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黄渤的JQK,冯小刚貌似深情地在扯JB蛋1:冯小刚的套路还是用流行段子进行戏剧拼贴作为创作手段,所有角色都是主创表述一种价值的工具人。
究竟用这些琳琅满目的美丽女人来表达什么?
这是此剧含混不清的地方。
2:我可以感受导演所花的巧思,摄影、打光、个别台词、一些表演确实也引人注目。
只是这些巧思,与剧本拼贴的戏剧结构一样无比潦草,要表达的点非常多,想呈现的招数也多,但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独特的表达主线。
3:嘴炮价值观和浅薄的物欲崇拜。
都市女性永远是好命题,无论是欲望都市、三十二十还是欢乐五美。
女性的尊严和生命力应该是根植于她们真实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情感。
冯小刚还是像当年在陈道明钢琴前推销苗苗那个瘪三一样物化女性,他镜头下的女人都要被“推荐”,被“依靠”,这不过是他青春期欲望不满足的常年治愈,是对观众独断专行的中心思想碾压。
4:张绍刚花了十年脱油,这次彻底油回去了。
如题,我现在一旦听到京味的大道理,不管说它的人是男还是女我都想吐🤮。
搞得好像自己看透了人生一样,实际呢,这种东西就像是反复使用的地沟油,浮在食物表面,看着鲜亮。
实际吃着腻味还不健康。
谁承认那套蝇营狗苟的东西?以及我十分讨厌王珞丹在剧中飒蜜这个设定。
看着是挺好的,独立,酷,经不起细挖。
对别人酷,爱理不理,就对你上头,钱也不要,啥都不要,就要你的爱。
一个人不可能又卑又倨,也不会上一秒口罩一戴谁也不爱,下一秒就开始舔。
这么来看,其实飒蜜这个设定还是恋爱脑的女性,只是她更有钱,更有能力。
算是升级版的装饰品吧。
我讨厌这些剧情的设定。
对演员们和道具灯光没有意见。
2021年了,女性群像剧为什么还是充满这种男性凝视呢?
帝王将相成为了布尔乔亚,而劳动人民的生活永远不能出现在荧幕。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够140字,我想到了国际歌,我想到了宣言,我想到了毛选,可是我想不到的是资本的猖狂和大多数人的沉默。
曾经听说过爷爷一个工人养活一家的故事,也见证了外公一个省厅级干部因为葱油饼的大小吵架的事情,我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是否思念他,但我知道所有的古巴人都怀念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那个浪漫的红色年代。
上周看了《北辙南辕》的很多短评,骂声一片,以至于我都没开始看就弃剧了。
后来老公发现了此剧,说还是试一试,毕竟是大导演拍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于是我就陪着老公看,结果,真香。
演员演技没得说,全员演技在线,剧本也比市面上大部分剧要合情合理的多,而且剧情嘎嘣脆,不拖拖沓沓,看的很爽快。
感谢老公没有让我错过这么好看的剧。
可是这么好看的剧,为什么会骂声一片,以至于在豆瓣上夺得4.7的“高分”呢?
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8类差评:1. 主人公莫名其妙成功;2. 剧本悬浮不落地;3. 剧中危机化解的太容易;4. 追赶女性话题却无女性主义;5. 讨厌京腔;6. 广告植入太多;7. 带着仇富的心理给了差评;8. 最后一点就是对冯小刚纯粹的人身攻击了。
说实话,这八类差评都挺立不住的。
先说说第1类差评,主人公莫名其妙的成功。
很多人说人物们的成功是凭空出现的,没有奋斗就成功了。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剧本的误解,因为它的设定就不是一部种田剧,是成年人的情感剧。
所有的主人公都是在社会上混过的30+的成年人,他们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和原始资本积累。
再说第2类差评,剧太过悬浮。
《南辕北辙》被冠上了电视剧版的《小时代》的“贵冠”。
有这种评价的人一定对顶层社会有什么误解,这五个主角除了尤珊珊能和上流沾边外,其他的顶多算个中产,顶层社会远远达不到。
五个女主的社会身份很有层次:靠人脉和能力拼搏起来的北漂尤珊珊;有海归硕士小雨;有龙套演员小雪;有等渣男博士毕业的北漂冯希;还有会计师的全职太太司梦。
五个角色确实没有迎合最底层劳动人民,但我们应该允许影视作品针对不同的受众。
如果家长里短和胡搅蛮缠的乡村剧才叫落地,那受过教育的人看什么呢?
如果全是扶贫和上山下乡剧,那都市男女看什么呢?
如果全是谍战剧,那喜欢现代剧的人看什么呢?
如果全是无脑恋爱偶像剧,那有脑子的成年人看什么呢?
