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只看到第一集】 是一个叛逆(漂头、打唇钉、泡酒吧)女学生强烈推荐我看的。
我只记得小时候很喜欢Annie,喜欢书里奇妙的世界、我只记得Annie让我知道雀斑、红头发的西方歧视、我只记得Annie的勇敢和富有想象 成年以后,再回忆绿山墙的安妮,只有淡淡的朦胧的片段,是绿色布满爬山虎的窗景、是一个没有正脸的怪诞女孩。
安妮也许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勇气,但成年的我似乎以为不再需要这样的勇气。
因此如果不是很舍不得这个学生,我想我也不会打开Annie with an E。
说实话,刚刚开始看剧的时候,我皱起了疑惑的眉头。
我疑惑为什么小时候会喜欢这样一个角色?
不漂亮,聒噪,情绪化。
可她的形象和书中确实并无差别。
我不停质问自己,为何从儿时“对安妮无条件的偏爱”,变成了“有条件的偏爱”?
作为孩童,此书是以安妮为视角的作品,我感受得到安妮的赤子之心,并深深共情。
可作为成年人,我却慢慢以社会纪律感去衡量所有人(包括儿童),我慢慢失去了接纳吵闹、接纳个性、接纳失序的能力。
可是毋庸置疑,安妮有她无可替代的闪光点,有她值得尊敬的性格。
而成年之后的我,是不是很有可能成为不接纳安妮的一员,很有可能成为伤害安妮的帮凶,成为童年最讨厌的大人?
值得提及的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打破成见,用儿童热情、无畏的赤子之心去观察这个世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塑造了一个个立体的形象、让人又爱又恨,深思。
对安妮来讲有人爱、有人去爱、有“生活”就足以热泪盈眶。
感谢这个剧集,让我重视内心的自己,重拾赤子之心。
虽然和原创相比变动很大,但安妮丰富的想象力,教科书般的口语表达,流畅自然的情感变化,都把我十足的带入戏中。
每次看到她说起来停不下的样子,每次看到她想要讨好别人却屡屡出错的样子,就替她伤心,为她也为自己哭过好几次了。
书中对安妮的描写 “帽子下一直拖到后背的是两条粗粗的红发辫子。
她的脸又小、又白、又瘦,布满雀斑;嘴巴很大,眼睛也是;一双眼睛在某些眼神和状态下看上去是绿色的,而在另外一些眼神和状态下又是灰色的。
” “我太瘦了,是吗?
我身上一点肉都没有。
我真的喜欢想象自己长得漂漂亮亮、胖乎乎的,胳膊肘浅浅地凹下去。
”
剧中安妮 不禁想到当初那个以为只要主动和别人接触,说话面带微笑,就会交到朋友的单纯愚蠢的我。
主动迎合别人,得到的都是白眼,为什么,因为自己不够优秀,一个丑小鸭就应该躲在角落里看别人在搭建的舞台上优雅表演。
喜欢看书有什么用,就算你为了一本书彻夜难眠,也不如一个美女几分钟的摆拍。
当然这有些负能量,其实这也算一种成长吧,也不算特别残酷,可能因为自己当时真的不太会说话,土里土气,成绩不好,又黄又胖。
她是一个特别的女孩,从小生活在孤儿院,没有人告诉她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她喜欢看书,喜欢说复杂感性的话。
瘦小红发满脸雀斑。
这三点都使她与别人格格不入。
但幸好戴安娜欣赏安妮的才华,幸好安妮一直善良,幸好安妮能让大家看到她的价值。
幸好卡斯伯特一家看到了安妮的特别。
安妮情感的切换简直无缝衔接,前一秒兴致勃勃地讲着一件事,后一秒马上黑脸,不是恐惧就是气愤,然后时间静止,安妮情感无处排泄,最后跑出去痛哭。
我喜欢这样的安妮,会善待人但也有自己的个性。
最后谈一下自己最爱的情节,当然是吉尔伯特,好帅好帅好帅,尤其是葬礼的那一集。
原来不是所有地方的雪都像我们这里,因为化得快,所以踩上去会粘上妮。
那里的雪,踩上去,粘在裤腿上,一抖,就会坠落,干干净净。
好想和男朋友去冰岛踩雪。
第二季还是会这么虐吧,现在真心想第二季赶快出,赶快出,赶快出吧。
有些人讨厌剧中的安妮,可我喜欢并且怜惜。
剧中的安妮也是让很多人都讨厌的角色,也许导演达到目的了吧
持续偷瞄后,鼓起勇气但仍害羞地看向安妮
被戳到痛处后冷酷的大少爷
内心痛苦也假装坦然
本来想看看豆友们单纯就这部剧的看法,但是看到长评中较低的评价都是从不符原著的角度出发去打的,而不是从这部剧的本身剧情或表现手法等评价的。
瞬间觉得很无聊。
既然很多评价中已经提到了85版的剧以及动画版的《红发少女安妮》比较还原,为什么还要要求这部剧完全还原呢?
