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却让人沉醉其中,一个半小时给心灵洗了个澡。
往往普通的小人物菜最让人感动。
从小缺爱,被同学老师妈妈讨厌嘲笑的男主,却拥有童真般的善良,每次总是用着自己不怎么聪明的言辞去试图安慰他认为受伤的人。
给广场上的19只鸽子取名字,虽然不读书,但心却温柔似水,人之为人的善良并没有被社会大染缸染上色。
这是他吸引我的地方,相信也是他女友爱他的原因;感动之二在于他和女友之间的感情,男主自卑所以不想要小孩儿,但女主说你有爱就够了,男主每天会在停车场等着开大巴的女主,看似违和的画面,但任何的质疑仿佛就是对他们情感的一种玷污,男主的好也只有女主和玛格丽特能够发现;感动之三,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玛格丽特像个小孩一样对男主说 “你的三明治看起来总是那么好吃,这次我不拒绝了。
” 玛格丽特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女性,和她静静地坐在一起,就仿佛整个世界都成为了你的朋友,她心里有诗与远方,即便是在老人收纳所里,坐着轮椅,依然捧着一本书,因为那是拯救她的唯一。
95岁的老奶奶依然打扮精致,拎着小皮包,从容、安详,习惯带着软软的坐垫去广场读书。
这让我想起了《流金岁月》里南孙的奶奶,即便是因爸爸欠债而需要节衣缩食,老太太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姿态,教南孙妈妈烧饭之后,餐桌上又恢复了从前的丰富,她说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或许有人曾和我一样质疑,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沦落到被生活逼迫的节奏,才得以使他们能够继续保持原先对生活的姿态。
但我想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骨子里的优雅,不低头、不服输,无论何时都能温柔待己、热爱生活。
查尔曼和玛格丽特告诉我们,世界上最美丽的两种东西,一个叫善良,另一个是阅读。
1谁是玛格丽特?
一个95岁的孤老太太,她满头银发,姿态优雅,有温柔善良的眼神。
她戴着珍珠耳环,爱穿粉色的毛衣和花裙。
她在养老院的小房间里摆满了书,她爱用铅笔在书上标出喜欢的段落。
她天天去公园散步,她爱坐在长凳上看书或数可爱的鸽子。
查尔曼说,她“皱纹多得跟丽春花似的,但她的头脑里却有个书架,什么她都懂”。
在他心里,“她以花为名,活在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有些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
”2谁是查尔曼?
呃,他是一个年过五旬的“老男人”,玛格丽特口中的“年轻人”。
他有着肥胖而笨拙的身躯。
他一边打短工,一边种菜,收入微薄。
他有一帮和他一样活得潦草而卑微、喜爱喝酒和胡侃的朋友。
他说15个字有13个是粗口。
他被性格暴烈充满怨恨的母亲养大。
他不知道父亲是谁。
他有阅读障碍,上学时常被老师和同学羞辱。
他的内心深藏不知该如何救赎的自卑。
他还有一个深爱他的女友。
他努力维护年迈疯癫母亲的尊严。
他总是那么热心地去帮助朋友。
他也常去公园数那些鸽子,他给每一只鸽子都取了名字。
3是的,就是因为鸽子,某个午后,在公园里,查尔曼遇到了玛格丽特。
她问他:你干嘛要数鸽子?
他说:看看多了还是少了?
