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体的残疾,还是心理生来的胆怯,或者因部分镜头与Call Me by Your Name太相似,而将这部电影被热议为最LGBT的皮克斯作品,Luca一直在提醒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并勇敢骄傲的做自己。
这个过程很艰难,比如是否敢于展示自己,是否愿意向一个有刻板印象的社群解释,并让他们理解接纳自己等等。
不过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最初的那个——是否接受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豆瓣上不少网友说这是个sad story,但我觉得里面三个性格独立的主人公最终在收获了一个美好夏季的友谊后,并没有因任何一位的不舍而改变既定在心理那个最渴望、最真实的方向,彼此成全对方朝着最忠于内心的方向,这或许更是一种成熟的友谊。
毕竟年纪大了,更明白“一辈子的朋友”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那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陪你走过一段时间后,各奔东西,之后他们和你一样,在下一个阶段又会有新的朋友。
所以朋友本不该是拴住不放的,而应该是留在回忆里的,那不意味着不再联系的失去,反而可以是温存着的美好。
当然,一部电影看完,若不同的人能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无疑是一部好作,就这一点来说,似乎皮克斯从来没让人失望。
PS:电影最后打在屏幕上的字幕很打动我: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Alberto Surace. Patricia Ann Buchholz Willrett (1974-2020).And all the friends who pulled us out of the water and helped us find our way.所以无论过去还是将来Be proud & 共勉。
iWay @ HK2021.07.02
孩子就是这般长大,从母亲、家庭的怀抱,经由梦想和同伴去往大千世界今年夏天的新片,有可爱的海怪,有gelato,有火车穿过隧洞的海边小镇,有好吃到爆炸的意面,有海有星空,背景在意大利,所以还有足球梗……总之,是适合夏天的很可爱、有笑点有泪点的片。
也在讲着,一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与家庭、与同伴、与梦想、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预警:轻微剧透(想看的应该都看过了吧)Luca就是那只小男孩,哦不,小海怪的名字。
图片均来自豆瓣页面-《Luca》01.孩子的好奇心母亲对孩子总是最关注和担心的,所以哪里都不能去、外面的世界很危险。
母亲当然有理由这样担心啊,对母亲来说,孩子刚生下来的脆弱模样,仿佛还是昨天,其他人怎么能理解。
但孩子的好奇心不会因此而泯灭,随着孩子长大,即使不让他走向外在世界,世界也会走向他。
就像Luca从海底偶然捡到的人类物品,就像外婆只言片语间透露出曾经去过岸上。
即便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再好,外面的世界或早或晚都会走向他们,无可抵挡。
而Luca,作为一只海怪,怎么总想着去岸上?
因为陆地就在那里。
就像有人问登山者,你为何登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就在那里,一旦进入意识可及,就会有想要了解的愿望。
也许是同样的动力,驱使着亿万年前动物从海洋爬上陆地、千百万年前猿类从树上下来、非洲人穿越白令路桥、近百年来人类探索太空……孩子长大,世界慢慢在他眼前展开,自然而然,他就会有和世界互动的愿望——如果他感受到当前的环境是安全的,就会有探索的动力和勇气。
02.父亲婴儿从很小就感知到母亲随时可及,父亲离家、回家,孩子渐渐从父亲身上感知到家庭之外广阔的天地;母亲象征着照顾、操持、安全的环境,父亲意味着外在世界、规则。
影片中的父亲几乎是没有力量、隐身的,还有些懦弱,跟妻子有不同意见也不敢说,见妻子神色不好,立刻闭嘴躲回自己的兴趣里。
是不是有几分亲切,像极了日常生活里常见的父亲?
