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玛

Thelma,北国凶灵(港),魔女席玛(台),泰玛(台),希尔玛

主演:艾丽·哈尔博,卡雅·威尔金斯,亨瑞克·拉斐尔森,艾伦·多丽特·彼得森,格蕾特·艾特瓦,玛特·马努斯多特·索利姆,安德斯·莫索林,凡妮莎·博格利,斯泰纳尔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法国,丹麦,瑞典语言:挪威语年份:2017

《西尔玛》剧照

西尔玛 剧照 NO.1西尔玛 剧照 NO.2西尔玛 剧照 NO.3西尔玛 剧照 NO.4西尔玛 剧照 NO.5西尔玛 剧照 NO.6西尔玛 剧照 NO.13西尔玛 剧照 NO.14西尔玛 剧照 NO.15西尔玛 剧照 NO.16西尔玛 剧照 NO.17西尔玛 剧照 NO.18西尔玛 剧照 NO.19西尔玛 剧照 NO.20

《西尔玛》剧情介绍

西尔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从乡下搬到奥斯陆展开大学新鲜人生活的挪威女孩席玛,单纯而天真的她,内心有着坚强的信仰与管教严格爸妈的谆谆教诲。在入学后,与非常美丽的同学安雅有着深厚友谊,但却在一次图书馆癫痫事件后,她开始发现自己拥有令她爸妈向来畏惧已久的超能力。随着学期持续, 席玛对安雅的好感也越来越强烈,但突如其来的神秘事件越来越多,席玛开始发现她的超能力与家族的祕密有关,必须被迫去面对她过去悲剧性的秘密,以及那骇人超能力的后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斯特莱克探案集:蚕第二季那年时光安好酷盖爸爸2绝佳的解决师宇宙护卫队:风暴力量空之境界未来福音善恶无赦华丽之后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埼玉的牛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超超超超超喜欢你的100个女朋友第二季警察锅哥大笑喜剧人陈真传奇我的公主至尊红颜杜兰餐馆:黑色传奇我的极品闺蜜回溯逃出叙利亚寻找约翰·吉辛结束吧无处容身意外来客晚唐花语苏沐瑾同一个梦想铁人施陶芬贝格

《西尔玛》长篇影评

 1 ) Embrace Yourself

本来看这部电影是抱着女同这个题材看的,虽然我不弯,但是对女同电影抱着欣赏的态度。

就像原来看《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给我的感觉不像《怦然心动》那样心里小鹿乱撞,而是一种比较平稳安详的心情,感觉很像冬天里有太阳的日子,很像秋天里树上落下的叶子,绝望又唯美。

contact:影片一开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将枪口对准了女儿,但是在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之后,父亲选择了放下了枪。

既然影片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应该是因为他们一方是有问题的,吸引人继续往下看。

由于从小被父母管教得很严(影片中没有体现的很明显),西尔玛上了大学之后,开始主动结交一些朋友。

和朋友去了party和夜店,也学着喝了酒和抽烟,从小被压抑的一些思想和情绪也逐渐体现出来。

癫痫发作也逐渐出现,整部影片的线索也开始出现了。

后来西尔玛爱上了自己的朋友,她们相爱。

后来女主用自己的能力制造了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事情,爱人的消失,父亲的死亡,治好母亲的腿。

就不一一叙述了。

thought:一般看完这类电影,我都会一头雾水,所以会去看一下豆瓣的影评启发一下自己,看了那么多以后,我找到了最打动自己的几个点。

首先就是自我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期西尔玛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能力的,我认为只是不能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造成的。

发现自己爱上了女人,觉得这是不应该的,自己想摆脱这种情绪,所以既有爱又有恨,很难把控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认为以后自己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即使有不好的想法,也希望自己能说服自己能想明白,而不是因为害怕或者羞耻而隐藏情绪。

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洒脱的人,生活可以颓废又美丽。

其次就是父母的管教对西尔玛的影响,同龄孩子在干的事情,虽然在父母眼中是不合适的,但是由于西尔玛从小的听话懂事,让她觉得这一切都新鲜又羞耻,所以引起了一些精神分裂(我认为的)。

还是希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干涉孩子,想到自己初中时候非常叛逆,其实也有一些父母管教过多的因素(但是如果那个时候我爸妈没管我就真的完蛋了)。

所以究竟什么度合适,还是留给父母去研究吧。

看到其他影评还有说到女权和宗教方面问题的,针对这些我没有很大的感触。

可能因为自己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觉得女权问题在我的身边发生的有多严重,也可能因为现在自己不是一个甘愿沦为家庭主妇的人吧。

但是同时我也希望越来越来的女性可以觉醒,不要因为其他人而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活,毕竟我们是为了自己活着的。

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所以很多光线包括景物是分析不出来的,这次在影片出现的黑鸦(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又像雀)和蛇,都是比较黑暗神秘的映像,个人非常喜欢有蛇的那个部分,视觉冲击感很强(我只能说出觉得很唯美很有冲击力,太多的讲不出来了)其实这部影片还是比较平淡的,我不止一次地中断了看它,但是又忍不住继续看下去,想弄懂这部电影到底想讲什么。

大概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会对自己的想法更诚实了吧,可能会更深入地接受自己的想法,平平淡淡从从容容。

 2 ) 就是因为是女生

比想象的好看,北欧电影和神秘冷冽似乎很搭配,就像很多年前的那个生人勿进,就算隐约有点WTF基调也诡异的没有违和感。

我直到后半部分都以为这电影跟拉拉并没有关系,只是那个让西尔玛发病的人是个女生而已。

直到最后对父权如此明显的反抗和随之而来的觉醒才发现,也许就因为那个对象是女生才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如果那个对象是个男生呢,也许就像她妈那样,以丈夫为一切标杆,那她奶奶又是个啥情况呢,没反抗成功?

