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靠jump scare吓人其他的没啥 就一些血腥的片段 而且怪物形象讲真有点荒谬好笑 是因为片子叫smile所以才要放那么多嘴吗?
最后把女主嘴拉老大钻进去也是有点呃 奇奇怪怪 片子还给了媒介传播呢 这怪物倒是科学 有介质 有实体 还能寄生 中途看的一度气女主 自己给别人治病的时候 别人说啥也是不信 就只会你放心这里很安全 还我保证 轮到自己了开始你们都得相信我 不信我就是你们有问题 我还以为落点会在女主真的杀人转移目标 然后让外甥受创伤呢 该说不说要么就自私到底 要么呢你就能自己扛事 好不容易硬气了一下回旧房子搏一把 搞完又跑到前任那里去求安慰 咱就是说 每个人你就是不行是吧 最后还不是挂了 要订婚的没事 前任反而因为信任和残留的爱又被创伤了 爽也没爽到 虐也没虐到 甚至有一点好笑 女主演技是好的 慢慢走向癫狂 中间看似清醒了一些 实则并没有清醒 这种程度的心灵创伤属于是一个很棒的容器了一开始当恐怖片看 到后面就当一部心理片看了 再说了这怪物传播的媒介不就是创伤吗?
这心理上的病还真的是没办法 只能靠自己走出来 外人再多的助力都只能辅助 心里的坎很难迈啊 不过Ross小时候这个没及时救妈妈导致母亲死亡 不好评价 原生家庭的危害啊 心理问题很重要啊
从谜团浮现、发现规律到发现特例的这几部分,都处理得比较工整,但是高潮戏感觉可以优化一下,尝试给出一个打破规律的可能性。
我自己本身对剧情的预测是:主角以为自己消灭怪物,实际上却是在幻觉中杀了自己姐姐(影片中第一个提及祖屋的人就是姐姐,她在祖屋再次出现存在合理性,一个简单的闪回剪辑就能交代清楚),然后被警探目睹,这样警探依然继承了诅咒。
最终影片的走势否定了我的猜想,但我观看时仍然认为有新的反转可能:警探成功阻止主角自杀。
自杀是诅咒传播的条件之一,所以如果警探阻止自杀成功,相当于为故事制造了一个新的可能:传播条件被掐断后会发生什么?
是诅咒继续以其他形式传播?
是怪物被驱赶形成Happy End?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主角看似摆脱了诅咒,实际上在与警探的新生活中仍然将被骚扰(典型的恐怖片余波未了式结局)?
无论导演选择给出什么样的结论,至少会比现在重复一次被诅咒者自杀的桥段有意思一点。
在高潮戏打破规律这一方面,被拿来与本片比较的《它在身后》就做得好很多。
主角团最后与怪物的对抗,不同于影片前面部分怪物害人成功的常规模式。
而《危笑》只是从受害者的主视觉再呈现了一次诅咒传递的过程,个人觉得相对无趣。
影片中比较无趣的还有台词处理。
大部分演员的演技其实不错,但是表现主角歇斯底里的台词主要是一堆“F”单词。
相对于影片在设定、摄影、细节(例如博士生目睹教授自杀的那份口供写得很完整,我专门暂停画面来阅读;又如不同的微笑图案适时结合场景的实际情况而出现)等方面的精巧,粗糙的台词扼杀了主角表演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另外两位主要男角色的演技也比较一般,尤其是警探的演员。
他用了一堆生硬的挤眉弄眼和小动作 ,表达对主角去他公寓提出“无理要求”时的无奈,表现力较为粗浅。
整体而言故事创作者在设定和叙事方面的功力还可以,希望续集的细节有更好的修正。
特地回来加一分,因为可能有后劲。
———有很讨厌的jump scare路数电影是电影,干嘛要整得跟网上那种整蛊视频一样啊?
再加上善良的女主跟不离不弃的男友疑似都“倒霉”了…我本来以为结局至少会是:1.女主不小心失手杀死姐姐或黑人男友,然后刚好被姐姐或黑人男友目睹?
(然后目睹的人立马摔下海边悬崖之类的,无人目睹是吧…)2.心理创伤治愈好了,恶魔不攻自破了。
而且就算是找个没人的地方自sha之类的,但这诅咒又是咋开始的呢?
