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波兰的女修院里。
战乱中,侵入者士兵玷污了这个团体里一个一个的隐修女。
在恶劣的环境中,她们承受着心灵的创伤和肉体的折磨,还面临生命的危险。
有个见习修女偷偷跑出会院,向一名法国红十字会的女医生求助。
女医生冒着风险前来,见到了这个残酷的后果。
年迈的院长被传染了梅毒,还得主持大局。
一个一个修女处于分娩的剧痛中,整个隐修院陷入了混乱…..
尽管修女们根本无力治疗自己的伤痛(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伤痛注定无法被抚平),但她们还是坚持一些有所不同的约定。
在心灵的黑暗和现世的煎熬中,她们努力寻求属天的安慰。
剧情让人想起了九世纪的本笃会隐修院院长圣女艾巴,她的修院在苏格兰东南部的考丁汉(Coldingham)。
突然降临的灾难超出了她们的日常生活。
维京人入侵的时候,为了避免遭受侮辱和玷污,她决然地用剃刀将自己的上唇和鼻子割掉。
她的修女们纷纷效仿她的行动。
一个个脸庞上淋漓的鲜血让残忍的匪徒感到恶心并转身离去。
随后,匪徒又返回将会院付之一炬,熊熊烈火将一众本笃会隐修女吞噬。
灾难并不只是在发生的那一瞬间。
就如殉道的行为并不是在得知结果的那一刻,而是充斥在等待屠刀落下的时间中可能的徘徊、纠结和迷茫。
圣女艾巴的苦难从决心自残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
电影中的隐修女们在面对这一浩劫的时候就背上了自己的十字架。
没有一种理论体系能抚平这样的伤口,在超出理解能力之外的伤痛中,似乎只能问天主:为什么?
灾祸为何临于我身?
我将何去何从?
没有答案。
尘世旅途本身,大抵都如片中修女们的面容:温暖绝望 唯有基督垂视的目光看向我们,祂负起全人类的苦难。
在承受苦难中,我们也效似基督,走向基督。
罗马城外大道上,在夜色掩护下匆忙行走的捕鱼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垂老的乡下人难以理解:“主啊,祢往哪里?
”回答他的只有无法理解的“时候到了,我必须前往。
”
愿效法十字架下的玛利亚,苦刃刺心毅然坚忍。
片中Salve Regina萦绕耳旁,从十一世纪传来,兴许是唯一可能的怀抱。
Salve, Regina, 申爾福,天主聖母, mater misericordiae; 仁慈之母; Vita, dulcedo et spes nostra, salve. 我等之生命,我等之飴,我等之望,申爾福。
Ad te clamamus, exsules filii Hevae. 旅茲下土,厄娃子孫 Ad te suspiramus, 悲懇號爾 gementes et flentes in hac lacrimarum valle. 於此涕泣之谷,哀漣嘆爾。
Eia ergo, Advocata nostra, 嗚呼!
祈我等之主保 illos tuos misericordes oculos ad nos converte. 聊以迴目、憐視我眾。
Et Jesum, benedictum fructum ventris tui, nobis post hoc exsilium ostende. 及此竄流期後,與我 等見爾胎,普頌之子耶穌。
O clemens, o pia, o dulcis virgo Maria. 吁!