也许对象是个女生才真正觉醒了嘿嘿嘿嘿。

 3 ) 《魔女席瑪/北國凶靈》:殺死父親,我們就能在一起

文/徐千惠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今年入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挪威代表的《魔女席瑪》(Thelma,港譯《北國凶靈》)可謂新瓶舊酒的女性成長寓言。

就文類來看,《魔女席瑪》是一部結合心理驚悚懸疑與超自然元素的劇情片,然而細究便會發現,本片的結構亦符合同志成年(coming-of-age)純愛小品的架構,電影宣傳標語精煉道出本片探究的議題:有時最恐怖的莫過於發現自己真實的身分(Sometimes the most terrifying discovery is who you really are.)。

這裡倒不須急着把「身分」兩字等同於女同志身分,畢竟真實的自己可以有太多種不同的樣貌。

事實上,蟄伏於自己體內的魔物恐怕是恐怖電影迷再熟悉不過的母題(motif)了。

若將這個母題置於成長故事的脈絡來檢視,觀眾不難發現許多恐怖文本的主角都是青少年,因為成長本身便是處處充斥恐懼的過程:從青春期過渡到成年的身體產生諸多令自己感到陌生的未知變化,「我」不再是過去熟悉的「我」;青春期因此是模稜、脫序、無法以舊有知識理解的恐怖,這種源自自身的陌異感在本片可謂與斯堪地那維亞式的沉鬱冷冽氛圍完美融合。

由艾莉.哈柏(Eili Harboe)飾演的席瑪擁有用念力移物的能力,自小對家庭造成極大的威脅,席瑪的父母更是千方百計試圖抑制席瑪過於強烈的情緒波動。

劇中擁有偏執控制欲的家長、以基督徒信仰教育成人且篤行禁慾的席瑪與其壓抑的憤怒都讓人聯想到史蒂芬.金的經典小說《魔女嘉莉》(Carrie)與後續在1976和2013年上映的改編電影(片商最後決定的譯名也反映出這個連結),然而除了女性覺醒與成長的恐懼之外,這部電影更直接地將魔女的形象扣連到女女戀的情慾探索。

導演在訪談中表示自己期許《魔女席瑪》能對恐怖/愛情電影提出新詮,並坦承本片的靈感源自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1983年的科幻驚悚之作《死亡禁地》(Dead Zone)、同年由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執導的《千年血后》(The Hunger)和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1968年的恐怖經典《失嬰記》(Rosemary’s Baby),而後者「不是逃離怪物魔掌的故事、亦非女人身為受害弱者的寓言」,《魔女席瑪》融合北歐家庭通俗劇、女性成長故事和超自然驚悚片的題旨便可從此窺知。

[繼續閱讀...]

 4 ) 祛除那只黑鸟:女性意识成长的寓言

在只有四人上座的放映厅看完《Thelma》之后回味良久,觉得这是一部充满符号和隐喻的电影。

然而发现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并不多。

这里从个人的观影记忆和感受出发,对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和意象做一种简略粗疏的解读。

涉及大量主观看法和剧透,以下内容请谨慎浏览。

男性角色:《Thelma》全片总共出现了三位和女主角有对手戏的男性。

首先是Thelma的父亲。

父亲是本片当仁不让的“男主角”。

父亲这个角色隐喻了控制女性的父权制度。

影片开场,父亲带着小Thelma在林中狩猎,枪口却对准了年幼的女儿,这一紧张的瞬间立刻展示出一种强弱极端对比的权力关系。

枪口然而他没有杀死Thelma,镜头一转,女孩长大,出现在现代都市中的大学校园。

但父亲仍然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她进行着严密监控(记得母亲在电话中说的那句话吗:你父亲教会了我如何用网络查看你的选课)。

Thelma与父母通话时的神色,从一开始就充满不安,但她此时仍是驯顺的。

不久之后,父母入城来探望她,三人在餐厅时Thelma由于发表了自己关于科学和信仰的观点而遭到了父亲的严斥,一度落泪。

父亲真的是在批评女儿“嘲笑他人”吗?

不,他不想看到的或许是她对这个世界萌生出自己的看法。

当Thelma“生病”后,我们了解到原来父亲是一名医生,早在女儿幼年时就发现了她的反常,因此对她进行了“治疗”,手段包括宗教引导和药物控制。

然而这些手段在Thelma搬入大学校园后纷纷失效,她开始故态复萌,因此不得不搬回家中重新接受父亲的“照料”——绝对的身体和思想控制,在祷告、吃药和洗澡的戏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令我观影时如坐针毡,深觉不快。

癫痫科医生是另一位戏份较多的男性。

与“父亲”同为医生,这个角色可以看作父亲的分身、一种意在控制和规训的社会制度。

在Thelma接受检测的场景中,医生用一系列问题窥测她的内心,引发她的压力和欲望,使她失控。

最终他告知Thelma,她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精神方面的问题,换言之是“疯癫”。

福柯曾指出,医生在疯癫面前的权威正是因为他“父亲和法官”的身份,“他的医疗实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过是对秩序、权威和惩罚的古老仪式的一个补充”。

电影中关于疯癫的诊断,引出了Thelma童年时的问题,也将她推回父亲身边,重新接受童年时期与父亲的权力关系(女医生作为父权制度体系的一员,也试图将Thelma推回父亲身边,“你或许该问问你的父亲”,但这一过程最后仍由男性完成)。

疯癫也进一步引出了Thelma的 “家庭病史”,将在稍后讨论。

第三位有台词的男性是Thelma的男同学(好像叫Kristopher)。

认识之初,男同学对Thelma从小受父亲灌输的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投去哂笑,并称自己笃信科学和理性。

那么他会是帮助Thelma摆脱父权控制的人吗?

一场“吸烟”的戏拆穿了他:他引发女性的欲望,只是为了满足其男性凝视和幻想的需求。

男孩的卑劣手段被同行的女孩点破后,Thelma的呕吐反映了她对这种男性凝视和幻想的极度恶心,以及对自身欲望的羞耻和厌弃。

最后一位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男性角色是Thelma的弟弟。

虽然这个角色出场极晚,戏份极少,没有台词(毕竟只是个婴儿…),但其存在仍然树立了自己的特殊身份:父亲的接班人,父权控制的继承者。

Thelma和弟弟同时出现在父母面前时,弟弟明显是受到偏爱和照顾的那一个,而Thelma则总是受到质问和斥责(* 弟弟的名字是Mattias,在希伯来语词源中意为gift from God, 一种上帝的礼物,仿佛天赋特权)。

父母抱着弟弟望向Thelma的眼神女性角色:电影中出现了远多于男性的女性角色,下面分析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人物。