接下来谈谈第3类差评,危机的化解太过轻松的问题。
其实剧本对危机的设定还是很有分寸的,都不是什么大事儿,都是些多联系几个人都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司梦老公惨遭假小三陷害那段,其实很容易就解决,在这个人情社会中,找个医生帮鉴别下诊断书真假不是什么难事儿吧?
再说消防通道那段,就是加了个斜坡,跑趟建材市场,谁都能解决的事儿,很莫名其妙吗?
其实所有的危机就讲了一个道理,人情事故。
遇到困难找找朋友,不需要朋友的就说人话好好沟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第4类差评没有女性主义,这类差评我有些不理解了,纵观这五大女主,哪一个没有自我呢?
尤姗姗不用说了,一个人活出生活中的大女主范儿;小雪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在男友不接受拍裸戏的前提下也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去了;小雨虽然是小三,挺不光彩,但也是按着自己想要的方式在活,追求自己的安稳富裕的生活;冯希没有接受博士男友的反对,坚持投资饭店,最后也毅然决然的拒绝了渣男,选择了赵赫男;司梦最后圆了作家梦。
还有配角刘晓庆的角色,她活出了辛苦一辈子的奶奶该有的样子。
虽然剧中没有让女人各种惨,但却给我们展现了女人该怎样有自我的活着。
下面第5点就是大家对京腔的厌恶。
说实话,本人对京腔也没什么好感,但是我不会通过演员的口音去评价一部剧的好坏,这样的影评不客观。
第6类差评就是广告植入。
我确实也挺反感广告植入的,冯小刚植的也不够艺术,但现在哪部电视剧没有广告植入呢?
植的更恶心的也大有人在,单拿《北辙南辕》批斗,有些不公平了。
关于第7类“仇富”心理,可以理解,但需要疏导。
有这样心理的人可能在遭到现实的爆锤后,再看到这一群演员在电视里大秀小资生活,就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观看电视剧的情绪中。
有落差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因为不平衡而失去了评价电视剧的公允,那就和爆锤自己的不公平的现实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最后也成了我们最讨厌的不公平的样子。
最后一类差评就是对冯小刚的人身攻击了。
说他是油腻老男人等等的纯粹人身攻击我们就不谈了。
只说说他的“大飒蜜”情结。
他有没有“大飒蜜”情节我不知道,反正我喜欢做事爽快、落落大方、聪明明理的女孩。
《北辙南辕》的“大飒蜜”尤珊珊是个典型了,不过她可不光是个“大飒蜜”,她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大飒蜜”。
一个只身在外奋斗的女人,靠的不止是能力,还有人脉,朋友是她成功的法宝之一。
她对朋友好,一方面是她为人善良,但另一方面,也是做人脉投资。
比如她选择小雪,虽然小雪现在还是个跑龙套的,但小雪机灵还爱交朋友,这种人未来可期,外一压中了,那就是成百上千个30万的回报。
有好些网友说,尤珊珊这样的闺蜜来一打,呵呵,想交尤珊珊这样的朋友,我们还是先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吧。
不过,剧中确实有我不能接受的瑕疵,那就是关于挪威那部分。
首先那个挪威医生说的是瑞典语,标标准准的瑞典语。
其次,挪威都不是欧盟国家,根本就不花欧元,人家花挪威克朗,但剧中有关挪威部分反反复复强调欧元,有些碍眼了。
恕我太过苛刻,我之所以不接受这些瑕疵,是因为冯导是见过大世面的大导演了,这种基本常识错误不应该犯的。
所以总的来说,《北辙南辕》瑕不掩瑜,剧中的人情世故值得观看,设定也并不悬浮,还是值7+的。
本来看剧情以为是一步讲述独立女性在职场生涯中相遇成长的励志职场剧,没想到到底还是透露着一股弄弄的玛丽苏爱情狗血伦理剧气息5大女主角: 王珞丹 ,成功女性, 大二退学,结婚生子,离婚后来自己创业的 ,看剧中体现身价应该过亿,看前段视频猜测可能后期会和韩庚演的 俞颂阳以及前夫 产生感情纠葛; 金晨 ,30岁海龟,基本感觉要陷入和前男友和摄影师刘梁周的三角狗血恋中;关键对她的奶奶也是怪的很,做的两层独门独户的房子,怎么也不像是拆迁后买的,后面百分百还要来段夕阳红,加上家人反对怀疑谋图房子的戏码,如果预测成真这个就狗血的很了。
冯希 :和男友恋爱10年 从初中开始 就打从初三吧 正常初三15-16岁,10年现在25-26,一他是怎么和在40左右的王洛丹成为好友的,二他是什么学历,只讲述了他做代购和微商;猜测可以看出他和厨师 赵赫男 会有感情纠缠,要是再狗血一点,前男友 李响 还会再回国从新追她,然后陷入在 赵赫男和李响选择的纠缠。
