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Top Hat《云冕霓裳》里一首Cheek to Cheek,放在预告,实足让我期待今天。
对于喜爱好莱坞黄金时代文化的朋友,看到卡通片、爵士吧、暧昧的雨伞、跟音乐剧一般规整对称的某些调度,也许会略带欣喜。
开头动画片来来回回对准海报:《随我婆娑》《柳绿花红》《生命的旋律》《摩登时代》,《篷车队》的That’s Entertainment 也实足道出“社会戏一场,大家只想看乐子,没人真关心真实与虚幻,小丑是精神生病分裂出的人格还是演戏。
娱乐至上”。
我很喜欢很喜欢这首歌,关于好莱坞音乐剧电影史的纪录片《娱乐世界》,3部,非常推荐。
而对于复古时代的音乐剧迷影,做得刻意,楼主作为音乐剧发烧友,当时有被爽到一点,但就那样了,好苍白的海报和Band Wagon。
踢踏舞和小乐队都齐全,脱口秀转行音乐剧。
Lady Gaga这波原声专辑,无法超越《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爆火歌。
可话又说回来,《小丑2》的音乐剧形式,(音乐本身风格还是当今口水那套,不喜欢)表演形式倒是有意思,并不完美、贴近戏剧真实的歌唱方式,是大胆的,华金·菲尼克斯并不优美、时常低沉卡嗓子的歌声,是具备演戏层面的真实的。
随时开唱开跳这点,哪怕是爱好音乐剧形式的楼主,对这部电影的最终效果也不认为乐观,它不是后台歌舞片,也不是黑暗童话,是不堪混乱的、人性淡漠疯狂哥谭市,而哥谭市,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icon,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了。
音乐剧的假定性需求,就算能与本片世界观匹配,对于非音乐剧受众也难以代入。
小丑的笑症是前史,梦想讲笑话是前史,没人说他爱唱歌秀呀!
缺乏对世界观和前史的精炼介绍,也是本片不精彩的缘故之一,松散,曾经跳舞的台阶只是细节场景,这部续集缺乏戏剧性情节的前史呼应,哪怕是五年前的狂热观众,也会淡忘。
不做传统的商业叙事,导演想做间离效果吗?
毕竟采访小丑时,正反打的一面,常切换到dv 质感的电视屏幕。
哈莉·奎茵和小丑的“心机”,不算隐晦,更不凸显,是含了口香糖没怎么嚼就吐了出来,不上不下。
哈莉奎因看似受小丑吸引,实则是勾出那个过去的小丑,外化为她自己疯癫一面;小丑终于找到精神所托,可他心底知道哈莉这份“爱”并非自然纯粹的爱恋,因此他时常不安于自己被动的位置,幻想中,本为伙伴的哈莉奎茵掏出枪,指向小丑。
二人关系的暗线,缺乏具体叙事细节去承载,既不深刻、隐喻,也不够外向、娱乐化。
故事的外线是法庭审判,不尖锐、缺乏勾心斗角的博弈,支持有罪的律师小伙子,特地选了个高傲、有知识的精英形象,傻傻地瞪大眼睛,控诉不公。
我以为来看的音乐剧和犯罪动作片,没人告诉我是法庭戏啊!
请放我回去看《奥本海默》。
《宿醉》导演让我伤心地铁,伤到地铁坐反了..那首歌…that’s entertainment ,而你这个..this is shit…说实话..你的音乐剧品味还不及伍迪艾伦..我要听Fred Astaire的脚步声缓缓了…本年观影期待值要靠《双城之战2》来拯救了…誓死守卫者米高梅..抱怨完毕..毕竟anything goes每次都要用Cole Porter这首歌安慰自己
我们一度以为亚瑟·弗莱彻就是那个哥谭的常驻恶棍。
跟蝙蝠侠、猫女、双面人纠缠不休的癫狂疯王。
跟哈莉·奎恩抵死缠绵的粗野浪情小布丁。
如今后知后觉,他不过只是一个候选人。
哥谭需要一个小丑,唯有实力超群者才能胜任。
几年前,他们开始面试有阴暗幽默感的亚瑟·弗莱彻。
因为他一度在地铁和电视直播中证明自己潜力巨大。
哥谭看好他,于是给了他更大的舞台。
曾经他得绞尽脑汁才能站上脱口秀节目。
如今一场旷日持久的庭审,让他坐拥全城乃至举国媒体的关注。
他可以担任自己的律师,红西装小丑妆造型出庭。
哈莉·奎恩得以入场,跟他眉来眼去唇语交流脑内互动。
一切都说明,哥谭对这个候选人,是寄予厚望的。
不仅尽可能给予便利,给他大出风头招徕信众的机会。
甚至派出哈维·登特亲自进行公诉。
这样的排面,几乎等于钦点了正牌小丑。
就像新人面试,各部门大佬已经点头,就差在人事走个流程。
然而亚瑟还是活生生把机会搞砸了。
不知哪根筋搭错,他竟然开始认罪。
说什么人都是我口的,说什么没有小丑这家伙。
如此辜负栽培,自甘堕落,让人惋惜,痛心啊。
哥谭惜才若渴,并不是没有给他补救的机会。
用爆炸中断他的胡言乱语,遣忠粉护送他逃离困境。
期待他可以幡然醒悟,重回咧嘴大笑的狂态。
然而他还是执迷不悟,放着小丑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做。
非要向俗不可耐的价值观低头。
跑去跟哈莉表白,还说要一起私奔到月球。
幼稚死了啊。
看到这一幕,哥谭的无数脑袋摇得叮当作响。
这人没救了,培养失败了,只能从头再找了。
于是哈莉轻蔑转身,警车呼啸而至。
被逮回大牢的亚瑟,生命走向倒计时。
说冷笑话施加暴力的机会,拱手让给他人。
那人会是小丑吗?
