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俄罗斯电影《地狱尖兵》。
片名Лучшие в аду / Luchshiye v adu / The Best in Hell(2022),别名地狱之最。
《地狱尖兵》描述发生在2022年夏天的一场局部战斗,在真实战场由真实士兵出演,采用真实武器拍摄。
这是一部直接反映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电影,影片为大家带来战争电影的全新视角。
本片编剧阿列克谢·尤里维奇·纳金(Aleksey Yuryevich Nagin, 1981/3/21—2020/9/20)是一名俄罗斯军官,是瓦格纳集团突击支队的一名指挥官,专门研究攻击机。
今年9月他在巴赫穆特战役中阵亡,被安葬在伏尔加格勒的迪米特里耶夫斯基公墓,并被追授为俄罗斯联邦英雄,以及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英雄。
影片剧情很简单,这是一场战役中的局部战斗。
白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占领一栋9层建筑,以获取视野激光引导轰炸。
黄方则在相关建筑内布防,全力阻止白方进攻。
双方在这场局部战斗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和武器……画面中右上角的倒计时就是白方的任务时间,在生死瞬息万变的战场里,一分一秒都变得极度危险。
看惯了商业战争大片的观众,估计很难想象能看到类似《地狱尖兵》的战争电影。
这是一部绝对让人眼前一亮的影片。
影片力求真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剧情和人物塑造,只有最简单最直观的战争体验,时不时穿插的讲解旁白进一步帮助观众了解这场战斗的目的,各种武器的三维模型展示,堪称手把手教你打巷战。
这是一部坚韧有度其不带偏见的战争片。
《地狱尖兵》是俄罗斯拍摄的,准确的说是俄罗斯雇佣兵公司瓦格纳集团公司拍摄的。
瓦格纳集团公司是俄罗斯的一个雇佣兵公司,主要成员来自于俄罗斯退役的精锐特种兵。
黑水公司活跃在欧美电影中,其实已经渐渐式微,现实生活中最活跃的私营军事公司就是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公司。
他们以低调的姿态活跃在全球各个热点地区,他们的足迹遍及中非、苏丹、利比亚、委内瑞拉、叙利亚等等多个存在俄罗斯重大利益的冲突地区。
影片中没有妖魔化乌克兰人,也没有美化俄罗斯人。
接近2小时的战斗里几乎没有情节,只有白黄双方的一路战斗。
没有费心去区分“好人”和“坏人”。
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生存。
白黄双方都没有在这里受到赞扬或诋毁,双方都只是参战的士兵,导演让他们人性化。
《地狱尖兵》和以往大家看到的“子弹风暴”类型电影完全不同。
商业大片的主角们可以在没有任何战术或计划的情况下,砍瓜切菜一般砍翻打倒源源不断冲向他们的炮灰。
而在这里,一切都很真实,每一方士兵都有自己的职业分工,都有着能够将对方置于死地的专业能力。
导演让观众知道,战争绝不是一件可以或能够掉以轻心的事情,战争可以摧毁一切,而不是一场游戏或电影。
总有人喜欢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夹带许多自己的观点,一拉一踩等各种手法玩得溜溜的。
看惯了欧美战争商业片的观众也会渐渐熟悉这种模式,甚至觉得不这样拍就不是好的战争电影。
这就是典型的偏听偏信了。
而最原汁原味的反映战争,让观众认识到真实的战争,这才能让人知道现实和电影的区别。
那些充斥着主角光环的商业大片除了画面好看外,只能让人更加向往战争。
观众不傻,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玩游戏看电影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观众也不聪明,如果一直被降智电影洗脑,同样会滋生向往战争的危险想法。
影片中用最出色的现实主义,表现最伟大的军事细节。
尽管影片中有不少地方的特效、慢动作略显生涩,但这里出镜的都是真家伙。
观众看到这些全都是设计出来用于置人于死地的各种武器在荧幕上的身姿时,第一反应不会是这个镜头运用得如何、这个镜头语言表现力如何,而是如果我被这些武器瞄准会怎样……祈祷和平吧。
战争电影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表达士兵为何而战。
当年41年红场阅兵的将士们,直接奔赴西部前线抗击德军,为了就是保家卫国。
在《地狱尖兵》中,影片并没有长篇大论地提及战斗的宏观意义,只是在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地提了一句他们为何而战。
雇佣兵有和公司的合同,有和国家的契约,还有良知,这似乎解答了他们为何而战。
手把手教你打巷战,真实感带来新体验。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据说是俄罗斯的征兵宣传电影,主要内容就是俄方需要攻占一栋楼的制高点为己方的飞机定位敌人的坐标,而进行的一场和敌方的攻防战。
不仅双方各有三四十人作为冲锋陷阵和防守,期间还投入了各种装备武器和机械战斗小组,有坦克,无人机,榴弹炮等等。
电影中的进攻方式,人员站位,武器使用,战术安排等等都算是接近真实战场的效果,让人能更真切的感受到只是一场局部攻坚战就会有多恐怖。
战场上没有煽情,没有杂念,没有其它,只有完成任务的互相厮杀,队友死了立即将他的身体作为掩体进行反击,即使知道敌方已经定位到自己的位置,炮弹很快将可能落在附近,也要继续完成装弹射击,或许人命在战争中已经不值一提。
不会像电影中有那么多爱恨情仇,不会有那么多英雄时刻,没有主角,谁都可能下一秒就成为战场上的一具尸体,胜利后也没有掌声和欢呼,有的只是下一批人员补充上来,继续在这地狱般的战场上送命。
《地狱尖兵》俄罗斯战争电影,准确的说是瓦格纳出品,可以认为是瓦格纳的广告片。
或者说教你打仗的电影。
双方发现敌方装备,都呼叫已方重型装备在无人机导引下对其进行压制摧毁,完全不是以前战争电影里那种步兵孤军奋战的场景。
我很喜欢看战争电影,看惯了好莱坞特效电影,再看这种俄罗斯战争电影,会感慨战争场面太不壮观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毕竟俄乌战争还在进行中,国产战争电影里,一颗手榴弹炸倒一大片的场景是不会出现的。
各种武器轮番上演,120迫击炮,120榴弹炮,152榴弹炮,郁金香240自走迫击炮,火箭炮,t72坦克,bmp装甲车,战机。
看不到什么主角光环,故事情节很简单,白方(瓦格纳)要在2小时内占领一栋9层楼然后指引战机炸毁乌军的大口径火炮出于阵地。
无人机找到对方火炮阵地,然后,引导已方火炮压制摧毁。
电影里,乌克兰军队,无论是一线步兵还是迫击炮炮手,榴弹炮炮手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同时也感慨,都21世纪了,俄乌双方居然还像二战时一样,在建筑里进行巷战,伤亡如此惨重。
我想象的现代化战争,应该是发现敌方火力点,立刻呼叫空中打击或者火炮将对火力点夷为平地……,美国在越战时就能做到呀。
哎呀,看美国战争片看多了。
其中一名编剧,已经在2023年9月20日阵亡。
此片带给我的只有震撼。
无论是残酷的CQB巷战,士兵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争夺,厮杀;还是炮火覆盖时榴弹炮、迫击炮的怒吼,飞扬的泥土和步兵的残肢断臂…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从一开始字幕中电影工作人员名字上套的方框就让人想到,这一切正在8000多公里外的乌克兰的平原、村庄和城市里上演!
