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第一部《蝙蝠侠:侠影之谜》,是影史上最具深度的超级英雄起源电影之一。
本文将带大家浅谈影片主题,找出电影内外你可能不会注意到的隐藏细节。
克服恐惧,就要成为恐惧全片围绕着一个主题——恐惧。
正反派角色的发展都是由他们与恐惧的关系展开的。
“蝙蝠”是布鲁斯·韦恩小时候内心最大的恐惧。
父母的死,在他心中正是由于他惧怕舞台上的蝙蝠形象,提早离开剧院而间接造成的,这让他对蝙蝠的恐惧蒙上了一层憎恨。
为了克服自己的恐惧,他选择的方式却是——成为恐惧,因为害怕蝙蝠,所以他偏偏要做夜里行事的蝙蝠侠,甚至利用声波吸引蝙蝠行动,将恐惧作为自己的武器。
影片中的反派都在利用恐惧达到自己的目的。
忍者大师以散播恐惧来摧毁城市;法尔科恩依靠恐惧得到权力;而稻草人则利用恐怖幻象来对付敌人,甚至自己就是恐惧本身(这一点与蝙蝠侠相似)。
托马斯·韦恩临终前,对小布鲁斯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害怕”。
忍者大师与蝙蝠侠最终大战时,也对布鲁斯说了同一句话。
但此时的布鲁斯已经不是当年被恐惧和仇恨充斥的小孩,他拥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黑暗,因此最终战胜邪恶,拯救了整个城市。
致敬漫画作为探索蝙蝠侠起源的电影,影片剧情主要参考了讲述蝙蝠侠初出道经历的漫画《蝙蝠侠:元年》。
每一个蝙蝠侠起源故事,少不了小布鲁斯目击双亲被杀的名场面。
高谭市的单轨列车,曾出现于《元年》的第一幕。
在《元年》中,腐败警察佛拉斯骚扰他人,乐于滥用权力,戈登毫不掩饰自己对其行为的厌恶。
蝙蝠侠利用靴子上的声波装置召唤蝙蝠,分散警察的注意力,这个桥段正是来自《元年》。
与《元年》结尾里一样,电影的结尾中戈登提及到一名自称“小丑”的罪犯。
(漫画里提到小丑扬言要对哥谭市的水库投毒,与电影中忍者大师的阴谋一样)
小丑预告在影片结尾中,蝙蝠侠从戈登手上接过一张小丑卡,这张卡牌是一个名叫J. Kerr的警察找到的。
J. Kerr是小丑(Joker)的别名之一,两个名字的读法也十分相似。
此处意味着,这位J. Kerr可能是小丑安插在警察局里的卧底,甚至也可能是小丑本人,毕竟在续集《黑暗骑士》中小丑就假装成了警察企图刺杀市长。
不死之身影片中,杜卡再次出现在布鲁斯面前,揭示自己才是真正的忍者大师雷霄古。
雷霄古对布鲁斯说:“也许忍者大师不会死?
也许他有特异功能?
”,呼应了漫画中忍者大师的不死之身。
在漫画里,忍者大师是一个活在世界上数百年的魔王,依靠拉撒路之池延长寿命,这个地方能治愈他所有的创伤(包括死亡),而使身体能恢复到壮年。
第四个反派?
影片中除了黑帮大佬卡迈恩·法尔科内、稻草人、忍者大师外,还有了一位著名的DC反派——维克多·扎萨斯,出现在稻草人克莱恩医生初次登场的法庭场景中,克莱恩为黑道杀手扎萨斯做假口供辩护,让其转送到阿卡汉精神病院,免于承担杀人罪名。
标志性的光头,脖子上可见刀疤在漫画里中,维克多·扎萨斯是一名连环杀手,每杀一个人就会在身体上留下疤痕作为记号。
在影片的后期,忍者大师引发阿卡汉病人逃脱,扎萨斯再次登场,意欲袭击瑞秋和乔佛里,最终被蝙蝠侠制服。
歌剧隐喻看过漫画的人也许知道,小布鲁斯失去双亲前观看了电影《佐罗的印记》,从而驱使他效仿这个蒙面英雄的形象惩治罪恶。
而在影片中,布鲁斯与父母观看的是歌剧《梅菲斯·托费勒》(Mephistopheles)。
剧情取自诗剧《浮士德》,讲述魔鬼企图通过帮助浮士德实现愿望,以此腐化浮士德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浮士德没有败在魔鬼的诱惑中,而是转而相信上帝。
《侠影之谜》的剧情某程度上对应了这个故事,布鲁斯(浮士德)接受忍者大师(魔鬼)的训练后,得到能力上的升华,但并没有追随组织的理念,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正义,化身为蝙蝠侠(上帝)。
意想不到的选角是否觉得韦恩企业的白发CEO有点眼熟?