也许。
哥谭需要一个小丑,祝他们好运。
如果你是前作狂爱粉,小丑角色狂爱粉,如果你想看到疯狂的小丑以及暴力无序的场景,那么你可能不会喜欢本作,因为本作基本是前作的完全反面,是一部解构小丑的反小丑片,导演在影片里疯狂攻击奉前作为神作的观众,甚至不惜引入哈莉·奎茵这个角色来指代观众,这也导致哈莉·奎茵除了唱跳与旁观亚瑟之外,没有发挥的空间。
如果说前作聚焦尽皆癫狂代表兽性的小丑,那么本作则回归脆弱压抑代表人性的亚瑟。
影片故事主线是亚瑟的庭审,他的律师竭力想证明亚瑟患有人格分裂,杀人犯罪的是亚瑟另一个分裂出来保护自己的小丑人格,而哈莉·奎茵则爱上了小丑人格,她不断地告诉亚瑟不要压抑自己,小丑才是他原本的人格,而穿插其中的则是亚瑟脑中与哈莉·奎茵有关的幻想片段,这些片段都是以音乐剧唱段的形式进行,这也是影片英文名为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的原因。
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 的含义为当处于支配地位和有威信的一方患精神病时,由于双方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受感应的一方受其病态思想影响,二人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妄想内容。
影片中,哈莉·奎茵看似受小丑的影响,但影片里的幻想片段都是亚瑟的,所以真正被影响的其实是亚瑟,哈莉·奎茵爱上的是小丑,所以她不断影响亚瑟,让亚瑟不断认为小丑才是本体,可当最后亚瑟承认杀人的是他,一直都是他,从来没有什么小丑人格时,哈莉·奎茵失望地离亚瑟而去,而当亚瑟逃出法庭追寻哈莉奎茵,想要和她远走高飞时,她才说:“There is no joker, isn't it?”。
所以真正患有精神病的是哈莉·奎茵,她爱的是那个虚妄的小丑,而不是眼前的亚瑟。
离亚瑟而去的哈莉·奎茵某种意义上,小丑的诞生,标志着对传统英雄叙事的解构,可当时间流逝,小丑这样的反英雄反而逐渐被神化,成为用暴力反抗不公的象征,而本片又重新解构神化的小丑,将他打回人形,讲述其复杂的人性:从来没有天生反骨的小丑,只有反抗压迫的亚瑟,或者说从始至终都只有亚瑟,脆弱、破碎、暴力与疯狂都是他的本色。
影片里有一幕情节我非常有感触,这一幕是little Gary做证的时候, Gary对Arthur说:“Don't do this to me, this isn't you.”带着小丑妆的Arthur,轻蔑地回道:“Maybe, maybe you don't know I really was.”接着Gary带着哭腔哀求到:“ you are the only one doesn't laught at me, the only one be nice to me. ”此时的Arthur还强装着镇定,可是声音却开始颤抖哽咽,叫嚣着让法官停止询问。
这一幕明显地透露出,所谓强大的让人追捧的小丑,其真正的内核还是亚瑟,他对Gary的善良是真的,二人曾经的友情也是真的,而小丑则是亚瑟假装强大的面具。
Arthur质问Little Gary其实当小丑被还原成复杂的人,那么也意味着人人都可能是亚瑟,当然更有可能成为小丑,只是随着哈莉·奎因一同入戏的观众,和哈莉一样,只想看到他们想看的:他们要么轻视他嘲笑他,说他是懦弱顺从的亚瑟,要么仰视他神化他,称他是暴力反抗的小丑,可他们偏偏无法平视他,接受他既懦弱又暴力。
而这则是影片解构之后的建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无论是兽性还是人性,小丑还是亚瑟,这些都是完整复杂的人格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有些人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人则拥抱全部。
2024.11.02没想到第二部竟然这么drama。
2019年的《小丑》制作预算在5500万-7000万美元之间,第二部制作成本2亿美元,当然其中包括导演和主演分别拿走2000万美元,Lady Gaga拿走1200万美元片酬。
第一部《小丑》出乎意料的成功,难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还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更难得的是,影片也获奖无数,主演Joaquin Phoenix(华金·菲尼克斯 )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
所有的风光让第二部的制作成本飙升。
虽然大家知道,一般神作的第二部能拍好的概率没那么大,但所有人都期待一部打破所有人预期的小丑如何延续19年的反超级英雄套路继续越走越远。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小丑2: 双重妄想》目前口碑票房双双大崩溃。
再加之,上映前主演华金就有点路人缘崩塌,因为之前被爆出他临时退出了一部电影的制作导致重大损失,网传是因为同性电影尺度问题。
随后又爆出多起华金任性跑路的传闻,一美之前也在一个采访中说电影《分裂》本来定的主演是华金,电影开拍前两周华金退出,一美是临时顶上。
大家纷纷开始批判起了“老白男”华金。
再加之,导演任性,拍摄地点坚持洛杉矶,增加了不少成本。
还有新闻说导演和华金对影片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剪辑权,甚至是根据华金的一个梦构思的。
还有什么不经过内部试映,直接在电影节首映,导致无法做后期调整。
这其实没什么大毛病。
Anyway.在《小丑2:双重妄想》上映后,我也听了好几期播客评这部电影,大都是把这部电影批得一文不值。
听得倒是很欢乐。
基于以上,我本身对电影的预期管理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看完后我发现,I kind of get it,影片不差。
我稍微能够get到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从刚开始的5.8分现在反而上升到6.1分,当然这也不算是个好分数就是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失败,与第一部电影如此成功,都是因为小丑这个IP,所谓成也小丑,败也小丑。
第一部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打破了观众一以贯之地对“超级英雄”电影(当然小丑算是“超级反派”)的预期,重回《守望者》那般暗黑现实的荣光,但比《守望者》当然在现实向更甚之。
《小丑》带给观众的是一部真正的电影,里面有完整的人物故事,精湛的演技以及足够的可解读空间,并不是爆米花流水线好莱坞标准作业。
影片塑造了小丑背后的Arthur的故事,观众看到,顿觉惊奇。
小丑这个大IP在脱离了蝙蝠侠的辉映下作为绝对主角而制作的独立电影,它成功了。
第二部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打破了观众的预期,但却是打破了观众对于第一部《小丑》印象的预期。
观众并不买账。
大家想看的是小丑,但影片给大家看的却是Arthur。
这次,它失败了。
真是好好笑啊。
之前昆汀在在一档播客节目《The Bret Easton Ellis Podcast》中“怒赞”了这部电影。
当然路人自行判断这是夸奖还是有点讽刺,不过somehow他确实承认了这部电影的失败。
截取一些昆汀的言论:「“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Like, tremendously, and I went to see it expecting to be impressed by the filmmaking,” Tarantino said. “But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an arms-length, intellectual exercise that ultimately I wouldn’t think worked like a movie, but that I would appreciate it for what it is. And I’m just nihilistic enough to kind of enjoy a movie that doesn’t quite work as a movie or that’s like a big, giant mess to some degree. And I didn’t find it an intellectual exercise. I really got caught up into it. 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I find myself listening to the lyrics of ‘For Once in My Life’ in a way I never have before.”《小丑2》的元素可谓新鲜,这部搞起了“歌舞片”?
影片围绕着暴乱之后的亚瑟。
他被逮捕,面临审判,同时粉丝众多,律师建议他按照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来进行辩护。
他在狱中也并不轻松,被狱警揶揄,甚至被性侵。
Lady Gaga饰演的Lee出现,Lee迷恋小丑,亚瑟爱上Lee,而Lee爱的是小丑。
亚瑟在片中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唱起了不好听的歌。
他本已经绝望,甚至在第一部的时候,他杀主持人之前原本打算是想自杀罢了。
影片更像是拼接,一段一段歌曲的演绎是亚瑟的幻想,是所谓的小丑与亚瑟对控制权的争夺。
小丑女Lee的角色更像是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观众的隐喻,不断地引导、呼唤,希望Arthur消失,希望小丑永存,让那个在节目上射杀主持人的小丑给我们带来更多delusional的狂想。
但影片借助Arthur的口告诉大家,there is no Joker, just me。
哈!
The joke's on all of you. 我们跟影片中那些狂乱的小丑粉丝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根本没有小丑,只有亚瑟而已啊。
影片名称《Joker: Folie à Deux》,其实Folie à Deux是法语。
中文译为“双重妄想”,香港、新加坡译《小丑:双疯》,台湾译《小丑:双重疯狂》。
我去查了一下意思。
来自维基百科
看了以上解释后,我觉得Folie à Deux是指小丑与小丑女之间精神状态的互相影响,同时也是亚瑟与小丑“两种”状态之间的分裂。
但实际上,小丑也是亚瑟,亚瑟也是亚瑟。
所谓的精神分裂甚至双重人格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
我觉得亚瑟自身从未消失,亚瑟的几次杀人都是被逼到一定地步后的应激行为,他从来不是小丑。
小丑也只是他的一种act,是他应对童年创伤的一种回避性的表演。
他始终是清醒的。
庭审戏里,邻居说起亚瑟母亲对她说的亚瑟的故事就可以窥得一二。
亚瑟的母亲给他编织了一个谎言,亚瑟是为大家带来欢笑的,亚瑟只能信了,信了一辈子。
他不断地写段子,去扮演小丑,根本就不好笑,但他却一直写,因为他不信这套说辞,他就会崩溃。
他只能抓住这样一根精神的救命稻草,以获得一点继续活着的理由。
关于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里面甚至没有一首好听的歌。
华金,你别唱了--- 这之类。
这一点,我跟昆汀观感相似。
昆汀说,「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呸。
里面的歌就不该好听,这又不是《一个明星的诞生》,故事不够歌来凑,里面的主题曲《Shallow》是好听,但这个电影歌再不好听点就不剩下啥了啊。
《小丑2》里的歌就不该好听,因为这是Arthur唱的,他的幻想,他的心理状态,他自己斑驳的嗓音。
亚瑟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十足的loser,但这样的生活和人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
这部电影不应该有任何能让人记住的旋律或者爆款歌曲,这不符合Arthur的人物状态,也不符合影片的基调。
歌曲如果是美的,那这不是亚瑟。
影片中的任何歌曲都不应该崭露头角去取代亚瑟本身。
其实电影一开始的动画短片就已经概括了影片的所有。
亚瑟的影子是小丑,他取代了亚瑟,做出了癫狂之举,但最后影子终究是不存在的,所以付出血肉的还是亚瑟。
大家都想看小丑,却讨厌真实的亚瑟。
甚至第一部中亚瑟的遭遇所获得的观众的一点同情和对他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在第二部的沉闷中,观众都忘记了,转而变得对亚瑟无比厌恶。
你为什么还不变成小丑?