首先是Thelma的母亲和奶奶。

Thelma的母亲和奶奶,是历史上所有在父权控制下衰老和死亡的女性的缩影。

在电影开场不久的打电话戏中,观众便能发现Thelma的母亲下肢残疾。

但直到影片后半才揭示了母亲残疾的原因:她曾由于无法控制女儿、无法照料好男性继承人而跳桥自杀。

除了自戕的过激行为,母亲在父亲面前一直是驯顺的,以帮手形象出现的,也是父亲用来控制Thelma的感情手段之一。

她打电话给Thelma查课,敦促她喝下有药的茶。

父亲也用“你母亲很担心你”这样的说辞逼迫女儿接受远程监视。

奶奶的角色则表明了在父权控制下,母亲和Thelma可以预见的未来。

英文字幕是grandma(不知挪威语里有没有区别),并不明确是奶奶还是姥姥。

从影片情节看来,这一老年女性似乎是父亲的母亲,而有意思的是,其形象却与母亲极为相似(好吧也有可能是我脸盲)。

奶奶的“反常”和“疯癫”与母亲和Thelma的经历也形成呼应——奶奶认为自己的反常害死了丈夫而发疯,对应着与母亲和Thelma认为自己与儿子/弟弟的死具有责任而残疾/发疯(* “奶奶”的病房里的照片很有趣,因为我们无法辨别照片上的是“奶奶”与幼年的“父亲”还是“母亲”与“弟弟”,再度暗示了父权制度在代际关系间的再生产)。

最终奶奶在医疗/父权制度的治疗/控制下,成为病榻上一具生命力丧失殆尽的躯体,并被后代几乎彻底抛弃和遗忘。

奶奶病房里的照片除Thelma之外,片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Anja. Anja可以被视为Thelma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欲望的外化(我一度以为Anja是Thelma精神分裂幻想出来的“朋友”,但看完之后觉得她作为女性意识和欲望是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Anja这一角色,出现在Thelma远离父母、进入城市和校园后开始的新生活中。

Thelma对父权控制每一点有意无意、或明或喻的突破,几乎都发生在Anja在场的情况下。

从图书馆初遇时的身体失控,到同去夜店、喝酒、吸烟,最后发展为恋人之间的亲密行为。

Thelma在和Anja的交往中,经历了精神的剧烈波动:首先是好奇,然后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中途又感到羞耻和痛苦,最终学会接受和享受。

Thelma对Anja的态度变化,不是恰恰和大多数女性认识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性别意识和身体欲望的过程一致吗?

以这个视角来看整部影片,也就不难解释主角Thelma的“病”或者说“超能力”了。

Thelma的异常,隐喻的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表面上看,Thelma的病/超能力会引发她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失去控制(产生抽搐、幻觉),也会引发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失控(人或物瞬间位移)。

仔细回想,不难发现病/超能力的发作,总是出现在Thelma产生被爱和去爱的愿望时。

因此Thelma的失控,其实是她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她曾经被父权制度严格规训的身体和精神的交战。

而病/超能力对客观规律的扭曲则暗示,我们自以为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其实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确定不移。

记得影片开始的大学课堂上讲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而这一认识,正好体现出某种“科学”的不确定。

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可能是当权者用种种手段敷设的幻觉。

“父亲”和“医生”利用宗教、社会制度(对应医院)和技术(对应药物)在Thelma和奶奶四周搭建幻觉,并冠以疯癫之名,以此引发她们的自厌和自弃。

影片中,Thelma搜索精神疾患的资料时,发现了疯癫与女巫审判史——亦即女性受迫害史的关联。

Thelma在网络搜索自己的“疾病”时看到的关于女巫审判的历史插画这类幻觉,也许相对容易被撕破—— 现代人自然不会再轻易被中世纪流传的迷信混淆视听。

可是,用“现代知识”搭建的幻觉,往往却更容易令人视作理所当然并深信不疑。

但知识生产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被权力形塑和建构的过程呢?

影片对“客观规律”的扭曲,恰恰挑战了观众的常识,敦促我们反观自认的“真实”和所处的“客观世界”:一个仍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世界。

那么,影片又呼唤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从角色的命运或许可以看出导演的取向,而角色的命运也和几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交缠在一起。

人物命运和意象:

火火,曾是父亲用来规训小Thelma的工具(“父亲把我的手放在蜡烛上,告诉我这种灼痛就是地狱的感觉。

”),它代表着痛苦和惩罚。

疲惫不堪的父亲在船上自燃,喻示了父权制度最终对男性自身的荼毒。

而水的内涵则更加复杂:它有时是危险的,在实现报复时也几乎扼杀希望(溺毙了父亲和弟弟,也几乎溺毙母亲和Thelma)。

但它同样可能疗愈(Thelma和Anja在游泳时再度相遇而互生好感,甚至连两人的facebook头像/主页背景都是游泳的照片!

)。

Thelma和水的互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女性和整个社会环境的互动:或仇恨,或温柔,很多时候无法预测,难以受女性自主掌控。

但最终,Thelma从湖水中清醒过来并浮向岸边,在那里吐出了令人匪夷所思之物:一只黑鸟。

实际上,黑鸟的意象贯穿了整部影片,如同父亲对Thelma的控制遍布四周。

这些黑鸟盘旋在校园上空,当Thelma第一次邂逅Anja并产生朦胧好感时,它们疯狂冲撞过来,尔后便发生了Thelma的第一次痉挛。

影片海报上,也正是一只黑鸟遮蔽了女主角的双眼,按照本文的解读,这样的设计或许暗示出父权控制导致的女性的盲目。

吐出黑鸟与Thelma吐出的黑鸟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意象,是曾爬入她口中的蛇。

在基督教传说中,蛇是魔鬼诱惑女性时的化身。

然而,这是历史上由男性掌握的话语所造的比喻。

影片中的蛇,在男性凝视之下强行贯入Thelma之口,像是由男性灌输给女性的耻感,一种对女性欲望的羞辱。

蛇和黑鸟,羞辱和控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最终,Thelma将僵死的黑鸟从腹中清除出去—— 她终于摆脱了束缚。

随之而来的那些近乎“神迹”的情节(治愈母亲的残疾,预感Anja的电话和身后一吻),自然也就不难解释了:它们象征着女性拿回了她本该拥有的能力和幸福。

预感之吻影片最后,与开场时镜头渐近地面相呼应,结束的镜头渐渐推远。

镜头之下,她和她牵着手融入人群之中,仿佛成为了和你我一同行走在这世间的普通人。

Thelma的名字再度浮现于大银幕。

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希望和意志(wikipedia)。

回想起影片中,父亲看着Thelma表情复杂地说道,There is something with you. 而母亲也说,It’s something much greater than us. 在种种欲言又止的晦涩隐喻背后,我想影片其实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女性如何从“第二性”的历史命运中挣脱出来。

幸运的是,这件伟大的事,something great,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也必将继续发生下去。