他正是《银翼杀手》中仿生人罗伊的扮演者鲁特格尔·哈尔。
事实上,《银翼杀手》是诺兰非常喜爱的电影,该片更是他拍摄《侠影之谜》的“模范样板”。
在电影开拍前,诺兰曾组织全体剧组观看了《银翼杀手》,借鉴其中黑暗破败的视觉风格来打造罪恶之都哥谭市的风貌。
(甚至女主角也叫瑞秋)。
也许你在初次观影时并不知道,影片中在天台遇见蝙蝠侠的小孩,后来成为了《权力的游戏》中令人恨之入骨的乔佛里·拜拉席恩。
导演的叔叔约翰·诺兰,在影片中饰演了韦恩企业的高层之一。
高谭市水务局的技术人员之一,是诺兰首部长篇作品《追随》的男主角杰里米·西奥伯德。
高级餐厅中的女客人之一,是《追随》的女主角露西·拉塞尔。
隐藏的蝙蝠除了影片中的细节,电影的原声音乐大碟里也隐藏了有趣的彩蛋。
看看歌单里的词汇,是否觉得自己瞬间不会英语了?
这是因为曲目的名字都来自不同的蝙蝠品种,再留意看歌单中第4至第9首音乐的首字母,它们刚好拼成了"BATMAN"。
文 | 彩蛋君KL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授权】 个人公众号「电影彩蛋堂」(movierush),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Batman Begins》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以前他仅仅是布鲁斯·韦恩,哥谭市中心家财万贯的天之骄子;如今他在扮演布鲁斯·韦恩,罪恶都市里伸张正义的暗夜英雄。
同样是万众瞩目的身份,花花公子挥金如土与翩翩飞蝠惩治罪恶的最大区别,是洞悉人性丑恶、品味世间疾苦之后,收敛愤怒,收起邪念,收获成长。
因恐惧蝙蝠,而成为蝙蝠的化身,战胜恐惧最直接的办法,正是直面恐惧,继而成为恐惧,最终让坏人心生恐惧。
阴暗绝望这样强烈的个人风格,内涵深刻同时简洁的台词对白,细腻完整不失节奏的人物塑造,诺兰把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就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实超英的起源不都是几个转场过后就穿上造好的科幻机甲,成为英雄的路程也可以是在迷雾黑暗中摸爬滚打,触及人性的底线,打破力量的极限,定位自己信仰之所在,守护自己始终的牵挂,对被痛苦所滋养的仇恨加以利用而不是为它所控,最终实现外在的酷炫蜕变与内在的自我救赎,调好机车位置朝着既定目标,开炮,义无反顾地冲撞过去,拯救无药可救的世界。
有弱点的布鲁斯才配称作英雄,否则那是神,何时哥谭不再需要他了,他再做回普通的有钱人。
《蝙蝠侠:侠影之谜》可能是影史战斗力最差的超级英雄!
恐惧源于内心,当有一天你能直视你内心的恐惧,你就是超级英雄。
从人物的内心入手,讲述光鲜亮丽的亿万富翁布鲁斯·韦恩是如何成为那个让罪犯闻风丧胆的黑夜骑士蝙蝠侠。
诺兰不再炫结构,而是将自己一直对人性的探索融入这个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故事中,在减少视觉奇观呈现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放在男主内心的抉择和挣扎,配以写实风格的动作设计,将这位遥不可及的漫画英雄真切的带到观众身边,他也是普通人,他也有我们一样的仇恨和恐惧。
完全不同与以往的漫改电影,一位暗黑系的超级英雄就此诞生!