此片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仅白方的人物塑造非常到位,胖胖的机枪手、D30炮兵部队的大胡子卡车兵还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三个小队长之一的威斯克(当他运用娴熟的技巧和经验,在一次次的CQB近战肉搏中都能击倒对手,但终究在最后的大楼里倒下了的时刻,我体会到了强烈的无助感和绝望),片中对于黄方(虽然没有明说,但我们都知道那代表着乌军)个体士兵的描写也非常到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代号“科学”的迫击炮指挥官,他死战不退的勇气同样令人敬佩。
这在战争仍在继续的情况下真实反映出来尤为难得。
请忽略机翻字幕,个人认为应该是“战斗到最后一分钟”之类的 片子的节奏把握也很好,特别是指挥官的画外解说,让观众对于这场局部的战役有了更好的了解,在肾上腺素飙升的枪战场面过后能冷静下来,复盘一下,而不只是看个热闹。
同样,慢镜头的运用效果也非常好,特别是那一段白方士兵肩上扛着一个负伤的战友,又拖着另一个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却不肯放手的场景,非常令人动容!
震撼度不亚于美军硫磺岛插旗的名场面道具无论是轻武器、场景、t72坦克和bmp1战车、迫击炮和火箭弹,还是无人机(看到上面赫然dji的logo五味杂陈),还原度写实度都非常高(非专业军迷的角度)。
这部片子的反战性是很明显的。
当“大黄蜂”最终完成了目标,达成了这一个半小时观众们深刻体会到的如地狱般的战场之后,没有感到欣慰,没有感到激动,有的只是怅然若失和空虚。
我想导演要传达的也是这种感觉。
这么多人命的逝去,最后对于战局来说却是无关紧要!
最后一幕,两边都又补充了一批新兵,就像一个弹夹用光了换一个那样。
但我不禁想,那些人又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爸爸?!
联想到最近的部分动员,非常残酷 这场战争已持续了大半年,近期又有炸桥等事,冤冤相报何时了?
看不到尽头真让人绝望。
双方只能是把一批批鲜活的生命投入这地狱,让火越烧越旺!
绰号“泰瑞克”(爵士乐手)的俄罗斯“瓦格纳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纳欣(НАГИН Алексей Юрьевич)在乌克兰被不幸壮烈牺*牲。
铁血悍将,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宇内同悲。
阿列克谢-纳欣9月29日,InformNapalm 调查社区报告说,这名41岁的突击部队指挥官于9月20日在巴赫穆特附近被乌克兰军队击*毙。
他于1981年3月21日出生在伏尔加格勒州戈罗季先斯基区的维蒂亚奇农场。
父母是前军人尤里-维克多罗维奇-纳金和加琳娜-安德烈耶夫娜-扎勒-伊万诺娃。
小时候,他学习了空手道。
高中毕业后,他在一所技术学校学习。
他被征入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参加了在车臣的战斗行动。
服完兵役后,他签署了一份合同。
参加了在格鲁吉亚的战斗行动。
然后调到伏尔加格勒的联邦安*全局特种部队担任侦察狙击手。
2014-2016年,他在克里米亚担任侦查训练教官。
纳欣最终从联邦安全*局辞职,加入了瓦格纳PMC。
参加了在叙利亚(在那里呆了3年)和利比亚的作战行动。
他在战斗中多次受伤。
他同时多才多艺,是俄罗斯战争电影《向日葵》《地狱尖兵》的编剧。
2022年,他参加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讨伐。
5月12日,他受了重伤。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他在8月恢复了工作。
2022年9月20日,他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次战斗任务中被*杀。
葬于伏尔加格勒的季米特里耶夫斯基公墓。
生前未婚,十分遗憾。
奥列克西·纳欣葬礼
英雄之母神情肃穆9月24日,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亲戚、朋友、同事和包括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在内的官员参加了在顿巴斯去世的俄罗斯英雄阿列克谢·纳欣的告别仪式。
葬礼的来宾们缅怀了斗士的英勇事迹。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
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叶夫根尼·普里戈津参加葬礼纳欣的葬礼在伏尔加格勒中*央公*墓的大道上举行。
葬礼之前,在 "斯大林格勒战役 "博物馆全景图的凯旋厅举行了葬礼仪式。
俄罗斯英雄的亲属说,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从小就保护弱者,并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决心。
英雄在车臣和格鲁吉亚作战,然后作为瓦格纳PMC的一部分,在利比亚和叙利亚打击反*乱分子。
联邦通讯社说,他最后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担任单位指挥官,以保卫顿巴斯。
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与伏尔加格勒州州长为英雄家属颁奖参加葬礼的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叶夫根尼-普里戈津对阿列克谢-纳欣评价说:"电影《地狱尖兵》严格描述了阿列克谢-纳金领导的一次战斗,他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战术家和战略家,毫不犹豫地拿着机枪上战场,成为一名突击队指挥官。
他于9月20日去世,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如果每个指挥官、每个领导人偶尔都能进入战壕,拿起机枪,或者只是更经常地与人民交谈,那么俄罗斯就会真正伟大。
”"阿列克谢-纳欣的壮举将永远留在他家人的记忆中,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在他的战友们的记忆中,留在伏尔加格勒地区的历史中。
国家奖章已经颁发给我们战斗同志的家人。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安德烈-博查洛夫说。
在他的一生中,纳欣三度被授予勇气勋章、两次被授予黑十字勋章。
他于9月20日在顿巴斯英勇牺牲,保卫祖*国免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侵害。
