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舞剧电影,它更像是一部用舞蹈和光影绘就的历史长卷,将观众带入那个风起云涌、风情万种的旧上海。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人性、爱情与信念的深情颂歌。
在这部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女性之美的细腻刻画。
无论是渔光曲的朴素与恬静,还是旗袍舞的婀娜与风情,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上海街头,亲眼目睹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
渔光曲的温柔与旗袍舞的妩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画面。
而当剧情进入高潮,小裁缝的牺牲成为了转折点。
那一刻,舞台上的灯光、布景与演员的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
特别是反派女特务的孤立与蔑视,更是将她的蛇蝎美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与视觉的双重冲击,让人不禁为那些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先烈们感到肃然起敬。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伟大。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与信念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这不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更是对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寄语。
让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信仰与追求,让爱与信念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支撑。
看完没什么感嚼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已被确定为6月15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大片、6月18日全国上映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巨大的看不甚清晰的脸部,布满了整个银幕。
朦胧的晨曦中,宝塔山前,八路军战士李侠缓缓脱下军帽,同样的朦胧中,纺织女工兰芬慢慢脱下白色的工作帽;李侠一袭长衫,戴上那副具有标志性的圆形眼镜,长长织布机前的身材修长的兰芬换上粉色的旗袍,高高举起全剧中须臾不曾离的那只黑色手提包;最后战士李侠庄重地举起右手,向着延河之滨巍巍宝塔敬礼……就像一幅湿漉漉的水墨画。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晚,由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这样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这部长达90分钟,只有一句画外音的影片令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激荡。
放映结束,全场观众依然沉浸在剧中,最后才爆发出呼啸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
这是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英雄之城、伟大之城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一封红色情书。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潜伏上海12年、负责秘密电台的地下党员李白被捕,他宁死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20天前,他英勇牺牲。
从生活到艺术,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主人公李侠头戴耳机,向延安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时冷峻英俊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经典的时代记忆之一。
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轰动,全国巡演近620场,魅力不减,激起了巨大的观演狂飙,不乏连续刷剧、追剧者,甚至难以想象地出现了连刷50场的热情观众。
这部舞剧也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舞剧。
我一直担心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面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令人欣慰的是,出身文艺世家的电影导演郑大圣,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觉,调动了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这两位青年舞者潜在的艺术天赋,以高度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激发出舞剧巨大的新质审美能量。
除了进剧场,又有一种打开舞剧美丽的全新方式——舞剧电影。
审美,打开历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给人的艺术震撼也是多种多样平行不悖的,哪怕面对的是同一对象。
影片不是舞剧拷贝和翻拍,而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再现,是对舞剧结构的分解和重构。
影片开始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引子和“我想念你们”的结尾,如一本大书的封面和封底,遥相呼应。
