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举地告诉了我们答案:“公路片通常指,电影的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
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
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
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 公路片源于好莱坞,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罗列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好莱坞公路电影,而随着电影的发展,公路片也早已不局限于好莱坞。
然而国产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公路片这种类型片上,国产电影却亟待成长。
《无人区》与《疯狂的石头》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喜剧,是一个严肃的故事”,如果说有一样的地方,就是内核仍然在延续着“荒诞”。
该片混杂了两个命题:善恶与救赎。
社会的人离开社会以后,有一种动物的能力,比方对于方向的判断,要预见天气的变化,要知道风向往那边走,要知道河在哪里,哪里能喝水。
但动物性是利己主义,是自私的。
人性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社会性,社会性就是利他主义。
所有有社会性的生物都有利他性和牺牲精神,种群是靠互相付出来团结起来的。
所以,这也是人类之所以强大的重要原因。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有几个原因,一是掌握了火,掌握了异于动物本能的能量,生命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够控制别的能量时,就区别于一般能量了。
然后,还有就是我们有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也是我们强大的一个原因,也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
一旦装了开头逼,那么好,请一直装下去,到死当然,你可能还需要……一辆车(雅阁款扛摔扛造无ABS国产山寨轿车,或者加长加宽20mm加厚钢板前杠附赠4个顶照灯皮卡,又或者是核载2吨实载超40吨的拖挂式大解放)一把锤子一个(或俩)打火机一把(或俩)土制四弹单发手枪一点物理知识或者化学知识(虹吸原理或者CO中毒)最后,你需要一个,无人区……宁浩坐在洗车房,把这么一群人默默地送入无人区故事就这么发生了空旷而静谧的时空会带给人恐惧同时也会激发身体兽性的欲望这是本能,大概也是哺乳动物自我保护,攻击属性放大的结果天树征丸喜欢把大伙圈在密室、孤岛、封闭区域是为了展示金田一的推理智商宁浩把大家圈在戈壁公路是为了展示大家的人性与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攀升的逼格装逼是个不归路一旦装了第一个……是的,试想如果徐峥好好等十天后的尾款而不是非得要那破车如果多布杰好好跟徐峥说车给你没问题,后面货我得先处理下如果巴多认个怂,拿着帽子回到驾驶室(哪怕扔掉帽子回到驾驶室呢)如果黄渤不是非得屌模屌样地站在路中间截徐峥如果郭虹不是一遍遍“一被”、“一被”地还非得给人“保密”……如果大家都不装这个开头逼我觉得可能至少不会死吧装逼是个技术+胆识活儿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逼装完接下来会是什么一般来说,可能会背后佛光闪耀,全身金装,然后诱使自己继续下一个不然徐峥也不会在拿到车之后挤兑警察还拦下大解放擦玻璃也有可能是失败而你不得不接二连三地装各种逼,以证明自己第一个逼没装错这个就类似徐峥费劲巴拉拿了管子抽出汽油发现妈的火机没了还得回头买火机最后,各位装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逼,就死了要不怎么说电影真的很厉害呢宁浩用的是庞氏骗局让这些人不停地重复“装逼——装个更大的逼——不得不来一再大的逼”同时让后来者的更大的逼格来偿还先到者装的逼装逼自然也要看环境西部戈壁一望无际这种超有质感超Man的环境装出来的一股爷们儿气息的逼(……)凄怆荒凉我敢保证你站路边尿尿都能尿出迎风十丈的气概人性有善恶,逼格无好坏徐峥良心大发数次放弃自我逃生机会也要设法救余男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一种装逼巴多最后时刻天降神兵般赶到祭出最大一招打算绝杀大BOSS也一样不同的是,观众对于英雄主义的装逼有着更大的宽容可惜广电肿局装逼说这尼玛算毛英雄,警察才是英雄,警察不能死,给老子改这一逼装得让我们煎熬了四年才得以看到《无人区》的上映从09年开始期待,中途一度认为这已不可能,没想到在13年还是有个惊喜上面这逼那逼的也是我自己在用装逼的手法码一些自以为装逼的文字为的就是配得上这部足够装逼的电影因为里面装逼的都死了可我还不想死最后还是要吐槽下你们吐槽的那些点,什么逻辑不自洽,什么谁谁谁完全可以不那样,完全可以这样这样之类的太没劲了,逼格要高,疑虑自消唯一让我这个工科生觉得是BUG的大概就是徐峥第二次抽汽油自浇的时候,管子已经举得高过油箱口了,按照虹吸原理,这时候管子里的汽油会倒流回油箱,不会再呼呼往外冒了(此逼已装,不服来辩!