死后,纳金被追授俄罗斯英雄、顿涅茨克维持会英雄、卢甘斯克维持会英雄称号和瓦格纳白金之星。
瓦格纳目前正被用于作为巴赫穆特的前沿推进部队,目前在此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其中包括一名指挥官奥莱克西·纳欣。
一些人认为瓦格纳在巴赫穆特的推进没有得到俄罗斯军队的充分加强,从而加剧了损失。
———————————— 第二阶段:18-28min ———————————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14276/
由于第一辆坦克被烟雾遮挡,无法攻击,紧接着,白方第二辆坦克加入战场,因为基本没有两辆坦克在一起的镜头,所以有人一直以为就一辆(还脸盲)
②①白方坦克压制的同时黄方也派出一名士兵针对装甲车辆。
火箭筒看外形应该是著名的反政府武装三件套之一的RPG-7,1961年正式服役,40mm,发射火箭增程破甲弹,射程在1km以内,安全锁为4.5秒。
此武器的特点是轻便、造价低廉、操作简单而火力强大,自1961年到现在足足生产了超过60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数量超过了一千万套。
来源:战争召唤RPG-7还有一名兄弟,那就是我国仿制的69式40mm火箭筒,俗称40火。
也是我国出口的游击队三大件之一,其实市场上很多RPG-7其实就是40火,因为40火造价比低廉的rpg7还要低廉(据说才200美元一发),并且简化了很多操作,伤害却有增无减。
RPG-7的反坦克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②②这里有个细节,火箭炮兵被发现之后,直接采用反手持枪平射,这是一个应对身后侧方目标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
但明明被敌方发现了位置,却一直没有移动,反而一直待在原地,特别是还留有发射后产生的大量烟尘,这就是一个标记,可能是压力太大,只记得要快速摧毁敌方坦克,不然那栋楼绝对会被轰烂。
但关键是人家不只有一辆装甲车辆,所以下一秒就被BMP2的机枪给清除了。
②③这里看很像是土耳其拜卡尔公司生产的TB-2军用察打一体无人机,但细节有出入,有可能是特效问题(这个无人机和导弹都是特效)。
该型无人机于2014年正式服役,长度为6.5米,翼展达12米,搭载了Rotax 912发动机,作战高度为5486.4米,最大航行高度为8229.6米,巡航速度129.64公里/小时,最高速度为222.24公里/小时间,最大航行时间为27小时。
可携带4枚反坦克导弹,对8000米内的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由于造价相对低廉(50w美元),并且实用性很强,所以俄乌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这一款无人机来执行定点精确打击任务,专门针对坦克、火炮、运输车辆、防空导弹阵地和等VIP目标。
②④无人机所发射的导弹为土耳其生产的MAM-L精确制导炸弹,是拜卡尔公司专门为TB-2生产的专用导弹。
其导引头为激光制导,配备有多用途的弹头,包括传统的破片弹头以及燃烧弹和穿甲弹等,弹径为160毫米,长度为一米左右,全重为22千克,几乎可以从顶部击毁所有的坦克。
所以一出手就击毁了白方的一辆T80BV坦克。
“舒马赫”车组全灭
很明显这些烟雾是特效覆盖上去的②⑤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那就是烟雾弹的实际效果,可以看到扔出去的烟雾弹明显被风吹向了右侧,而白方的行进方向是左侧,这个烟雾根本起不到掩护的效果,反倒告诉黄方“我踏马莱纳”,并且还是暴露状态。
所以黄方无人机马上就看到了,真要反击一定会撂下几个的。
你看几乎没有作用,而且还是逆风,敌人在左手边,完全暴露了根本不可能像游戏那样固定一处,也不可能像游戏那样瞬间出现烟雾,都是慢慢喷出来的,所以一般烟雾弹使用的场景就是没有大风的时候,或者是城市街道等狭窄地区,而外界空气基本都是流动的,再怎么无风都不是固定不动的,所以一般就是多扔几个,问题就在于没人会带太多烟雾弹,基本都是手雷,只听过一组手雷或一排手雷,没有烟雾弹的。
烟雾弹其实最大的作用就是标记位置,类似信号弹的作用,用于引导空中支援或者空中打击 。
———————————— 第三阶段:28-38min ————————————
②⑥这里就是展示如何开始攻坚了。
这个镜头可以看出是由窗户进入,但是这个窗户已经被轰塌了,和门差不多。
由于是无碍入口,在得知里面有敌人的情况,就不需要刻意按照标准来,直接用手雷招呼。
关于如何进行突破及清理房间:1、首先快速接近建筑,并贴紧建筑外墙,选择“进入点”。
(1)如果进入点在门口。
快速靠近建筑物,警戒位置为门的合页处,进入之前,尖兵警戒,二号位快速扔出大力手雷然后退回队内,这样手雷可以在室内尽可能的弹射而不会被敌人捡到并丢出,手雷爆炸后迅速攻坚,趁着爆炸的伤害或者冲击波让敌人失去判断力和控制力的时间果断清理。
门很容易被设下诱杀陷阱,或者被堵住。
通常来说,从一扇没有被设置诱杀陷阱,或者不在敌方人员射界内的门进人,是进入一个房间的最佳路线。
但如果怀疑一扇门上有诱杀陷阱,或者敌方人员可能在房间内,避开这扇门,或者采用爆破方式突人。
在进入之前,或者确定是否有必要突破之前,士兵应用手或者武器的枪管摸索门框,寻找有无激发装置,同时用眼睛寻找诱杀装置。
——22.04条例 (2)如果进入点是窗户。
和门口类似,尖兵警戒,二号扔雷,尽量扔到天花板上,这样也是有利于手雷尽可能弹射,避免被敌人捡到扔出去。
大多数窗口每次仅限一名士兵进人,而且通常士兵还需要用上至少一只手(来爬窗)只剩一只手拿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进人的士兵极其容易受到来自房间内的火力攻击。
要想通过窗口进人一间敌人占领的房间,需要采取一些干扰措施,例如投掷一枚手榴弹或者震撼弹。
——22.04条例
“进入点”是房间内所有敌人的焦点,被称为“死亡漏斗”。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害,应当快速而平稳地通过并离开进入点。
每增加一名成功通过并离开进入点的士兵,都能提升作战单位对房间的控制权。
如果一名士兵在进入点内部或附近倒下,他应当留在原地,直到最后一人将进入点清理完毕。
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尽量避免使用一楼的门窗。
考虑使用其他可行的方法为进入行动制造突破口,包括从更高的楼层、屋顶或地下室进人。
【如有需要,在士兵真正进入之前,先投掷一枚手榴弹(碎片式、震撼或眩晕手榴弹),然后清理组即刻进入】。
——22.04条例
从这个镜头可以判断,应是苏制F-1防御破片手雷(Граната Ф-1)绰号柠檬手榴弹。
采用铸铁弹体,重600克,内装60克TNT炸药,“K”型引信,抛掷距离30至45米,有效杀伤半径约为30米。
全弹结构简单,弹体内以破片衬层,采用预制槽小立方,壳体内缠绕三四层,