一开始养育孩子是妻子的责任,后来想要和孩子有些交流时,既不知道怎么做,又不被妻子支持,最后算了算了,还是让你妈管你。
这个家庭里,外婆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父亲的功能,她不惧怕母亲,她用幽默的方式把世界介绍给孩子,她还在Luca被母亲责备的时候,像同伙一样替他遮掩。
这正是父亲可以为孩子做到的事,帮助孩子从与母亲过度紧密的关系中分开一些,同时也提供一种示范,即:不同的人是存在着不同观点的、有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尽管这个父亲不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父亲非常支持母亲,对孩子有同样程度的关心,这就是“够好的父亲”。
发现Luca不见,两口子没有互相责备懊恼,而是一起走上岸去,到“危险”的人类小镇去寻找孩子。
03. 同伴孩子从和同龄人的互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规则,这是再好的家庭养育都无法替代的。
随着孩子长大,母亲唯一重要的地位会慢慢降低,孩子的兴趣会转向同龄人。
小孩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从依赖母亲,到不愿意跟母亲呆在一起,要跟小伙伴玩耍,还特别喜欢跟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一块儿玩,跟在大孩子后面跑。
父母是最初的陪伴和港湾,但同龄人、以及同龄人象征的大千世界,才是孩子的未来。
童年的小伙伴提供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样子,他们共享着那些很“飞”的、理想化的梦想和幻想,一起做傻fufu的事,那就是他们美好的体验。
在孩子们创造力爆棚的脑子里,一辆摩托车可以带他们去往世界的任何角落;重力让他们飞;天上星星是满天的凤尾鱼,被一条更大的鱼照看,而月亮摸起来就是大鱼的触感……多美啊
他们依照自己有限的经验去建构还不知道的世界,这些想象就是梦想、热情的起点和驱动力。
成年人,很多时候茫然于不知道有什么梦想,不知道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有什么意义,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迷茫、焦虑,无意义感…… 我们没有梦想,不敢有好奇心与想象力,而这些在孩童时代有过的,对吗?
只是我们早早地放弃了它们,还没有来得及游出水面,就被现实摁到了深海里,于是没能发展出做梦的能力。
温尼科特提到“过渡性空间”,既不属于现实世界,也不是纯粹的内在幻想,是存在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第三区域,孩子经由游戏(play)这种兼具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形式,发展出创造力。
英语的play既是玩耍、玩乐,也是戏剧,都在说着一个介乎现实与幻想的空间,在这里创造力、生命的活力和无限可能性才得以生长。
充分地玩耍,才能充分的创造。
让本该在游戏年龄的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人们真的知道孩子们在失去什么吗?
同伴也像另一个自己,映照出我们自身表达和未表达出来的部分。
因为看到你可以上岸,我也可以试着上岸;看到你从木板上飞起,我也可以试着让重力带我飞。
我们可以一起用破铜烂铁造一辆摩托,哪怕下一秒就散架;散了再来过也乐此不疲。
同伴就是,当你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不被人喜欢时,你不孤单,我陪你,你陪我,你怂恿我,我也怂恿你。
同伴就是,也会有争执,会有感到背叛,会有犯错彼此伤害的时候,但也愿意为了修复友情拼尽全力,那怕是面对可怕的鱼叉鱼网也在所不惜。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这样带着“孪生”意味的关系,看到你可以,所以相信我也可以。
前面说,孩子从和同龄人的互动中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规则,这是再好的家庭养育都无法替代的。
反过来,早年没有受到过良好养育的孩子,在同伴关系中,会获得第二次发展的机会。
Alberto曾被父亲抛下,他害怕又无力于失去亲密的伙伴,他相信“没有我,你们会过得更好”——这是过去的养育带给他的“诅咒”。
但Luca让他知道,这不是真的,这只是“缩头乌龟在说话”,和Luca的共同冒险、关系的破裂与修复中,他得到了去爱、被爱的能力。
所以,这其实是两个男孩的成长。
04. 安静,缩头乌龟!
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人告诫我们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给我们许多的禁令,很多时候源于关心。
比如说:很危险你别去,你做不到,你会死,你不行,你太不听话了......但久而久之,内化成为我们给自己的禁令,变成:我不行的,我做不到,我不能,我不被喜欢,你们没有我会过得更好……就像它们是真的一样,如同诅咒长在身上。
然而就像Albert说:有只缩头乌龟在不停的对你说“你别…”,但你要做的是对这个声音说:“安静,缩头乌龟!
