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禅定力量 3.1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
3.2 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
3.3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
3.4 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
3.5 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3.6 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
3.7 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
3.8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
3.9 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下来。
3.10 这流通因不断练习而稳定下来。
3.11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对其他的兴趣便减退,便能达到入定。
3.12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
3.13 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
3.14 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
3.15 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
3.16 对这三种转化作冥想,便可得到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3.17 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
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
3.18 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
3.19 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3.20 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
3.21 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
3.22 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
3.23 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
3.24 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
3.25 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
3.26 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
3.27 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
3.28 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
3.29 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3.30 对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体稳定。
3.31 对头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拥有超觉的视力。
>3.32 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知识。
3.33 对心脏作冥想,便能得到有关意识的知识。
3.34 喜乐是从灵魂与智慧的无分别而来。
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
3.35 由此便达到超觉的听力、视力、味觉和嗅觉。
3.36 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碍。
3.37 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
3.38 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
他能克服死亡。
3.39 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发出光明。
3.40 对以太及听觉作冥想,便能听见上天的声音。
3.41 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
3.42 对心灵作冥想,便能离开身体,那时无明便会去除。
3.43 对物质的精微和物理形状、状态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质。
3.44 由此可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
3.45 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
3.46 通过对器官生命力和它们性质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这些感官。
3.47 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3.49 以无欲无求来毁灭束缚的种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缚,达到自在。
3.50 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3.51 对时间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
3.52 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
3.53 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
3.54 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There's can be Miracle When you believe.
不知道这样的三部曲是什么时候就计划好了,以这种方式的奇妙跨度反而增添了真实性,19年,一个曾经看过前作再看到现在续作的人是什么感受呢?
恐怕有些思想真的深入人心了。
先说一下整部电影的意识操纵很棒,说实话也说服了我,我也在怀疑他们的超能力是否真实了,但连超能力者本身都怀疑,不得不说这方面也很讽刺今日的无神论者,看似“科学”的解释,事实也能被歪曲。
导演通过三部曲,以最真实的视角来讲一个大家只认为是电影情节的故事,现实世界让人细思极恐,那么现实当中直接否认超能力者的存在,可不可以说明一个历史悠久的组织成功了呢?
不过啊,有些地方经不住推敲,一个这么精密的组织,Mr.Glass逃出去得也太容易了点,这里的剧情设计显然没下功夫。
当“玻璃先生”的名字以及布鲁斯·威利扮演的“不死人”大卫在电影《分裂》的结尾出现时,导演M·奈特·沙马兰当年因《不死劫》票房不佳而壮志未酬的“超级英雄”三部曲正式宣告回归。
而随着今年《玻璃先生》的上映,历时十八年的时间,沙马兰总算完成了他的超级英雄故事。
《不死劫》票房不佳,风评也不好,要怪的话只能怪之前的《第六感》实在是太成功了。
《不死劫》像《第六感》又不像《第六感》,让满怀期待的观众在一时之间有点不知所措。
《不死劫》几乎用了一个跟《第六感》完全一样的结构形式去讲另一个故事。
布鲁斯·威利遭遇意外事件,但“活”了下来并“人”缠上,最后悬念揭晓剧情翻转,留下一个不幸的事实。
不同的是:一个人文关怀、生死感悟的悲美故事,变成了一个从漫画出发的草根英雄悲剧;牵动人心的天才童役海利·乔·奥斯蒙,变成了发型和服装品味都不敢让人恭维的塞缪尔·杰克逊。
当《第六感》这部“珠玉”在前而要拍摄下一部电影时,沙马兰肯定也认真地做了变与不变的考量,但当时观众的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内容跳跃得厉害,其实《不死劫》的主题还是挺严肃的,跟《第六感》也有相通之处(具体后面再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见”渐消,玻璃先生和“不死人”大卫也成了经典人物,再加上因詹姆斯·麦卡沃伊一人多角引爆话题的“分裂者”凯文,三人聚首,总算也赶上了英雄集结大乱斗的潮流。
那沙马兰为什么执着于要拍摄他的超级英雄电影呢?