“撩枪”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能,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房间狭小,并不需要什么精度,以压制为目的。
②⑦这位老哥很细节,在切拐角的时候,左手不动,抓住枪身,右手肩膀不动,而是用小臂把枪给推出去。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身体的暴露面,防止被伏击,因为看到你枪管伸出来的一刻敌人就开火了,如果你整个人都出去了一半基本就废了。
而且这样子持枪还可以快速反击。
但可惜这位老哥还是大意了,被小柠檬蒸发了。
其实也不怪他们,毕竟电影削弱了125mm高爆榴弹的威力,所以黄方根本就没人死在炮击,只是轻重伤,所以白方才没有料到里面还有这么多活人,另外这位队长也确实虎了点。
②⑧这里是白方缴获的黄方的对讲机,但是根据某些大佬的指认,摩托罗拉没生产过这一款,也是国产贴牌外贸版(华强北特供),特别像堡利斯通8RS那一个版本。
但是这款带彩频的也不便宜,怎么着也得三四百大洋(当然批发价会更便宜),但是比对面白方那100左右的对讲机好多了,所以才感叹一句:“对手的东西真不错”。
这样一来,第二阶段攻占黄房子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第三阶段:28- 38min
②⑨另一支白方小队直接采取爆破方式攻坚。
已知敌人在屋内并且目的是杀伤优先而不是救援优先的情况下,采取爆破的形式进入建筑是最有效的方式。
采取何种爆破方式就看能提供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坦克开洞。
进入砖混结构建筑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坦克发射高爆破甲弹(HEAT),打出一个缺口。
次一级的方式就是火箭筒开洞;然后就是贴C4开洞。
反正不管什么方法,目的就是开洞,主要考虑的就是强度问题了。
从之前的镜头能判断,这里的大多数建筑是没有钢筋的砖混建筑,因此非常适合直接上炸药爆破,这是从二战开始苏军就流行的做法了。
…突击小分队的任务是,占领并保卫前线城市建筑物。
士兵先用火炮炸开建筑物外墙,投入手榴弹(然后)进入建筑物,用喷火器将地下室点燃,并用手榴弹将其炸毁。
进入房间前,士兵会先投入手榴弹,随后用冲锋枪进行扫射…——来源:《伟大的卫国战争》第四集兵临城下 28:20
来源:《伟大的卫国战争》第四集兵临城下 28:20
看边缘,是砖混建筑和上面说的攻坚差不多,先用投掷武器清理房间,然后在鱼贯而入。
③①这里有个细节,由于洞开得比较高,所以直接用枪当踏板,当然前提得是真铁,如果是那种聚合物(塑料)枪身,可能够呛,不过枪支本身在研发过程中就经过了非常多的“惨无人道”的实验,毕竟战场是非常复杂的环境,强度是能够保证的,当踏板这个功能或许也是经过测试过的。
③②交替掩护清理房间。
③③这个镜头看了很多遍都不是很清楚,应该是苏制RGD-5手雷(РГД-5),1954年开始服役,重量:310克,长度:117毫米,直径:58毫米,填充:三硝基甲苯,使用UZRGM引信,引爆时间:3.2—4秒,爆炸范围:15—20米 。
这款手雷量特别大,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军队在使用。
③④这个镜头也很细节,白方在得知前面走道有黄方士兵,所以并不急于直接进入下一个房间清扫,而是一人架枪,另一人直接扔手雷清扫。
③⑤在得知黄方架住走廊,而白方无法直接前进的情况下,直接上炸药开洞是最好的突破手段,同时也是最安全的方式,通过侧翼进行突击,同时也是分割敌方防守的好方法。
③⑥这里就是之前②⑦说过的一种持枪技巧,在保证身体绝大部分安全的情况下扫射的敌人。
而这一位黄方士兵就特别惨了,他下意识的移到死角处,这样的好处是如果进攻方按照训练习惯进来的话第一时间看的是左前方,这样躲在左后方的人就可以射击敌人的左右手甚至肩膀,基本可以报废了。
可人家毕竟训练有素,直接一个撩枪先射死角,最后还补枪,防止复活。
直接开洞前进,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一路炸过去。
③⑦大疆的无人机,LOGO都没去掉。
根据大佬只认,应该是DJI-悟2。
大疆无人机在国际市场,尤其是那种买不起军用无人机的国家特别畅销,毕竟大疆的质量和参数还是很不错的,价格也便宜不少。
事实上俄乌战争也确实买了很多大疆。
黄方用无人机发现了白方的D-30火炮阵地,准备进行反击。
白方发现无人机后就要迅速进行转移,这里很明显能看出白方之间的通讯以及判断力都是有水平的,还是那句话,保住有生力量才是最重要。
这就和之前黄方的迫击炮阵地想区别了。
③⑧白方立即启用干扰器干扰对方无人机。
③⑨因为火炮是需要校准射击的,所以白方才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赶紧将火炮拉走。
但现在电子计算已经越来越精准了,再加上智能炮弹,几乎不会给你反应时间。
而且平时架设也比较麻烦,很难立即投入战斗,所以现在有钱有科技的国家(指中美)已经开始逐步放弃这种牵引式火炮,转而大力发展车载火炮,我国的车载火炮目前是种类最丰富的。
这种车载榴弹炮俗称“卡车炮”,原因就是用军卡直接拉的,跑得快,和那种履带式自行火炮有一定区别。
比如我国的:
09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
最新款的SH-11/SH-15155mm车载榴弹炮
法国“凯撒”155mm车载榴弹炮
④①黄方炮兵阵地这里出现的是苏制 2A65式152毫米榴弹炮,1986年正式服役,152mm54倍口径,战斗全重为7吨,高低射界-3.5°~+70°,最大射程24,700米。
在炮口部位,设计有双室炮口制退器,搭配半自动楔式炮闩、弹簧冲压系统、液压反冲装置和液冷后坐力制动器来实现缓冲发射大口径炮弹时带来的巨大后坐力。
在炮架前部,还保留了苏联传统的装甲防盾,这个防盾一直向后延伸到车轮上方,能起到对炮班组成员的前方和侧面保护作用,防止来袭炮弹产生的大量炮弹碎片伤害。
在炮架的左侧,是一套由双速齿弧形高低机和双速螺杆式方向机组成的调节机构,基本上延续了苏联的传统火炮设计布局,因此在操作方面并不是很复杂。
另外为了方便瞄准左侧也分别设计有直接瞄准具和间接瞄准具,其中光学直接瞄准装置上有高角装定器和方向修正量装定器,与方向机、高低机配合对目标实施瞄准。
一般情况下是使用6x6卡车或MT-LB履带车辆上进行机动,其公路牵引速度最大可以达到80 km / h,而越野牵引速度一般为20 km / h。
④④因为刚发射完的炮弹壳非常烫,烫到手套都很难隔热,所以直接用推弹杆挑走。
ЗОФ-45式杀伤爆破弹 全重34.6kg
筒装药包再次出现
1
2④⑤这里有个更小的细节(1,2图),推弹杆是偏上推得,就是为了避免直接接触到底火,虽说底火没那么容易击发,但小心驶得万年船嘛,谁知道会有什么意外,155mm炸弹炸膛了那可不是小事,这附近的炮手都得报销,不然也残了。
④⑥这里这段话算是影片主旨之一了,后面还有很多类似的镜头,所表达的内涵就是黄白双方本质上就是同源的,后来才分家,虽然分家了,但毕竟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就如同自相残杀一般。