”要从这诅咒里解脱,首先得知道,这只是一个想法/一个评价,这不是事实,你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与能力。
05. 母亲最后说回“看着我的眼睛,你知道我爱你。
”一句仿佛有魔力的台词,在电影里,出现了好多次。
这话先是妈妈对Luca说。
第一次妈妈对他说的时候,充满了关切,孩子也能够理解和回应妈妈的爱,是的,他知道。
第二次说,是Luca执意要去岸上,妈妈坚决不许,她对Luca说这句话,充满了焦虑不安,想制止他去做危险的事,甚至为了保护他,要把他送往更深的深海。
这一次Luca非常愤怒,那一刻从妈妈的眼里他没有看到爱,只看到了控制。
他愤而反抗,离家出走。
这一幕在生活里是否也很熟悉呢?
子女对父母,由早期的依赖依恋,变得剑拔弩张起来,孩子长大,逐渐独立,越来越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于是,同样一句话,从以爱之名的关切,变成了以爱之名的控制,孩子为了争取对自己的掌控,反而更反叛、做出更危险的事。
这时候非常考验父母,如果父母把它理解为:“看吧,他就是叛逆,而且越来越叛逆”,就会更想控制,一定要打压管教之;但如果把它理解为孩子寻求独立的力量去欣赏呢?
也许可以退后一步,去做他的安全网,而不是警戒线。
Luca很幸运,他有这样一个空档,当他冒险时,父母没能及时找到他、制止他,而父母找到他时,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孩子蓬勃的生命力在绽放,已经可以相信他了。
当然也因为在这过程中,他的冒险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没有碰上真正的危险。
就像外婆说的:一定会有人喜欢他,也会有人不喜欢他,但是小Luca有一种能力,总是能够遇到喜欢他的人。
不,并不只是幸运。
他碰到了友善的人,也碰到了危险的人,但因为当他自己是那样的一个人时,他有能力选择远离危险的人,保护自己,跟友善的人站在一起。
作为父母,对孩子、对自己过去多年的养育,能有这样的相信吗?
相信你的孩子有分辨是非、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能力?
最后一次,是经历了这一切的Luca反过来对妈妈说:“看着我的眼睛,你知道我爱你”。
孩子离开并不是背叛,孩子离开也不是爱的离开,只有孩子的离开和成长被父母理解、被欣赏、被祝福,爱才会流动起来,孩子才能回望母亲的眼睛,说:“妈妈,看着我的眼睛,虽然我将离开你去往我自己的世界,但你知道我一直爱你。
”
美好的片子,在夏天的末尾,推荐给你们。
我也不认为它是我心目中皮克斯最好的作品,但适合曾经是小孩、仍然是小孩的每个人。
影片还是延续了皮克斯动画一贯的风格: 天马行空的想象、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对美好的追求。
亲情和友情的阐述,会让你放下偏见,拥抱温暖,带上勇气去找寻自我。
这个世界很精彩,也很残酷。
这个世界会有很多的不一样,也依然不断在重复。
我们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我们也经历着挫折、失去。
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特别,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考验。
五彩斑斓的梦幻色彩,纯真的友情,伟大的亲情,质朴的海滨生活风情。
给了小孩子们一个暑假的清凉做了大人那么久,把心里的坚硬柔软下,再做一会小孩吧!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没想到结尾彩蛋还会带来那么多惊喜!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理想,简化了少数群体在社会中被接纳的难度,但一点也不影响它讲述了一种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多少还是会让人心存希望,继续追求美好。
一、认识自己有好奇心,愿意探索,是认识自己的第一步,主角卢卡渴望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偶然的机会上岸,发现原来自己在岸上可以像人类那样用两条腿走路。
The friends who pulled us out of the water and Help us find our way.海怪好友阿贝托用钩子将卢卡拉出水面,从此卢卡接触到一个新世界。
人类好友莉莉以书本和科学知识帮助卢卡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如果说骑着韦氏牌摩托车去周游世界是阿贝托传递给卢卡的梦想,那么去上学,认识科学的世界是卢卡自己内心的选择。
