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字幕,也看懂了,但感觉只是披着聋哑这个噱头的外衣,而里面的内容表述显得有些空洞贫乏。
导演的表达方式很新颖,所以三分都给了表达形式。
导演企图以平静的语调去探讨关于人性的压抑和暴力,这并不是聋哑人的世界,而是世界本来的模样,是人本来的模样,只是当没有了语言,就只有直面。
大家习惯了躲在语言的背后,为各种行为辩白,而失去了语言我们的世界变得简单直接而又残忍。
在聋哑的世界里,只要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真相。
当你没有看到时,危机四伏,你也无从感知,所以一个混混被卡车倒车时碾死,最后四个混混都在睡梦中被杀死却毫无知觉。
导演一直用缓慢的镜头意图给我们讲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但缓慢得有些进流水账了,而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却淹没其中。
导演从多个视角去讲述主角的生存环境,所以将过多的镜头给了环境,周围的人物,而等到正式进入主角这个人物的时候,又显得有些突兀,就像是本来你在看一部纪录片,却突然转成了故事片,使得影片的衔接不够顺畅,也使得人物塑造得有些凌乱,被割成一片一片,拼接起来又不完整。
导演的问题就在于心太大,想用的表达手法太多,却丢了主心骨,让整部影片没办法撑起来,让主角最后情绪的爆发有些头重脚轻。
如果这部影片是一部有声电影,它绝对不够精彩,甚至有些差劲,只是一部普通的青春校园暴力影片而已。
所以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聋哑的世界去表达,这也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全手语,所以电影中没有面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对话,而是用中景来表现人物的手语动作,这样为摄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人物表达的各种细节。
警察局的情节以墙中分镜头,两个办公室如镜像般。
此外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跟拍镜头迎合人物行走的节奏营造了很好的代入感。
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故事本身的表达和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故事上来说,电影很生猛,甚至有很多的动物性,人物对愤怒、爱与占有、欲望等的表达粗暴直接。
堕胎的情节阴冷让人不寒而栗,直至最后的残忍报复。。。
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等必要社会属性的欠缺,似乎更加容易使人倾泻动物本能。
很好奇编剧是如何写这样的剧本的。。。
#電影筆記1110金馬影展:<過於寂靜的喧囂>#這是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電影,也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沒有對白、沒有任何說明字幕,沒有音樂,只有部分環境聲的電影,片長近3小時的"默片"。
在我看來,創作概念也可定義為一部HIGH CONCEPT電影,概念在于源自聾啞人這個設定前提,所有的衝突、人物、情節才合乎邏輯,結尾的殺人、被卡車壓死的同伴。
用聾啞人作為設定前提會如何?
进入有声片时代,声音变得不再稀有,对环境声、音乐、音效,尤其是人物对白、旁白、独白的运用甚至有些泛滥,用镜头语言把故事讲清楚是最基础其实也是最难的。
在今天的影视制作体系,离开声音制作者或许就手足无措了。
而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会极其不适应,不再习惯这般安静和仔细的观看影片,这是新媒体时代,讯息视讯化的恶果。
各种平板设备盛行,人们不再适应纸本读物,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各类观点,自我思考能力趋于弱化,云端、大数据既方便了人类也在侵蚀人类。
文/柳莺在影院观看《聋哑部落》是最近几年最为特殊的一次观影经验。
在电影开头,一行小字提醒观众,这个故事发生在乌克兰一家聋哑寄宿学校,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所有人物的交流都由手语完成,没有一句有声对白。
观看一部无声的电影并不是什么难事,默片时代的观影乐趣也并没有因为声音的缺席而有丝毫减损。
观众被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对于图像的解读,加上字幕的提示,便自然能够将剧情前后连贯。
然而在《聋哑部落》中,字幕和对白被一并省略,观众不能借助任何文字获得评论或提示,只能通过对于人物表情、手势、行为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勘探,去揣测人物的情绪变化,以及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爱情与憎恶。
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
好在这部处女作中,乌克兰导演Miroslav Slaboshpitsky尝试了多种视觉手段以精准地展示每一个场景的独特氛围。
电影使用大量固定镜头,让观众得以通过各个角度长时间地凝视聋哑学校这个远离正常社会的小小世界,让整个场景看起来好似一场静默的舞台剧,肢体的运动盖过了语言的表达,手语的激烈程度提示着人物情绪的起承转合,成为了表情达意的新工具。
在环境营造方面,乌克兰飘雪的冬季本身就给人阴冷肃杀之感,学校宿舍楼里灯光昏暗的冗长走道,也在镜头中透露着不安的情绪。