司梦 :演的好像是家庭主妇,抱歉图片和电视中完全不符,看预告,老公被出轨,后期猜测出现家庭伦理纠缠小三谋图上位的戏码,然后是一群朋友热心帮助,就不知道是复合还是新找一个男人,敬请期待后面剧情发展 蓝盈莹 :验一个演员,感情线未知,看后面剧情,但是就是不知道哪个四合院的厢房是租的还是买的,如果是买的只能说演员收入真高,羡慕嫉妒恨 而且还有问题就是5人合伙 感觉就王珞丹和冯希在干活一样,不知道是伏笔还是为了把主题强牵强在北辙南辕这个名字上,着实不懂这个深意。
同时感觉整体故事结构框架太多,想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完,但是现在已经8集了加上预告体现的内容,不知道还有的18集可以让冯导把故事讲完吧,感觉悬乎呀。
整体来说前期预告片的期望太高,导致大失所望,以为会体现不同行业的一些职场事情或者酒馆的创业历程,没想到最多更多的剧情透露着狗血三角爱情家庭伦理的感觉,剧情中各种品牌硬性植入也是足够尴尬,让人大失所望,看出品人是王中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填华谊的窟窿不得已推出的圈钱之作,还是另有深意,毕竟电影的盈利未知性太大,电视剧按集售卖,冯小刚多年后的首部电视剧还是蛮有噱头的,相信无论是广告主还是爱奇艺都花了不少的价钱 ,就是不知道30集是否可以把人物线铺满
先说戴小雨姥姥吧,她跟儿子的关系。
现实中就是真有这么清醒的老太太,她对儿子的感情也必然是复杂的,必然是爱恨交织的,自己亲生的孩子培养的如此自私,她内心的心酸和痛苦肯定是大于对对方的仇恨的。
然而在剧里,姥姥对她儿子完全就是一副对待仇人的冷漠,而不是理性和清醒。
以至于她跟儿子断绝关系时的那一段哭戏,我都有被尴尬到,因为实在是看不出她对儿子有任何感情,突然哭起来真是太突兀了。
再说说五个女主:尤珊珊:无所不能女菩萨。
很多人吐槽过了,就不细说了。
冯希:任劳任怨老妈子。
上一个情节还是她男友出国前憧憬着未来,却完全没有她,她问了句“那我呢”,她男朋友直接愣住 。
结果下一个情节就是她周到地给男友准备行李?
而这之间她的内心活动、情绪,完全没有。
简直莫名其妙的。
整个剧情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突兀,一点都不连贯。
戴小雨:第一次做公关,在饭桌上以她惊人的谈判能力帮公司赚了2000万。
在这场饭局中她表现出的高情商、会来事,跟她在别处的人设完全自相矛盾啊。
除了这场饭局,她还有哪里体现了情商高会来事吗?
并没有。
在姥姥家就更别说了,完全是一个相反的性格。
戴雪,一个一天到晚咋咋唬唬的小演员,想不出还有什么特点了。
综上所述,这部剧的人物形象根本立不起来,扁平化严重,毫无立体度。
里面的人物就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角色表现,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作为冯小刚时隔二十多年之后执导的剧集,《北辙南辕》很难不受关注。
市面上的女性群像剧很多,也因为粗制滥造的太多,观众对这一类型都有些审美疲劳了,但《北辙南辕》一出,质感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抛开成见,大导演就是大导演,《北辙南辕》无论叙事节奏,还是镜头调度、美术置景,都让人觉得挺舒服。
现在主要的争议,还是在故事层面,《北辙南辕》毁誉参半。
我们先来客观地说说优点。
《北辙南辕》以北京为背景,聚焦五个在北京的女性的事业、情感和生活。
剧集保持着1990年代末、21世纪初冯氏喜剧的一些特点,比如人物都特别“贫”。
这种语言上的“贫”,不仅充分体现出北京方言的魅力(虽然除了啜妮外,其他几个女演员的北京话都不太地道),也体现出市井气息与平民味道。
要是其他影视剧,人物台词一多观众就会觉得像在注水,但在京味儿剧里,人物台词你来我往,亲切、自然又接地气,观众总觉得像在听相声。
但回过头看,《甲方乙方》《大腕》等冯氏喜剧的“贫”,更有不一样的味道。
在那个转折的时代,崇高在瓦解,新的信仰仍在找寻,人们无所适从。
语言上的“贫”构成了普通人对时代情绪的一种宣泄,因此它带有人文关怀的味道。
冯氏喜剧一度称霸中国电影市场,与它把住时代脉搏、击中时代情绪是紧密关联的。
可惜的是,《北辙南辕》里台词的“贫”,已经没有人文关怀这味儿了。
它只是几个衣食无忧的闺蜜私下的聊天,说到哪儿是哪儿,图个爽快,语言密度很大,但没什么可咂摸的信息量。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这语言上的“贫”,恢复针砭时弊的功能?
