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 míng。
意思是显然如此,确实。
《一个人的课堂》明明是一部公益电影,但我看过之后,最想说的却不是公益,而是,一位没名字的“奶奶”。
墓碑电影一开场,奶奶的儿子就在广东打工的工地上坠楼身亡。
包工头跑了,儿媳妇也跑了。
上小学5年级的孙子,明明,只剩下她一个人可以依靠。
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孙子能有书可读,起码能读到初中毕业,多认识几个字,将来出去打工的时候,能看得懂路牌。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着爹妈去打工的地方上学,去城里上学,她的孙子,明明,只有一个地方能读完小学,那就是村里只剩下一个民办代课老教师、分属3个年级的4个学生、的西甲村小学。
所以,全村,就她最在意老师宋文化的一举一动。
送考宋老师,要去城里参加考试,教育局组织的考试,过关的继续聘用,不及格的淘汰下岗。
奶奶煮了一篮子鸡蛋,非要给宋老师带上,她全心全力地祝宋老师能考试过关,能有资格,继续留在学校里教书。
这时候,学校只剩下2名学生了。
宋老师下岗了,也要去外地打工,奶奶就去拦。
宋老师都到了火车站,又不走了,要给唯一的学生继续上课,教他最后半个学期,让他小学毕业。
奶奶就给这一老一小,送饭。
送饭的路上,奶奶跌落河中。
在医院醒来的奶奶,不肯花钱给自己治病。
她想把儿子死后赔偿的8万块都留下来,给孙子用。
可她瘫了,孙子没法去学校上学了。
宋老师就背着黑板,来到她的家,在她的病床前,为她的孙子,讲课。
奶奶在“明明”的朗朗读书声中欣然逝去,这就是《一个人的课堂》故事的由来。
毕业典礼【备注】《一个人的课堂》奶奶的扮演者是70岁的演员,宋四维。
演员,宋四维
孩子班里组织观看的,应该是包场。
导演本人也来到了现场。
留守儿童、代课老师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感觉主创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是迫于现实,有些是囿于能力,挖掘得不够深刻。
宋文化这个角色有点迂腐,有点假。
角色设置还是太片面了,人性其实非常复杂。
结尾处的字幕在我看来是为了过审,收得太假,反而有了一定艺术效果总体而言,还算是合格,对于反映残酷现实题材的影片,我愿意多些宽容。
ps.孩子的同学被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用完两包纸巾
对于为何创作费力不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李军林表示:“自己曾经历过年票紧张,坐绿皮火车,没有座位,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同在一起旁边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坐在蛇皮袋上,里面是棉被,五十多岁起来像七十岁的人,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
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只是默默地沉思状态,我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老师,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
那一刻,我肃然起敬,心里非常难受,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的话,我肯定会是他的学生,他也会是我的老师,一个威严的老师,透过他面部轮廓能看想象他拿着教鞭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扯着长长的声音背诵古诗词的样子……我觉得我要他把写进我的电影……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创作缘起”。
孙海英在首映式上说的几句心里话:“……以前,我说话过于尖锐,伤害了很多人,实在对不起大家!
以后我一定注意!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表达我们对农村教师的敬意,可是这位教师的最终命运是到城里打工。
有几个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尊敬过?
有没有不尊重?
说实话,你视而不见的,你瞧不起的人中,就一定有一位农村教师!
”他还说:“我擦着眼泪看完,这是我吗?
我不配跟这老师对等……”孙海英用了“敬意”这两个字,也许,这就是这个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
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用最真挚的爱,教育自己唯一的一个学生。
正是这爱,令人心生敬意,也使得这部影片超越了公益片,它深入的不是一群特定的人如乡村教师,而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灵魂,这灵魂因爱而无比美丽。
文/安琪今晚资溪妇联组织大人带孩子免费看电影,在去影院的路上,妹妹问我:“阿姐,今晚看的电影有《唐人街探案2》好看吗?
”“你猜猜呗,影片叫《一个人的课堂》,讲的是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故事。
”“一听就是说教,感觉会很无聊,要不我们自己去看点别的吧。
”其实我内心和妹妹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我自认为有看过不少关于农村教育的好作品:《童年在瑞金》、《放牛班的春天》、《黑板》、《一个都不能少》等等,这个题材的电影个人觉得很难出彩,我对此片不抱太多期望。
但既已应邀前来,不如看看再说。
果不其然,开场就很尴尬,宋老师和村长的对话就像在背台词,其他配角的表演也十分的僵硬,特别是穷苦山村的女学生白净的脸一直傲娇的昂着、刚分配的年轻男老师说话翘兰花指、宋老师爱人作为江西农民却操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等细节我表示看不透,各种声音和表演分分钟让人出戏。
我甚至担心唱国歌跑调又滑稽,教学生乒乓球和跑步训练不懂装懂,甚至笑起来有点像汉奸的宋文化老师真的能诠释好这个角色吗?