(所以我说...不愧是女权主义大本营的北欧产出的电影啊……)关于戏中戏的一点补充:电影中Thelma与Anja以及Anja妈妈一起去看舞剧的那场戏,虽然对舞台表演只给了很少的几个画面,却瞬间让我觉得和某个现代芭蕾版本的《哈姆雷特》非常神似。

但我一时想不起来是哪个剧团的演绎,而且对莎翁戏剧了解不多,因此本来不敢妄言。

不过看了豆瓣上这篇评论(Q&A NYFF )后,发现可能并不止我会将这部电影与《哈姆雷特》联想到一起。

简单看来,《Thelma》的故事似乎与《哈姆雷特》中的许多元素都有呼应,包括疯癫、落水、是否选择挑战父权等等。

但《Thelma》的剧情并不仅仅单向地接受《哈姆雷特》的影响。

前者也能视为对后者的解构和重述:舞台上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剧目,更寓意历史,HIStory,一部由男性写作的文本。

Thelma等女性,是被排除于舞台之外的观众(舞台上的角色,与电影相反,以男性居多,并且舞者的形体姿态格外突出masculinity)。

可是Thelma和Anja在台下的互动却在整个剧院掀起了巨大的危机:天花板上的吊灯摇摇欲坠。

这一剧情似乎在说,当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那么即便被排除于聚光灯之外,她们仍然可以积蓄起颠覆性的力量。

Thelma在危机将要爆发的关头竭尽全力控制自己并逃离现场—— 我们再次看到她身上那场新生的女性意识和过去所受的父权规训的交战。

但令人庆幸的是,最终她接受了Anja的吻,接受了自己,并与爱人携手共赴未来。

因此《Thelma》没有成为《哈姆雷特》式的悲剧,这部电影也恰如其分地以她的名字为名,可以称得上是一篇HERstory.

戏中戏的男性* 剧院戏的取景地是Oslo Opera House,也是超酷的现代建筑啊…按照我的理(脑)解(洞),电影中女主角身处的环境也是很有意思的:现代城市环境,如片中的大学校园,是孕育女性意识之地。

身处城市让女主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父亲的控制。

现代建筑的表皮:玻璃幕墙,也隔绝了黑鸟直接冲击女主。

反观养育她的前现代空间,即乡村和自然,则是压抑女性意识之地(幼年的女主在森林里差点死于父亲的枪口)。

当然,这样的二分法是粗暴浅薄的,以上所有的解读也都囿于个人局限。

而无论电影或是生活,永远应当有以不同方式去理解的可能性。

看了第二遍,补充的一些细节用*号和斜体加在文内。

另外想要补充谈一谈的一点是影片关于“光”这个元素的运用。

影片开头的分级信息便提示片中有大量强光闪烁镜头,而闪烁的光,总是出现在Thelma产生“去爱”的愿望时:影片中第一次灯光闪烁,是Thelma看见Anja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在某间酒吧的信息时。

随后她便去了那里,在酒吧的灯光闪烁中与Anja之间的气氛升级。

之后,她在宿舍楼下找到Anja时,路灯也发生闪烁。

而在剧院,Thelma同Anja的互动也使头顶的吊灯明灭。

在医院,医生诱使Thelma回想起与Anja的过往时也伴随着大量闪光镜头。

最后Anja在闪光镜头和爆炸场景切换间消失,可以理解为Thelma无力调和自己“去爱”的愿望同自己受到的规训之间的矛盾,于是只能选择将一切情感隐匿封藏,连回忆也一并抹杀,如同婴孩被封冰下,Thelma被封泳池。

消失和伤害,实际是对情感的压抑造成的,而非情感本身。

Thelma最终在恐惧中回归被“家庭”和“宗教”控制的生活。

烛光熄灭,仿佛女孩心死。

烛光熄灭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Sigmund Freud 和Wilhelm Reich的心理学观点之争:前者认为人类的潜意识/本能是危险的,需要被社会控制和压抑;后者则认为危险的往往不是人类的潜意识,反而是社会对人类潜意识/本能的控制和压迫造成了危险。

我想影片是偏爱后一种观点的,因此它将“光”这个元素同Thelma内心对Anja的切慕联系起来,仿佛为突破社会禁忌、自由去爱的观点赋上了与“要有光”这样的神谕同等的崇高地位。

与此同时,点出“光”的特性似乎也表达了本片对不同解读的开放和包容态度。

影片开篇,片名在强光闪烁中出现,并且如前文所述,电影开场不久后便借教师之口说:它(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取决于我们使用何种仪器检测。

而这部影片本身恰恰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其意义取决于我们持什么观点去看。

强光闪烁中出现的片名

 5 ) 挣脱

(一)蛇,乌鸦墨绿色的蛇在苍白的皮肤上游走,攀缘,在脖颈上盘绕,收紧,缓缓挤进了少女的嘴里。

电影中的蛇多次出现,都和安雅有关。

西尔玛喜欢安雅,所以安雅的出现代表欲望,于是蛇-安雅-欲望就联系起来。

基督教文明中常常用蛇来代指欲望,可追溯到圣经,蛇(serpent)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人类祖先因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自此蛇就成了欲望、邪恶的化身。

西尔玛对安雅的欲望不仅仅关乎性,还是一种精神的渴求,和对自我的追寻。

自小生活在严格的基督徒家庭,西尔玛习惯于压抑本我,将自己塑造成标准的乖女孩:不喝酒,不抽烟,不化妆,不谈恋爱,每天和父母通话汇报。

压抑的一切终究要爆发,只等一个契机,安雅就是那个契机。

几乎和西尔玛完全相反,安雅喝酒吸烟谈恋爱,晚上泡吧,从传统角度看,算是个坏女孩。

乖女孩和坏女孩相遇了,她们互相吸引,她们在彼此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种可能性,是梦里的自己。

乌鸦群聚成黑云,一只接一只,凶狠地撞在玻璃窗上。

巧的是,乌鸦的多次出现,也都关乎安雅。

西尔玛是压抑的,生于基督教家庭,然而家人的和睦只是虚伪的假象,一触即碎,上帝对她来说不是无处不在的救赎,而是无所不在的监视,和不知何时到来的审判与惩罚。

于是,欲望刚出现苗头,就会有乌鸦降临,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抽搐。

无它,乌鸦就是上帝惩罚的使者,是父母的耳目,是正统的捍卫者。

影片结尾,西尔玛终于吐出了乌鸦,她终于不再为做自己而愧疚,那是最后一丝负罪感的消散,是对本我的释放,是与自我的和解。

(二)抽搐西尔玛的多次抽搐,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安雅的渴慕,其二是对这一欲望的压抑。

