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的第15天,除了核酸,没有出门。
忽然很想看看慢悠悠的日式电影,就打开了这部电影。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为什么现在的我变得这么易怒、爱抱怨?
好像是从工作上的琐事越来越多开始,从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缠身开始。
工作、工资,恋爱、结婚…人生的锁扣被拉紧,让我有些喘不过气。
别人的影响不可否认,但是或许,我的问题也不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赖床的时间越来越多,手机里的音乐无休止的播放。
不断的逃避学习和工作,时间从刷微博和视频里溜走,偶尔竟然也会因为迷茫和害怕而失眠。
这部平淡的电影,看得我热泪盈眶。
好羡慕啊,这样的生活。
•食物就是很了不起啊吃着火鸡面看女主去各种小店里采购的我,听着店主介绍自己家售卖的食物,心里想: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吗?
只不过是会把豆腐切的一样厚罢了,只不过是把所有香料放在一起磨罢了。
咬了一口煎鸡蛋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吃着速食的我太小瞧这些食物了。
明明只是煎鸡蛋而已,怎么会这么好吃。
因为在煎鸡蛋的时候,我没有分神,甚至没有打开音乐。
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今天的煎鸡蛋必须是酥酥的,蛋黄也不要完全熟透。
那些百年小店售卖的,也不只是食物,还有对食物和食客的认真。
这样的食物怎么会不好吃?
这些食物很了不起。
•沿着巷子一直走看着女主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京都的小巷子里,我也想到不久的以前,我也是这样穿梭在北京的胡同里。
我们都在找好吃的点心,好喝的咖啡,古朴的小店。
以前的我是这样的,坐在安静的咖啡馆里,看着店家提供的书,把咖啡机的声音当白噪声。
咖啡喝到底的时候,书也读完了。
心满意足地合上书,在心里默默庆幸:真是赚了。
因为看到了想看的书,喝到了好喝的咖啡。
还记得第一次喝手冲咖啡,被那种酸酸的莓果味道惊艳的感觉。
本是一家顾客稀少的小店,却有着这样的宝藏。
走在胡同里,猜着这里曾发生的故事,按下记录的快门。
生活其实那么美好。
其实回头想想,我也过过这样的生活,我也可以过这样的生活。
不是在京都,就在现在的城市。
不是在遥远的未来,就在当下。
3星半。
伪纪录片质感,挺不错的城市旅游宣传电影,国内目前相对还是比较少见这类型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后突然想起了高中的时候,喜欢一个up主“路旁的叶修”拍摄的“第一视角东京生活记录”,带给我不少美好的回忆。
在如今这种忙碌又急躁的时代下,很难得有一些悠闲的时光。
以前每年放寒暑假的时候也喜欢去这样安静享和的老房子住几天,享受一下慢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简单快乐。
啊啊,我喜欢鳗鱼,喜欢甜食,也喜欢精致的寿司,大晚上的给我看饿了哇,这部电影好适合我呀hh。
偶尔看一些这种偏治愈类型的电影还是蛮舒服的,心情是会变好一点呢。
看完电影,稍稍减轻一些压力,然后明天打起精神鼓起干劲来继续努力吧。
找到与坚持自身热爱的事很难,不过想必如女主一般寻觅城市中自己喜欢的“晴和亵”应当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吧。
亦如《日日是好日》那般,女主取水的过程也提醒我生活有时候确实也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
希望看这部电影的你在忙碌之余也可以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噢。
今天去业务超市顺路想去看一下,没想到永久闭店了。
三十多年的店虽然不是历史极为悠久,但是也历经了3朝。
看这个剧之前基本上剧中的店我都从来没有听说过。
想真正融入一个城市果然还差得远嘛像这种深藏在住宅街中,一般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店,在京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而且即便是路上看到了,不把菜单摆在外边,我也是根本不敢进去的。
一是怕太贵吃不起,二是怕不会点菜。
虽然这家店从来没有去过,但是总还是莫名其妙的有一点忧伤的感觉。
就像人生走到尽头一样,这家店就这么悄悄的消失了。
我的待业日记0108我第一次出国是因为公司项目出差。
那时我刚毕业一年,也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出国。
目的地是大阪。
去之前没有做过任何攻略和准备,只知道大阪距离奈良和京都都很近,坐列车两三个小时便可以到。
在京都的那天,我在街头小巷里窜着,看到了原来距离我国不远的这个国家的最古老的一面。
从此以后,我对京都的印象中一直是干净整洁的街道、低矮的木屋、夜晚路上传来的一些踢踢踏踏的木屐声以及那些不开门的艺伎坊和纸窗后匆匆闪过的影子。
京都是一个适合慢生活的城市。
这座城市不像大阪和东京那样繁忙,没有太多现代的感觉。
很多小店,正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未到一百年都不敢称自己是老店。
我到一家卖护肤品的店子里,居然历史都过百年。
最后买了一罐护手霜,涂上去的时候气味特殊又很“優しい”,是京都独有的那种温柔的质感。
片中有两段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段是女主求舅公给她介绍好吃的和菓子店,但是舅公拒绝了。
因为舅公说:“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有你自己去探索寻找。
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
找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属于你的自由。
”第二段是女主跟舅公在树下喝咖啡时吐露辞职真相,表示自己因为(社畜)经常熬夜、竞争激烈而变得“失败”。
舅公洽了一口咖啡,又说:“其实我也是个半吊子。
我没结婚,也没孩子,工作换了三四回。
按照你的标准来看,我的人生全是败笔。
不过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活得更简单一些呢?