其寬哉,仁哉,甘哉,卒世童貞瑪利亞,天主聖母,為 我等祈。
罪孽 战争的阴暗面 竟然修女也不能幸免-《羔羊的救赎》 战争中无论对错的是哪一方,无论是胜利者或失败者,均会被激发出原始的野性,法律、道德、包括人性都会在战场中荡然无存,人类被惨烈的战争挑起的暴虐无处发泄,夹裹着残酷和兽性的余温,总会施加到更加弱小的一方身上,最终受到伤害的总是身处战场并且处于先天弱势的女人和儿童,就连修道院的修女也不能幸免。
不可想象。
本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使用阴暗晦涩的色彩,欲说还休的情节安排,从某个狭小的缝隙中,用独特的视角审视一群特殊的人群,透过她们身心受到的创伤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以及非正常时期人类的兽性,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法国红十字会医生救治波兰修道院的修女并悄悄地为她们接生婴儿降生的故事。
电影有点黑苏联的意思。
但我相信可能确有其事,当时身处战场的各个国家那个不是这样,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不比谁卑劣。
区别只是严重和不严重而已,那及我中华上国谦恭温良。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作为法国红十字会女医师的马蒂尔德被派遣到波兰华沙的医院救治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在繁忙的工作中她被一名焦急的修女恳求着去了修道院,原来一名修道院的修女即将分娩。
因胎位不正造成难产,众修女束手无策,紧急情况下马蒂尔德为她实施了剖腹产手术,母子平安,
女医师为了护理病人,连续几天进入修道院慢慢取得了修女的信任,最后才震惊的发现了骇人的真相,原来修道院在战争时期遭到苏联士兵侵扰,修道院的很多位修女都被暴力性侵,造成7位修女怀孕,其中院长还被染上了性病。
而女医生在回医院的路上也差点被苏军性侵。
幸亏马蒂尔德灵机一动谎称修道院中流行伤寒和麻疹,才使众人逃过一劫。
经此不幸的修女们身心受到严重创伤,毕生的信仰也发生了动摇,然而出于自身利益和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的丑闻是不能被说出来的,对没有相关经验的修女来说,她们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困难,而且还有心理上的困惑,随着婴儿逐个降生,如何处理这些婴儿又是个问题,而女性天生的母爱和毕生信仰哪个重要,无奈之下的修道院院长把这些小孩丢弃在路口期望好心人收养,从而造成了一名修女自杀。
此时马蒂尔德即将奉调回国,临行之前在修女的求助之下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因战争失去家人因而在外流浪的孩子们都收养到了修道院,这样就掩盖了修道院有孩子的现实,使大众以为修道院中孩子都是收养的,这样修道院和众修女也就合理合法的抚养了自己的孩子,度过了眼前的阴暗和困难时期。
影片结束时众修女怀抱婴儿合影时想必也是幸福的吧。
2022.08.30
战争结束了,但是对波兰修道院的修女们来说苦难还在继续,恐惧没有消失。
占领了波兰的苏军把仇恨和兽欲发泄在修道院的修女们身上,连院长嬷嬷也不能幸免。
遭受人间苦难的修女们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但是上帝何时伸出过援手助她们一臂之力?
宗教的魔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修女们产生了信仰危机,开始怀疑上帝是否存在。
当局千方百计的掩盖了这桩丑闻,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随着法国红十字会的女医生马蒂尔德的介入,这桩丑闻随后被公之于众,为世人所知,而这些修女们的命运和结局却由于信仰和宗教、世俗的多种因素和压力下永远的被埋葬和遗忘。
即使是这部使其公之于众的电影,也是采取隐喻暗示的手法来描述整个事件过程,无法平白直诉的去倾诉。
机智勇敢的化解了危机的马蒂尔德成为了修女们救命恩人和希望,对她解除了禁忌和戒备,允许马蒂尔德给她们检查身体,并向她敞开心扉,倾诉衷肠。
但是她们哪里知道,即使是有着法国红十字会护身符的马蒂尔德也差点成了苏军的受害者,马蒂尔德更是顶着上司的斥责,同事的猜疑来做这件事,不让开车,就骑自行车去修道院,白天不能去,就晚上下班后去。
而她如此执着既不是有个性和鲁莽,也不是因为她是个赤色分子,仅仅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拯救生命是她最大的快乐。
善良是人性的最低标准,却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善良是人性最美的光芒。
修道院里宣扬美好,人心向善,姐妹和睦相处的氛围让马蒂尔德感到温馨舒适,流连忘返。
一个修女的意外生产,让马蒂尔德回到残酷的现实,她即将面对修女们接踵而来的集中生产带来的困境。
更要命的是,法国红十字会月底将撤离该地区。
在人命关天面前一切清规戒律都得让步,马蒂尔德邀请塞缪尔医生加入医治怀孕修女。
院长嬷嬷假意将婴儿找个人家,实则把婴儿遗弃,做为母亲的索菲娅修女悲痛欲绝,跳楼自尽,这悲惨的一幕让马蒂尔德伤心欲绝,“你做了你必须做的,剩下的都是命运”,塞缪尔医生的话让马蒂尔德悲伤的心情平复了下来。
遗弃婴儿的院长嬷嬷受到了谴责。
马蒂尔德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街头流浪的孤儿领入修道院,如此就可以掩护修女的孩子也留了下来,这样做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母子得以团圆,皆大欢喜。
马蒂尔德领入孤儿的办法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当地居民赞赏修道院的义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修道院里充满了一片欢乐祥和气氛。
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正像玛利亚修女写给马蒂尔德的信中说的“乌云正在散去,阳光照耀我们的天空,你会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
《无辜者》是由彼得·叶兹执导的犯罪电影,汤姆·塞立克、F·莫里·亚伯拉罕等参加演出,1989年在美国上映。
《无辜者》讲述的是警探MikeParnell和DannyScalise表面上对毒品走私穷追不舍,实际上却听名于贩毒集团。
某夜,MikeParnell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但匆忙中记错地址,错误地射击了JimmieRainwood在长滩的家,误伤了JimmieRainwood。
两位警探发现差错时将错就错诬告JimmieRainwood私藏毒品并袭警。
三年后,正当他获假释回家与妻子团聚时,两位警探突然出现……最终好人恢复名誉,恶警进了监狱。
n在整个被苏联红军性侵的修女是无辜者。
在同情她们的时候,除了同情能做什么吗?