反映在电影中,所用的意象分别是蛇、乌鸦。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冰山一角,在意识表面下,还有潜意识,而这之间存在一个审查机制。

潜意识中包含不为世俗所容的欲望、本能,它们往往不能通过自我审查机制,到达意识层面。

但压抑的潜意识必须有所释放,否则会引发精神疾病。

西尔玛对欲望完全压抑,本我无法与自我达成和解,于是,内在矛盾外化成为抽搐。

 6 ) 自由意志的觉醒(文章后半段对剧情有强烈的剧透)

据提尔搭档Eskil Vogt透露,“新作是一部在挪威前所未见的电影,它展现了强烈的视觉元素。

”我觉得说的范围有点小了,因为这是一部涵盖太多元素的电影,把全部元素集合,你会发现好像之前看过的片子从没有哪部包含像西尔玛的这些。

这可能是一部全球前所未见的电影,其实就是单从女同片的角度讲,已经没哪个片是西尔玛这样的了。

所以片子挺特别的,找不到类似雷同的片子。

涵盖元素太多,有超自然,惊悚的元素。

有宗教,男权的元素。

有女同,性觉醒的元素。

有最终的自由意志觉醒元素。

电影某段甚至让我有了是否是悬疑片的元素,因为我想是不是安雅只是西尔玛的幻想人物,因为她在父亲母亲控制中从来没有朋友,于是幻想出了一个人,这个感觉是在观看影片中持续了挺久的。

我尽力去解读涵盖的内容,希望观影的朋友们能看到影片想表达的更多元素吧。

以下涉及到了强烈的剧透,可以看完前面元素的介绍,暂停文章以下内容的观看,去看电影先啊。。。。。。。

按分镜头依次顺序吧。

1.影片开始,父女二人走在祥和平静的冰面,冰面下游动的鱼,画面很唯美。

2人走进雪原,看到一只鹿,父亲慢慢举起枪,瞄准了女儿的后脑。

父爱场面的强烈变化,引出惊悚镜头,足够吸引观众去追寻结论。

2.西尔玛长大上了大学,镜头表现中,看得出她的孤独感。

晚上直接被父母的电话质问了一天原本固定却产生了改变的行程,西尔玛是每天活在父母的监控中。

3.自习课中,乌鸦代表了父母的监控,西尔玛内心渴望乌鸦的死亡,癫痫的发作,可以认为是西尔玛对监控的强烈抵抗,是渴望挣脱的表现。

片子的后续中,可以看出乌鸦也代表了宗教的监控。

4.西尔玛因为癫痫入院,听到要联系以前的医生,了解病史,首先想到不要被父母知道,心底是充满对父权的恐惧,也看出西尔玛的迷茫困惑。

5.夜晚,西尔玛梦境中,有一条蛇去了她奶奶的病院,穿行在她奶奶的身体上,影片最后能发现,西尔玛的超自然能力应该传自她的奶奶。

这段是不是有点潜意识相连的味道啊。

蛇,在北欧更多扮演了恶神,在西方更多代表了引诱。

在这里代表了西尔玛意识中的自我寻找。

6.父母来走访,从谈话里看得出,其实应该是当面的监控。

西尔玛谈论了其他人的父亲,其他人的父母。

父亲突入的批评了她,父亲嘴里说着众生平等的话,透露出来的却是父权的味道,母亲看着突入的父权话语,没有任何语言,默许了男权的威严。

最终夜晚中,西尔玛再一次向父权男权低头认错。

7.父母离开后,晚自习结束,西尔玛跟着内心的指引,去酒吧寻找了因为癫痫发作而认识的新朋友-安雅。

和一些同龄人的交流中,没有接通母亲的电话,在迪厅中,看到父亲的电话,马上离开,接了父亲的电话,仍旧是惧怕父权的,但这一次,并没有说实话,而是跟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

8.晚上想起了安雅,安雅就出现在了西尔玛的楼下。

见面后,西尔玛短暂的癫痫,在后来可以看出是想挣脱对女同的思想禁锢,不过这次癫痫消失很快。

两人挺正常的在一起度过了一晚。

9.两人接触逐渐增多,谈论了父权,谈论了宗教。

她们想挣脱父权,挣脱宗教。

讨论中,火被赋予了地狱的象征。

10.音乐会中,安雅的抚摸,让被父权和宗教禁锢中的西尔玛产生了强烈的抵抗;存衣间的从被动到主动的接吻,最后西尔玛拒绝时候的呕吐状,其实是想吐出身体里的禁锢。

最终回家还是对宗教进行了忏悔,在对父权的忏悔中,改变了想法,最终只描述了一个很轻微的2杯啤酒的忏悔。

11.西尔玛在教堂中寻求宗教的回归,然后带了一个曾经鄙视但是却是认识的男同学去参加聚会,以此抵抗女同的诱惑。

安雅以为她会回归到之前的状态。

但在几个同学恶作剧的诱导中,西尔玛唤醒了对安雅的性幻想,这一次潜意识里出现的蛇代表了性,代表了西尔玛性的觉醒。

12.寝室门前,看到安雅的电话,西尔玛崩溃了,因为她以为可以回归到父母眼中的正常,但今天她知道她真正要的是什么了。

在压抑中,她崩溃了。

13.西尔玛再次到了医院,想探寻内心的疑问。

影片已经一半14.医院中,知道6岁之前发生过一次,但被强效抑制药物让她没有这段记忆。

是父权对她觉醒的禁锢。

也记起了小时候一件小事,西尔玛近距离的转移了弟弟一次。

片子中充满了父权男权中,弟弟在母亲的眼里比她更重要。

15.在医生的诱导下,潜意识里出现了安雅,因为父权和宗教的禁锢,她进行了抵抗,安雅消失了。

16.通过医生的谈话,知道了奶奶仍然在世,寻找到了医院,看到了没有意识的奶奶。

通过护理人员,知道了奶奶是有超自然能力,可以控制其他人。

17.泳池中,从控制自己被淹没,到泳池水面被封死,最后自己可以逃脱,重新回到泳池外,西尔玛意识到了,她有控制人,包括自己生死的超自然能力。

18.对超能力的恐惧和让安雅消失的悔恨中,电话了母亲,最终回到了家里。

19.父母的一杯饮料,让西尔玛意识模糊了。

父母也告诉了西尔玛,小时候,她弟弟是如何到了冰湖的下面。

冰湖下的小男孩,镜头还是挺惊悚的。

20.西尔玛在父亲的监督下,进行宗教忏悔,但忏悔的最后,她质疑了上帝,质疑了父权,表述了对自己的觉醒,对自由选择的觉醒。

21.父母一致决定,当宗教父权无法控制西尔玛的时候,要用最后的方式来结束,就是让西尔玛变成她奶奶一样,毫无意识。

22.对西尔玛的沐浴,让西尔玛意识到了,她可能要变成她奶奶了。

23.清晨,西尔玛梦境中,父亲一人驾船到了湖中心。

群鸦乱舞中,父亲开始自燃,父亲面临选择,是在船上被烧死还是在水中被淹死。

几次出现的水,感觉有净化的味道,是否这里在水中死亡,有点点西尔玛希望父亲被净化,而不是去火中殉教?