叙事节奏慢、太过写实、戏剧冲突少,没有明星阵容搞得已有几个小孩闹着要走,还有一些人呢在找角度自拍,估计待会朋友圈的配文大概是:好无聊的电影哦,等下去吃宵夜的举手云云。
不过说来奇怪,这种状况竟然只持续了一会儿,渐渐大家都静下来我的心也静了下来——影片中,西甲村即将成为一个死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家庭主妇维持着这个村子日渐凋敝的生活。
村里的小学只剩下4个学生,到最后只剩下1个。
他们陆陆续续的离开让村小学所剩的唯一的代课老师宋文化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让宋文化的坚守显得十分荒谬。
他做了36年的代课老师,工资少得可怜,却以孔夫子自比。
原谅我在宋老师身上看到的是模模糊糊孔乙己和范进的影子。
他的愿望是尽快转正,但转正考试均在电脑上作答,他连打字都不会,基本是交了白卷,作为代课教师的宋老师,没有编制,教育局以一场电脑考试的方式周到而羞辱地终结了宋老师36年的教学生涯。
于是他被一位大学生取代,做了农民。
没过多久大学生老师就跑了,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他和妻子已下决心去广州投奔女儿。
但在车站他让老婆一个人先去,他一个人把最后一个学生教到小学毕业,送入初中后才去广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维修工。
真的,起初真的觉得蛮无聊,全片没有刻意煽情,却是“于无声处有惊雷”,看到最后我竟忍不住流泪、叹息。
同样讲理想主义,相比某假大空的校庆宣传片,宋老师在长长的崎岖的山路里扛着黑板去学生家的身影真的让我几度落泪。
宋老师不完美,不高大,知识水平有限,教学水平陈旧可笑。
他每天拿着旧穿铤敲响一截吊挂的铁轨宣称上课的时候,他拿出录音机庄严的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时,当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充满工作热情的老师,我们看到了宋文化对仪式感的坚守。
宋文化的坚守,是中国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是对中国教育最后方的坚持。
这种坚守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大的幸运,宋文化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份神圣的工作,让人心生敬意,为之动容。
席间我看到多位老师抹泪,因为他们知道影片中所展现的教育窘境在农村真实存在;我还看到领导默言哽咽,他们或许在想精准扶贫的落实,我无从得知,能确定的是他们对农村教育的再一次重视;去年某教师体罚学生曝光,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受万人唾弃,一例体罚,虽德失在先,却终以抵命结束,岂不寒心?!
据不完全统计,像唐明明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我们中国有6103万,我期待每一个像唐明明一样的留守儿童都能遇到他的宋文化老师,而每一位坚守本职爱生如子的宋老师都能被尊重。
十分感谢妇联组织的这次观影活动,同时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对现实的社会有所思。
但有些悲伤,我听闻很多城市的影院并没有给《一个人的课堂》排片,我知道影院确实是要看市场需求的,得估摸有多少人喜不喜欢这东西?
我无法向你保证这部电影有多精彩,但我可以确定它是一部值得观看的良心片。
最后,向朴实善良的宋文化老师致敬,向兢兢业业坚守本职的所有工作者致敬!
前段时间,我从自读课本《倾听鸟语》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生一课》,它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
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
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
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
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
是呀,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开始,我很不乐意,觉得那样做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
后来,我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这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是质朴真实,温暖感人。
乡村自然宁静的美好景色衬托了片中主人公执着坚守的意志品格,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如清泉一般流淌在影片当中,也滋润了我的心田。
以前并不喜欢孙海英先生的表演风格,觉得角色中他的个人痕迹太重。
但这部影片中,他诠释的偏远乡村小学的代课老师,肢体、表情和眼神中都有戏,生动细腻,让我一度忘记了他是孙海英。
为他点赞👍!
