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很温暖有人请味的片子,病房不是一定冰冷,现实也有温度,互不相识也可以一起取暖。
妥协的部分在于我觉得太长。。。
故事似乎不需要6对家属那么多,也不需要2个半 小时那么久。
有很明显的需要diversity的背景。
但是不选多少,大小演员都同样敬业演的很好,不是永远苦情,也不是永远能乐观,这就是真实世界大家需要互相温暖的原因吧。
希望大家都健康!
影片非常温柔,镜头聚焦于816病房,每一位患者及其家人、医生的群像表演所呈现出的是人间的温情,充满着人文关怀。
身患绝症、生离死别,在这个本应充满绝望的地方,电影用积极的视角呈现出每一位角色的乐观与坚强。
就如同出院的孩子将“816”改成的“BIG”一样,在逆境之下,所有人本能所展现的爱意与勇气令人动容。
影片的色调以冷色为主,但在个别段落呈现出暖色,就如同病房中的患者一样,用生命最纯粹的力量去撕开绝望,获得一丝温暖。
动画段落的运用符合孩子此年龄段的想象,呈现出角色乐观的同时增添了影片的代入感。
电影除了患者在医院的部分,也加入了孩子出生的过程,让每一个角色的生命过程变得完整,同时与动物园猩猩分娩的段落形成了互文,这一点非常巧妙,所呈现的是生命最纯粹的美好。
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是献给世界的礼物,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都是奇迹本身。
影片节奏控制得很好,在如此多角色的同时井然有序,同时每一个角色都有饱满的故事线,这点十分难得。
同时影片煽情十分克制,叙事一直保持着平静与柔和,细腻的笔触下展现出了生命最纯粹的神性与感染力。
刚走进电影院时我是惊讶的,因为整场电影就我一个人,还是在万达影城。
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部电影有两个半小时,但观影整体并不会感觉到冗长,无聊。
反而很轻松,欢快。
整部电影从儿童癌症视角出发,讲述了六个儿童癌症患者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的故事,其中穿插了正义小子对抗病魔侵略者的动画(我觉得超级酷),充满了童真和无邪。
源源是整个病房里的开心果,为大家带来希望,让病痛看上去不那么沉闷,。
大衫是病房里的大哥哥,努力照顾着这些弟弟妹妹的感受和情绪(这里没有过度展开和珈农的恋爱情节,非常好,没有傻der的恋爱线,就冲这加一星)。
是延是房间里的大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下病房里的所有人和故事。
罗恒算是最平凡的普通视角,有爱他的父母,但是父母也有自己难以抉择的事情(这个视角更多的像我们身边的人)珈农应该算是整个病房最忧郁的公主,但是在小朋友们的影响下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展示出自己应有的模样(业余吉他手,也是音乐家)。
最后是努拉,整个病房最疼爱的小朋友,可爱天真无邪,让人心生怜惜。
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希望能够活下去(从没感觉过简单的活着这么难)。
一直到电影结束,我真的很诧异,这么好的电影,就这样被我独享了,着实不应该🧐🧐我得反思😶😶最后补一句,能写出这种剧本的编剧真的很酷。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北影节有《816》是我没想到的,导演是魏德圣,或许这么说大家不熟悉,我换个说法,他是电影《海角七号》的导演。
魏导和大陆的电影观众甚至和电影市场都并不陌生,早在 2008 年的时候,他的《海角七号》就给大家留下来很深的印象,同时也创造了台湾地区的票房高峰。
Question:《816》这部电影的缘起。
导演:这个电影其实是在我意料之外做的一个题材,其实在在大概两零二一年左右,我们本来有一个大的计划(三部曲)要制作,可是因为疫情太严重,导致计划停摆。
(因为疫情缘故)我想那阵子全世界都很难过,不只是我们心情不好而已,我整个状况很糟糕,已经到接近快想不开的地步,所以那个时候我必须要让自己的情绪(注意力)稍微转移一下,不然我会一直朝负面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就想到了《816》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源自于大概二三十年前我曾经访问过的一个癌症病患,他跟我讲述癌症病房里面所有的事情,跟他们所要面对的一些困境,他其中有一句话是让我觉得最感动的:“他在儿童癌症病房里待了一年多,可是他从没看过一个不想活的孩子,以及所有孩子都认为自己可以活下来。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生命力,所以想说那不然就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故事也未尝不可。
说来神奇,那时候我是沮丧的,但我剧本越写越快乐,然后也会边写边笑边哭。
剧本完成后我好像就好(不悲伤)了,仿佛透过眼泪、透过笑,把自己的悲伤给释放掉了。
也因为这样,我想到大家其实都面临一样的压力(各种问题/负能量),所以是想说那就把它(电影)做出来,希望这个电影可以通过孩子的童言童语讲生命,通过他们展现出来的最强大生命力,以此来释放大家的负面想法。
Question:导演刚拍完战争题材,现在又反过来拍了儿童题材,请问导演是如何用创作来消解生活压力的?