由于反应快速,白方炮兵基本没收到太大的损伤,只损失了1名炮兵(其实也是剧情杀)
而黄方指挥部也发觉了白方的目的是攻占九层大楼,因此把所有士兵都派往附近进行防守。
但是这个消息被捡到黄方对讲机的白方所察觉,白方也把所有部队都调到了前面,也是从这里开始,胶粘的烈度就变大了,双方最终也都全军覆没。
接:第三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37332/
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53439/ 第六阶段
72.白方的·无人机手柄,之前我有介绍过,白方使用的无人机是大疆(dji)的御3无人机,控制手柄那当然也就是御3的手柄。
73就在白方突击小队因为黄方120迫击炮的封锁而停滞时,刚好因为天气变化使得黄方迫击炮暂时无法射击,刚好留出3分钟的空窗期。
这里属于是电影艺术了。
下一个镜头就开始介绍炮兵会受到天气影响。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为计算炮兵气象诸元而规定的一种标准大气。
亦称“表定气象条件”,又称“标准弹道大气” 。
(百度百科)中国使用的地面(海拔高度0米)标准条件是:气压1000毫巴(750毫米水银柱高),气温15℃,相对湿度50%,空气密度1.206千克/米3,无风无垂直气流。
( 《军事大辞海·下》:长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2265页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一般包括:地面标准气象条件和气象要素随高度的标准分布。
地面标准气象条件,一般指海平面高度上的气象条件。
即:气压1000百帕,气温15℃,空气相对湿度50%,虚温(见弹道气象学)15.9℃,空气密度1.206千克/米3,静风,无垂直气流。
气象要素随高度的标准分布是:各高度上的气压分布符合压高公式;空气虚温在9300米高度以下按线性规律递减(递减率为0.6328℃/100米),在9300~12000米高度按抛物线规律递减至-51.5℃,在12000~31000米高度保持-51.5℃的等温;空气密度根据各高度上的虚温和气压的标准值按公式算出;空气相对湿度与地面标准值相同,也为50%;静风,无垂直气流。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炮兵、防空兵射击前,气象分队将探测得到的气象数据与标准气象条件进行比较,求出气象要素偏差量,编制气象通报,供射击分队进行气象修正使用。
为了更好地辅助炮兵射击,很多国家的炮兵部队都有属于自己的炮兵气象分队,同时设立野战气象台辅助作战。
由此也发展出了—— 炮兵气象学 炮兵气象学:是军事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炮兵技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大气密度、风向、暴雨、尘沙等气象条件对炮兵声测侦察和射击精度等的影响,以及对炮兵实施气象保障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等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现代军事学科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06)从炮兵气象学又产生了一个新特殊兵种—— 气象观测兵
上图是波兰陆军装备的MW-32炮兵弹道气象自动探测系统。
这套系统由主机、无线电经纬仪、自动气象站、探空仪和天线等部件组成。
图中外形像雷达的设备是无线电经纬仪,一旁气象观测兵正准备放飞的气球将搭载无线电探空仪。
无线电经纬仪可追踪、测量气球升空后所在的精确方位等,无线电探空仪用于监测
74.而前面也提到过,白方某一小队(忘了)缴获了黄方的一部手持无线电,而黄方根本没发现,所以暴露了很多行动,这一次的停止射击当然也被白方接收到了,布列翁队队长立马下令利用这3分钟空窗期突击。
白方进攻路线
75.行动之前投掷烟雾弹扰乱敌方视线,为己方移动创造条件。
同时利用火箭筒(rpg-26)清扫楼内的敌人,压制对方。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到达3号楼,也就是仓库的位置。
仓库是黄方的临时弹药库,守卫森严,此前黄方指挥官也下令要在仓库阻挡白方,所以此处驻守着超过15名黄方士兵,而白方两个小队也成功进入,所以仓库一战是本片最为激烈血腥的战斗,双方绝大多数士兵都报销在了这里。
这里没太多战术细节可以讲,就是混战,建议看原片,特别激烈。
76.股动脉大出血。
股动脉是较大的动脉,血流猛急,呈喷射状 , 在几分钟内甚至时间更短就可以由于失血过多导致死亡,这在激烈的战场中几乎就是必死无疑了。
77.布列翁小队也在此时迅速转移至仓库。
这里机枪手以点射的方式压制对面楼里的黄方,掩护队友进行转移。
但黄方提前部署了狙击手,这是白方没有预料到的,当即就报销了一名队员。
这也打乱了白方的行动,黄方也趁此火力全开,反制白方。
结扎止血带时,要将止血带沿着肢体困绕三圈,系成一个半结。
但不可系全节,在半结上放一个轻便的短棍,再把它捆成双节。
必须把止血带捆紧一些,直到出血停止。
训练专用C-A-T旋压止血带C-A-T旋压止血带的结构相当简单,由魔术贴固定的可调整周长的止血带环、手柄以及卡扣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止血带仅针对四肢受伤时使用,且是针对相应受伤四肢的大臂或大腿处进行绑扎,并非在伤口处。
如伤员左小臂受伤,要将止血带绑扎在左大臂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如伤员右小腿受伤,要将止血带绑扎在右大腿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
美国陆军士兵正在人体假肢上训练使用C-A-T旋压止血带绑扎止血带的方法也十分简捷:先将止血带环调整至比负伤四肢直径略大,方便将其套在四肢伤口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再旋转手柄收紧止血带环,并将手柄固定在“C”形卡扣中即可。
C-A-T旋压止血带适用于四肢伤严重出血或肢体离断的伤员,且方便单手操作,便于伤员自救。
将止血带隔衣袖或裤腿在伤口处绑扎好即可,不必刻意追求绑扎止血带位置的精准。
C-A-T旋压止血带卡扣固定处有一块带有“Time”字样的白色标签,其作用是记录绑扎止血带的具体时间,必须精确到分钟。
例如:在12月5日下午15时08分为伤员绑扎上止血带,操作者就要在标签上使用24小时制标准军用计时格式记录下“12051508”。