24.惊醒的西尔玛,意识到了她的潜意识中,父亲死去了。

西尔玛走入水中,游向深处,是要救父亲?

还是希望自己得到更深层的净化呢?

最后游到了学校的泳池,主动拥吻了再次出现的安雅,代表了彻底的性选择的觉醒。

25.游泳馆外飞来的,代表着监控的乌鸦让西尔玛回到了湖边,嘴里吐出了一只死去的乌鸦。

西尔玛看到万物生命的景象,看到了放在柜子中手机有了安雅的来电,她又复活了吐出的那只乌鸦。

西尔玛意识到了,她的能力并不只是杀死人,她能掌控生命的生死。

26.西尔玛回到家中,找不到父亲的母亲看到西尔玛,已经知道西尔玛杀死了父亲,西尔玛抚摸了母亲的腿,母亲可以脱离轮椅,自杀未遂造成的腿部瘫痪被西尔玛的意识治好了。

27.西尔玛离开了家,重新回到了学校,林中的鸟也只是鸟,已经不再是监控她的鸟了。

她自由了,自由的选择和安雅在一起。

整个片子结束。

超自然的片子,加入了很多元素,我们没法再深入的琢磨其中的道理,因为超自然的元素注定往科学的角度去思索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得到的只能是惊悚。

编剧,导演还有演员奉献了一部整合元素如此之多的片子,本身已经足够让我们去观赏了。

最后说几句,可能是废话,可以无视。

西尔玛,Thelma,这个词除了人名,本身也是意志力的意思。

片名应该是双关语。

意志力没有对错,如果父母正确的引导,让西尔玛更早意识到她拥有的不是杀死人的能力,而是自由的控制生死的能力不就好了么,可以拯救很多人的生命,甚至复活生命。

但宗教的控制,这是上帝造万物生命,恶魔剥夺万物生命的控制,父亲是理解不了的,发生了片中不少悲剧。

(此段对上帝的信徒可能造成刺激,请无视这段,我仅作为一个电影观众进行了自己的观影感受,解读而已)

 7 ) Thelma:艾莎女王的表妹,魔女嘉莉的远亲

男性拥有超能力,通常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女性拥有超能力,被告诫不要使用,最后能保护自己,就算不错了。

台北院线于四月四日上映,就在基督徒庆祝复活节之后没多久……挪威深受注目的新锐导演Joachim Trier(尤沃金·提尔)从清冷写实的《 Oslo, 31. augus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即《奥斯陆,8月31日》)、《Louder Than Bombs 记忆乍响》(即《猛于炮火》)转变成炫目瑰丽的惊悚类型《Thelma 魔女席玛》(即《西尔玛》)。

不晓得过往支持他的文青观众是否能接受新的尝试?

左:Eskil Vogt,右:Joachim Trier导演尤沃金·提尔和多年的编剧搭档Eskil Vogt(艾斯基·佛格)表示他们这次想从形式主义着手,极力发挥影像风格。

虽不同于以往的拍摄路径,主题仍是一向关注失衡的家庭关系、周遭压抑与个人意志拉扯。

过去作品偏好男性主人翁,这次改为女主角。

这点可能要归功于编剧艾斯基·佛格。

艾斯基·佛格的独立编导作品《Blind 盲》(即《盲视》),后天失明的女主角在内心世界恣意操纵笔下角色,有时荒谬有时可笑。

其实电影的剧中剧根本是暗指电影编剧地位能左右全局。

这个心理力量概念衍伸到《魔女席玛》,席玛的超能力便隐喻个人追求独立意志和情感的张力。

《Blind 盲》片中的夫妻再度携手在《魔女席玛》饰演席玛父母。

导演和编剧两人坦承一开始受到Brian De Palma(布莱恩·狄帕玛)和Stephen King (史帝芬‧金)的启发,但并不想翻拍挪威版的《Carrie魔女嘉莉》,他们甚至没有重看《魔女嘉莉》。

不过台湾片商取名《魔女席玛》摆明就是呼应《魔女嘉莉》的标签。

70年代《魔女嘉莉》悲剧根源来自于母亲对性和情欲的恐惧及厌恶。

原著提到嘉莉是因为性侵而产下的小孩,母亲一度想杀害她。

母亲从此性格违常,沈溺于偏激教义。

母亲压抑嘉莉学习任何有关于生理发展、外表打扮、人际关系……所以嘉莉在学校格格不入,同学由鄙夷而生霸凌。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嘉莉到了16岁仍不懂初经的道理,连师长都心生轻视。

她的母亲不但没有安慰,照旧把经血视为不洁的罪恶。

嘉莉一路上得不到救助,内心的沮丧变成反抗。

作用力会等于反作用力,一次比一次强烈,当众人羞辱到达极致就激发大屠杀,全部同归于尽。

电影对人性非常绝望,毫无救赎。

2013年《魔女嘉莉》由Kimberly Peirce重新翻拍。

她是《Boys Don't Cry 男孩别哭》(1999)的导演,很多人期待会注入现代酷儿的观点。

因为“格格不入”是多数LGBT族群的处境,宗教与社群压力一向是closet的根源。

可惜翻拍离不开原版的框架,能好好发挥的地方不多。

不过Peirce在访谈提到片中那些女同学不断聚在一起讨论找嘉莉麻烦,对她隐含莫名的迷恋。

又如新版《魔女嘉莉》开场改为游泳课,青春胴体浮现性吸引力,与《魔女席玛》居然有点气味神似。

然而席玛与嘉莉的魔力连结就到此为止。

席玛更往前走,找到情欲力量的平衡点,或是说“自我控制”的领悟。

这一点反而和同样来自北欧《冰雪奇缘》艾莎女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艾莎的冰雪魔法原本是中立的力量,因为一次意外,父母恐惧才把女儿的超能力视为负面,把艾莎关在closet。

