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认真写影评了昨晚和家母一起看了《黑色党徒》 剧情讲述的是黑人打入3k党内部的故事因为同为真人改编、喜剧电影、种族话题 又是奥斯卡多奖项提名的热门电影 和绿皮书一直在做比较说真 没看这部之前我觉得绿皮书还不错看了之后觉得绿皮书瞬间被秒了…同为喜剧类 这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幽默" 硬件上 主角养眼 演技自然 音乐非常棒 镜头也棒呆了(演讲那段简直了)!!
剧情上来说很尖锐 没有很狗血的桥段 也没有做作的煽情 讽刺得也毫无顾忌 善恶分明 没做过多解释 很多值得讨论的元素(看完后和妈妈聊了二十多分钟的剧情和种族歧视问题) 最后一段毫不留情的显示了现实里种族歧视的恶心嘴脸为啥绿皮书被黑人们嗤之以鼻(绿皮书的主创人员都是白人…)原因在于 白人们习惯性的粉饰太平 鼓吹自己的"包容性" 而不去直接面对问题本身 逃避过错… 所以他们对于绿皮书那种"友好"电影 自然不会感冒所以绿皮书获奖 也是满足了一部分人所喜爱 "平等、友好"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一直觉得奥斯卡"白"得一塌糊涂 格莱美也是🌚🌚……小声逼逼)关于种族问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和远离 也许你自己是受害者 也可能是加害者扯得有点远了 总之这部电影很棒 导演斯派克李依然宝刀不老 这才是真正属于黑人的电影五星不谢!
【微影评】《黑潮》(Malcolm X)以后对Spike Lee 还是有些期待,但他多年没有拍出过硬的作品。
新片《黑人党徒》(BlackkKlansman) 还是令人失望,还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把电影拍成政治宣传片?
电影说的是七十年代初一个黑人和犹太人警察搭档,打入3K党内部调查的故事。
彼时美国种族矛盾深刻,3K党大行其道,黑人民权运动余温未绝。
虽然剧情应该是好看的,但看着看着突然乱入川普的竞选口号(图2,3,4,5),还是令人错愕:这反川主义未免太赤果果了吧?
果然,电影已川普演讲和他上台后的极右翼种族主义骚乱结尾,实属败笔。
文艺的魅力不在直陈政治,在于发人深省,顿悟中获得启发。
电影如果只是为了控诉,就必然上不了层次。
况且这部电影的音乐.... 胡粘乱贴,音画失和,简直就是半成品都不到的水准。
斯派克·李难道耳朵也浑浊了?
面对喜欢的女孩Patrice把所有警察骂为pig,菜鸟小警察Ron小心翼翼地举出了《Coffy》,《Cleopatra Jones》这两部黑人电影的例子,试图向愤怒的女孩证明,黑人警察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改变现状。
Patrice根本不买他的帐:“That’s just blaxploitation fantasy”,只是肤浅可笑却毫不现实的,让黑人沾沾自喜的白日童话。
《黑色党徒》的故事,乍看上去也是个充满奇遇和好运气的Blaxploitation fantasy。
然而,和那些让黑人群体嗤之以鼻的作品不同的是,《黑色党徒》改编自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
正如片头那句略显玩笑的声明所说,《黑色党徒》是"some fo'real, fo'real sh*t"。
野心勃勃的Ron Stallworth在回答了一长串白人警察应聘时绝不会遇到的问题之后,光荣上岗成为了科罗拉多泉市第一位黑人警察。
为了摆脱繁琐的档案工作和个别白人同事的骚扰,Ron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了监控黑人运动的一名卧底,结识了美丽激进的黑人大学生协会主席Patrice。
当Ron识破报纸上一则3K党刊登的广告并打进第一通电话过后,他的雄心壮志终于有了进一步机会施展。
聪明善谈,能讲King's English的Ron在电话里把自己塑造成了极端种族主义者,一个迫不及待对有色人种和犹太人实施行动的纯正雅利安人,轻易获得了3K党分部领导的信任。
然而身为黑人的Ron不可能现身种族主义者的聚会,于是他寡言沉稳的犹太裔同事Flip担下与3K党成员们线下接触的重任。
从此一出精彩绝伦的黑白双簧上演,黑人Ron在电话里妙语连珠步步逼近3K党权力中心,白人“Ron”抗住多疑3K党成员的关关考验。
《黑色党徒》颇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感都来源于这一系列令人无奈却又忍不住发笑的身份错位。