如果只是故事的情景再现,那么这部剧和112年前的书、35年前的剧表达的主旨分离不差,拍摄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什么进步呢?
原著《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儿童文学,受众有限。
但是《小小安妮》不是,它的受众绝不仅限于儿童。
它放大安妮悲惨的身世和沉重的时代背景,只是另一种层面上撕下了原著的童话外衣,让现实的本色暴露出来而已。
或许,单纯因为不符合原著就打下低分的观众,不论是出于表现童年丰富阅历的目的,还是不忍接受压抑的褪去童话色彩的现实,都不适合看这部剧。
如果连“改编”两个字的大前提都看不到的话,不会认真品味剧中安妮的幻想世界,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评分能够反映作品本身的质量。
首先,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所有的表述都是基于电影本身。
初期最让我惊喜的无非是美丽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关于樱桃树,关于光耀湖,关于可以肆意奔跑的土地,关于可以躲藏的秘密树屋。
无法忽视的是女主的想象力和极具诗意的表达,生活有了想象力和观察一定会更美好。
也独立,接纳自己。
还有就是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点非常羡慕、敬佩。
当然女主人物很立体,除了主角光环和真的优点也有许多令人烦的缺点。
就比如由于太沉浸于幻想有时不顾他人的感受;做事冲动并且无法诚恳地认错;有点道德绑架、用情绪压迫他人;以及话痨我真的忍不了哈哈哈。
在故事情节上,有些主角光环的东西略显生硬。
不过我总是容易被感动到,忍不住地共情。
服化道上,真的很喜欢。
带有荷叶边、褶皱的洋装,发带和蝴蝶结,帽子和西装,给电影增添了精致的意味。
最后想提及的是人物表演,很喜欢卡尔伯特兄妹的表演,诠释悲伤,无奈,一点点的欣喜,好像也品味了人物的一生。
第一季之后,还是会期待之后的剧情。
等看完第二季再来写。
看了三集,一开始真的超惊喜,演员非常贴合原著。
但是看到后面真的只有演员选的还不错了……几个非常蛋疼的情节1安妮之前并没有受虐待只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
只是为了表现安妮在悲惨环境下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也就罢了,但是在她认识黛安娜前加上一段被同龄人欺侮的情节真的没有必要。
安妮原著里非常期待一个同龄朋友甚至为自己想象了两个虚构的朋友。
剧中删了那么重要的一段对话还让安妮和黛安娜的初次见面那么拘束甚至担心被欺负。。
从这里开始就感觉改的很微妙。
2安妮才不会那么蛮横地排挤杰瑞。
安妮在被正式收养前确实很担心被送走,但她绝对、绝对不会创设一个假象对手用那么蛮横无理的口气挑战他。
书中的安妮才不会有这些狭隘的小心思。
3马瑞拉就算误会安妮偷了水晶也绝对、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把她送回孤儿院。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书中马瑞拉应该在把安妮带回斯潘塞太太那段路上就决定收养她了。
她是有点固执,但不是铁石心肠,相反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善良老太太。
书中误会安妮偷了水晶撑死也只是罚她不去野餐。
特意浪费一集时间来解误会给人物拉仇恨是为了表现啥???