所以它还是存在会卷土重来的可能本来觉得还有点甜的,因为女主角碰上这样的事,那个男人还敢陪伴在她身边不离不弃。
像我,我也觉得有某种神秘力量在纠葛着我,所以这十几年来我都形单影只,蛮孤独的,现在更是不敢谈恋爱,怕连累人家。
而且感觉黑人男友和姐姐的反应都有点不太正常。
妹妹的人品姐姐应该知道呀,在妹妹极力否认送了死猫给外甥的情况之下还跌倒受伤了,居然只是像看怪物似的看着她,也不上去扶一下、问候一下、安慰一下之类的,还有黑人男友的反应我也觉得…我觉得导演就这样单纯的玩反转,比如可能好人主角去死,然后姐姐、黑人男友存活下来,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难道就为了反转而反转吗?
作为对心理学有过一定了解的人,对其中创伤具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有认同感。
创伤永远不会消失,要不怎么能称为创伤。
它就像一个怪物,时刻的伴在你左右,当你最终无力对抗它时,它就会接管你的身体,反过来伤害那些离你最近的人。
在生活当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在某些时刻受到了伤害,在心中生根发芽,影响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某一时刻抵御不住了,它就像接管了我们的身体一样,对亲近的人发火,做出一些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而这个行为又对亲近的人造成了新的创伤,这好像就是个死局,我们被伤害,我们又伤害别人。
或许解开这个死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某个不为人所的地方,离开人世。
观前提示:本文中所有恐怖画面都经过贴心打码,请放心阅读你相信微笑也会杀人吗?
看到这个微笑,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只剩4天了。
我刚说的都是电影设定,大家别当真,送大家一张英叔辟邪,妖魔鬼怪不服solo!
今天我说的电影,是斩获2亿票房的年度黑马恐怖片:《危笑》
罗丝是一家医院的心理医生,今天她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病人。
病人名叫劳拉,四天前她目睹教授面带微笑,用铁锤将自己活活砸死。
自那之后,她就频频出现幻觉,似乎被什么脏东西缠上了,身边的人莫名其妙地全都向她微笑。
正在这时,劳拉仿佛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惨叫着摔倒在地。
又很快恢复了平静,脸上挂着诡异的微笑……紧接着,劳拉用花瓶碎片,一点一点切割着自己的脸皮。
从太阳穴到下巴,直到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劳拉面带微笑地死了,就连盖在她身上的布,都被鲜血印出了微笑的弧度。
而心理医生罗丝惊魂未定,精神变得恍惚。
因为她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自杀身亡。
再次目睹生命的消逝,难免被勾起痛苦的回忆。
好在她不是独自一人,有未婚夫和宠物猫陪伴在她身边。
然而罗丝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医院里,她看到已经死去的劳拉,透过窗户盯着自己微笑。
精心照料的病人也突然盯着自己微笑,并大声宣告着她的死期将至。
回到家里也不太平,警报突然响起,后门不知被谁打开了,罗丝打电话向安保公司求助,接线员却笑了,让她看看身后。
下个瞬间,她才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拿起听筒,先前的一切都是幻觉。
更可怕的是,幻觉竟然影响到了现实!
罗丝给侄子庆生的礼物盒中,原本是玩具,可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宠物猫的尸体!
而劳拉的身影,不知何时出现在庆生的人群里,对着她微笑……
罗丝联想起劳拉临死前的话,怀疑自己也被“微笑诅咒”传染了。
但无论是顶头上司、医院同事、还是未婚夫,根本没人相信罗丝的话。
“你肯定是太累了。
”“我理解你。
”“也许你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病?
”“是病人的自杀,勾起了你的童年阴影”……
这些安慰的话语越多,罗丝就被误解得越深,也就愈加绝望。
无奈之下,她只好求当警察的前男友老乔帮忙。
他们拜访了教授的遗孀,终于发现了她和教授之间的共性:教授曾经目睹了亲人离世,不久前又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女人,在他面前自杀。
继续向着源头调查,发现那个女人自杀前几天,也在加油站偶遇了一个怪人。
那人面带微笑,在女人面前用剪刀剪开了自己的胸膛!