导演:我做这部电影原本只是讲一个故事来释放我的负能量,但台湾上映后给到我的反馈让我觉得有“又救了我一次的感觉”,因为我想电影里面的角色这么多,观看者代入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所以也想通过这部电影给大家一个反省:“这些最小最弱的生命,他们都这么用力的在活着,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
Question:这些演员真的都剃光了头发吗?
源源:我是真的剃光头的,这是我现在新长出来的头发。
一开始我是蛮不愿意的,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理过头(只修过刘海),但最后我还是去导演的公司,当然就跟我讲了一些故事里的内容,然后听得我哭出来了,就是觉得这个故事写的太好了,我要参与。
然后来到最后就是要到电梯,要走的时候就说你不只是在拍电影,也是在做有意义的事。
我就是想说有意义的事,那我要单一导演,然后决定跟他一起拍。
Question:跟小朋友们一起拍摄,你觉得开心吗?
还是也有点会害怕吗?
导演:不会,我觉得很开心。
可以跟大家一起完成这部有意义的作品,我就觉得很开心,有成就感。
电影开拍前在剧组里我有约法(三章)过,“不准讲脏话”“不许骂助理”“抽烟不可以让小朋友看到”“看见小朋友时要保持微笑”“时常言语或摸头鼓励小朋友”等。
以及这也是我入行30年来第一次拍戏有固定的午睡时间,因为有6个小朋友,任何一个小朋友的精力用完了就拍不成了,所以要引导小朋友们午睡来保持精力充沛。
“导演真是一个特别狡猾的职业”Question:电影中病床两侧分别是耶稣和地藏王,这是基于现实的考察还是有意安排?
导演:这其实是我自己的了解。
在儿癌病房内其实父母是最无力的,在病情上父母什么都不能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陪伴和祈祷。
因此在癌症病房里,父母即使是无神论都会变有神论的,有神论甚至会变多神论。
当下情况就是“我不管你叫我信谁都没关系,你只要救我的孩子,我就信你。
”那是一个在很无力感状态下所产生的信仰模式。
我的想法是:如果说不同的阶层、年龄的人都可以住在一个病房,一家人的状态都可以从冲突到磨合,到最后的互相扶持,为什么宗教不可以?
所以我也希望宗教可以在这边有一个和解的过程。
Question:请问在创作时是否有考虑过HappyEnding?
导演:因为电影结局我曾经被骂得很惨。
我曾经被一个人抓着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有 70% 的成功率,你为什么要让它(源源)死掉?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其实我应该这么说,:我想要呈现的是这些孩子即使在最后一秒钟,他还是想要活着的那个意志力。
第二个点就是其实我们是很幸运的。
源源那么努力到最后一刻都还过不了这一关,即使她已经很勇猛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多一点,更爱自己多一点?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孩子的力量可以让自己觉得幸运,更努力让自己精彩一点。
Question:您拍摄过的所有电影,哪一部的拍摄是最困难的?
导演:从影视制作来看,动物跟小孩是最难搞的,所以当一开始想到这个题材的时候,我就想说:那我就把动物跟小孩一起搞进来,看看能有多难?