你说是不是?
想干什么干什么,干着干着,不就能发现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
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快乐吗?
”我突然被感动到了。
因为我仿佛那一刻心里头的重担卸下来了一部分。
我一直都在主动比较和被动比较的环境中存活着,常常被社会打击得遍体鳞伤加上现在裸辞的压力,所以有时候我不知道白天为什么总想睡而晚上却还是熬着夜。
但其实活着并不需要那么累,也不用那么复杂,对吗?
如果我想找好吃的,我就循着嗅觉去买;想看什么新奇玩意,我就沿着一条老街道走下去;想做什么工作,我就尽可能地去尝试;想爱什么人,我就遵从自己的心去表达。
女主的幸运在于舅公并不是一个非常亲密的亲人,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
所以不会一副“成功论”的做派来打击女主。
女主得以在京都的这几天休假中重塑自己的心灵,达到真正的释放后回到最初对画画的热情。
电影中的那种释然的笑容和面对困境的从容,真是让我很羡慕呐
看这部电影是在飞机上没有信号,实在太无聊了,就将电脑里之前存档的电影打开一开始并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是他确实让我在纷繁的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治愈,也让我少了一些烦恼故事情节其实还挺单一的,就是只女主人公因为辞职了,所以到金都的舅舅家住了一段时间。
我发现京都是一个比较有魔力的城市,不管是烤年糕还是寿司店都至少百年起,每一代人都非常认真的去做这一件小事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也不要看网上的评价要通过自己的嗅觉找到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
这句话让我颇有感触,随着紧张的工作、频繁的出差和加班,我的每顿饭都是在外卖和随便找找的一些店铺里吃的,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会忍不住看小说,看综艺。
似乎很久没有真真正正沉下心来去品味美食的乐趣了。
所以我把大众点评里之前别人推荐的收藏全部都删掉了,只留下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好吃的店铺,希望以后能够通过我自己的嗅觉找到最让自己心动的店铺在一家店里可以听老板的推荐,可以看网友的评价,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你是否喜欢这道菜它的味道他的食物是否符合你的口味,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也很重要有的时候可以去周边走一走,看一看大街小巷,看一看附近的风景,不论是潺潺的小溪,还是壮阔的瀑布都比一直窝在家里吹着空调,要更开阔最后与主人公和舅舅的对话让我也有一些感触他说自己没找到工作,所以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
舅舅给他的回复,是舅舅自己也是一辈子无儿无女、没有结婚、换了三四份工作。
如果按现实的评价体系来说,他也是一个失败的人,我们不能这么去做一个定义,如果你从现在开始,每天都找到自己喜欢喜欢的一些小事儿,不断重复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周围包围着自己喜欢的事物不断地循环,其实也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
往深了想为什么这部电影在当时会那么的火?