Ron作为黑人不得不发表针对自己种族最残暴的言论,把N word整日挂在嘴边。
犹太裔的Flip作为警察却受尽连环拷问,还为了通过测试不得不说出“集中营是历史上最美妙的事件”。
3K党最高层的领导,David Duke被自己最厌恶的黑人逗得团团转。
无法信任警察的Patrice却和身为警察的Ron发展出浪漫关系。
《黑色党徒》的幽默还体现在对于种族主义者们的无情抹黑。
3K党科罗拉多分部的一群激进分子,以舞刀弄枪还搞台测谎机的Felix为首,都是一群不成事的Rednecks,崇尚暴力却毫无头脑,幼稚得让所谓的“种族战争”像儿戏。
然而虽然《黑色党徒》里的种族对立因为喜剧元素和讽刺意味被削弱,70年代美国种族问题的真实面貌,在电影景框之外细细铺陈。
这场好玩好笑的卧底冒险,是发生在一个白人警察肆意骚扰和谋杀黑人公民的国家,这里种族主义组织狂妄放肆,而极端仇恨组织的头目竟已经开始染指政界。
在这样的喜剧色彩和严肃内核下,《黑色党徒》对于种族问题的第一层反思,是关于身份(identity)。
Ron的白人替身Flip,在卧底任务之前,会刻意地藏起六芒星项链。
“我从未想过我的犹太身份”。
然而经历了一系列证明自己不是犹太人的可笑考验之后,Flip开始认清并接受自己的族裔,“我现在随时随地在思考我是犹太人这件事”。
Ron也经历了同样的成长。
在影片开头Ron在黑人群体中是略显抽离的,他对于自身身份的意义和整个种族的生存现状的理解都不够。
直到听到黑人运动家令人振奋的演讲,他才开始与自身的种族身份和解,开始尝试思考"black power"意味着什么,和有色社群面临的真实困境。
身份认知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极端种族主义者身上。
和Ron通话的David Duke不知道电话线那头和自己指点江山的是一位黑人朋友。
当Ron戏谑地问David如何区分白人与黑人,David认真又可笑地举了一个根本没有参考价值的例子,说黑人会把“are”发音成“areh-”。
这群3K党自诩是高等人种,却分不清也说不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同。
或者说黑人与白人之间,根本就没有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不同。
《黑色党徒》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改变。
Ron在和Patrice的对话中,清楚地表达了他“想要从内部改变体制”的意愿。
他秉持着这个想法努力调查,到最后确实收获了各方面的成功。
除开大破3K党这一成就,他也获得了警局上下的认可,收获了同事的赞赏与友谊。
Ron不再是警局彰显政治进步性的架空符号,而是一个有智慧有才华的独立个体。
他的价值有了超越肤色的意义。
从Ron收获的掌声与拥抱中,我们可以看出Spike Lee对于Ron这种想法和做法的认同,即他认可从内部做出改变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用Patrice的不接受,标志性的滑动镜头,焚烧的十字架,和长达四分钟的2017年弗吉尼亚种族冲突事件真实片段,用力地喊出“这还不够”。
Ron这样的做法,没有解决黑人群体内部的分裂和不信任,没有解决仍声势浩大的仇恨团体。
更重要的是,从1970年到现今,种族冲突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仇恨的毒焰仍在将无辜之人无情卷入。
《黑色党徒》不乏轻松幽默,却仍是一份毫无妥协与让步的政治表达。
影片的第三个种族观讨论,关注媒介的力量和黑人形象的呈现(representation)。
Underrepresentation (未被充分代表) 是近年来好莱坞热议的话题。
自《乱世佳人》中的黑人保姆开始,电影史上不乏黑人角色的身影,让黑人群体“未被充分代表”的言论有些站不住脚。
但Spike Lee毫不留情地在影片里剪进《乱世佳人》那著名的场面调度,给出了对黑人大银幕形象问题的辛辣讽刺,嘲笑那自以为是的“善良黑奴”刻板印象。
或许在Spike Lee的论调里,这些种族和谐1.0的作品都是拍给白人看的。
它们是从白人的角度出发,用站在高位的思维和态度,创造出单维度功能性的有色人种角色,带给白人观众自我感觉良好的道德满足感。
而对于另一部影史留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Spike Lee更是采用它所开创的平行剪辑,对格里菲斯完成了一次无可挑剔的嘲笑,给了白种人主导的电影史狠狠一击。