虽然不能说沙马兰没有受到过经典英雄漫画的影响,但他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以漫画为基础的。
除了悬疑反转,沙马兰另一个“爱好”就是用不同类型的题材来包装他要表现的主题。
《第六感》有鬼,《天兆》有外星人,《神秘村》有“兽”,《水中女妖》有“妖”和能力者,《探访惊魂》有精神病人……超级英雄便也是这多姿多彩题材中的一个。
尽管设计了这么多异类,沙马兰电影的核心当然还是在“人”。
对应的主题,也就是人在面对苦难、痛苦的时候该怎么办!
人的苦难,就是那些人无法避免、很难克服的生死病痛、孤独伤害。
人一边承受着这些,一边要想办法生存下去。
沙马兰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小时候受到电影《夺宝奇兵》的影响,并且从父亲那里得到一台8毫米摄影机,让他立下了当导演的志愿。
跟很多有医学背景的人一样,沙马兰最后也选择了与人“心灵”相关的工作。
另外,虽然他的家族是来自印度的移民家庭,本身并不信奉天主教,但为了让沙马兰接受严格的教育,家人把他送进了一所天主教学校学习。
沙马兰在电影中探索人的安慰、解救之道时,宗教也就除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沙马兰对待宗教的态度,是既不盲从,也不完全否定。
人的问题终要人去面对、解决,“神”是人的精神的象征和理想,而宗教就是一种传递精神并将之付诸于实践的形式。
他的第二部电影《小鬼一箩筐》,来到了他曾经就读的天主教学校实地拍摄,讲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男孩寻找上帝的故事。
跟他很亲的爷爷生病去世对小男孩的打击很大。
爷爷是个虔诚的教徒,也领受了圣餐,但这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小男孩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印证之旅。
在影片的最后,“上帝”真的现身了,但对小男孩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见识并理解了生老病死的人之常态,并因为了解而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宗教是属于人而非神的,人看清自己,然后积极面对。
沙马兰还有一部有明显宗教情结的电影就是《天兆》,主题跟《小鬼一箩筐》很类似。
梅尔·吉布森扮演的牧师因为妻子车祸去世而失去了信仰,在面对外星人入侵而为保护家人奋起反抗的过程中,他也得到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本质的机会,重新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让他从打击中走出来。
虽然影片最后也出现了“神迹”(儿子活了下来),但他重新当回牧师的原因,还是他接受“人之常态”收拾起心情面对未来,并以他的收获去帮助他人。
而在《不死劫》中,也出现了对神的质疑。
从小就饱受病痛困恼而孤独痛苦的玻璃先生,不禁对神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要生下他?
他的存在是个错误吗?
他没有从“神”那里得到答案,但却在漫画中找到了一点线索。
漫画是玻璃先生的一个重要安慰,当他无法在现实中像他人一样正常生活并因受欺凌而更加痛苦之时,这个想象的世界给了他一个栖身之所。
他从漫画世界强烈的正邪对立中得到了灵感,因为有邪有正世界才保持平衡,如果这世界上有坚不可摧的“不死人”的话,那他这个脆弱至极的人的存在也就不是一个错误,而只是处于另一个极端而已。
玻璃先生为寻找存在感而作恶,“不死人”大卫其实也是为了存在感而成为了英雄,虽然这背后有玻璃先生并非好意的引导。
大卫在大学时曾是一名大有前途的明星橄榄球球员,但他为了爱情(并不是因为车祸,因为他其实没有或者说不会受伤)放弃了自己的球员生涯。
如今在球场做保安,显然不能填补心中的那份遗憾。
而在了解自己拥有“超能力”后,做自己能做且是正义的事,他的生活才有变得充实,又有了意义。
而到了最新的《玻璃先生》中,妻子此时已经去世,在儿子的协助下,“做英雄”已完全成了大卫生活的重心。
另外,玻璃先生之所以成为玻璃先生,不只因为先天疾病和漫画,还有同龄孩子的歧视、霸凌,“玻璃先生”的名字也由他们而来。
不能成为他们中一员,那就只能成为特殊的一个,不管是英雄,还是大魔王。