还真有。
剧中有女性角色从事演艺圈相关工作,冯小刚就借助她们的经历,趁机“黑”了一把娱乐圈“数字台词”和“抢番位”的乱象。
数字台词这部分,请了黄渤当客串。
黄渤饰演一个大牌演员,过来客串冯小刚饰演的导演的一个戏。
大牌演员行程特别紧,没时间背台词。
因此拍摄时助理就在一旁写了提词板,比如“男主第一句7个字”,大牌演员就把数字念到七,有表情有情绪,到后面嘴里随便念着数字情绪上痛哭流涕,演得跟真的一样。
离谱的是,导演在一旁还看哭了,一个劲地夸大牌演员演得好,是“表演艺术家”。
这真是把“全剧组为演员服务”的乱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牌演员是上帝,不说台词又咋地。
有人说这个桥段不太现实。
现实中数字台词主要是没什么情绪起伏的陈述句,如果是剧中这样的场景,一般有台词提示,或者助理念一句说一句。
但无论如何,网络上针对数字台词的嘲讽很多,影视剧中这么有讽刺意味表现出来的,《北辙南辕》应该是我见到的头一回。
冯小刚的功力是在的。
如果他拍个娱乐圈版《甲方乙方》,我想应该不会难看,至少可以向巅峰时期的冯氏喜剧看齐。
但《北辙南辕》是个女性群像剧,讲述的是当代女性的故事。
不必去收集冯小刚以前一些对女性有偏见的发言,就剧中的表现来看,主创者的确是不太了解女性。
所谓“北辙南辕”,是剧中五个女性鲍雪(蓝盈莹 饰)、戴小雨(金晨 饰)、司梦(啜妮 饰)、冯希(隋源 饰)、尤珊珊(王珞丹 饰),携手开的一个餐厅的名字;“北辙南辕”也寓意着女性人生之路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五个女主人公有各自的人生困境,也因为这个餐厅建立起深刻的联系,她们克服了北辙南辕的落差,并活出崭新的人生。
立意上是挺那么一回事,效果就不敢让人恭维了。
剧中的五个女性无法代表普遍性的女性群像,她们都像是活在云端里。
尤珊珊是带头人。
她是外地姑娘,嫁了北京土著,肄业生子又离婚,后面自己出来创业,又开公司又投资又炒股,大笔一挥就把北京市中心的店面买了下来,估摸着她应该身家上亿。
作为生意人,她有两个不切实际的特点:很闲,一天到晚跟人吃饭聊天的;太热心了,她与鲍雪、戴小雨、司梦都没有深交,见过两三面之后就拉着她们合伙开餐馆,甚至连启动资金也可以借。
这简直是菩萨人设啊。
《北辙南辕》的问题倒不在于剧中的女性都特别有钱,住别墅住豪宅,第一次聚会就去高端马场什么的,编剧有权利写有钱的女性,我们也不想仇富。
问题在于,编剧写有钱女性,也显得“悬浮”。
尤珊珊是餐厅的主心骨,也是这部剧的主心骨,但她开餐厅的动机、她集结这些女性的动机,都太随意,太“过家家”了。
难道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等观众的想象力?
有钱人真是这么玩的?
如果《北辙南辕》想拍成《小时代》,拍有钱人快乐自由的生活,那么它做到了。
但剧集的立意并不是如此,它是想凸显女性对困境的突围。
比如鲍雪这个龙套小演员,必须面对现实的骨感;戴小雨和冯希,在两性关系上都遭到某种“背叛”和“忽略”,她们需要找到自己;司梦则困在家庭主妇的身份里,作家梦只能放一旁……可是,目前播出的剧情中还看不到这几个女性与现实具体的搏斗,看不到她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细节;相反,她们的种种困境不仅颇为“套路化”,而且开了个餐厅就好了。
不难想到,剧集最后会烘托“勇气”“理想”“姐妹情谊”等关键词,但很可能只是鸡汤般地喊口号,之于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试问,遭遇北辙南辕困境的观众,去哪里遇到尤珊珊这样有钱又大方的姐妹?
她们怎么可能从这梦幻般的情节里获得共鸣?