修女面对信仰及个人精神的双重压力,根本没有出路。
最艰难的时候,修女临盆的时候,是生呢?
还是不生呢?
修女能生孩子吗?
不生就是两条人命。
没有选择的空间,甚至余地。
神奇的是有第三者的介入——医生就是为了挽救人的生命。
所以孩子生了下来。
最后也是因着医生的主意——收养路上的孤儿,修女们可以抚养自己的孩子。
信仰就像在火中熬炼一般,不经过不知道它会怎么样。
历史的白雪倾覆,人性的双手已沾满鲜血,在一场历史浩劫面前无人能够幸免,在一段人性拷问之中没人可以无辜。
修女坚持晨祷圣歌,靠信仰相互依偎;她却如夜晚点亮的灯火,靠信念获得依靠。
历史是一个苦难的孩子,呜咽在十字架下,在冰天雪地里嚎啕无声。
最信上帝的人如同魔鬼,不信上帝的人却俨然神明。
其实本身女主角那条线没什么好讲的,不知道穿插那么多她的细枝末节有啥意思。
拍到底还是女性的自我觉醒,修女的尴尬处境,那被遗弃的婴儿就是波兰自己。
最恶的还是人性,拿了宗教当遮羞布而已,最害怕的事情也不是下地狱,真正善良的人还是会顿悟。
拍到最后寡柔了,一看是女导演也就释然了。
导演对于这一事件的描述,过于浅浮,也太多情怀,过多纠缠于受害者的心境,对于施害却一笔带过,这就减少其让人震撼的力量。
相形之下,波兰人在此方面更为冷峻,也更为锋利一些。
不过,好在是真实题材,这样的题材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
一段白绫在一段黑绫里,绫子里又是一件葛麻服,整身整身。
要完全地进去,再完全地出来。
新生的婴孩是,新的生命也是,换一个职业,换种生存方式。
将一车的猪仔从某地载到某地,那是没有任何讲究可言的,也是说干就干的。
卖猪的和买猪的商定好,他戴上一副白手套,捋起袖口,就沸沸扬扬的进行一场“大改革”真是用不着什么心计。
设若说,一个真到需要帮助的文明人,他也要讲点手段,或者吃吃艾艾,或者面面相觑。
总有点抵不过感情,总有点要两全自私和情分。
这么一个人,已经做好了拿掉自己的准备,穿一身教服,像将帅升帐似的开诚布公。
怎好意思下得去面子。
所以,也只有幽灵能看得到。
她在两面山墙之间的木板,选中了一块,旋掉一颗螺丝,在梢头造了假。
祈祷的时候心不在焉。
离开时,又伛偻着,仿佛还嫌那“布卡”做得不够完全。
当然,那是所有之中的这么一种情况,那是她的选择。
有的人,退一步,割去晚上睡眠的时间,借着夜色打掩护。
可惜夜晚太静,皮鞋与青石板摩擦着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响。
再退一步的,也就关起门来,忍着,直面那死亡的恐怖。
无非全是为着和思想做斗争。
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
都不闲着,只有在这样的时候,谁都搅不得谁。
谁也不能觉得自己吃了谁的亏,上了别人的当。
再亲的人都是这样,讲不得血缘和地缘。
孩子面孔的做孩子,熟透了的女人想做母亲也是,男人为了自己的乐,花钱还是现在的忍辱负重,便都是心甘情愿的了。
