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his father, you are the guy fucking his mom.""Is it good?" "Good? It would make you believe in god."argument or negotiation"I don't have to.I prove that you are wrong.And if you are wrong, I'm right. "
《感谢你抽烟》中主角尼克是烟草界的说客。
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次又一次地给消费者洗脑,让他们认为抽烟是很酷的行为,有权利选择是否抽烟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然而,消费者真的是自发形成购买香烟的决策吗?
老电影里,打扮很酷的男演员/美丽性感的女演员在没有对白的时候总会抽烟。
不同电影里重复出现的抽烟场景让大众在潜意识里觉得抽烟是很酷/性感的。
烟草公司想让消费者们觉得可能出现的健康隐患在维持魅力十足的个人形象前也许没那么重要。
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致瘾性极高。
如果一开始消费者们只是模仿电影情节去试试看抽烟是什么感觉,等到他们缓过神来想停止时,极有可能会出现烦躁、抑郁、精神很难集中、头痛、嗜睡、或肠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难受之至时,很多人就会决定不戒烟了。
说客尼克看似合理和捍卫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那套说辞实质只是为了让烟草公司获取更多的利益。
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烟草对于消费者身体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商家都利用反复出现的广告和其他宣传策略入侵我们的潜意识给我们洗脑,并让我们觉得是我们自行选择去购买那些商品的。
在电影院电影播放前几乎每次都会出现一家人买可乐、爆米花的广告。
广告中的男女老少买好食物后脸上都会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神情。
有时候广告里还会出现喝可乐时发出的愉快声音。
这个广告就是想在顾客的脑中植入一个观念:看电影时如果有可乐和爆米花一家人会更开心。
我们的潜意识里慢慢会记住可乐、爆米花和电影应该时搭配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观影体验就不完整了。
类似Supreme的潮牌给消费者营造了一种穿了潮牌人就会变酷的感觉。
它们利用饥饿营销,让想走在时尚潮流前线的男孩女孩们凌晨抢购那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衣服和配饰。
也许这些男孩女孩家里的衣服早已堆积如山,但为了想融入所谓的潮流文化,他们在肾上腺素的驱动下在零点抢购了一件又一件可能并不需要的物件。
潮牌们让潜在顾客们觉得如果没有抢到最新款的样式,他们就不算走在潮流的前端了。
潮牌公司们看似没有强迫顾客买任何东西,但它们营造的紧张刺激的限购活动会让消费者们瞬间肾上腺素爆棚、失去仅有的理智。
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品牌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无一例外地夸大着功效,让顾客真的以为用贵一些的就可以永葆青春。
据皮肤科医生说,做到充分清洁、保湿和防晒就足够了。
贵妇品牌们吹嘘的那些神奇功效最多就是停留在表面,不会真正渗透到皮肤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消费者们也许会觉得再怎么说也是自己决定花钱买这些商品的。
但如果没有无孔不入的广告、潮牌不再使用饥饿营销、护肤品不再过分吹嘘效果,我们中的多少人真的还会继续选择购买?
商家们先用病毒式入侵的广告/大量影视作品场景在消费者的潜意识里留下消费让生活更美好,然后再大谈选择购买什么是我们自由意志的体现。
也许等到账户余额不足时,我们才意识到在刚结束的抢购活动中自己又失去自我地买了多少东西。
也许,我们在购物时感受到的自由只不过是品牌商的幌子罢了。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开始看这部片子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想看看这个家伙是怎么瞎掰的。
但是,他在儿子的教室里说的话,也许在老师或者很多人眼里有多么多么大逆不道,但我却认为没有错:不要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事,你要自己判断。
刚开始的时候,这片子让我想到了战争之王。
看那部片子的时候我就有想说,他们其实并没有错。
没有卖烟的人,世界上就没有烟了吗?
为什么不关闭所有烟厂而要责怪卖烟的呢?
没有卖酒的人,世界上就没有醉鬼了吗?