她说:看那只小的,翅膀白的,新来的,周六的时候还没有它。
他说:是啊,我也注意到了,我叫它白羽毛。
哈,他们,分明是两个孩子,眼睛里都闪着一种一旦成人就往往消失了的光芒。
4再见面时,玛格丽特说,她想起了书里的一句话:“让人难以想像城市中没有鸽子。
”然后,她取出了那本书,自然而然地开始朗读:“难以想像城市中没有鸽子,没有树木和花园,没有挥动的翅膀,没有沙沙作响的树叶……”她又读:“里厄倾听着城中震天的欢乎声,心中却想到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因为这些兴高采烈的人群所看不到的,他却一目了然。
”仿佛有一段音乐在查尔曼心中缓缓响起。
还有画面,栩栩如生,在他脑海里浮现。
还有什么,似乎被击中,在内心深处。
他请她放慢语速,再读一遍。
她欣然应允,并主动要求多读几段。
她说她很喜欢大声朗读。
从此,每个下午,他们在公园的长凳上一起数鸽子。
然后,他用心地听,她欢快地读。
5从此,有什么,在悄然发生。
仿佛一朵云唤醒了另一朵云。
仿佛一阵风吹响了一片树林。
查尔曼眼里的世界开始呈现某种从未有过的迷人的色彩。
他开始热烈期待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期待聆听她的朗读。
他着魔般地叨念着书里的词汇。
他和他的猫说着那些词的意思。
他忽然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多自信。
他甚至终于有勇气要成为一个父亲。
6她说,查尔曼,你是个非常好的读者,你有惊人的听觉记忆。
她说,我们在这个世上只是匆匆过客,查尔曼。
她说,拥有字典,我们就可以在字里行间遨游,在错综复杂中迷失,可以停止,可以做梦。
她问:你喜欢这样的探索吗,查尔曼?
他答:我很期待。
7她说,查尔曼,你真是个好人。
她说,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那么一切都还在等着被他发现。
8他发现了玛格丽特的意思是一种花。
他发现了女友安妮特的名字表示茴香。
而他也终于发现了那份深藏的母爱,在永远失去母亲的几乎同时。
原来,爱始终都在,只是,只是,不知该如何表达。
9然而,玛格丽特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衰老正一点一点无情剥夺她的光明。
她说,查尔曼,我以后将再没法为你读书了。
她说,很快,我亲爱的查尔曼就要消失在灰影中了,我再也不能数鸽子了。
她在那一刻哽咽落泪。
那是她唯一的一次流露脆弱。
她看起来总是生机勃勃。
虽然她其实脆弱得像商店橱窗里玻璃做的小动物,似乎一捏就碎。
而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想像她怎么能够不看书,对她而言那就像呼吸一样不可或缺。
他在安妮特的鼓舞下努力学习独立阅读,并练习像玛格丽特一样大声地读。
某天,他竟然读书给玛格丽特听了。
那一刻,她又惊又喜,脸上绽放出孩子般的笑颜。
10又某天,玛格丽特忽然不见了,据说她去了很远很远的远方。
据说她失去了经济支撑,被亲戚送到了一个条件很差劲的福利院。
查尔曼驾着自己的破车一路寻去。
他终于找到了她,她正在昏暗角落里吃力而专注地看书。
他说,您这样礼貌吗,一声不吭地走掉。
她说,查尔曼,天大的惊喜啊。
他说,我们走。
11返程的路上洒满阳光和欢笑。
她说,这是绑架啊,查尔曼,没有行政文件,没有家属同意,没有外出许可,乱七八糟。
他说,什么七啊八,等我从字典查到这词,我们已经到家。
她说,查尔曼,你的三明治好诱人啊。
他说,你也来点。
她说,好。
暖得不能再暖。
12玛格丽特,美丽的小花,别那么快枯萎,还有时间。
查尔曼,感谢心中始终有美好的种子。
否则,即使春风浩荡,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萌芽。
让我们像亲人一样相亲相爱吧,让我们远离孤独,让我们忘却忧伤。
我们在字里行间迷失遨游。
我们为鸽子取名白羽毛。
我们心里自有天堂。
我相信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只是并不是每个母亲都能以恰当的方式及时的表现出来 感觉曼的母亲对他的种种不好 大多是对自己曾经的厌恶 憎恨 现在的无助 烦心 没有人去认认真真的爱她 她没有得到应有的丈夫的爱 以及生活上的帮助 一个单身的性格暴烈生活拮据的母亲 正好摊上一个不讨喜的笨儿子 她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也不一定比她儿子少 就像我们中国俗话说的 子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曼的母亲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 有时候我们会厌恶自己 折磨自己 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 而他母亲把这些都表现在对待自己的儿子上 