但《北辙南辕》却认为,自己是在讲女性故事,在讲女性对困境的超越云云。
这才是它值得特别警惕的地方:主创者把有钱人的世界,当作世界的本来模样;他们认为剧中女性的生活才是常态,剧中女性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剧中女性对困境的超越轻而易举就实现了——就像她们轻而易举开了个餐厅。
主创者离真实的生活太遥远,他们活在“同温层”里,也很难对普通人的困境有真正的关怀与悲悯。
就比如戴小雨的前未婚夫,压根就没离婚,而且之前拟好的遗嘱把90%财产给女儿,10%给“前妻”。
戴小雨愤而分手。
前未婚夫给戴小雨一笔钱,尤珊珊说不能要,理由是不拿钱才是两清,拿了钱就给了男方一种“弥补了你”的感觉,但“我们不能拿青春明码标价”。
这句话还登上热搜,当做一种正面宣传。
但女性同胞们,千万别听尤珊珊“胡扯”,不是一回事。
戴小雨是真心付出五年,前男友是骗了她五年。
尤其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你拿走你付出的,没什么好愧疚的。
无论如何还是得说一句,《北辙南辕》有不错的美学质感,对于看多了粗制滥造网剧的观众来说,也算是“洗洗眼”。
但冯小刚显然拍错了题材——他不太懂得女性,更不懂普通人的生活。
怀念《甲方乙方》时期,那个还能与普通人共情的冯导。
我们还是欢迎冯导来拍网剧的,但这类不食人间烟火的还是算了。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拍一部电视剧来毁掉半世英名,《北辙南辕》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豆瓣上,它的评分已低至4.7。
“浮夸,不接地气,一群人疯狂贫了吧唧的,这是啥啊?
”“签证下来高兴疯狂成这样?
这是2021年的北京吗?
”“编剧是不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职场和社会吗?
”网友们的评价句句见血封喉,让“打一星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之类“水军式追问”,显得如此苍白。
令人怀疑:导演《北辙南辕》的冯小刚,真的是曾导演《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一地鸡毛》等佳作的冯小刚?
以“平民导演”著称的冯小刚,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不接地气”?
也许,“平民化”只是人设,“不接地气”才是本质。
冯小刚还是冯小刚,他一直带有两面性。
“冯氏影视”的四大法宝冯小刚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消费主义刚在中国兴起,冯小刚把握机遇,靠勤奋、聪慧,建立了品牌。
“冯氏影视”一度成为票房保证。
“冯氏影视”的特点有四。
其一,消解精英权威。
“冯氏影视”擅长塑造自得其乐的边缘人,以拆穿精英们的虚伪为乐,正如《非诚勿扰2》中葛优的那句台词:“哪有什么上流社会,全是下流。
”通过反层级、反约束、反秩序,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其二,礼赞人间真情。
消解精英权威的代价,是崇高、神圣、超越等基本价值也会随之消解,由此引发对生命意义的迷茫——如果没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人究竟为什么而活?
“冯氏影视”的代偿品是礼赞情感。
于是,在正常叙事中,“冯氏影视”常会塞入大量温情片段,与几乎同样多的植入广告“双峰并峙”。
其三,游戏化情节与语言。
冯小刚曾说:“我是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一直充满游戏的感觉,这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感,又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快感。
”但这些游戏化内容是塞进故事中的,并非故事自身的需要。
冯小刚甚至说,他想把他知道的段子都塞到一部电影中。
其四,平民主义。
通过对英雄主义的颠覆和调侃,“冯氏影视”用感觉、日常经验、直觉等,颠覆着复杂情感、个体经验,从而建立起一个“一切以自我为界”的假自我,迎合了转型时期日渐膨胀的自我的需要。
表面看,这些特征与后现代主义同调,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相同。
上不了“主流”的台面,却能卖座后现代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之上。
现代主义以批判为工具,推翻了此前上千年的积累,建立了自身传统,随着现代传统的积累,它又变成新的、可能更沉重的约束,于是,后现代不得不去造现代主义的反。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两点不可少,即:理性精神,现代主义传统。
在“冯氏影视”中,这两点均不存在。
这构成了它永远的痛——上不了“主流”的台面。
“冯氏影视”的形成,或与冯小刚个人经历相关,他从小父母离异,在成长过程中,自觉与父亲割断了文化的、情感的联系,因而对成人社会、权威、传统产生了敌意。
“精神弑父”后,冯小刚的价值观更多来自对周边环境的试探与创伤,内化成对“苦难成就性格”的认同。
好在,时代为冯小刚准备了足够多的同道。
几乎一代城市人都在类似经历中下长大——从出生起便接受各种约束,“吃苦”成了优秀品质,暴力随时可能到来,父母之爱则是奢侈品……作家王朔曾说:“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粗糙时代孕育粗糙人格,想确立自己,就要突破常轨。
于是,施暴成了光荣,成了“够汉子”的证明,斯文反而成了“娘娘腔”,与阉割焦虑捆绑在一起。
冯小刚成名后,常在媒体上扮演“口无遮拦”“讲义气”“直肠子”的莽汉形象,暴露出内心的脆弱——并未真正走出成长期。
事实证明,苦难成就的往往是“单向度”性格,封闭了个体应有的灵性。
然而,当苦难成就的性格们都在暗夜中独自摸索时,“冯氏影视”恰到好处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安慰。
于是,冯小刚成了票房之王,他的电影作品票房超过了50亿。
可卖座之后,“冯氏影视”究竟剩下了什么?