但的运气是很好的,无论是小孩还是动物都很配合,所以照理说这是一部很困难的戏,但是拍的过程还是相对容易的。
Question:我能感觉到电影里面有非常多的动物和动物宝宝,以及人和孩子的镜头,这样的镜头安排是有什么想法在里面吗?
导演:虽然这部电影有三个生命离开,但同时也有九个生命诞生。
所以这部电影应该不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而是重生。
我有注意到大家常常在开已逝者的玩笑,有没有发觉那一刻突然变得很欢乐?
觉得他(已逝者)还在,那股劲儿其实一直都在。
所以这是我这样小小的安排,不希望大家只看到死亡,而是要看到重生的概念。
Question:这部电影充满了音乐元素,请问在这部分导演是否有巧思呢?
导演:其实我很在意这部片内的每一个音乐,因为我觉得音乐是很重要的煽动观众内心的元素。
你只要用心去看一部电影,你就能通过音乐的变化察觉到内容的变化,所以这部电影我跟配乐老师沟通我的想法:欢乐的地方我要像早晨的朝气,而不是像在夜店的那种欢乐;在悲痛的时候,我希望它是一种熟睡的安静,是那种摇篮曲的氛围。
所以这部电影里面所有的音乐都是有活力的,很阳光的。
即使是悲伤的地方也像是妈妈抱着孩子在睡觉的感觉。
我不喜欢太刻意的用音乐让大家产生直接的情绪变化。
老实说这是一种技巧,让观众在无意间卸下防备的一种技巧,等到画面进来之后,你已经被我“掌控”了。
Question:电影时长159mim,导演有没有遗憾未能展现的故事?
以及为什么不考虑做成完整纪录片或电视剧?
导演:上面问题有提到“最难”,有一个点其实也是要把《816》剪辑出来。
因为初剪版本是3 个多小时,我真的是硬生生砍到目前版本,我觉得现在已经砍到底了,再砍下去就真的会人物交代不清楚了。
原本是真的想要把它写成影集的概念,可是后来想一想这样子感觉又变松散,每个人物都像编麻花一样逐渐紧密了关系,但又可能因为变成了剧,就变松散了。
这是我满意的版本,如果真的因为电影时长导致一些结果,那我也欣然接受。
Question:电影里动画的切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部分镜头动画化导演有什么用意呢?
导演:虽然这是一部儿童电影,但同时也是医疗的电影。
所以第一个前提是希望每个小孩子都可以走进来看。
然后因为它又是一个医疗电影,可是医疗电影里难免有有侵入式治疗,例如切割的动作,那又很担心逼真带来的血腥不太适合小朋友,不逼真又显得不专业。
第二个点就是我们常常会跟病人说你要加油,可是病人的努力(坚持)我们是看不到的?
他心里面在加油,可是你看不到,你只看到他被麻醉以后躺在那边被切割,你看不到他努力的样子,所以我想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取代那些侵入式的/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手术场景。
所以就想说那我虚构一个故事,是一场战斗,是一场小孩子对抗大巨人的战斗,这样子也让这些小孩子在这里变得很帅。
同时也能表明小孩子是被派出去打仗的战士,他们不柔弱(不是躺在床上任由宰割的病患),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能给在病房里面的孩子力量,就是你们是正在打仗的战士。
Question:源源你怎么就这样跑去跟大山告白?
源源:我本人没有喜欢大山,是电影里的角色喜欢大山。
我喜欢帅妞。
Question:《816》片名是不是导演的生日?
导演:没有那么自恋,但确实是生日。
完全是因为这个字刚好可以变成BIG。
---作为听得懂台语的福建人,看这部电影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无论如何,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在大陆上映!
也能让大家都看到,收获更多观众!