)微瑕不掩大瑜,这是我2013年看过最棒的国产片
看了无人区首映,一天中思考了挺多,但很多东西和情感不知道能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试试看吧。
无人区——意思是“没有人的地带”,或者“荒无人烟的地带”,我觉得还有另一层含义是,在这种人烟稀少的地方,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已经慢慢失去了作为人的特性,动物属性显露出来,这里的人们贪婪、自私、邪恶、凶狠。
虽然本片将故事设定在“无人区”,但在当今社会中,这种动物本性何尝不存在呢,只不过是我们的人性会作为主导来支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罢了。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律师潘肖(徐峥饰)为了金钱和名利来到这里,给一个有罪的贩卖鹰隼的人做辩护。
但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这个决定,给他带来一系列未知的恐惧和灾难。
黑色——风格整部影片都是在灰暗的气氛中进行的,导演宁浩说后期特意将影片转成颗粒感效果,这也与整部影片的意境和色彩相符。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不惜任何手段不断地向别人或自然索取着,潘肖出现在这里,说到底是由于自己的贪婪,或者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为坏人做了无罪辩护,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戈壁、风沙,这里的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没有颜色,人性便赤裸裸地暴露于此。
善恶——故事潘肖来到无人区,可以说是为了金钱而来,他本以为赚到手就可以回去安心“上头条”,但往往事与愿违,反派人物不会轻易放过他。
他也是一个人,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选择保住自己,也会有自己阴暗的一面,有时也会以牺牲别人为代价。
但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他也在慢慢改变,救助舞女和货车司机,在这个缺少人性的无人区中,他逐渐找到的那份善良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一个本来自私甚至利欲熏心的律师,最后找到了人的本心,逐渐达到了自我救赎。
除此之外,舞女的知恩图报,以及货车司机的出手相救等,都能看出人性善恶的转变。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本身就有一定的争议,但觉得作为人来说,动物属性只能保证我们的生存,而人的属性才是我们获得内心幸福的工具和必备因素。
丑恶与美好,只在一念之间。
幸好,潘肖找到了那份遗失的美好。
压抑——感受这虽然不是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但整个故事的节奏依然紧抓人心,压抑和紧张是它带个观众最大的观影感受。
几个人物间的关系曲折变化,镜头和配乐的完美融合,带个人的视觉听觉的极致刺激,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似乎又在期待着什么,这种感觉贯穿影片始终。
随着剧情的发展,其残酷程度,人性恶到极致,有时会感觉到匕首直插心脏的疼痛,这种体验并不像看喜剧片或爆米花电影的那种当下爽过目忘,而是戳中内心深处,久久难以释怀。
再来说说电影的一些小细节和演员们的表现。
剧中细节:一、潘肖的处女座性格不知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追求细节的完美,并伴有轻微强迫症倾向,以及小小的洁癖(想起了田亮的“处女座模式启动”),在这样一个风沙肆虐、人性泯灭的无人区里,对比更加强烈,这应该也是剧情不断推进和展开的一个内部因素吧。
二、四年前,宁浩导演绝对想不到最近的关键词是“上头条”,这个梗绝对是意外之喜,也为这部迟到良久、传闻不断的电影增添了另外一层神秘的色彩。
演员表现:【徐峥】本片第一大亮点,虽然由于当时的他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帅小伙,和他现在的形象差别较大而很难认出,他的表演也不会让你联想到他本人,不着痕迹地真实呈现出了一个人遭遇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胆怯懦弱,崩溃绝望,机智果敢,自我解脱……他的各种表现也是牵动观众内心变化的关键因素,甚至你会随着他的急促呼吸而有窒息感,会随着他的声音颤抖而提心吊胆,所以在电影当下,你会忘记他是徐峥,那个现实中卖萌无限、幽默机智的徐峥,那个谦虚谨慎、低调淡定的徐峥,他就是他,就是潘肖,就是那个在恶与善间徘徊的律师,就是那个由于自我欲望而陷入困境的社会人。
演员的境界在于,他并不是在演一个人物,他就是剧中人物。
【黄渤】本片又一大亮点,他与以往的角色多有不同,在这里他是一个杀手,或者说是慢吞吞的狠辣杀手,杀手的那股狠劲由内散发,让人着实为之一震。
虽然个人觉得他的戏份有点少,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是坐着或躺着,但丝毫掩盖不住他那出色的演技和完美的诠释。
反差之大,表现之好,可能这就是大家对这个角色印象比较深刻的原因吧。
【余男】一口西北方言,把生活在底层的女人的那种单纯演绎的淋漓尽致。
即使不说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能将情绪毫无保留、完完整整地传递给观众,这个演员确实太棒了,相当赞。
最后当然要向那些喜爱电影的人推荐去看这部宁浩的“新”作。
客观的说,这不是一老少皆宜合家欢的电影,但中国电影市场确实缺少这类电影,它或许在不久将来能够成为一个里程碑或是经典之作。
一部有着强烈风格的电影,看时“紧张”,看后“过瘾”,这已经是我所能描述的仅剩的两个词语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发表不同意见,不过还望轻拍)个人觉得四星半,但没有这个分数,只能打个五星,支持一下。
剧情、摄影、音乐、表演、情怀俱佳这样泛泛的形容已经不能概括这部影片了。
老实说,看完影片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然,这原因有影片的确很悲壮,但更有一种原因是,正像有的网友说的,这部影片“差一点就神作”,但究竟差在哪里,我真的一时间说不上来。
看电影的小伙伴们开始讨论,这部电影不是完美的,是有美中不足的。
我们大致概括了三点:一是“植入性结尾”,这个不用说了,小伙伴们都没把它当作正片的一部分,权当彩蛋了。
二是其中一个小伙伴怎么也想不明白,黄渤后来怎么不见了,还以为能活过来当救兵的,被榔头那样就砸死了?