“冯氏影视”中的人物都在扮演特立独行,都会假装遭遇人间真情,然后及时沉醉,最终沉入“大美满”的甜俗中。
可见,“冯氏影视”的批判从来只是抱怨,并不真想引导人们反省。
经历苦痛,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进一步认可现实。
所以只有喧闹,没有沉思;只有平面,没有纵深;只有镇痛,没有疗愈……“冯氏影视”几次试图突围:更注重镜头语言,对调侃语言克制使用,专注于严肃题材,努力呈现“批判意识”……可只有皮相改变,没有灵魂重塑。
“冯氏影视”始终未突破原有的格局,到后来,只好转投消费主义阵营——一切只为真金白银。
投身消费主义,却搞了个反市场操作冯小刚忽略了,消费主义也有残酷的一面:只承认市场,不承认创造。
“冯氏影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人们普遍恐惧、迷茫中的奶头乐,满足了单向度的一代人的狭窄审美需要。
冯小刚恐怕永远想不到,时代跑得太快,动辄挥舞日本军刀、歪头斜眼看人、出言不逊等已被年轻一代视为“太Low”。
这些年轻人在单元楼中长大,少有朋友,不会轻易和谁成“铁磁”,更不可能因一时冲动而放弃自己权益。
他们不愿被话语绑架,没有当老大的意愿,更不会用打架来冒充英雄。
显然,冯小刚坚信的“旧人类法则”,已无法按摩到年轻一代的心灵。
“冯氏影视”从来不是艺术品牌,而是商品品牌,随着消费者迭代,如今已到退市期。
《只有芸知道》2020年的票房惨败,已见端倪。
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中,冯小刚将很难再得到投资。
然而,网剧发展还不充分,在市场之外,还有其他信息在发挥作用。
老资格、名人、个性、媒体影响力……它们似乎能将滞销品包装成奢侈品。
《北辙南辕》便是按奢侈品的方式来操作的。
一是五大美女挤进一部戏,其中任何一人都能单独挑起一部戏。
二是友情客串阵容超豪,竟将黄渤、朱时茂、徐帆、张绍刚、任素汐、栾树、捞仔等凑齐。
可市场就是市场,一款已经过气的商品,不论换上怎样灿烂的包装,仍会被否定。
《北辙南辕》继承了“冯氏影视”几乎所有缺点:故事框架太松散,以方便塞入各种碎片;无个性的耍贫嘴,主要人物的台词均可互换;许多梗已用过多次,比如通过恭维宋丹丹,以劫持其意见,这种“把人架起来”俗招,早已成家庭喜剧中的“新八股”;太多情节逆转靠嘴完成,是“说”出来的,而不是“演”出来的;无处不在的植入广告;主角们过于精致完美的生活,以致无法形成困境……市场是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但总有人以为能走捷径。
《北辙南辕》的好处在于,能让后来的投资人恢复经济理性。
不经一番逆向淘汰,很难拍成这个水准值得注意的是,从《私人订制》到《北辙南辕》,存在一个逆向淘汰机制:将“冯氏影视”所有缺点都表现了出来,优点却全部去除。
“冯氏影视”的优势来自冯小刚个人风格,他出身平民,对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生活细节把握准确,知其艰难,则知如何取悦。
可随着“冯氏影视”与消费主义合流,发自内心的同情日渐变成拉票技术,感同身受的成分少了,只能通过想象自己是平民,来获得体验。
任何一个人,住进豪宅,被有求于己的“圈内人”包围,整天想的是商业兑现,适应的是灯红酒绿,他还可能理解打工人的烦恼吗?
他还可能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吗?
在《北辙南辕》中,几名年轻貌美的白领,开着进口车,不用还房贷,甚至不用按时上班、不用挤公交,只需动动嘴就能找到好工作,上班不过是喝洋酒、陪吃饭和拿奖金,她们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但冯小刚就能让她们烦恼起来:和男朋友分手,不愿当家庭主妇,想成影视明星……而化解这些烦恼的好办法,竟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开饭馆。
冯小刚太不了解这个时代了,以为比自己过得略差一点,就是人间地狱。
他已没兴趣去关心格子间中年轻人们的焦虑、失望、奋斗与艰难,当未来数年都将在债务压力下生活时,他们实在没法像《北辙南辕》中的美女们那样潇洒,能因为一个小误会而“上穷碧落下黄泉”。
可那些“高等人”一张嘴,又是如此俗不可耐、装模作样、缺乏幽默感的耍贫嘴,怎能让人压抑住“打一分”的意愿?
