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影片是从一个作为女儿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眼中的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剧中插叙的精神病院的段落,倒还真是让人感受到诸多的无趣。
结尾的这一段所谓的“复合”倒是让人勉为其难。
或许因为我们已是婚姻中的人吧。
但也引发了自己关于婚姻的一些思考。
夫妻双方,人到中年,越发平淡。
其实人的心态也就开始了变化,其实是很微妙的。
生活可以有波澜,但却万不能放大。
影片中,是由于一张结婚证引起的离婚吗?
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引子。
没有这个,必然也有其它事件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证实一些事情,从而追根到底,关系细枝末节。
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和折腾。
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相互联系,一个复杂的系统。
只要认真就输了。
如果换一个词,或许就是“作”。
所以平静期的生活就应该有平静的心态。
婚姻和感情,出现了裂痕其实就再也弥补不上了。
这条裂痕总会在某天再次裂开,那时也就更深了。
这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影片,主演两大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多说,重点说李小萌。
那时候还带着点婴儿肥的李小萌仔片中演的是一个思维活跃的普通女孩。
说她思维活跃是因为片中大量出现了她的思想活动所转化的旁白镜头,看起来是充满朝气,天马行空的样子。
说她普通是觉得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还是蛮多的。
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过于关于“猴皮筋”的段子。
托主演冯巩是精神科专家的福,见到了很多在精神病院里的镜头,每一位惊人病人的表演都很出彩,同时影片也间歇的给我们讲了一些她们的故事。
其实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你的故事很美,但还是没人在乎,她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你能带给他们什么,就当病人出事的时候,主演还是首先想到自己的论文而不是病人的病情一样。
这种隐藏在剧情里的小现实,让人仿佛有一种生活的感觉。
黄建新最擅长此类的片子,我也很喜欢他的这些“生活化”的作品。
整部电影下来,一切都围绕着一张纸展开,起初只是一件小事,最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天大的事。
生活里也是这样,人言可畏,人的惯性思维也很可怕,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最后女孩以离家出走的形式去打工历练换取父母的回心转意,最后在西安钟楼门口的镜头让我想到了“西安事变”,那个对话很像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过的。
影片最后一句话是,我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但真的回去了么?
这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思考,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想挣扎,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它们,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去调整自己的底线,别人的底线,最后过出了自己一点也不想过的生活。
一切的开头在于申请劳保时需要结婚证。
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带上就行。
谁知这结婚证就是找不着了。
找不着就补办呗,但女主人犟上了非要找着。
生活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你觉得一定在的东西要用的时候忽然找不着了,这个时候买个新的或者暂时不用都行,但你就是要找到。
越是找不到你会越烦躁就非要找到,最好笑的时候你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可能最后发现它在你手边眼底。!!!
【3.5星】1、女孩喝的奶还是“光明”牌的。
吃的面包也是不错的2、红卫兵进精神病院了,荼毒够深的3、多么乐观一姑娘,就因为父母离婚,就离家出走开始独立生活了。
这后面的剧情有点魔幻。
4、强行缝补的家庭还是原来的家庭吗?
如果不互相磨掉自己的棱角,那就是无休止的摩擦和痛苦吧?
5、女孩那个男同学应该是喜欢女孩的,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能为女孩保守秘密6、当时虽然没有包办婚姻,但是还有党组织包办让女孩爸爸直接回家去住。
既然没有结婚证,是非法同居,那直接不住一起,不就屁事没有了?
7、有点讽刺了那个红卫兵和一些行政办事流程的反人性
8、经典场面:抽出窗外两个女人的裤腰带做成弹弓打男主家玻璃
9、女主虽然打扮成家庭主妇,但也挺好看,而且即使更年期,其实也没有很烦人,只是男主不爱了。
不知道为啥突然在睡前想到搜出这么一部电影看……却发现绝不虚度光阴。
这是一部国内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剧情片,绝对的喜剧(最经典的当属王劲松那段“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语言和表演令人拍案叫绝),却透着那么些黑色幽默。
冯巩对于这一类的角色确实很擅长;喜欢听吕丽萍在片中略带沙哑的口白;罗湘晋很漂亮,粤语说得很好听;李小萌也蛮可爱……又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却蕴涵着很多道理。
建议和我一样间歇性缺乏安全感的mm观看此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三星半。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同时也是一个跨界多产的演员。
这是他众多喜剧电影里评价较高的一部,描绘了中年男人的家庭生活和面临的婚姻窘境,颇有一点内地版的《男人四十》的味道。
拍这部电影时,冯巩44岁,吕丽萍41岁,恰好是中年夫妻百无聊赖又略显尴尬的年龄。
人们常把婚姻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一年的“纸婚”和“七年之痒”上,纸婚分手大多迅速果断,七年之痒还属年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中年夫妇的分道扬镳,十几年的共同生活,夹杂了多方面的因素和复杂的情感纠结,子女的羁绊还会让大人们左右为难。
离婚的过程往往来得漫长,反复,和痛苦。
说是一张纸的事,道的又不是一张纸的理。
故事的缘由来得非常简单,单位发免费的毛毯,每对结婚十年以上的夫妻,可以凭结婚证领一张。
一时半时找不到结婚证,毛毯自然到不了手,反而被同事揶揄成“非法同居”。
这句玩笑话,却让女主人感到莫名的郁闷焦躁,结婚十八年,女儿都十三岁了,怎么的就成非法同居了?