很可能当年的日本也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压力巨大的生活让很多年轻人都如同我现在一样,有些迷茫,虽然这部电影不会告诉你如何通往成功,也不会告诉你,最终你应该怎么做,走在路边认真的观察每一件事物努力积极的参与其中,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可能就是生活的小确信。
把这些小确信组合在一起能抵御生活中让你烦恼颇多的一些压力并不是说不要努力拼搏,不要认真工作,更多的是在工作的烦乱中,仍然要守住那一颗安宁的心,让自己的心塞满欢愉和宁静
一个人来到一座城市生活或者小住,就像无意中侵入珍珠贝壳里的一颗沙粒。
每座城市都会不断分泌自己特有的珍珠质,将沙粒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
住的时间短些,就沾染一些气息与微尘,住的时间长了,就慢慢打上这座城市的印记,直到变成一颗大致能辨认出产地的珍珠。
过去的人,很好辨认,现在的人,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已身上到底裹了几座城市的烟尘以及还会再裹上几层。
就像上海,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就不必说了,历来有着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就是那些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长得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在家乡生活的人,不管是悍勇的两湖,还是粗粝的西北,也都被这里的温甜软糯包裹打磨的越来越细腻了。
记得来到这里的第五个年头,有一次和发小通电话,说着说着,发小突然说“你是怎么搞的,左一句好的呀,右一句好的呀,听着都别扭!
”现在,发小早已不再说这样的话了,对于我,异乡早与故乡同,对于她,估计早已习惯于把我当做异乡人了。
当然还是很难本能地对别人说出“我家在上海”这样的自我介绍,通常只会说“我住在上海”,但是如果别人再多问一句“你家是在上海吗?
”我就会回答“是的”。
上海就是这样的存在。
上海一层一层的包裹着这些天南海北的沙粒,这些沙粒也悄悄在这里抖落他们从五湖四海、异国他乡带回来的烟尘,将气息消散在这里,将尘埃拍落在这里,梧桐树下开着鸢尾花,辣酱油猪排也可以配沙拉,如此这般,互相琢磨,包裹,才有了如今这座冷漠又包容、固执又柔软、浮华而质朴,低调却闪耀的受世界尊重瞩目的城市。
让人想起京都土生土长的作家梅棹说过,“京都之所以受人尊重,当然是因为她代表日本的古典文化,但不要错以为这些璀璨的文化是日本这一个岛上帝国的专利或者独创。
那是亚洲尚在缔造一个独特文化圈之时,绚烂的亚洲大陆文化,化作多少重浪潮流入而形成的文化。
”这种兼容并蓄的能力是上海和京都文化能够不断传承与创造的基础。
疫情这些年,几乎天天呆在上海,周末时就会像个游客一样走街串巷。
偶尔也会想起以前在京都走街串巷的情形,对比一下两座城市的不同魅力。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京都的印象变得模糊起来。
听说有部刚出来不久的电影,叫“在京都小住”,就想跟着这部电影一起再逛逛印象里的京都,小住片刻吧。
这部电影仅1小时13分钟,看的时候可以不用在意它想传达给你的那些立意或者道理,也不用关注叙事结构或者技巧,你就把它当成一个五天四晚的京都旅游VLOG,跟着它吃吃逛逛走走停停就好了。
不用害怕会错过什么生活的道理,那些道理在其他的日本电影里会反复传授给你的,不差这一部。
看这部电影时,你就跟着它的时间叙事,看看第一天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第二天,吃了什么,逛了哪里就可以了。
你完全可以看一会,休息一会,喝杯茶,吃点点心,甚至看会儿书,到阳台上溜达一圈,接着再看,也完全不会影响你的观影节奏。
看之前,我在想,为什么听到京都这个名字就总会让人心生遐尔,到了那里又会让人流连不已呢,它从不枯竭的魅力之源来自哪里?
是依旧整洁的街道,清雅的寺庙,五色斑斓的神社,富于想象的庭院,轰轰隆隆的祭礼,淙淙潺潺的溪泉?
是穿越千年仍然坚守的传统,还是传统之下一脉相承的现代?
是蓝天微云之上铺了半城的红叶,还是日升月落里空气变幻的潋滟?