没有卖枪的人,世界就和平了吗?
……这些想法就跟讨厌电视里演反派角色的演员一样可笑。
电影里没有涉及这个情节,但我自己有想说,我干这一行,但是我试图不让青少年抽烟,不让孕妇抽烟……不过这貌似天真了点,唉。
其实只是想说,很多事情总会有人来做,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事情就是这样。
吸烟的好坏,其实没什么好去探讨的。
值得探讨的是你对待每一件事的看法到底是从众还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your own opinion事物的辩证关系注定了每件事都要好坏两面,香烟也不例外。
而最后,尼克选择了另一个异曲同工的代言物品--手机。
太赞了。
他是说客,其实不尽然。
他是在提醒世人,事物的两面性。
极为搞笑的一个桥段就是那个女记者的无情利用以及老板的无情抛弃。
那个所谓揭露“正义”的新闻人,还有那个视利益为一切的小人。
(其实这一点在刚开始他向大老板邀功说那个好莱坞电影明星抽烟的点子是自己的就铺垫了)我不禁想笑,大家都说尼克是凶手。
however, who is fucked indeed?
最后的情节也非常有趣,交待了各个家伙的结局。
很不错。
很美国。
距离第一次看《感谢你抽烟》已经过去多年,由于最近给别人推荐了这部饱含经典逻辑陷阱原理展示的冷门小成本佳作,自己也顺带着重新看了一遍,依然感慨。
十几年前感慨的是Aaron Eckhart(饰演男主角尼克)精湛的演技和片中绝赞的台词,如今感慨的是无处不在的自由至上主义价值观通过好莱坞潜移默化改变世界的强大能力。
虽然这篇影评的第二部分谈的是电影之外的东西,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都是看了不会后悔的好电影,强烈建议看完全片后再来看这篇文章。
一、剧情中体现自由主义的主要段落《感谢你抽烟》主要讲述了烟草行业的代言人尼克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无敌逻辑打法,辗转腾挪于禁烟、环保、科学、政府、国会等组织之间,竭力维护烟草行业的利益的故事。
尼克把种种不利于烟草行业的危机通过逻辑陷阱转化为有利于己方的议题,一次次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片中有一段尼克利用儿子乔伊手中正在吃的冰淇淋来教导他关于辩论逻辑的对话,全段摘录如下:“乔伊,我从不出错。
”“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正确。
”“如果工作要求你必须永远正确,那么你就永远都不会错。
”“但如果你真的错了呢?
”“好吧,我们来做个假设,你为巧克力味的冰淇淋辩护,你认为巧克力味最好吃,而我站香草味,我对你说,我认为香草的最好吃。
你如何应对?
”“不,巧克力味才是最好吃的。
”“我就猜你会这样说,这样一来你就赢不了辩论了。
接下来我会问你,那么,你认为全天下的冰淇淋都应该做成巧克力味的对不对?
”“巧克力味就是最好的,我不会买任何其他口味的冰淇淋。
”“那对你来说,你眼中只有巧克力味是不是?
”“是的,我要的只有巧克力味。
”“但是我要的可不仅仅是巧克力,同时我要的也不仅仅是香草。
当我们谈论冰淇淋时,我相信我们需要拥有自由选择冰淇淋口味的权利,你不该阻碍人们选择的自由。
乔伊,这就是我们对自由的定义。
”“啊?
可这不是我们在讨论的东西。
”“但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东西。
”“可你并没有证明香草味才是最好的。
”“我并不需要证明这一点,我只是在证明你是不对的。
如果你错了,我就是对的。
”“但你仍然没有说服我。
”“因为我要说服的对象并不是你,而是他们。
”说完,尼克指了指周围的人。
这段诡辩着实精彩,其用于批判对手错误,而己方正义的道德落脚点正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自由选择权。
接下来再看看全片的高潮部分,听证会上的攻防战。
男主角上场后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气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参议员眼看辩论不过,就要败下阵来,突然抛出了蓄谋已久的终极问题:“你会在你儿子18岁生日(美国有50个州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吸烟违法,成年后才能抽烟)那天,给他烟抽吗?