侮辱他忽视他相信每次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的时候 也会默默在心里觉得不应该生他出来 对不起他 事实上就像很多中国父母一样没有去把孩子作为社会的个体去尊重而是当成自己的私有一样 自己可以打骂但是别人碰不得 捍卫孩子就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 所以当曼和母亲被那个男人打了之后 母亲拿起干草叉对准男人 她并不是像那些软弱的女人只是吓吓对方 真的一下叉进对方的大腿(当时我就震惊了) 好烈性子的母亲 这样的人对生活的承受与表达其实更艰难 曼的母亲没有不爱儿子 只是在惩罚自己而影片里还有一处让人感动的就是安妮特对曼的爱 那么可爱美丽健康的年轻姑娘竟然还拥有那么善良的一颗心 我真心没有在我周围看到过哪个姑娘 温柔的去爱一个穷丑笨的男人 现在周围的姑娘哪个会因为一个男生有好心肠而真心爱他呢 更甚者 其实如果自己没有一颗善良温柔的心 根本不会发现别人的善良与美好 所以他俩在一起 平凡确真正让我感动 善良温柔的女性真是造物主的恩赐 所以有些人的存在本身使这个世界合理化 人性化而老太太对他的友谊之爱更不用说了 让他认识自我并更加爱自己总之我感觉这部影片就是三种不同的女性的爱 对一个普通甚至有些愚笨的男人的影响结论就是女性的爱真的是 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现实中也是这样的感受 男女之间的爱情有时候在女性之间的爱面前显得那样 怎么说呢 不足想起最近新闻里面的报道 好像是安徽芜湖的一对女同性恋举行婚礼 人们评价说什么百合也有春天 感觉 两个女性在一起 其实是那么自然而然 给予对方的爱 定是全世界的温柔。。。
好了不说了 越说越腐了。。。
关于玛格丽特奶奶95岁,满头银发,戴着珍珠耳环,爱穿粉色的毛衣和花裙。
在养老院的小房间里摆满了书,爱用铅笔在书上标出喜欢的段落。
天天去公园散步,爱坐在长凳上看书或数可爱的鸽子。
玛格丽特奶奶的背影对于衰老的另一种释义“衰老是一种负担,对其他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有一点很好,那就是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知道你不会难过太久。
”
关于词典“有了词典,你就能在词海里遨游。
你在迷宫里迷了路。
停下来,做个梦。
”you pause,you dream…
你好呀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2010年的一部典型法国文艺风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La tête en friche)这是一部洋溢着温暖、温柔与爱的电影Part.1 论说基曼怎么也和文艺扯不上关系,他粗俗而又肥胖,成天混迹在对于书籍嗤之以鼻的loser堆里。
他从小的语法就一团糟,语言老师更是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当成嘲笑对象,学校教育不仅没有给基曼带来阅读的乐趣反而加重了他对于学习的阴影。
与此同时,他的家庭教育也是一团糟,不知道生父是谁,母亲甚至总是带着奇怪的语调大声地指责这个她当初费了大力气才生下来10斤的大家伙,说他好吃懒做、肮脏又没用。
基曼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童年阴影可以说是伴随了他的一生。
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基曼在一个有着很多鸽子的小公园遇见了95岁的玛格丽特,她温柔、知性而博学,退休前曾是一名学者,而这两个毫不相似的个体就自此邂逅。
这一次,玛格丽特带来了一本《鼠疫》并且主动地读给基曼听,本来对书籍毫无兴趣的基曼马上就被鼠疫的蔓延所感染,并且在每一天的下午都来到公园的长凳上听着玛格丽特为他朗读这一本精彩的书。
仅仅一周,他们就一起读完了《鼠疫》,甚至基曼还记住了书中一些精彩的话语“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抛弃的野狗般哭嚎”。
但是没过多久,基曼就发现了读书的弊端,原先可以懵懵懂懂的混迹在人群中活着,但却因为读书,随着洞察力和思维力的增强,对于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更加清晰了,再也不可能像原先一般安于现状。
基曼对于这个变化感到惶恐,他不喜欢这样,他找到玛格丽特想告诉她这个事实,但是却在玛格丽特生动的描述下,被她的另一本书吸引了注意,再也不看书这个计划自此宣告失败。
在二人温馨的接触中,玛格丽特告诉了基曼她的病情,她得了老年黄斑变性,正在慢慢失明中,不久的以后嗜书如命的她再也读不了书了,甚至还得撑着拐杖以避开路上的障碍物。
基曼因为这位老太太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他花了很多时间认真地雕刻、打磨,想给她做一个最合手的拐杖。