愚蠢可笑的3K党们穿戴整齐,齐聚银幕前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而在同一个时空,黑人群体在控诉与反思遭受过的暴行。
《黑色党徒》活用媒介的力量,让观众自行去思考一个从没被提出的问题:这改写影史的名片,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
勇敢聪明的黑人小警察战胜种族主义坏蛋的故事,因为是真实事件而给人加倍鼓舞。
但与此同时,3K党的前世今生,仍活跃着的领导者David Duke,夏洛茨维尔的愤怒与暴乱,和无辜民众的流血牺牲,也因为是真实的,给人加倍的不寒而栗。
《黑色党徒》用丰富的电影元素和真诚的态度,呈现出一场兼具乐观与悲观种族讨论,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real shit。
种族主义这两年特别的多白人歧视黑人,对黑人的不尊重。
让人想起《逃出绝命镇》垂涎黑人强健的体魄,觊觎健美的身体,却从内心中厌恶低看他人。
一个戏剧化的反转,黑人扮成白人与杜克白人政党老大通话,获得高度的赞扬。
犹太人扮成种族主义歧视自己混迹在白人至上的政党中,而这两位竟是警察搭档。
每个立场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被接受,当没有中间者做协调时,则这条鸿沟越来越深,越来越不可逾越,各自为营,互不交流,便滋生强大的假想敌,滋生巨大的恐惧,滋生无法逆转的执念。
一到此境,便无解。
只能转移危机,转移仇视,轻则暴力频发,重则战争对外。
假想敌的强大,吓破了人民的胆。
一副即将成为受害者的姿态,却率先发起挑衅,因为你可能对我构成威胁,所以我得先下手为强,我没办法保持独立思考,因为周边的人们都喊着xx万岁 xx万岁 ,所以我也是在为xx而战。
人的脑子就是这样愚蠢。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拿到评委会大奖之后,影片《黑色党徒》沉寂了一段时间。
它并没有激发过多的话题性,也没有进入其他电影节的片单,反而在离颁奖季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就早早登陆了全球影市。
北美影评人显然对斯派克·李导演的这部回归之作充满喜爱,95%的烂番茄新鲜度和高达83的Metascore足以令其在一众新片中脱颖而出。
但相比之下,观众评分则显得十分平庸,而这其中多数的差评都集中在影片过于政治化的表达意图上。
不过,若是缺少这份政治意味,便也缺少了一份斯派克·李的味道。
斯派克·李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黑人导演之一。
不同于其他电影人的是,他将自己的电影称做“Joint”。
这代表了他在影片制作中的多重身份,同时也表明了他和其他导演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斯派克·李1986年,斯派克·李的长片处女作《她说了算》亮相戛纳电影节。
虽然影片不在主竞赛单元,却也让这个当时年仅29岁的青年导演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而纵观李的导演生涯,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两次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并在2015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的履历可谓辉煌。
1986《她说了算》斯派克·李的电影通常发生在他所成长的布鲁克林,他最擅长用镜头去记录街区充满生气的氛围,尝试着保留中产阶级化前的社区文化。
而强烈的政治色彩更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
从《为所应为》中对群体暴乱的讨论到《丛林热》展现的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黑白人种两性关系,再到《黑色党徒》对当今美国社会的抨击,他一直走在剖析美国种族问题的先锋队中。
1989《为所应为》
1991《丛林热》影片《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最初握有《黑色党徒》的改编权,他将电影交给斯派克·李,也是看重李强烈的个人风格能给影片带来的活力。
不过《黑色党徒》剧本所来源的真实事件,早已具备一定的震撼力,甚至连李本人都提出疑问:真有这回事吗?
