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ire跟Robbie令人惋惜的一對,現在十分常見。
Jude跟Coco令人莫明奇妙的一對,每晚都見。
Robbie跟Jack,令人懷念的一對,來生再見。
Woody跟Billy,令人覺得老套的一對,並不罕見。
七個人都分配到哪對?
最興奮是响起Anthony and the Johnsons。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26.html
加上另外几个片子一起说吧,其他片子包括,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on)American Hardcore (Black Flag等)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art II: The Metal Years (Megadeth等)Joe Strummer: The Future Is Unwritten(Clash)大致先这些老梆子们比较下来,就数Bob Dylan最狡诈。
他对世界喋喋不休,但有几句不是反话呢?
I'am not there片名是个非常到位的自我评估,这些从No direction home里面也摆明了。
两个片子都提到了Bob Dylan在60s "反战"年间的记者招待会,记者问他您作为一代青年的政治偶像。。。
如何如何,Bob装的一脸惶恐,说谁是政治偶像?
记者又问您的政治民谣是否表达了... Bob又是装傻,谁说我唱的是民谣。
于是记者就更兴奋了,I’am not there里面的BBC二楞子就是这样被挑逗了。
很多人觉得Bob铁肩担道义挺痛苦的,还要不时接受各路记者的骚扰,其实Bob特清楚,什么叫半推半就,什么叫挑逗,什么叫利用。
当你们觉得他很政治的时候,他会告诉你我自己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当你们觉得他很精神很垮掉很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其实想当一个中产,也很注重锻炼身体。
这个”精神代表“随时准备逃跑,但又不跑远,跑几步还让媒体摸两把,暴暴光,出个CD,脱了裤子再跑,这不是垮掉的一代,这不是无家可归,这是游记队长,我们永远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所以我们永远会议论他,我们永远会认真思考他的废话,这不是滚石,这是持久战策略。
继续说Black Flag这样的(见American Hardcore)。
Hardcore比较厚道的,在自己年代反抗自己头上的东西,比如里根,比如中产生活。
这是有时限的,时代过去了,就迅速自觉下岗,下一代的东西让下一代反抗,这样的反抗更有效率,更直接。
没有工夫跟媒体打情骂俏,媒体对这样的以单调群殴为主业的,也兴趣寥寥。
这是接班型的持久战策略。
最后是自己栽进去的,比如80年代的金属党,比如Joe Strummer这样以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
金属党就比较可怜了,从纪录片看,他们的理想大多很李逵,生活也很李逵,摇滚不死,我要成名,我要大钱,我要大波妹。
没了。
时过境迁,没成名的可能死了或者在养猪,成名的也被阳痿了,心脏病了,吸毒后遗症连水都倒不准。
Joe Strummer比较2,跟Sex pistal干上了,告诉大家自己不是无政府,自己是铁肩,跑到纽约不但要巡演,还溜到街上对纽约市民的政治立场进行采样并予以启迪。
最后当群众都把他当政治标杆了,他干不动了,可怜巴巴的说我真的没想到我会被安排成拯救世界,然后就崩溃了回家带孩子。
您怪谁呢?
这是无组织无纪律被媒体左右的起事,从古到今,下场都雷同,都会突然惘然,惘然中感到屁股一阵刺痛,被体制走了后门。
小心翼翼的比较后,我还是感慨Bob Dylan的狡猾,I'm not there无论拍的怎么样,至少片名告诉我们,玩得开还是老狐狸。
非常丰满的一部片子。
用不同年龄段的6个角色描述了鲍勃迪伦精彩的一生。
一直很喜欢民谣,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喜欢的理由。
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因为民谣接近生活,他唱的就是身边的故事。
而很多所谓的流行音乐过于矫揉造作,反而失去了音乐或者声音本身的味道。
鲍勃迪伦真的很像一个艺术家,有天赋,有自己独特的洞见,有无畏的批判精神和一针见血的破坏力。
艺术家从来不屑于讨好任何人,他们或许偏激,或许愚蠢,或许一无是处,但是他们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可爱群体,他们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的美好。
我曾今以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就是自由,而他告诉我,你追求的自由可能让你更加不自由。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感动,看到了无助,看到了孤独,看到了绝望,看到了梦境……他一个人站在台上,在路边,在酒吧,在任何一个地方举办他的演唱会,他不讨好任何人,他用自己理解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
他吹着口哨,直勾勾的看着你。
你是否有时也觉得女人是无法令人容忍的动物?