先讲个笑话:截止2024年11月27日,《816》在大陆地区上映39天的总票房仅为81万人民币,而其在台湾地区的票房为5800万新台币(约人民币1381万)大陆票房刚好是台湾的零头。
AI告诉我其票房不佳的原因可能受排片(排片低且场次多在非黄金时段 )、片名辨识度等因素影响,但对此我保留意见,同样是绝症题材,同样是片名辨识度问题,同样是排片问题,《我们一起摇太阳》(甚至还提前下架)仍取得了2.75亿人民币的票房。
如果你跟我一样都看过两部电影,不知道你会不会跟我得出一样的结论:中国大陆的票房不仅生病了,而且还得的是绝症。
说实话,这两部电影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我真没想到《816》的票房能差到这个地步,它的观影体验明显是要好过《我们一起摇太阳》的(导演前半段对女主的“骚扰”和后半段对其病情的忽略让人觉得非常不适),反正我是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的。
但对于《816》,除了160分钟的时长让我稍感不适之外,片中无论是情节还是表演都让我觉得棒极了,尤其是这电影笑中有泪的节奏,看之前明明知道这是一枚催泪弹,但看得时候还是能笑的出来。
我曾经嘲笑过《我们一起摇太阳》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一堆“欠一张电影票”的弹幕,但对于《816》我也想说:“我欠你一张电影票”。
最后,我还是想鞭尸下《哪吒2》,它真不配158亿的票房,大陆电影票房依然病入膏肓,国人的“阿Q精神”在21世纪依然熠熠生辉,好了,我说完了,你们就当我是图穷匕见吧。
2023台湾剧情片《816》,豆瓣评分7.8,IMDb评分7.6,于2024年10月19日在国内上映。
标准的哭片。
本来癌症电影就注定催泪,又是儿童癌症题材,加倍催泪,聚焦儿童癌症,编剧和导演也是够狠心的了。
我看电影有个习惯,边看边用手机笔记记录心得体会,给过后写影评做铺垫。
有的影片会什么都没记录下来,这种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连槽点都没有。
还有一种电影是非常精彩,很得我心,全情投入,没顾得上写笔记,本片就是后者,159分钟一气呵成,看完后畅快淋漓,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
影片从故事创意、剧本编剧、导演执导、角色塑造、演员表演都非常优秀,影片的完成度很高,我几乎可以说无懈可击,我起码能给8分以上。
一众小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越是可爱,越是生离死别的抓心挠肝,越是让观众痛断肝肠。
几个孩子的告白桥段非常有趣,妙趣横生,是影片别具匠心的构思。
剧情设计上倒也并非完美,6个孩子死了3个太过残忍,结局应该让人看到希望的结局,结局不该又是死亡。
既然是癌症电影,除了催泪以外,还应当让感同身受的观众看到希望、换来坚持的动力才是。
片尾男医生的身份反转非常牵强,男医生既然小时候也是癌症患者,应当更加懂得生命可贵的价值,长大从医后肯定会因为儿时的患病经历而更加善待患者,所以影片给男医生冷面孔的设定有问题。
动物园高潮戏的含义特别好,不仅是从压抑的住院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观看大猩猩生育而体味生命的生生不息。
正片结束后回顾孩子们的出生经历和动物园高潮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赞颂生命、珍视生命。
虽然本片非常精彩,不过热度很低,我写影评时时光网和猫眼都没出分,作为国内上映过的电影来说非常少见。
影片的题材注定观众群体很少,能看癌症电影的观众本来就少,又是儿童癌症这种残忍的题材,能走进影院的观众就更少。
古今中外癌症题材的电影即便定位于喜剧片或是爱情片也必然会有泪点,这是题材决定的,因此对于不想看电影哭的观众来说,这类电影就不会看,所以癌症电影的观众群体很有限。
4月21日,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台湾导演魏德圣带着小主演郑又菲现身新作《Big》大陆首映礼,与观众进行了40分钟的映后交流,连续给全场100多位观众手签名海报,也是诚意满满。
魏德圣导演和源源扮演者郑又菲参加映后交流
电影周边:海报和票夹魏德圣,导演代表作《海角七号》,曾创下台湾院线电影票房第二名的历史记录,另一部作品《赛德克巴莱》被誉为史诗级电影,广受业界好评,还担任了惊悚悬疑片《双瞳》的副导演。
曾经作品他的作品质量很高,但并不高产,《Big》是沉寂8年之后的又一力作。
影片一改往日风格,镜头投向癌症病童,你以为话题一定很沉重,其实并没有,导演用动画、侧写这些委婉的方式展现病痛和离别,用欢快的音乐调节影片氛围,孩子们脸上始终带着笑,虽然观众知道结局很残忍,过程中也会流泪,但看完之后心里很通透,这确实是导演把握节奏的魔力。
导演在交流中说,创作初衷是疫情期间工作停摆,宅家抑郁开始写剧本,起初是沮丧的,后来越写越快乐,会边写边哭边笑,最后就透过眼泪,把先前的悲伤给释放掉了。
所以这不是一个讲死亡的电影,是讲重生。
影片有3个生命逝去,又有9个生命诞生,借助这个小小的安排给大家带来生命接力的希望。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生老病死没有“老”,你会为他们感到遗憾,更会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感到震撼。
那么我们这些人就会自省,该怎样活下去呢,是追求竞技,还是爱自己多一点,爱家人多一点,把生命过得更有质量呢?