影片《黑色党徒》改编自美国黑人警察罗恩·斯塔沃斯于2014年发表的自传,讲述在种族歧视泛滥的70年代,斯塔沃斯和他的白人搭档卧底3K党并成功摧毁其阴谋的故事。
3K党的全称是Ku Klux Klan,Ku-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意思是“围绕”。
而Klan则是由英文单词clan(宗族)所变化而来,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让三个首字母读起来更加的连贯。
该组织由南北战争后的南方退役老兵组成,此后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却依然延续至今。
但唯一不变的则是他们的白人至上主义,以净化美国社会的名义去打击他们所反对的个人或团体。
这其中就包括黑豹党。
黑豹党的理念与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不同,他们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崇尚社会主义,以相对暴力的方法去争取黑人群体利益,因此也遭到美国政府严厉打击。
而片中自始至终对立的正是黑豹党所代表的“black power”和3K党所坚信的“white power”。
黑人至上的黑豹党在全国各地游说,鼓动黑人备好枪支准备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
他们将官僚政府一律视为敌人,因为他们眼中的政府机构被种族主义者充斥。
而另一边的3K党,是一群愤怒,荒谬,甚至略显愚蠢的白人至上者。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粗鄙的言语形容黑人和犹太人,并计划实施一场针对黑豹党的爆炸袭击。
两股势力对立和交叉的最高峰来自后半部分的一段平行蒙太奇:一边是黑豹党领袖痛苦的回忆,一边是大巫师(3K党领袖)故作高深的仪式;一边是对惨痛过去庄严肃穆的哀悼,一边是观看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时爆发出的阵阵辱骂和嘲笑。
而两者不约而同地,都在最后喊出了各自的口号。
两种如此背道而驰的理念,却又如此不可思议地显示出统一性。
斯塔沃斯和他的白人搭档就是在这样的两个极端之间周旋。
作为一个黑人,斯塔沃思赞同黑豹党的多数做法,但作为一个制度内警察,却又无法完全认同他们的观念。
他始终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在黑豹党组织内徘徊。
而犹太人身份的白人搭档,却只能被迫用肮脏的言语和极富攻击性的行为打入3K党核心。
双重身份对其人物的影响基本一笔带过,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这个角色的被动性。
就是这样一个沉重且严肃的话题,李却给影片定下了喜剧的基调。
不论是从音乐的选择,故事的叙述亦或是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会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时刻。
尤其是戏份颇多的电话场景,斯塔沃斯妙语连珠的回答和3K党成员一本正经的歧视言论迸发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这样的处理在增强影片娱乐性的同时,更是斯派克·李本人对种族歧视所持有的轻蔑态度的强烈体现。
而演员精湛的演技更是给影片添色不少。
约翰·大卫·华盛顿塑造的斯塔沃斯风趣幽默,不同口音间的切换来去自如,某些场景更是能看到其父亲丹泽尔·华盛顿的风采。
亚当·德赖弗的表演一如既往的扎实,卧底的几场戏中对极端种族主义者的模仿简直惟妙惟肖。
而饰演3K党领袖的托弗·戈瑞斯则将伪善二字发挥到极致,口中不停念叨的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也是颇有意味。
影片后半段,在斯塔沃斯和黑豹党女性领袖的谈话中,李借着主人公之口,抛出了这样的一个话题:你能否从内部去改变这个早已充满歧视和腐败的体制?