你为什么还不爆发?
你为什么还不放大招?
甚至我喜欢的主播也说等了这么久的最后的庭审戏,以为会开个大的,结果就这?
但关键是,亚瑟本来就是这样。
懦弱的、渺小的、自卑的,即使被捧上神坛,但那不是亚瑟。
他渴求一点爱,但是没人可以给他。
没人会爱真实的亚瑟,那些狂粉都是亚瑟的影子——小丑的。
甚至,真实的亚瑟是讨厌小丑的行径的,他只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才能得到一点点关注,而这关注就是最他最大的讽刺。
于是,这部电影就在影片外完成了一次对观众的再教育。
我不拍你们喜欢看的玩意儿,玩票大的,就溜。
就像昆汀说的,「“The Joker directed the movie. The entire concept, even him spending the studio’s money — he’s spending it like the Joker would spend it, all right?” Tarantino said. “And then his big surprise gift — haha! — the jack-in-the-box, when he offers you his hand for a handshake and you get a buzzer with 10,000 volts shooting you — is the comic book geeks.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ll of them. He’s saying fuck you to the movie audience. He’s saying fuck you to Hollywood.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nybody who owns any stock at DC and Warner Brothers […] And Todd Phillips is the Joker. Un film de Joker, all right, is what it is. He is the Joker.”」
尽管我还是喜欢lady Gaga的,但觉得她还是毁了这部剧,当然也许不是她的锅,还是导演的锅or?
前80%感觉被喂了s,当我想打1-2分的时候,爆炸后的剧情让我还是明白导演并不是故意不想好好拍。
对于这种甩观众/小丑粉丝脸子的导演,叛逆和冒险精神我还是赞赏的,所以。
所以我觉得很可惜:首先来分析一下:小丑的双重人格,一开始为谋杀辩护的时候,不但观众不买账,阿瑟也不买账,啥p双重人格,杀了人就说自己精神分裂咩?
但是后来我们和他都发现,这个人格还真tm有。
我的理解是,这个双重任何其实是个普世性的问题:当歌星👨🎤成为歌星以后,浓妆艳抹,“人设”宣扬某个精神点,最后成为leader,这个leader其实是填补社会精神点虚空,被大众所需要。
当这个形象形成的时候,他与浓妆下的歌星本人是割裂的。
歌星为了被爱/红,就需要一直扮演这个角色,之前david bowie转型就是这么回事,他无法再扮演david,任何面具哪怕一开始是真的,也有时效性,你希望你的偶像永远是精神支柱,就像要求艾薇儿一直是teenager一样。
亚瑟的面具脱不下来了当初戴上面具的时候,他只是一个被生活逼急了的小人物,他的报仇夹杂着自我毁灭,而并不是为了哥谭大义而掀起revolution后来他变得受欢迎:成为名人,有追随者,甚至女友。
他以为自己被爱了,以为“变成小丑”就可以被爱,所以他化上了浓妆,何其天真。
然后被爱以后,他开始幻想,这个幻想其实是以亚瑟的身份幻想的,他没有精神分裂:这是他的可悲之处。
小丑亚瑟皆为一人,你既然爱小丑,为什么不能爱亚瑟呢?
对不起,他的女友并不爱亚瑟,她只爱那个画着妆的,行为激进并有暴力权的小丑。
而他的基底亚瑟,一直是她无视的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她可以用假身份和他对频,小丑是精神体,何必在意父母身份和家庭住址,反正也是假对假。
亚瑟最大的误解是,以为有人爱自己,以为母亲爱自己,以为女友爱自己,以为粉丝爱自己,后来发现压根没有。
这种误解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开到最大,以为女友会怀孕,以为能以亚瑟的身份组建家庭,爱情让人更想变得平凡,但越想平凡女友越不要他。
亚瑟最后不干了,他不想再当小丑,有一个转折点是侏儒的控诉,当你还是亚瑟的时候,你是唯一一个没有嘲笑我的人/朋友,但是你却变成小丑伤害了我/精神伤害。
所以,侏儒怕是唯一一个喜欢亚瑟本身的人,但是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亚瑟决心脱掉小丑面具,最后亚瑟逃离粉丝的车,是亚瑟想回归亚瑟,逃离小丑的挣扎,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切都是徒劳。
这个世上仍然没有爱亚瑟的人,但是爱小丑的人却因为亚瑟否认小丑而遭到背叛,他们的反抗精神随着小丑消失而覆灭,只能把恨转移到亚瑟身上。
所以这就是结尾,一个人丧到这个程度,确实也应该下线了。
Folie à Deux,法文,直譯為「二人共享的瘋狂」,於DSM-5英文病名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中譯為「共享型精神障礙」,意指生活中兩個(甚至更多)生活在一起的人,彼此相互依賴,避免與外界接觸,終於強化彼此影響性,產生共同的幻想(偏離現實或社會規範)。
而片中另一個心理學名詞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中譯為解離性人格疾患(舊名多重人格),患者因為環境壓力或創傷,出現不只一種人格,在特定刺激下由特定人格掌控,對抗壓力與挫折,同一時間,其他人格則呈現失憶、休眠或是旁觀的狀態。
小丑2,全片在討論Joker到底是Arthur為了武裝自己產生的幻想,或是另一個獨立的人格。
其實、導演在片名便以副標Folie à Deux破題--在家中,Arthur的童年是Arthur與媽媽共同創造的, 在舞臺上,脫口秀演員是Arthur與觀眾一起創造的,而殺死施暴者的Joker則是由Arthur與Joker粉絲共同幻想出的。
現實中只有Arthur,Joker自始至終只存在幻想裡。
不過,這部片叫Joker,療養院內的病友,法庭內旁聽眾人,法院外支持者,還有蓄意接近Arthur的Harley Quinn,不斷嘲笑Arthur的監獄管理員,甚至連坐在影廳內觀眾席上的我們,都是為了Joker而來。
看似在乎Arthur的律師Maryanne Stewart,打從心底在乎Joker,只有Joker確實存在,被視為另一個人格,才能達到Maryanne Stewart打贏官司的目標。
沒有人單純因為Arthur而來,就算他殺了6個人。
沒有人無條件的愛與關心Arthur。
噢,或許是有的,Ricky Meline,因為Arther無所謂的一吻而全心全意的愛Arthur,最終被監獄管理員無所謂的殺害。