此外,片中唐明明的眼神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影片中的几段配乐对情节的烘托渲染效果很好,起码我觉得挺贴合的,喜欢!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心中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份平静。
作为普通人,安贫乐道以及博爱情怀,能让我们活得更加有生有色、有滋有味。
昨天晚上看了李军林导演的作品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深深的感动了我的心,是我想起了学生时代,回到了童年农村上学,如同李军林导演的电影里一幕幕画面身临其境的展现在眼前。
电影《一个人课堂》农村教育题材,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的更新,像这种教育题材的文艺片电影真的是太珍贵了,值得大家看,去分享,不管男女老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即使学生,老师,更不能错过这样的电影给大家带来的回味,是金子就会发光,看了你就长知识了。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生活,读书等,都可以通过这部电影了解的明明白白;不管社会怎么演变,永远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和土里生土里长的农民,就像李白的诗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像这部电影《一个人课堂》明明同学他的奶奶一样,为了她孙子能上学,为了感谢宋老师,经常给送饭,一次送饭下大雨不幸被掉到河里,从此奶奶瘫痪……剧情里的故事宋老师对明明的书信里一句话“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这句话提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养育很有责任心,也不短鼓励明明不要放弃学习。
好多学生去城市读书,唯一的明明同学一个留在偏僻穷山沟,宋老师依旧坚守教学,看到这里,你是否会心酸的感受,留守儿童是多么渴望有完整的家,有好的学校,他们需要教育需要帮助…… 《一个人的课堂》我认为真的很好,好就好在农村教育题材留守儿童一及孙老师的不离不弃,提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心远远大于一切,也发扬了人民教师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这部电影从场景画面讲也很客观现实,农村土房、河水、庄家、还有牛犁地等是我们现在很少见的,还有道具黑板也很现实;从人物角色讲那个明明奶奶、宋老师、明明同学、村长等都符合人物设定,由于时间关系不多说了,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部电影,看了一定收获满满,也许某一个细节属于你或你家的学生等不同的故事。
感觉电影拍得一般……4星是给山区留守儿童的,因为我去过那里,确实很苦。
这个电影算是拍得比较现实了吧。
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分来了几个大专毕业的年轻男老师。
在我们村呆了一年吧,还没等我上3年级,人都全部找找门路,调城里去了。
我小学毕业后没两年,我们村连小学都没有了。
都得上中心小学。
于是,我妹,从5岁上幼儿园起,到8岁上一年级,都是在学校住宿生活的。
据我妈说,学校里的孩子每周回家一次。
回家最重要的事也不是写作业,是先抓虱子。
每个小朋友的毛巾都是硬邦邦的。
学校没有热水,也不能给小朋友用热水,怕把孩子烫着。
(现在我妹在初中了,学校仍然没有热水。
)一个星期之后,孩子回来了,亲妈可能得费一番劲才能认出自己的孩子。
13年我去过云南昭通大关县。
就是冰花男孩所在的昭通。
但是我去的不是大关县城,是大关县下面的几个坝。
我去的是时候,那里才通了电没多久。
孩子们很早就结婚,然后生孩子。
家里的条件都很差,有的家庭甚至没有一件家具。
有一个村子的教室甚至和羊圈在一起。
过多的也不想回忆了。
很多东西不是不存在,是我们看不见。
或者,我们已经失去了看见的能力了。
[太阳]特别推荐[太阳] 一个人的课堂一部优秀的获奖影片,讲述的是震撼心灵的社会课题,因为商业价值不高,即将与我们失之交臂。
特别认同影片的人,要带着孩子穿过半个北京城去看这场电影,因为大部分影院都不愿排片。
中国有一半的儿童,不知道另外一半儿童的生活状况,您以为他们的生活真的与我们的孩子无关吗?
不,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和3500万随迁儿童的生活就是我们孩子的一面镜子,而且在未来也必然会与我们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寒冷的冬天,让孩子在家门口的电影院感受和体会同龄孩子的生活,送给孩子一份最好的成长礼物!
融聚已跟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临河里店)确定了周六(1月27日)上午9:30准时开始。
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观影群报名。
多一个人观看,就多一份心灵的震撼,就多一份对这些孩子,对这个社会的责任。
《一个人的课堂》,很好的电影!
看着看着就流泪,看完,不停地叹气,不停地流泪。
为宋老师,为孩子,为自己同样的教学生涯。
作为代课教师的宋老师,没有编制,教育局以一场电脑考试的方式周到而羞辱地终结了宋老师36年的教学生涯。
可没落到一个好啊!
我们村子里那些老老实实代课教师,清退的时候,两百块钱。
还不如打发一个临时工。
只有那些善于巴结领导的老师能搞到编制,变成正式老师。
考不完的考试,填不完的表格,高不可攀的学术高峰,天威不可测度的领导,努力了!