7分!
ps:这部本身还是以塑造人物为主,为后续故事做好人设上的铺垫。
诺兰三部曲跨度时间很大,大概有七八年,这部比较早,还是第一部商业片,应该没有剪辑权,但是一上来还是很浓重的个人风格,应该很少见,非线性叙事的商业片,开头剪辑镜头转进转出,就还是很诺兰,但是这部看下来,其实很漫画,说诺兰没有忠于原作,肯定没有好好看第一部,作为起源作品,童年阴影到最后的一个镜头,通通很漫画,也很传统,除了非线性叙事的风格,其余都是标准的漫画起源电影。
第一部动作戏都很炫,很浮夸,不是贬义那种,就属于漫改电影才有的中二,蝙蝠车,上天入地,很炫。
开头跟影舞者联盟的闪回那段跟奇异博士在喜马拉雅修行那段就差不多。
那会儿还不流行彩蛋,结尾joker的扑克牌放现在肯定是放彩蛋,还有跟三部曲最后一部对应的部分,比如第三部戈登最后回过神来就是自己披警局那个大衣小男孩就是Batman。
顺便留意了一下片尾,除了汉斯季默还有饥饿游戏的配乐,出片名在最后,三部曲最后的主题曲几乎是一样的曲子不同的改编。
第一部二番居然是阿福,不是连姆脸森。
这部阿福戏份确实最多。
也很重要。
贝尔还很年轻。
这片居然过去了16年了 三部曲里面其实最喜欢开篇
具体恐惧 (危险) VS 模糊恐惧 (风险)现代人恐惧的复杂性在于其难以捉摸和无处不在。
失业、阶层下滑等恐惧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敌人,而是源于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
诺兰的《蝙蝠侠:侠影之谜》中,反派稻草人通过恐惧毒素将人们的恐惧具象化,使其成为可见的威胁。
这种方式虽然直观,却把恐惧的层次简化了。
电影更多地将恐惧表现为具体的“他者”威胁,而非现代社会中那些无形、弥漫的焦虑。
蝙蝠侠可以对抗的是表层的恐惧,却不能解释深层的源于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
这种恐惧更难以应对,他们没有明确的责任人,也无法通过个体的英雄行为来解决,或者说蝙蝠侠背后的资本集团就是这个深层恐惧的推手之一。
韦恩的恐惧是多维度的,既有具体的象征(蝙蝠),也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对父母的愧疚、对犯罪分子无能为力的恐惧)。
但对哥谭市民的恐惧却表现得相对表面化。
普通市民的恐惧更多是被动地呈现为一种背景,而没有像韦恩那样被赋予主动面对恐惧、克服恐惧的机会,甚至没有探讨恐惧来源的机会。
恐惧个体化从鲍曼的“共同体解体”和“恐惧个体化”的角度来看,《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的毒气是一种象征,它切断了人类共同体的纽带,将个体推向孤立和竞争的状态。
毒气引发的恐惧是高度个人化的,每个人看到的恐惧都不同。
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恐惧的个体化特征——每个人独自面对自己的不安全感(新自由主义),很难通过共同体获得支持。
解药只能解决毒气的生理影响,而无法修复社会的信任和协作机制。
解药或许象征着科技或者物质手段,但它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上次说了下蝙蝠侠,这次想说说他的搭档们。
首先就是罗宾,罗宾在漫画中出场甚早,1939年第一本蝙蝠侠漫画出版,1940年罗宾就成为了蝙蝠侠的搭档。
到了华纳开拍蝙蝠侠电影的时候,每一集开拍前,导演和编剧都要考虑一个问题:要不要让罗宾出场?