人的视野不断开阔,要学会识别什么是自己的声音,什么是他人的声音。
爱自己的妈妈,担心海外的危险而限制自己行动。
带自己进入人类世界的好友,不相信海怪能跟人类一起上学而阻挠自己向往的步伐。
卢卡在逐渐清晰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并坚定找到自己的路。
二、跨文化交融不同的世界必然会遇到兼容和适应的问题,刚开始接触新事物总会有些不安和排斥,后来了解多了,就慢慢理解和接纳了。
片尾彩蛋这幅图就很有意思,因为海怪卢卡、阿贝托和人类莉莉和她爸成为了朋友,海里的龟和陆上的猫也成为了好朋友。
然后猫和龟面对空中动物海鸟投以异样的眼光,但是可以预料到或许后面的故事它们仨也成为了朋友。
哈哈
导演的心声(来自真实经历)关于文化交融的彩蛋,太可爱啦1) 莉莉爸爸穿着潜水服到水里做客海怪家
2) 热爱冒险的几只海怪上岸吃雪糕
3) 卢卡爸妈去莉莉家做客
海怪爸爸在人类家里玩疯了4) 海怪夫妻悄悄来做早饭,apato和莉莉爸一起住,才刚起来
两家人已经很熟络了5)其他
apato跟莉莉爸学做飞饼,猫猫也在
卢卡在人类社会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书以及广阔的世界
卢卡在同学们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让同学们也大开眼界,哈哈
与人类同学一起持续探索新知的卢卡
人类文化传到海底,两只寄居蟹学会了打牌
海龟和陆上的猫猫成为了好朋友
海怪与人类共同友好玩耍
莉莉家的猫生了九胞胎哟
猫仔们也逐渐长大中
一家人
分居两地但生活开心:莉莉和妈妈卢卡,爸爸与apato和猫猫
有爱的莉莉爸给apato送上生日礼物小刀,猫咪在旁边偷吃蛋糕
原本不敢上陆地的父母也能在新世界中愉快玩耍片头被卢卡抓回来的那只看上去很怂又不安分的大眼鱼,片尾彩蛋独自跑到深海里去,见到卢卡的大伯,哈哈,路过之后又很怂地默默游开了,像极了胆小又忍不住想去冒险的人们。
导演自我吐槽:要么挂了,要么在外面世界探险
不谈少数群体问题,来谈谈孩子们怎么交朋友林拳在一期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视频中说“从他们两个人相遇这个事件中爆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是的,我在《夏日友情天》这部电影中最受触动的就是两个小朋友相遇,然后他们各自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彼此促使对方朝向自己更好的那一面生长起来。
最初是阿尔贝托提出要环游世界,最后是卢卡率先坐上火车离开小镇。
我觉得这个结果实际上让两个小朋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阿尔贝托并不是做出牺牲,因为这个孩子最大的执念实际上是对亲情的渴望,他在墙上计数,算着父亲离开了多久,内心谴责自己爱闯祸才气走了父亲,这让他觉得说不定父亲离开他才过得更好;他用人类的各种物品填满自己的高塔,或许拥挤的环境能让他的孤单感缓解一些;再者,或许这些他弄不懂的人类物品所代表的就是父亲丢下他一个人上路的远方,所以他收集那些物品,想要周游世界,实际上都是他在试图寻找并跟随自己的父亲。
阿西莫完美地契合了阿尔贝托眼中的父亲形象,他高大强壮,捕鱼技术一流,富有声望,沉默寡言,见识过各种惊险刺激的场面。
在番外篇《你好,阿尔贝托》中阿尔贝托形容自己和阿西莫默契得就像是意大利面和意大利面酱,这是助手对师傅的崇拜,其实就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阿尔贝托对亲情的渴望实际上有一个逐渐承认和接受的过程,一开始阿尔贝托对卢卡说“因为我爸不在家,所以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掩饰着自己的失落撒了谎,有一点心虚但也同时陶醉于小伙伴羡慕的眼神,我想,这个时候阿尔贝托还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抛弃了以及自己真的很渴望家人的爱;当两个小朋友因为意气用事而经历背叛与决裂后,阿尔贝托恢复海怪的身份离开,卢卡留在岸上心灰意冷,感到自己周游世界的计划也完全泡汤,他所渴望的未知的世界再也没有机会等他去探索,这时候卢卡第一件事是去找阿尔贝托道歉,阿尔贝托经历了又一次背叛后终于肯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他对朋友发火又坦言“因为你是个好孩子,可我总是捣蛋,爸爸离开我会过得更好吧”,这一次轮到卢卡大声对他说“我们应该骑上vespa去环游世界!