她们虚荣、矫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惊小怪,她们浅薄得有时令你难以忍受。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只有凯特•布兰切特的鲍勃•迪轮才真像他。
而凯特,你知道,她是一个女人。
一个镜头,在露天的音乐节现场,舞台上那个一头蓬乱卷发,个子瘦瘦小小,带着墨镜的歌手,一时间令你误以为这是迪伦的录像。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迪伦来了,被凯特借尸还魂,而这个用几个不同的人来演迪伦而其中有一个竟是女的的创意你觉得棒极了,可是最像迪伦的竟然是这个女的。
当然,那是凯特的演技好。
在《no direction home》里你见过的迪伦,外表跟这个几乎一模一样。
瘦小、暗色花衬衫,说到他的特点,用神经质最为适当。
他抽烟的样子,他从不正襟危坐的身体,他像个淘气的小孩子一样坐立不安的样子。
他是一个梦游者,当他和伙伴们在一起。
他是一个过客,当他在新闻发布会上。
每个人起初都想搞这个世界,但最后只能被这个世界搞,而迪伦是成功的那个,于是他被当作偶像,连同他所有不合时宜的样子。
但也是在那个发布会上,凯特却不似迪伦。
因为那个发布会的录像上,迪伦的眼神是很不安的,他的诚实令人吃惊,他觉得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就反问那个记者,有些狡黠,仿似一本正经,可你知道他在愚弄那个人,你知道他不想被贴上标签,他才懒得敷衍,他索性把他的一无所知告诉你,请你自己呆掉。
可是凯特呢,她让迪伦就像个胸有成竹的,一个偶像,底下是他的粉丝,他君临天下,大权独揽,气定神闲,众人等他开口。
但那从不是迪伦想要做的。
他一向不需要掩饰他的迷惑,他的神经质,他的自我,他不做戏。
而这种神经质,的确常常属于女性。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得小心保持,才能令自己的灵魂不迷失。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灵魂的遗失在所难免,我们在物欲的欢愉中常常忘记了最初的方向。
但是迪伦不是,我记得他那本自传《像一块滚石》给我的震撼,一个活泼泼的灵魂,试图冲破纸面,侵占我,唤醒我,直到觉得自己的,被遗忘很久的灵魂的蠢蠢欲动,那是一颗试图发芽的种子,突然意识到存在的感觉。
那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再看。
我记得迪伦说到他欣赏他的妻子,在于她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她和别人不一样。
迪伦真是个奇特的人。
那是那本书里他几乎唯一提到她的地方。
回到这部电影,演他妻子的那个女演员也很不错。
这是这个电影里两个最令我感觉印象深刻的演员。
都是女人。
这个角色独立、坚强,从来不曾迷失。
她拥有的是一颗非常强壮的灵魂。
她选择抛弃男人的理由都那么独特——我离开你是因为我爱你,我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凯特一直都有模有样地学着迪伦,那相似度令人惊叹。
可是当她坐在车里,摘下墨镜,无法再用身体模拟,只有这张脸时,她毕竟只是凯特。
那是在影片的结尾,迪伦说着音乐的意义,它是信仰,它是保姆,它令人不再迷茫。
最后,她顽皮地看着镜头,意味深长的眼神,那是一个女人,在饰演了一个男性之后的嘲弄,好像在说,瞧,这就是迪伦,其实这也是我。
完美的一个收尾。
与角色灵肉合一,但不妨也给它加个小小的调皮的韵脚。
在现实与灵界自由穿梭,那就是演员这个工作的令人着迷之处。
这个迪伦是迪伦的,也是凯特的。
而女人常常令人惊讶,当她舍弃了虚荣与矫情,她可能比男人更有力量。
1.never trust a cop in a raincoat.2.beware of enthusiasm and of love.each is temporary and quick to sway.3.when asked if you care about the world's problems,look deep into the eyes of he who asks.he will not ask you again.4.never give your real name.5.if ever told to look at yourself,never look.6.never say or do anything the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cannot understand.7.never create anything.it will be misinterpreted.it will chain you and follow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and it will never change.