经过女友的提醒,基曼也鼓起勇气捧着书对着女友一次一次地练习朗读书,因为他想,那么爱书的玛格丽特即使失明了也离不开书啊。
这一次,基曼让玛格丽特闭着眼睛,他说要给她一个礼物。
是的,这个礼物就是基曼第一次为玛格丽特读书,基曼读的快速而紧张,每读一会就转过头查看玛格丽特的表情,但玛格丽特始终带着和蔼的微笑听着他朗读,我想就是玛格丽特的温柔一直鼓励着基曼坚持读书吧。
但是,有一天,基曼发现住在养老院的玛格丽特被接走了,仔细一询问是因为她的侄子付不起这个养老院的费用,于是把她送到了遥远的、价格低昂的、条件恶劣的养老院了。
基曼开了好久的车,终于在恶劣的环境下找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优雅而知性的老太太,即使坐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仍然捧着书仔细阅读,玛格丽特看到基曼的到来马上就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最终,基曼开着货车接走了这个他早已把其当作亲人的老太太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以无尽的耐心与温柔带他走进了阅读的世界,而他回报给了玛格丽特一个家。
Part.2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故事里却不乏爱。
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倾听、互相靠近,有时候这种柔情超越了爱情而存在。
书籍让人变得柔软,玛格丽特不抱怨不愤恨,平静地接受一些变化,享受着阅读与生命,以最大的温柔对待着周遭的事物。
她以花为名,一生都在文字中徜徉,形容词环绕于周,动词像野草一般疯长,有些令您不快,但她却温柔的植入了我这块硬邦邦的土地和我的心。
这部电影里带着法国人特有的幽默与细腻,在这仅有82分钟的电影里,还能把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渡给书籍,或许这就是法国人的奢侈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盐盐的私藏书影分享”,每周陪你看一部好电影)
一部简短的轻喜剧。
有法式的浪漫幽默,有法国人洒脱文艺的生活,有法国电影的人文关怀。
除却法国片中无厘头搞笑的纯喜剧,这类法式轻喜剧往往和生活困境与个体迷失联系在一起,但表现方式却是浪漫而散发着文艺气息,没有美英的严肃和混乱,也没有日式的认真和沉重,似是不经意地诉说,自有一番温情脉脉和心领神会时的忍俊不禁。
一位“下里巴人”中年大叔和一位“文艺”老太太的邂逅,改变了彼此的生活。
两人经常白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面前有一群鸽子,老太太读书,中年大叔便侧耳倾听。
画面永远是明亮唯美的,影片中的天气永远是阳光明媚的,一开始,这就是一部轻喜剧的基调。
阅读让生命变得柔软,丰盈贫瘠的个体。
影片一开始便用一段对计时工资的斤斤计较不惜破口大骂表现了“下里巴人”中年大叔对生活的戾气。
紧接着,酒馆被人嘲笑和回家与母亲的紧张关系描绘出了他生活的粗糙和浮躁。
然后,他遇到了玛格丽特,那个“文艺”老太太,她羸弱,细瘦的双腿,轻细的声音,像鸽子一样弱小,同时又有鸽子般的优雅。
她尽管声音轻细,但说话永远不紧不慢,清晰而平稳,言语总是礼貌而诚恳,没有抱怨和哀叹。
尽管她的处境并不好,但无论何时她都显得欢喜而自足。
优雅的生命姿态在她身上显现。
花甲之年,仍旧穿着粉色碎花外套,耳垂上带着珍珠花的耳钉,对事物保有好奇,对人和动物保有关爱,这是许多中国老人不具有而许多外国老人身上常见的状态。
阅读、旅行、陶艺,或是别的爱好,当它变成习惯,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便是今生源源不断滋养的来源。
中年大叔对生活尽管多有失望抱怨,个体的自卑和贫瘠也让他走不出生活的困境,但种花养草时,他却是温柔而专注的。
电影不时闪回中年大叔的童年,每次他的生活出现问题,影片都闪回他的童年来重现问题的根源,这种直白的方式透着潇洒和率真,也是法式浪漫的表现。
影片甚至重现小说中的故事,印第安人复仇猎杀豹子的小片段透着浓浓的法式幽默。
而小酒馆中三五好友的日常聊天,即使有不合之处,也多用幽默掩盖狰狞,中间出现的老板娘情人和小护士私奔的桥段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母亲近乎神经质的狂躁,其恐怖也被孩子气的表现所淡化。
因为阅读,中年大叔开始正视自己的生活,认真看待生活中的缺陷一开始并不让人愉快,当你许多年都选择模糊看待,忽略缺陷的存在,却在某一天,带着放大镜去端详它的时候,除了失落和挫败感,一时之间也没有其他。
但,这正是浑浑噩噩生活结束的开始。
对于中年大叔来说,几十年前,生活并没有以温柔的姿态接受他的诞生,现在却要他和生活和解。
他那情绪化的母亲即使爱他,那也是畸形的爱,如果生前无法让人感受到爱,那么死后似是而非的母爱揭露又有何意义呢?