死亡就像病毒,在这些死者中传递,没有人能撑过4天。
最终的结局,大多是面带微笑,用各种离奇的手段死在下一个受害者面前,将死亡的诅咒延续下去。
注意,我说的是“大多”。
因为有一个“幸运儿”,逃出了这场死亡传递。
在老乔的帮助下,罗丝在监狱里见到了唯一的幸存者大黑,也得知了一切的真相。
原来所谓的“微笑诅咒”,其实是恶魔折磨人类的手段。
恶魔用新的心灵创伤,刺激那些本就有过创伤的人,再吸收他们的灵魂。
这种饱受摧残的灵魂,对恶魔而言就是珍馐美味。
大黑搜集资料,发现以前也有人逃脱过诅咒,那人杀了自己的邻居,将诅咒传给了目睹凶杀的邻居妻子。
当年大黑如法炮制,将诅咒传给了某个倒霉蛋,这才得以逃出死亡传递的链条。
随着四天的死线越来越近,恶魔也愈加嚣张。
它先是化身为心理医生,张开流淌着涎水的血盆大口,要将罗丝生吞活剥;
又让罗丝做噩梦,梦见自己为了活命,当着上司的面杀害了病人。
要么被恶魔折磨死,要么害死两个人,罗丝必须做出抉择。
罗丝选择了前者。
她独自一人来到老宅,当年母亲就是在这里结束了生命。
只要独自一人死在这里,死亡传递就会终止。
午夜时分,恶魔果然出现了,它幻化成罗丝母亲的模样,质问她为何见死不救。
原来,当年母亲服药后,让罗丝打急救电话,而年幼的她因为害怕精神失常的母亲,选择了不予理会,间接导致了母亲的死亡。
这件事情,成了罗丝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
但这次,罗丝鼓起勇气,向着恶魔发起挑战,将油灯砸向对方。
恶魔和房子都被付之一炬,随着第二天的朝阳升起,罗丝似乎重获新生。
她驾车离开废墟,那是曾经被称之为家的地方。
然后找到了老乔,希望和他重新开始。
在整个过程中,他是唯一一个无条件相信自己的人。
老乔似乎并不惊讶,他一边说着“我会一直陪着你的”……然后露出了微笑。
刚刚发生的一切,不过是恶魔制造的幻觉。
在给予希望之后,再将希望撕碎,让你彻底陷入绝望。
罗丝的心灵已经被折磨得千疮百孔,恶魔也在此时露出真容,钻进了她的体内。
等担心罗丝的老乔赶到现场,见到的是一边微笑,一边自焚的罗丝。
目睹心爱之人葬身火海,老乔在痛苦中被诅咒侵蚀。
“微笑诅咒”还会继续传播下去,《危笑》的故事迎来了绝望的结局。
这部恐怖片《危笑》,灵感来源于新人导演帕克·芬恩的一部11分钟的短片《劳拉没睡着》。
短片讲述名为劳拉的女子,总能看到别人对她诡异地微笑,被幻象折磨的故事。
没错,这个劳拉就是《危笑》中,把诅咒传染给罗丝的精神病人。
得到派拉蒙公司的投资,帕克·芬恩将短片翻拍成长片,于今年9月上映。
预算只有1700万美元,但光北美票房就接近1亿,全球总值更是高达2亿美元!
派拉蒙公司最初的打算,是让《危笑》直接上线到自家的流媒体Paramount+,没想到试映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就干脆转投院线。
派拉蒙对《危笑》寄予厚望,所以早在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就在地铁、公交上张贴劳拉微笑的诡异海报。
但真正让这部电影声名远播的,是一次病毒营销。
派拉蒙在各大职业棒球赛的观众席中,安排演员身穿印有“微笑(smile)”字样的T恤,从头到尾一动不动,杵在那儿微笑。
和现场气氛格格不入的诡异场景,很快吸引了球赛观众(也许是官方的托儿)的注意,大量由用户拍摄的视频被上传到社交平台。
犹如一枚火星掉进了炸药桶里,《危笑》的热度瞬间爆炸!