所有宣稱愛Arthur的人,若不是為了Joker才接近Arthur,就是已經死亡。
但導演就是要觀眾看見Arthur,他的真實、他的脆弱、他的掙扎、他的想像、他的絕望,與他的死亡。
導演就是要身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患者的Arthur失去一切:失去每一個原本願意分享幻想的同伴,最終失去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幻想。
導演要觀眾赤裸裸血淋淋直面自己就是那個全然不在乎Arthur死活社會冷漠與惡意的一部分。
Arthur的罪,Arthur的死,我們都無所謂地補了刀。
首先第一部已看记录为证,当时甚至是特地跑去香港看的片子。
当时的第一部觉得自己有多狂热,现在的第二部就觉得自己有多小丑。
(有大量剧透,介意慎点)基于对第一部的美好回忆,哪怕第二部已经开分很差,心里也在想会不会只是大家的期望都被第一部拉高了,以至于第二部可能本身其实见仁见智不算太坏,只是珠玉在前才分数拉垮。
但是当我看完全片之后,才知道豆瓣分数和舆论风评真的是诚不欺我。
很明确的事实就是,小丑2,是全方位崩坏的一部续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跟小丑1几乎完全是2个水平的呈现。
看完后我的心情也是久久不能平静,第一反应是先去确认下导演是不是跟第一部同一个。
没错,小丑2和小丑1的确是同一个导演。
那究竟是为什么能差成这个样子,这真的是同个导演拍的同个系列的同个水平吗。
槽点是在太多了,只能挑主要的几个稍微讲讲。
1、“哥谭”变“歌坛”导演在这部片里放弃了原来第一部的视听语言和表现手法,几乎将第二部全方位地改造成了歌舞片。
我完全有理由怀疑导演和剧组是不是被lady gaga带资进组绑架了,如果是的话麻烦导演你出来澄清下,观众其实会原谅你的。
全片的唱歌密度目测甚至比印度歌舞片还高,民风淳朴哥谭市直接秒变想唱就唱歌坛市。
但是,歌舞片本身是无罪的。
歌舞元素的插入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推动剧情和人物情绪的传统视听技巧,尤其是在交代人物背景和内心的时候,会显得特别高效和优雅。
《雨中曲》、《爱乐之城》、《歌舞青春》,《冰雪奇缘》。。。。
,历史上的优秀歌舞片数不胜数。
但是,偏偏导演抄都抄不会。
歌舞歌舞,有歌就有舞。
歌我听到了,但舞特么在哪里?
有必要一首歌男女主反反复复地换着唱这么多遍?
哪怕终于换歌了,但歌曲的内容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内容,就是小丑和小丑女怎么恋爱脑。
每次剧情叙事正要马上到重点了,男女主就突然发神经开启想唱就唱的情侣对唱模式,好好的叙事节奏被数量繁多的唱歌环节切的无比破碎。
最后甚至连男主自己都看不进去了,直接在电影的最后借角色之口说了观众一直最想说的话:“Just talk, please stop singing.”官方吐槽最为致命,能出现这台词,就说明导演和演员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最大的弊病。
真的,导演和剧组你要是被lady gaga刀子架脖子上了的话就眨一下眼。
2、不会唱歌的小丑女不是好的小丑女在小丑1里,亚瑟的黑化是有着非常多个层次的铺垫后,才合理地从亚瑟变成小丑,这也是小丑这个角色在第一部里显得特别丰满和自然的重要原因,一切的人物动机都是合理的。
而在第二部里,加入了新的角色——小丑女哈莉。
说实话,哈莉这个角色在电影里表现的作用,除了跟亚瑟谈恋爱和情侣对唱之外,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其他作用。
一是本身小丑女的角色弧光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二是小丑女的存在除了让亚瑟变恋爱脑以外,对小丑和亚瑟的人物行为动机完全没有看出来一点作用。
三是中间有一段叙事貌似是想把小丑女塑造成了亚瑟的另一面,但最后却又自我选择地抛弃了这条线路先是以小丑脑残粉的形象出现吸引到了亚瑟的注意,然后顺利成章地跟亚瑟滚上了床单(这一幕也非常合理地被和谐掉了),在把亚瑟迷倒了之后,最后又因为亚瑟选择做回自我而把亚瑟给抛弃了(原来恋爱脑的亚瑟才是真的小丑)抛弃了亚瑟后,自己却涂上了小丑的妆造,是想接过小丑的接力棒是吧(好的我知道你是小丑女了)通篇看下来,小丑女这个角色的存在意义不明,动机不明,一切都不明。
唯一明白的是,观众知道她是lady gaga,当镜头给到她特写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她马上又要唱歌了。
3、亚瑟的行为动机电影的最后,亚瑟说,“世上从来就没有小丑,一直都是只有亚瑟。
”此时我才知道导演想要拍的是啥。
既然第一部讲的是亚瑟如何变成小丑的故事,那么第二部就要反套路,讲小丑怎么变回亚瑟的故事。
把小丑从哥谭之王拉下神坛,让小丑这个角色重新认识自我回归自我,让小丑这个角色与亚瑟解绑。
一方面能把亚瑟的人性一面重新释放出来,增强观众共情,另一方面也让小丑作为一个符号和象征,在其他角色和地方继续接力下去。
道理我都懂,但是导演你最后表现出来的效果并不是这样子的,而且这也并不是观众们想要看到和理解的东西。
大部分观众其实就跟电影里的小丑粉丝们一样,本身都是有一定的盲目性的。
我们来看这一部片子,本身想看到的就是“小丑”,而不是“亚瑟”,亚瑟的悲惨遭遇我们在第一部里已经充分地领会到了。
并不是说亚瑟这个角色不值得书写,而是“亚瑟”与“小丑”本身在第一部里就已经被深深绑定了,凤凰的演技更是将这个绑定关系绑死结了。
两者就已经不是简单的可以二选一小丑是小丑亚瑟是亚瑟的问题,而是小丑就是亚瑟,亚瑟就是小丑。
一旦想要强行解绑,只会徒然增加角色本身的割裂感,导致观众无法正常理解。
其次,如果真的想要强行解绑,那就得用比原来亚瑟的悲惨铺垫更加强烈更深层次的元素去实现。
如果这个铺垫和元素不够强力,就会造成最后人物动机的转变非常突兀。
而导演偏偏选了一个最没有力度的元素——爱情。
亚瑟用悲惨黑暗和背水一战换来的疯狂小丑,最后却因为跟小丑女的一眼万年恋爱脑上头后而回归自我。
真的,不能怪我们现代人不再相信爱情,而是现在的爱情故事都过于离谱和太想当然了。
4、小丑的象征意义电影最后,亚瑟被另一个病人在一个笑话中捅死了,然后镜头在给到亚瑟死前特写镜头的同时,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背景里杀死亚瑟的那个人,正在发了疯地狂笑,同时还在自己嘴上划刀子。
很明显地意图,就是想表达一种,虽然亚瑟不在了,但小丑的精神长存,永远都会有新的小丑作为哥谭市的邪恶之王而存在。
说实话,我一下子就理解过来了,这个思路其实真的特别棒。
有点像蝙蝠侠第三部的最后,虽然蝙蝠侠不在了,但始终会有新的蝙蝠侠作为正义的符号而存在和接力。
但是,既然导演你是想要拍这个,那电影前面的1个多小时你究竟干嘛去了啊!
你去拍什么爱情啊!
在拍了1个多小时的恋爱脑情侣对唱后,最后的几分钟你才想起来要回归主线升华主题吗?