”如果尼克回答“会”,就是丧心病狂到为了烟草行业的利益连自己儿子的健康都不管不顾,这种道德瑕疵将让他遭受强烈抨击。
如果尼克回答“不会”,则是承认香烟对健康的损害大到令自己都承认不允许孩子吸烟是正确的选择。
参议员自以为胜券在握,他如此设想,正因无论尼克的答案是会还是不会,最终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既能恶心尼克,又能终结辩论。
结果,尼克答道:“如果他真的非常想要抽烟,我会去给他买他人生的第一包香烟。
”言下之意,只要是儿子自主做出的选择,我尼克就没有理由去反对他选择的自由。
尼克用自由至上主义的价值观,又一次成功捍卫行业利益,打垮了参议员制造的两难道德困境。
二、关于自由主义的简单讨论有小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下面这段对话,里面的逻辑固然幼稚,不过很适合在此作为探讨自由主义的引子:“如果你有那资本,你会拒绝多人运动?”“没有任何文明国家会认可这种价值观。
我承认我有些羡慕罗志祥,但我依然坚信这种行为是错的。
我承认没有不能被腐化的忠诚,但背叛这原则需要多大的诱惑和代价,就是我们信念的重量。
”其实,多人运动到底符不符合“文明国家”的道德,除了涉及欲望和道德间的关系,还涉及到道德的原则究竟是如何建立的。
不同的哲学流派拥有不同的道德起源方向,康德式道德源于理性,儒家式道德源于朴素的自然宇宙观,功利主义道德源于效用。
在对待多人运动这样的性问题上,它们的观点显然因殊途而迥异:康德认为,无法抵挡欲望侵蚀的一切行动绝非出于理性,即其绝不道德;儒家认为,人要从心所欲不逾矩、克己复礼,即必须先讨论什么是规矩,然后才能讨论多人运动道不道德(从儒家角度看,多人运动大概率不道德,原因是它不合传统的规矩和礼法,传统的规矩如何产生属于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讨论);功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用的多寡,唯有通过综合计算多人运动的效用,才能判断它道不道德(一般来说,多人运动符合功利主义道德,私下里不影响其他社会公众的多人运动所产生的个人效用经过叠加后会大于其对整体社会效用的损害)。
那么自由主义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呢?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自由主义恰恰认为多人运动完全符合建立在其之上的自由主义道德,因为这一运动充分体现了人们拥有的选择的自由。
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核心主张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
因为多人运动是参加者集体同意的行为,出于完全自愿的选择,所以它符合自由主义道德。
顺带一提,这正是支撑性自由和性解放运动的自由主义原理。
在此暂不讨论自由主义的对错问题,因为这可能会变成对具体行为的批判,有违讨论哲学问题的初衷。
让我们先来看看自由主义价值观对现代通行的法律法规的挑战,虽然下列举例是具体的,但我们所要讨论的东西实际上是哲学概念里的自由。
自由主义价值观强烈反对政府进行“家长式立法”,即反对那些保护人们不伤害自己的法律。
比如,自由主义者认为开汽车必须系安全带和开摩托车必须戴头盔这类法律严重侵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
在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中,只要没有第三方受到伤害,且驾驶者是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的成年人,政府就没有任何权力去规定驾驶者能用自己身体和生命去冒什么样的风险,否则即是侵害自由。
(关于自由主义更加具体的案例讨论,参见Michael J. Sandel的著作《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第三章.我们拥有自身吗?