图源:网络医院是人间疾苦的放大器,人可以在这里变得更怯懦,也可以更勇敢,能看出来,魏德圣导演是一个内心特别柔软的人,他敏锐捕捉到了孩子们的情绪,并以一种乐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免于过度伤悲和卖惨,是有别于同类型题材的另一种创作思路。
范逸臣和田中千绘在片中再次组CP,call back 了《海角七号》的情侣组合;动画部分,小演员的原住民打斗场景致敬了《赛德克巴莱》。
想不到这两部片子,过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有售后😸摘录几句经典台词:1、——源源,如果你感觉累了,就不要撑得这么辛苦,去做天上的小天使。
——妈妈,我想好好活下去。
2、在这里,每一次告别都要好好珍惜。
3、我会用力的活着。
#贵子说电影# 《816》我的羔羊,我的小狼。
我的忍者,我的舞者。
我的小霸王,我的小赌徒。
我的小天使,我的小宝贝。
我的男孩,我的女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期一会。
我庆幸遇见的,是你。
无论这段路有多长,有多短。
我都珍惜这一段时光。
你要去和这个世界去战斗。
你要去和这个世界去和解。
你要面露凶光。
你要咧嘴微笑。
你要活着。
你要走好。
不敢说再见,舍不得说再见,后悔没有说再见。
很开心遇见,很感恩遇见。
我的孩子,不是我们给了你生命,而是你给了我们生命。
不是我们拯救了你,而是你拯救了我们。
这个年纪,其实是看不了这种片子的。
看的过程中,哭得不能自已。
看完后,反而释怀了。
816,BIG。
你,你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英雄!
电影816,小朋友们奶糯糯的声音,很可爱。
孩子们勇于对抗病魔,用力的活着,会跳舞唱歌弹吉他。
电影中有催泪的地方,给我看哭了。
一组一组的家庭很治愈。
电影中还有很多冷笑话,例如“冰激凌烧了不就变成奶昔了吗”,缓解了氛围。
虽然电影时长160分钟,将近三小时。
电影穿插动画,适合小朋友观看。
电影中间还穿插着五月天的歌,爱了爱了。
微信公众号“首席评录官”首发,欢迎关注!
《816》,又名:816 BIG, BIG–让孩子拯救世界,导演: 魏德圣,编剧: 魏德圣,主演: 郑又菲、曾沛慈、陈博正、郭大睿、田中千绘,2023年12月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2024年10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剧情片,片长160分钟。
本片目前位居豆瓣实时热门电影榜第一名,是一部让人感动又治愈的电影,讲述了6组性格、背景各异的儿癌家庭和医护人员在816病房相遇,用乐观和爱对抗病魔的故事。
6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孩子都在与癌症抗争,这些小勇士是:源源、是延、罗恒、努拉、珈农和大杉。
816病房,成了他们共同的战场,也成了他们彼此温暖和治愈的港湾。
魏德圣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轻松愉悦的叙事风格,将原本沉重的生死议题化解得恰到好处。
他没有刻意回避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是选择用爱和希望去照亮黑暗。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家长们的坚持和陪伴,医护人员专业、负责,充满了爱心和耐心。
女孩源源(郑又菲 饰)是个爱笑的女孩,虽身患白血病,但病痛并没有压垮她,她仍然用笑容面对妈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她对妈妈说:“等我好了,我要去看大海,要看彩虹,还要吃好多好吃的。
”她在病房里对大家说:“我们要大声笑,用力活!