相较成人,儿童因为身心都未成熟,在面对苦难与伤害时,更加脆弱,可能受到更大的影响。
也因为其未成熟加上影响大,儿童的应对、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儿童也成为沙马兰在电影喜欢表现的对象。
在著名的《第六感》中,小男孩因为看得见鬼魂而活在恐惧不安之中,并因此成为异类而孤独于世。
幸好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以及遇到了布鲁斯·威利扮演的“好鬼”心理医生(影片中的“鬼”其实没有好坏之分,鬼游荡人世是因为牵挂未了,它们“骚扰”看得见它们的人其实也就为了找人帮忙了却遗愿)。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小男孩可以坦然处理与鬼之间的关系了(同时医生也获得解脱)。
如果不是爱与勇敢,以他的能力,等待小男孩的可能也会是个疯狂黑暗的结局。
《分裂》中的凯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父亲死于玻璃先生制造的车祸后,他就失去庇护以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加上母亲的虐待,他的病情恶化,凯文分裂出23种人格,他的身体变成了一个“群组”。
病情恶化的另一面,是面临危机和苦难时的一种自我保护,不断分裂出的人格,都是为了保护无助、弱小的凯文而存在。
在极端状况的刺激下,大脑的潜能被激发,有的人格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于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进化”成了一个超能力者。
“野兽”的出现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在《分裂》里像是一种仪式,而到了《玻璃先生》中则成为了一种示威。
主动出击也是一种防御手段。
被母亲虐待是一个难以消除的阴影,在获得能力、强弱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本的弱者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并展开反击。
这也就是《玻璃先生》要表现的主题。
当有人想要掩盖超能力的存在时,对这些因为超能力而获得生存方式或生存意义的人来说,就等于要抹杀掉他们的存在价值。
在玻璃先生的策划下,他们以一种自杀式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存在,以鼓励那些和他们一样的人。
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对立的三个人成为了一个意义上的集体。
虽然他们都死亡告终,但他们存在的意义却得到提升,并将在被他们影响的世界中成为永恒。
沙马兰的超级英雄三部曲,《不死劫》讲了超级英雄的存在和出场;《分裂》表现了超级英雄产生的原因或者说方式(之一);最后的《玻璃先生》则完成对“世界”的构筑。
超级英雄们尽管各自立场、性质不同,但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他们是同一阵营的战友。
他们同时拥有能力和苦难,而一个强大、邪恶的对手又赋予他们责任与牺牲,他们为自己生存而奋斗的意义也从他们个体扩展到了一个群体。
在世界的角落,有人会受他们影响而改变,世界也随之改变。
一个新的局面由此而展开。
少数派,弱势群体,要在主流主导的社会中生存非常不易,哪怕是拥有了超能力。
从个体生存状态到社会群体矛盾,娱乐化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对现实议题做出自己的表述。
沙马兰的超级英雄故事,要讲的也就是人为生存而奋斗的故事。
尽管形式特殊,但意义是普遍的,而且是积极的。
尽管如此包装并不一定能更好地突显他的诉求,尽管类似的主题在漫画超级英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确实是有点让人失望,虽然这次分裂的人格更多了,一美飙戏也飚爽了,但确实不如《分裂》。
剧情真的让人挺无语的,但这个细节好有意思啊。
短评不能放图片,看的时候眼尖发现了一个细节。
在分裂者凯文的病房里,后面的洗漱台上放了好多牙刷啊。
24个人格明明都在一个人的身体里,但不愿意用一把牙刷,互相嫌弃对方,莫名其妙有点萌是怎么回事?
24个人格完全可以自我开发一个宇宙啊!