病急乱投医,一起扭秧歌的街道办大妈一席话更加是让她火上加油。
没有那张纸,婚姻就不受法律保护,你这个婚呀,就当没结。
于是女主人饭也不做了,假期也不休息,发动全家人开始找那张纸。
所有柜子打开,所有箱子翻起来,床底床上翻几遍,衣服裤子的全掏空,甚至连椅子的腿也给掰开来看看里面是不是隐藏了乾坤。
从疑惑变成焦虑,从焦虑变到狂躁,这张结婚证,让女主人烙下了心病。
翻天覆地的抄家式搜索,不仅让女儿颇有微词,丈夫也深感不满,咋的了这是,不就一张毛毯吗,家里又不缺。
只是一张毛毯,一张结婚证的问题吗,显然不是。
电影由女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妈妈到了更年期》改编。
结婚证的遍寻不着只是表面的矛盾,深层的是“女人四十”的中年危机。
随着青春不在芳华渐逝,女主人的个人魅力开始下滑。
事业上已经呈疲软状态,锅碗瓢盆操持家事的烟尘,让曾经精致的女人渐渐失去了优雅。
丈夫的早出晚归,与女同事之间的暧昧亲昵,对夫妻之间的琐碎繁褥不闻不问的态度,更加磨平了她的好脾气。
她找寻的是一张薄薄的纸,实际上找寻的是对她的重视,潜移默化中失去的在乎。
找纸只是形式,在寻找的过程中,原本就敏感的她感受到丈夫的冷漠,女儿开口闭口说不怕你们离婚的大大咧咧,不但没得到期待的尊重,反而让自己觉得更加多余。
情绪积累到临界点,那些看似难蛮横不讲理的刁蛮,女人内心又是被揉碎成什么模样。
电影里出现了“小三”的角色,演员是罗湘晋,影片中甚是抢眼。
时年21岁,面若桃花高挑清秀,可谓青春可人。
笑时灿烂如林熙蕾,不笑时又有知性的徐静蕾或杜鹃的影子。
一口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就像当年的舒淇说粤语,有调皮可爱的反效果。
几声嗔嗲,几分柔情,让我们的老冯心猿意马,坐立不安。
估计每天上班,都想发自内心的喊一句,“我想死你了”。
每天和如此佳人共事,年逾不惑的老冯童心复起,下班后还玩起了电动游戏,跳起了舞。
欲望是最好的春药啊,与蓬头垢面的女主人相比,老冯真是容光焕发,几乎要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当然,导演不会让故事一发不可收拾,在出轨的悬崖面前生生的将他拉下了马。
酒后苏醒,望着身边如猫一般乖巧的女子甜甜的笑容,老冯迷糊犹豫了半天,问了一句,就没发生点什么?