叙事技术强如诺兰,也得花了足足三部曲的篇幅,才能让蝙蝠侠的符号话延续得到非常自然的呈现。
而导演却想在先描绘下卿卿我我之后,在非常紧凑的半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完成角色弧光的转变和行为动机的解释加人物符号的升华。
不知道是导演对自己的表达技巧特别有信心,还是对我们观众的理解阅读能力特别有信心。。。。。。。
还有太多的点,实在是说不完了。
本来我们想去看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小丑,殊不知去看电影的我们才是那个又傻又肉的“小丑”。
华金·菲尼克斯一直都有杀死角色的倾向,这是由于他长期以来对表演艺术的理解,对“假定性”这一戏剧概念的实践,以及那个注定将伴随他一生的心理创伤——瑞凡·菲尼克斯之死。
于是当听闻他参与到大量《小丑2:双重妄想》的前期创作时,我就猜测影片势必会背离常人的期待。
没错,《小丑2:双重妄想》遭受了票房和口碑的巨大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违背了观众的预期。
观众的预期很明确。
你既然是哥谭市的小丑,那就应该遵循蝙蝠侠世界的设定。
小丑作为一个长期趋于稳定的艺术形象,在经历过恺撒·罗摩洛、杰克·尼科尔森、希斯·莱杰、卡梅隆·莫纳汉、杰瑞德·莱托这么多版本的演绎,每一代演员都演出了各自的精彩,也都没有背离漫画的核心设定。
所以当《小丑2》公布之后,所有人都翘首期盼凤凰叔在第二部变为哥谭地下世界之王。
谁曾想,本片从头至尾就是一个歌舞+律政戏,探讨的主题更是带有强烈的实验性。
我们根本看不到布鲁斯·韦恩的一丁点影子,也根本联系不上漫画里那个癫狂、虚无、诡计多端、“杀不死他的让他更强大”的犯罪之神,只有哈维·丹特这次年纪轻轻就被烧成了双面人,微弱地维系着漫改电影应有的娱乐性。
这次,哥谭可以替换为任何一座城市,小丑也不再是代表伟大黑暗面的“The Joker”,反而沦为了被一名小人物——亚瑟·弗莱克——随意扬弃的符号。
亚瑟是如此卑微、落寞、孤独,不过是个最终死在阴暗走廊里的可怜虫。
整部影片也都如他的死亡那样平淡衰微,没有任何刺激的高潮。
电影抛弃了城市空间的叙述,也就意味着甩开了前作的写实性和社会性。
几乎全部场景就是在监狱和法庭之间徘徊,辅以大量聚焦心理空间的歌舞段落。
电影基本成为华金·菲尼克斯的独角戏,大量的中近景反复拍摄着他瘦骨嶙峋的身体和病态的面容,而Lady Gaga也并未如想象中那般重要。
除此之外,电影不再提供任何意象和表征,而真实的创作目的,在大量对白和特写中逐渐浮出水面。
有的时候,我会感到华纳兄弟这家公司是真有点意思。
给公司人格化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但华纳在我眼里确实有着鲜明的矛盾个性。
明明是历史悠久的好莱坞六大之一,却永远像个有点追求又总爱抽风的落魄艺术家:一时似浑身是胆,花着大价钱成全那些惊世骇俗的艺术梦想,一时如酩酊大醉,放任各位导演犯下各种极度业余的错误。
公司本就源起自一场赌注,导致成立伊始做的一堆有声片全部亏损,直到1927年的《爵士歌王》才开创了新时代。
直到今天,都已经是一百年多年的老字号,掌门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种执拗性格似乎仍未改变,总是在悄咪咪地影响着他们的开发策略。
有时,我不得不迷信公司基因这种说法,某些东西自企业诞生之初,似乎就刻在了它的骨髓里,任谁掌舵也难以更改。
正如他们曾因焦虑症发作,搞砸了许多项目那样(最知名的自然是DCEU),这次它们也纵容了托德和华金的任性放飞。
领导换届不是理由,因为基本的项目监理机制不可能没有。
而更让人好奇的是,华纳甚至时常乐于主动用商业大片的巨额赌注,去押一些很邪性的东西,即不计成本地搞一些实验性、先锋性的要素。
我只能说,虽然这个老字号帝国的阶级壁垒非常森严,但如果你能凭本事融入进去,那么这里很可能是一个艺术家的天堂。
既然这么玩,那就肯定有输有赢。
东西成了,人们会说它是划时代的,如《黑客帝国》。
东西没成,就会遭到圈内圈外的群嘲,就像这次的《小丑2》。
如此看来,《小丑2》搞成这个样子,实是华纳的典型操作。
不过这一次,我很难以简单的“玩砸了”为其盖棺定论。
当然,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它确实砸了。
但当我看完全片之后,我又不能违逆自己的真实观感:这回疯狂的不再是小丑这个角色,而是整个华纳极其项目团队,用2亿美金的成本搞了一个完全颠覆前作、冒犯观众的实验类型片,比当年的《守望者》要激进的多。
片子有许多粗糙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所探讨的主题实在出人意料,还是给我带来了一些惊喜。
《小丑2》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元电影,是对观演关系本质的质询,也是对意识形态幻象的有力抨击。
我们如何期待虚构,又要如何面对虚构?
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在哪里?
虚构是主动制造的,还是可以自发形成的?
包括影像与声音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假定着个体与现实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破裂后又会发生什么?
如果说前作《小丑》最终落实在对社会底层的苦难书写和媒体效应的批判,那么这部就是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文化媒介的一次自反。
任何文化制品都天然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宗教信仰、身份政治、性别政治……哪怕是最无脑最廉价的娱乐,也要建立在朴素的善恶对立之上。
于是,我必须再次搬出阿尔都塞这面旗帜。
哪怕此位爷的一生污点累累(倒是有些像小丑的做派),但他对意识形态的阐释挪用到文化论述上实在过于舒适,甚至无需修改就能精确展示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从本质上是如何影响观众的。
在这位结构主义大师的描述中,意识形态被归纳成了两个命题。
第一个,是说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即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幻象。
人们在意识形态中是以一种想象形式来再现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的。
这说的不就是电影吗?
把“意识形态”替换成“电影”是一点都不违和。
《小丑》第一部与我们建立了一种想象关系,这就是对《小丑2》的想象。
而在《小丑2》中,亚瑟最终在摄影机前替这部电影本身做出宣告:我不想成为你们想让我成为的那个人(电影),我(创作者)做不到也不想做到。
第二个命题,讲的是在意识形态构建的想象关系中,规定了一种由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意识形态把个体(亚瑟)询唤为主体(小丑),但这个主体是建立在幻象之上的。
因此,决定认罪的亚瑟在故事的结尾才能继续宣称:从来就没有什么小丑,有的只是幻觉。
是我杀死了六个人……这段自白由此立刻溢出到银幕之外,不断提醒着影厅里的我们:这个被询唤为主体的个体,也可以是这部电影本身。
于是,《小丑2》就有理由被如此看待:它以一种极其抽象的手段,打破了第四面墙,直接与观众形成对话,而这个对话显然是极具侵略性的。
它明确知道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却并不想让我们得偿所愿,反而质疑这是否值得。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要如此冒犯我们?
最浅显的动机,想必是他们很久之前并没有开发续集的计划,第一部的故事和主题是如此完整,没有更多想说的了。
但出于某种行业里随处可见的原因,他们最终接下了这个项目,却很抵触将它拍成另一个版本的《雌雄大盗》。
主创(无论是托德还是华金还是其他人)明显不太喜欢陈词滥调的漫画改编叙事,无意也无能力取代邦尼与克莱德的历史地位,于是产生了一个危险而深邃的新动机。
他们将自己这些对续集的困惑与迷茫一股脑灌注其中,作为作品的主题内核,形成一个对电影本体与接受美学的大哉问。
于是,电影变成了一场对观演关系的社会学实验,华纳也再一次喝大了,没有像取消《蝙蝠女侠》那样停止发行它。
在经历了无数漫改电影和商业大片的冲刷之后,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几近麻木,谁曾想《小丑2》试图化作扑火的飞蛾,唤回我们对电影作为一种强力意识形态载体的警惕。
只不过,结果是难称成功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
从电影一开始,狱警们不厌其烦地询问亚瑟“今天准备笑话了吗”,苗头就已经不对了。
这就像是观众不断再问:我们想要的续集准备好了吗?
