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多线发展,但都断断续续的,单单理解剧中游戏如何运作已经花了我大量的脑细胞,场面蛮宏大的,画面感延续了《300》的风格。
感觉导演有很多东西要讲,剧情也编制的足够丰满,但最终的结局太狗血了:首先,大boss不是号称有最高控制权吗,可怎么还是被自己控制的男主角干掉了呢,一种解释是:终极玩家Simon和男主角Kable的双重控制使他们的控制等级升高了,这点其实在理论上不太说得通;另一种解释就是:大boss自我意识被Kable引诱闪过了自己被干掉的情景,这是我很久以前就想过的意识控制的最大缺陷,因为意识是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的,但大boss不至于这么傻啊,这点他事先没做防备吗其次:大boss一死他的属下立刻关闭了游戏,也太听话了吧,这么庞大的帝国他们舍得丢弃吗草草收场很糟糕还有就是“人类”组织的人都死了吗?
明明那俩女的还活着啊,导演出来给我俺解释一下ps:终极玩家Simon是个亮点,小伙子演得很好哦
同种类型的电影比比皆是,本电影无非杰拉德巴特勒是亮点,其他的也没有记住什么,无非还是老生长谈,自由啊,亲情啊,不是说不好,只是觉得不够有感染力,纯暴力 的电影也不是,所以不咋样!
曾几何时一款被简称为“CS”的电子游戏一度风靡世界,这款以第一视角模拟真实枪战的游戏,讲求团队协作和个人英雄主义相结合,那种令玩家领略逼真的战斗场面,激情四射、血光四溅的火并很快的让这款游戏称雄世界游戏领域。
本片的创作灵感我感觉就是来源于这个游戏,杰拉德•巴特勒这位依靠着《斯巴达300勇士》一举成名的猛男,凭借着一张极具男性粗狂魅力的面庞和强壮的肌肉线条,扮演了不少硬汉类型的角色,这次呢也不例外,倒霉的他成了别人游戏娱乐的一颗棋子,拿起武器与为自由和生存而战。
不得不说这是个糟糕透顶的故事情节,虽说这是个貌似有些独特的创意,男主演的也是非常的卖力也相当的混,也相当的勇,用自己的身体客串加油装置为汽车添加燃油的戏码,着实来的生猛。
再加上他所擅长的一通冲杀,太残暴了,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却一直试图控制局面,各种阻力排山倒海而来,游戏角色杀出游戏场,来到现实中会翻腾出多大的浪花来?
难以承受哦!
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当自己成为游戏的时候,那梦起来就不是那么轻松了,不存在打不过,重新来的可能,跌到了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没有任何记录存档的机会,有的只是真刀真枪的血腥实战,只有将快、准、狠极致发挥的人才能一次次又一次在游戏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这种科技的发明,则彻底的将人性与人权彻底的泯灭于颠覆,在满足少数不差钱的玩家的同时,成为大众的娱乐项目。
只能祈祷这种状况不会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
影片中那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浓艳色调的运用是除了各种打之外最为显著的画面组成部分,真的是搞不清导演是什么个想法,把很多画面折腾的凌乱异常,各种貌似只为这部影片设计的服装以及人物造型,我只能说太前卫,过于OPEN我有点接受不了,估计穿成那样上街,那必须是要成为目光的焦点的。
故事还是那种屌丝猛男对抗独裁政府题材,将只要拳头硬,就不怕敌人多的路线一路发扬光大,就愣靠一位主角的血肉之躯,上演孤胆英雄的好戏,不得不说美国人可能是太爱看类似的桥段了,他们是一个太需要、太渴望也太热爱英雄的国家。
某个周末下午在家实在无聊,电脑被“霸占”了,不想动脑也不想睡觉,于是IPTV里看了这片,知道是个很残的片子,无所谓了。
Gerard Bulter是我喜欢的类型,肌肉很健硕有没有,面容很硬朗有没有,相比Jason Statham,我觉得他好多了。
超级适合演硬汉形象啊,有木有。
影片的情节可以用脑残来形容,除了说“未来人可以控制死囚来玩真人CS”这一点还挺有意思的,其他就忽略吧……连基本的逻辑性都没有。
GAMER的字幕吸引了人,看了后发现导演的创意是很不错的,但是就毁灭在了编辑的手里面,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味道,可怜了我的CNY130.节哀,节哀!
这个影片的新意就在导演的创意之中,当真实的人被放置于实战的游戏中,真实的血与肉。
但是,自己的命却是在虚拟的游戏中的掌控中,仿佛间就像现实的人一样,网络虚拟木偶戏,木偶摆脱提线后自己在唱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换个角度,人的残忍极限就在嗜好血中,为什么而狂热,应为他是KABEL.......我个人感觉这个故事可以朝着更进一步的话题讨论,比如人性的深度。。。。
不用急于给一个结果,BOSS死了,故事完了,恢复自由了。
加一句:电影的音乐还可以。。。。
貌似已经有很多这个题材的电影了,内容无非都是讲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了重口味的观众,都喜欢看着死囚犯们全副武装的火拼,打个你死我活,比如《死亡飞车/Death Race》,再比如《死囚大逃杀/The Condemned》,还有这部《真人游戏/Gamer》。
我是不信这种节目有播出的可能。
要知道现在连吃块狗肉都快要被一些蛋疼的砖家给喷死了。
真人搏杀?