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资本收编了太多,但能把一个关注平民、自称是平民的导演收编成丧失起码判断力、完全无视人间烟火的地步,也实在是奇迹。
所以,我不愿相信消费主义本身有那么大的能量,还是冯小刚自带潜质,一经资本启迪,便立刻现了原型。
很少写剧评,看到北辙南辕评分这么低实在按耐不住,想替它说两句。
班底、制作水准、电影级别的场景,这些大家也都看在眼里,不必细说。
一部剧的评分应该有一部分是给这些的吧,不能因为剧情“不接地气”(一会儿再来说这个问题),就全盘否定是不是?
我猜想可能是大家对冯导的期待和要求更高,所以心理落差比较大才给出这样的评价吧。
在我看来是有点不公平的。
很多人说剧情浮夸,不接地气。
是的这个剧描写的是生活在北京的财富较为宽裕的一群人的生活,可能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但这也绝对不是《小时代》那种富二代闺蜜睡我男友的剧情可以比的。
作为一个北京大妞,虽然和剧里的人不能比,但我也深知北京本地人里确实有很多很多条件不那么紧张的,他们确实看起来比北漂一族过的舒心,但他们也在努力为了理想拼搏着。
他们的生活里可能没有破旧的出租屋,没有日复一日的加班;但是他们也会烦恼每一个项目,烦恼理想和现实的平衡……前一阵看公众号抨击现在内娱已经没有穷人了,拍穷人也要在脱离实际的豪华公寓里拍,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我讨厌不符合常理的矫揉造作。
但是《北辙南辕》,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觉得怎么人人都这么有钱,但是放在这个设定下的五个女孩确实都不穷啊,所以在合理性上我觉得还是说得过去的。
不能为了拍好“穷”这个题材而否定所有“不穷”的剧不是吗?
况且对我来说,还是有一些兴趣窥探一下上层人民的生活方式的,能有共鸣的话就找共鸣,没有共鸣的话就必定有启发,这样也能引发人思考不是吗?
何必要所有的剧都描写底层人民呢,毕竟我们自己的生活已经这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了,换个口味看看人间富贵花多下饭呀~恰恰因为自己和剧中人有财富差距,我才更有兴趣从中得到一些努力的动力。
有钱从来不应该是贬义词,更不应该变成避之犹恐不及的话题。
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这样的故事,而不是敏感的认为这是冯导在讽刺我们自己。
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偏爱的题材,但是也请公正的对待每一部剧吧,讲述的对象人群从来不应该成为一部剧的评分标准。
北辙南辕,还是瑕不掩瑜的。
最后,再来夸一夸啜妮,五位演员里演技最自然,让人眼前一亮。
手动比心。
作为一个依靠空壳公司从中国股市赚钱巨多的一个暴富导演,凭着自己残留的圈子名气,拉着一群各怀鬼胎的女明星各路朋友加盟客串(并非因为剧情需要,如果是做公益会拉着朋友圈一起来么),靠着一个不接地气的瞎编故事,整出这样一部不入流电视剧。
前有影后下凡拍电视剧,现有国内大导演下凡拍帝都小时代。
看来电视剧赚钱真的是容易,容易到只靠着褪色的商誉不讲影视剧原则都有人应声附和,娱乐圈的虚伪让人汗颜。
而且资本还乐意买单,冯导这一波老人乐吃的不亦悦乎。
很不幸作为一个看过几集电视剧的我,对于电视剧的发生背景表示严重疑惑【请问北京别墅总共多少套,该影视剧占了几套】,导演通过电视剧想要表达价值观很难认同。
编剧可能是冯导的管家,靠着不同女明星的登门拜访进而嘘寒问暖,然后添油加醋幻想了一堆美好的人生故事拼盘合集。
这样的悬浮故事现实中几无可能,就凭这几个背景差异巨大的女人硬塞一堂能筹钱在帝都开餐厅,这群女人智商情商都很值得怀疑,怪就怪还能生意很好,帝都估计找不到样板。
对于从华谊赚到了十亿身家的导演可能是毛毛雨。
但这群不同背景的女人能合伙开餐厅,几个女人一台戏,编剧脑洞估计还不够努力,应该编11个不同背景的女人,生意兴隆的同时还可以可以凑成一个女子足球队了,然后在闲暇之余大家一起训练球技,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全国联赛拿了冠军感动苍天。
励志可以顶天,编剧真的敢想,好比冯导和华谊高管,和美女大明星,和福布斯富豪,和各路老司机一起开SPA足浴店最终纳斯达克敲钟,那场景不要太和谐。
冯导演的电视剧完全脱离实际,作为有产阶级的代表人,就不要装作无产阶级了,瞎操无产阶级的烦心事。
拿着那十亿元以上的财富安享晚年才是你的征途, 而不是出来霍霍检阅自己的七十年朋友圈让人感觉到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也许还能在余下的导演生涯里积累点小费,但是观众缘也会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消耗殆尽。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垃圾观众,就凭今年不同类型电影的票房表现也知道不是什么电视剧电影都有那么多观众支持,冯导的雇主已经苟延残喘就是最好的证明。
观众已经进步太多,但是有些倚老卖老的人反而向着郭敬明的小时代无情借鉴,不得不说这是当下娱乐圈的悲哀。
下次见到郭敬明导演,冯导记得拜师,拿这部作品和小时代比虽然还不够格,欣喜的是你的作品已经有了小时代的气息。
从引领贺岁大片的时代潮流,到只会向着小时代靠近的邯郸学步,悲叹的何止芳华渐去的人生价值观升华!