关于I'm not there和No direction home两部Bob Dylan的传记电影,我是这么看的。
要是你对Bob Dylan不太了解,千万别看I'm not there,基本上看不懂,导演弄了很多表现手法在里头,整了6个完全不同的Dylan,还分别叫Woody、Arthur、Jack、Jude、Robbie和Billy,时空交错,一会儿分段,一会儿又堆一起,谁搞得清楚,看着特别累。
但不得不说演员很好,Cate Blanchett女扮男装的最有神韵!
太惊艳了!
这不拿了个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另一女配角Charlott Gainsberg太美了,这段我完全冲着她看完的。
还有演Woody Guthrie崇拜阶段的小黑人演得特别好,早慧啊。
如果想通过电影了解Bob Dylan,最好还是看老马丁·西克塞斯拍的No direction home,纯纪录片,都是货真价实的Dlyan,婴儿肥阶段的,新港音乐节阶段的,像块滚石阶段的,皱纹老头儿阶段的…… 4个小时,巡演+音乐节的表演都很嗲,把Dylan早期经典作品都收了。
从这电影顺便知道了Dylan以前的女朋友,民谣歌手Joan Baez,天籁啊,怎么国内很少有人提呢?
Dlyan很复杂,背景交待很详细,4个小时电影一半讲他如何成长成熟,一半讲他像块滚石转变风格了,然后就没了……后来的Dylan怎么回事?
不知道,我得找本《像块滚石一样》看看。
还有最近的Factory Girl,从中可以了解Dylan不爽Andy Warhol的原因。
另外《爱摇》的一位同志对“像块滚石一样”的说法提出异议:话说我也没做过什么调查,英语也是外行,只是手头有本《硬汉多功能词典》,上面有like a rolling stone这个短语,说意思是“无家可归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正解,清楚明了,BOB那首歌,意思顺下来唱到这句,我觉得还是正解,那本牛逼的摇滚杂志,大致用这个意思,如果还能找到一个简练符合中文习惯的说法,无家可归的人还是正解。
像一块滚石是什么意思,我不大相信美国有什么俗语说法之类的,滚石……难道是西部大荒原上风滚草一类的东西?
并不熟悉Bob Dylan的历程,但Blowin' In The Wind和Forever Young却是最喜欢的民谣,所以大致看了Im not There的介绍就进了影院,却一度在影片中被那画面、音乐所迷失,我分不清那是真的Dylan还是Woody、Arthur、Jack、Jude、Robbie或者Billy但得承认,这种迷失却是享受注定要再看的电影
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169603我第一次看也没怎么看懂 还要从新看看
终于看了这个,打心眼儿里喜欢网一般的电影自己算是对Dylan了解不少,也最多敢说看出了半数的指涉特别喜欢Todd Haynes在每个版本的Dylan上所使用的类型片式处理黑小孩代表了Dylan的过去,而且是迷雾重重的过去,用时代剧来衬托,添了一分传奇色彩贝尔的抗议Dylan、福音Dylan和政治、社会紧密相关,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再合适不过莱杰Dylan深陷于感情生活的纠葛,对应的影像也最melodrama基尔Dylan一心归隐,正好比西部片中身心疲惫的昨日英雄片子的最后一幅画面满是乡愁,我知道屏幕黑下来后必定会是那个最强音出现...肯定会看很多遍的电影
原先是冲着小本下的这个片子,觉得拍得非常不错了,用多个演员解释清楚了过程和bd这个人物,而且表现手法很抒情。
本来觉得小本演bob dylan会不会不够硬气,后来才发现bd本身就是个软胚子。
片子里面bob是个careless而又可恶的人。
不过啊有句话他没讲错,他又不是总统,他只是有感触,他只是个唱歌的,“他只是喜欢说”。
他不关心任何事情任何人,他只是感受到了只是抒发出来。
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又有什么可重要的?