三是很明显的一点突兀,警察翻车了竟然最后能天降神兵地出现救走余男。
所以一部不加任何定语的神片就因为略有一些违和感而只能被称为国产神片或者国产佳作。
然后今天终于得知了真相,是的,上面这三点都是广电审核而造成的。
不忘普及一下,《无人区》是09年拍好的,这4年间跳票了n次,都是因为没有过审,其中10年导演宁浩为了应付审核去补拍了镜头,补拍了什么,删减了什么,本以为将是个谜。
当然,今天已经被知情者揭开。
首先,黄渤被砸死那段,影片本是有一个惊心设计的大胆的暴力美学的特写的,但是,这在美国、韩国都没问题,中国,就得删。
所以不怪我有小伙伴没看明白黄渤是怎么死的了。
其次,原版的结尾没有跳舞的那段,也没有警察出现。
男人们都死光了,只有余男活了下来,可是五百里无人区,她应该何去何从呢?
黄沙漫漫,两只鹰在高空飞翔,遍地的钱币又有什么意义,人究竟是为了什么变成动物?
我真的很感慨,如果是这样的结局,既有了开放性,整部影片的暗喻,的“意境”就更完整了。
所以我依然把这部电影当作神作看待,因为我从这部电影里看见了国产电影的明天,至少从一定程度上。
如果原版上映的话,这部电影既有了好莱坞式的叙事和优秀的剧本,也有了昆汀的暴力美学和视觉冲击,最重要的,是好莱坞所没有的,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独有的那一种审美情怀。
正如小伙伴说的,我希望这部电影若干年后不再被谈起,其原因是那时国产好片已经太多,足以把它淹没。
看电影的前一天,正好是学校请了很多大师来讲课,文学界包括莫言在内,还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影视圈老前辈,在此不透露名字了。
我有幸成为主办方的一员,我的任务就是带路,带其中一位老前辈去吃饭。
路上他满怀忧伤地说:现在的电影,教化意义哪里还在,你看看《无人区》,这部电影像什么样子。
作为小辈我不便反驳,他心中的电影界自然已经是满目苍痍,想想也是一位老者的责任感在,有一些觉得这位老前辈的可怜。
但我也有自己的观点的。
本来嘛,任何一种艺术的评价标准里,教化意义就不该是其中重要指标的。
无论歌曲、绘画还是戏剧,如果说有的作品里面体现出一定的教化意义的话,也不是影片刻意去追求的,而是内容自然流露的。
看完《无人区》我更是感慨,这影片能说没有教化意义吗?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动物,这样的隐喻深入人心,往浅了说,徐铮的人物从唯利是图到牺牲自己的心态转变,那么自然,中间他不断地体会到自作种下的恶就会自食其果,观众都能理解。
所以老前辈们,特别是广电的老前辈们,请放过中国电影,请用艺术自己的属性去考察艺术。
不是靠动物世界式地旁白直白地点出影片主旨就是所谓的教化意义了。
不是这样的。
这是一部2009年的电影,徐峥还留长发,黄渤是光头。
2013年底,《无人区》上映了,人人谈票房,迷信大数据。
至于类型、创作以及作者风格,没人想知道它是个什么鬼玩意。
或者说,who cares。
在众多评价当中,我最不感到意外的一类是“这部电影有问题”。
它当然有问题,哪怕它真的没有,它也必须被看出问题来。
这些问题,一边完全是审查风波所带来的纠葛,并且,它们也事实存在于影片当中,阴差阳错。
开头的旁白,尽管直白,怎么听都像是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结尾的教小朋友跳舞,有人神解读是开放结局,怎么看都是害怕观众想太多。
即便有人说,去掉头尾,过滤加屏蔽,电影好像也没差,但是,它真的差了。
明明是冷言寡语的群像人物,非要来一段说教寓意,未免破坏了整体意境。
明明想要甩脱法制规章,褪去人性外衣,以动物本能去厮杀,岂不料阴云不散,天降神兵,不是个味道。
这些残枝败叶的存在,总让人要过度联想。
如果不许联想,那么,它们又降低了电影的流畅性。
和很多人一样,我中意宁浩的早期作品,也见证了他的疯狂系列,失望于《黄金大劫案》。
岂不料,和他电影里常被打乱的时间线索一样,当2009年的《无人区》重新得以公映,宁浩的改变便不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正常的电影评价不免也要受到干扰。
当然,审查不是影响一部电影的首要理由,但是,审查像重型卡车一样,从这部电影身上碾过。
《无人区》画面阴郁,色调昏黄,人物粗犷,风格浓烈。
现今观众比较无感甚至反感的脏丑乱差,头发一个月不洗、衣服半年不换,那一向是宁浩的美术特点。
这种视觉处理以及氛围营造,它们跟人物的存在是契合的。
电影的大背景被描述为中国的西部,但没有落在具体的地理位置,也避免了不好的引申联想。
跟过往的宁浩相比,《无人区》没有了多线叙事,缺少密集爆炸的快速剪辑,也摒弃了用以理清一切的闪回手法。
以往的故事可能是复杂变简单,但在《无人区》,一起貌似简单的事情,生出了无穷麻烦。
看起来,宁浩在2009年就选择了改变。
徐峥闯进无人区的主线,一路到底。
其他人物的存在,无一例外变成了机缘巧合、枯木再生以及狗尾续貂。
余男的角色,虎头蛇尾,不知所云。
至于加油站二人组的神出鬼没,罔顾速度定律,真是黑夜拿你没办法。
最后,无人区也必须有110,并且起到扭转全局的关键设置,怎么看都是最大的黑色。
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的改变,也造成了《无人区》的节奏松垮,紧张悬念感不足。
或许,有人就是喜欢这种慢,接受缄默、不顾疲惫,就像我喜欢黑吃黑以及没人性的故事主题。
然而,在宁浩已经是中国商业电影旗帜人物的前提下,我们对他的要求不免要更高。
《无人区》有熟悉和预期中的宁浩,像诡异的无人加油站,像黑色的锤子敲脑袋,像钞票漫天飞舞的高潮场面——我无可避免想起了突破审查禁区的《毒战》。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面对这个大时代,已经很少有电影愿意这样发问并且思索。
它很容易被犬儒伪善者贬为故作深沉,就像总有人说,宁浩不过是东拼西凑,现炒现学。
可是,绝大多数中国电影,连基本的抄跟学都不合格,因为,他们找的对象就已经不合格。
所以,只能说,《无人区》是一部很不一样的中国电影。