而如果说此时狱警与观众站在了同一阵营,那么Lady Gaga扮演的哈莉·奎茵,就完完全全是观众的具象化身。
她代表着那些热爱《小丑1》并期待着《小丑2》的忠实观众,第一次出场便向自己的偶像做出标志性的自杀动作。
尔后两人激烈攀谈,起头的话题也是“我看过你的电影不下二十遍”,字里行间均透露着代替观众直接与小丑对话的意味。
而亚瑟也在不断询问“那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吗?
”,就有了一种自反的趋势。
本片中的哈莉·奎茵,基本丧失了这个人物过往的一切特征,成为了这场实验中一个功能性的意象。
她甚至将观众对续集的预期上升到了欲望层面,用痴情的迷恋去形容这种盲目的期许。
然而到了最后,当她没有看到自己期待中的小丑后,她会跟观众们一样,迅速切断欲望,毫不留恋地背对画面,决然离去。
那小丑自己呢?
他就是一个单纯被摄影机限制在画框中的虚构角色,一个假定性的存在,一个承载了无数期望、其实只是被强行询唤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幻象。
电影认为这个幻象是如此的易碎、僵硬,根本容纳不了更多的意识形态表达。
他是爱着哈莉(观众)的,但又无法违背自己内心所望。
他接受了自己的卑微,认可自己没有实力进化为人们期待的样子,也满足不了哈莉(观众)对他的无限想象。
他甚至被媒体、被狱警、被街道上的喽啰、以及被哈莉持续地解构、重构,都很难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主体了,幻象也就此被打破。
他的坦然认罪从类型剧作的角度看,自然是相当刻意且令人失望。
但如果将他看作一场影像实验的符号化对象,那么这个转折又有着顺理成章的必然性。
实际上从第一部,他就已经不同于以往任何版本的小丑了。
他有了名字,有了具体的身世背景,衣着和妆容也与我们熟悉的小丑有着诸多差别,只有熟悉的气质贯穿始终,还有那个看起来精神错乱的癫笑症。
在那个时候,托德·菲利普斯无意完全颠覆小丑这个艺术形象的稳定性。
但这次,在华金的推动下,托德也毅然决然地把这个角色推到了完全颠覆性的方向。
实际上,他们早就暗戳戳留了后路——在前作中,一闪而过的布鲁斯·韦恩还是个小孩,这就暗示亚瑟·弗莱克不太可能是与蝙蝠侠相爱相杀许多年的那个小丑。
但是在前作非凡的成功下,人们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期待视域,便会自动忽略那些不符合这一视域的细微线索。
当然在此之前,也没有任何蝙蝠侠作品提到过,哥谭曾经还有过一个祖师爷小丑。
总之,《小丑2》似乎就是想用自身的“牺牲”来证明,当你笃信一个完全由意识形态虚构而成的主体时,你的期待往往会落空。
意识形态扭曲了现实与个体的链接,将之重塑成了一个想象关系,个体与现实两端所看到的都不是真实信息,因此这种关系注定是不可靠的。
不难推断,你在一个虚假的关系里能得到的,大概率只会是失望甚至绝望。
自此,Folie à Deux也就有了更多的释义。
它表面上指的是亚瑟所塑造的小丑,传递给了片中的哈莉·奎茵、狱警、媒体和古惑仔们不切实际的妄想,同时它仿佛也在揭示着电影给观众塑造的艺术形象,也让观众两两成对地传递着不切实际的企盼。
所以我也已经盲目地相信,《小丑2》是为了践行一个惊世骇俗、层次丰富的主题表达,是一个思路激进、力求探索观演关系的边界、完成对媒介与艺术一次自我反叛的影像实验。
说它是一场行为艺术,或者是一出廉价的、可笑的、故意激怒观众的心理游戏,其实都可以。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每当在进行审美的时候,我们总要对抗事前的期待情绪与实际接触之后的差异。
我们对一个作品的评判,到底是受到先入为主的预设思绪所影响,还是出于实际的欣赏感受。
也许每个审美者,都被曾经的审美经验和舆论凝结成的集体意识支配着,很难看清一部作品的真正样貌。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逃离各种意识形态幻象的包裹,不能触达到真正的现实世界那样。
然而,即便我认为《小丑2》的创作目的是如此宏伟壮烈、深刻饱满,我也确实很难给它更高的评价。
因为在最表层的设计上,影片有着太多想当然的简陋与遗憾。
托德和华金毕竟在剧作技巧和影像形式的造诣上,还达不到大师级水平,难以驾驭如此高度的先锋构思。
首当其冲的就是歌舞段落的平庸单调。
片中大量的歌舞段落全部落在人物的心理空间上,即内心的想象和抒情。
哪怕是监狱那场亚瑟的独唱,还是哈莉放火后展开的逃跑歌舞,也都只是心理空间的外置,而非在嵌套空间和意向空间之间转换,也就没能将“非在场”的电影情节与“在场”的舞台内容自洽地融合,更不具备对本文所述的创作目的和主题动机的推动。
另外确实唱的挺难听。
其次,亚瑟在法庭上的几次辩论和做戏都没拍出应有的张力。
他的身体和疾病,本质上是影片中的奇观,是一种剥削元素,但第一部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剥削去深化人物,但这一次只是视听上的点缀。
后面的认罪虽然是这场实验的最终目的,但从类型创作来说依旧是简陋粗暴的,是概念先行的产物。
这些缺陷都从不同程度消解了主题立意的尖锐,让人不知是该沉浸在戏剧情境里,还是抽离出来去结构性地审视。
但不管怎么说,希望华纳继续保持这种在商业大片里抽风的调性,继续大张旗鼓地进行类型实验,万一又碰撞出下一个《黑客帝国》呢?
当然,这美好的愿望也有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作祟。
这应该是我近十几年来在电影院里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影片了。
我不是那种会故意抱着猎奇心理去品屎的观众。
虽然我偶尔也会在电影院里看一些烂片,但是那些烂片我也能屎里掏金般找出一点乐趣,比如索尼影业的《莫比亚斯》和《蜘蛛夫人》,起码有美女可看。
但是这部《小丑2》真的一无是处。
会买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要么对蝙蝠侠漫画感兴趣,要么是对蝙蝠侠游戏感兴趣,要么是喜欢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要么是喜欢DCEU,要么是喜欢2019年本片的前作。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这部电影对你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践踏以上提到的这些与蝙蝠侠和小丑有关的文化产品曾带给你的美好回忆。
我绞尽脑汁想到的可能不会被本片冒犯到的人群,可能就只有两位主演的粉丝。
导演好像搞错了什么,上一部小丑跳舞下台阶的片段火出圈了,他就以为观众就喜欢看小丑唱歌跳舞,所以把这一部拍成了歌舞片。
上一部跳舞的片段能火,是建立在整个影片有个扎实的故事基础上。
单独把歌舞片段薅出来,没有根了,立刻就死。
《美国队长2》的电梯打戏也很火,那是不是续集就应该让美队被困两个小时电梯?