4学校里的学生都非常友好男孩子没那么混账鲁比也不是绿茶。
安妮在书里是个孩子王设定。
女孩子们虽然不是很明白安妮说的那些话但是都很喜欢安妮。
就算是乔西派也只是刁难她而已并没有欺负她,绝对不会因为安妮受男孩子欢迎就对她说那么尖酸刻薄的话。
书里的男孩子也从来没有因为安妮孤儿的身份侮辱她,书里只是男孩子不跟女孩子一块儿玩在一起,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个时期吧?
怎么能曲解成这样?
相比之下吉尔伯特的崩坏都不值一提了…5小老鼠真的非常尬。
真的是被安妮道歉之前的一段剧情欺骗了。
在这之前的剧情还原的差点看哭。
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火车站、樱桃树、闪光之湖、喜悦的洁白之路、善良的老马修。
每一段对话我都能想起它是在我书中的哪一页。
为了使剧情更加丰满新增的一些对话也很还原原著安妮唠叨、充满想象力的形象。
以至于我无视了马瑞拉前期一直在怀疑安妮偷东西,早在这些情节就应该探出端倪。
一般看了一个不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我才不会义愤填膺地揪着每一个点批判一番,况且这剧的质量真的不差,特别是演员演得很好,小安妮的表情特别丰富特别生动。
但是这本书对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些强加进来的剧情把本身那些美好的人物和情感曲解了。
书中的亲情、友情、爱情是我最憧憬的样子,却被掺入了怀疑和嫉妒。
就每集内容来说比三集讲完一本书的85版更为丰富,制作也更加精细,但是就剧情的还原来说老版太棒了,也没有加入多余的情节。
不是说这版不好,而是这偏离原著太远了。
看第一季的时候是那种看见人就想安利的心情,这部赋予了美好的自由爱与勇敢的剧集,画面即美好又很治愈,在这个滚烫夏日带给我的一丝小美好,我看时很是懊悔假如童年时期就读到安妮系列的作品,可能自己的三观和思想会确定得更快一些,也许会被小安妮所影响从而更加自信和勇敢,不说剧里安插的其它部分并没有那么治愈的部分,单是谈论安妮鲜明的性格就让自己那么激动雀跃,喜欢安妮的笑容,也喜欢她的高谈大论,对于女性的自由与平等,对于自己的勇敢追求,即使偶尔也会自卑自弃,对于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喜欢,也能看到她的那些小小缺点,但是,假如一个人没有缺点,那试问她要如何成为一个更好,如何成长呢!
很遗憾没有第四季了,虽然感觉第三季的结尾还好扭转得很美满,让我感觉最后一家人坐在绿茵茵的树下看安妮母亲的生前笔记时,那种幸福和感动,总之,仍旧是一部很值得追的剧,后面会去看完安妮系列的书,怎能不看呢!
多么美好!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改编用力过猛,还是演员演绎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小女孩为了生存极尽讨好之能事,变脸速度超级快,各种看人下菜碟,当她在姐弟面前时是一副面孔,看到农场小男孩,意识到威胁她地位了,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心理超级强大,脑筋转的忒快,如果职场中有安妮,你可以想象她会是哪种人,我的天,好可怕,完全没有孩童的纯真,大人都被她玩得团团转,用尽心机取得一席之地……宫斗剧里的话,估计能活到最后。
如果我在13岁的年纪就认识安妮。
我可能会像她对着摆钟玻璃上自己的镜像一样。
我会我看见她就像看见自己一样,那么亲切,那么为自己窃喜。
现在的我,长高了,从孤独变得也拥有一些朋友,可以从容地混入街上走来走去的人群,虽然不会显眼,但也至少不会遭人冷眼。