是喃喃自语,也是广大心怀不轨男观众的不甘心声。
“你就像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孩”,对方不置可否。
小孩会做什么呢…嗯,遐想留白。
翻了一下罗湘晋的履历,后期并无多少作品问世,秀丽的外形似乎没有带来好的星运亨通,现在她最为人知的身份,大概就是“陈楚生的妻子”了。
电影拍于2001年,背景更像是1998年,拍摄地是古城西安。
古老的钟楼与时尚的人群相映成趣,各种潮流已经遍地开花。
里面不乏时代的痕迹:孩子们玩耍的的直排滑轮,当年流行的变速自行车,收音机里的性知识电台,数次可乐的硬广插入,花哨又不知所云的比萨菜名,刚刚开始兴起的大妈广场舞。
还有自嘲“长得像导演冯小刚”的本人,客串一个专门做假证的地下贩子。
市场需要什么,就有相关产业的兴起。
早熟的女儿不断自以为是的旁白与行为,似乎有点聒噪。
但十三四岁的孩子,渴望长大,渴望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希望能左右事态的发展,这种情绪来得直白强烈。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对于大人们婚姻的认识理解,恐怕又更上了一个层次了吧。
与《男人四十》那通篇忧郁粘稠到化不来的沉闷寡欢相比,《谁说我不在乎》是一部都市喜剧。
它诙谐地气,趣味横生,例如那个“找个猴皮筋做弹弓砸你家玻璃”的精神病的段子,被广为人知。
它用各种笑料的糖衣,紧紧包住了内含的丝丝苦涩。
当你囫囵吞枣时,会被里面的荒诞刺激,发出哄堂大笑。
只有年过中年,夜深人静来细细品味这部旧作,才有冯巩在剧中兴冲冲的吞下伟哥,又无处发泄的焦灼感。
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执念。
① 谢雨婷在乎的表面上看是结婚证,但实则是安全感。
她所代表的中年劳苦妇女。
早在2000年伊始人们就开始有家庭婚姻的思考了。
相比于过去的组织安排和凑活过呗,难不成还能离咋的,到中期过渡的隐忍和不堪,再到现在的一刻也别犹豫拿着红的去换绿的。
看似在乎那一纸证明,其实背后隐含的是一个家庭妇女的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胡搅蛮缠的开始。
别觉得很难看,但这对于她几年如一日的家务生活而言,一个“找结婚证换被子”的石头在她的平静心湖里泛起阵阵涟漪。
顾明在乎的是安稳事儿少和名利,但实际上确实温柔乡和善解人意。
② 他代表的是中年事业有成的男人,精神方面的专家,带了一个美女徒弟。
其实这种男人很好对付。
给他些体谅和温柔就可以,留住中年男人就只需要情绪价值就可以了,因为外貌价值已经拿不出来了,但是,能在这个年纪拿出来的女人都是高手狠人。
请中年女人不要质疑他们,否定他们,甚至是猜忌他们,这三点是婚姻中最最最致命的。
③ 小安在乎的是名分和一个成熟男人的承诺。
当然还有她的博士论文。
(后面穿插在故事中详细分析)④ 小文在乎的是父母双全和温馨家庭下的成长环境,但更多的是在这种健康环境下被关注被爱被理解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意识觉醒。
(后面穿插在故事中详细分析)⑤ 就连疯人都有自己的执念:老王在乎健康出院,可是就属他三番五次重返疯人院。
另一个病人在乎猴皮筋,执意要做弹弓打你们家玻璃。
我相信不少人是从这个片段跳过来看全片的吧。
你说她为啥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找到这张纸?
你看他家住的大房子,虽说是在大连,但是故事背景我感觉更像是北京,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大平层,可以说是中产以上了,甚至是富人也不为过,只不过他们知识分子排斥这个,好面子。!
对!
好面子。
剧里面多次提到面子,从雨婷在跳广场舞的时候问居委会大妈没有结婚证怎么办的那种隐晦和躲闪,甚至搬出了“我有个朋友”来打圆场就能看出。
还有他俩为了补办到了民政局那种尴尬和搞笑,也能看出来。
第一次去民政局,因为要去办证的地方补办而失败告终,离开的时候谢问顾:“你是不是特开心办不了啊?
”颇具讽刺和挑衅,但是其实顾老师并不想这件事,或者说压根不把这件事当回事。
因为他很忙,他除了家庭还要照顾他的病人,除了照顾病人还要带徒弟写论文(单押)。
也只有快退休的较真家庭妇女才会这么在乎这个证。
名分对她来说很重要!
第二次去民政局,是奔着离婚去的,结果因为没找到结婚证而再次失败告终,只不过这次是为了离婚来的。
临走之前,顾问谢:“你是不是特开心办不成啊?
”同样一句话,道出了每个人在乎的点。
当然名分对小三来说也很重要。
有一幕是写论文,徒弟小安说你们家都这情况了,还是我来吧,可要知道看似是帮到时排忧解难,但实则这女的可不简单啊,她想要事业爱情双丰收啊,野心写脸上了都!
还有一幕是她没打任何招呼,直奔导师家里,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嘛?!
