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种感觉,这部电影的导演一定是一位女导演。
镜头从所有的视角切换中,始终围绕着女主角 Julia 进行。
无论是发现窗外的不正常,隐秘的偷窥者,被跟踪被发现,还是倾听着自己听不懂的罗马尼亚语,这种第一视角没有投映到男主角或者凶手身上。
整部电影的中心就是 Julia 整部电影的中心就是 Julia ,假如你随着电影的推进将自我进入她的内心去感受,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克制和出彩。
作为一部悬疑片,最重要的就是营造气氛。
虽然这几年同类型的“后窗”片如此多,比如 Sydney Sweeney 惊艳全场的《偷窥者》,艾米·亚当斯被骂惨的《窗里的女人》,但只要稍微修改一下,谁都可以推出一部不一样的“后窗”片。
电影《监视者》就是以女性受到偷窥和跟踪作为线索的悬疑片。
好奇都是来自于发现。
你可以从这部电影里面发现很多熟悉的情节,某一瞬间我都觉得这种设定实在是不够高明,落地玻璃虽说采光足够,但也容易被他人窥探和一览无遗,在毫无遮挡下的生活呈现,正是一切的源头。
它可以让人知道你的起居饮食和人际关系,甚至你的喜好和生活习惯,都通过这种一览无遗而被人发现。
在误解和真相之间摇摆,也正是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所产生的。
如果是误解,那么此前的疑神疑鬼将给予你的生活带来不幸。
就像电影里面的 Julia,他的未婚夫 Francis 觉得她过分紧张,导致生活都打乱了。
信任?
这并不是信任问题,而是在只有自己察觉到的情况下,旁人给予你的意见都是站在自身立场的陈述,感同身受的来源是具有共同的发现和沟通。
就算 Julia 无意间认识的邻居 Irina ,虽然两人都谈论起这个偷窥者的话题,但是 Irina 是不相信的,她只是以一种习惯来解释 Julia 的紧张。
他乡遇知己?
甚至到了最后一幕,地铁上的相遇,Julia 面对凶手,竟然在某一刻相信了他的解释,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自己的孤独只有凝望窗外, Julia 挥手的寓意他理解为打招呼,你相信了吗?
原来是误解。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这部电影迎来了和解之际,Julia 看到了凶手旁边的袋子,竟然显露出似真似假的人头模样,这种倒抽一口气的气氛感,让我们知道其实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很多这个视角结局的枪声吓了我一跳。
就好像所有的悬疑片,凶手得逞之后,受害者都失血过多而亡,最后捉住凶手的总会是背后不信任女主角的男主角才对,可 Francis 如此的不确定,导致凶手都懒得理他。
反杀,这部分回归了无数的主角死而复生的戏码,那份准确的瞄准好像告诉我们,其实女性的角色除了挖掘真相,也可以绝杀真相。
很多这种视角这部电影,就是女主角 Julia 一个人的绝杀。
她发现了偷窥者,她知道了偷窥者,她反跟踪了偷窥者,她认清了偷窥者,她反杀了偷窥者。
她,就是一个人的武林。
你不了解。
惊悚片《监视者》用平常心看了此片,结果居然还不错!
故事虽然简单…但拍摄的还是挺出色的,整体的惊悚氛围营造的十分到位,很有感觉!
这点是此片的成功之处!
我们的女主跟着男友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确实挺为难女主的!
结果对面还有个一直监视自己的变态?
到底是自己的疑神疑鬼?
还是真的遇到坏人?
女主到底该怎么办!
女主的新邻居是全片的关键要素!
最后的结尾反转还可以,可能这是想给观众两个不同的结局吧!
所以…这种小成本惊悚片有的时候,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我个人还是十分推荐的哦!
个人评分7分(主观影评、不喜勿喷)
elina的这句话算是全片的中心了。
“总好过被强 奸或者被勒住脖子”。
身为男性,如果不是受教育,是不太能体会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地位的。
有一次和一个女同事讨论过快递的服务。
我的习惯,但凡是快递员不守规矩,我一律投诉到底,但是她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
她说她不敢投诉快递员,怕遭报复。
我当时愣了一下,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担忧。
我从来没有想过,女性可能会由于担心人身安全,当自身权益收到损害时,会选择忍气吞声。
那么一个女性从小到大,会有多少次面对类似的困境呢?
她接受的教育试图引导她如何回应呢?
