部電影一點都不低俗,它展示低俗只是爲了證明自己抗拒低俗。
電影開始時刻意標榜自己政治不正確,其實內容絕對正確。
在本土,親共才是政治不正確、不反蝗才是政治不正確、不反國教才政治不正確、嚴肅思考才政治不正確。
聰明如彭導,又怎會不知道這些?
這樣吧,我建議彭導到非洲某土著部落拍部《低俗喜劇2》,盡情恥笑那些袒胸露背、飲食喜好與本土不一樣的土著。
這樣的“政治不正確”,想必本土也會繼續覺得很有趣。
有的人,离了婚,讲粗口,凡事还有度;有的人,讲粗口,和驴交往,过了火,更过火的是还要逼别人与驴交往。
暴龙哥是真低俗,欺负人是真低俗,有时候人是荒唐透顶。
展现人的低俗和荒唐,即是喜剧,低俗和荒唐的喜剧有笑,没有泪。
黑暗,阴郁,下贱,愚蠢,这类题材都可以成为低俗喜剧的题材。
彭浩翔的片尾是非常精彩的,2001太空漫游的配乐配上杜汶泽同椅子的“互动”,充满了喜剧效果,很好笑。
对于这部电影,真心觉得它结束得太突然了.这可能是只用了12天的原因吧.这部电影趣味性都ok强,可能我是个笑点比较高噶人,都几个moment都一度觉得无聊,又或者已经睇过<<爱的地下教育>>,有几个笑点噶桥段都系来自彭导噶呢本"奇葩".钟意呢部电影唔单只佢还原咗日常生活噶粗俗,我觉得唔多唔少都反应咗电影行业同娱乐圈行业噶不少可以系众所周知噶"内幕"噶真实性,例如:黑帮投资拍电影;女星上位噶手段等.他们都为自己噶梦想而作出多多少少噶牺牲.成部电影有一个位另我好感动噶,就系监制前妻话监制细个嗰陣问佢借几蚊鸡都要去睇电影,话佢从细到大都为咗电影咩都可以唔要.一个人可以对自己钟爱噶野甘执着,不惜吊骡仔都要坚持做落去.呢种精神系依家呢个时势,系我地呢个时代.真系好似大熊猫甘少之又少.我觉得呢部唔单只系喜剧甘简单噶电影,其实我仲觉得好温馨.当监制个女女以为爸爸坐监,个一通电话真系又抵死又感动,爸爸同女女之间噶对话,感觉好温暖.为咗女女监制不惜一切都要拍完呢部电影.好钟意彭导拍片噶手法,生活.写实.诱惑.钟意烧胶片个度..哈哈.虽然我唔系好识点样去评论一部电影.但系呢D系我从电影入面得到噶.
如果说亮点是通篇的脏话和有暗示意味的低俗情节的话,,,整部剧都是亮点..港片多数只是给香港人看的,,里面粤语的运用和笑点,,不是说粤语的很难体会..不过这种文化差无可避免,,但问题是,,最近笑点变低的我,,看完之后笑点回复正常水平,,完全搞不懂主题?,,,除了明星多点,,还有什么,,剧情跳跃且连不起来啊,,,=_=,,,看完除了混乱就没有了,,..可能有一点就是,,看到港片可以说那么多脏话很爽,,说粤语的其实很自然就会说一两句,,有人可能会不理解,,但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三俗了一点,不过杜汶泽是大爱啊
彭胖子的电影,并不艺术,只是好玩。倒是他的为人,蛮真实的,下流就下流,不装不下流。
低俗,可以,职业无分贵贱,最紧要老板有粮出!
第一次过香港睇电影,当然是三级片,当然是彭浩翔。全场无露点,只有爆粗!粤语爆粗,就是广东文化啊,我很喜欢广东文化啊!当然十二天拍出来的故事不是很完整,有种看着看着嘎然而断的感觉,但我却觉得非常好玩!做人可唔可以唔好咁俹簁啊!哈哈哈哈。
听得爽,看着烂
精华在爆炸tongue同学
彭sir越来越像一个微博上的段子手了
爆炸糖!!好向往!!!!
三俗也好,地域党也好,市井不就是这个味嘛。
放映面再广点的话,跳跳糖就又该流行起来了
某字幕有滴难抓X毛。有广西嗨屎诶——广西人~香港(广东)的东北淫。得把口那位像函数和加薪的混合? 净拍些不三级的三级片。
greatest cantonese film ever made! two cocks up!
断片!
还不够低俗~不过已经很受落了~
好笑是挺好笑的,但还是掩盖不了彭浩翔近两年越发走下坡路的事实。不过好歹它倒是要比维多利亚一号和春娇与志明来得有趣的多。顺便,看完有点想去吃咸酸菜炒牛欢喜- 3 -
为了低俗而冇point gum...
很黄很猥琐
好烂,感觉不能再爱了
笑点好密 看一遍不够啊
有夠低俗 不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