电影在告诉我们阅读的力量。
现实世界虽有局限,然书中天地却无限宽广。
无论是在公园随处阅读的稀松平常,还是在磕磕绊绊的阅读中陷入沉思,亦或是电影、旅行,它们都像一场邂逅,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每一场旅行,都和生命中的过客一样,总会留下什么,总会让你的生命从此不同。
我才意识到,也许,心理咨询师们应该看看此片,创一个“倍伴式成长疗法”。
一次,男主曾直指问题根源,问玛格利特“为什么母亲会厌恶自己”,她只是温暖地看着他,静静答“可能是有未知的原因”。
仅此,再无下文。
没有认知,没有REBT,没有格式塔式的启发,只是陪伴。
良好的陪伴会使人成长。
起初,一个是大俗,是破罐子破摔,是糊弄潦倒地过日子。
一个却是大雅,是精致悠然,是不急不徐地对待生活。
还要举例子么?
他穿着与年龄不称的背带裤,头发凌乱,不约束的体型,一脸愤懑地踹着雇主的铁门,抱怨对方克扣自己两小时工钱。
她则是粉色系干净讲究的开衫,弯曲妥帖的银发、连皱纹都是和谐舒适的。
细节更无可挑剔――哪怕是去公园走走,也要拎包的优雅习性。
他住在一辆报废箱车内,单词都不能完整拼写,靠给别人干各类杂活为生。
她的房间不大的面积里满是书,墙上是世卫组织颁发的证书和年轻时自己从医的照片。
他有母亲,却无母爱,被叫着蠢货,在指责、嫌弃中长大,纠结于不知如何与母亲相处,对爱极度不自信,甚至都不敢答应女友要一个孩子的愿望。
她无夫无子,孤单一人,却没有抱怨,活得安静恬然。
他做事毫无章法,连向美女推介自己朋友这个好意都能搞砸,共情能力极差。
她在共度的第一个午后,先一声“年轻人”,就把他拉进良好的共处轨道,让他接纳了她,她是一个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第二个午后,他送她一盒子自己种的蔬菜,注意那个盛器――破旧的木箱,虽自然、随意、实在,但却真心不讲究,符合他的风格。
第三个午后,她送他一本字典,即使是一本旧字典,却用纸认真细致地包裹,也符合她的风格。
第四个午后,他看望她时,准备了一束简洁洁白的野花。
(请注意这个明显的转变:女友以为花是给自己的,期待一天未收到来质问他时,他毫不觉悟地说“我为什么要给你送花”,可见送花不是他的常态,这不是他的风格,这便是成长)我已经记不清有几个午后了,反正之后就是成长、成长…他买书,从练习阅读简单的书开始;与朋友消磨时间少了,咬文嚼字多了;脱下了背带裤,穿上了西装;把精神错乱的母亲抱上床,想着“人们总会在母亲坟前恸哭”,眼里满是担忧;看到母亲遗物时解开了心结,开始理解、同情、心疼母亲;得知女友怀孕,不再犹豫,而是开心的拥抱;最终,决定失去了陪伴母亲的机会、绝不再失去陪伴“精神之母”的机会,把玛格利特从养老院“抢”走。
完美!可是,单是一方面成长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玛格利特也在成长:结尾处,她不顾优雅地大声叫着:“天哪天哪,这不合程序,我们都没来得及办出院手续”…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开怀大笑,嗓门粗大――这也不是她的风格!