”阿尔贝托震惊之余觉得卢卡一定是疯了,我想,这个时刻阿尔贝托不单单意识到了这个计划不再具有可行性(他们是海怪的身份已经泄露)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对这一计划的真正渴望,如果一开始要周游世界的幻想中掺杂了他寻找父爱与亲情的潜意识,那么此时他的心已经被第二次背叛重重地挫伤了,所以那个计划也变得灰暗毫无光彩。
这时候可爱的卢卡跳起来,他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们要赢得vespa然后去周游世界!
我要一个人去参赛去赢下它”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尔贝托,我要付出努力!
我要我们一起去周游世界!
然后,卢卡大喊着“gravity!
(重力)”从高塔上跳了下去,阿尔贝托自己以前为了耍酷也跳过,他知道这有多疼。
周游世界到底是不是阿尔贝托真的渴望,这个问题还有什么重要的嘛?
最关键的是,阿尔贝托感受到了他所渴望的爱,自己那么胆小害羞的朋友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这是爱。
解开了心结,感受到了爱,我们的小阿尔贝托可是非常勇敢的,一如他往常。
他冲向比赛现场,撑着伞要帮卢卡;他正视自己对于亲情的渴望,选择留下来和阿西莫待在一起;他不再吃醋朋友和新朋友朱莉亚玩得好,卖掉了那辆vespa凑了钱给卢卡买了车票,说服了卢卡的父母,希望卢卡能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也是爱,这是阿尔贝托主动的爱。
阿尔贝托不再拧巴了(至少比以前好很多了),所以他会跟随朱莉亚和卢卡跑去而不再是躲在一边翻白眼,他会承认自己真的不知道一些东西,阿尔贝托在这段友谊中更加舒展了,这就是一段关系所能带给人的最好的改变。
luca带给我的东西,不像soul将人生的意义娓娓到来让人泪流满面得去感受当下,不像coco让人感受到西方家庭如何看待亲人的离去与用独特的方式寄予哀思,luca非常特别非常好,甚至我有点说不出它哪里好。
luca像夏天的窗帘上掉下来的一只小虫子,带你轻轻地在它眼中的世界穿行,和最好的朋友在夏天意大利的小镇吃冰淇淋,爬过屋顶用天文望眼镜看银河系,在好朋友家的树上数天上的凤尾鱼,为了一切想做想知道的事情去努力去玩。
Luca故事逻辑非常简单甚至有点单薄,但它讲出来的方式却是非常细腻,好像戳到了我的心里。
每一帧都有一些非常细碎又非常珍重难以言说的东西,所以Luca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和你讲大道理,只带你领略它的眼里认为好的东西。
比如勇敢的去想去的地方,带着好奇心去做想做的事,也许会有困难,但也许也有遇到好人帮你。
有些人不会接纳平凡而独特的你,但是有些人会,而你一定会找到这样的好人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你也许会犯错,事情也许会变得不可控制,但可能事情不像你想的那么严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会成长,爱你的人会包容你,你会得到你想要的,即使暂时没有得到,你的内心也是充满了幸福和安全感。
全剧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是两个老太太看到海怪被人类接受后才敢从伞底下出来变回真实身份;另一个是奶奶说:“有些人永远不会接受他,但有些人会,他似乎知道如何找到好人”。
所以,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根本不是happy ending。
作为少数派的个体如何在“主流”社会中生存、他们要把自己伪装到什么程度、伪装到什么时候、最终是否能找到可以接纳自己的主流小群体;以及作为多数派的主流群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少数派的威胁、是怕他们发展壮大自己有一天变成少数派被打压,还是认为自己的理论才是绝对的、唯一的所以才不能宽容必须铲除呢。
所以奶奶的话才是本剧最终的价值体现:Luca和他的朋友只是遇到了好人而已,他们最为一个群体其实并没有被人类群体所接受。
另外我觉得皮克斯这次的剧本在一些必要情节(背景介绍、冲突解决)处理上显得太简单了。
比如人类和海怪之间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大的恶意,是不是历史上发生过一些惨痛的事件或激烈的冲突才导致了双方如此敌对的立场;另外,在颁发奖杯的时候为什么人类突然就接受了海怪,没有内心的纠结和挣扎,只因为看到海怪没有伤害人类就瞬间转变了吗?