)是的,你没看错,制定出保护你的法律其实是违反自由主义原则的重大错误。
但这其实并不可笑,因为这个结论是一代代自由主义大师通过严肃的哲学讨论,在连篇累牍的著作中明确得出的结论。
要讨论自由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就不得不追根溯源,弄清楚自由主义的源头在哪里。
如果翻翻哲学教材,上面清楚写明了自由主义来源于英美经验主义。
欧陆理性主义诞下了康德式的理性道德,英美经验主义则催生出了自由主义道德。
理性主义采用的是演绎法,是一种绝对的道德,一如康德的格言“自律即自由”。
而自由主义道德则是用归纳法总结得出的,“人应当拥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一种相对的道德观念。
自由主义拥有把个体从社会中分离的趋向,提倡个人超越集体是在事实上挑战传统的社会契约。
可以断言,自由主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在道德体系中消灭一切社会因素,并加入大量的个人因素。
当然,自由主义哲学家也不是没有预见到社会崩溃的危险后果,于是他们和功利主义哲学家们一道搞出了“新自由主义”。
题外话,所以现在又蹦出来一个新自由主义在旧集体主义之外的新的死对头——社群主义(新集体主义)。
不可否认,自由主义正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
自由主义思潮不断向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扩散(如我国),除了好莱坞大肆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这样的外在因素,内在原因很简单——全套自由主义道德体系完全符合私有制的现实情况,同时全面贴合了个人利益。
笔者认为,当我们在反思集体主义存在哪些错误时,也千万别忘了自由主义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仅仅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宣教就盲目倒向自由主义,岂不是和坚持集体主义的教条同样愚昧?
电影告诉我们,要多动脑子,然后自己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自由不自由主义的我才不管,我写这篇文章只想告诉大家,选错了路可是你自己的事,这很重要,别等到承受代价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否则追悔莫及。
走这条路前,先多了解一些前人留下的有关这条路的知识总是没错的。
最后特别说明一下,虽然笔者本身偏好集体主义哲学,但本篇并非旨在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
只是希望通过这些粗浅的分析,能让读者了解到自由主义之外的更广阔天地。
毕竟电影里把自由主义设定为绝对正确这一点就已经违背了自由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原则,哈哈哈哈。
《感谢你抽烟》--卡斯特罗·振宇
弹性道德观这件事就很烦。
作为基督徒,我也时常因为同性恋,婚前性,招妓合法化,色情影片,过不过万圣节,入不入党之类的事情头痛。
生活平顺时,这些问题通常可以用信仰或个人追求的大前提轻松解答:你有一个既定身份(是个体面人),怎么可以做xxx?
但当利益变成谈判绕不过去的环节,一切都要为利益让道。
曹公言“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就是这么的讽刺。
又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难道推翻一切传统就能过得去吗?
也并非如此。
人生最后讲究的是风险控制。
所谓人在世的一切修炼,一切斡旋,说到底还是为了生存,并且要生存得好。
至于忏悔,到时候再说吧。
这是第一层思考。
第二层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疯马秀事件。
不光跳的人要封杀,看的人也要被株连。
虽然教会和党的关系时好时坏,国外的人看不惯国内的各种政治宣发已经是常态,但在某些事情上传统又还是和传统能统一阵线。
试想如果跳一次艳舞的报酬是你平时报酬的好几倍,你愿意去跳吗?
好人(传统捍卫者)会拒绝,工作狂会答应。
为了利益而活是最有效率最简单最不容易内耗的生活方式。
第三层思考,我想大众对社会精英存在一种期待误区,总觉得因为他们是超人,所以他们必须有利于我,有利于自其以下的所有人。
其实就我小半辈子的观察来看,精英一定是工作狂,却不一定无私。
细想人们对好人的定义,无非是对自己有利,万事成就我,万事顺从我,万事考虑我甚至我的子孙后代,乃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好笑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精英基本都是目标明确,不择手段的。
人有A面必定带连出他的B面,从工作狂的A面推倒出的应该是其利益至上坚韧勤奋的B面,从好人的A面倒推出的是其乐善好施不求名利的B面,何苦把人放在不合适他的位置上呢。
好人就像全职太太,如果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不奖励好人,那么做好人就没有价值。
有一个情节蛮引人遐想。
尼克和儿子发生了一场关于“香草味的冰激凌好吃”还是“巧克力味的冰激凌好吃”的争论。
Joey坚定的认为这场争论是两个观点的争论,Nick却说你和我的观点都不重要,其他人的观点才是重要的。
只要证明了你不一定对,就会有人为我的观点买单。
确实是诡辩,但确实令人兴奋。
你在和我谈道德,但我心里关心的其实是利益。
只要能挣够养家糊口的钱,什么样的观点都是值得为之站台的。
你能说他是个坏人吗?