女性天然力量上的弱势,势必会影响她们的应对方法,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身边的人都不能正视女性面对的困境,无法给与必要的支持,她会不会有足够的能量坚信自己的看法呢?
Julia发现有人监视,觉得十分不安,但是男友丝毫没有放在心上,还会质疑她多心。
等到恶人告状,警察和稀泥,男友像个木头一样,她还有办法理直气壮面对恶人的挑衅吗?
在地铁里面隐约看到恶人的塑料袋里有个人头,该不该报警呢?
会不会又被人数落,或者会不会是自己看错了呢?
elina应该早就发现自己被人监视了,但是她没有Julia的困扰,可能她已经习惯被人注视,选择坦然地接受这种不确定性。
这种态度倒是能让她继续生活,但是厄运降临的时候,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在墓志铭上写一句,I told you so. 你听了吗?
故事其实和《偷窥者》比较类似,不过,《偷窥者》比这个故事逻辑上强了很多,至少在《偷窥者》里头,每个人都有“非常”合理的理由。
而这个故事,完全靠女主的直觉。
故事的开始,女主和男友来到了男友的故乡,语言不通,是个最大的问题,男友外出工作,女主基本只能宅家。
无聊至极的女主,忽然发现街对面的房子里头,有一个人在“盯着她”,她尝试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对面竟然有了回应。
这下,女主已经肯定,对面的家伙对她有所图谋。
接下来,女主陪着男友散步,撞见了凶案现场。
女主就愈发相信自己的感觉。
这个男人,要等到很久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
在此之前,故事营造了足够的气氛,让女主在电影院、超市……各种地方诚惶诚恐。
为此,男友出动了警察。
然而,一切都没有办法用“尾行”了解释。
男友认为女友只是在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待得太久,无聊之下的神经质。
其实,不妨回头想想,撇开女主的主角光环,如果这个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这事儿确实只能给出男友的解释。
那么,男友在处理女友的心理问题时,绝对是有问题的。
带几个同事回家,几个人用自己的语言谈笑风生,把女友撇在一边傻子看戏,这个……你礼貌吗?
带女友去参加宴会,又几个人凑在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拿女友的“神经质”开玩笑,这个……你礼貌吗?
无聊的女主,结识了自己的邻居,虽然从事的职业不太光彩,但大家能彼此找到共同语言,至少,人家愿意用英语和她交谈。
故事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进行到最后。
为了制造反转,导演甚至还安排了疑犯也求助警察的桥段。
然后,忽然之间,疑犯就真相败露了。
整个故事完全没有逻辑,完全靠女主“主角光环”的直觉,所以,疑犯的动机,抱歉,只能解释为神经质。
毕竟,疑犯和女主之间,只能有一个神经质,既然不能是女主,那只能是你了。
诸如半程好像可以是个误会,但还是这么直白的给,那就直白的收呗。
反转了你的预判,好吧,那还是那样?
你以为是男人可以干一架,还是直接的子弹,女人自己让男人惊讶和惊悚和后悔。
呼啸的空荡地铁站,是有一点心悸感。
走夜路是有点莫名的环境恐惧。
隔壁的破音是难免有点怀疑论。
理解这些都不难,是带入watcher这种怀疑,陷入自我怀疑和安全感缺失的无力。
很久以来,女权电影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这类电影的特殊性在于将女性作为影片的核心主角,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为的是凸显对女性的关注和保护。
去年由白百何主演的影片《门锁》,虽然口碑一般,但仍旧引发了很多人对于有关保护女性安全的热议。
此类影片往往放到欧美电影中,会采用更加极端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受到伤害的女性会进行反击,甚至是反杀。