影片用血淋淋的场面和不舒服的题旨,制造着院线电影的一抹黑色,非同寻常。
至于它的最终地位和命运,答案在风中飘。
【南方都市报】
“别把我当成是同类,我和你不一样。
”在影片中徐铮的这就台词屡次出现,让人印象深刻。
就像在《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一段经典的念白说出了吴宇森导演的境遇和心声,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被看作是宁浩导演拍摄《无人区》这部电影的内心写照。
拍摄《无人区》之前,《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两部作品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让宁浩迅速成为了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更让无数的观众和影迷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充满了极大的期许。
很快一部叫做《无人区》的电影在观众们的热切期盼中开拍了。
也许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大惊喜,也许是为了证明,“别把我当成是同类,我和你想的不一样。
”而刻意转型,宁浩导演一心想要玩点儿不一样的,他把拍摄地点选在了无人区,故事也不再只专注于幽默和搞笑。
“没有一个好人的西部片”成为了坊间流传最广传闻。
于是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就此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旅程,这一等就是四年。
四年,对于一部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真是太过于漫长了,漫长到近乎绝望。
且不说这么长的时间里,电影产业会有多么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观众的口味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部拍给四年前的观众看的电影,现在剩下的最大卖点也就只是对其为何被尘封了这么久的好奇心了。
我看完整部电影的第一感受是,《无人区》真是一部彻头彻尾失败的电影。
之所以这么说,第一个原因是,像这样一部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电影,它能够被尘封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而且就成片来看,它的被禁似乎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同宁浩导演的其它作品相比较,《无人区》并未让人看出明显的进步和突破,只能说是对类型片一次大胆的尝试而已。
把这部电影同那些经典美国西部片、黑色电影、公路片以及科恩兄弟的作品相提并论显然是极其荒谬的,硬要比较的话,其实更应该把它划分到《西风烈》的级别,这样的比较才更加合理。
说《无人区》比《西风烈》好看,我百分之百同意。
第三,就剧情而言,这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因为电影中的所有角色都是失败者。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如果怀揣着对宁浩导演“疯狂”系列电影的残存的好感走进电影院,那么大约会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你会失望而归。
之所以说百分之五十,是因为通过这部影片能够看得出宁浩导演的野心和志向,他想要拍出一部即让人惊艳,又能够大胆突破自己的电影。
然而矛盾的是他无法割舍那些曾经让他获得成功的技巧和手段。
于是他一面想要去模仿科恩兄弟的电影风格,另一方面又想在这个基础上贴上宁浩的个人标签。
事实证明,这两样东西在《无人区》中成为了相互抵消的因素。
学科恩兄弟只学到了皮毛,而在以往的作品中所显露出的才华和特色也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科恩兄弟的风格和宁浩的才华,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拉扯最终造就了《无人区》这部电影。
在宁浩以往的电影当中,人物性格塑造的最主要特色就是他们都有一股拧巴劲儿,正是这种拧巴劲让他电影中的人物都很接地气。
在《疯狂的石头》中所有人都为了一块石头而拧巴,在《疯狂的赛车》中黄渤为了讨一个说法而拧巴。
这种拧巴不但塑造了人物性格还成为了支持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
《无人区》中的各个角色身上依然有这种拧巴的特征,每个人都为了一件事儿较劲,比如在夜巴黎加油,老板非得要1500并提供特殊服务不可,老板的儿子非得把东西全都敲碎不可,老板娘什么东西都先收100然后再要50保密费,妓女非得逃跑不可,徐铮一心就想要把尸体烧掉,黑老大就非得把所有人都干掉等等,这些非得不可的劲头儿让这些角色都很有黑色幽默的气质,一看到拧巴的标签就立马就会知道这是一部宁浩的电影。
但是在“疯狂“系列电影中总会有一根线把所有人都捆在一起。
然而《无人区》中的这些人的相互关联显然并不够紧密,他们几乎都在各忙各的,硬要找到联系的话也都是如贪念、欲望等抽象的连接,这也直接造成了影片在剧情上的松散。
虽然人物各具特色,但是整合程度并不高。
此外,无人区这个环境并没有参与到叙事的体系当中,环境的特殊性作用不够明显。
感觉上无人区就是为了这几个符号化的角色的而特意安排的,而环境本身并不重要,这就像是随便找到一个盒子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去,而盒子本身并不重要。