就如同嘉莉的“格格不入”,让艾莎充满自我厌恶。

幸好父母没有强迫改造艾莎的超能力,再加上早逝失去影响力,艾莎才能逃离宫殿在深山幽谷自由地做自己(Let It Go)。

她如猛虎出柙不懂节制,一口气用力过度把整个小国由夏转冬。

嘉莉的超能力多半是负面情绪的反射,充满杀伤力。

该学会控制的人不是她,而是周遭不知何谓同理心的旁人。

艾莎的超能力其实可以自主运作,不一定牵涉到七情六欲,只是父母误以为没有互动就没有伤害,把她关在情感的监狱里。

安娜公主的真爱之举代表无条件接纳,包含她对艾莎的原谅,甚至是代替父母致歉,艾莎得以在亲情包容的大伞下学习拿捏力道。

《魔女席玛》比上述两部电影复杂多了。

电影开场没多久,图书馆内席玛偷瞄Anja(安雅),接着飞鸟击窗,她倒地癫痫。

这不是超能力的表现,是自我压抑的反应。

不像嘉莉受到旁人霸凌,并没有人排斥席玛。

是父母灌输的宗教信仰在霸凌席玛。

嘉莉可不像她那么信仰虔诚。

片中有很多虚虚实实的异象,或许真的有什么东西击到窗子。

但是飞鸟群聚,恐怕是她内心剧场。

就像吞噬长蛇、困入水底、病床上悬空,甚至是表演厅上方颤抖不已的巨大垂架……这些画面象征危险可怕,形容席玛的恐惧,抗拒内心的欲望。

癫痫发作就像是恐惧到达临界值,突然心灵跳电。

内心欲望的恐惧席玛与嘉莉和艾莎不同之处,她痛苦的主要原因指向压抑同性情欲。

照道理,开放的北欧社会怎么可能存在恐同?

看来只有保守教徒,不论在世界那一个角落,仍旧视同性恋为罪大恶极。

席玛的超能力会受到七情六欲的影响,有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能耐。

小时候嫉妒弟弟占有母亲的关爱,懵懵懂懂伤及无辜。

但她的祖母为什么让丈夫消失无踪,动机不得而知。

国外社群热烈讨论席玛的超能力,除了移位、消失、火焚、医疗之外,能不能控制别人的意志?

有一派认同她父亲的理论,觉得安雅受到席玛的蛊惑。

他们举例如安雅半夜突然出现在席玛宿舍外,以及结尾席玛先感到安雅亲吻她的颈背,接着安雅好像听从指令如出一辙亲吻。

我倾向浪漫派的诠释:席玛无法控制别人的意志,就像她无法改变父母对她的意见,她只能强化安雅既有的动力。

至于结尾亲吻颈背,或可视为席玛的预知能力,而不是控制。

电影对她的父亲赋予人性挣扎。

他不是一维化的恶人,只是用错误的方式关爱。

他对于超出科学理解的范围,朝向宗教寻求协助。

既使如此敬畏上帝,他仍自以为是采用精神药物控制人性。

我最近读了很多“性倾向扭转治疗”的资料,宗教人士妄想矫正同志,一方面信誓旦旦虔信则灵,一方面又怕宗教牌失灵,跨界掺入精神医学手段。

外国常触及弑亲的禁忌,三位具有超能力的女主角,面对家庭争议的方式:《魔女嘉莉》是女儿与母亲同归于尽,《魔女席玛》是父亲承担扭曲两代的责任。

童话版本的艾莎女王不必向父母追究责任,因为电影巧妙地让他们死于海难意外。

在大银幕上欣赏《魔女席玛》,除了视觉可观,声音效果相当惊人,充份烘托惊悚悬疑的气氛,常让人喘不过气。

尤沃金·提尔的父亲退休前从事电影录音,所以他耳濡目染,非常注重声音表现。

若要说电影的缺憾,是剧本的逻辑不完整,快乐但令人无法满意的结尾。

花了许多时间表现炫丽的摄影,却没有余力好好收尾。

不过电影同名女主角Eili Harboe,容貌、气质与演技具佳,把想爱而不敢爱的情愫,表演得丝丝入扣。

对于拉子观众而言,《魔女席玛》是近年必看佳作之一。

Eili Harboe

 8 ) 人性的觉醒

《西尔玛》开头就不同寻常,小时候父亲带她打猎,鹿在她的左前方,他父亲却是将枪指向她。

这就有了悬疑气氛,导演让你觉得会有事发生,结果闲置一笔不说这事了。

转眼之间到了她长大成人,正常的上学,突然有一次浑身抽搐,让她以为自己得了癫痫病。

西尔玛一直生活的很压抑,父母好像无所不在的监视,对课程的监督,对她行为的控制,对她有自己的见解训斥。

她不能成为自己,不能解放自己的天性,欲望让她觉得羞耻。

每次梦中出现的蛇,在西方是诱惑亚当夏娃的罪魁祸首。

后来看心理医生,才知道她六岁时,因为有了弟弟,父母都把爱给了弟弟。

她的特意功能让弟弟瞬间挪到了沙发底下,她从小就被作为医生的父亲喂食精神方面的药物。

后来把她弟弟移到了冰河里,这种不平等的爱,让她父亲打猎时想杀了她,根源也就在不平等上面。

如果把主角换成男人,弟弟成了妹妹,一样有可能是这种结局。

这说明主角是男是女,都没什么差别。

说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如说被压抑的人性觉醒。

不是一味的压制,而是接受你本来的样子。

让天性得以舒展,活力也就出来了。

西方总是通过弑父来打破阻碍,获得自己的蜕变。

最后用特异功能烧死了父亲,昨天看的星球大战更是如此,不仅弑父,还要杀了自己的母亲和师父,简直大逆不道到了极点。

全片出现不合常理的事件时,都有着隐喻。

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一帆风顺时,人很少去思考,碰了壁,路途不顺畅的时候,才真正看清生活的样子。

 9 ) 爱了

其实这部电影的les部分只是小插曲,整部电影真正在讲的是女主自我意识的觉醒。

表白两个女主,太可了。

是从别处看到的蛇代表女主对女二的欲望,这个象征很可。

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女主的父亲还是挺符合父亲的身份的,除去太过于窥探女主的隐私,但是后面到他告诉女主自己的超能力之后对她的囚禁(特别是看到他给女主洗澡,这么大的孩子了好嘛!