快速过本作是有前传的,不死劫(义劲篇)和分裂(野兽篇),不过我都没看。
本作算是三部曲的终章。
单就本作而言,算是一部反传统的超能英雄片。
不同于美国国粹,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遍地走,本作的世界架构是一个有超级英雄,但还藏着掖着的世界。
剧情线整体还算是有点东西,但是双物理系的主角,表现力还是稍微低了点。
4星,如果不是拍的过于文艺,节奏太过于缓慢的话。
就这个“反超能英雄”的故事设定完全可以给5星的, 仅仅是故事情节已经比前两作好了,很完整,即使没看过《死劫》《分裂》两部,单独看这部也一点问题没有。
剧情完全独立,也算是对近些年来的超能题材影片的一个讽刺。
是超能英雄还是神经病,超能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麻烦,世界需不需要超能英雄。
看了这部片子后,人们有了更深刻的想法。
不知道是不是我比较蠢,你知道两个小时的电影,我有一个半小时都以为那三个魔怔人伊利亚,大卫,凯文是同一个人,然后有二十分钟以为电影立意是想证明超级英雄并不存在,可以向往但不能魔怔,不然害人害己,,,结果,电影结尾是真的要让所有人相信啊……超级英雄存在,emmm说实话倒也确实,信念力量加上一点科学因素是会让很多不可能变成现实,可是总觉得这道理不假,但演的多少有些粗糙了吧,就不能稍稍注意下细节,好吧也许我这么评价也很粗糙,总之我看得想发疯,就是这样。
一、平衡英雄主义(玻璃先生、野兽和监督者)和反英雄主义(思黛普医生所属神秘团队),两边作为两种极端思想的具象性对话。
不论是哪一边,本着的都是同一个英雄题材的世界观。
另其实将玻璃先生等人称为英雄主义,我觉得其实不怎么妥当。
因他们并非以拯救世界或以人道主义的方式,而是以残戾的方式证明自己。
然玻璃先生所策划,是以生命牺牲作为代价,英雄主义自我的一部分,其实也有这么样的极端性的特质。
二、问题处理基于以上的思维争辩,电影里也以各种黑暗且不理智的手段来解决和平衡人性问题。
尤其思黛普医生(Dr. Staple)所属组织以“保持世界平衡”为目的,对玻璃先生等人的强迫性疗程和意识的击垮。
三、存在和恐惧电影里玻璃先生、野兽和监督者(Overseer)无疑是超越常人的强者,可是由始至终属于被动的形式存在。
重点在于“少”,孤证不例是现当代资讯爆炸时代“证明”的难题之一。
对于真相认知的人,如思黛普医生,作为秉持反对这些拥有异于常人的三个人,以改造和机器凌驾的方法掩饰这些社会不安的潜伏。
不过这恰好也只是反映了,人总是害怕异于自己的人事物的事实。
四、主观镜头以玻璃先生作为故事的核心牵引— 主脑(Mastermind),出现许多玻璃先生的主观镜头。
五、讽刺结局处凯西等人把三个被定义为“自以为超人”的斗争事迹公诸于世,对应开头两个年轻人的“超人拳”视频上传,以博人眼球的每目的证明“超能力”。
于是结局作为澄清和证明一项真理的视频,它的可信度会成为何种性质的资讯,这似乎是很值得作思考的。
大概就是「影片很一般,用庸俗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略带狗血的故事,但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意外地很有探讨价值」……电影前半段无聊至极,重现了美国式的精神病院叙事:因为恐惧于「超越者」之存在对于符号世界的大对体的纰漏展现(the cat之于《黑客帝国》的虚构幻象),通过精神分析学的阐释去将之「合理化」(这里的桥段又很《K星异客》,同样令人厌烦;某种程度上也让人想到《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只不过是压倒性地不给「这个男人」们以辩驳的机会)。
而「合理化」即将之降服于大对体——「美国崇高」(American Sublime)——的话语体系内并予以治理。
(如同「911」后美国政府征集好莱坞编剧以预测恐怖袭击的事例,一种习以为常的美式应对法:通过虚构治理「虚构的叙事学之子」,将暴露在人民眼前的现实重新好莱坞化、符号化、虚构化,并以此巩固大对体之存在——精神病院的人当然知道超能力是真的,只是恐惧于这种真实被揭露,由此彻底失去自身所依赖的旧世界信仰——对大对体的信仰从来不在于「自身相信」,而在于「相信他人可能相信」,而一旦这种可能被击碎,信仰的根基便不复存在。