无人区恶劣的环境,以及踏入其中的人所要面临的生存困境,似乎都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因此,在影片的一开场,徐铮的独白就在讲述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来比喻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就等于事先挑明了这是一部与环境无关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关注重点是人和人摩擦,而并非是环境的和人的相互拉扯,也就更谈不上环境在剧情中扮演重要角色了。
缺少了环境的参与,总感觉这电影少了点儿味道,想想《可可西里》中无人区的这个环境的作用,再对比本片,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把重点放在人和人的身上这无可厚非,但只是表现人和人的摩擦,有可能会让剧情显得过于单薄。
例如,《无人区》中大反派这个角色的设置明显的参照了贾维尔•巴登在《老无所依》中扮演的杀手形象。
这两个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冷酷无情、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泯灭人性。
试想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那么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就会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也就成为了辨别电影水平层次的分界线。
在《老无所依》中,杀手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对手,而却依然毫发无损,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处,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几乎要了他的性命。
命运或者说因果报应在影片中扮演了终极审判者的角色。
环境和命运这两个无形角色的重要作用使得整部电影的内涵更加丰富且厚重。
而在《无人区》中,环境和命运这两个角色的缺失使得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靠人的意识的生硬转变,或者说是人物思想的顿悟和升华,也就是不知道哪根筋突然跳了一下,终于想明白了,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有这样才能死得其所,于是立马化身为超人和无解反派同归于尽。
问题是徐铮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坏的,戏中也没有任何的转变的可能,最后怎么可能就突然顿悟而成为了英雄,难道是为了突兀而突兀。
影片中的其它角色也大都如此,没有一个好人的说法完全正确,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人完全都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的。
完全符合,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理论。
一部影片可以全都是坏人,没有好人,但至少要有善恶的对比,不能一股脑儿的都是一心赴死的混蛋,总得有人有应该活下去的理由,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版本会特意加上一段光明的结尾吧。
公平的说,这部电影的优缺点同样明显。
在光影的运用和镜头的设置方面《无人区》极具风格化的特色,基本上把美国同等类型片的特色学到了极致,单就这个层面而言,这部电影算得上是非常成功的模仿之作。
但是在叙事层面既无特色又无新意,只能算得上的中规中矩。
对于宁浩导演来说,这部电影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没试过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
尝试的意义远远要大于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
如果以此为基础继续探索,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把这当成是反面教材,从而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题材,那么这对电影观众来说肯定是好事一件。
总之这部电影的最终上映对于宁浩导演和中国电影行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如果因为这部电影曾经的遭遇就把它奉若神明,这实在是一件极其荒谬、极其愚蠢的事情。
(腾讯娱乐专稿,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老实说等了三年多,我对于这部电影是非常期待的,而且脑海中也充满了对于这部影片类似于捕风捉影的揣测。
先不妨说一下我的想象剧情,像是传说中这部片子难以通过片审的原因一样,片子中应该没有一个好人,在无秩序的情境下,每个人都单纯为了个人目的而活,文明在此基础上坍塌崩溃,一切回归到原始的混沌状态,整部影片应该是纯兽性的蛮力角斗。
其实不如说,我期望看到的是兽性压制理性的胜利,是无秩序的混沌之中所包含的那种原始力量,以及对于人性本质与社会性的反思。
但想象与现实是不同的。
于我的想象不同的是,理性最终压制了兽性而取得胜利,而象征秩序的警察最终来清扫战场,劫后余生的女人重获新生,前面的所有荒诞、搏斗、杀戮最后都消融在了那温馨和谐的画面之中。
尽管我给了这部片子五颗星,但我还是想问一句,无人区,你怎么了?