这其中像是2020年的影片《前程似锦的女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监视者》是一部上映于今年年初的影片,影片的类别同样是一部聚焦于女权的电影。
影片由女导演科洛·奥野自编自导,麦卡·梦露和伯恩·戈曼主演。
片中梦露出演的女主与男友从纽约来到罗马尼亚租房居住,男友从事销售工作,经常早出晚归,有一天女主发现对面楼上伯恩·戈曼出演的变态男透过窗户在盯着自己。
当女主在超市和电影院分别遭遇变态男跟踪后,女主也再次肯定了自己的推测,但是她的男友却认为是她神经过敏。
就连女主报警后,警察也认为是女主过于神经,甚至把变态男带到她的家门口,告诉女主,她的行为影响到了变态男的正常生活。
在同一楼层,女主认识了隔壁的女邻居,两人也成为朋友,直到有一天女邻居突然失踪,她进入女邻居房内发现其已被斩首。
而女主也被藏在暗处的变态男袭击,被抹了脖子,机智的女主用装死的方式骗过了变态男,随机用枪射杀了变态男,成功实现反杀。
而这一幕也被女主的男友看在眼里。
这部影片是一个典型的女性维权的故事,女主作为核心主角,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和终结者,而那个躲在阴暗角落的变态男,则是故事的引爆者和推动者。
这部影片的时长虽然仅有96分钟,但是整体的氛围却偏向于压抑和沉闷,所以还是很考验观众耐性的。
整部影片的节奏也是趋于缓慢,属于是慢条斯理的状态,但是好在影片塑造的惊悚氛围可圈可点,并且镜头的拍摄手法也属于是慢工出细活。
但是慢条斯理也有利有弊,弊端就在于会让影片受众有限,再加上影片本身的定位和成本限制,所以全球298万美元的票房,也着实可怜了一些。
【END】
本片观影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今年武汉跨性别女性在顺性别公共厕所惨遭仇杀,唐山黑恶势力暴力侵害多名女性的事件,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性别角色概念属于境外势力阴谋挑拨安全平等的社会,这就是每日短暂登场又迅速淹没于流量热搜,禁止完整真相公开就无法访问销声匿迹的新闻。
即使我对于高度强调和坚持性别差异的性别理论与平权策略抱有批判态度,作为性别与性制度中非话语权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哪怕出生生活于最开放包容的环境,想必都能感同身受那种日常生活周遭环境中随时可能潜伏敌意的谨慎与惶恐。
我记得在上海最繁华多元汇集的商业中心只因最微小PDA而被斜眼,说笑的被指上那个名字却只能装作视若无睹息事脱逃,曼谷街头派对后被警告立刻松开相握的手,作为一个高度表达一定性别气质和特定形象的顺性别男性,我可能受到的不友善和暴力侵害的程度与机会无疑仍是指数级降低的。
我想我的父亲,亲戚中的兄弟,大部分顺性别直男同学,炎热时最不修边幅的袒露,聚会酒醉的彻夜庆祝,这些对于很多群体意味着罪有应得自找侵害的形象与场景,他们也绝不会生出和体验背后可能突来暴行打断人生的恐惧。
本片创作者就以类型片的风格,表现了身处父权制社会的女性普遍经历的日常生活中对暴力侵害的敏锐,警惕和恐惧。
同时以主角随伴侣远赴重洋这样所有个体超越性别角色都可能面临的处境为设定,陌生文化与社会中的孤立无援,语言沟通障碍,信息的缺失不对等可以给任何个体带来的话语权缺失和焦虑,作为性别制度等级不公的类比,同时也以此加强惊悚与歇斯底里之感的塑造,描绘和讲述了一场不论性别都足以感同性别制度下被边缘被先天否定之无助窒息的恐怖旅程。
本片伊始的刻画,就将主角这个女性角色,置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都可能面临的多重的孤立边缘化与从属位置中:她是妻子女友,放弃了高度竞争大部分人都出不了头也称不上专业职业的演员生涯,满足性别角色期许的随抓住职业机遇的丈夫来到语言不通的异国,住进安排好的房子,听着一人时公放里街头耳机里努力试图融入的语言教程。
镜头后掌舵的女性创作者却可以专注于女性的表达,对话中总是以前景或背景模糊,画幅切割等失焦丈夫,他人等角色,大量对称等风格化镜头中的特写,围绕女主成为绝对的中心,大量无言中却不遗漏面部些微的细节。
陌生文化环境中语言与沟通的失效,令女主仿佛退回到孩童的无能无知和传统性别气质期待的安静花瓶的本分位置。
周围人包括伴侣利用语言隐藏信息的特权与女主缺失信息的弱势,懒散翻译不经意玩笑的细微歧视与不对等。