和影片中密集的jump scare一样——简单,有效。
是的,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刻意迎合观众,杂糅了大量恐怖要素的工业化产品。
一部以吓人为目标,赚钱为手段,纯粹的商业恐怖片。
首先是“微笑诅咒”,难免让人联想起铃木光司的《环界》。
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就是著名的《午夜凶铃》。
远的有《环界》,近的有《它在身后》。
《它在身后》中的诅咒通过性行为传递,表达的是青少年对性渴望与恐慌交织的复杂感情。
甚至《危笑》最后恶魔现身镜头,都有“复刻”《它在身后》高个男人现身名场面的嫌疑。
其次,罗丝难以区分现实与幻觉,在“梦中梦”里遭受折磨,这样的设定难免让人想起《猛鬼街》;
《猛鬼街》太老了?
没关系!
《怪奇物语》第四季总看过吧?
模糊现实和幻境的手法,是不是一样一样的?
片名叫《危笑》,预告和海报主打的也都是诡异微笑。
微笑原本代表了友善,但当它出现在不合时宜的环境当中,就会被扭曲本意。
不合逻辑、无法理解,进而造成接受者的恐慌。
但是在正片中,导演却并没有把微笑和惊悚感联系在一起。
从劳拉自杀后,微笑的元素就沦为配角,风格也从精神恐怖流俗为咋咋呼呼。
导演营造恐怖感的手法,实在是乏善可陈。
全片几乎所有惊吓桥段,全是jump scare,粗略估计有10个以上。
罗丝专心听诊断录音,劳拉的身影突然出现,吓观众一跳。
车窗外的姐姐,来了一场出人意料的“掉头”,献上本片最恐怖的jump scare。
想必大家都发现了,惊吓点和微笑毫无关联,使得本片就像一篇跑题的作文。
不讲武德,但是非常有效,至少我看原片的时候被吓懵了好几次……完美迎合了大部分恐怖片爱好者,迫切寻求刺激,又菜又爱玩的心理。
可要说它是一部没有内涵的烂片也不尽然,本片的立意还挺有人文关怀。
想必大家都能看出来,导演也压根没打算藏,电影中的恶魔,其实是“创伤”的人格化。
遭受过心灵创伤的人们,创伤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
它们或许会暂时蛰伏,在下一次创伤来临时一起爆发。
而旁观者们,大多像片中罗丝的亲朋好友一样,说着安慰的话语,却根本不理解当事人的感受。
罗丝最终鼓起勇气直面母亲的死,承担应当背负的责任的同时,与过去说再见;可现实还是给了她当头一棒——创伤没有消失,新生只是幻象。
因为创伤对人的影响,不是说想开了,就能终止的。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希望大家都能对心灵受创者多一些宽容,哪怕他的行为举止很怪异。
作为受创者本身,最好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疾病大多无法不药而愈,“心病还须心药医”也不大行得通。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要是你们喜欢这部电影,不妨点赞关注,把它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大家还有哪些想看却不敢看的影视剧,欢迎留言告诉我提醒一下,次条有《灵魂摆渡》,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危笑# (Smile)(B+)就不发剧照了,因为这个电影的宣传内容真的都很恐怖,看了就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影片本身比宣传的还要恐怖,我真的70%的时间都是闭眼,但就这样,还是被冷不丁出现的骇人景象吓到。
而且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两年多没在电影院里看恐怖片了,因为疫情期间这类都是改为了线上,这次突然重新感受到了影院音效真的与在家大不同,光听声音心脏都快出来了,有一段不断用刀刺人的场景听得我心脏好难受,真的想冲出去。
其实在家看恐怖片因为常常走神儿,或被其他事情分神,导致没办法很投入,所以过去两年里没看到特别恐怖的内容。
但这部真的被吓到了,影院漆黑加音效确实会把恐怖片效果发挥到极致,在家里看应该会很不同。
画面方面,就算我很多挡住没看,但光暴露出的预告片和剧照就已经足够吓人,更不要说片中每个人的死法都很恐怖,也有不少血腥内容。
但最重要的是,本片看了会让人心情沉重。
因为它探讨的是在生活中因为遭遇了某种巨大的刺激或心灵创伤,比如目睹了残酷的、突然的死亡后,从此生活在阴影里,最终也疯掉自杀。
没有人目睹突如其来的惨剧而不受影响的,大部分人有过这类经历确实会一辈子留下阴影。
影片只是用了更为夸张的手法去呈现应激性创伤综合症。