斯塔沃斯据理力争,坚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
当他挫败3K党阴谋,逮捕了有着种族歧视行为的同事并风光地走进警察局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做到了。
可局长令其销毁一切证据的行为再次把他拉回现实。
他愤怒地甩门而出,却又无奈地回来。
他所看到的是,牢不可破的僵硬体制依然在为当权者们服务,而不是民主社会下遭受迫害的群众。
但他依然坚信未来会有所改变,black power不仅仅是集会中的口号,更是撬动体制的杠杆。
影片结尾,在斯派克·李标志性的推拉镜头下,斯塔沃斯和女友谨慎地向窗口前进。
窗外的夜色之中是十字架燃烧带来的冲天火光。
围在一旁的3K党成员,他们黑洞般的眼神中只剩下无尽的燃烧与毁灭。
而正片后触目惊心的纪实画面:原始的暴力在现今的美国街头肆意横行,混乱与恐怖中倒下的是无辜的生命。
特朗普摇摆不定的态度更是警示着我们什么都还未改变,消除种族主义的路任重而道远。
斯派克·李对种族问题的深刻探讨和洞悉可能更多还是在早期作品中,但《黑色党徒》的直接可能是当下美国社会最需要的。
它不再是一种思考,一次剖析,而是有力的拳头,直面种族主义者肮脏的嘴脸,撕毁其虚假的面具。
作者| Fincher;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完绿皮书,又上豆瓣看相关影评时,发现了这部电影。
对比这部电影,绿皮书相当于一口蛋糕上飞了个苍蝇。
而这部电影更像一副苦药。
好莱坞的电影少有这部电影一样直指“人人平等”的核心。
绿皮书几乎是好莱坞空中楼阁电影的模板。
你看的很感动,但其实只是一个套路剧本。
这种剧本的剧情就是a身份好,b贫民低贱;a不知道贫民的快乐,b通过教会a贫民乐趣(对应是绿皮书白人请黑人吃肯德基),拉近两人关系,说实话这一招也通常被用于日漫中;a遇到挫折,消沉,b鼓励a,使a振作起来。
像这样的剧本在豆瓣top250中,至少有三部。
黑色党徒则不然,直指出要想改变就要去争取,而不是靠白人的施舍。
其中黑人领导讲的一番话确实精彩,先是引导黑人肯定自己的身份,接着指出黑人是未来的栋梁,然后说改变要靠自己。
这个改变要靠自己其实是十分难得的。
我看过不少名著,由于我们信奉共产主义,在这些名著点评中总是会提到作品虽好,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充满了妥协。
比如封建的作品,农民被坏地主陷害了,最后是靠好地主救了;资本主义的作品,无产阶级被资本家陷害了,最后是靠好资本家救了。
在这些作品中农民或者工人是不会团结起来救自己的,是靠上等阶级的善心和聪明才智才被拯救。
在绿皮书中一个致力于黑人尊严巡回演出的黑人钢琴家却靠的是白人去拯救灵魂。
黑色党徒突出表现了两个黑人,黑女组织演讲,游行,黑男铲除了3k党分部。
这并不是靠着白人的同情和启发去做的事情,这一点尤为重要。
也正是这一点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
看过《黑色党徒》的人,大概才能理解诺兰为啥会选小华盛顿来担纲《信条》。
据说诺兰就是在18年看了《黑》片后做的决定。
必须承认,小华盛顿作为一个退役橄榄球运动员和半路出家的演员星二代,令人惊艳得完成了《黑色党徒》的角色。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牢牢掌控着整部戏的焦点和节奏。
克制,准确,而又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将片中黑人民权运动的反思和解构表现得既有深度,又充满亲和力。
他可以是一个闪光的演员,只要遇到一个好剧本和好导演。
这里要大大推荐Spike lee导演和这个剧本。
这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七十年代的美国,一个黑人警察如何加入白人3K党成为卧底的故事。
这是怎么办到的?你一定觉得很好奇。
慢着,这还只是矛盾线之一。
除此之外,黑人警察被派去执行的首次任务是监视黑人民权活动而爱上了政治观点不同的女友。
一个同样被3K党仇视的而对自身信仰认识模糊的犹太警察也参与了卧底行动。
还有3K党内和警察局内的各色人等,这林林总总各色矛盾,结结实实得填满了两个小时。
铺陈精致,高潮迭起,真是非常过瘾的卧底探案类型片呈现方式。
而成功绝非仅仅于此。
在2018年讲这个黑人民权故事有其非常的现实意义,在2020的今天看来简直一语成谶。