确实,对烟瘾患者来说他是个坏人代表,但对其他人来说。。。
未必,至少儿子还觉得他是个英雄。
男主人公是个标准的利己主义者,说什么为了儿子的将来放弃烟草事业太虚,为了人身安全,加上大领导挂了公司马上要reorg直属上司又有弃车保帅的前科才比较正常。
不说了,我要去看两本逻辑思维书,练练嘴皮子也是一口饭吃。
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禁烟的时刻,《 谢谢你抽烟》( Thank you for smoking), 讲述了烟草行业代言人尼克如何在各种质疑的声音中,为烟草行业谋取最大利益的故事。
内容涉及酒业、军火业、通讯业等危险行业,有亲情、友情、爱情。
然而,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辩论之乐、选择之美阐释自由的电影。
个人的选择和判断在这部小成本的影片中独放光彩; 诙谐对话中尽显人生哲学思考; 秉承一切皆可娱乐、一切皆可嘲笑的独立影片《 谢谢你抽烟》,烟,在这里不过是个切入点。
而烟草代言人则与掩盖手机辐射的通讯代言人、破坏森林的伐木工人、血汗工厂工头、油井钻探工、 地雷研发者、小海豹偷猎者一样富有争议的职业。
导演却以娴熟的视觉语言、充满智慧的台词巧妙的驾驭起这部片长90分钟,畅谈这个任何导演都难以把握的话题。
“我是为一个组织做策划并以此为生的,一个每天就能杀死1200人的组织 。
我们说的是两架巨型喷射引擎飞机的载客量,包括了男人、女人和小孩 。
古有匈奴王阿提拉、成吉思汗,今有我,尼克。
”影片在尼克自负的独白中开始。
面对因吸烟而患上肺癌的病人以及广大禁烟组织尼克宣布:我们并不希望肺癌患者死去,因为这样我们等于失去了一个消费者,我们都希望他们活着并继续吸烟⋯⋯。
至于在烟盒上贴上骷髅标志的听证会上,尼克语出惊人的以佛蒙特切达干酪为例,他认为人们不需要用一个标签去警告人们已经知道的事。
因为权威的数据表明美国的头号杀手是胆固醇,胆固醇过量会造成动脉硬化及心脏病,佛蒙特切达干酪阻塞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动脉。
若香烟要贴上骷髅标志的话,那么致使数百万死于心脏病的人或者佛蒙特切达干酪,也应该贴上骷髅标志。
在个人自由观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 生活中太多的事情都以一把双韧剑的形式呈现在眼前;个人的选择日益担当起主导作用。
也许你会和我一样为尼克的跳跃的思维、精彩的辩论折服。
对读小学的儿子尼克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靠演说吃饭的秘诀。
正如儿子问他,为什么美国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时候,埋头工作的尼克脱口而出:因为我们有无穷无尽的上诉体系。
美国精神之所以深入人心,大概是因为各个领域对自由的诠释 所给予的空间。
接下来尼克以巧克力冰激凌和香草味冰激凌为例,绘声绘色地告诉儿子辩论的精髓在于证明对方是错的,而不在于证明自己是对的。
因为你的“观点”永远是对的,哪怕在巧克力冰激凌和香草味冰激凌之间,你只需要证明巧克力不是最好就足够了。
当然巧克力的拥护者会认为你没有能说服他的逻辑,比如巧克力不是最好并不是香草是最好的充分条件。
而公众却不在乎这个论证逻辑,大多数人认为认为巧克力不好就是香草的胜利。
同比,若两种产品或者两个观念各自因为其拥护者而处于强势的对立,消费者就很容易从两者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所以公众选择极为容易攻克。
末了“如果你的孩子到了18岁,你会给他烟抽吗?