在拍第一集时,原本的设想是让罗宾出场,剧本已经写好了,甚至连分镜镜头都设计好了,但到最后开拍时,导演蒂姆·伯顿依然删去了这一幕,他觉得罗宾的出现没什么必要,只会让剧情变得拖沓,到了第二集,又有人提议让罗宾出场,蒂姆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
(可怜的罗宾,在蒂姆手下都没有出头之日)一直到了第三集,蒂姆终于不再执导蝙蝠侠,乔舒马赫拿起了导筒,罗宾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第三集中,罗宾正式登场了。
罗宾在电影中的出场和在漫画中大致一样,都是在马戏团做空中飞人表演时,父母和兄长一齐身亡,而被布鲁斯韦恩收养。
略有不同的是漫画中罗宾的父母兄长是被小丑所杀,而在电影中改成了是被双面人害死的(有意思的是,刚才说过拍第一集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罗宾出场的剧本和分镜,里面说的就是罗宾的父母兄长被小丑所杀的故事)。
漫画里的罗宾,在担任蝙蝠侠搭档的时候,还是个小孩,但作为电影,如果仍按照漫画的设定用一个小孩来出演,华纳和导演都觉得不够吸引观众,因此在电影中,罗宾一出场就已经是个青年,选角方面,则选中了曾经因为出演“女人香”而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克里斯·奥唐纳,此前克里斯一直都是演那种外形清新,刚刚或者即将踏出大学校门的乖学生角色,演这种激烈的动作片仅属第一次,而在影片中,克里斯也一改以往的乖乖学生哥形象,演出了一个帅气而又带些叛逆的青年罗宾,让观众完全接受了这个青年版的罗宾,也得到一致的好评,同时也为他获得了出演第四集的机会。
第四集更是将罗宾的名字放在了电影名里,罗宾的戏份也较上一集增加了许多,但其设定却是完全失败,观众居然看到了一个喋喋不休,狂妄自大,还会和蝙蝠侠争风吃醋的罗宾,与漫画的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克里斯本人在访谈时也对这一集的罗宾大摇其头。
如今的克里斯·奥唐纳,已经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星途似乎一片黯淡,令人惋惜。
在第四集里,除了罗宾之外,蝙蝠侠身边又多了一个搭档,就是蝙蝠女-batgirl。
在电影里,她是管家阿福的外甥女,一个和罗宾一样的叛逆青年,喜欢在午夜里开着轰轰作响的摩托车到处与人飞车。
但实际上在漫画里,蝙蝠女其实是哥谭市警察局长戈登的女儿芭芭拉·戈登,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把她的身份改变了,编导们没有说明,也许是为了和阿福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身患重病的情节拉上关系,衬托一下蝙蝠侠和阿福的主仆情深吧(我猜的,因为剧情里蝙蝠女一开始很不理解阿福为什么甘于一世做布鲁斯韦恩的奴仆,如果仍然按照漫画的设定,这段剧情就没法编了)。
扮演蝙蝠女的是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当年只有21岁,在电影里蝙蝠女是个很脸谱化的角色,甚至她的出现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和阿福的那段情节也有些牵强,可以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实际上整出电影的情节都相当混乱,以蝙蝠女为例子,一开始根本没有交代蝙蝠女会格斗术,但一穿上蝙蝠女服装就变得身手不凡,独力干掉了毒藤女,而阿福从来没有告诉她有关自己主人的事情,但又突然会给她制作蝙蝠女服装;诸如这些,都显得整部电影纯粹为了圈钱而拍,剧本编导等等都是匆匆上马,漏洞百出。
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演出这一集之后,事业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演过几部不太出名的片子,也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除了这两位跟随蝙蝠侠出生入死的搭档之外,还有两个人不可不提。
第一个就是管家阿福,阿福为韦恩家的三代都服侍过,在布鲁斯韦恩的父母死后,更是一人承担了抚养布鲁斯的责任,其后又帮助布鲁斯韦恩建造蝙蝠洞,为他打点家中的一切事物,让蝙蝠侠没有后顾之忧的可以去和罪犯们搏斗。