Spike Lee导演用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反省,让我了解了让黑人不得不发出呐喊的困境,及他们自身对呐喊方式的困惑和挣扎。
用喜剧的方式让观众共情是非常难也非常高级的。
此片拿了好几个最佳剧本奖,成全了华盛顿的完美表演。
真心希望诺兰能一直像《黑暗骑士》那样,仔细打磨他的剧本。
1、談古當然是諷今,因此史派克李沒有必要在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2018)最後一段插入這兩年的新聞畫面,若真要置入這些畫面,如果放在片尾字幕結束後,雖然位置僅略作調整,但意涵卻天壤有別,以作為一種補敘形式而非御筆史判,更能維持前面電影的藝術性、故事性與趣味性基調的完整。
藝術與人生的距離更能畫分,若不能畫分,那麼藝術的獨立性就削減,不過淪為人生一種實用性的工具。
2、除了幾個異族統治的時期,如元清外,西周起封建制度便已打破以血緣作為民族的界限,血脈混通,天下為一家。
所謂「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就是一種以共存、共生、共榮的價值觀作為民族分界的觀點。
因此,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議題,都有隔岸觀火或是一覽眾山小的性質。
3、不論種族分離主義也好,或各種主張、學說、論點、爭辯,若沒有超然的覺醒,都不過一偏之見,不過源自提出主張的人或群體本身的利益,甚至,有些人甚至連偏見都未曾形成,只不過是一味附和,社會於是出現「我人不在越國,今天準備要出發去越國,可是我昨天就到了越國」這種詭辯。
莊子齊物論談各持己見的地籟: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與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4、光是H&M的一則廣告(圖1),就可以從物種起源、種族歧視講到幽默感、經濟自由市場,這樣無窮盡的分析,都是一隅之見,所謂小知間間。
5、美國片以那麼多納粹電影來樹立假想敵並扯歐洲人的後腿,我想,黑人與白人的種族主義電影也是他們自身文化中的痛腳吧。
不過時至今日,可以笑著談,是一種社會實質的進步表現。
6、故事中有一段是人物精彩的轉折與省思,當男主角從警局臥底行動中接獲危險情報,要求黑人學生組織主席,也就是他的女朋友不要出席遊行活動,這時,是一個公與私的問題,並不是男主角公器私用,而是這個女孩能否割捨兒女私情,能捨,故見其大。
尤其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人以至於人類的理想問題。
coolest monkey in the jungle?!
《黑色党徒》是由美国焦点电影公司发行、斯派克·李执导的传记片,于2018年5月14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并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电影在8月10日于北美院线上映,距离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团体右翼集会差不多刚好一年。
那是一场白人至上主义团体的集会,集会最终演变成暴力冲突事件,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
 《黑色党徒》是一部黑色喜剧+传记片,主要讲述了一名黑人警察打入3K党内部做卧底,最终挫败了3K党的阴谋、阻止了悲剧发生的故事。
除了黑色喜剧+传记片,《黑色党徒》还有什么关键词呢?
政治 好莱坞左派精英和特朗普,这两年没少“互怼”,左派电影人认为,种族仇恨在美国重新抬头,与特朗普的纵容不无关系。
好莱坞向来盛产左派电影,虽然也曾受过镇压,但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电影圈明显陷入“政治正确”的困境(要谈好莱坞政治,能谈上三十小时)。
在好莱坞,什么是“政治正确”?
去年奥斯卡,《月光男孩》打败《爱乐之城》拿到了最佳影片,撇开艺术考量,从政治上谈,两片都不缺左翼思想,但考虑到好莱坞的政治取向,《月光男孩》主角被接受、被理解的基础,正在于种族仇恨所赋予他的人种标签。
设想若《月光男孩》的主角换成白人,那么在政治上的表现力、危机感会减弱很多。
导演到底是想反映什么呢?
还是单纯地想做出一部有表现力的片子?