可能都有。
还有就是京都的人。
生活在这里的人被“京都”这一无声的咒语所束缚,所庇护,每一个京都人都活的冷漠、固执、浮华、低调。
随意走过的端庄的京都美人们,举手投足间就带起了京都的风,顾盼生姿里就撩动了京都的情,然后她们自己却毫无察觉。
打开电影,京都那灰色的石板路立刻就呈现在了眼前。
记得第一次到京都的时候,站在哲学之道上,眼前一车宽的灰色石板路面一尘不染,向远处望一点,路就开始有点弯延的走势,每隔多少米,就能看到路面上一个四方形的有着一排排孔洞的青灰色铁板,盖住路面下的下水道。
铁板泛着幽幽的金属光泽。
路的两边是那种两三层楼高的咖啡色的日式小楼,一栋挨着一栋,随着路的走势排列起伏。
这些小楼的门口通常都摆放着一小盆一小盆的花草,偶尔也有停放着一辆迷你红色小汽车的。
这些小楼都有着一扇一扇深褐色的木质格子门。
早上的阳光照过来,格子门就会把一道一道长长的黄色光斑印在灰色的石板路上。
如果有人开门出来或者进去,这些黄色的光斑就会一会收起,一会撑开。
偶尔一两个行人从你面前走过,他们清楚的说话声或者笑声会让你意识到刚才的街道有多么安静。
远处的十字交叉路口,时不时就会有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一闪而过,消失在相交的另一条灰色石板路上了。
只有更远处那棵细长的银杏树还在微风里明晃晃的闪着金光。
京都就是这样,一条一条灰色的石板路纵横交错,一栋一栋褐色的小楼鳞次栉比,带着千年的暮色沐浴在你眼前的阳光里。
深秋时,银杏铺了半城,枫叶铺了半城。
电影的画面还是坚持日本一惯的审美与风格,清新、素雅、安静。
日本电影的画面就像日本偏爱的美人儿一样,质地朴素、容颜恬淡、气质文雅,这些特质组合到一起,就会达到一种所谓的治愈功效。
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而日式审美里推崇的“素”与“淡”就是希望用“素”与“淡”来清除掉一些“眼耳鼻舌身意”里过多的“色声香味触法”。
“素”就像留白,有了余地,空间就开阔起来。
“淡”就像健味消食片,大鱼大肉吃的多了,脾胃就虚弱,淡能帮助消化,消化了人自然就舒服多了。
只是青菜萝卜吃的多时,自然又觉寡淡,又会思念起甘肥厚腻来。
贫、富、贵、简、素可能就是一个审美的循环鄙视链。
一穷二白时,富丽堂皇是美,花团锦簇时,雍容华贵才显气度,满目繁华看尽,发现有人单枪匹马、荆钗布裙,就从一众华服艳饰浓墨重彩里杀出一片月光来。
商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素,也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看起来像“贫”的“贵”。
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东西,实质上从材质到工艺都极度讲究,追求不露痕迹的繁复与精细,逐渐背离了素的初衷。
这种素仍然是附着着文人审美的商业与资本的产物。
所以常常会有网友打趣日本的这种侘寂风,说“这不就是搞的跟我老家的旧宅子一样嘛,一贫如洗,空空荡荡。
”主流审美就是优势阶级的可视化以及稀缺资源的表现形式。
电影里,女主人公“外孙女”因为暂时失业,母亲让她去京都看看她的舅公,因此来到京都舅公家里小住了五天四晚。
第一天,外孙女拿着地址找到了舅公家里。
舅公家也是一栋古老的日式小楼。
外孙女一来到屋子里,就好奇的东摸西看,跟着她的眼睛,我们看到室内的陈设极其简单,几件必备的家具,家具的台面上摆放着那么一件小物件,还规规矩矩的摆在了台面的正中央。
屋子里最显著的就是摆在客厅的一张白色椭圆型餐桌和一把白色椅子。
外孙女又好奇地爬上了陡峭的楼梯,跪在楼梯口想一探究竟。
从楼梯口看过去,二楼整洁而空旷,几道典型的日式格子移窗形成的光斑静静地落在了墙壁和地板上。
舅公让外孙女去买点烤鳗鱼、油炸豆腐和七味粉作为晚餐,并分别告诉她每样东西应该去哪里买。
外孙女虽然嘴里嘟囔着“超市里不是一次就可买齐?