),以及他对女主奶奶的做法,我就能理解女主为什么要让父亲在地狱(火)中死去了,但是还是有些心疼父亲,怎么说呢,至少他也是为了外界的人的安全考虑吧。

五颗星不足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爱,唯一不足的是肉戏为什么都是在女主的脑海中而不是现实中发生的啊,现实中的我没有看够!!!

分割段又回顾了一些细节点,觉得女主的抽搐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压抑导致的,尤其心疼在剧院那场女主是哭着跟女二接吻的(好像每次抽搐女二都在场或者与女二有关)还有那天晚上女二突然出现,第二天女主问女二是不是知道她的住址,她说是,那这样是不是说明其实是女二先看上女主的,然后在图书馆女主看到女二一见钟情就喜欢上她了(这才好解释后面女二为什么如此主动吧)但是看过一些瓣友的影评和讨论,我又自己去看了一下女主躺在床上试验抽搐时回忆的女二的场景,有一个场景是女二独自穿着蓝色衬衣坐在图书馆(或者咖啡厅)写作业,这里我觉得要么是女主在与女二图书馆相遇之前就已经注意到她了,要么是后来认识之后来图书馆见她时看到的场景(女二在等她),但无论是哪一种,反正都是互相喜欢就对了!

 10 ) 平平無奇,不痛不癢。

平靜地開始,平靜地結束。

我看完後就像片頭的冰面一樣,就像劇中癫痫醫生在給Thelma測試的腦電波一樣,就像片尾的湖水一樣,平靜。

劇中的同性元素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就像劇中討論的宗教信仰不痛不癢片尾父親在船上自燃,呼應了父親對Themla小時候的「懲罰」,鋪墊了全片對於父權的壓迫終於得已釋放與終結。

我想最後吐出的那隻黑鳥代表Thelma最終從掙扎的苦難漩渦中逃脫預示著掌控力的覺醒與自我成長壓迫性很強的一次觀影感受劇情延展至最後可以出連續劇了我不會追的那種(最後還是閉上眼,把畫面停留在Snohetta設計的奧斯陸歌劇院Oslo Opera House上,畫面再從建築到室內空間的演變交融,然後道一句:It‘s beautiful。

)記《西爾瑪 Thelma》

《西尔玛》短评

谷阿莫6分版。这个女主的技能是我曾经幻想拥有的、目前为止能想象得到的最牛逼的技能!!没有之一!!跟她一比什么神秘博士X战警金刚狼万磁王全都靠边!剧情我就不说了,完全是铺垫整个女主技能熟练度的!不过好在是我喜欢的类型的。嗯,就酱。

7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装神弄鬼

11分钟前
  • yoshimi
  • 还行

这大概是今年观感最不适的一部电影了,胜过母亲

14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女同都代表女权了牛逼

16分钟前
  • AgathaChristie
  • 很差

每个电影节的吸睛元素都掺点,编个老套作文,提不提取出重点不重要,就是一直在试图提点自己有多像阿萨亚斯,唯一有点好观感的摄影,全被别扭的自我感觉良好破坏了...

21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较差

4.5

22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导演擅长的依然是把心理活动用极强的视觉风格表现,但故事神棍了些,惊悚手法也很老套

2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1星,这片三观不正。超能力、百合同性、女拳主义、没问题,炒冷饭大杂烩 随便。但你用这个超能力冻死弟弟,烧死亲爸,是什么大变态啊,还杀人不犯法,灭口不偿命。这超能算是顶天了,心想事成,全宇宙都围着你转,你想谁死就谁死,你想谁活就能复活,你都成上帝了不做点好事造福人类也就罢了,直接给自己家来个灭门是毛意思, 你是想以后就无性繁殖了怎地,女拳片拍到这份上真是没边了,灭绝师太都没这么灭绝人性。

28分钟前
  • 蛮蛮
  • 很差

喜歡影片中對神秘性的展現。

29分钟前
  • xi as usual
  • 力荐

想象力卓绝。我以为它讲科幻的时候它又讲爱情,我以为它讲爱情的时候它又讲宗教历史,我以为它讲宗教历史的时候它又讲心理,我以为总该是心理了吧,结果原来是讲成长啊…

31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推荐

情 未 鳥

33分钟前
  • feelzero
  • 推荐

影片内容呈现很多元素,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宗教与父权对女性的束缚,而在这些议题的探讨中,加入了超能力的奇幻元素,让故事发展走向虚幻无实。这让作品有新意的同时,也削弱了影片内核的表达。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女孩认识自我的迷茫和恐惧,北欧冷故事8779反传统的迷幻

38分钟前
  • hungry
  • 还行

啊实在是太喜欢了!!!!!原来_______还可以这么拍!!!agnes obel的那首歌里唱的and our love is a ghost that the others can't see 简直不能太切题。

42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2.5。腦洞很大,想說的又多又雜,符號整這麼多,也沒有表達的比較好啊...Joachim Trier這部讓人有點失望

43分钟前
  • 裘笛
  • 较差

几缕发丝、一个幼虫、你坐在周围的空气都在触发我的感受,这哪是压抑得了的。

46分钟前
  • 略好些
  • 力荐

半神半魔的宗教寓言通过天主教家庭背景的女孩从否认到接受自我的成长过程被呈现,主角弑父后治好母亲、复活同性恋人并与之结合更像是转嫁了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印证了片中台词"Jesus Satan"对角色的预言,提尔的新片是将神话与宗教象征、成长类型以及存在主义焦虑通过隐晦的视觉语言嫁接并呈现出的杂糅

48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隐喻女性觉醒吧

49分钟前
  • Torrilla
  • 还行

玄幻色彩的题材。我一直觉得的,电影展现的就是现实的窗户。这片包括女巫,通灵,同性,放在欧洲宗教背景下,每一个都是禁忌元素的话题解放。说明现在的欧洲文化,已经从宗教笃信渐离到背叛的地步了。

53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推荐

故事脑洞奇大无比,每半小时就换一个主题那种,根本想不到接下来导演要拍什么。家庭校园爱情悬疑还有巫术类的东西,连剧透都无从说起,但简单归纳其实还是提尔擅长的家人间的心理刻画但是这次略带一些惊悚。同样都是用漂亮的镜头、音乐来烘托氛围,提尔对人物的关怀让他比兰斯莫斯的片更耐看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