有一个镜头是小安看到顾老师家里的走廊里挂着一副女主人雨婷的照片,撇了撇嘴,这个下意识动嘴仿佛在说:“哦,就这啊,古老师怎么看上她的啊我不比她好看优秀?
”临走前,她还特意跟顾老师和小文到了别。。。。
再说说这孩子,人小鬼大机灵得很,无论是小三登门时饭局上的替母解围,还是帮爸妈排忧解难结果凭一己之力的办假证弄巧成拙,再到为了挽回父母婚姻而装病做大餐,还有最后的大病一场离家出走放个炸弹来稳住局面。
这孩子早熟,不仅是性早熟(听广播的内容,和对发小小丁的爱慕,更多的是心早熟。
她太不容易了,为了这个家操碎了心,还得是有个不省心的妈,俗话说姑娘省心是因为妈让人操心,妈爱费心是因为姑娘让人伤心。
当他俩真的要离婚的那个时刻,小文也发自内心的大喊:“谁说我不在乎?!
”因为她之前跟爸妈分别说过不怕他俩离,因为嚷嚷的狗不要人,老把离婚挂嘴边儿,实际上离不了。
但现实和理论,总是有差距。
题外话:你说为啥京派导演都讲究个老理儿啊?
因为他们在乎,在乎传统,在乎理数,在乎面子。
你看冯小刚虽插科打诨样样精通,但是真到真格上他还真较真儿(还有管虎的老炮儿)。
再看黄建新,他的作品很能反应北京地区百姓平常家里的人情世故。
特别善于以小见大,反应社会及家庭现状(背对背脸对脸等)小时候看啊,真是看热闹,以为有动画就是给孩子看的。
殊不知,那是因为现实场景下拍不出来只能以动画形式展现,但实则还是在给那些有经历有阅历的大人看的,因为只有那样才能有共鸣。
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一段我爱我家的朴素故事,以找结婚证作为大篇幅的主线任务,描述婚姻与孩子之间关系,谁说我不在乎,但孩子的在乎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生活中,家庭与亲情之间有着最深的羁绊,也可能有着最深的矛盾,爱,沟通,理解,都是相互的,伤害也是。
随着主线还有一堆支线和迷你线,复杂才是生活的常态。
家庭不独立于社会存在,随着办事的政府体制,单位,街道办等等社会体制和社会意识的存在,一种在特定社会时期的背景与孩子现代化的思想之间,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用弹弓打你家玻璃的执念,治好病人再次复发的对比,还有那段红色舞蹈与迪厅的舞蹈对比,以及孩子拯救家庭的种种做法,那些可爱的陪伴着她的同学们……一个家庭的事岂是真的由一个家庭内几个成员就能真的说了算。
为了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她勇敢;为了解决妈妈的焦虑和执念,她作假证;为了挽救这个家,她去广播上讲述自己的感受,她难过。
这关于孩子的视角,讲述简单的信念,同学可爱的友谊,都很美好。
谁说她不在乎,她的行为全是在乎,哪怕她是个孩子。
“知识分子脸皮薄”真的是吗?
面子与里子,亲情与个人欲望,无所谓真假,无所谓对错。
结尾那张最终找到的结婚证挂在墙上,他们真的回得去吗?
可不回去又能怎么样呢,这才是生活吧,每个家庭的故事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如果只说一件,便是这个家只要还是家,不管变了什么,生活总能继续,也只能继续,只是谁该在乎呢?
女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原句出自京剧《平原作战》中的一节“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
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
”(《我爱我家》贾圆圆也曾说过这句台词,也是十分爆笑了。
)90年代末至世纪初这一时期,导演黄建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说出你的秘密》和《谁说我不在乎》均以城市为背景,保持着一贯的冷幽默风格的同时,如实展现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叶广岑的小说被搬上银幕的有两部(《红灯》、《谁说》),黄建新本着“是否跟我心灵想通”的改编原则,构建着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电影由一张“丢失”的结婚证引起的家庭风波,折射出大多数中国式婚姻的典型现状,故事夸张恶搞,但不乏照镜子般的真实剧情,看后哑然失笑。
看吕丽萍、冯巩、王志文、江珊、牛振华、傅彪、王劲松、冯小刚的大阵容表演,很是舒心。
李小萌小时候是真萌啊。
呵呵,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写些东西啊,心里暖暖的,好像很熟悉的感觉!
昂,不说了,言归正传吧!