特别是片中大部分遭到死亡的人,其实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也不是因为愚蠢,这与大部分的恐怖片是不同的。
他们确实是无辜遭遇了刺激,还要因此继续搭上命,实在令人觉得同情。
更因为故事探讨的是大脑的作用,经常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幻觉,确实看完都觉得快疯了。
女主很优秀,但是暂时不希望看到片中任何一个人的脸了。
看本片后需要看很多欢乐的内容才能打消阴霾。
看完这个也许是今年热度最高的恐怖新片,我最大的念头是,身兼编导的帕克·芬恩该不会很讨厌心理医生吧。
影片中,女心理医生萝丝自从目睹一个病人带着诡魅微笑自杀,就不断遭遇各种异常骇人的现象,而且跟那病人临死描述的一模一样。
什么响起的警报,自己打开的门,失踪的猫(这算个不错的推理环节,看你能不能提前猜到猫去哪儿了),远处的注视者,电话里的威胁,录音里的呼唤,甚至怪物还突现身边吓得她掏刀子,日日夜夜处于爆肝心跳。
任何头脑不太笨的人此时的第一本能都是查明原因保护自己,萝丝却觉得自己大概是疯了,首先求助的竟然是她的心理医生(此人后来也贡献了一段毛骨悚然让你绝对难忘的表演)。
随后我们知道萝丝此举情有可原,多年来她因为母亲自杀而自责,精神不稳定接受治疗,有服药史。
后来她还坦白从小到大都跟人保持距离,理由是害怕看到别人真实的一面。
可这么说的话,她天天投入到一个很需要看到别人真实内在的工作,本身岂不是充满了分裂!
所有这些加到一起,已经不止在明晃晃地黑心理医生医人者不能自医,简直把医疗体系都架上了油锅。
医院雇个一堆心理困扰的人是期望能治疗谁?
就因为她有张职业女性的脸,还是因为她加班勤快不求涨薪?
太不拿病患的健康当回事吧。
开头萝丝面对女患者,口若悬河输出一通专业名词,单方面咬定她得病,搞得那女孩崩上加溃“你根本不信我,根本没在理解我!
”无需受过心理学培训就能看出,萝丝的工作非常不专业,连起码的询问倾听都没到位就忙不迭进入诊断,整一个自以为是。
所以后来看到她自己撞鬼,语无伦次地试图向未婚夫和姐姐解释,却被对方斥为不可理喻,我同情之余也很冷血地感到一丝天道轮回,已所不欲当初何必施于人。
萝丝的生活飞速失控,领导放她长假,亲姐妹当她失心疯,受害人家属将她骂出家门,未婚夫调查出她有家族病后跑得比黑袍纠察队的火车头还快,至于她的心理医生,说好的职业道德保守秘密呢?
影片过半时,萝丝简直是众叛亲离独孤无援,就算没有什么恶灵鬼怪要来夺她躯体取她性命,活着也没啥意思。
要不是剧本大发善心,空降一个几乎是作弊般的痴情追求者,这电影恐怕都撑不到一小时。
扯远了,说说恐怖设定。
即便你没看过任何剧情简介,不熟悉此类诅咒类恐怖片的规律,只看开头十分钟也不难明白整个传播链的来龙去脉。
但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规矩,却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由萝丝调查确证,乍看跟那种观众早猜到真凶、角色还一个劲打哑谜的劣质侦探片相去不远。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迟到的答案出来之前,电影却始终能让我感到精神抖擞。
这要归功于首拍长片的帕克·芬恩颇有两把刷子,发挥出敬业的工匠精神,娴熟地堆砌包括跳座惊吓、预期违背、恶性杀戮、求助无门的冷漠惊惶和超自然力量引发的绝望压迫,节奏驾轻就熟,每隔三五分钟挑动一下你的神经,时时刻刻维持张力不泄。
显然他很清楚此类高概念电影容易掉的坑,所以从不拿“看到疯子杀人自己也要疯”这个点子当什么了不起的宝贝藏着掖着,每次揭开一片真相时也从不大张旗鼓,毫无许多新人导演的自恋毛病。
相反,他尽心尽力营造诅咒下的神经质们的精神世界,为原本单薄的点子增加说服力,让这个并不复杂的小构思逐渐有了山雨欲来般的可信。
这份自知之明很给人好感,在将近一百分钟的紧张不安中度过,谁还忍心怪责那个窠臼到令人狂翻白眼的结局呢。
《危笑》放出预告片和媒体口碑时,一度被看好是年度第一恐影,就我而言,它没能达到这个预期,但它至少说明了宝贵的一点——大部分烂恐怖片之所以烂,不是因为剧情俗套、创意不足或预算不够,而是从根上就懒惰,丢失了让观众情绪狂奔的那份诚恳。
SMILE是我看过的最吓人的恐怖片,虽然我是个阅恐怖片无数的老司机,但还是产生了极大的想逃出电影院的恐惧。
一方面,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恐怖片,感受完全体的试听;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本身确实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既然这个阴影估计会让我一整年都不想再看恐怖片了,那就久违地写一下对这部电影的random thoughts吧!