文明人受不了文明人的方式,却怎么也改不了所谓文明的行为。
她在路上走着,风刮着,将宽松的大氅往两边吹,她的头发在头套里,已经用不着掀起来,贴着的身躯显了形。
多了那么几道皱皱巴巴的折痕。
推开一扇新的门,门里有新的人,新的规矩。
身后,来路前的那扇门,是她已经熟悉了的规矩。
只不过这里更忙碌些。
抬担架的人忙着,记事的人忙着,管事的人忙着,就连趟在床上绑着绷带的人也忙着,忙着做他们自己。
“盘尼西林”只要认得字,她拿走几瓶没有人会注意到。
说来也奇怪,人们丢在大街上的东西总担心着怕来不及回去捡,而只要一面门,几堵墙就能起到粗略的保护作用。
那药柜子,用两面没有上锁的玻璃扇关着,前头走过的医生的白大褂,对襟没有系紧。
她哭着,被请出了门。。。
门外,在风雪之中,山林之外,一片荒凉,哪里又是这外围的墙和门。
2016年法国电影《无辜者》:修道院里的故事,经女导演之手,镜头和修女的情绪描写都非常细腻,扮演修女的女演员们表演都很好,但是女主角有点尴尬,一方面,她身上的故事线相对于修道院的故事显得非常无足轻重和平淡,另一方面,女演员拉格虽然有着法国女神一脉相承的样貌气质,但是演技尚待打磨,如有进步,前途无量。
本应是个悲剧的,但电影的结局很是光明,然而这似乎只是美好的祝愿吧。
电影没有对那些残酷可怕的场面进行回顾, 它很平静地出现在修女们的欲言又止中,我们只能从女主角差点被苏联人强奸这个小细节上窥探一二。
有些信仰那不叫信仰,叫邪教,比如你二姨妈远房亲戚老家的邻居信的那玩意,那个莫名其妙的信仰不准信徒看医生、不准吃药,什么都不准,所以才说封建迷信害死人。
但是比封建迷信更可怕的,是遇到一群猪狗不如的负心汉,比如电影里的苏联士兵们。
电影里的女人们,没有谁是真正有错的,因为犯错的人不是她们,但接受惩罚的确实她们,这实在是想叫人开骂。
这种愤怒不亚于每次出现一些社会恶劣事件,舆论就总说“女孩子应该保护好自己,做到以下几点如何如何”,就算变成绝世高手,灾难又能远离吗?
舆论和媒体能不能让犯罪者们也能管住自己的手和下半身?
归根结底,信什么都不如信自己。
影片的美术真真真真的很不错,不管是女主角还是修女们,包括环境氛围的表现,虽然简单,但很讲究,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上乘绘画佳作。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马太福音 12:20电影《Les innocentes》(《无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二战结束,法国红十字会女医师马蒂尔德在华沙医治伤兵,一晚,她被请去修道院救治即将分娩的修女。
医师进入修道院才看到了骇人的真相,修道院在战时遭苏联红军侵扰,多位修女被性侵,甚至怀孕。
修女们不仅精神和身体受到了创伤,信仰也摇摇欲坠。
然而这桩丑闻并不允许被公之于众...谁是“无辜者”?