加上刻意为之不标注其他语言的官方英文翻译,同时也会令大部分只掌握英文的观众置于相似的透明瓮中的焦灼,也强化了剧情中连环杀手潜伏的悬疑。
随着周围环境与他人越发失去耐心的不信任和轻视,女主本身也开始动摇质疑自身的认知,点题的核心角色属性监视者在此发生了一次有趣转换,她成为了帘幕阴影里和街头尾随中的疯狂不光彩见不得人的那个。
为了绝望的证明和保有理性,镜头开始更多跟随运动起来,女主在景中的运动令她开始偶尔失焦,失去脸部特写的中心,被置于中景空旷阴郁的老旧公寓,街尾后巷和色情场所。
至此唯有互助的女性配角能够共情相似的跨国生活经历,无条件相信其怀疑,并且为所有女性注下定义,平日里无理取闹过分敏感神经质的女孩和遇害后缺乏警惕没能全力反抗自保的活该受害者。
故事的终章冲突,起于努力迎合试图融入的女主同样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信息,得以识别伴侣恶意的玩笑并反击。
愤而离开被挑衅与诱骗落入蛛网,面对凶手,这个名号蜘蛛玩弄猎物逐步摧毁女性受害者理性与生活,最后夺取性命的恶魔,也夺取了特写中心,成为占据整个画面的不安面容,女主也是唯一能与之对抗的特写中心。
结局的处理是令我矛盾的,我欣赏和理解复仇,正义伸张与惩戒恶人的反转,不仅是推动了戏剧性冲突和高潮,压抑后的抒发,更意味着女性同样理性智慧,因其地位处境更加敏锐,可以互助与自救的积极主旨与真实情况。
但反杀结局无疑制造了一些真实罪案中的逻辑漏洞,凶手成为一个在自己生活社区和工作场所多次作案随意甚至儿戏留下大量证据却逍遥法外令谁都无能为力的符号,而且令女主成为人们预期与玩笑中的神经质女人和非完美受害者,虽然更加灰暗压抑反高潮,无疑也符合此刻就在发生的大量女性受害者缺乏帮助受害后又被二次污名化的现实。
充满反转的悬疑电影。
当你以为有变态,没想到只是自己神经质。
当你以为自己是神经质,没想到真的有杀人魔。
与其他相似的悬疑电影一样,新的房子,陌生的环境,缺少朋友,外加一个充满理性的老公。
所有观众都会觉得女主角只是因为神经质而过于敏感,没想到导演最后来了个反转,隔山有眼,你证明了你是对的,代价就是你的生命。
导演用了很简单的手法去表现出各方的矛盾。
开始的时候男女主角甜甜蜜蜜相亲相爱,两个人同时出现在镜头里,但是到了后面矛盾激化的时候,男女主角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同一个镜头前。
女主角刚开始还是想融入环境中,努力学习罗马尼亚语,但是几次惊吓后嘴里只能吐出英语。
影片行进一半时女主角已经失去了最能理解她的邻居,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女主角失去了理智,最终疯狂。
可惜了热情又善解人意的女邻居,被杀人魔做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但是谁内心深处不是个艺术家呢?
就算身居陋室,工作下贱,但仍有一颗向往上流的心。
如果目光所及尽是污秽之行,那我就用我手中的利刃清除垢痂。
白天用拖把打扫夜店,夜晚用刀锋清理世界。
我不是杀人魔,我只是个充满艺术细胞的清道夫。
今天下午从窗户吹进徐徐凉风,真是惬意,趁休息时间看了一部2022年最新电影《监视者》,麦卡·梦露主演。
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极少看,主要怕冗长和安静,但偶尔心静时观看还是比较有滋味的。
这部电影是我下午在豆瓣看的简单介绍,评分6.5分,还算不错,另外觉得海报设计的还算用心,就索性观看一下。
这部电影完全是站在女性视角拍摄的,人物心理过程过于真实和细腻,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女主被一个跟踪杀人狂盯上的犯罪故事。
我剧透一下,女主结局生还,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故事拍的并不惊悚,也不悬疑,从一开始就知道谁是罪犯,导演完全从真实的人物内心为重点,甚至只有结尾有点犯罪现场的镜头,其它都是以对话和叙事式的镜头,没点耐心真看不下来。
全片比较安静和压抑,几乎没有晴天,不是阴天就是下雨,要么就是黑夜。
但摄影很到位,全片艺术表现力还是很好的,演员的表演很棒,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也比较真实贴近生活,这些是本片唯一的看点。