开什么玩笑!
不过这是电影,而且是商业电影,不是纪录片。
跟电影当真,你就输了。
我看到了未来战警,死亡飞车,杀人锦标赛。
一种植入式的芯片,控制着人类的基因,可以使基因重组,而控制人的活动。
重要的是不再是游戏,而是真人,有血有肉的肉躯。
如果可以通过30关,即告成功,可以重获自由。
大哥通了29关,被游戏的老板阴,就是不让过最后一关。
而控制他的人,脱离控制,让他自己控制自己,去拯救他的家庭和自己的生命。
也许是我鉴赏不够,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出色的作品,但我喜欢巴特勒,从歌剧魅影就喜欢了。
《真人游戏》是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合作编导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为《怒火攻心》、《怒火攻心2:高压电》。
这哥俩算是好莱坞比较特别的一对,作品不多,但是一概以游戏,暴力和快节奏为其鲜明的风格,虽然没离开cult片这个大范围,但是每部电影都能留下他们俩特殊的印记。。。
《怒火攻心》系列根据游戏《GTA》而来,而这一部《真人游戏》瞄准的则是FPS类游戏,也就是指射击类游戏,这一次改编还算成功,影片依旧保持着快节奏,角色特别,动作场景火爆,尤其喜欢最后迈克尔·C·豪尔饰演的亿万富翁肯·卡索那段舞蹈,虽然看似和情节关系不大,但这一段插在那里感觉就是够cult片的。。。
杰拉德·巴特勒果然是留了胡子显得更威武一些,在本片中,他没有什么演技上的发挥,只有施展身手的机会,当然,这也正是他所长。
罗根·勒曼饰演的富二代游戏高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台词,动作上,他都挺符合这一次饰演的角色形象,终于也不用再只是出演某位明星的儿子了,《爱国者》里,他在里面饰演梅尔·吉布森的小儿子,《灵数23》和《决斗犹马镇》中又分别出演了金·凯瑞和克里斯汀·贝尔的儿子,这些形象各异的角色为他今天的演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的翻译还是不够完美,基本能看明白,但是细节部分有些翻译并不到位,以至于看的时候还是要一边猜一边看,有点累。。。
本片若不是制作精良,剧情其实仅到B级片级别,一个游戏极客,很容易判断电影里的游戏是否有存在必要。
主角参与的杀人游戏大受欢迎是很有可能的,这类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一直经久不衰的,更何况这是真刀真枪毫无表演成分的血腥节目。
但世界上最有道德底限的国家莫非美国了,各类的卫道团体不可能容忍这样的节目存在的,无论千万年后。
好莱坞编剧很可怜,他们总妖魔化美国的未来,实际上,这是一个最不可能崩塌的国家,这让故事编纂的时候就建立于一个不可信的基础。
所以这样的游戏在美利坚是不可能能存活的。
排除了美利坚的国情,从极客角度再分析下这个游戏。
真人虚拟射击,就是升级版的CS,数十年后若还流行射击游戏,非是HALFLIFE的20.0引擎了。
纳米技术既然能控制人的行为动作,反向的对大脑输出感官刺激定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那样的年头360度屏幕根本毫无意义,家里的无线路由器就能直接跟大脑连线,与计算机进行的互动连眼睛都无需睁开,控制一个真人的半老徐娘进行情色体验完全多此一举,计算机演算出来的体验效果,人物反应百分百能达到玩家的需求。
控制真人进行血腥射击体验亦是同理,何况没有加入体感互动。
先來學一個英文字Video Game Simulator Sickness/ Sickness in Virtual Environment虚拟幻境头晕- 第一人称游戏造成的头晕我一邊看Gamer就一邊暈。
電影沒有預期中的感官刺激,前半段還郁悶了一輪,因為要解釋如何執行Gamer。
說完執行Gamer的方法后,卻忘了解釋為何變態佬選了男主角,他并沒有特長。
那群humanz怎樣來那怎樣走,主持人如何來如何走;也沒有敘述下。
也浪費了男主角的好面貌,很少close shot。
哈哈哈哈哈。
歹角正,看完后我馬上想看Dexter。
哇噢,那種神經質與歇斯底里,我喜歡。
Gamer也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是本惡的。
戲里的兩個game,一個色情一個暴力。
人性最深處最秘密,還是這兩個好朋友。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BJIFF14 英嘉(🐳💗)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3.5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