”面对政府参议院咄咄逼人的提问,尼克沉思了一小会儿回答到:“如果他真的想抽烟,我会给他买第一包烟 ”。
不管你是政府、科学研究机构、教师、家长对于存在危险的事物,都有告知的义务。
而每个人都有合法的选择权力。
我将之定义为自由、尊重、责任、智慧完美的交融。
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在这个真真假假搅拌在一起的年代,有独立的观点,特例独行的思维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尼克用他做烟草代言人的故事传达出 辩论之乐,选择之美背后对自由的理解。
看完这部片,很有意思也很乱,可以有这么多振奋人心的视角来切入和诡异奇崛的观点来褒贬。
政治,教育,道德,人与人的信任,甚至天赋。
可是当我觉得乱时,我却开始想一些个stupid问题,吸烟有害健康,白痴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还有人去生产它,有人去吸它,选择烟草生产的商人可以被职责道德缺失吗?
利润,of course。
如果说源头在生产商,是不是就有可能用道德力量让烟草生产销声匿迹?
真的很stupid我承认,因为当一切都自然而然存在,但是突然你发现它不应该那么存在的时候,会有可能想到大脑短路的。
Nick站在道德的对立面出现,以至于我老逃不开对道德批判的纠结。
可是还有一些细节和分支更吸引人,美国各种各样带着恶魔小角可以导致高死亡率的产业协会mod们,希望人们得病的是反烟草协会的诡辩,别轻信你妈妈她不是专家,为什么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好莱坞明星引导盲流的效应,hot美女记者的桃色陷阱等等。
这世界就该是那么纷乱。
各种选择,陷阱,浪潮,思想,其中道德有多大的话语权?
道德有多大的决定权?
道德只是生活的一个支柱,但只有一根竿撑着的生活是会塌的。
不管是说客的烟雾弹还是记者的美人计,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不断给他人设陷阱;烟草,枪支,酒精,致命的诱惑无所不在;我们能全部将之赶尽杀绝么。
可是面对这一切,闸门在我们手中,开关在我们手中。
我们所有做的是,辨识和选择。
这是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和能力。
这才是教育的任务。
教给孩子知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与决策的能力,那么如果18岁,儿子想吸烟,给他买第一包。
这,也才是政府的职责。
在包装上用文字说明危害,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而不是用个骷髅头威胁他们“买?
等死吧!
”那么再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
Is it crime, is it poverty, literacy?
And American definitely not best.。
Perhaps not even better than most. We do have a very entertaining government也许有人或说这是种讽刺政府的调调。
但是我看来,不是讽刺,也不是赞美,应该算种认同。
毕竟从人民自由的选择权来讲,包括枪支,集会,言论等等,美国政府做得不赖。
(尤其是比较一些国家来说,啊哈)感谢你抽烟,也许与抽烟无关。
于政府,保障人们选择的权利。
于教育,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于个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对个人与社会的责任。
why the American goverment are the best goverment?Bescause of our endless appeal systeam这是整部电影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美国精神之所以深入人心 因为他在各个领域对自由的诠释如果我的孩子想抽烟 18岁的时候我会给他买第一包这是会让自己孩子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话
刚看到名字时觉得应该是纪录片,用反讽劝导人们远离烟,结果它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太多猛料,太多可以长篇大论的点,太多给予我们对现实社会的某些方面的启发了。
它包含信息量真的大到可以称之为“大片”的地步了。
首先影片的手法,或者说风格很具有娱乐性,毋庸置疑,让我想到以前看的很多有意思的电影,譬如《baby on broad》,《the ugly truth》,《the accidental husband》,《knocked up》等,不过区别于以上这些极具娱乐性的影片相比,本片注重于实实在在告诉人们一些信息,一些虽不是很深奥但却很少人意识到的信息。
其实影片让我有了另一个想法,05年上映的,现在来看很有现实意义嘛,前不久全球都聚焦到美国枪击儿童案事件,把什么枪支管理协会推上了风口浪尖,it's time to make a move,as they say.这部片子就把烟、酒和枪支在美国大捞美刀的三个文化的标志一并搬上台面,大谈到底谁祸害的人多,而相比之下平均一天之内杀人数量“少的可怜”的枪支成了现今最让美国人头痛的问题(为什么枪支问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答案想必就是它对人们来讲是唯一一个不属于慢性自杀范畴的,它要发威一定是风风火火,立竿见影的,所以人们才会在烟年杀人千百万的情况下依旧艰难抗争,平均下来烟每天杀人上百〈其中也包括男女老幼〉,而枪支问题一天杀了几十个,却能如火如荼的进行,人,还是有惰性的)。
为什么这些对人利大于弊的物品会成了日常生活用品?