人总是会长大的。
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书本上的,社会上的。
我努力做到社会主流的一些标准,我努力迎合大多数人喜爱的模样。
因为我想让别人喜欢我,我怕让人讨厌我,我怕我没人爱了,因为我怕那时候,我也不会去爱了。
我为自己的生活设定某种风格,他们也都说,我适合这种风格。
服装商告诉我们穿这件衣服会让我们拥有他们承诺的魅力。
我随着亮屏的便捷化世界,变得适世,生的平安,和所有人一样,拥有为同一种东西高兴的反应,被成功的人说服,听从他们道理。
我还越来越聪明地暗自在意那些,那些关乎别人眼中的好,一切可以满足我虚荣心的,一切东西……装饰,外壳,人的行为…… 那天,我看见安妮,好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一样的,心里是,一样怪诞的热情。
心里装得下一切炫彩的传奇,或带着雨水的悲伤故事。
我没什么朋友,可我可以为自己编造一个只属于我的,理想世界。
我看见安妮想起自己。
我笑了,我像在看自己曾经的天真与丰富的想象力,我为那个独特,充满魅力的,曾经的我,高兴。
我哭了,我哭我丢掉的真诚。
这真诚不为谁,是为我自己而哭。
我长大了,适应了社会,丢了可爱的安妮自己。
可能因为我没有红头发,我只有看不见的,通红的心和肠。
我压制,我隐藏,直到那些原来是的珍贵,彻底消失。
安妮,我不配和你一样痛快得活着。
因为,我没有勇气。
我生活在人群里。
我的背后不是大片绿的草地,不是有雾气的森林。
没有宽厚的阿姨,对我好奇的男孩。
但是终归还是怪我。
我不勇敢。
我想,如果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会不会还是那个可爱的自己。
我看着你勇敢的快乐。
我好羡慕你。
我好爱你。
安妮,我回不去13岁了。
现在的我学习你,可能不太可能改变什么了。
但我现在认识你了,就比不认识你之前变了一点点。
有些剧情和原著不太符,但毕竟是美剧,改剧情可以理解,但第一季大多重要剧情都是符合原著的,第二季完全不走原著了有些伤心。
BTW 吉尔伯特和安妮锁死!
我可以是假的,但他们就是真的。
再说这两人的选角相当好!
他们简直就像是书里跳出来的人物(而且这部剧帅哥之多啊…加拿大那么多好看的小哥哥吗!
{打住!
})吉尔伯特和安妮真的非常符合詹莉的原型了。
吉尔伯特一开始那种幼稚的小男孩,捉弄女生给女孩子取外号,很多幼稚的男孩子都通过激怒对方的方法来引起对方注意。
然后被安妮一块石板砸头之后总算开始安分了。
真的和詹莉非常相似了——五年级的詹姆是怎样的:看见莉莉在周围就表现得像个“小傻瓜”,把头发揉的乱七八糟,不断摆弄着飞贼。
但后来“詹姆的脑子就不那么膨胀了”(小天狼星语)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成熟稳重的男人,一个勇敢地投身于正义,跟伏地魔对抗的人。
两个人在原著中,就是自从课堂风波之后就再也不说话,还成为竞争对手,最终两学霸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女王学院。
[啧啧啧]吉尔伯特在这期间道歉了几次都被安妮无情拒绝了(最终还是和好了呀,主要是这两人变化都挺大的——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人:安妮不再是那个只会沉迷于幻想、脾气差的女孩,相反越读到后面就越觉得她情商高,优秀而耀眼。
吉尔伯特当然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来两人和解后,还一起去读大学,最终成了夫妻。
真香定律:“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吉尔伯特的!