而那段充满着上海烟火气息,涂满唯美主义色彩,在《渔光曲》旋律中展开的身着旗袍手执蒲扇的群舞,则先声夺人地成为影片正式开始的第一场。
而那段婀娜的舞蹈律动中,穿插了光斑闪烁动荡不安的旧上海黑白纪录片画面。
全片中还不时出现上海街头弄堂日常生活的画面,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和辅以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给人广阔的联想。
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蒙太奇镜头转换、组接自由流动的灵动性,丰富拓展了舞台表演的内涵。
在镜头摇移推拉的镜头运动中,展现了李侠发报时,话务机、收音机、楼梯、阁楼的战斗环境;兰芬画眉毛、结围巾、吃早餐的细节;电梯中与女特务柳妮娜不期而遇穿插了拷打的镣铐声、惨叫声;李侠阅读带血报纸之际独舞的极度悲痛、传递情报三人舞的心理高度紧张,就连面部表情都在特写镜头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小裁缝牺牲的那场戏,从电车里他抢下李侠脖子上红围巾的一瞬间,镜头始终聚焦,直到枪响那一刻他倒在潮湿的电车路轨旁。
红围巾、白兰花充满画面,卖花女孩消瘦的身影飘然而过,虚化的白色背景前,观众看到李侠在教小战士读书识字的动人情景,镜头又突然回到面向着观众的剧场舞台…… 我非常欣赏青年舞者王佳俊和朱洁静在影片中的表现。
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升华了艺术表演,其才华不仅在动作的飘逸舒展,还在情节节点上有爆发力的高超的肢体语言,而且进一步发挥了连电影表演艺术家潘虹都赞叹不已的体验人物内心的能力,刻画了人物感情世界和内在精神气质,实现了“舞蹈生活化,生活舞蹈化”的结合。
李侠看到战友牺牲的内心悲痛和克制、发报时如战士一般的坚定,以及书生的儒雅、牺牲前的从容;兰芬诀别爱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欲绝,还有双人舞目光交集时流露出的甜蜜爱意——所有的肢体律动都写在眉眼之间。
他们气息相通,舞姿饱含情感浓度,达到了表演和生活、演员和角色、灵魂和肉体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
他们对非舞台表演的强大适应能力,即使经过镜头的特写,依然经得起我们严厉的挑剔。
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险恶环境中内心深刻的信仰力量,还有并肩战斗的夫妻之间平静朴素真挚且坚定不移的爱。
而1958年孙道临让我们怀念了几十年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在霞光中回荡,作为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明明人家舞剧就还在演出的,摆明了电影就不会是舞剧的替代品,这价格都差多少倍了。
主创不都说了还是希望大家去剧院看演出。
反正作为一个看过原舞剧已经有点不记得具体内容的普通观众,看完电影确实还蛮想去剧院二刷一下的。
电影很多细节是原来根本没注意到的。
出品方绝对用心良苦。
以及,这么多人觉得出戏的观众席镜头,恰恰就是我的泪点,历史与现实的呼应有很强烈的真实感,所以有没有发现,所有观众席都出现在烈士牺牲的段落,光这一点就叫人鸡皮疙瘩一身了。
首先,灯光、音乐和舞美绝对是这部电影的三大优点!
音乐仿佛是剧情的灵魂,引领着观众的情绪起伏;灯光则如同剧情的注解,时而温柔,时而凌厉,让人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而舞美更是神来之笔,无论是旗袍的华美,还是舞台布景的巧妙变换,都让人叹为观止。
一刷时,我被旗袍群舞的绝美所震撼,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万种。
二刷时,我更注重细节,发现每个角色的小动作都在诉说着他们的身份和性格。
特别是兰芬在裁缝店跟女特务对峙的那一段,眼神细腻的处理让人拍案叫绝!
剧情方面,上半场相对平和,为我们展现了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形象。
而下半场则是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
特别是小裁缝牺牲的那一幕,简直让人泪目。
而兰芬和李侠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爱与信念的力量。
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的爱情显得如此圣洁和坚定。
特别是李侠扣上行李箱的咔吧声,仿佛是他们诀别的信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绝望和不舍。
准备去电影院三刷了!
花几十块就能看A卡,不要太划算!
1.很前卫,极具影像风格2.舞台空间立体化,现实空间舞台化3.演员即有肢体表达又微表情的能量表现4.无限放大真实历史细节,细节隐含着隐喻5.时空切换,以动作穿越时空6.这部电影是测试自身审美lever的好标准7.电影和舞剧是两种不同艺术介质,今天能够相互融合,此乃大好事,跨界、融合、创新、拓展它的可能性和形式多样性。
没看过舞剧版,先看了电影版,感觉是一部刀尖上起舞的舞剧电影。
刀尖上起舞的是揪心的剧情。
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死抉择,太催泪。
一幕是小裁缝挥手告别,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叹息。
一幕是兰芬怀孕,是新生也是永别,白色焰火前的双人舞像凄美的绝唱。
刀尖上起舞的也是很新的电影形式。
虽然电影版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和更细腻的表情。
但历史影像部分真的容易出戏,直到裁缝店部分,才逐渐沉浸进去,后面的剧场观众席片段,又有点跳脱。
看了影评,才get到舞台空间,实景空间,心理空间,过去与现在,虚与实的结合,是为了回答新时代下“电波”故事为何能“永不消逝”,最终,也落到了“爱”与“永恒”。
第一次看舞剧电影,有种在乌镇戏剧节看
期待走进剧场再看下舞剧版,更直观的感受肢体语言的浪漫和魅力。
看完后觉得这次买舞剧票一定能抽到A卡了。
毕竟忍了这么90分钟,我的诚意绝对是感动上天,震撼九霄。
我以为舞剧电影就是录一遍高清的放出来呢,没想到是如此稀烂的剪辑,PPT的背景,随机生成的运镜,反复横穿的次元。
整出来这玩意的人是从没有在观众席上完整看过一遍舞台,连它好看在哪里都不知道吗,我天呐。
看完这个才知道翻拍不能叫毁原作,真正的毁原作是把原班人马拉过来陪你整一坨翔。
喊演员跑路演时得给人结算精神损失费吧?