今年洪灾冯导朋友圈异常安静。
想当年自己作品没人买单的时候,各种怼,各种上蹿下跳,各种风骚操作。
如今呢,赚到了股民的钱,不要说观众双标了,冯导和各种华谊富豪都隐身了,出来混没有敬畏心迟早要反噬的。
总之,充满铜臭味的导演,就不要再来糟蹋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败好感。
娱乐圈的勾心斗角,女星陪睡,小三上位,正宫暗褪,男星C粉,资本圈的残酷冷血,偷税漏税,物欲横流,这些个题材才是冯导擅长的领地。
只要冯导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朋友圈保证一呼百应,从周围的圈子好友以及亲密合作伙伴入手,充分挖掘内幕稍加影视艺术化,拍出观众喜闻乐见且能青史留名的大热狗血佳作也是手到擒来。
一口气看到早上五点真是疯了,鲍雪真的太聒噪想一键静音
最近在看冯小刚的《北辙南辕》,回忆一下十年前来北京的梦寐以求,我想现在除了年龄,其他应该还是在幻想中吧。但艺术作品,不都是这样吗?
有点意思又没有意思
讲真,我以前挺讨厌冯裤子,无论是他春晚小品段子拼盘的贺岁剧,还是他无能狂怒的各式大炮谩骂,真挺招我烦的。可是,就是论事,这剧这个打分,我是真的不懂了。不是只有苦大仇深、筚路蓝缕才叫贴地气才叫不浮夸。北辙南辕的五朵金花或有钱或有闲或有钱有闲,比起大众有着好得多的生活品质。但是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七情六欲是能让我共情的。对我而言,这就是真实。
没有人比冯小刚更懂郭敬明🙃
剧情很尬,处处透露着暗嘬嘬炫富的那种小聪明劲。脱离现实,不接地气啊!
看了个郑业成cut就来评星的大概只有我了
演得太舒服太自然 镜头太养眼
编剧什么时候能感受一下现实生活再来写剧本
看来打低分的都是爱看狗血爱情剧的人,但凡文艺色彩重点儿,剧情套路少点儿,人情味儿多点儿的剧,他们都看不懂
四星吧,首先画面拍的真的美,电影的质感👍👍👍结局有点仓促,最后几集哭死我啦,老戏骨的演技真的是到位
说实话觉得真的很好看,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不高。每位演员演技都在线,跟着每个人的经历又哭又笑。拍摄画面很好看。整部剧节奏很好。一切都刚刚好,刚刚好的感情、刚刚好的进度、刚刚好的美感!一切都很好!
整部片子充满了做作???你要不就直接狗血拍成顶楼算了?这配置加上这剧情太令人失望了。
剧情太浮夸了,没有共鸣
好看,我很喜欢,挺棒
最后奶奶的遗书泪奔了
对职业女性的想象力,聚焦女性职场、女性婚恋观,关注都市女性追求个人价值,更是倾向于对当前都市社会进行阐述表达,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人生思考,不同年龄段的她们在困难中相互扶持、建立深厚友谊,在突破生活迷雾的同时也成就了更好的自我。
划船的时候看看,其实没那么难看,图个乐吧…要是都找北京人演还能更够味儿。我觉得这个戏里不需要男主角了,有王珞丹这一个大直男就够了!而且我看完更不喜欢金晨了哈哈哈
我觉得吧,剧都没正经看就给打一星的主才应该被打一星。虽然我对冯裤子也没那么感冒,但不妨碍我对这部剧给点中肯的评价。看剧就图个乐,接地气只有拍平均线以下的人才叫接地气么?中国现在也世界第二大国了,一年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已经600万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很多人的生活已经不输发达国家了,难道就要拍点农村生活才叫接地气么? 以前觉得豆瓣的影评评价客观,之前在这个剧真不觉得。
画面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