)从这一点上来看,《逃离疯人院》里的医生也必须相信病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歇斯底里,「病人可能比自己更聪明」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是不被允许的(否则就必须面对自己身处另一个更大的疯人院/楚门秀之可能性);这又有点像是《Heroes》之类的超能力类型片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当局试图掩盖变种人的存在。
当局当然要掩盖变种人的存在了,揭露真相的代价无可承受。
(但和《Heroes》、《X战警》之流相比,本片的角色面对的困境是对「自我证实」而非「社会认同」的渴求,社会在这里只是作为虚构的大对体以呈现)。
在影片中这种治理获得短暂收效:The Beast的众多人格(Horde)开始动摇对自身的信仰,开始相信这一切之为幻想的可能性,The Beast的力量得以被削弱。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在面对Mr.Glass呼唤The Beast现身的时刻,Horde们开始异常恐惧,这种恐惧和第一部《不死劫》里布鲁斯威利斯的恐惧是相反的:布鲁斯恐惧于自己的符号委任,而The Beast则是恐惧于这种符号委任乃是一种虚构,他们都害怕被质询和被验证。
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The Beast是被发明的自我客体,因而恐惧于这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被证伪(一如隐约其实知道、但拒绝面对战争暴行真相的一些战败国民众),因此Horde在变身前开始喃喃自语「I believe」以强化自身的信仰——被发明的客体之力量来源自对虚构界的信仰(对大对体之信仰的作用在《美国众神》中有相似体现:因为古神的信众日渐稀少,古神日渐衰弱,其地位被新媒体和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新神所取代),而前者乃是恐惧于自我被客体化,成为一个陌生的符号世界的「神圣人」(以承担足以压垮其意志的「使命」——正是《EVA》前期碇真嗣之恐惧,当然在获得EVA的力量后,其恐惧又转向了对力量失去之可能的前一种恐惧)。
而Mr.Glass是天才的叙事学家,深谙叙事学之道:叙事即情结,情结即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即大对体,大对体即现实。
他放出The Beast的目的绝非源自于某种经典好莱坞反派式的野心,而是他因由对自身脆骨症的残躯破体之绝望而转投向的对于「超越界」的渴望,他需要拉开帷幕,揭露出世界的真相(一种自现预言:通过揭露真相,使真相成为真的),继而彻底击碎旧世界的合理性话语,以构建新的大对体,在新的大对体映照下,其作为「合理的存在者」即被肯定。
所以他不关心反派还是英雄谁会胜利,他需要同时成就并展示两者,使英雄叙事从符号界到实在界的降临被无可回避地目击,以完成超越界之真的「奇迹示现」。
某种意义上,Mr.Glass正是一个理想化的电影大师(既然第四面墙无法击穿,就在虚拟机内击穿模拟的第四面墙),把整个系列上升到了对于叙事的某种元探讨当中(但也仅仅是一种学院派式的元探讨,Mr.Glass是叙事大师并不意味着本片的导演沙马兰也是,就击穿现实这点而言本作品显然远未达到,注定了这是一部「包含杰作之可能的庸作」)……
Glass不能说是烂片,但也绝对称不上好片,全片节奏偏慢,叙事倒也还算稳妥,角色的张力不错,可惜一切都毁在了故事的收尾,或者说是影片在前半段许下了太多的承诺却无法在第三幕兑现,这让人不免恼火。
你可以想象,复仇者联盟4里,剩下的英雄们集结在了一起,并终于找到了打败灭霸的方法,雄心壮志地踏上去外星的征途,结果走到一半,惊闻灭霸因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消化系统发生了问题,所以便秘而亡,这种期待与落差,无疑会让本片成色大打折扣,当然,我们也要理解这部片子算是超级贫穷版的超英电影,所以才出此下策,要是妇联4拍得还没有海王阵仗大的话,罗素兄弟是要给全美人民谢罪的。
当然,本片也算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下面细细道来。
剧透预警!!