无论如何,好莱坞需要左翼思想,在好莱坞,对“政治正确”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亦步亦趋的地步。
好莱坞里聚集着一群有话要说却又无话可说的人,在新时代的微风吹拂下,好莱坞变成了新左翼的大本营。
纵观好莱坞电影史,黑人演员扮演正义角色的比例逐渐增大,专门反映种族问题的电影逐渐增多,电影人一只脚踩在好莱坞这个乌托邦,另一只脚在政治社会上方停留,在“政治立场”上,这就是“政治正确”。
除了审查机制,好莱坞本身也是左翼的票仓。
“好莱坞是外来者和外国人的世界”,在美国政治稍有变动的情况下,第一个有所反映的地方就是好莱坞。
然而,在这种“政治正确”的情境下,歧视和仇恨并没有消除,少数人种带来的刻板印象也丝毫没有改变。
也许带有政治味道的电影“有逼格”,但作为评论家和观众,你已经无法走出“政治正确”的漩涡。
也就是说“政治正确”的电影必须是文明的,如果你不认同,你就不是文明的、有品位的人。
“少数人政治”或许在政治圈难以实现,但在电影圈,原先的自由已逐渐僵化。
 说回《黑色党徒》。
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一直被称作是黑人文化的“斗士”,他本人也拍过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的佳作。
早在1989年的《为所应为》中,他就展现了自己愿为少数人发声的抱负,当年的金棕榈给到了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这让斯派克·李十分不满。
29年后,斯派克·李带着《黑色党徒》回归,除了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和黑色幽默,他在这部新作中添加了不少明面的讽刺。
与主角相比,导演对3K党成员的刻画明显更“二维”:分不清单词意思啦、讲蠢笑话啦,他甚至找来了和特朗普极为相像的演员来扮演3K党领袖,说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川普金句。
这种把特朗普和3K党直接划等号的手法其实并不高级,而且片尾的纪实影像中直接出现了特朗普的身影。
斯派克·李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了,这些借古讽今的私货是否用力过猛呢?
但不得不说,在所有“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电影中,《黑色党徒》算是佼佼者了。
《黑色党徒》延续了斯派克·李一贯的风格,简单、直接。
他在这部电影中为右翼人定了性:一群又坏又蠢的智障。
种族主义为什么重新抬头,这个问题可能无法用一部电影的时间来回答,但《黑色党徒》越走越远,再一次证明了美国两党无法沟通的政局:无论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打从心底里认为对方是个傻子。
在电影尾声,斯派克·李加入了希瑟·海耶(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团体右翼集会遇难者)遇难的段落,针对这一举动,在访谈中,他说:“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记警钟,因为事情在发生,黑白在被一些人颠倒,谎言正在被一些人包装成真理。
这就是我想通过《黑色党徒》说的,我不在乎影评人和其他人这么想,因为我知道,这部电影是站在历史的正确一面。
”
历史倒退的时候,需要这种提醒。
但是又觉得这么说挺扯淡的,我们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倒是本片真正让我意识到“狭隘”两个字的具体内容,这种狭隘目之所急比比皆是。
没办法证明历史是不是在主动选择这种狭隘作为推进的力量。
但愿世界大同的理想还在吧,但愿我们身边的族群还没有分化至此吧,但愿他们经受的一切都会被我们幸免,但愿所有执着和忠诚都不会演变成狭隘吧。
两小时的影片抵不过最后几分钟的真实片段。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整个故事的逻辑基础根本就不成立吧…就算你警察局缺人手只能派犹太人和黑人去3K党卧底,但有什么必要非得两人扮演同一人?那些险些露馅的危急时刻不全是因为你们自己作死吗?3K党的行事也莫名其妙,知道内部有警察居然啥也没说就直接跑出去了。全程靠智商和逻辑下线来推进剧情,完成度这么差的电影我没法讨论意识形态。有个好题材就不能打磨个好剧本出来吗,生气。