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让我今晚睡个好觉,一方面也记录一下这个人生第一次的惊吓体验以对得起我晚上狂飙的肾上腺抛开电影本身,在影院看恐怖片真的是奇妙体验。
我没想到从来都是一边分析一边批判着看完上百部恐怖片的自己会在电影院里被吓得叫出来(我真的很小声sorry[快哭了])。
我也没想到电影院里的黑人老哥们的声音吐槽弹幕,会这么疗愈。
在jump scare即将出现之前,一起喊着fuck,hell no,也是非常振奋人心共克时艰了🤣既恐怖又好笑的氛围超级赞因为最近看了很多靠精工的镜头语言吓人的恐怖片,对于这部电影我一开始是不屑的。
平庸的镜头调度平庸得像CBS台的中老年政律剧,俗套的jump scare和空间限制手段年纪可能和恐怖片这个类型被发明的时间一样久远但不得不说,只靠“smile”这一个设定,它成为了最吓人的恐怖片这个设定调度了人类刻入dna的恐惧,这个来自于远古杏仁核的恐惧又在欧美文化的语境里被放大、拉近人类,一种somehow的动物,忽然发现天性里靠表情来识别善恶的能力受到了radical challenge。
于是危险变得无处不在;这种信念比贞子要强大得多,它瞬间钻出银幕,猜疑链弥漫在你和你邻座的观众、以及你背后看不见只能靠爆米花咀嚼声判断是否还尚存(好垃圾食物)人性的观众里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直接影射,那可能是在唤起对于post-trauma人群的关注。
而我认为,这部电影隐喻的是一个陷入心理问题的人,即使有亲人有专业人士帮助,艰难求生,却依然走向悲剧的故事。
你怎样从事先预设一个奇怪的人有心理问题,转变为猜疑自己,以及在mental crisis里怎样向外界求援。
面对mental problem,无论是一个疯癫的大叔、还是一个有理有据的phd candidate、还是一个前一天还在为别人咨询的心理治疗师,他们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自我怀疑,无法从亲近的人和专业人士那里获得理解和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可能鼓起了超越常人的勇气自救,最后求依然陷入反复、走向悲剧毁灭。
魔王和家族遗传的诅咒现实里不常有,但因为心理危机没有得到有效救助不可避免陷入毁灭漩涡的人这个世界上却很多。
对于患上心灵的感冒、或者心灵的肺炎的人,对外界signal寻求亲人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当然是首选;但如果不幸难以获得真正的帮助,那么,虽然很艰辛很悲壮,you will fight on your own bravely, and you’ll finally beat the beast.来自电影本身的简略解读可能就是如此,但观影是个人体验,我更愿意把今晚诡异的体验做一些形而上的解读。
没错,正如很豆瓣网友留言的那样,在影院空间里和别的观众建立短暂connection时出现了难以言述的尴尬——我们不再敢笑。
不过这种尴尬,或者说潜意识里的猜疑和取消猜疑,在下一秒钟还是会被笑所消解。
这种笑不是电影里艺术加工的美式假笑,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动物本能的笑。
这种笑不完美,它透露出一只动物的胆怯、尴尬、无奈,但这种不完美让它变成了真实世界里的perfect imperfection。
它让两只弱小的动物之间建立了基于共情的友好和信任。
在电影放映中,旁座和我无数次无奈相视一笑的墨西哥小哥,后排无所顾忌开怀大笑的一群黑人老哥,我小声叫出来引来的哄堂大笑。
这些形形色色的不完美的笑让我觉得这个smile的恐怖设定仅限存在于电影里,现实里的,依然是可以通过半秒种的友好善意建立起跨越语言和种族信任的人类。