漫画里阿福是个退伍的军医,所以他也承担了为蝙蝠侠疗伤的责任,这一点在电影里基本没有提及,在前四集里,扮演阿福的都是迈克尔·高夫,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甘草演员,名气不大,以往饰演的角色也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出演了前四集蝙蝠侠里的管家阿福,表演中规中矩,外形很贴合那种老式管家的形象,认真严肃但不古板,对主人忠心耿耿。
现在高夫年事已高,极少出现在银幕上,不过在今年蒂姆·伯顿的新卡通片“僵尸新娘”里,可以听到他为其中一名人物配音。
而在第五集里,扮演管家阿福的来头可就大了,两届奥斯卡最佳男配得主迈克尔·凯恩,实际上依照第五集的角色设定,扮演这位管家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外形贴合,谁都可以演好,启用凯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影片的安全,不致在次要角色上出现偏差,影响整部影片。
实际上凯恩也演得相当出色,但又不致于喧宾夺主,很好的衬托了主角。
第二个就是警察局长戈登。
他可以说是蝙蝠侠在现实世界中的官方代言人,每次搞不定的罪犯他都会联系蝙蝠侠出面解决,只有他知道如何联系蝙蝠侠,但他从来不会想要探听蝙蝠侠的秘密,是个可以信赖的人。
在前四集中,扮演戈登的都是Pat Hingle,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在影片中也没有多少发挥演技的地方。
但到了第五集,嗬嗬,扮演戈登的可就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加里·奥德曼了,加里一向都擅长扮演那种张狂又带有些神经质的角色,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头号坏蛋,他的演出淋漓尽致,抢尽了戏里其他所有演员的戏,而在本片里,由于角色设定的关系,加里收起了他的神经质,成为一个正派老实,甚至有些许懦弱的警察戈登。
不过老实说,虽然加里在蝙蝠侠里的演出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但我觉得这个角色因为没有那种张狂的气质,所以加里演起来有点稍逊色于片里同样演配角的其余几名著名演员。
写在前面:诺兰三部曲的观看顺序是2-3-1,看到第一部的时候真的觉得年轻小蝙蝠太多梗太欢乐了,做一些梗图,不算正规影评!
小蝙蝠初登场蝙蝠侠的由来(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
zl:全人类的恐惧来源师傅锐评蝙蝠侠穿搭:
蝙蝠侠:你什么意思(家里还要200箱装备
实在太像了,银魂真人版管家侠发动吐槽技能,成功复活蝙蝠侠!
管家侠发动技能:吐槽
终于找到了
蝙蝠侠:无语经典颜艺:瑞秋名场面
应用场景很广,比如:
改编自真实故事
Sorry Batman!
留一张空白梗图给大家发挥真的好看!
请大家去看!
涉及嚴重劇透 目錄0 布魯斯·韋恩的俠影之謎1 童年的莊園2 跌落深井3 一顆子彈4 哥譚市5 蝙蝠巢穴6 苦行7 跌撞8 待續的俠影正文0 布魯斯·韋恩的俠影之謎成爲蝙蝠俠(Batman)對於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嘗試著在《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一片劇情的基礎上,給出一種自己的理解。
1 童年的莊園布魯斯·韋恩家境優渥,從小和青梅竹馬在自家大莊園玩耍。
如果說布魯斯只是個富少,那這座韋恩莊園可能就只是一座哥譚市郊的富家莊園;但他同時也曾是個孩子,所以這座莊園可能同樣也是一座世外的童年莊園。
2 跌落深井在故事剛開始的一次玩耍中,年幼的布魯斯不慎跌落自家深井——由於「跌倒」的主題、「井」的意象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的故事中反復出現,所以我想,這就不再平凡無奇,而可能是對布魯斯人生困境的一種隱喻性的高度概括。