我们有可能活着却不争斗吗,我们有可能争斗却不标榜吗?卧底故事主要是笑料源泉,不过黑色党徒literally目睹现身3k党现场,white power与black power交叉,那种令人恐惧又怀疑的心理冲击还是蛮强。电影史的部分作为点缀太容易了,影像档案的部分似乎又不够慎重。但毕竟是一心为了图穷匕见的,图本身也不太重要了。
看的时候就很想伸手戳一下或者捏一下片中男女主的爆炸头。另外真的是陷入了“政治正确”的困境,看着有点尴尬。这可能就是这次没有得奥斯卡的原因之一。
警局里的首位黑人警察,接了个卧底黑豹党残余群众的任务,结果他马上自作主张又开了一个卧底3K党的支线,这个主观能动性就很说明问题了,而且卧底3K党的方式是黑人打电话联系而白人同事露面接洽,这也太扯了啊?这黑人那么明显的口音当别人听不出来吗?剧情也没啥主干,黑人在这边泡黑人妹子,另一边又跟白人糊弄3K党,卧底任务没有明确目标,3K和黑豹两边聚会的平行剪辑也不牵扯双方的对战,整个剧情都很松垮。本片有自己的优点,用了不少推轨,色调沉溺优雅,机位多稳定中景,整个有股复古范。讲的是70年代的事,但警局中众人与黑人男主打交道的方式、黑人嘲讽3K党偶像的手法,都跟今日无差(还cue了几次川普的口号),这种时空倒置的感觉配合男主时常玩闹的表现(突然搂着3K党偶像拍照),也是种不错的喜剧感觉。电影原声不错,吉他堪称华彩
都这样直接了当地把枪口对准现任美国政府主要负责人,其意再清晰不过了,什么故事点创意和人物关系倒置都是白瞎,毕竟还是要为自由派宣传口服务的嘛,而真正的种族平等议题,已经成为一个宣泄的出口,成为一个被操弄的工具,其可预见的受益者实际上则是这个议题压力的承受者。
2018戛纳评审团大奖。1.斯派克·李继续在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的道路上前行,影片叙事稳中有快,幽默与讽刺兼具。2.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式的平行蒙太奇中批判[一个国家的诞生],以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来书写种族矛盾,意味深长。3.结尾的记录视频与川普发言剖露当今美国现实,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导演风格割裂的批评之声,但或许,总该有一些电影能振聋发聩地直面残酷的现实。(8.0/10)
货真价实看了一个礼拜才看完,完全不能get这流水账片的看点
电影兼具娱乐性和严肃政治性。非黑即白的世界的确适合滑稽喜剧。[B+]
蛮好笑轻盈的,明明A.Driver的嗓音那么有辨识度,心说蠢土白人未免过密结果17年画面一出...喜欢配乐和配饰,Maggie Cheung could almost pull off that hairstyle as well~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技术上非常好,段子也足够好笑。故事逻辑开始瞎扯淡得还挺好玩,到最后一团糟,说了半天白人是黑人的敌人,怎么到最后白人警察连同黑人一起把3K党领袖的女人抓了?莫名其妙就抓走了,非常应付。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是把Adam Driver拍得没那么腻味人。音乐主题魔音绕梁。
戏谑意味,论黑白平权zzzq,黑白分明大背景下这出黑白联手来个黑白极端小调和玩得还挺有意思,结尾直打川普脸。
看完心里堵得慌,纽约上映第一天的下午场,半黑半白的观众一起大笑着看完之后沉默地走出剧场,仿佛不愿意回到此刻的现实之中。然而并不觉得是Spike Lee最好的片子之一,大概七十年代他还太小,不免纸上谈兵。最燃的倒是开播前的一连串黑人制作新片预告,仿佛风起云涌的七十年代重临。
前半部分其实很好,后半部分直接散架,结尾没法看。艺术容不得你拿来讲道理。道理都在艺术里。艺术都没了,还讲什么道理。
拖沓
这一届奥斯卡提名水准下降了
我不喜欢在电影中谈论政治,在看到一部政治内容丰富的电影时,我往往会自动忽略敏感而复杂的政治问题,转而专注于故事本身。若无种族冲突的大环境,这本该是一个嬉趣与讽刺意味十足的黑色故事,对立双方与双面卧底的设计都相当妥帖,结尾虽然略显仓促但也足够荒诞——在我心中爆炸发生后已是电影的结局,至于最后的记录影像与导演的宣泄与愤怒,在我这里成了最大的减分项,除了闭上双眼之外,观众无法拒绝这些强行塞入的影像与声音,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结尾对一部分观众来说是一次灾难。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