1.前半段的自我认知之路本片的前半段,其实观感还是不错的,从布鲁斯饰演的大卫与一美扮演的野兽短兵相接开始,一方面先用短篇幅再一次介绍了大卫的能力和他身为义警的职责(给没看过《不死劫》的观众一个大致的印象),另一面又延续了《分裂》的剧情,交代以野兽人格领导的精神分裂的凯文继续着自己降罪于纯洁之人的行为。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他俩被警察抓住,送去了由sarah paulson扮演的staple教授所管辖的精神病院中。
当然病栋之中,玻璃先生早就被抓了进去。
而下面,就是前半段的主要矛盾。
staple教授试图说明他们并不是漫画书中的超能力者,当然三人都认为自己拥有着超能力。
期间一美继续奉上了一堆精神分裂的好戏,全片他一个人几乎抢走了所有他人的光芒,我觉得这片子叫做《野兽》也未尝不可。
而这段矛盾的高潮,出现在了staple教授与三人针锋相对解释他们内心质疑的桥段之中。
staple教授先是陈述了他给大卫脑部做的CT,指出其中的阴影部分可能是他自认为是超级英雄的病根,而他可以做的不过是力气很大,怕水是因为小时候溺过水,而他所臆想的预知能力,则是他通过各种观察的脑补。
对于凯文,staple教授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诸如掰弯钢筋是因为那是100多年前生锈严重的钢筋,而中霰弹枪不死是因为枪管严重受潮老化,所以大部分弹粒都在枪管中发生碰撞未造成伤害,至于爬墙,凯文家里有很多攀岩的书,可能是他自学而来的。
这一段相当精彩,因为我在某一瞬间也意识到了这种可能,因为确乎他们所展现的能力并未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且都有物理层面的解释,这让我想起了《艾米丽罗丝的驱魔》之中,同样用科学与宗教二元并进地解释那次附身与驱魔事件,似乎都有其道理,而真相留给观众自己揣测。
这种理论自然也让野兽和大卫感到了困惑(玻璃先生倒是一言不发),而在接下来的越狱准备中,玻璃先生完成了对两人自我认知的引导。
确乎,这不是漫画书,所以他们没有射线意念之类神乎其神的能力,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也似乎都可以被解释,然而,大卫依旧是可以使出常人无法匹敌的力量与坚韧,而野兽掰弯钢筋,在枪口下活命,也都是事实,能完成这些事情,本来就是非同寻常的,于是三个人都坚定了各自的信念,在大卫重新披上雨衣的那一刻,他走完了自我认知的道路。
2.后半段寻求他人认知之途而玻璃先生的信念便是,他们是漫画书中人物的原型,他们需要站出来,让世界知晓这些有着常人无法匹敌能力者的存在,于是他选择了一栋新建成的高楼,与大卫约战并携着野兽逃出病栋。
大卫在病栋门口阻止了他们,几人爆发了小规模的肉体接触,最终发觉staple教授原来是阻止超能力者出现协会的成员(excuse me?