”但还是根据舅公的指示,分别去到了这几家百年老店,买了烤鳗鱼、油炸豆腐和七味粉。
这些古老的祖传家庭作坊,通常都小巧而整洁,哪怕是这种制作烧烤、油炸食物的地方,同样收拾的井井有条,从来不会有那种油腻腻的感觉。
烤鳗鱼算得上京都最著名的美食了。
烤鳗鱼一般分为关东、关西两种风味。
关东是先蒸再烤,所以味道绵软,关西不蒸直接烤,所以味道焦香酥脆。
京都烤鳗鱼应该都是关西风味。
想起了第一次来到京都,有一天逛岚山,大概中午11点多的样子,就去到那家知名的烤鳗鱼店排队,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快1点的时候,排队的人已经可以在店家提供的长凳上全部坐下来了。
凝神静气,等待着品尝美味。
这时店里一位穿着和服的中年女性走了出来,开始清点排队的人数,数到我的时候,她一边说着日语,一边双手作揖,表示抱歉。
很快我们就明白了,今天中午的烤鳗鱼只够提供到我前面的这位客人了。
不知道是店门打开了,还是太饿了,好像一下子就闻到了别人餐盒里那股鳗鱼油脂的焦香味。
于是决定下午就只在附近溜达溜达,3点就来排队,一定要吃到晚上的烤鳗鱼。
外孙女买好烤鳗鱼,又来到油炸豆腐店。
就是以前我们菜场里经常能看到的那种一整板一整板的手工老豆腐,根据每板豆腐的软硬程度切成合适的厚薄,大小基本都是信封大小,然后放进合适的油温里炸到蓬松。
京都的豆腐可以说是跟烤鳗鱼起名的美食了,但这样的手工油炸豆腐据说即使是在京都也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油炸豆腐我觉得经常会出现在乌冬面上。
油炸豆腐在乌冬面的昆布汤里泡过之后,吸饱了汤汁,一口咬下去,又柔又韧,满口豆腐香、油脂香,还有浓浓的青葱香。
对于爱吃豆腐或者不爱吃豆腐的人,京都南禅寺的汤豆腐都是不能错过或者值得品尝的美味。
走过索道斜坡上的桥,沿着两旁松树的林荫道一直往前走,便是南禅寺了。
南禅寺有一座壮观的大山门,站在那山门上,远眺京城的风景,也许你也会不由得赞叹,“美不胜收!
”永观堂与南禅寺之间有一条沿着东山而开的散步小道,风光秀丽,据说平日里不太会有很多人来此处观光。
在返程路上去汤豆腐店点上一份汤豆腐,一定能让你在饱了眼福之后又饱了口福。
买好油炸豆腐,外孙女来到制作调味料的小店买七味粉。
顾名思义,七味粉就是由七种香料,比如花椒,辣椒等等按一定比例,现场手工磨制而成的蘸料了,可以用来蘸烤鱼、蘸豆腐、蘸火锅,配拉面、配乌冬面...总之,听下来,就是可以蘸一切你想蘸的食物。
七味粉的口味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以及店主的手法随机调制,大体差不多,又不会完全一样。
店主还告诉外孙女,他们家的七味粉其实是有八种香料的,因为他们会再多加一点点青紫苏,香气就与别家不同了。
如果说水土是一座城市的血脉,那香料就是这座城市的体味了。
你能不能和一座城市契合,很大程度上就看你能不能接受或者喜爱这座城市的气味了。
外孙女带着买好的烤鳗鱼、油炸豆腐和七味粉回到了舅公家里,和舅公一起准备着晚上的晚餐。
都知道日本料理大多清淡至极,但于清淡中仍有细分。
江户菜讲究酱味,大阪菜讲究鲜味,京都人觉得只有自己的料理才是更注重食材本身的味道的,清淡而不失高雅,细腻而回味无穷。
连烤串和天妇罗都是如此。
怀石料理已然不必说了,连平民家常也贯彻了这项原则。
京都人坚信,京都人的美食才是全天下最精致最考究的。
所以外人不要在这方面和京都人争辩,说多了就是自讨没趣。
看着舅公和外孙女将切好的烤鳗鱼摆在了盘子里,炸过的豆腐又用小炭炉再烤了一下,并为之配上一点九条葱和生萝卜,满满花椒香的七味粉也摆在了那里等待着烤鳗鱼的亲近。
一口清酒一口葱香豆腐下肚,舅公和外孙女就已经被这京都深秋的美食惊艳的吱哇乱叫了。
虽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日本人对于美食美景的表现过于夸张,但细想下来,食物的美味不就是在于你觉得它来之不易吗。
胡吃海喝的饕餮满足的是人性的贪婪,并不能真正满足味蕾对于美味的追求。
在你吃到撑的那一瞬间,所有吃下去的食物就变成了一种身心的双重负担,食物突然全部变的索然无味起来。
珍惜、节制,你才有可能获得并保存住那几口最美妙的食物的滋味。