雖然視聽語言已經做了表達,但諾蘭片中隱忍情感的主人公們似乎不怎麼付諸語言談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不妨借用黑澤明導演的《生之慾》中主人公所述類似經歷的角度來作參考,再次體會一下——「我小時候曾遇溺…眼前一片黑暗,怎樣掙扎也抓不到東西…我只得自己…像我遇溺時父母都像在遠處…」3 一顆子彈布魯斯藏好手槍,準備在庭審結束後找仇人復仇的那一段劇情,富於「戲劇性」。
一個遭受過巨大童年創傷的主人公準備舉槍開火了,又有一顆子彈行將出膛。
我之前已猜測,貫穿於克里斯托弗·諾蘭早期作品中的此種行爲是一種潛藏有積極意味的攻擊性表達;在《俠影之謎》中,這種猜測似乎仍然說得通,但是因爲感覺此片值得另作討論,所以我未在之前的那篇文字中將之囊括。
4 哥譚市《俠影之謎》中的布魯斯拾起了自己的憤怒,準備要將之傾瀉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布魯斯竟然眼睜睜地永遠喪失了這個近在咫尺機會;之後青梅竹馬的瑞秋載著布魯斯穿過街頭巷尾的貧民,把他送到了哥譚市大佬的店外——從童年的莊園中踏出的布魯斯,第一次見證了外部世界的運轉;無論瑞秋還是法科尼,都憑着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社會見識毫不留情地批評布魯斯;布魯斯算是又經歷了一連串殘酷的衝擊,這些教鞭敲打著要教訓他說,你還是太年輕簡單、太幼稚無知,你那點悲劇不過如此,你的遭遇毫不特殊。
布魯斯大概第一次體會到,他的個人經歷其實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5 蝙蝠巢穴布魯斯急切地想要去深入瞭解這些背景,於是故事裡的他幾乎是當即開始了向外流浪的苦行;然而拜師學藝的他在後來其實還是被提醒了另一條思路,即向內探索(now you must journey inwards);而走遍世界、踏破鐵鞋的布魯斯最終在自家莊園找到蝙蝠巢穴,如果我們也就此發揮一下做個解讀的話,那這便是將一度單純向外的關注轉向後,在自己的內心找到了恐懼的意象,而且通過面對、識別、理解而將之「化敵爲友」,因此日後才有了「蝙蝠俠」。
6 苦行雖然布魯斯將手槍拋進了水中,但我懷疑那份未能出膛的「攻擊性」並不太可能憑空消失。
就算在這裡不將「水」視作「潛意識」的象徵,「主人公拋棄手槍」這個行爲本身可能仍然有著「自我排斥、壓抑攻擊性」的意味,所以可以說這份「攻擊性」還是沉入了「潛意識」。
按經驗來說,這份「攻擊性」肯定會以別的方式重新冒出來的,那究竟是什麼方式呢?
我猜想其重要表現形式其實是布魯斯之後緊接着開始的「苦行」,而這種「苦行」其實意味著,他的「攻擊性」仍指向了他自身。
爲何這份攻擊性老是指向諾蘭的主人公自己呢?
放在《俠影之謎》中來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布魯斯小時候在暴力事件中失去父母,還是後來被人反復教訓太年輕,這些外在的攻擊性其實都一直指向著布魯斯;正如他的個人悲劇、家庭悲劇有其社會背景一樣,他的「內在攻擊性」老是指向自己,恐怕也是因爲那些無情的、乃至毀滅性的「外在攻擊性」老是指向他——他「內化」了這個傷人的世界帶給他的感受,於是這便成了他的世界觀;「苦行」意味著他仍帶有這份遺產,那個傷痛的世界仍然如影隨形,寸步不離。
這種「內化」後的「如影隨形」,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便體現爲那雙線敘事的結構:一條線是夢境與回憶中布魯斯過去的遭遇,一條線是他如今的苦行,兩者相互交織。
7 跌撞「我們爲什麼跌倒,布魯斯?
(And why do we fall, bruce?)因爲這樣我們就可以學會自己站起來。
(So 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從片中僅有的少數片段來看,布魯斯的父親能夠容納情感、爲經歷賦予意義,所以不僅富於人生的智慧,同時也是溫暖的來源。
遺憾的是,父母雙雙離世讓布魯斯失去了這個重要的支持,所以他後來學著自己站起來的過程可是一點也不輕鬆,而恰恰相反——我們看到哪怕布魯斯已當上了蝙蝠俠,仍總是反復跌倒、傷痕累累。
痛心的一幕發生在蝙蝠俠初次面對反派「稻草人」便立即敗下陣來之時。
僥倖逃過火患,但仍陷於中毒,蝙蝠俠憑著僅有的餘力艱難地堅持著,直到可以打開通訊向老管家呼救;他虛弱無助地躺在屋頂,臉上拍打著哥譚的雨;雖然戰袍加身,但他所背負並閃回的仍是作爲布魯斯·韋恩的過去…「…阿爾弗雷德,救我…(Alfred, help me…)」昏迷中的回憶碎片最終再次來到那個跌落井底的意象化場景——父親順著繩子降下來,他拉住兒子的小手輕聲問道:「布魯斯,我們爲什麼跌倒?