影片从两个猴子吃桃子的故事开始,想要表现人由动物的互相协作而演变成为一种深具社会性的动物。
但故事转念之间便在茫茫荒漠中打响,作为这部电影的主战场,那广袤而又荒凉的原野,则似乎是想要向影片一开始所讲的社会性做一些反思。
令人感觉到冲突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徐峥扮演的潘肖。
这是一个卷入野蛮世界的文明人:一位律师。
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性的化身,难怪猎隼老大都夸他是个好律师。
但这位理性的化身在接下来一系列的事件中开始遭遇坎坷。
而在这种充满血腥与杀戮的氛围中,他竟然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律师,逐渐变成了大无畏的护花使者,这种变化,不禁让我有些暗暗称奇,并同时感觉略有些奇怪。
其实贯穿整部电影,仍然能够深深的嗅出《疯狂的石头》与《疯狂的赛车》的味道,也就是说,整部电影的调子,并不是基于对于人性本质的普遍反思,而恰恰是一系列小概率巧合事件的合集。
因此,在观影结束后,难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总之就是图一乐儿。
但这一系列的巧合事件似乎并不能真正有说服力,于是余男扮演的女性角色出现了。
女性角色为整部影片带来了弱势与柔情的部分,余男的出现,让剧情从围绕徐峥这位律师,转移到了她的身上。
她在几个段落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非常弱小,但同时悲天悯人,并最终在男人们的互相杀伐中活了下来。
但让我不得不想要说的一点是,女性角色似乎在本片中太弱,这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局面,那就是尽管她是剧情的中心人物,几番颠沛流离,却始终只有微弱的存在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比如被挟持,被掳走,被拯救。
可能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她放入排气管中的小东西了,那东西救了徐峥的命。
影片中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对于“以其之道还施彼身”的描画。
手持枪支的黄渤被锤头敲死,徐峥被迫向自己头上浇汽油,警察用上了证据与线索的那一套来逮捕徐峥,这算是本片中几个出彩的小细节,当然也引发了阵阵笑声。
这其中也许恰恰迎合了每个人心中的那种隐藏的复仇心理,你怎么玩儿我,我就怎么玩儿你,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心情。
尽管这部电影并没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样表现出对于人兽性本质的描绘,但确实也讲出了一些东西,影片的最后,一群小女孩出现在镜头里,余男与陶虹出现在镜头里,那是一个温情的场景,而那些男性角色,通通都在土灰扬天的原始荒漠中同归于尽了。
暴力与颠沛流离最终回归到文青与安定中,这其中,或许也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但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的有些死亡,特别突如其来,而有些存活,却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这也许是荒诞的表现手法,当然,也可以单纯说成是某种刻意的导演安排。
而影片临近末尾,徐峥的牺牲自我,拯救余男,似乎也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那就是,安定与祥和,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以暴制暴。
因为本片被禁播了三年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我今天所看到的剧情,已经与本来的剧情有了很大的出入。
所以,尽管并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故事情节,但影片本身的宁浩色彩,也已经表现的足够淋漓尽致了。
给这部电影五星,相信也许我们对于这部电影在片审过程中的经历与这部电影本身表现的主题一致,那就是一股蠢蠢欲动的暴乱情绪。
但这种暴乱情绪,似乎只是一场思想上的形而上学,它始终飘动在空中,而并没有真正撼动什么本质。
全文完写于2013年12月3日
无论是千呼三年才出来,还是对宁浩真正偏爱的作品的期待,我去了零点首映,说说感受。
首先,无论广电总局让宁浩无奈的删掉了多少片段镜头和对白,我都不觉得删得可惜,因为即使删掉再多,也不会把电影主题和主体删成另一个电影,大部分依然保留在刚刚的将近两个小时当中。
于是——对纯天然原始精粹被斧凿后的哀其不幸不再存在,反倒觉得无论如何斧凿,只要心还在,这颗心,我最多怒其不争!
优点:人宁浩善于把貌似群众演员的人变成真的特色演员,自然的表演近乎本色,07年《疯狂的赛车》里的绑票两兄弟在《无人区》里依然出色,加油站的老板娘老板和傻儿子也完全达到自然的本色,话说回来,当年《疯狂的石头》里的黄渤岁如今大红大紫,但当年在宁浩眼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能演出群众演员自然表演的人选呢!
音乐《疯狂的赛车》中绑票两兄弟慢镜头下车拿着一电饭锅白粉前去交易,衣服风中慢飘,当时的音乐:西北风+金属摇滚,可见此导演对于西北风和摇滚能镶嵌于电影之中是多么热爱!
那一幕大约十五秒钟,确实没治了!
《黄金大劫案》义和团老兵上车拿炸药与鬼子同归于尽,依然慢镜,胡子风中慢漂,依然:西北风+摇滚!
也没治了!
《无人区》的宁浩果然如入无人之境,西部片,一条路,戈壁荒滩,只有血,没有冰淇淋,此时的宁浩将音乐大行其道,西北风+金属吉他+每次车马又上路的摇滚,从始至终却不喧宾夺主,虽变化不多端却层次感分明,软硬兼施完全配合没一步情节!
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没治了!
镜头《无人区》的近距离人脸变形处处皆是,尤其是黄渤的脸,有一点《红高粱》,有一点《新龙门客栈》,甚至有那么一二刻有点《人体蜈蚣》。
戈壁,热气带来的小海市蜃楼和地面器物变形,每次撞车的慢镜,估计是个导演只要告诉他有人投钱让他拍110分钟的莫高窟+戈壁滩,该导演一定会持续高潮五小时后全身抽搐直至含泪睡去的!
宁浩绝不例外!
可是,上述全部优点音乐、镜头、演员亦或对白的口音,全是载体,或者说是形式,而不是内容。
可是,哪怕是同样善于玩音乐和镜头还有演员本色的昆汀塔伦蒂诺,也得有个牛逼的剧本和情节呀?!
哪怕再西部片再公路片的奥利佛斯通,只有漫漫黄沙路上车,也不能把一整部电影拍得没有明确的表现点什么呀?!