而且这个神奇的电影总能给人新惊喜,你以为怼脸拍已经够不专业了吗?
你以为纪录片情景小品舞台剧一顿乱剪已经够违和了么?
大清洗,小裁缝牺牲,李侠最后发报,兰芬退场的镜头,好多的角度居然是冲观众席的!
台下满满一剧场的普通观众!
这哪怕再支个PPT档板呢!
这想表达什么呢我请问,人在做天在看,看策划脑子里进的水是吗?
我是没买到这一场的票啊,我要是买到了肯定告这破电影侵犯我肖像权,把我的名字在新闻里跟电波锁死!
猛蹭!!!
去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6.18的首映场,我一直在消化这种舞剧和电影结合的新形式。
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呈现方式上,舞剧电影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其实看到中间,有几个片段挺让我抽离的,一个是有一段银幕上出现“安全出口”的逃生标志,我最初以为是穿帮,但我后来又想到那块背景全黑,要抠掉不是很容易吗?
细细想来感觉应该是导演的设计,这一幕展现的恰恰是先辈死而后已的选择。
身处那个年代,选择自己活下去,还是让国家的命脉留存下去,本就是两难的抉择。
面对“安全出口”的李侠本可以与家人全身而退保全性命,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孤身逆行,历史上不止李侠一人放弃了“安全出口”,更是千千万万的英勇先烈都不约而同地为了信念选择了离开“安全出口”,所以这并不是令人跳戏的穿帮镜头,而是一处结合了舞台特点的隐喻。
还有一个,是影片中反打镜头时所捕捉到的舞台下正在观赏表演的观众,电影放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沉浸在故事的情绪里了,而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观众,他们反而显得异常冷静,让我短暂地抽离了一下。
后来我反应过来,银幕中的观众是早已离开真实历史舞台很远很远的后面那一代代人啊。
身处历史长河却距离历史舞台已经非常遥远的他们,只能通过影像和文字与那段岁月相连,唯有最后的掌声是来自遥远年轻一代最真挚的掌声,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时间如长河,我们每一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都是长河中的一员。
这一封红色情书,一旦开启便永不断电。
摘一段艺评吧:舞剧电影再创作的根本目的是回答——如何在新时代下再现“电波”故事为何能“永不消逝”。
因而,“电波”要通过舞剧电影再造的第三种“密码”穿越时空——因此,空间一定是多重的。
首先,当然要有舞台空间(假定性艺术)——该片里包括在舞台上、台侧(有“安全出口”、警戒线等标识)以及从幕后面向全场观众的视角,如果仅以以往看电影纯粹拟真性的追求,就会感觉“穿帮了”。
其次要有电影的现实场景(拟真性艺术)——这里又按时间分为三类:一类是历史真实拍摄的纪录片;一类是该片所处年代在车墩片场拍摄的街景、兰芬与李白在房间里的内景等;第三类是新时代浦江“三件套”为背景的朱洁静独舞——只有这一段舞蹈是专为舞剧电影新增的。
在现场实景里,要追求的则是平常观看影视剧的拟真性——上大海派文化中心主任陈东指出,这里确实有一个不够拟真的细节:在弄堂里跳舞的市井妇女头上的塑料卷发筒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烫发用的是火钳。
再者,舞剧电影独创了兼具现实拟真与想象假定的融合空间。
在该片中最鲜明的是这样两个场面。
一是夜空下的群舞——细看,夜空的形态,像是蒙克画作《呐喊》里扭曲的彩色天空。
二是兰芬与李侠知晓两人必将马上分别前,他俩在白色焰火前的双人舞。
现实与想象兼具的融合空间,拓展的其实是观众的心理空间。
观众首先会被这样充满想象力的虚实交融的唯美场景震撼——这样的震撼是直击心灵、裹挟情绪的,仿佛在银幕上看到了舞台上无法呈现乃至企及的舞剧电影专属美。
与此同时,假定性舞台空间的所谓“穿帮”,连通的其实也是观众的心理空间——这种“破格视角”是观众无法在看舞剧时感受到的。
“安全出口”是赋予李白更多的解读,而在大幕后,穿过演员的背影看观众席,则是让观众感受到“电波”依然“发射”到了新时代、传递到了你我当下的现实生活之间……从而顺利地过渡到城市天际线那一幕——最终,落到“爱”与“永恒”,才能感受到“永不消逝的电波”即便穿越时空几十年,依然动人。