”“我不想要钻石首饰和大别墅,我只要你。
”一个我喜欢的太太,她在文中写到:爱是牺牲。
是的,没有一个词比牺牲更适合形容爱了。
牺牲理想,牺牲时间,牺牲原先的生活轨迹。
吉尔伯特和安妮,他们都因为对方而改变,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更好的人,这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中我最欣赏的地方,他们绝对是天作之合。
顺便一提,《绿山墙的安妮》中,故事只讲到他们都决定留下来教书就结束了,再往后应该继续读《安维利镇的安妮》《小岛上的安妮》《白杨山庄的安妮》《梦中小屋的安妮》事实上安妮和吉尔伯特在《梦中小屋的安妮》中才终成眷属。
名著推荐往往只推绿山墙,显然只是考虑作品名气而没有考虑故事完整性。
大家都应该读《绿山墙的安妮》,我难以想象人生中缺少这样有爱的作品会是怎样的。
首先,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所有的表述都是基于电影本身。
初期最让我惊喜的无非是美丽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关于樱桃树,关于光耀湖,关于可以肆意奔跑的土地,关于可以躲藏的秘密树屋。
无法忽视的是女主的想象力和极具诗意的表达,生活有了想象力和观察一定会更美好。
也独立,接纳自己。
还有就是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点非常羡慕、敬佩。
当然女主人物很立体,除了主角光环和真的优点也有许多令人烦的缺点。
就比如由于太沉浸于幻想有时不顾他人的感受;做事冲动并且无法诚恳地认错;有点道德绑架、用情绪压迫他人;以及话痨我真的忍不了哈哈哈。
在故事情节上,有些主角光环的东西略显生硬。
不过我总是容易被感动到,忍不住地共情。
服化道上,真的很喜欢。
带有荷叶边、褶皱的洋装,发带和蝴蝶结,帽子和西装,给电影增添了精致的意味。
最后想提及的是人物表演,很喜欢卡尔伯特兄妹的表演,诠释悲伤,无奈,一点点的欣喜,好像也品味了人物的一生。
第一季之后,还是会期待之后的剧情。
等看完第二季再来写。
Anne选角很好,但也仅限于此。Gillbert很帅,但是太正了,没有调皮劲儿……不过也没关系,毕竟全剧都和原著没关系。我知道编剧大概是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什么要依托原著的流量呢?自己原创剧本不香吗?为什么要背刺淑芬?
主角这种人设真的是深井冰,编剧的人格很明显没发展成熟,还沉湎于刻板的对人的想象。
能时刻点到自己十几岁时的那种小女生心态,太细腻了,好看!
啊啊啊红发多好看呐啊啊啊小妹妹你多漂亮啊
太好看了。。。没有与书的情节完全相同,但是拍的方式很美,角色选的非常贴近脑海里的形象,非常喜欢。这个夏天还要走次PEI,还要去一趟green gable,心境应该与去年去的时候非常不同。
绿屋的安妮改编,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因为我自己也像是那个弟弟一样,是不想说话的人,看到安妮这么多话,多多少少有点不适,不过跟着故事走,观感也还可以,有不少女权思想。人物刻画略微有点刻意。
大自然,小孩,仿佛消失的时代。
怎么好意思让安妮这么美好的儿童文学说黄段子,还私自加戏卖惨,这些都不能容忍
女主话好多,太烦了,还道德绑架,不爱看
美丽迷人的风景总能治愈内心的伤口。一部让人看完觉得温暖的剧集,但有时候又觉得Anne不像吃苦长大的孩子,反而是一种被精神富养的女孩,不知道读书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如果有,从现在要求自己和丫头一起阅读吧
……
安妮很倔强,很有生命力!第一季结尾居然是坏人来家里了。很担忧啊!
PEI很美,但是不和谐感好重!过多地描写了Anne受虐待的部分,完全不觉得治愈啊,整个气氛像恐怖片一样!不知道为什么看书的时候没有觉得这么奇怪,但是这版只会让我想到,以她从小的经历来看,她这种口无遮拦的性格太不符合逻辑了吧...而且闻到了强行女权的味道!PEI很美set很还原,更像是历史剧,感觉花了很多心思在这些方面,Anne也很可爱(已弃)
绿油油的田野,鲜花满簇的树林,清透的蓝天与无垠的大海。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家总是能写出我心中所爱所向往的女孩的形象。
太喜欢这个女孩子了……根心中的安妮一样的感觉
Netflix上看的,滔滔不绝的英语让我有点自惭形秽
太白见功力
不好看,当年的美好感觉都没了,又看了一遍原著,发现问题不是我长大了,是编剧导演乱改。就是找一个人从头到尾读一遍绿山墙的安妮都比这剧好。P.S.安妮可不是像剧中那样天天说自己能干活其实什么活也没干过,原著中有这样的描写:她(马瑞拉)想到了回家的时候会看到熊熊升起的柴火,已经摆好茶点的桌子,而不会像安妮来绿山墙之前那样,开完救助会后只能面对冷冷的一切,便感到非常满意。
这个Anne,总觉得在自信正常人和神经病间反复横跳但是选角布景拍摄制作都很美
片花太美了!!!话痨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