我不知道导演是先想出要把《小丑2》拍成歌舞片这个天才的主意,还是先敲定了Lada Gaga这位女主演。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是整个影片的风格都在迁就女主角的技能。
这就有点像当年张艺谋拍《三枪拍案惊奇》,主演请到了小沈阳,于是整个影片都为了配合他,走上二人转的风格。
最早传出本片口碑翻车的消息,我心想大概是前作起点太高,续作才相形见绌,也许调低期待值去看,也还行。
最终的结果就是抱着侥幸心理的我被狠狠打脸。
如果你没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看得人十分憋屈的窝囊废电影。
如果你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对着前作狠狠踩几脚,把前作主角人物弧光给擦掉的窝囊废电影。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窝囊废电影。
什么是窝囊废电影?
如果我们把一个故事的主角遭遇形容成憋屎挑战,那么正常电影就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厕所,然后坐在马桶上一泻千里,拉完回头一看,全都正中靶心,都没有沾到马桶壁,最后只按一次按钮就冲得干干净净。
而像本片这样的窝囊废电影则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最后全拉在裤子里了。
据说本片及前作主角是在影射川普,但是这种拉一裤兜子的观感明明是在致敬拜登。
前作主角备受欺凌,最后终于爆发,观众压抑的情绪也随之宣泄。
而到了本片,主角就变成了受到外界打压只能在自己颅内小剧场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意淫。
影片中的现实维度,主角狗屁作用都发挥不了。
如果说窝窝囊囊地死掉就是主角亚瑟的宿命,那还不如当作上一部的故事都没有发生过。
反正在阿卡姆疯人院窝窝囊囊地死和在自己妈妈的破旧公寓里窝窝囊囊地死也没多大差别。
上一部的结尾,小丑觉醒了,一切已经很完美了。
当然会有很多观众好奇亚瑟这么一个普通人怎么成长到与一身高科技的蝙蝠侠打得有来有回。
这部分不好描写,那么一切停留在上一部的结尾,留些想象空间给观众也不错。
这个续集不是非拍不可的。
我回去翻看自己5年前给前作写的评论,当时就提到如果《小丑》有续集,肯定会变味。
但是当时设想到的最坏情况,也不过就是《小丑2》变成一部俗气的爆米花电影,至少还能具备一点娱乐效果。
结果最后导演端出来的这坨东西,让人从中享受不到丝毫的观影乐趣,纯粹是在折磨观众。
当年我写《小丑1》的影评还提了一嘴《脱口秀大会》。
5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从初露锋芒到红极一时,再到被一个响指打没了,然后今年又秽土转生,还一分为二。
《小丑》系列电影的主角也一分为二了,小丑加上小丑女,但是俩人不是简单地说脱口秀了,而是搞脱口秀加唱歌跳舞,所以这俩人是对标王冕和大张伟是吗。
影片的主线就是被关进阿卡姆疯人院的小丑接受审判并且最终被判死刑的过程。
庭审过程中不断提到前作的故事。
续集风格和类型大变样,完全不考虑继承前作在给观众提供类型满足感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实际的故事推进过程中,每前进一步的推动力都来自对前作的引用,对前作采取的是一种既要背叛又要利用的态度。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不擅长拍摄续集,这一点从他的成名作《宿醉》系列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当年就有人调侃《宿醉2》不过就是把《宿醉1》重新拍一遍,只不过场景改到了泰国。
《小丑2》拍成现在这个死样子,还真不如就把《小丑1》的故事搬到泰国重新拍一遍。
我猜本片导演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大概是预估到未来几年之内,也许会有一批以陈思诚为代表的中国导演替他把这事给办了。
本片当中小丑的辩护律师采取的策略是证明他有双重人格,借此给亚瑟脱罪。
而与他们对簿公堂的控方代表则是地方检察官哈维登特,他表示小丑这个双重人格一看就是假的,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双重人格。
如果要说本片有什么现实意义,大概就是展现了粉丝拱火、偶像买单的互联网生态。
小丑女就是小丑的粉头,以她为代表的小丑拥趸一心盼望哥哥越抽象越好,千万不要循规蹈矩向世俗妥协,否则就会削弱那种“哥哥只剩下我了”的使命感。
结果最后小丑声泪俱下地认罪,让小丑女等人全都大失所望,在他们眼中这就相当于哥哥塌房了。
路人只是希望他们的偶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而只有那些上蹿下跳的粉丝是真的希望他们的哥哥死。
我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那天晚上我本来可以选择去看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的,但是因为那部电影场次较少而且时间较晚,我第二天还要上班,所以最后还是一时失手选择了《小丑2》。
我应该去看王俊凯的电影的。
听说俊凯现在在国内还有部热映中的《749局》,是一部堪比《上海堡垒》的烂片。
《上海堡垒》和《小丑1》都是2019年的影片。
5年时间过去了,国产电影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而已,好莱坞电影则是呈现出自戕式的质量滑坡。
我现在十分想看《749局》,我估摸着应该不会比这部《小丑2》更烂。
本质上,《小丑2》并不是一部烂片,它糟糕在叫了“小丑”这个名字,如果系列从第一部开始就叫做比如《美国精神病人》之类的话,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第一部讲了亚瑟是如何在整个社会的忽视与虐待下逐渐演化为恶魔。
第二部类似于第一部事件的余波,在一次次庭审中亚瑟迷失自己,拥抱那个给他带来名声的“小丑”形象,但最后良心发现却也走向死亡。
优秀的摄影,丰富的隐喻,精细的表演,有些冗长但还算看得下去的故事,总说不上是烂片吧,然而《小丑2》这个名字就成了原罪。
OOC对于一个角色来说可以说是很致命的缺点,小丑这个角色自从诞生就一直是蝙蝠侠的宿敌,他头脑精明,心思缜密,用各种恶作剧进行作案,一代代的小丑角色都因为这样“邪恶的魅力”而被人喜爱。
结果《小丑2》里面的亚瑟,最后躺平认命,忏悔认罪,成为了一个求而不得的舔狗。
这对于那些熟悉小丑的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就像是蝙蝠侠投资失败破产了,在街边乞讨,路人丢了50美分他就感激涕零,然后每天排队救助餐,拍到了高兴地告诉阿福:“阿福,我要到饭了!
”
就像是超人化身克拉克肯特在报社工作时因为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被露易丝雷恩带头霸凌,心情郁闷叫了个大diao萌妹陪自己解闷。
你想想,你想想,同人敢这么写都很离谱了好吧?
第一部大家以为是小丑起源,第二部还在不断与心魔抗争,而且当不当小丑很大程度上是讨哈莉欢心,最后因为被撅了演不下去了在法庭上痛哭忏悔认罪躺平任嘲,你管这个叫小丑?
怕不是把Joker拍成了一坨屎Clown吧?