作为肢体有所缺陷的聋哑人,学生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活动,穿着相似的深色外套,就连姑娘也不例外。
他们在空中挥舞着拳头比划手语,在长镜头的跟踪下,像极了一群在森林中活动的灵长类动物,表面无声无息,体内却好似有万种情感在奔涌。
将人类小社会和灵长类部族通过视觉呈现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导演的有意为之,片名 “The Tribe”也印证了电影更侧重表现人性原始而非开化的一面。
这一初衷从电影第四个长镜头开始得到了证实。
故事伴随着一名新生Sergey的到来展开,在经历了问路找寻后,他终于在一位学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宿舍区。
学校刚刚结束一场虚情假意的庆典,制服笔挺的学生们络绎不绝地把鲜花送到了来访者的手上,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地令人愉悦。
然而,这所学校并非一派和谐。
当心不在焉的女校长结束招待会后,它才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出鲜花背后的狰狞面目。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中,学生们并未因为生理的缺陷而显得过分脆弱,相反,弱肉强食、追逐利益的欲望时时溢出规训的边界,驱动着罪恶的滋长。
这里好似一块无人问津的真空地带,任何规范与道德都于无声的世界中销声匿迹。
对于年纪较大的学生来说,打架抽烟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消耗自己过剩的利比多,于是他们干起了非法的勾当,与会开面包车的光头校工坑瀣一气,教唆自己的女同学向卡车司机出卖自己的身体,并从中谋取好处。
年纪较小的学生,则在他们的强迫下,捧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廉价商品在城际列车上兜售,并顺便打劫列车员或是顺走乘客的钱夹。
当一个等级森严的异托邦逐渐呈现在Sergey面前的时候,他几乎是被迫地选择在其中找到一个栖身之所,或者说,为了不被丛林法则吞噬,他必须和较强的同类为伍,或者自己成为最强的那一个。
于是,为了摆脱被学长欺负的命运,他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靠山,并且通过日常的周旋成为了他们中收到其中的一员。
《聋哑部落》并不旨在描绘Sergey的菜鸟成长史,而是借由他的视点,让这个小社会的肌理毫发毕现。
这场无声的展示无疑处处充满着震撼,并且适时地对观众的想象进行了祛魅。
大哥和小弟之间严格的区分,男生和女生之间情愫的躁动,聋哑人之间借由手语如何宣泄狂躁的感情,以及他们如何不甘示弱地处理和外界的关系。
情节发展偶尔也会跳出Sergey的视角,带领观众进行更为广泛的探索,比如电影第一次展现两位聋哑女站街的过程,亦或者是人贩头子带着她们去出入境中心办理意大利护照时的情景。
虽然聋哑学生们的犯罪自成一体,电影还是时刻不忘提醒观众将一个更大的“正常社会”纳入考量的范畴,电影去除对话,而保留所有的环境音,相信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这个社会并不静默,它充满着各种嘈杂,只不过有些喧嚣能被人听到,有些则不能。
这也是整个故事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与其说电影仅仅是对残酷青春的展示,不如说它通过沉静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个混乱世界的运行机制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何其地相似,他们的日常生活恰恰只是正常人的世界充满污秽的投射而已。
当手语成为唯一的表意工具,而观众又不能明确地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各种解读都成为可能,这也是《聋哑部落》最为大胆的地方,即不输送明确的信息,而是将思考与判断的空间完全摊派给观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众也在此过程中继续着即兴创作。
虽然有时稍显散乱的情节会产生理解的滞后,但相信人人都能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配合着影像呈现去重新体会人类社会中的丛林法则,只不过这个无声版本的诉求更为直接,也因而更加震撼。
(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10.19)
在2014年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讲述乌克兰一座聋哑学校中发生在学生间的数段爱恨情仇,从一个侧面反映残疾人所组成的社会中,也充斥暴力、性、金钱交易和等级制度。
结尾比较残忍,中间涉及的几个限制级片段也不忍直视,我猜导演是想表达一种信仰缺失,以及残障人士本身的自卑、压抑导致的狂妄和乖张。
这就是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说白了,这个社会根本没有什么人或组织真正地关心这些缺少某个基本功能的人群,所有行动皆浮于表面,作秀而已。
由于所有演员均是聋哑者,片中全靠手语交流,没有一句对白。
(第五十九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聋哑部落过于安静的喧嚣,130分钟的纪录片式的影像,平静、直白、赤裸,一个聋哑人的“部落”,用最原始的暴力来满足欲望片中的“部落”只是社会的缩影,我们讨论到,弱肉强食、管理阶级对普通人的漠然,从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无爱到引人想到爱,或者是单纯的表现恶,有缺陷的身体带来有缺陷极端的心理……当我看完片子,只感到许多的悲凉,悲凉原本就残酷的社会,原本就无意义的人生,还好我看得开哟~
这部电影绝到什么程度呢?