这是因为,虽然止血带的止血效果较好,但是去除止血带的方法倘若不得当,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美军通过战场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是:必须在第一时间准确记录绑扎止血带的时间点,并且绑扎止血带的时间通常不超过2个小时,也就是说,在2个小时之内必须将伤员转运至有进一步医治条件的机构,此后可尝试改用止血敷料加绷带包扎止血。
急救措施(参考:单兵作战技能手册-指文出版社)士兵受伤后,需要进行快速的伤情判定来确定急救的优先级。
a、首先保证伤员的呼吸道畅通,避免窒息。
让伤员平躺,救助者蹲在伤员头部一侧。
清理伤员的呼吸道,移开任何会引起堵塞的物体。
将一只手垫在伤员的颈下,另一只手放在伤员的前额。
然后,垫在颈下的手向上抬举,放在前额的手向下按压,以此拉长伤员的颈部,让可能会压在他气管上的舌头移开,从而使伤员的呼吸道变得畅通。
b、其次检查伤员有无呼吸或者心跳,如果没有,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遵循以下步骤: 手掌将一只手垫在伤员颈下,使他的头部尽量向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用另一只手放在伤员前额。
用放在伤员前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
用放置在伤员颈下的手将其下颌托起,使伤员张开嘴。
深吸一口气,然后将自己的嘴压在伤员嘴上。
向伤员口中吹气,并尽量不要漏气。
连续向伤员口中吹
检查心跳的步骤为:将伤员头部向后仰。
检查者将手指放在他的喉部。
找到伤员的喉结位置,然后将手指沿着喉结移向喉咙侧面,找到动脉,感觉伤员是否还有脉搏。
c、再次为止血和包扎伤口如果是子弹伤,则要找到子弹射入伤口,同时寻找射出口,如果有射出口,则是贯穿伤,如果不是则是穿透伤,;后者子弹仍留在体内,感染风险极大,所造成的伤害也最大。
而且在检查的时候最好别触碰到伤口,也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药品。
d、最后则要时刻观察伤员,防止休克
有的情况下,虽然伤员的伤口并不致命,但是如果引起休克,不及时治的话,伤员就会有生命危险。
休克出现的前兆为:烦躁不安、口渴、皮肤苍白以及心跳加快。
休克时,伤员可能会表现出亢奋或平静疲惫的神情。
如果伤员的呼吸开始变得微弱、急促、喘息,双眼开始变得无神,嘴唇四周也开始出现浅蓝色斑块,就
78.黄方狙击手击伤了白军士兵,这让白军行动被阻滞,吸引了两名白军士兵前去救助战友,这就是经典围点打援了,黄方机枪手直接架着伤兵点,等白方移动时候射击,成功杀伤另一名白军士兵。
这一下子的拖延使得剩余白军失去了3分钟窗口期,黄方的120迫击炮立刻重新发动进攻,而这三名白兵也消失在了迫击炮弹的火花中。
炮兵指挥官心理素质很强,无视哑弹,继续射击,已完成目标为重
79.第一轮炮击没能摧毁黄方的120mm迫击炮阵地,白军指挥部立刻下达了再次射击。
这一次炮击直接摧毁了黄方迫击炮阵地,炮兵指挥官也阵亡。
黄方120迫击炮部队彻底领盒饭了。
这一段镜头很有毛子战争艺术美学,用大炮载着牺牲的战士回家
80.黄方的152mm炮阵地也被白方的火箭炮摧毁,152炮部队也领了盒饭。
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56508/迟来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因为我实在是太懒了,所以拖到现在才写😭第七阶段
81.再经过了精彩又血腥的近10分钟的仓库突击后,白方成功突破黄方的防线。
黄方指挥官下令所有黄方队员前往最后的据点——九层塔楼,因为黄方指挥部已经完全明白白方的目的,那就是占领此处唯一的制高点——九层塔楼。
11.17.3082.黄方指挥官也是经验丰富,他让机枪手“军衔”先不要撤退(此时军衔在仓库的二楼,白方是从一楼以及地下室突击的),而是偷偷埋伏在仓库面对九层楼方向的窗户位置,这样子就能很好的从背后放冷枪,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可惜的事,前面说过,白方已经拿到了黄方的对讲机,因此黄方指挥官说的话白方也都明白,所以来了一个“偷天换日”。
83.由于各种诸如泥土、血迹、汗水等因素的影响下,机枪手在远距离下、对方又是快速移动的情况下根本就判断不出来袖标的颜色,特别是大家语言一致、甚至装备都一致的情况下,因此不敢乱开枪,加上对面也有友方的交叉火力,因此军衔选择不开枪,毕竟如果是假的对面解决就可以了。
而对面的黄方队员看到机枪手没开枪,也以为是自己人,甚至都没确认一下(比如代号),可谓错误百出。
84.所以白方巧妙地利用了这个认知差,迅速安全地通过了黄方自以为坚固的防线(不知道这里是不是穿帮,白方后续队员全都没有去掉白色袖章,虽然说白色更不耐脏,但这也太狠了,真就如此自信???
)黄方队员甚至以为他们是增援部队。
因为前面有镜头展示黄方有两支增援部队,但他们不知道增援部队全部被干掉了。
86.白方也因此成功不费一兵一弹就成功深入了九层塔楼。
但黄方小队长发现有一人带了一个手提箱,这个手提箱就是白方的任务物品,黄方内部并没有此物,所以有了怀疑,但这或许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被怀疑的白方不可能留下活口。
87.白方直接发动突袭,把此处所有的黄方士兵消灭干净。
但白方是想直接上到最顶部,来一个对黄方指挥部的斩首行动,所以此次突袭也让黄方明白敌人装成了自己的样子(但其实并没有装扮,只是因为大家长得都一样)此处这里不知道是不是穿帮,我个人有点疑问,首先第一位从仓库里出来的士兵右臂戴是黄色袖章,就是红框里这位。
但是发动突袭白方第一个打的就是这一位。
考虑到双方几乎一模一样,前面也没有关于这次浑水摸鱼行动的任何镜头,有人认为就是穿帮镜头误杀队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黄方的队员,白方只是利用了他打掩护,跟着过来塔楼。
88.本来想打个埋伏的机枪手军衔这才明白被骗了,赶紧返回塔楼支援,企图上下合围,来一个两面包夹芝士。
89.这位黄方队员或许是新兵?
在队友被击倒的情况下,他还敢以这么大的暴露面积冲出去,这不就是往枪口上撞吗。
但他比较幸运,因为对方也犯了错误。
白方尖兵在没有确认身后队友的情况直接就掏出手雷,这正好撞到了愣头愣脑冲出来的黄方士兵。
因为两者距离太近,白方队友不能开枪,也可能没发现,因为队友掏手雷的时候甚至没喊一声告知其他人。
所以直接把手雷给怼回去,双方在扭打中同归于尽。
90.这就是专业的持枪切角,以最小的暴露面积进攻。
打完后(侦查后)迅速退回,不盲目冲出去。
91.黄方普通士兵用的都是基础的AKM系列,右斜切枪口,两颗前铆钉。
92.黄方队长用的是AK-103步枪,并进行了一定的自定义改装。
AK100系列AK100系列是苏联解体后,AK的老家伊孜玛什兵工厂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在AK-74M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步枪系列,主要用于出口赚取外汇,改进任务仍然由AK之父——卡拉什尼科夫操刀进行。
该系列共有五款:AK-101,102,103,104,105.