所以我个人总结了一套品尝美食的流程,就是吃下满满的一大口,然后放下筷子,细细咀嚼,慢慢吞咽,略作回味,如此这般,再来第二口,第三口。
什么时候真正停下筷子呢,就是当你觉得好像有点饱了或者不饿了,但还有点想再吃一口的时候,这时候停下来,这没有吃到的一口,会帮你把之前所有的美妙滋味保存下来,直到下一次你又吃到了它们。
记得我在京都小住的日子里,发现随着京都日渐寒冷,京都人却实会悄悄储藏起京都冬天的味道。
鲷鱼,番薯,萝卜,九条葱,油豆腐…细细品尝一下,你就会发现蒸物经常能吃到酒糟淡淡的甜味,而只有京都人才使用的白味噌则频频出现在煮物里。
蒸煮这一适合冬季的烹饪方式,总会让寒冷京都的屋内升腾起阵阵热气。
这不,第二天清早舅公就用剩下来的油炸豆腐煮起了味增汤,汤里漂浮起了翠绿的九条葱...第一天吃了烤鳗鱼、油炸豆腐,接下来的第二天,第三天,食物开始围绕着糯米团子转了。
这种糯米团子在日本被称为和果子。
和果子之于京都,可能就像驴打滚之于北京。
它除了是一种甜甜糯糯的糕点,它更是京都的舌尖文化,深秋味觉。
在京都,没有200年以上的和果子屋,是不能被称之为老字号的。
在京都,有两种和果子屋。
一种朴素、堪吃,明明白白的就是红豆糕、栗子豆沙糕或者年糕饭团之类了,而另一种,精致、好看,据说每一个和果子都有一幅堪比水彩画的设计图稿,画里的粉白嫣红,鹅黄芥绿,渲染铺陈,一样一样从画里还原到了一个一个粉雕玉琢的团子上,再傅上那么一层薄薄的米粉,朦朦胧胧的也分不清楚到底是用来吃的,还是用来看的。
这样两种和果子屋,就这样融洽的共存于狭窄的京都街道。
而只要来到了和果子屋门前,哪些是京都人,哪些是外地人,哪些是外国人就一目了然了。
买了和果子,先吃一口栗子皮,再吃豆沙馅料,然后露出无比满足的神情,嘴里再嘟囔一句什么的,就是典型的京都人了。
而默默站在边上,坚决不买和果子吃,只把和果子和吃和果子的人一并当作风景看了的,就是至少第二次来京都的外国人了。
而那些吃着和果子的京都人嘴里嘟囔的是什么呢,据说多半是一句“枫叶真美啊”之类的对于京都四季之美的感叹了。
看着外孙女坐在洒满阳光的小店里吃着麸皮包子、豆沙糯米团子,安静地从玻璃窗里看向外面,脸上露出的是幸福满足的表情。
是阳光让麸皮变得温热温热的,安静让糯米与豆沙混合的更加清甜。
这种清淡的食物,换个环境,换个心境,可能就很难品出清里的香气,淡中的甜味了。
夜晚,外孙女躺在床上,自言自语的说道,“每一天,只要吃到了一口好吃的,到了晚上,也会倍感幸福。
”对于这句话,深感认同。
第四天,外孙女问舅公“今天吃什么好呢?
”舅公说“放下手机,骑上自行车,自己顺着味道去寻找不是更好?
记得,帮我带一份青花鱼寿司回来。
”外孙女在京都的周边找到了这家制作传统青花鱼寿司的小店。
店主是一位老者,他告诉外孙女,他已经在这里做了五十年的青花鱼寿司了。
这种寿司,最初是给来这里参加祭礼的人们带回去当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们品尝的,后来其他地方也纷纷效仿,慢慢地就变成了京都的传统美食了。
这种青花鱼寿司可以买一份,也可以买半份。
一份青花鱼寿司的大小和重量就感觉和那种一磅重的长条黄油蛋糕差不多。
腌制过的青花鱼用干净的抹布擦去表面的水份,软和的寿司米饭整理成长条型,厚实的青花鱼平整地铺在米饭上面,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海苔,裹裹紧实,切成均匀的厚块,用一张煮过的树皮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扎好,你就可把它带到任何地方去享用了。
可以坐在鸭川边的长椅上,看着清澈的溪水从间隔的石墩之间一束一束的流过,将一块厚实的青花鱼寿司整口塞在嘴里,细细的咀嚼,让海鱼淡淡的咸味和米饭的酸甜在嘴里充分融合...一直觉得日本电影对于人的治愈不是通过内容而是通过形式来完成的。
缓缓的节奏,淡淡的色彩,优美的配乐,简单的叙事,慢慢放空思维,呼吸就会悠长起来,身体放松了下来。
从电影里,你学会了吃的慢一点,说的少一点,安静倾听,认真看风景。
这种舒缓放松的效果是这一类日本电影的一个很大的价值。
在东京小住,除了吃,还有两件绕不过去的事情,那就是水与清洁。
关于水,电影里一次又一次展示它流动的身影,一次又一次不经意的提到“自来水怎么可以做米饭?