为什么会有合法的机构来保证这些害人利器得以良好流通,促使它们更加受欢迎?
影片的答案是贷款。
人人负债,为了偿还支付生活支出的贷款,甚至可以说是为了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富民强国,一切看似不合理的事物一下子都变得很有立足点,先不谈是不是饮鸩止渴,或者不可持续发展,人们已经默认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而正如巧舌如簧的发言人能屡占上风,一方面他懂得辩论,另一方面,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的事物总会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事物也总能找到好的一面,只要找到翻身的那一点,就像片中要表达的,愚蠢的大众是不管这些粉饰的极佳的营销言论后有什么荒谬逻辑。
只要结论是他们听起来合理的,他们就心服口服的买账。
而聪明的发言人也明白自己的对手其实不是那些针锋相对的有关部门,而是这些愚蠢的顾客,只要他们买账,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当然,这份工作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的,它需要有“道德弹性”的人,说服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问心无愧,这点枪支协会和酒协会的发言人也都做的很好)。
另一方面,那些抱以拯救普罗大众为己任的某些机构由于本身存在于利益食物链之中,它就不算是无懈可击的了,它的利益诉求提供给对手一个攻击的软肋,自己的理论也不能站的住脚,反驳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甚至无力反击。
它失去了立足点,聪明,乃至狡猾的对手懂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显得他们在哗众取宠,失去公信力是必然的。
关于娱乐公司那段,看他们的言谈举止,我只能说和普通大众绝对不是一个世界的,that is pure Horror to me.说服万宝路代言人的段子也很精彩。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替对方着想,沿着他的思路进行设想,最终让他意识到在利益面前,任何人跟钱作对都是不明智的,前提是他的社会责任感 必须 不会强到能牺牲个人利益为大众牟福利的地步,否则就没戏唱了,当然,这种人是想找到都很难的,所以说客才会如此胸有成竹,有钱能使磨推鬼嘛。
在利益的驱动下商人们的金钱嗅觉变得无比敏锐,懂得抓住任何时机条件进行利益最大化。
譬如,利用娱乐业巨大的影响力来为自己做形象工程,做营销利器。
这种随之而来的利益链条让纯粹的艺术几乎无生存余地。
人的悲哀。
片中真的把记者塑造成了妓者,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在另一方面的迷失。
什么是好记者?
具有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挖掘新闻,起到惊醒督促改良社会,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媒体人吧。
至于他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
但片中记者也给出了不择手段获取信息的目的,为了还贷。
说到头,也还是利益至上的。
这也是说客唯一一次无法反驳的争论,被自己的石头砸到脚。
发言人的儿子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对父亲的崇拜敬仰让身为人父的发言人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树立模范形象,并且看到儿子跟自己一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快就能跟上父亲的脚步'这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再继续下去助烟为虐,到头来也危及儿子的生命健康。
所以,依然为了还贷,他选择了另一个相对来讲危害人群小的职业领域,通讯业。
当然,这么一个有能力的诡辩高手转移到了通讯业,是不是暗示着下个会导致问题的隐患领悟就是“隐形伤害”(辐射无形嘛)的通讯业哪?