AK-101AK-101实际上就是发射北约5.56x45mm标准口径弹的AK-74M,外观上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机匣上用英文写着口径“CAL 5.56 NATO”。
其弹匣的外形和AK-74M的弹匣也是一样,只是弹匣体上方标有“5.56 NATO”作为识别标记。
AK-102AK-102是AK-101的短突击步枪型,其实就类似于AKS-74U。
但发射北约5.56X45mm标准弹。
AK-103AK-103是发射苏制7.62mm M43口径子弹,采用这种口径是考虑到在一些国家曾经或现在仍大量装备苏联武器,出于习惯或廉价的原因仍想继续使用俄国武器。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
AK-104AK-104是AK-103的短突击步枪型,发射7.62x39mm子弹。
因为其优秀的设计和皮实的质量,被俄罗斯内务部队和部分军方特种部队大量采购,主要是替代AKS-74U和解决狭小空间及城市内特种作战的武器选择。
AK-105AK-105是AK100系列里最后一款产品。
是基于AK-74M设计的短枪管版本,使用5.45×39mm弹药,具有较高的射速和较低的后坐力。
AK105的外观与AK-74M非常相似,但枪管长度缩短了100毫米,从415毫米减少到314毫米。
这使得AK105更加轻便和灵活,便于在狭窄的空间和近距离交火中使用。
由于不错的性能,AK-105主要装备于信号旗和阿尔法及其他的特种部队,还有很多加盟共和国的总统卫队选用,反映不错。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除此之外,俄国还设计制造过:AK-107-108-109这三种步枪。
但这三种步枪并不属于AK100系列,因为它们不是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而是枪械设计师尤里·亚历山德罗夫的作品,AK代号即为“Александров / Калашников ”,意思为亚历山德罗夫和卡拉什尼科夫共同研发,但实际上卡拉什尼科夫并未参与其中。
AL-4原型枪这三把武器是伊孜玛什兵工厂为了打开销路赚取外汇,任命设计师亚历山德罗夫设计一把不同于传统AK的新武器,也就是平衡式气动系统,也就是1970年代的AL-7试验型突击步枪。
AL-7也是当初和AK-74一起报送苏军的步枪,但苏军最后选择了AK-74。
因为前者虽然在后坐力上达到了惊人的控制,但其复杂的机构不仅导致造价过高,同时降低了耐用性。
AK-108,使用5.56×45mm NATO弹药的出口型号
AK-109,使用7.62×39mm M43弹药的型号但三把枪还是因为难以控制的成本以及耐用性问题并没有获得国防部的青睐,因此三把武器均没有大量生产。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第八阶段
93.黄方对白方实行了上下包夹之势,白方不得不以强攻的方式向上突击。
而白方时间所剩不多了,战机将按照预定时间起飞。
94.白方的战机为苏-25
95.黄方指挥部这才意识到他们彻底输了这场战斗,已经不可能期待队员们能守住大楼,因此准备来一个同归于尽,便指示坦克部队对大楼进行攻击,以直接摧毁大楼,破坏白方计划,但这势必会让所有还留在大楼里的黄方队员陪葬,但指挥官已经不能再考虑那么多了,毕竟完成任务才是军人的第一要务。
1.30.2196.AKS-74U(AKC-74Y)5.45X39mm短突击步枪(冲锋枪)。
该枪的研制可追溯到前苏联195060年代的旨在将突击步枪缩小的“модерн”冲锋枪项目。
该项目在1973年由苏联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GRAU)启动,要求参与竞标的单位研制一种5.45mm口径短突击步枪,考虑到伞兵、装甲兵、驾驶员等岗位对枪支便携性能的要求,项目对短突击步枪的尺寸控制得很严,要求在枪托折叠状态下,全枪长度不超过士兵的身体宽度,避免在跳伞和进出车辆时钩挂。
最终由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设计团队基于AK-74步枪缩短尺寸研制的样枪因为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操作习惯与AK步枪近似,被苏联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选中,于1976年底通过部队测试,1979年正式装备苏军部队,命名为AKS-74U。
小贴士,关于字母代指的意思:“S”为折叠枪托;“U”为缩短枪管;“N”为侧面带有燕尾槽;“B”静音版本,指可以加装苏制消音器和发射亚音速子弹;“M”为现代化升级。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本拉登最喜欢的武器便是AKS-74U,在他的许多存世照片可以看到,他的身旁总有一把AKS-74U。
(图片被审核删除)
图片来源:逃离塔科夫
97.最后关头,白方获取的黄方的对讲机被摔坏了,这下子白方本就减员严重的情况下失去了最后的优势。
1.35.3598.这里有一个细节,机枪手为了增加灵活性,把机枪弹仓卸掉,换上了短发弹链,载重量上更为轻松。
99.这里其实也是剧情杀了,在战斗如此惨烈的情况下,根本没必要上前去翻看敌人的尸体,一般就是远距离补枪,这种剧情设计其实很多电影都有,就是突出一个同归于尽。
这一段两个机枪手之间的交锋也是不错的看点,很明显黄方机枪手更有经验,在被对方架点火力压制情况下,直接选择换弹链方便跑动,同时利用手榴弹“声东击西”,扔左边抢瞄右边,用爆炸逼你走位,最后杀之。
100.最后七分钟,白队的一名队友终于带着指示仪抵达了最高点。
101.激光测距仪。
对这个不甚了解,有清楚型号的朋友请补充。
激光测距仪是利用调制激光的某个参数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
军事上主要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船和火炮的目标测距;云层、飞机、导弹和人造卫星的高度测量。
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船和火炮射击精度的关键技术装备。
激光测距仪分手持激光测距仪和望远镜式激光测距仪。
手持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一般在200米内,精度在2mm左右。
这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激光测距仪。
在功能上除能测量距离外,一般还能计算测量物体的体积。
望远镜式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比较远,一般测量范围在3.5米-2000米左右,也有最大量程为10公里左右的测距望远镜,由于测距望远镜的准直性要求,3.5米以下为盲区,大于2000米以上的激光望远镜一般采用YAG激光。
美军 AN/PED-1轻型激光指示器测距仪(LLDR)系统。
在夜晚和模糊的战场条件下,操作员可以识别三公里外车辆大小的目标。
在白天行动中,士兵可以识别七公里外的目标。
激光指示器模块发射的编码激光脉冲与国防部和北约的激光制导弹药兼容。
士兵可以识别5公里外的目标。
102.这里黄方展现的交替前进非常教科书,毕竟是最高指挥官。
103.黄方的最后支援——两辆T-80坦克,第一篇介绍过就不多说了。
结果第一炮就把上面那两位交叉前进的黄方队员给轰死了。
而飞机也按原计划起飞坦克大战的画面就不解析了,毕竟电影自己拍的乱糟糟的,比如画面给的是装填高爆弹,打出来却是穿甲弹的效果,反正最后就是大家又同归于尽了。
104.白方的两架苏su-25(Су-25 )攻击机,北约代号蛙足(Frogfoot)。
由苏霍伊设计局(Сухой)设计,第比利斯飞机制造厂生产,于1975年2月22日首飞。