可是,这样一变,不是更可爱了么?
还有,她把他正在啃着的一根长面包撕下一截,大口的嚼着。
这一点最有意思,在第二共度午后时,她曾因为要保持优雅,拒绝过他的长面包…
我要说的,事关亲情。
杰尔曼,他发胖,略迟钝,没啥文化却总想在朋友面前卖弄,有时候不分场合说不合适的话。
杰尔曼的母亲,暴躁偏执,年轻时纵情酒乐,有了孩子也死性不改,老来还是疯疯癫癫地不让人省心。
在杰尔曼的童年里,99%是易怒而常常出口伤人的母亲,做错事只有责备,即使没做错也要无端地被骂。
只有那么1%,是母亲终于出手保护了他,用草叉赶走了那个对孩子使用暴力的男人。
然而就这1%,被杰尔曼深深地记在心里,他知道母亲爱他。
所以即使他们经常吵架,翻箱倒柜地闹腾,或者母亲毁了他的菜园,杰尔曼都会在朋友劝他离开母亲的声音里选择继续赡养母亲。
杰尔曼是个好人。
或者说,是个善良的人。
他善良,是因为他理解坎坷的面目。
如韩松落在《被动的美德》所写:我所经历过的善良的人都是不那么顺利的。
他们对别人的体察提示着过去和现在境遇的坎坷。
正如周晓枫所说,虽然认定善是最值得称颂的品质。
但我也习惯把它理解为无为力的被动的美德。
(《为了报仇看电影》)就是知道了母亲就是这样的人,才不去喜欢母亲,以致于回忆里满是母亲可憎的面目和孩子沉默的恨意。
但是还可以去爱,因为只有可怜人的苦楚才会形成锋利的外表,而里面深藏的爱从来不为人知。
杰尔曼母亲攒的房子,收集的婴儿服,干瘪的脐带,无不认证了那1%的爱。
亲情就是这个样子,它不是一贯的儿痛母悲,不是日日的温暖感动。
大部分的时间里,它可以是伤人至深的恶魔。
没有哪一种爱可以是持久的安慰与幸福,亲情也一样。
在一起的时候,生气发火、互相指责、蹙眉皱眼,真想老死不相往来,怎么看对方都不顺眼。
分开的时候,又会互相惦记扶持,觉得这世界上有人牵挂真的是福气。
于是在这样的轮回里,折磨、幸福搅和成了疤痕人生。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特别应景,正值过年,却遭遇家人吵架的场面。
心里万般委屈,真是恨不得过去揍他们。
可是我知道他们会和好如初,因为打到最终回的时候,是谁舍不得谁。
但我还是很难受。
没办法,避免不了。
只要有一日的互相珍惜,就有一日的爱恨交织。
“衰老是一种负担,对其他人来说尤其如此。
但有一点很好,那就是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知道你不会难过太久。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渴望被爱,你觉得呢?