很久没有看这样幽默有趣一气呵成处处有惊喜的电影了。
关于道德、政治、利益、教育这样严肃的话题,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还真是Reitman特有的风格,和后来的朱诺很像,完全看不出是他的荧屏处女作。
电影开始各种包装艳丽的香烟,配上标准的美式旁白,看的很过瘾。
如果说政府和公众把他放在道德的对立面,他却巧妙的从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角度把自己升到哲学的高度。
的确,一个人如果不会思考和质疑,和一块儿顽石有什么不同?
最近在打造无烟北京,处处宣传戒烟,烟草税也上调,可是这么多烟民,管的住吗,戒的了吗?
为了城市形象不吸烟的人的感受带顶带盖禁烟可以理解,政府可以宣传戒烟,但是不能剥夺一个成年烟民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然而每个人也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还债。
正是因为多样性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当所有人都一样的时候,不敢想象。
影片最后Nick说到,有种东西叫教育,它不是来自烟盒,而是来自我们的父母。
我们不应该被告知一个结果,或者是被指出一条明路,判断应该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
大部分主流媒体都喜欢宣传加工过的带上自己想法的信息而不是还原事情真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这和喂人们吃嚼过的肉有什么差别呢?
烟只是一个代表,象征着与众不同或者是,敢于不同。
鼓励反对质疑,拒绝苍蝇向屎扑的趋同。
必须承认,我在一定程度上被电影传达的美国特色的价值观洗脑了,但这也是正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吧。
最后,让我表达下我对艾伦,或者是他塑造的这个角色脑残的崇拜!!!
太帅了,他有种魅力,就算他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都感觉他说的好对你愿意去听愿意去相信,和讲话的内容无关,而是他说话的方式,让人不会动脑子,就只会觉得他牛逼。
Reitman实在会选人!
Plus: Smoking kills & Smokers die younger
1小时12分左右他们mod吃的那个。。。类似牛肉派的东西,被polly戳翻又变的很整齐。。呃,神奇了。
ur mom is a doctor? then shut up.
为什么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原本的三星可以加一星……(这就是我所说读哲学,做顾问是前途很好的事业……I talk……)
被名字骗了..
就很无聊🥱
所以這時候我覺得有個兒子也不錯。為什末這個人總是讓我有這種想法哈哈。
不仅情节,音乐也很出色
就……不咋好看。
有趣的剧本,有意思的台词
他只是为了还债的普通人而已,每一个抽烟的人也是一样,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不是太喜欢,诡辩,话痨。但有个主题还不错:尊重选择的自由!
主角的个人故事拖沓累赘,全靠演员魅力来支撑,比起《在云端》差远了。而社会讽刺作为电影的核心,实质只是贪心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兀的结局最终更是让电影彻底沦为虚伪的无的放矢。
佳作,赞
老古董无力接受这种处在灰色地带的黑色幽默 各种诡辩弄得头昏脑胀
这片真心的没意思~豆瓣评分很坑爹~
有那么夸张么,评分虚高,下面影评还有人写是你妈什么市场营销必看电影。像你这样的Sb也就看这类电影了觉得牛逼到极致了。
(英文):给小孩讲吸烟好处,泡到任何女孩口才,飙榜十大公关电影,和他做爱来利用他,贴满放在林肯像前,绑架受害反而救他,直接曝光那黑发妞,无数电话骚扰反派,打球杀人而我靠说,罗永浩似的大忽悠.生化快餐电网,抽烟替换成糖.锯木者,纺织工,石油勘探,制作地雷,海豹捕杀.
负能量的电影,提倡吸烟
诡辩
烟标片头做的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