冥冥之中,我觉得有一个deep net将人类相连,这种相连跨越代际和物理空间,包含了广阔的生理、心理、文化、感知。
这个概念可以是心理学上的集体潜意识假说,可以是一些宗教里的神,可以是一些形而上哲学家眼里的终极存在。
它造成了人类对于超越地理、语言、甚至理性对文化的亲近,对于holy or unholy sensations的判断。
它是人类可以发展至今的基石
真的拜托,以后再拍这种原生家庭,童年阴影的恐怖片能不能自带一个标签:本片带有悲天悯人的原生家庭之痛以及大量的侦探情节,并附有少量的jump scare和诡异音乐我真的是不明白,近年来的恐怖片,尤其是美恐 基本都少不了两个要素:小孩和原生家庭,其实这两个要素归结起来还是一个,童年阴影永远是主角已经剩半条命了就抱着个破电脑一通查,然后开着她那破车跑到个鸟不拉屎的破房子里最后还真被她在一堆破烂里找到一些线索,最后温情杀勇气杀要不就被杀...回到本片本来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题材,心理咨询师+诡异笑容,完全可以从大脑这个题材展开,打造一部现代版的“脑髓地狱”然而本片最后还是绕了一大圈回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而且完全不合逻辑,按照一个多小时冗长的福尔摩斯环节,女主看见病人自杀应该是她心理创伤的来源,跟她原生家庭有啥关系?
那前19个人也都有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
要赶上个硬茬看见人死了没有心理创伤怎么办?
就硬往上扣...哦对了,最后一颗星给鬼爷,虽然要杀人 但有事儿真上身啊,我就要你的命而已,疼我自己来扛!
今天特地等舍友关灯睡觉,打开电脑独自一人享受这部《危笑》。
对的,在宿舍看的凌晨场!
我只想说,jump scare 真的深得我心,再害怕也不敢发出声音,哈哈哈哈,原来我害怕的时候是握紧拳头!
这部电影真的是恐惧值拉满!
当时看的时候,已经被前五十多分钟的jump scare 镜头吓得想一拍子关上电脑,一看进度条,妈呀!
怎么还有一个多小时呢?!
带着耳机,穿着睡衣,乌黑的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在瑟瑟发抖,但是!
这确实是一种很独特的享受!
谁懂??
电影的配乐我觉得很妙,它先是有节奏的一点点声音,但是能清晰的捕捉到诡异与阴森,随之而来的就是声音的一瞬间突破,一声警报,一声玻璃碎裂,一声rose,我滴妈,真的怕!
影片的氛围感塑造的也很好,从而达到了一种心理恐惧的效果,这算是西方血腥重口和东方心理惊悚的结合吗?
女主还是比较勇敢的,与其自己畏畏缩缩,不如直面自己的恐惧,击败他,打倒他,做出自己的反抗,不过很可惜,反抗无效,女主的反抗成为了反转,以为自己把恶魔关屋子里一把火烧死了,走出门外长吁一口气,认为自己已经把恶魔拿捏的死死的,实则恶魔早就拿捏你了,就算努力过,一个人的力量也无法战胜恶魔,唉,女主啊,你终究是没有活过一个星期。
电影运用了很多倒置的镜头语言,我觉得这是一种暗示:微笑的力量传播和恶魔创伤痛苦力量传播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对立统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trauma,导演的意思一定是要我们勇于面对创伤与困难,试过了可能你会死,但不试,你一定死。
这是我的二刷,第一次给了三星,但这电影确实带劲刺激,好像也是导演的处女作,多给一星鼓励一下吧。
顺便吐槽一下爱情:火车头你未婚妻那么爱你,那么相信你,你给我整这死出??
她疯了你这边界感建立的比帝国大厦都快呀!
期待第二部。
试着笑回去会怎么样?