」8 待續的俠影成爲蝙蝠俠對於布魯斯·韋恩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也許布魯斯慘痛的人生需要一名超級英雄現身拯救,但是英雄遲遲沒有現身,所以他自己當了那個英雄——只要蝙蝠俠存在,布魯斯便不再害怕。
這聽起來很勵志,但正因如此,如今我也懷疑,這個「短期應急解決方案」也相應地決定了布魯斯有待解決的「長期課題」;其中的矛盾在三部曲中逐漸激化,如何解決則成了最後一部片子的核心。
"Deep down you may still be that same great kid you used to be. But 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前几天看完正义联盟候很失望也没有想二刷的冲动,突然又坏念了诺兰的蝙蝠侠,又刷了一次诺蓝的batman begin,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一在看的英雄电影。
里面我们想知道都在两个小时多的电影里有交代,比如他是如何成为蝙蝠侠的心路程,还有蝙蝠侠身上的一些配件等都有交代也很合逻辑,里面的笑点也是很随意的,看起来一点都不做作。
不像现在的是用很多刻意的方式放很多笑点进去拍的好像喜剧。
现在的英雄电影看完候都流很多文号,逻辑也漏洞百出。
这系列蝙蝠侠看完候也有很多台词会让人印象深刻或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正义联盟里就完全失去这意义,过候只记得几句搞笑的台词罢了毫无意义。
这是我看完 batmanbegin后再跟现在的英雄电影比较,现在的只为钱而拍的电影以毫无意义,所以我也很久没去电影院看这种已经失控的曼伟式的英雄电影了。
凸、凸、凸、凸点。。。
以前买的DVD竟然是俄语版,从头到尾的坑爹
诺兰出手,蝙蝠侠惊艳了。
诺兰把蝙蝠侠系列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完整地诠释了布鲁斯·韦恩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克服内心的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无与伦比的自制力。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迷人。
自幼失去双亲并不意味着了解人性的丑恶,亲眼目睹犯罪也并不代表知道民间疾苦。因此,他四处闯荡,走遍世界,洞悉犯罪心理,感受人间冷暖。从当初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到后来拯救天下苍生;从当初以暴制暴,到后来坚守不杀人的信仰;从当初懦弱的花花公子,到后来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成长。要想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就要成为恐惧本身。曾经惧怕蝙蝠,于是他成为了蝙蝠侠。人人都在扮演超级英雄,唯独他是在扮演布鲁斯·韦恩。布鲁斯·韦恩是面具,蝙蝠侠才是真身。你外表下是谁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反正当年看的时候不喜欢
ChristopherNolan 能力太强了
点播一首中二病送给蝙蝠侠
诺兰将蝙蝠侠这一系列在《蝙蝠侠:侠影之谜》焕发出了无与伦比的新魅力,对这一本自英雄人物他恐惧,挣扎,坚守一面出色的人物塑造,不仅锻造出了一位与众不同却又深谙人心丰满的英雄形象,更为深层次的诠释已何为正义的本质。
刚补上,真特么难看,难看爆了
2012.298.重看,明夜崛起!
很難相信這是路蘭編劇,撇開幾句幽默對白普遍寫得笨拙,並且劇本設計充斥斧痕,人物都平板表面缺乏發展,蝙蝠俠痛失雙親這段重要卻只是輕輕帶過,由忍者大師作大奸角雖非不合理,但不論其再現及其陰謀都欠缺鋪墊,反正就是把幾條鬆散的支線勉強加上關聯湊成一個故事,此外結尾的高潮戲也很兒戲
弑傅的老蝙
看了1,发现的确比不上2,作为反派,忍者大师的行为十分没有道理,他说高谭市已经堕落所以要毁掉它,但高谭市的堕落却是他一手造成的,因为经济大萧条是他主使的。当然,这是小问题,更严重的是,蝙蝠侠以“我可以不救你”为由杀死了忍者大师。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在2中不会再发生了。
我爱Bale
so dumb
Batman.Begins.2005.BDRip.X264-TLF
看完2再看1,,,給三星了完全爲了2鋪墊.....女豬腳也太沒存在感了
可以说是NOLAN目前拍的电影里剧情最薄弱的一部了,但是依旧牛逼
很经典的塑造,完全将蝙蝠侠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