(谐音梗扣钱但是真的很好玩)
因此电影的头等问题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看似重新解构了“小丑”这个角色,其实除了衣着和世界观之外,小丑这个角色的特质已经偏离本体太远,这样一个带着“投降主义”倾向,优柔寡断的亚瑟,他可以是任何人,但唯独不是小丑。
说起来,近几天京东金融的事情,就是一个得罪自己的核心用户会遭到怎样反噬的绝佳案例。
《小丑2》亦如是,电影里大家期待着亚瑟成为小丑带领这场“小丑运动”走向反社会的高潮,结果亚瑟绥靖投降,于是被自己的信徒杀死。
电影外大家期待着《小丑2》,却只看到了一个人名叫小丑的精神病人,自然也用票房和评分宣布了这一部电影的死刑。
只能说,《小丑2》不是个烂片,但讲了个没人想听的烂笑话,所以死得不亏。
音乐原声什么时候出!凤凰叔和Gaga对歌曲非传统的演绎有一种粗糙而奇特的力量,特别惊喜的是凤凰叔嗓音带一点磨砂感,和Gaga的声线意外适配好听。影片的歌舞元素也很合适,可以看作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通道”。
歌舞片段太平庸 法庭戏很无聊
印象非常深的是被哥谭市民追捧的“小丑”与被关在疯人院牢房的“亚瑟”,所面临境遇、以及角色转变的反差。但不管是众人簇拥还是独自一人,他的底色都是孤独。虽然这一部里找到了真爱哈莉奎因,但他灵魂的孤独确属无药可解。
关于冒犯与挑衅的电影,嘲讽首部的拥趸,挑战以sanity为标准的普通观众,但如果你受到精神疾病困扰,也许本片不只是感同身受,因为作为spectator你也成了疯狂的一环。不能完全否认威尼斯遇冷和影迷抱怨来源于我们身处系统的sanism,而本片从anarchy和court drama切入,真正展现却是被社会系统创伤之后的被边缘的madness,再一次被利用于偶像造神,而人们早忘了,在成为Joker之前,他首先是一个疯子。Todd Phillips选择音乐剧形式是因为人们可以在音乐中重塑现实与幻想的边界,而Lady Gaga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可以让最平淡的场景成为盛大的“脑内自杀"。尽管缺乏交叉性的认识(种族和阶级被再次提及又边缘化),可是电影还是以悲伤的疯狂演出做出了最决绝的落幕,无论世界如何混乱,正义如何定义,都容不下没有意义的疯子,那么这一刻只能跳舞了。
前面三十分钟我还不理解为什么观众会那么讨厌这部电影,到后面我悟了,我悟到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卡拉OK大电影。但是抛开大量毫无意义的状态戏,粗糙的人物关系递进,还有卡拉OK场面…我觉得电影不抱高期待的话还可以,技术层面和风格营造非常不错,结尾的那段处理我也喜欢,至少我们目睹了小丑的诞生与尽头。
@ Lotte Cinema Gimpo Airport|WTF did I just watch…? So weird (not in good ways)… 歌舞确实怪,插入老坞片解嘲也没用。其实全片就一个他是而他不是但所有人都希望他是最后别人帮他证明他不是的概念,根本不需要水这么久。感觉原教旨Joker爱好者要气死了(哈莉已经先气死了)。导演最大Arthur Fleck嬷嬷(有一说一有些戏我看得挺愉快的)。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消化这个片,干脆不消化了吧(。)
风评差的原因和「进击巨人」的结局类似,作品呈现和观众预期不符,导致一部分自大成疾的观众上帝们破防。
忘记打分了,额只能说看观众老爷们各自口味吧,我觉得及格肯定是有的,画面色调都挺好的,我其实原来对老鳖无感,看完感觉可圈可点的地方挺多的,包括几个舞台演绎我个人还蛮喜欢的。但是歌曲的部分是否确实有些多了???可能原来我就没抱很大期望看这个,所以看完觉得还行,但看的1570所以还是不亏的
你鳖大电影feat小丑。全片和小丑最共情的时刻:“你别唱了,我不想再唱歌了。”
看得出导演有在努力去解构前作,把那个塑造得被众人追捧的「反叛英雄」小丑给拽下「神坛」,陷入更大的空虚。通过对小丑「是否人格分裂」的审判,塑造小丑的一体两面,就算象征着「权威」/被奉为「神」的人自己丢失了「信仰」,「信徒」们会继续信奉,但同时也会将他抛弃。恶的延续永无止境。但本片的呈现结果不能说事与愿违,但确实也不太理想。歌舞的加入似乎是为了填补剧本的缺失与空洞,唱得很好听,但融入剧情显得不流畅、生硬。小丑女的塑造很单一,只是被小丑的言行所影响,仅仅作为随波逐流的代表,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庭审戏份无聊且冗长,一度在想谁来把这个法院给炸了,结果后面真炸了⋯如此种种不足,还有社会批判的消失,都让本该很好的主题表达变得混乱模糊,不尽人意。大失所望。#PREMIERE ELEMENTS CGS
影片中使用大量的歌舞来表现亚瑟的脑中幻想,以至让叙事的节奏多次中断,但幻想的片段又并未能真正替代情节来塑造哈利和亚瑟二人的形象,以至全片过于浮泛,歌舞并未如预期中那般有机地嵌入影片,反而显得割裂与冗长
第一部本来就是一个自我感动式的烂片,第二部只是回归了它原本该有的评分而已
大概知道为什么这部风评不好,但我也确实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回转到精神病本身的关注,还是社会议题绥靖必然失败的隐喻,亦或是皆尽娱乐的用后即弃,多重含义配上足够上佳的电影,无论如何都无法称作庸作,但或许辜负了《小丑》这个名字,也让对小丑这个角色喜爱的观众觉得自己仿佛成为了影片里那些支持亚瑟的人一样被内涵了,这或许就是另一重意味了。
和第一部差的有点多,演技油腻倒胃口。注水严重昏昏欲睡,前半部有点像低配恶心版的lalaland,但是溢出屏幕的秀恩爱好似快手视频。后半部变成迷之法庭庭审剧,歌曲含量高到崩溃。小丑按住小丑女的嘴说你别唱了,此刻be like我的心声
小丑2看得我自己是🤡/hahaland/不知道这片拍出来有啥意义??双重人格还没玩够吗?表达偶像崇拜?还有那个歌舞是嘛玩意儿动不动出来,请了gaga就必须把片酬用到位?满头问号。
在很多层面上是对第一部的拆解。对第一部剧情上的拆解,对这版小丑角色本身的拆解,尤其后者。最终的效果跟故事,跟它的创作思路是非常契合的——抵消所有期待,成全一种自我毁灭式的讲述与选择(包括大量歌舞片段的引入)。之前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悲伤、诡异与愤怒,在这部里虽然还偶尔有回眸,但这次确实被有意削弱了。好像创作者和这版小丑,经历了第一部的轰轰烈烈后,觉得一切无法承受或不想承受。于是面对曾经建起的高峰,用自己的手段,让大厦倾倒,拒绝成为符号、成为“偶像”。虽然才到第二部,但这就是这版小丑的尽头了吧。那就让所有难忘的回忆、悲哀的共鸣,都留在第一部吧,留在那座有意无意建起的高峰上。对行为艺术似的第二部,还是要看下,但看完也就罢了,喜欢和讨厌都不重要,因为面对创作者这次的意图,任何情绪或许都不那么值得的。
天山6厅。三星半,电视/监视器作为潜在的视点承担了类型中反派的作用(也可以看成自反拍小丑2这部电影),探讨的其实是明星制和粉丝文化,观看,就在参与一种造星。Lady Gaga和“外面的人”是所谓的文本盗猎者,将反秩序的快感投射在亚瑟的小丑面,面具的生机勃勃化为图腾的狂欢,也必将吞噬肉身的载体,明星制的娱乐和霸王别姬的不疯魔不成活是异曲同工的,而偶像的“塌房”,带来的是“第四面墙”的炸毁(长镜头高光段落),粉丝开始争夺文本、接替偶像。影片的发力点还是现实与幻想那悲剧性的撕裂,歌舞的尴尬更多是戏剧化这种撕裂的反差,相当于在院线看了一部《黑暗中的舞者》,但也因此显得比较老套,2.0的模仿犯将从《攻壳机动队》SAC开始。
+ 本片最大的贡献,可能是让我们再次思考文森特·明奈利电影中关于假象的复杂性,尽管《篷车队》对于亚瑟来说,依旧是自恋人格所苦苦寻找的寄托——妄想症对形式的完全占有是真正的双刃剑,“角色研究”碾压了本该更宽阔的视角,影片中观看亚瑟的观众仅仅只是冰冷的摄影机。
唱个屁啊 难听又难看
毫无必要的歌舞,毫无必要的续集。华金发挥一如既往的稳定,跟他在《拿破仑》里一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