也老了!
越来越只有落后了!
最终被清退,被抛弃!
但,宋老师习惯了教学生涯,思维、语言、做派、作息、性格、生活惯性都是和学校生活融为一体了!
穷,是穷点,毕竟是宋老师的生活,宋老师还能发点光和热,还有点成就感,至少有存在感,若是把宋老师清退了!
他还能干点啥呢!
在城里清除下水道的淤泥,还要被同样底层的同事算计和压制。
宋老师,不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老老实实的教师的写照么!
一忠一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宋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忠、明明对奶奶的孝,被李导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澳网迟了五分钟 配乐响起感觉不妙 以为是艺术片却是公益宣传片 辛苦了 对不起 打扰了 一星给选材的诚意 一星给在中山公园艰难包场的自称导演朋友的女士
感觉宋老师的妻子是全片演得最好的人物,可为什么演员表没有。口音也得统一一下的好…有一些台词硬塞的痕迹挺明显的,想去看一下《一个也不能少》。不管怎样,低成本、低回报、公益类还需要主旋律的片子拍成这样已经算是不错,情节也不乏动人之处,宋老师有几场戏特别好,闹剧的形式但笑中带泪,很真实。也许也是家乡自带光环吧,还有老妈在旁边一直说像 饭菜不够真啊,用的都是道具,等来等去都没见到凉拌空心菜 以及 为啥我认不出刘坑中学了??明明在它旁边长大。
及格吧。
【2018.01.29/中影尚上/No.15】上映了十多天的影片,但排期太少,适逢影院公益场,终于看到了这部还不错的影片。虽我没流泪但确实有感动,上了一趟洗手间错过了据说是全片最戳心的部分,妈妈说她看得热泪盈眶。
一部表现农村教师的片子,啪啪打脸天朝的教育体制。在天朝,有些贫穷,是你想象不到的。请看过再来评价,不要因为其他原因,来诋毁这部充满诚意的电影!当公知成为贬义词,不知道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个人的悲哀。
唉,过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和期待中的差不多,没有绚丽的特效,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还是喜欢。可能因为自己曾经到过偏远地区支教吧,对留守儿童的话题比较敏感。也知道世界上可能很难有这种境界的人,但还会很感动。真的,有机会去山区去农村看看吧,真的有你们想象不到的艰苦。
故事本身很平淡并没有什么特别,也并不滥情。但于我个人而言,在看故事里这些人物时有信仰方面的联想和感动。苦难本身不值得感谢,但它在带来悲伤的同时也带来陶造人品格的机会。我们该如何善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帮助深陷困境的人?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
民办教师孙海英被卸磨杀驴辞退后,就剩两个学生,来了个大学生老师没几天就跑了,孙海英不要钱也回来教书,就剩一个学生一对一辅导,可是奶奶送饭掉进河里受了重伤,最后一个学生要照顾奶奶也不能上学了,孙海英把黑板搬进学生家里教学,奶奶没有遗憾去世了,最后他把学生送进初中每个月给三百生活费,而自己去了城市当下水管道工人
我支教的地方,很多老师都找关系去县城了,导致山里老师都不够。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派县城里的老师,去山里支教两年。两年之后,就又派新的老师来。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频繁换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以前,觉得来支教两年,时间足够长,但现在却发现,两年也是弹指一挥间。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趟,是教给他们的更多,还是留给他们的伤害更多。唉,太难了~
很感人,尽管质量差强人意
从小到大老爸都是我最好的老师
影片聚焦“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反映教师高贵品质,是一部奉行极简主义电影的朴素之作,一个歌颂积极美好精神的人类主旋律作品。观影:看着看着居然哭了!
立意高,拍得似乎有点儿随意,是我的艺术细胞不够?
为中国6000万留守儿童拍的,良心之作,推荐去看。关注他们,也是审视自己的机会。宋老师和胡老师的选择让我印象深刻:有时候,理想和欲望无法分别,除非良心。
电影主题很好,场景刻画真实,孙海英演技一般,小朋友演得很棒,电影瑕疵(如配音)较多,价值观值得商榷。情怀不等于一切,我们仍需努力。
天笑,你说你一个搞摇滚的,跑来演电影,合适吗?
还能再旧点不
也许人物没有吸引力,但是教会的朋友们很好!
没有关注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部烂片相十足的影片,意外的是没想到还可以,现在看来还是这种平淡的真情更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