”“我是个废物,我能给孩子什么” “爱” [很想说爱不能当饭吃orz]“你的词典里没有其他品种的番茄” [查兹查词典的时候很有趣啊]“我想和你一起学习,但我很痛苦,之前懵懂的状态让我感觉更舒适” [但查兹得知玛格丽特即将失明之后买了一本书并练习了朗读]“我的视力正在走向死亡,我们面对死亡毫无办法”“她为她的书而活”[查兹看到妈妈死去的时候哭着呢喃“妈妈”]“很长时间,很长时间,至少五分钟”[玛格丽特第二次把词典留给查兹的时候也包了包装纸][查兹把玛格丽特接回家的路上给她分三明治,是把手里的分成两半然后把下面没吃过的那半递过去,还说“用餐愉快”]“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柔都不缺少。
她以雏菊为名,在词海中徜徉,形容词环绕在她周围,动词铺就绿色的田野,有股力量迫使你屈服,但她用柔软的文字敲开我坚硬的心房,融化我的心。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公园的长椅上相遇,她像小鸟一样,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她被词语包围,有些词语就像我一样普通。
她送给我了两三本书,那些书页在我眼里活了过来。
别急着离开,你还有时间,再等等吧。
我美丽的小花,还不到时候,再赠与我一些你对生活的热爱。
等一等。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
男主角查尔曼嘴很笨却做尽一切善良的事,如餐厅老板娘说的那样,查尔曼人品很好。
查尔曼是个迟钝的家伙,老娘年轻时是个风流人物,对查尔曼不待见,管生管养不会教。
母子两人只能相安无事并没有什么温情。
片中阳光正好小镇风景优美,没有太奇怪的人物或暴力的事件,就是一部特别温情小清新的电影。
不特别强调主题,慢慢看下来却是不动声色将爱说得清清楚楚。
对于查尔曼妈妈也不好怎么评判了,被爱情冲昏头的女人没道理可言,就冲她那句“不能打我的孩子”查尔曼就已经体谅她一半了吧。
玛格丽特是个九十五岁爱书爱阅读住在养老院的单身老太太,用温柔的文字慢慢击穿查尔曼的心防,让这个中年人慢慢得到点类似母亲的温馨关怀。
玛格丽特真是位非常优雅的老太太:碎花裙粉色羊绒开衫,精致的别针,花型的珍珠耳钉,永远梳得非常整齐的头发,仔细描绘的口红,还有那只每次她一出场我必盯着垂涎的酒红色包包。
耐心温柔的对你念出书里的内容,嗯,很喜欢,很喜欢这个老太太。
特别喜欢玛格丽特念的其中一本书里面的摘段: “让人难以想象,城市中没有鸽子,没有树木和花园,见不到鸟儿飞翔,树叶凋落,换句话说,一个荒芜的地方。
季节变幻只能从天空中看到,春天的到来只能由空气质量判断。
或者从那些来自城郊的卖花人他们手中的花篮里得知。
一个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春天。
” 整部片子类似一个友人跟你讲了一个好故事,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小小的解压。
一个数鸽子的老太太,一本说你的名字意思是茴香的词典,一个老鼠泛滥成灾的城市
一般吧,可能是讲一个原生家庭救赎的故事,但是框架不好,像无病呻吟,估计是跟国情有关。最后也跟自己达到和解,但是很平淡
不好评价,以现在我们时俗观点来看,不好评价
很文艺很文艺的一部电影可我没那么文艺越来越觉得的日本和法国真的很像
没意思
这么浪漫的片儿突然有一段老鼠,恶心至极!
脉脉温情,如同午后阳光,淡淡的,直指人心。片尾曲真的有种阳光午后的幸福感,好美!
电影是关于阅读的,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没什么感觉,不是很好看。
温柔的相遇~暖
以后看到评论是很闷的片要绕道!这个不是标注喜剧吗,啊啊啊
人文关怀大行其道 温情而细腻
四星半;果真在午后冬日阳光里看完;“总有一天会在母亲的坟前像狗一般哀嚎” ,大鼻子将渴慕温情母爱的粗鲁而稚拙男人演绎得十分到位传神,玛格丽特是他心中完美的母亲形象,一场平凡而奇妙的相逢,所谓“爱”不止爱情;书籍不仅是全片最重要的道具,也让他从此打开另一个世界。
睡前一起读书,念出声来,有一只猫在怀里,是什么理想人生啊。
@2024-05-30 16:30:23
片末都很温暖,基本是个絮叨的友情片 但片末一大段独白,他俩居然真的是爱情!?她占地面积超小,只有一只披着羽毛的鸽子大。我喜欢这种修辞。她一生被文字包围,他在公园长椅偶遇她,她给了他一本又一本的书。他们都如此平凡。
越了解人从根本上是孤独的,越会把那些恰当的邂逅、默契的关系都当成是生命的奇迹。。。好温暖的电影。
看了太多评论区小作文,打个一星解解腻
四两拨千斤。
真美好啊,他这一生。
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