导演巧妙地利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破坏了舞台剧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又用稚嫩的景别限制了“现场观众”的视野,打破了舞台剧的部分观点自由,现代舞台穿插记录资料成功地营造出新旧的割裂感,然后用剪辑填补了在电影、戏剧里的部分本就该省略的内容(一个人坐电梯,在电梯里有鸡毛好单独给个几秒镜头啊)。电影之所以有一定的进步性,很大程度在作者可以更有效地展示信息,而舞台剧之所以动作幅度夸张完全是因为不能放大表情的局部外化,这部片子完美地避开了电影、舞剧所长,熬了一锅大稀,喂给两方观众。
绝美
两位主演的舞技都很精彩。男主角跳的干净利索,女主角舞的风姿绰约。朱洁静曾经在舞蹈中扮演一条蛇,简直像真蛇附身,那水准真没谁了。故事总体编排合理,但是舞蹈的桥段只占了一半。虽然很多构图很好,但是许多场景连贯不起来,观看起来感觉切换的很奇怪。结局两人的摩斯密码,居然是英语,love u,forever。老实说,有点奇怪。其实,如果是中文,生死相随不更好吗。
舞剧好,演员好,以后这类电影还是必看,但是这个导演傻逼,拍法傻逼
支持袁老师
看过舞剧 舞剧可以给五星 但是拍的这个纪录片不纪录片电影不电影现场录制不现场录制的玩意儿 是什么东西??
消解了舞剧的现场感,特写镜头增加了点故事感,有点怪
概念全靠脑补,三分全送给电波本身
看过舞剧,看过以前的老片子,再看这部舞剧电影就觉得它转场有点奇怪,而且结尾实在是太无味了,love forever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不如直接停在李侠牺牲那里。
舞蹈本身确实是很美了,把各种肢体动作都舞蹈化,也看到郑大圣对于如何结合舞剧和电影语言有一些探索,比如不时插入一些实景段落、用鱼眼特写镜头、从舞台反拍观众角度的镜头等。但舞蹈很难承载起复杂叙事,基本只有默认观众看过老版电影,才知道故事在讲什么,不然就只能大概看出脸谱化角色的好坏举动,那就跟看舞台演出没有本质区别了。实景段落为啥还是舞蹈呢,不说台词总归会有点奇怪。
镜头和舞美都特别棒,加了实景和视频史料,更有代入感了。
带外婆去看 中途她终于坐不住了:干嘛老弄这些 能不能讲点剧情(XD
笑出声
跟舞剧相比节奏加快了太多,非舞蹈画面剪辑篇幅穿插的比较突兀,会降低对舞蹈群戏的专注度。优点可能就是故事讲的细节会清楚些,降低了观看壁垒,有点像是观看了同一个故事的不同时空,蛮奇怪的。艺术创新值得鼓励吧。
很独特的观影体验。但是舞剧版友邻评分在基数不低的情况下是10.0啊!你们怎么都看过舞台啊!!我也想看!!!
满怀期待的舞剧观众表示不如看官摄...作为近年爆款舞剧里最适合影视化的一部,主创团队还是没想明白要怎么去改编,不能好好地调整文本、舞段以适应电影介质,反而大量篇幅留给了舞台映像、几乎没有实景起舞的部分是最大的遗憾。另外实景演艺、纪实段落以如此琐碎凌乱的方式插入舞段中,除了对原舞剧的灵动叙事,以及舞台假定性、想象力的毁灭打击,更一次次将舞段积累的情绪不断打散,更不要提突然乱入的观众席和安全出口了,既然定位是“舞剧电影”,那除了让观众跳戏没有任何的正面作用...不过倒是发现了佳俊、朱姐的镜头表现力也不错,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尝试。
电影情节在舞剧和现实的穿插表达下,无论是对爱情的诠释,还是对历史的展现,都让人全情投入。
点开之前没想到是这样的导演方式,舞台和实景来回跳跃,无论是画面还是情绪上都非常出戏。镜头语言也不知在表达什么,我如果是想看那么多表情特写,为什么不去看电影版?舞剧的意义在哪?这个版本既看不到舞剧精彩的舞蹈,又让非舞蹈部分的实景表演像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这么好的演员,这么有群众基础的题材,舞剧搬上大银幕的机会,导演剪辑了个什么东西,真的太可惜了。牺牲了舞剧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利用镜头的优势,太可惜,导演你重新剪!!!还有那个love forever,触霉头!
蛮好的,从旗袍店开始变得节奏很好,有风声那种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