还有,本剧里反派的恶是不是太幼稚太缺少动机了,天天跟小孩子计较来计较去,他到底更在乎得奖还是更在乎去叉怪,他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除了以上几点,其他友情、亲情、成长线就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亮点和槽点。
最后还是要强烈表白意大利的阳光、小镇和明艳的色彩,以及我喜欢的意大利语。
说不定以后真的会找机会学一下!
ciao~
讲故事的能力是皮克斯的水平,但看完是真的点悲伤。
(以下仅个人看法)想说说阿贝托,电影看完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他,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但导演似乎没想深入挖掘。
被父亲抛下、新朋友夺走了好朋友的关注、被好朋友出卖、甚至结局没有一起去上学,这个悲剧人设贯穿始终。
他遇到阿贝托已经一个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他伪装自己不孤独,他也第一次到小镇,却不能露出害怕,他没有过多的自我情绪表达(除了争吵去不去上学),他的行为更多是为了“辅助、引导”主角成长。
阿贝托唯一一次真正被主动在意的时候,就是朱莉娅的父亲出去找他。
阿贝托自由、独立、开朗却又敏感,他的很多的情绪是跟我们普通人的经历相通的。
他不想去上学吗,他的眼神他的表达,更多是在说服自己不要去上学,为什么?
结局对我来说是BE,即使有小片彩蛋为他们上学日常做了简述,但就挺“哄小孩”的。
你小学暑假回老家才一起玩的孩子,现在还有多少有联系?
没有共同的经历和话题,卢卡和他真的都会一直不变吗。
结尾从暴露身份到获得冠军开始,故事走向是为了HE而HE,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
上学是一个叉口,卢卡乘上那辆火车已经渐行渐远。
先声明,我对LGBT群体没戴任何有色眼镜。
只是很多人都讨论这个,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友情故事如何拍出纯友情的感觉。
对比起其他友情题材的故事,「夏友」是这样处理两个男孩之间的情感的。
男一软弱,内向,被保护,渴望新鲜事物,随着故事发展逐渐变得勇敢;男二冲动,鲁莽,充满幻想,外向,体格更为强壮。
男二带着男一认识人类世界,一点点的打开男一心扉。
故事中后期因为女配的加入逐渐变得嫉妒,吃醋,友谊之间产生猜忌。
男主之间的互动,男孩之间勾肩搭背互相打闹再正常不过,但如果发生在强势和弱势,就会变得有点奇怪。
其中一幕,男二带着男一骑山寨小摩托一飞冲天,男一害怕得一把抱住了男二的腰胸,同时出现了美好的幻想画面。
我觉得这里已经不是暗示了。
再加上电影主旨其实讲的是小数群体不应被区别对待,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我们应该要接纳他们,感受他们。
而迪士尼能不能拍这方面题材的电影?
我觉得这个才是争议最大的原因,这要取决于我们把LGBT放在一个能讨论到什么层面上的事情,好比迪士尼永远不会拍抽烟的镜头一样。
男女爱情元素可以拍而一直在拍,最大限度到了接吻,再超一点就R级片了;那么LGBT在儿童片里能最大拍到什么程度呢?
没人能给答案,也许这是迪士尼的一次窥探。
而该不该对这种试探产生“反感”,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都矛盾点之一。
我本身是有一点反感的,但也说不出为什么,细想好像到处是问题,但又好像处处都没问题。
也许这就是ZZZQ吧?
小美人鱼都可以是黑皮肤,男孩之间的友情为何不能再进步一点点?