不同的水会影响麸皮包子的柔软度呢...”京都人的固执与坚守在水上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经过历代传承,京都人对于如何灵巧驾驭水流,让城市功能与美并存,已经极具造诣了。
山泉溪水,庭院流水,神社井水……这种用耳目就可以感觉的最直观的美是京都人对于水的执念。
京都随处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看到流水的身影,既要让水尽量活泼起来,又要限制它的路线和流向。
那叮叮咚咚或者一泻而下的音律的确让人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京都人听着水声,看着自己的脚在水边的草丛植物里一步一步慢慢的行走,走着走着就心平气和了吧。
不喜欢袒露心扉的京都人是不是把欢愉和忧伤都藏在流水里了。
在京都闲逛时,偶尔会看到京都人,执一白色瓷瓶,从名泉名井,取了水回去,用来泡抹茶、冲咖啡、酿酒酿、调威士忌……然后泡茶、冲咖啡、酿酒又以水为起始,开始了一道一道严谨讲究的工序,谓之“道”或者“仪式”。
循环往复,如若修行。
可以去感受一下仪式所带来的秩序与幽微之美,也可以直接就在井水边捧上一口,舒舒坦坦的喝下去...而说到清洁,电影里,第二天一早,舅公就起来打扫自家的庭院了,第三天一早,外孙女和舅公一起打扫自家的庭院,第四天一早,外孙女已经知道帮助舅公独自打扫庭院和室内了。
我记得有个日本作家在评价京都人时都说,京都的人情透心凉。
常有人说“京都人好似墨鱼”,或者“京都人就是冰箱”,两种比喻都是为了体现京都人的“冷漠”。
不过这种所谓的“冷漠”的人际关系是在长达千年的都市生活中自然而然孕育出来的礼仪规范,也就是所谓的大城市的“都市性格”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密圈,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但这“冷漠”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还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京都人在经历漫长的历史、见惯权利的流转后得到的智慧。
这智慧哪怕在打扫庭院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爱清洁的京都人每天都要打扫自家的庭院,他们并非只扫自家门前雪,当然也不会乱管他人瓦上霜,大家在打扫时都会默契的越过自家地界往别人家庭院再多扫那么30厘米。
游刃有余的生活哲学。
普通人居住的地方都如此讲究清洁,佛门净地就更是如此了。
自平安时代起,京都便是一座佛教盛行的城市。
京都市内外都有不少禅宗的寺院。
这些寺院不仅是寺院,更是中世的大学。
当年一心求学的人都需要出家为僧。
在佛学界,入寺修行仍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尚在修行的僧人又名云水,我们经常能在京都街头见到云水的身影。
看了很多寺庙,才知道京都原来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行业营生,随着时代变迁,也慢慢要被淘汰了。
“清洗屋”也是一个专门的行当。
寺院会请来清洗屋清洗寺院。
清洗人跪在庭院殿堂上,一块一块的清洗着木板,先用棕刷刷洗,再用抹布擦洗,一丝不苟。
清洁才生清净。
务实而浪漫的京都人低头打扫着庭院,却也从来不会忘记身边的枫与月。
历经千年的阴晴圆缺,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升起的初冬的月亮会变得更加清亮。
对于京都人而言,月亮不仅仅是一个天体,是某种程度的神明。
除了要看十五的满月之外,京都人还要看很多天的月亮,新月,残月,不圆满的月亮在他们而言更加闪耀。
平时只展露坚韧一面的京都人,在月光下会变得柔软,当然,变得柔软的不止是京都人,这一点其实不分东西。
不知为何,人们仰望美丽的月亮时都会这么想,“或许那个人在某处,也看着相同的月亮。
”月亮成为一个语码,是写在整个人类基因里的浪漫主义。
在京都,繁花落尽后的色彩是红,阳光下焰火跳动的红。
如果说樱花是京都人迷离错综的梦,月光染过的风,那枫叶就是京都伤口绽放的理想,是照进京都人平凡生活的现实主义光芒,是于高处能眺望的静美的风光,是不论多沮丧多失望都会坚守的平常......电影就在这些美好的食物与景色中来到了最后的五分钟,也是外孙女在京都小住的第五天。
这一天,外孙女将要离开京都,返回东京了。
舅公和外孙女如往常一般,聊着闲话,面对面围着一个小炭炉坐在门口的木制台阶上,炭炉的铁丝网上正烘烤着四块小年糕。
翻着,翻着,年糕慢慢膨胀了起来,色泽焦黄而透明,“噗”的一声,胖胖的年糕炸开了一道小口子,外孙女赶忙夹了起来,两面蘸了点酱油,就送到了口里,然后发出低低的惊叹“太好吃了!