而且正相反,西部片+公路片,刚好是最直接无干扰的表现故事人性的最佳场所!!!
可是,虽然观影过程中从头至尾你都清楚宁浩想说点什么,而且有可能是惊为天人的什么,比如人性丑恶、劣根、存在和救赎等等,于是这就转化成了我对下面情节中惊为天人的变化和水到渠成却呼之欲出的点睛和升华的期待。
可是,当最后女孩出现在陶虹面前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导演已经交卷了,没了,只有这么多了!!!
他这张卷子是这样填的答案:律师帮鹰贩子脱罪,贩子没钱律师要车,贩子劫车律师撞贩子,律师焚尸贩子复活,贩子要杀律师和女孩,贩子被女孩傻丈夫杀,女孩为律师求情律师神奇的有可能爱上了女孩,大贩子杀律师律师复活,律师舍身杀大贩子救女孩女孩从良!
没了说说我本来对惊为天人的期待和失望:1,两只猴子的故事从头讲到尾,以为要说人与人互害和成功的关系,没有;2,女孩和律师的短暂接触,以为律师会一坏到底贩子们会一恶到底,可律师却在女孩对他无明显和过分影响的情况之下,看破了红尘,看破了报纸头条,看破了钱和发布会,甚至大有看破了人性的可能!!!
理由太不充分,善人变得太突兀3,现实中的恶人的确不怎么说话或者道出人性之恶,但,《无人区》里的每个恶人都从头至尾在说除了口音和表情引人入胜,内容毫无递进感和对白感的对白,少,听完就忘,因为没必要分析。
全程以为导演想要四两拨千金无声处听惊雷什么的,可惜,到该死的死该从良的从良,没有千金也没有惊雷,最多就是一句话:无人区有人担不是人,律师不在无人区但也不是人,去了无人区碰到不是人的人和是人的女孩之后也就成了真的人,最后,女孩决定永远做个人。
形式的精彩从始至终,不是全程精彩的形式淡化了内容,而是,那内容本不多!!!
我喜欢两个情节。
第一,是据说被总局强令修改过的结尾。
余男在舞蹈教室的镜子边坐着,心神恍惚。
陶虹扮演的教师(散发着母性光芒),最终同意收留她。
此刻,宁浩残酷地戳破了本片最后一个谎言:余男从未像她在荒野告白中所说的那样学习过舞蹈。
尽管这个情节一滑而过,但却宣告了无人区噩梦的继续。
徐铮死了,余男决定好好活着,但她并不能摆脱“谎言”这根基本的拐杖,无论是为了求生还是为了牟利,抑或仅仅是清楚历史债务。
第二,也就是在距离结尾不远处,徐铮和鹰贩子同归于尽的爆炸中,那个装满货款的书包被气浪抛至半空(奇怪,居然没有烧坏),在这个全片“中心思想”与“戏剧冲突”的顶峰,我所在的影院里,人们第一次整齐地惊呼:“哎呀,钱。
”《无人区》的那条公路,让所有的观看者被迫成为徐铮的同谋。
这个利欲熏心的律师,在开篇即获得所有令人恶心的品质。
他毫无道德底线,狂妄傲慢,恃强凌弱。
但恰恰是在这五百公里当中,他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弱者。
他所有的法则,无论善恶,统统失效;他所有的符号,无论美丑,纷纷脱落。
于是,所有人都希望他活着,摆脱恶棍、尸体和死亡的威胁,甚至还期望他以烂俗的方式跟余男鬼混在一起。
我们的电影票,就是恶人谷里的救生衣。
“公路片”的恐怖之处在于,你永远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不管谁在掌控方向盘,你都必须“期待”他/她,活下去。
宁浩的作品大多有明确的社会隐喻,他最初的成功被传媒和公众误解为“善于刻画小人物形象”。
这句评语带有隐晦的道德绑架,即:你必须屈从于某种民粹主义或浅薄的人文关怀。
未来的康庄大道上,左边是“早期冯小刚”,右边是“早期周星驰”。
显然,《无人区》的意义就在于对抗这种滥俗的社会定位,撕开“小人物”们的皮大衣。
把“小人物”们的复杂性简化为苦难、牺牲、奋斗、收获,这是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把戏。
于是,宁浩同志认为,我们应当在北半球的冬季,敞开了,好好说,见点儿血。
我同意总局的修改意见。
改,一定要改,你说的太多了。
即使血流成河,红色的毛主席依然是不可挑战的绝对符号。
将无人区刻画为恶人谷,看似“高于生活”,但只是夜里行车时迎面撞上一对大灯。
真正的悲剧,永远不需要漫长的开场和铺陈;真正的悲剧,从来都是你一生积攒下来的“倒霉事儿”在一昼夜甚至一瞬间刷卡体现;真正的悲剧,从来都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末尾这句,是刘震云老师说的。
你看,美国人绞死萨达姆,绳索的长度与体重计算有误,当着全世界人民的面,血溅当场,脑袋“飞出老远”。
看看,连帝国主义尚且如此,何况是凡人的由生入死?