对于上帝而言,人皆有罪,没有人是无辜的。
首先是笼罩世界的苦难的普遍性。
当战火燃烧时,修道院里与世无争、虔诚的修女也未能幸免于难。
作为旁观者的医生马蒂尔德也险遭苏军蹂躏。
电影中一位修女说:“起初,你像一个孩子,握着父亲的手,觉得很安全,但那一刻还是来了,我想它总会来的,当你父亲撒手走开,你迷失了,独自一人在黑暗中,你哭了,但没人理你,即使你有所准备,你仍然措手不及,他伤透了你的心,这是我们背负的十字架,在所有欢乐背后是十字架。
”在此昭示出人在苦难中的矛盾心境,她很清楚:“信仰是24小时的疑惑跟1分钟的希望。
”信仰不是人拥有的可以抵挡尘世苦难的盾牌,它是人在苦难中赖以生存的希望。
在战争中,修女是无辜的。
然而在上帝面前,她们与作恶的苏军,具备人道精神的医生马蒂尔德,以及一切尘世之人同样有罪。
教会有它无法摆脱的困境,有它难以逃避的罪责。
修女身上也有人所具备的生存疑难性,规定性,她们身上也体现着上帝显明的忿怒。
修道院的院长为了维护修道院的声誉,维护教规,将新生的婴儿遗弃。
面对修女的质问,她回答:“我让孩子皈依上帝。
”然而她也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后来承认:“我诅咒自己以拯救你们。
”在此,人之义取代了上帝之义,人取代上帝而施拯救之事,必然徒劳无功。
得知婴儿被弃的修女母亲自杀了。
教会的过失在此彰显出来。
在此,婴儿是无辜的,作为母亲的修女也是无辜的,她们只对上帝有罪,面对人,面对宗教,面对尘世,她们是无辜的。
没有人有权利把她们钉在耻辱柱上,宗教的任何教规也都无权对她们横加指责。
压伤的芦苇,上帝尚且不会折断。
在此,宗教和教会显示出不可挽回的消亡趋势。
上帝的悲悯和拯救彰显了出来。
结尾处,脱掉教袍的修女回归尘世,修道院也变成了孤儿院。
当教会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和上帝的强大,承认自身的虚谎和上帝的信实,认识到教会的仪文和教规只有作为譬喻才有意义时,教会也得到了救赎。
沉闷沉寂沉重沉痛沉思
画面非常美。全篇都是灰色调的。直到最后的转正庆祝。那时就感觉像云开见日一样。色彩满溢出来。信仰的力量在于相信本身而不是被救赎。两个姑娘分别是信仰和追求自我的典型,但是难说谁更快乐。mathilde大美女。
节奏欠妥
电影描述的事实令人震惊而惋惜,修女的命运悲惨、女医生的心地善良,画面美。但是啊,整个影片催眠效果也很好。
[ 信仰是24小时的怀疑和偶尔的盼望 ] 但有这一点盼望就足够了,这难道不是最神奇的地方吗!
原来不是我想看的那部无辜者。不过也很好看。纯洁,善良。
3/23/2021 又是男的作孽,女的收拾残局。虽然是真事改编,但是看得不是很顺,三天才看完。女主像辛芷蕾。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信仰是二十四小时的怀疑和一分钟的希望”。冷静克制,气氛也营造得阴郁严肃。修女的吟唱有着加分。但片子强烈的预设立场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单一刻画,始终让人无法深入到这个故事这段历史里面去。结尾修女抱着小孩照相的画面和写给女主的信令人动容。
小乘与大乘OST大赞
战争 医生
阅
这样的结局还是很理想化
美女,沉闷
过于阴冷的画面感注定从一开始就不会是个顺遂之路,当被宗教信仰加持后的走偏,让修女们被迫成为了最最难以承担的受害者,妇女儿童永远是最无辜的牺牲品。太过相信上帝,上帝也不一定能够帮你。女主的军装大衣好看,但是她的线有点无聊。
When it comes, no matter how you have prepared it, still stamp you right in the heart
觉得在女主开车带着那个离开教堂的修女驶向远方的时候,电影就应该结束。人们喜欢HE, 但对于战争的残酷和对女性的伤害是现实的是不能改变的,不是让人们充满希望就能抹去过去发生的一切。个人感觉HE是对那些遭受迫害的女性的不公。
比想象的好看多了 女主角超美超酷的制服大衣
3.5星,以示与修女艾达的距离,但是单就关于信仰那段剖白,字字戳中。到最后还是得靠行动,产生不了行动力的信仰都值得怀疑,产生了也就自己解开。
政治倾向太明显,这种非黑即白的设定一旦不能接受,整个观影过程感觉在听某些传销的讲课。
战争结束了,但是对我们的伤害并没有。她会带来丑闻和混乱…可是丑闻和混乱已经在这里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