”一次化疗后,小杰问旁边的源源:“你说下一秒,我会不会就死掉了?
”源源开玩笑地说:“那你就去找天使借时间呗。
”源源和妈妈在病房里一边剪纸一边聊天,妈妈问她:“痛不痛啊?
”源源笑嘻嘻地说:“像吃维生素一样。
”源源的坚强和乐观,温暖了病房里的每一个人,她成了大家心中的“小太阳”。
源源妈妈(曾沛慈 饰)每天在病房里陪伴源源,给她讲故事,哄她睡觉。
妈妈说:“她是我的小勇士,她每天都在努力与病魔抗争。
”田中千绘和范逸臣饰演的一对事业成功但婚姻失和的夫妻,他们在电影中为了孩子的病情,重新找回了彼此的爱和信任。
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世界里,生死似乎并没有那么沉重和复杂,反而以一种纯粹的态度面对,几个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也慢慢学会了坦然接受这一切。
英文片名《816 BIG》中的“BIG”,蕴含着导演魏德圣的深意,寓意“Being Is Gift”,即“生命就是礼物”。
执导过《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的魏德圣,善于运用细节刻画情感,《816》中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通过日常的对话、眼神、动作去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
影片在制作过程中还邀请了不少真实的抗癌家庭进行访谈,试图将这些真实的生活融入到电影的情节中。
魏德圣在首映礼上说:“这些孩子,他们外观看起来瘦瘦小小,很弱,但是他们内心却很强大。
那个求生的力量,还有战斗的精神是非常积极旺盛的。
”“我也很希望说,从现在开始,我们那些正在面对病痛的孩子们,我们给他一个称号,叫做BIG,叫做勇士,叫做战士!
”
这些孩子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坚持,书写着生命的奇迹,孩子们与癌症的“战斗”被呈现得既真实又动人。
影片特邀了《你的名字》、《铃芽之旅》的美术监督丹治匠担任动画导演,为孩子们设计了专属的角色造型和战斗动作。
这些动画场景,不仅让孩子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和可爱,也让他们的“战斗”变得更加震撼和感人。
影片最后,源源和小杰在病房的阳台上眺望远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源源轻声说:“妈妈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束光。
”当曾沛慈演唱的片尾曲《My Darling Child》响起时,全场动容。
生命无常,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
影片通过孩子们的视角,传递出关于生命、爱与希望的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束光,他们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也用他们的方式去照亮这个世界”,就让我们用力的活着,做自己的勇士,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礼物!
评录官:5分,闲时可看。
时隔多年,魏德圣带着马志翔跟JiaNong回来了
14th BJIFF 第2场。非常理解想要通过轻松的描写带来希望的心情,但实际完成的作品emmmm……尬到抠脚。这种一定的美化和与现实情况的脱离到底是好事吗?(妆造真的很拉……小演员脸上的粉底痕迹清晰可见)真的太长了,中间好几次我觉得很适合作为全片的结束点,都比现在的结尾要好。导演人真的好好!小妹妹好可爱!