他只是个虚弱无力的人,想让自己更自在一些而已,虽然说过一些言论并且说得也正确,但那又怎么样了呢??
这就是他,一个神经敏感的,沉浸在感受中的,容易受害的,不负责任的,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人,可偏偏就是有才华,而且歌曲确实好听。
对他来说事实不重要,感受重要。
除非你也把你的情感让他这样的人也明白。
否则他这样的人,拒绝对他所产生的一切负责。
不过我想没人会这样做的,因为他做的事情(让他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却又告诉他们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真的太不能让人原谅了。
他是适合当创作歌手的,也仅仅适合当创作歌手。
我在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看这个片子,一开始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很多镜头表现得很舒服诗意,很多镜头倒带看了好几遍,很多歌也喜欢上了。
后来慢慢发现原来有人比我更up set,比我更无可救药,人生也更没意思,就像这个片子的名字一样,i am not there,这7个人既是他本人,也一个都不是他本人,因为他在别人的事情里活着,像个吹牛狂又像个空壳,因为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that‘s fun。
演员阵容好强大!把他演绎得最传神的竟是女人
电影的呈现方式和主人公的气质十分契合,带有诗意的凌乱篇章,晦涩中却有清晰的主心骨。说不上有多大的耐心来看这样的片子,本来只想给三星半,但专门为导演加上半颗星。
对我我这种不了解鲍勃迪伦的人来说,这电影太晦涩了
依然形式大于内容 并未追求某种时间上的线性前进 而只是截取不同空间下的单独片段出来 因此人物生命进程的完整性退居次要 某些标志性特征被提取并放大 然而6段经历间的比重严重失衡 甚至本卫肖的那段完全没展现出表达的必要性 一次失败且可惜的实验
完全看不懂么
不太感冒 比Scorsese的No Direction Home差远了
【隔离day4观影】我来唱反调了:这部电影是拍给非常了解Bod Dylan生平的人看的,否则给你带来的观影体验就是混乱和煎熬。这片子的观看门槛太高了!打低分是因为很多传记电影是你不需要了解本人也会觉得很好看的。
十分惭愧 没看完 打了两次瞌睡以后我就晓得这部电影实在不是我的菜
其实比较乱,基尔那段我很喜欢,像真正的迪伦,其它又是海因斯嗨多的臆想吧
托德是真爱布兰切特啊,最英俊不羁的一段鲍勃迪伦全汇聚到女王身上。卡司也是非比寻常的豪华!用六个人描绘巨星不同时期面貌,导演玩的花里胡哨精彩之极,记录西部黑白审视史诗风格,妙趣横生。音乐更是一级棒,台湾译名真他妈好!
接受无能,虽然也听dylan的歌曲,也许dylan粉的理解力要在这部片子里面更加好。另外片子太长太乏味了。
剪辑过于断片,加上我对鲍勃迪伦一点都不了解,文艺不是我喜欢的 @2014-04-03 19:20:17
想法很好,执行起来的剧本又落入俗套,大魔王感觉是李宇春配的音(开玩笑)
CATE BLANCHETT的反串太帅了!!!Julianne Moore老的都认不出来了。。。不一样的传记片,完全FANS向
有些传记类电影就算你完全不认识这个人但是还是觉得很好看比如“社交网络”。但是有些电影你不认识这个人就完全没办法看下去就比如这部。除了中间那些上个世纪的民谣我几乎不记得这电影在说什么!可能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个成功人士其实都是神经病,或者没人品!
好吧,我承认我没看懂,尤其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
可能这就是传记片唯一的形式——承认它只是由演员所扮演的虚构故事,要抹除一切地用虚构还原出一个可能存在的形象。
What a mess… 万幸 大魔王在那儿
That's brilliant!!! 不瞭解美國現代歷史是看不懂這個片的!
有人感叹说:“电影公映以后,Cate定会成为全世界女同志们的集体爱慕对象”这话儿不全然对,因为不止女同志爱慕,她还能把直女变弯。。。帅得太没天良了女王啊。。。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