《谁说我不在乎》这是一部很久(旧)的片子了,然而好多人看了都说好(当然包括我),我想其愿意就在于它的那种影响,那是一种真真实实的生活,人都是由感情堆砌的坯子,当生活的真情实意真切流露时,谁又能不心酸,不惊触,谁又能不在乎呢!
生活由点点滴滴组成,这句话在这部片子中反映的淋漓尽致:就因为一句话妈妈旧胡思乱想,就因为这一刹那的胡思乱想,雨婷就慢慢的想到了离婚,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但又看似环环相扣的思想涟漪将事情推向了“结婚证事件”,好了,到这里你仔细看一下,是不是应经到了影片的高潮了,是不是显得不可思议,这就是生活化的方法,完全是故事自己在发展,而导演的干预早已变得无影无踪了,这恰巧就是导演的妙处,当然也是观众的真实感觉,因为我们确实已经真切的融入了生活中去了,就像雨婷被同事及周围的环境影响了一样,我们也渐渐的被雨婷影响着,这就是生活的魅力,让我们将笔锋转换一下,片子演绎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那生活的真谛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是小文!
你一定会和我有相同的感觉,这样一个小大人有着和大人们同样丰富而真切的感情,那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愿望:不让爸妈离婚。
这是生活最初的貌样,而小文也成功的扮演了维持生活原貌的角色,我们为之震撼了,因为这同样也是我们观众最初的梦想,维持并保护生活的美好,这是一场重大的战役,我们为之感动了也说明我们真的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谁说我不在乎,因为你的生活同样也是我们大家的生活,生活始终都应该美好着,因为我们要快乐着!
(题外话:呵呵,好长时间没写东西了,也完全是在凭印象写了,大家看到就多多关照吧,谢谢了)
这片子真是不错,小切口,大问题。抽空添加些老电影,不过,发现,很多电影的名字都开始在脑袋里打架了,全乱了。
很不中意蔣雯麗
索然无味,虽然是我小时候幻想过的题材
《李小萌天真烂漫抢救父母婚姻十万火急恩仇记》
比较典型的postsocialism syndrome,被不断撕扯的时代交界口和身处浪潮中的普通人。
名场面弹弓打玻璃,男主过的好压抑,老婆作就算了,还有个糟心的女儿添油加醋
当年看完这个,我爹妈突然说他们的结婚证好像也没了……找了半天最后去补办了一个,还抱怨说照片也太像二婚了……
九十年代的魔幻现实,拍出来摩登又保守的冲突,穿插的动画添了不少彩~
我当时很喜欢李小萌~
短视频中流传的脱掉裤衩抽出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出自此片,甚至演职员表里就叫做弹弓手。
除掉一些多余的旁支,其实还行,至少结婚证这条线是讲清楚了,只是光反映问题却没有给出一种可能性,总觉得电影单薄了些。如果不是火车上在放我又闲着无聊,我想我铁定不会找来看
2021年8月3日,看了十五分钟,拿今天的审美眼光是看不下去的,好像就结婚证到底代表什么意义这个命题,过时了,这部片离国产电影经典还差很远,经典是不管过多久翻出来重温还依然有味儿。
何必那
2020-024 要表现什么观点呢?
以前看过的 这个还挺经典 要个猴皮筋 做个弹弓 打你们家玻璃
俗套多 精彩的点也挺多 总体上觉得“尺度”还挺宽的 呵呵
小品电影 编剧尤其不错 想象力非凡
应该是第二次看,印象还蛮深的。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婚姻问题,同时,男人四十一朵花,在出轨边缘挣扎,女人四十更年期,在离婚边缘疯狂试探。但幸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就是孩子。离婚证虽然搞得鸡飞狗跳,但是也打破了长久以来的矛盾和冷漠,双方都回忆起了当初为什么要在一起,都开始了反思,尤其是在孩子的介入之下,终于重归于好。如果说婚姻是颗炸弹,越持久威力越大,那么就需要隔段时间引爆一次,以此来维持婚姻的自我反思与新鲜感。尤其是纸醉金迷、忙忙碌碌的城市生活,更需要对婚姻的精心呵护。不过,我本人无共鸣,三星。
可能我是真的欣赏不了吧忍着看完了,就想给个一星,想想还有很多更烂的电影,还是给个二星吧
黄建新这次很是让我失望啊,怎么拍出这么没劲的一部戏,着实像是出自一新手的作品,也就适合在CCTV-6非黄金时段播出来充充数了。PS.越来越喜欢王志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