它是一部无对白无字幕无旁白无配乐的“四无”聋哑电影。
天才导演用手持设备录制了三十多个长镜头就组成了130分钟的大电影。
前十分钟我因为看不懂手语而着急,后两个小时却完全沉浸在无声的喧嚣当中,人性的阴暗面在聋哑部落里勾勒出了一幅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浮世绘。
电影以平淡无奇的事件——某聋哑新生入学为切入点,带我们走进了一所本该是心灵港湾的特殊学校,但影片开始几分钟后,随着象征正常人类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老师和学校退出舞台,一切让你目瞪口呆的乱象便接踵而至:冷漠,暴力,堕落,偷盗,性.爱,卖.身,堕胎,犯罪,血腥……无声的世界里,躁动以最喧嚣的方式给了我们致命一击。
唯一的遗憾是:可惜我看的不是130分钟的原版。
我评价一部是否适合自己的电影取决于自己观影时的专注程度。
但很多人会说,环境和心态对观影有很大影响,我并不否认。
毕竟当你处于失恋的状态时,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电影远比爆米花特效大片来得深刻吧。
不过,这毕竟是“特殊时期”,因为我们不会一直在失恋。
《聋哑部落》就是我认为的一部好电影,这是因为,我在家里蹲了五天,啃食了几十部电影后,脑子里对影片已经产生强烈排斥感的时候,居然还能如此专注地看完它。
我的习惯就是在想做的时候尽力去做,懒散的时候就随心所欲。
如果看排期硬逼自己去影院观影,这样的人生也太不自由了吧。
全篇没有对话,原始粗狂的性爱和堕胎场面,这都成为这部电影的标签。
聋哑人的世界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不曾到过中国任何类似的机构和组织看望,所以我根本没有权利去评价。
但在我的理解中,提倡自立的国家虽然拥有高度的开放性,但对于残障人士也显得冷漠许多。
所以电影的起初,就将聋哑学校和犯罪团伙联系在一起。
而女性只能选择卖肉来达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还有自己存在社会的价值。
电影的主角是个刚要去聋哑学校的少年,一张白纸会成一幅画或成一张废纸,形容得正是他。
他开始接触犯罪群体,开始接触卖肉女生。
第一次抢钱,第一次和女生性交感受到爱情,到最后杀人,电影的步调正在一次次顺延。
男孩在女孩的肉体中学会了成长,滋养了欲望。
电影的后半部分,男孩利用犯罪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少女缠绵,毫不犹豫地将它们全数付出。
影片的最后,男孩用重物砸向聋哑人同伴的时候,除了宣告自己的主权,其实还有捍卫自己爱情的意味。
多数人观影后,一定不会忘记在冰冷地板上,男女赤裸相拥的画面。
没有前戏的性爱,正是少年对于异性身体内心最渴望的表现。
整部电影时常让我想要暂停和快进的冲动,我多希望车再倒退的时候能看见背后的聋哑人,我希望私人医生把器械伸入少女下体时,能及时停下动作。
整部电影用一种紧凑但又真实的方式叙述着,主人公的眼神从头到尾没有丝毫的变化,可他正经历着走向犯罪的道路。
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他内心中,犯罪是理所应当,我陷入沉思。
【关注微信:三角生】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聋哑部落》,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用无台词的方式在一座聋哑校园里把人类动物本能的暴力做一个充分的微观呈现极其震撼,撕掉残疾人的标签,更深的印象是人“向死性”的恶。
Michel_le全片无对白无字幕,用长镜头探索了一个特殊遥远的部落,缺失感官,却没有缺失情感的爆发,是聋哑世界的残酷青春,被边缘部落群体的破碎折射入网猛烈粗粝,不是描述聋哑人。
不必言语,手势、肢体、拳头、身体就是生活,这是没有话语权的人的生活。
松野空松不太理解一些差评提及的不尊重以及不关心聋哑群体,其实这部电影有刻意去奇观化的,很多聋哑人电影都有意无意做出一种和正常人不同的界线,以及呈现聋哑人多么善良美好,这种品质的赋予就像给女性赋予母亲,圣女一样让人窒息。