),几人最终遗憾地被杀死,超能力者的存在再一次被她掩藏下来。
然而,IQ奇高的玻璃先生正是利用这个事件,让监控镜头拍摄下了这个画面,并且上传到了网上,于是如他所愿,他们的存在被人得知,可惜三人都未能幸存。
从自我认知到被他人认可,这种主线的转折倒也算精妙,然而为何剧情让我们无法满意的原因就是在前半程如此缓叙铺垫之后,它如此仓促的草草收场。
3.画饼大师沙马兰沙马兰给观众画了一张谁也吃不到的大饼,那就是野兽将和大卫在摩天大楼上来一场万众瞩目的对决,囿于成本,这场战斗提前爆发,草草收场,本来野兽和大卫的争斗暂告一段落,观众以为两人会转换战场,没想到一切都来得这么突然。
玻璃先生炸火车的时候原来殃及了凯文父亲,于是野兽一巴掌把玻璃先生打死了。
凯西冲上来抱住了要走的野兽,把他变成凯文,于是凯文被子弹打死了。
大卫呢,被一个特警按死在了小水坑里。
......沙马兰画了一张大饼,观众凑过来发现其实只有一张小饼,沙马兰自己把大部分都吃了,给观众们剩下了些饼渣。
大概就是这样。
电影给人许下了太大的承诺以至于当三个人都如此憋屈地死掉时所有人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当然,当老布淹死在比他脸只大了一圈的小水洼里的时候,不知道导演是不是觉得这其实是一部喜剧电影。
同样的,staple教授身处那个所谓的制止超能力者会社,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说有,那就是为和玻璃先生让世人知道他们存在的理念背道而驰罢了,然而这本来就是荒谬的,你可以说他这个会社其实交代了还有别的超能者的存在,拓宽了宇宙,可是,大概没有人会让沙马兰继续导演了吧,毕竟五分钟写死三名重量级演员和角色,除了妇联3我还真没见过(妇联3也是假死)。
4.蝙蝠侠和罗宾
影片里,在凯西和大卫儿子约瑟夫逛漫画店时,出现了蝙蝠侠和罗宾的电视剧(当然还有x战警和蜘蛛侠甚至有提到超人作为彩蛋),而电影的设置,和蝙蝠侠配一个助手一样,三位主演,每个人都配了一位形同罗宾的存在。
玻璃先生是他的母亲,他母亲最终肯定了他是独特的。
野兽凯文是《分裂》里的凯西,凯西一直有事没事探望野兽,最后让野兽转化后被枪打死,死在了凯西怀中。
而大卫的同伴,则是儿子,他的儿子,还是《不死劫》里面那个儿子的演员饰演的,讲真,还是很惊喜的,然而他的儿子的设置成谜,前期像是个辅助大卫的后勤人员,后面自己也在反复纠结父亲是否是超级英雄,最后看着自己爸爸被反复按在小水洼里淹死,淹死之后才姗姗然地跑过去。
这三个人,都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或者说,太过于单薄与功能性,尤其是凯西,浪费了安雅的盛世美颜。
5.安雅 泰勒-乔伊之所以不待见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导演一点也不上道,给安雅的镜头真的太太太太太少了,犹记得《分裂》之中,导演的镜头时不时就在安雅漂亮的脸蛋和她的酥胸之间来回切换,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不要不过我还是基本补完了安雅所有还算能看的电影,结果这一部里面,一来人物形象单薄得可怕,感觉像是受害者对加害人萌生了情愫一样变成了傻白甜,另一方面,在动不动就爆衣变身野兽的一美的映衬下,安雅穿得也忒多了点,一件不够又加一件,把整个人都裹成了粽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气煞我也,要知道,旁边的黑人小哥在安雅出场时可是兴奋得直叫的,结果就给我看这个?
我怀疑沙马兰拍电影其实就是为了圆一下他各种客串的心愿,然而他缺乏对于剧情走向把控的能力,就像是把剧情铺展得太开,却无心无力也无钱去搞一个好的收尾,以至于前戏做足,却发现硬不起来,好不容易把气球吹鼓,却漏了个孔慢慢把气都给撒了,准备良久,一跤摔到结局,也不知道究竟是灭霸肠胃不好,还是导演的野心太大?