但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比如我本身不爱看恐怖片,某天看了个剧情片后发现这虽然披着故事片的皮儿,实际上是一部恐怖片,这样一来就让人产生了反感的情绪。
要让普世理解LGBT,但也要让部分群众有不适应LGBT的权力,意味着既然认同不看恐怖片不看商业片甚至不看日本电影的人,也应该认同不看LGBT电影的人群。
而这部打着合家欢旗号的迪士尼动画,却一直“夹带私货”,这不免让人感到有点不适。
甚至我还想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法,就是本片从宣发就打着LGBT的标签,制片方不再打擦边球,男生纯爱就大大方方的展示,让观众有选择的权力,喜欢就去看,接受不了就不看。
你自己都不自信,又如何试图说服观众?
当然有人会说,不用恰饭了吗?
影响票房的事情谁会做?
既然知道这样会影响票房,能否干脆就不做呢?
做好你迪士尼皮克斯一向拿手的题材,每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几乎是就囊中之物。
迪士尼有一百种表现友情的方法,但他们选择了舆论最大的一种。
太漂亮了色调 这次我看到那对老太太海怪了出现了不知道多少次!!!!
还是小女孩太可爱了真的太可爱了还热爱学习天文学 说是不是txl隐喻不知道但alberto也太jealous了有点搞笑 我也想吃青酱意大利面了(是pesto吗)意大利语和西语好像 casa almor grazi:)silenzio bruno!
确实拉
其实不错,我只是厌倦了。一,故事模版太太太太太没新意了。二,过于美好,我不信,其实不过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去纽约参加奥运会的故事。二元对立、虚伪、高高在上。背后的意识形态令人作呕,最恶心的是主角来自海洋而非陆地。三,不够基......(看的西语版orz
仍然有闪耀着电影光芒的moment
这意大利夏日风和意大利口音的电影实在太美好了,低龄不低龄已经不重要了。祈祷:我好出去玩,我要出去玩,我要出去玩。
与其说与众不同的人能被部分人所接受 还不如说接受并骄傲于自己的与众不同
救命 感觉看到了自己
皮粉震怒,欧容狂喜
如果没有个Pixar的厂标,不少人的评分都会下降1-2颗星。
are we friends if we hate disney for diametrically opposite reasons???
小台灯现在越来越幼稚,不过意大利海滨小镇真的美,技术越来越先进了,虚拟现实快实现了。
星星月亮皆是鱼,知识之海浮木星;海怪喊海怪,同族背叛最伤人;抛弃梦想为你买张离开的车票,得闲来信就好;总有人会一直不接受“非我族类”,但也总有人会接受,我们还是得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单纯美好的皮克斯套路,即有LGBT隐喻,也有全球右转国族仇恨隐喻,就是做得有点太直白了
卷发👨🦱太时髦儿啦,不接地气啊。
角色、剧情的设计都很程式化,和十几年前没啥区别,属于是看几分钟就能才到头的水平。人物真的太丑了。发生在意大利的美式样板戏。
call me by your name!
理解成反种族歧视的片子,但一切都太轻松了,过于没意思。
阳光,海浪,童年与友情,还有青酱意大利面,轻松愉快的电影,非常适合夏天观看。主题是自我认同以及平等对待他人,尤其是比较特别的人。最后还特别提醒孩子们,暑假结束,该上学了哈哈……
幼龄化太严重了,争执与分歧都只是点到为止,友情破裂并重归于好都是轻描淡写,能讲到这程度只能说及格。意大利小镇画面很美,扯到《cmbyn》也是不无道理,再加上最终海怪姐妹花在大家对少数派认同并宽容的时刻敢于暴露自己,的确有那么点“出柜”的意义,也或许就是敢于面对真实自己的表现。
多少给宫崎骏致敬了吧
作为迪士尼最后的脸面的皮克斯也终于拉胯了
不必强行联系lgbt来拔高政治站位,这就是关于爱与梦想的纯粹故事,不关乎于我们是谁,更关乎于我们想做什么。片尾字幕“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Alberto and all the friends who pulled us out of the water and helped us find our way “把这句话也送给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