恶,同样需要被看到,特别是这里的恶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去奇观化神盾局仔龙无声的聋哑世界,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最后楼梯的长镜头比较精巧,印象深刻。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全篇的语言系统是手语,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是靠演员肢体表现来理解。
讲述了一群聋哑人的生活和情感在脆弱的外表下如何翻腾出暴力、自私、犯罪等等,与外界的接触都是利我而冲突式的,在近乎封闭的自我下,情感的诉求在结尾血腥的暴力犯罪下达到一种发泄式地表达,这和娄烨的《推拿》角度有所不同,但关怀的层面是相近的。
不懂手语的我看得一头雾水,我觉得加上手语字幕会更好。1:00:00,1:28:00,2:00:00。不谢
電影的構思與概念確實是大膽與前衛,但故事的確比較單薄,角色的情感處理也有點粗糙,而且全程的廣角鏡跟拍長鏡也有點暴露了導演的功力不足,還有那些性愛鏡頭,墮胎和最後的刻意血腥,感覺只是為電影製造話題的味精--寫實主義,線性敍事,長鏡頭。
等三刷吧,没看懂
电影院看的…几乎睡着,不是因为没台词,而是是在没张力。尤其是一些纪录式的长镜头(管你长不长镜头呢),好像是直面残酷人生了,可是一点对技巧的敏感度都没有。不过我挺喜欢结尾,砸头砸得相当认真。
又是一部令人嫉妒的电影。大概只有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只有在一个,生存并不成为其第一乃至唯一需求的社会,聋哑人们才得以成为校霸、妓女、凶手,得以成为各式各样的施害者以及被社会所不耻的人,一个有反面的完整的人。也许本片并没有盲视那般精巧的剧本结构,但这种设计思路也已经足够动人,免去一切字幕和翻译,不过是将我们置于聋哑人的地位,让我们知道失语乃至与世界绝缘的滋味究竟如何。于是观看本片时的一切负面感受都成为我们与聋哑人共情的基础。
不懂手语,这让我一直耿耿于怀,虽然这不影响剧情的理解,还能逼着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更能凸显出聋哑人世界里暴力的残酷,但因为无法理解手语的对话,还是会在心里产生一种距离感。虽然猜想对白和剧情有点开放式的意思,观感也很独特,但还是希望能有手语字幕再看一遍。★★★
导演真的是脑洞清奇,一部电影硬是一句台词都没有也让观众看懂了剧情。。那些青春期的暴力在聋哑人的世界尤胜。
起初有五分钟新奇体验,然后觉得叙事无意义重复拖沓浮于表面,再发现很多的不尊重。抛去聋哑演员和不加字幕的噱头,我以为是没才华,偷懒,或者没兴趣深入人物内心,直到堕胎戏发现导演根本是个彻头彻尾的混帐,结局不过再次盖章印证。就是人性有问题,发誓不再看这个人的电影。
几乎没有声音,只有手语,并且一开始就宣称不会有翻译字幕
没有台词,没有注释,没有配乐,暗自揣测 ,无言生猛!
可以
肤浅的人是看不懂这种有深度的电影的
对于电影观众期待三样东西:故事、真实和意义。故事如云图,真实如狩猎,意义如反基督者,三者都有的:李安的老虎(并不觉好看)。而The tribe,长镜头的刻意破坏故事,象征肤浅扭曲真实,回避语言符号的固执削弱意义。看得甚无快感。
無聲無對白全手語無字幕,張力和表現力毫不遜色!長鏡頭控非常滿足。讓人印象深刻的實驗電影!
无声的暴力
欣赏不来,拖拖拖,拖到一个半小时处有五分钟的刮宫打胎,很是强悍。结尾被欺负的男生挨着走进两间寝室,搬起柜子砸死四个人,真的是闷声闷气就死了,聋子睡觉怎么能不锁好门?
值得赞赏的实验电影。无声放大了所有情绪,爱和恨都极端而狂暴。片名“Tribe”尤其巧妙——当象征秩序的老师和学校在开场10分钟即退出视线后,剩下的只有残酷的部落生态。戛然而止的结尾就像一根刺向心脏的冰锥,让人感到窒息。
chaos of silence,voice of violence. 3.5
没有言语,不是没有声音,不会发声,不是没有痛苦
长镜头过多,显得很拖沓。还有,为了增加话题性,不加手语字幕,尽管观众大多能猜出大致情节,但还是非常影响影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