最后,继续舔安雅。
非常典型的沙马兰式崩盘。像极水中女妖。导演(又)倾情客串剧情纵横十几年穿起三部片子拼着老命力挽狂澜还是免不了结尾排山倒海式倒掉。一张票看二十四个一美也救不了。沙马兰式反转又反转也救不了。居然让die hard老布死于一个柏油路上的水坑,沙马兰我服你。
无论人神兽,我疯故我在。沙马兰把一个怪力乱神的故事拍得心惊肉跳,詹一美每个人格都可以出道。超级英雄被另一种解读,漫画迷估计会感动到哽咽吧~
前半段监狱戏太无聊了,后半段又结束的莫名其妙,本来以为有场激烈大对决,结果突然就一个骨折一个中枪一个淹死在脸盆那么大的小水坑里……漫威宇宙,DC宇宙这些比起沙马兰宇宙都弱爆了,敢拍五分钟之内超级英雄全死光吗,还死的如此憋屈。多加一颗星给詹詹,这一部人格转换娴熟到信手拈来的地步,死前凯文出现真让人心疼。另外不知道是哪个人格说不要海德薇也行反正我们有好多人格,这一点我绝不允许,海德薇永远是我的小可爱。
居然把跨度十几年的《不死劫》和《分裂》两部片捏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沙马兰电影宇宙……就像是拍完起源故事后又拍超英集结,但类型上更像是一个反超英故事。沙马兰继续向世人贯彻他的漫画观:漫画就是被扭曲的纪录片,超级英雄的出现源自“相信”的力量,而反派组织的目的就是抹杀这种信仰。信与不信,才是这部片的核心矛盾。但是,节奏掌控得不好导致终极决战缺乏张力,也许是成本问题打斗总是草草了事。最后的沙马兰招牌式反转也不够给力,达不到“真香”的地步。
故弄玄虚的感觉。明明没什么深刻的东西,却叙述地非常慢。消磨时间。最后的反转可以算是标准结局了
沙马兰成功的作品总能在传统的商业悬疑片写作构架下找到一个非传统的立意点,而这次这个强行构筑的异能人士宇宙的根本显得太普通了。
没看过不死劫,不过感觉本片剧情太低智敷衍了吧,无趣且牵强。像舞台剧似的小打小闹。
能让我把之前的个人年度期待电影打成及格分...
被迫打通的沙马兰宇宙变成了沙马兰超级英雄观的宣泄场,最后费城车站的一场戏真的是一种新的shyamalan twist
这可能是导演的恶作剧吧
bad
1-19 就这样吧
这是在讲述超能力者的起源?那个消灭超人的组织是来搞笑的么,想把超能力者扼杀在摇篮,直接找到他们的时候杀掉不就好了,还大费周章的把他们请到医院“治愈”成普通人,真是太有爱了。每次开会也是,就不能找个私密的地方,非得在什么饭店啊酒吧啊等闲杂人等散去了再开会,真*等待2小时,开会5分钟。
3.3 我他妈惊了,这是怎么回事。
反英雄与反“反英雄”的故事,我觉得还行,没豆瓣评分反映的那么不堪,才6点3分
两部前作的糅合硬关联,原以为是人类干预下异能三人组发起略显寒碜恩怨对抗小集会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反转成自我认同式三大烈士大洗白?挺无趣的。
被猝不及防的宅男情怀给感动到了,故事性真的很一般,但里面那种对于individual和heroism的爱,是非常非常浓的。看完了有种回归到小时候那种,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燃烧内心,就会有小宇宙出现的情感。无知无畏单纯。
厉害了,好莱坞开新宇宙的能力。想法非常好,但表达出的太有限了。
6.5/10 分。2022.05.23,初看,蓝光。“不死宇宙/光头宇宙/精神病宇宙”,第一部是2000《不死劫》,第二部是2016《分裂》,第三部是本片2019《玻璃先生》。。。没有啥特别的惊喜,中规中矩的谢幕之作。。。布鲁斯·威利斯都因病退休了。。。
《不死劫》(是的,不包括《分裂》)的可贵之处在于尝试严肃思考超级英雄真正的现实生存样貌与社会学存在肌理,以及虚构情节设置的实际伦理可行性,于此形成闭环的本片在这个类型题材正处于泡沫般浮夸狂热巅峰之时就更为彰显反讽和冷静,进而催生出成熟态度和鲜明质问。沙马兰的反转不再局限于写作,镜头亦成为潜在包袱的一部分,内心的善意与对费城的爱让电影归于暖流,结局表达同全片连带前作的思考相断裂,没有漫画里的天马行空,却也倾心于在现实中造神的浪漫(其实亦是他一直所痴迷的),对这个系列中心思想的“背叛”和“轻视”,实则是一场近二十年(或许并不连续)的作者策略修行,纵然辜负了大多数人,他也终于在这个合适的节点,让这些心爱的角色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