很工整很好看,虽然是老故事老套路,但是认认真真不耍滑头地完成一部电影,还温馨给出惊悚提醒,值得给4星。
不愿再笑
设定挺好的,最后boss长得有点搞笑,而且所有人都不信女主讲话,只有前男友信,会不会有点太典
发现一个bug,第二次摔碎杯子脚上穿的是袜子,突然变成了鞋
见死不救,化为诅咒。为人孤傲,在劫难逃。
典型的欧美灵异恐怖片套路:一个人经历了一件事后被诅咒,诅咒有套路,打破套路就能存活,于是搜索往年资料,试图活下来。《美版午夜凶铃》,《死神来了》等都是如此,或者就是鬼屋里的恶灵缠住了儿子/女儿,无非就是这些套路。但本片在镜头和配乐上做得不错,恐怖效果方面也有一些创新,算是诚意之作。女主角姐姐在车窗外的一场戏挺吓到我了,各种诡异微笑也着实渗人,不过只有心理医生的微笑真正谈得上恐怖(甚至有点猥琐)。前期铺垫很长,结尾高潮戏拍得却不是很给力。我很好奇如果自杀时没有目击者会怎么样?
论当微笑变成自杀传染病。。。PS:几个jump scare好舒爽。╮(╯▽╰)╭
微笑诅咒,见者归天。基本上就是和《午夜凶铃》一样的套路,只不过是把录像带换成了“微笑”。都是不知道邪灵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只知道有人要死。所谓的惊悚场面还是靠一惊一乍的音效和突然跳出来的怪人,这种惊悚手段可以说十分落后了。中规中矩,无功无过。
尽管惊悚桥段主要依赖老套的Jump Scare,但成熟的制作水准确实全程吸引观众注意力,尤其是对于Negative Space的运用,在合适的时机营造恐怖的氛围,节奏得当。一分扣在结尾的处理,本可让女主完成自我和解的角色弧或者断掉循环,导演却选择了B级片式回马枪反转,使得整部片子显得廉价。讲述同样主题的It Follows结尾处理就高级不少。
6.5/10整体看下来观感还是挺不错的,虽然所有的吓人手段都是一惊一乍加廉价音效,但也蛮奏效,有几个地方确实有被吓到,放到电影院估计效果会加倍,当然很希望看到恐怖片能够得到更多的票房和关注,另外故事很老套,不像是当代的产物,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就是套了一个诅咒的壳子,没有加一点点小心思。
2024-01-24:还好唉,没怎么吓到我,有几个地方确实出彩。完成度蛮不错的,把笑容惊悚化这样的主题也表现的不错,恐怖元素再多一点就好了。
借鉴了午夜凶铃的传播死亡试恐怖。声画都挺精致,内核还是心理恐怖片惯用的一些设置,such as paranoia and distrust,完成度还是可以的,三星。
“微笑”似乎在暗示某种含义的存在,可整部电影都没有对这种含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诠释,所有东西都浮在表面,且恐怖本身都是套路,激凸的肤浅感。
再次证明欧美人拍不好单纯的鬼片。本来是年度最期待的horror,毕竟是和个人比较喜欢的《它在身后》一样拍“日常之诡”的,可惜没有很好地运用好这个元素,吓人的点都放在预告里了,正片除了毫无意义的jump scare以外尿点也不够密集。不得不说,欧美人拍恐怖片能不能改改让鬼说话以及把鬼和怪物弄混淆这两个臭毛病啊?以及,真的没人care受害者的trauma,把戏份多分一点给evil being不好吗?
一惊一吓的,其实都是心魔与幻境作祟。同样是以这种邪魅的笑容做噱头的恐怖片,《真心话大冒险》的整体观赏性明显要好上许多,这一部的节奏有些问题,悬疑不足,拖沓有余。
看来我对血腥+jump scare恐怖片已经免疫了。
对这种全部靠jump scare的恐怖片爱不起来,最后BOSS现身甚至有点好笑。
我对这笑容完全没有抵抗力。。。那些jump scare也吓死宝宝了555~又找回了看完恐怖片后半夜2点憋着尿不敢下床去上厕所的感觉了,好怀念好喜欢~
有些地方拖沓,点子也借鉴了经典恐怖片,但整体营造出了直逼遗传厄运的氛围,索西贝肯也贡献了不输于托尼科莱特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