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乐章
Sterben,Dying,告别交响曲(港),我去死一下(台)
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主演:拉斯·艾丁格,科琳娜·哈弗奇,莉莉丝·斯坦根博格,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汉斯-尤韦·鲍尔,Anna Bederk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Nico Holonics,C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详细 >
没有比家庭情景剧高出太多。从这部电影的创作角度出发,是真看不出有任何必要拍三个小时的时长,但如果依照影片现有的章节式结构打造成一部迷你剧集,反而会有比较可观的回报。@Berlinale74
章节、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不太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当作短剧看似乎更合适。
真实与媚俗之间那层微妙的界限。法斯宾德的四小时芬妮与亚历山大。三小时大可不必,还不如找首正经古典名曲来演绎。男主好像小基耶萨。
拉斯艾丁格还是帅帅的
乐观的人可以活很久
前半部分还是有惊喜的,照着《张口结舌》或《爱》的路子去拍完全没毛病,但一小时半后的部分就很难评了,生活与乐章的互文应该有更好的组织关系,并且我疯狂投诉妹妹这对狗男女没有职业精神,居然没有被病人投诉进警局也是神奇。
牧师两次告诉我们“爱能连接生和死”,但《死亡乐章》不是阐述爱,而是关于所有人的死亡,关于失调的家庭关系,关于对自杀的渴望,关于古典音乐和酒精,以及为什么我们都如此害怕面对这样的问题。格拉斯纳用令人难受的构图来展现两次死亡的前奏,在观众放下防备的时候又让死亡留在舒适的画面里。电影有时在突然的色调和视角变化中挣扎着玩弄的故事线,以及三小时的节奏失衡,章节冗长,但“死亡乐章”仍然在琴弦上拉响。当片尾打出“献给我的家人,活着的和死了的”,整个故事变得更加无情和令人痛苦。因为在180分钟的故事中,精神深处和内心问题被曝光了,告诉我们如果非常诚实地审视自己,这就是我们。
【7】A面是哥哥,丈夫,指挥家。身处失智的父亲,癌症的母亲,胡来的妹妹,有病的同事,难搞的家庭漩涡中心。B面是妹妹,是女儿,是缺爱,无畏的少女,搅得天翻地覆。A面与B面的巧妙之处是电影在积攒所有的矛盾,从家庭再到两个个体的矛盾合二为一,但并没有打算解决。而是借由“指挥家”的身份编写成若干个章节,并给出情绪的答案,任由其发展。与失智的父亲见面,与癌症的母亲交代,与临死的密友拥抱,原谅妹妹,放过自己,编成一曲爱的死亡乐章。意表都懂,但感觉看完怪怪的,不像电影,或许处理成《伦敦生活》那样,才是本片的归宿。
德国人间失格。太长了,一些情节真的和主题挂钩吗?一开始还以为是讲社会养老的。角色太多,想深入探讨一下内在悲剧但只能草草点一下,每个完成度都不高。最后点题居然落在了这个作曲家身上,个人认为他是塑造的最失败的角色,他是怀才不遇还是完全的理想主义者呢?第二种的话不值得同情。谨代表个人看法
5.5。Glasner當真是這十年拍劇集和電視電影拍習慣了,已經完全無力組接出有些許可辨識度的電影主線或結構。章回體更像是這一局面下的急就章,只剩下零星一兩個片段還足以在柏林主競賽幫德國隊撐個場面。
喜欢也不喜欢,有些镜头是真好,可撑不起仨小时
为什么拿编剧奖?
所有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于童年时期错误的遭遇和正确引导的缺失 如今家庭关系的冷淡克制 因为缺爱给别人养孩子还幻想自己很幸福 承受不了现实沉沦到底 可其实都还行不是吗 看起来琐事繁多但大家也都未曾真正尝试过改变活着的状态 生与死的内容被扭曲的人际关系掩盖住锋芒 表现弱
今天好棒…我在一边抹泪,旁边的姐妹轻轻递过纸巾🤲❤️…房间里贴了贾木许的stranger than paradise 电影海报!喜欢bernard自杀那一段,tom是个仁慈的朋友。时长原因故事节奏比较奇怪,只是死真难,活着真难,衰老的折磨真可怕,家庭真难,创作真难,柏林真好看!
母子对话戏我的眼泪不值钱 音乐审美好好 结果导演自己也是音乐家 6h的迷你剧剪辑成3h的电影 学会爱也是一种人生课题 逐渐走向死亡的是亲密关系 男主令人心疼
好痛苦啊,明明是三个小时却不觉得漫长,痛苦本来就像生活、本就是漫长的,虚构和非虚构是孪生的双射线…Tom和Lissy餐桌前的对话,哭得感觉再没什么可以哭了,衰老、死亡、创伤回忆、后悔的心情,是少有的绝对无法解开的缠绵的痛苦;not everyone has the talent to be happy. Not everyone can be helped by therapy, pills, things the society off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deciding their own life. Or death.
昏昏欲睡
屌德国人拍的电影太harsh了。看似平淡的生活水面下全tm是尸体。男主角有几句台词就像我的德国平替,不,我是他的中国平替。作为反刻奇者写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然后在首演前去死难道不是疯狂地刻奇吗。
这部电影不是节奏慢 是有点便秘
最新的旧时代电影冗长违章搭建。三个小时无时无刻不在惊叹导演又拿出一些新的但都是完全概念化的时髦符号来考验我了。规整的歇斯底里,导向完全的脱离实际。并在最终试图以一种压倒性的悲怆感染人。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看多了是这样的,在制造一些断裂的个体整理之后,试图用一种宏观的“圣灵”或“奇观”时刻占领所有人。事实上有点像高中应试作文,你看到动人心弦的开头结尾,再思考一下却发现中间全无过程。(当然这种手法有效,但是一定快要被淘汰了,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尊重一个人求死的意愿,但我知道这种毫无过程性的捕捉一定是最坏的刻画方法之一)很唬人就是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