但我不建议女性朋友看这部电影,有点压抑,我是把它当成文艺片看的。
另外,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部女权影片。
最初我看完以后觉得很无聊,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老套的剧情。
但后知后觉的发现,我还在冒虚汗。
发展很缓慢,镜头也很慢,虽然是简单到能猜到的结局,但是确实很有代入感。
不禁在想,我要是她,我能做的更好吗,我会更勇敢吗,敢不敢冲上去打开那个像是装了好友人头的袋子,然后揭发他。
这部电影探讨了女性的处境问题,在被凝视的时候,全剧没一个人信她,男朋友还会嘲讽她。
她感觉受到性命威胁的时候男朋友选择对她漠视,忙于自己的工作。
死掉的女邻居是唯一一个相信她,帮了她的人。
还提供了最后反杀的重要道具。
最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部分是,他明明知道女主看见他了,也知道她猜到什么了,所以一直害怕的跟随他又躲着他,在地铁里女主还一直看向装人头的袋子。
可是他还是心安理得的看着女主说,他需要一个道歉。
当他说到他谋杀女邻居,躲在女邻居家的衣柜里,差点被发现的时候,他说被发现就仅仅是尴尬。
这是一个多么高高在上、冷漠又冷酷的杀人恶魔。
所以最后结尾时我想“都什么年代了,女主的男朋友什么时候能相信女主的话”。
可是正因为剧情是这么的简单,凶手策划谋杀的过程是这么的简陋。
才能让人反思,那个所谓的男朋友,到底在干什么。
结尾溅了他一脸血,才够真的耐人寻味。
并不是很好的商业片,但是够好,够细节。
个人觉得是创作者的问题,70分钟之前,创作者刻意在展示女主的紧张和神经质,感觉对的但是没有证据。然后在70分钟之后,在有证据的过程中,让女主的男友表现的像个渣男+弱智,以此来讨好一部分女性观众。我个人讨厌这种笔法。
氛围不错,精致小巧,可以看……
片子很流畅,女主演技颜值以及角色智商都在线,看得过瘾
跟踪狂题材
重复过八百遍的剧情。卢瑟杀手男,卢瑟男友,卢瑟朋友前男友,卢瑟男友同事,卢瑟男警察,卢瑟超市男经理,甚至那个被陷害的水管工也是一脸卢瑟像。恐男做得很好(性别一换那就叫厌女或恨女,但男性就叫恐男,这叫zzzq),说实话,在这个性别对立越来越严重的世道,我是真心觉得干得漂亮,就让这两个性别隔阂越来越深,跟中西方一样,跟白人黑人黄人一样,跟各大宗教一样,跟阶层一样,大家一起刚到死。
有个评论说什么厌男呵呵,男的基本盘就这样,拍出来就只敢说厌男也不敢说这是假的吧。哈哈哈
画面质感和东欧氛围不错,Maika Monroe的气质也很适合这类片子,不过剧作差了一截。看起来立意是想往女性恐惧那边靠,但最后呈现的效果更像是“大城市的漂亮女孩别作死嫁到小地方去。”
小成本,值得一看
离婚,然后找回自己的生活,是唯一不被杀死的出路。
选了一个同样的雨夜,看这部电影。还是欣赏不来。
有些意思
语言障碍下的异域、陌生与孤独,男女主角间的隔膜,并非是爱情关系的破裂,而是这一细腻与敏感的体验,这一异域语境下被放大了的细腻与敏感的体验,男主事业的蒸蒸日上和丰富的人际关系,而与之相对的是初来驾到的女主,需要重新开启的未知的事业,陌生的空间、语言以及人际关系,繁忙与孤独,熟悉与陌生,两者的相异与相对性,使其彼此逐渐疏离构成距离感。
平平无奇的一部“偷窥”惊悚片。女主的第六感有人在跟踪她,其他人都不信,女主和男友因此产生矛盾,就在女主决定远走之际,坏人抓住了她,最后女主坚强反杀。过于套路了,没啥惊喜与看点。我想的是,如何把这个故事编得更有意思。比如,男主才是那个坏人,每天假装去工作,其实是悄悄跟踪女主,女主越害怕,他越开心,满足一种心理扭曲的需求。或者,女主精分,她的另一个人格在跟踪她自己,最后她自己杀了自己。
电视电影一般的画质,极其低效的对手,近乎没有的惊悚味道,可谓波澜不惊啊。
还算利落细腻。整部电影全靠心理和情绪来推进,冷静、焦虑、恐惧、失控、自救…麦卡这方面做的很好。全世界的👮♀️都他妈没屁用!以及成天只会说爱你的男友更没蛋用!只能靠自己。结局硬加的戏份和去年的《偷窥者》一个毛病,可惜。另外,卖卡的每日穿搭也是看点。
2022年7月5日凌晨於禮崗荷花閣。
体会到了身为女人的恐惧
真尼玛无聊
22.7 没事 一定是我想多了
好无聊好无聊好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