3.5 生活需要有笑有泪的温情小品,分什么大人话小孩话呀,大家明明是一样的,一样不能次次冷静地面对生死告别,一样愿意不听管教、出逃冒险。落地的玩具吵醒寂静,病房里的告白笑出腹肌,台片语境真是羡慕不来的清新
从动物园回来的巴士上,我们睡得七倒八歪,却度过了最香甜的一晚。今晚没有人要被抱在怀里勇敢,没人要被画成官将首壮胆,没人需要被地藏王和耶稣同时守护,没有玩具会变成遗物掉落划破黑夜。我们就像经历一场普通春游,而不是经历一场生死冒险。而明天也只是普通的一天,而不是可能说不了再见的一天。
尽管整部电影的氛围,洋溢在一种童话般的造梦氛围中,而显得过于失真和充满设计感,但一以贯之的影像氛围和始终由音乐、动画和童真构成的电影意象,却又实在无法不让人感动和沉醉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两岸关系如今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今天,这种传递友爱与善意、尊重生命本原的创作取向,实在让人共鸣满满、热泪满襟。
台式温情片,悲喜交加。不知道诸位注意到了没有,有宗教信仰(无论是耶稣还是地藏)的家庭都转危为安了。#20250528
北影节第五场,唯一一部台湾片,被标题骗了,以为是个喜剧,结果好家伙可能是这次影展最催泪的电影了。虽然是儿童片,却聚焦六个家庭因子女患绝症而住到816病房的群像戏,展现了六组家庭面对病痛死亡新生等生命议题的选择思考与挣扎斗争。家长们的不懈陪伴与病童顽强的求生欲,撒手人寰的隐忍悲痛与不幸离世互相对照,看后令人不畏死,赞美生,百感交集,珍惜当下。拍出过《海角七号》的魏德圣导演这次人文情怀拉满,爱不时插入的动画桥段,映衬着与病魔斗争儿童们的乐观团结,爱结尾每一位宝宝出生时的倒叙回忆,相比失去,重生新生的意义更值得纪念,这是一部值得每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看的电影。映后,魏德圣导演与主演郑又菲与观众进行了映后互动交流。
点映。从816到BIG,多了让人依靠和支撑的横和竖,让冰冷的房间变得温暖和团结。有病友的鼓励,医生的坚持,更多的是孩子们的乐观和活下去的勇气,即便有生死无常,但就和梦里的动画一样,“你是我遇到的最强的对手”,因为这就是生命的力量。(8/10)
如果不是影展真的很难一口气看完这种悲喜交织的温暖长电影。816→BIG,“流言”止于“始作俑者”。
你们都是很好很好的宝宝😭😭😭好看爱看,好像在看皮克斯动画电影,特别是加上了真动画,没有坏人、不讲大道理不刻意煽情,160分钟哭着笑着就看完了,完全不觉得时长太长。(所以我接受不了生小孩,具体是指接受不了他/她有一丝是不健康、不完好的可能性,我们都痛苦)
在电影院看了一部迷你剧……(但是魏德胜的导演功力还是比韩延强得多的😊
电影院里好多人啜泣 我六亲缘浅没啥感动的 各种方面都感到一般吧
睡着了
(厦门映后)
太差了,就弄出了这么个东西
全片唯一的“反派”就是病魔,为了匹配白血病儿童的内心世界特意做了动画部分,病魔扶起源源说“你是我遇到过最强的”这种台词尬不尬不说,和三维世界的衔接全部硬切,观感非常奇怪。人物众多但都是同质化的真善美,家庭矛盾和经济问题统统不存在,即使有相互理解一下就解决了。声音设计严重不合格,医院里的环境音全部消失,人物像活在一个真空病房里。摄影像极了大陆偶像剧的光线戏,家长们基本衣着得体面容精致,从形式到内容都悬浮而虚假,建立不起对这些绝症儿童家庭的共情体验。被推进手术室前的主观镜头重复用了两次,叙事冗长拖沓。简单地用题材和生离死别赚取眼泪,却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体察,投机的创作心态让人恶心。
让人失望。剧情拖沓,缺乏紧凑感,让人看得昏昏欲睡。演员的表演也显得非常生硬,缺乏真实感。而且,电影的制作水平也很粗糙,画面和音效都让人不满意。虽然题材新颖,但整体表现太差,完全不值一看。
童话化了
又温暖又励志,存在就是礼物,活着就是意义。虽然不断有悲剧发生,但没有一直沉浸在悲伤中,而是不断的被激励被温暖被孩子们坚强有趣的灵魂熨帖——“好温暖,好舒服”。
得过重病的人才清楚这片欢声笑语多虚假,就更别提哪还有心思早恋,一天天只盼着少打一瓶针或者少一次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