小人物之恶与“礼失求诸野”,只是一种丛林法则的各自表述。
它只能成为一种方法论而非价值观,撒尿、吐痰的同时也可以嫉恶如仇、救死扶伤。
这是真实世界的起点,道德的野兽必须学会拒绝廉价的施舍和救赎,昂首穿过那个险恶的“夜巴黎”服务区。
宁浩会拍摄出一种令人不安的黄色的光。
这是贾樟柯永远都无法勾兑成功的一种气味儿(不信你看同样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天注定》,就老老实实讲究明暗交接)。
电影,是你房间内的暖气,你只能在安全的距离之外,感受它,欣赏它,一旦距离太近,你就会逼近那个真相:原来我们只是用一种局部暴力的热量来制造虚假的“暖洋洋”。
而宁浩的这股黄色,就是一只蛮横的手,拎着你的脸贴近滚烫的金属容器。
哪怕今晚影院里的爆米花,炸得还不错。
评分降得这么快,大概是因为最先看的那部分人才是真正了解并尊重这部片子的。后来的人大概有一部分是抱着看喜剧片去的吧,黄渤一出来还没站好就笑倒了一片,徐峥出来转了个身又笑了一片。之后没得可笑的了,出了场就骂一句烂片。
近四年的願望終於實現,影片也不負我的期待。線性敘事,三方角力,一環套一環的細節推進,不夠寧浩卻又非常寧浩,用無人區極致的人性惡,升華“放下自私回歸人性”的主題,如果影片去掉那一個應該是補拍的結局,會更像一部科恩兄弟作品。影片不是沒有瑕疵,但在剪刀手之下,已經至臻完美。
抛开造作的结局不谈,我也搞不懂为什么整部影片都曝光过量,使得背景无层次,明明是实景拍摄反而弄出像棚拍的效果来。剪辑上也有些段落不太流畅。
瞎装逼,装瞎逼
徐峥主演,可竟然还是黄渤最抢眼,那身打扮,整一脱水的宋康昊。多布杰整体感觉超好,完全压住全片节奏,王双宝兄弟那辆重型卡车威武至极,俨然变形金刚3里威震天破烂油罐车的翻版,以至于我都怀疑最后卡车会和老大的越野车变形互K。
目前国产商业最强,各方面的
中间部分的编剧好傻啊,徐铮的角色为什么不把死人扔了,把余男带上然后路上操,却做了一系列最傻逼的选择?这部电影就是美式有型开头、国产屎编剧填中间、再加上《黄金大劫案》的煽情结尾。
绝对是被广电拖了后腿的电影,因为牵扯了太多不得不说的废话,故事的力量显得微弱不够素净。抱着一颗无限理解的心我自行脑补了粗剪版并呈上闪亮四颗星,杯水车薪还请导演笑纳。
真没那么好,宁浩水准不过如此了。三星半。
传说中的"神片",期待值过高导致看片过程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嘛~但仔细想想毕竟是河蟹掉的,总体三星半吧,即使把河蟹的补起也勉强四星~多布杰那气场太强了好不好。★★★☆
原来…这是一个徐峥用绳命努力上头条的故事……宁浩已习惯了玩多线索混杂,这部电影外壳是有些杂糅的类型片,实质还是他擅长的不同人被逼到绝路后的不同反应。耍性子的警察,律师对法庭的玩弄,密集的暴力,绝望与丑陋等等,虽迟到4年却仍是挑战。拳头举起来,竖不起中字,就摆个耶吧。7分
宁浩放满了速度讲故事,难免个别地方有ZB之嫌。在国内如此心浮气躁的大环境之下,拍到这程度还算可以。片中boss演技不错;徐峥依然稳准狠,是个好演员。我希望影片能再严肃一点,再整体一点,黄渤早日脱离笑星阴影,徐峥早日找到自己的黄金搭档。此片两星半
難看。還是不停巧合,意外(撞車都不知撞了多少回),比melodrama還要低端,依舊是重複自己,依舊是模仿一些類型電影(從血迷宮到老無所依,wide shot再抄萊昂內and so on)這次還退步了,好多戲劇邏輯都說不通,尷尬得很,對白也生硬。
致敬2010
除了有头发的 徐铮,没有什么出彩
今天才发现忘了记这个,如果单在内地比,,还不错,放到西部和公路电影,就捉襟见肘了。几段笑料太硬,硬汉又太软,弄巧成拙得有点low。色调调得不错+1
四颗星给电影,一颗星给中国电影。
宁浩是个临摹的好手,但原创感永远不咸不淡的。观众不能把缺点都推到删减头上,也不能因为曾经被禁就显得片子高贵。重形式轻内在,披着黑色幽默西部外衣下的温泉煮鸡蛋,不痛不痒。不谄媚也不自由,硬不到底软不下去,只想如此说故事,却忘记了这样说这个故事最后是为了什么。个人不感兴趣。
西游记与汪峰
徐峥:明天我要上头条!汪峰:去你妹的头条!!!!!!20220322重温,其实是一部现代的武侠片,车为马,枪为刀剑,巧的是,电影里车马刀枪都有,在荒蛮得无人区冷热兵器的碰撞,其实就剥离了文明社会的外衣,聚焦于原始社会的人性复杂,几乎全员恶人的故事里谁又比谁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