长度 15.35米,翼展 14.36米,高度 4.80米,翼面积 33.70平米,空重 9,80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 14,44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 19,300公斤,发动机:2具图曼司基设计局(Tumansky)设计的R-195 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 44.18千牛,最大速度 975公里/小时(0.97马赫)海平面爬升率:58米/秒;实用升限 7,000米(带外挂载重时)最大航程 3,000公里;作战半径 750公里(405海里)(海平面高度,带4,400公斤载荷及两个外挂副油箱),翼负荷 401公斤/平方米,推重比 1.0,最大过载 +6.5G 。
苏-25攻击机的机翼下总共有8个挂架,可携带4400千克空对地打击武器,外挂包括UB-32A、B-8M1火箭吊舱,240毫米S-24和300毫米S-25制导火箭,KH-23、KH-25和KH-29空对地导弹,R-3S或R-60空对空导弹等。
此外,苏-25的前机身左侧有一门Gsh-301型30毫米双管机炮,备弹250发,最高射速为3000发/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834542304633926&wfr=spider&for=pc该机具有多种改型,苏-25单座近距支援型,苏-25UB串列双座教练型,苏-25UT不带武器系统的苏-25UB型,苏-25UTG舰载型,苏-25T/TK反坦克的新改进型等。
苏-25SM3由于苏-25皮实耐用,造价相对低廉,在独联体各国中都有相当数量,此次俄乌战争双方也大量投入苏-25进入实战。
105.最后10秒,白方成功获得坐标,随即飞机展开空袭任务。
武器则是苏25常见的80mm火箭弹。
而且使用了“仰射”的方式。
最后成功完成任务。
以上就是《地狱尖兵》所有内容了,找资料挺累,也没啥好说的,祝大家双旦快乐。
《地狱尖兵》可以算是一部极度简洁的电影,导演无意深挖战争内核,剥离掉很多战争片的爱情,乃至于战友情也被尽量略去。
然而它仍然比其他的战争片更能反映战争的残酷,士兵不过是消耗品罢了,双方付出这么多伤亡就是为了抢占制高点打击敌方炮兵。
电影的最后,新的耗材又被补上来,先前的士兵们,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牺牲。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很像《疯狗强尼》,选择直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
同样给人以最为强劲的冲击。
当然这部电影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反映战争的残酷,反倒是更类似一部纪录片,无论是步兵战术还是阵地布置都尽可能地还原现实。
对于看惯了战争大片的我而言也算是一种新区的体验。
虽然说本片是纪念瓦格纳军官,这一片头就奠定了其背后的故事,从而随之而来的有俄乌战争的背景、瓦格纳队伍的政治军事地位以及俄罗斯在战争中的道德评价等等。
但如果聚焦在影片内部,这部片子则在事实上最大限度地隔绝了政治内容,将讲述完完全全集中在一次城市街道战中。
片子的强度在于其影像本体并非一个叙事(或是以千高原中的故事-短篇小说为例,大多数电影应该是短篇小说式的,而这部电影并非这样一个短篇小说),而是情形的展示。
甚至你不能传统地将它分析为进展的切片,而只能说是中断数次的单一“情形”,这些情形类似于日漫中特殊的主观时间的放大,但区别在于本部电影在并未失去客观世界的情况下(甚至在右上角你能看到任务——也即是电影——时长的倒计时),通过对战术细节和战斗动作细节的纯粹展示(在这里任务进展的叙事是随之发生的,是随着先后融合却又相对静止的细节被展示时被迫被展示的而非被讲述的)完成了“情形”的陈列。
当然,确实很难革除其制片方发行方和影片背后所引申的政治和道德立场,但是作为一个观众和影片的联系事件,这种引申是可以被消除的,至少影片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在这个层面上,影片甚至是诗化的——对物质层面的表达媒介做出本体论的尝试(我愿称其为“情形-影像”);对文本分析的隔绝,纯粹的内容物的涌现(在作为表现的作品之内而非之外进行表达,反例如当代女权分析、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在作品的纯粹内容中进行审美的涌现,其次被延伸的才是伦理和道德,which 仍然在作品媒介之内)。
诗化的意涵在这部电影的强度显现就在于——作品和媒介自身的内在化,纯粹的架空内容的实验,其作为纯粹内在性的结果将外翻至外部世界。
俄罗斯战狼?
纪录片风格,电影的一种。战争太残酷,牺牲没必要。。。。
这....8.1分?
投资很大,枪战和炮击场面表现力很强,不过作为军事动作片,它只是在动作和视觉层面写实,但指挥和战术层面依旧很弱鸡很虚假,在内核上和九十年代早期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差不多。
为了毁灭一个炮,双方痛苦死伤50人以上,造这个炮才用多少人
让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步兵炮兵坦克飞机,这就是现代战争,综合立体全方位得打击。几座楼房的争夺,时间的把控,士兵们奋力防守和拼死进攻最后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主打一个真实
看了十分钟我就觉得够了如果后面也是这样的话,但是我还是看完了。电影的十分钟我都受不了了,但是就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大半年了,窒息。
乱糟糟的,看不懂谁打谁
从头打到尾就好看吗,根本没意思.
《地狱尖兵》没有情节,没有人物,跟玩似的,真不真假不假的,还不如再看一遍也是俄罗斯拍的《炼狱》。《炼狱》的配音low到爆,画质也不佳,从头打到尾,全程血腥、惨烈,表现的只有战场上的死拼,毫无幻想投降会有性命保全的可能,与其抱有侥幸的投降偷生,不如战死以博生机,而这部《地狱尖兵》差远了。 8.2/4490,短评1600条 %75/16/9
纪录片风格下的俄乌战争,比较硬核的局部战争战术汇演,上来就是一阵突突。从头至尾就没有什么主旋律光环的主角。城市巷战,消耗最快的不光是弹药,更是人命。比较遗憾的是没有看到网红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美制M777榴弹炮的身影。若不是挑起战争的一方拍的,影片应该能打更高分吧。
毛子把俄乌战争其中一场小巷战几乎是100%还原搬上大荧幕。实话实说,搁十年前可能还会觉得俄罗斯战斗民族牛逼,此时此刻只会感叹❗毛子和美军不是在一个纬度在打仗了。他们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战争思维里。分段看了好几天,记录下👌🏻马上看世界杯🏆克罗地亚vs巴西
老毛子拍战争片是上真东西啊,不过真的没啥剧情,就是突突突
这片算是战斗说明片 如果说一般电影类似抒情文 这片就是说明文或说明书 不塑造人物和故事 也不输出意识形态 情感 价值观啥时 甚至国家名都不出现 就是直白呈现限定2小时攻占敌方据点的过程巷战真残酷 每一点推进都是血的代价 我军要是未来打台湾可不能搞巷战(美国在怂恿台湾巷战)我们别让战士肉身去巷战 对方不投的话应该直接饱和式弹药轰平开头结尾文字是关键 原来这是俄雇佣军瓦格纳集团的宣传片 看毛子电影真能感觉到毛子的彪悍勇猛 难怪美国那么忌惮 像本片和炼狱都太真实残酷了 美帝的片跟这两比像是娱乐片 不过也可能因为美帝对上的实力都太弱 几乎是被压着打 美军先叫一波空援 人就死的差不多了 然后清理收个尾 所以观感好像没这片近身战那么残酷 还有通常电影会塑造主角贯穿故事线 但这片没有 任何人随时就会死
打战倒是比较真实,问题在于到底谁跟谁在打???都是俄罗斯士兵?感觉是演习????所以看了一会,看不下去。
教学片
军迷狂喜。加强刻画了真实的交战场景。各种武器,战法。感觉可以当军事教材用了。作为电影的属性反而弱化了,因为就没剧情嘛。
演习电视新闻片?
乌克兰战争直接电影版。就像老家的铜火锅涮羊肉,百分之九十九的纯肉最多只有一盘冻豆腐,全片纯打纯战争片最多是炮弹呼啸之前炸药炸响之前的喘息的片刻。已整整一年了依然深陷战争泥潭,就像这个世界依然陷于阵营利益主张意识形态撕扯的泥淖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