”舅公笑着,又一次说道“明摆着的事,就不用说了!
” 是啊,明摆着的事就不用说了。
我当然知道这样的烤年糕会有多么的好吃。
记得刚上小学那年寒假,一天清早醒来,我悄悄拉开窗帘往外看了一眼,发现外面已经是一片白雪茫茫了,窗户旁的树叉上积了窄窄厚厚的一层,大片大片的雪花还在飘舞着落下来。
姆妈看我醒了,笑盈盈地过来帮我把一件套一件的衣服穿好,说“乖宝,天气太冷了,就不要到处跑了,炉子旺起来了,抱你去烤火!
”说着,我就被抱到了烤火桌旁的椅子上了。
我们家的烤火桌是一种特制的四方型桌子,桌面由两块同等大小的木板组合而成,两块木板可以随意拼拆,拿开一块木板,就可以将炉火放置在桌子的正中间。
四方桌的每边的中间都有横梁,可以用来放置烤火的木头支架,木头支架上铺一床薄薄的被子,就把炉火的热气笼在了桌子里。
人坐桌子旁边的椅子上,腿脚就可以搁在支架上,腿脚暖和的不得了,身子也暖暖的,头脑却十分清爽而冷静。
姆妈递给我一本童话书,说“你先看会书,姆妈在炭火上给你烤糍粑吃!
”我打开童话书,看一眼书,又转头拨开窗帘缝,看一眼外面的雪花,再回过头来看着姆妈已经烤的有点焦黄的糍粑。
我知道,只要听到“噗”的一声,糍粑就会裂开一条缝,撒一点白砂糖在这条缝里,等糖慢慢融化进糍粑里,我就可以吃了......这五分钟烤年糕的镜头,把我的时光拉回到了久远的从前。
再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电影的中间,舅公说的一段关于“晴”与“亵”的论述。
舅公说,“晴”本来是指参加重要仪式或者盛典时穿着的华丽衣服,而“亵”就是指我们平时穿的普通衣服了。
食物里面,同样是可以分“晴”与“亵”的,“晴”那自然就是昂贵精致的美食,而“亵”就是家常的美味了。
外孙女问,“那舅公您让我去买的这些烤鳗鱼、油炸豆腐是“晴”还是“亵”呢?
”舅公说,“这些,就是“亵”里的“晴”了。
”
这部时长74分钟的日剧sp,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级”的京都美食宣传片!
故事很简单,出生东京的设计师加奈(木村文乃 饰)苦于求职不顺,被母亲打发去京都照顾手指“受伤”的舅公(近藤正臣 饰)几天。
“在京都小住”的日子里,女主角虽然只待了短短四天,却深深感受到了独特的京都韵味。
当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里“可晴可亵”的街边美味啦片子里,舅公对“晴和亵”的解释,令人联想起中国古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讨论,不管是高雅还是世俗,特殊日子或者普通日常,Fine dining or Street food,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各自拥趸,缺一不可,各自美丽。
说到京都的美食,除了冠绝关西的高级传统风雅料理“京料理”,京都人平常吃些啥,都可以在“在京都小住”里窥见一斑。
刚到京都的加奈,被舅公塞了张地图去好几个地方买晚上要吃的东西。
虽然嘴上吐槽都在超市买不就好了嘛,她还是认命骑上自行车上路了。
接下来,加奈去了有100年历史的关西流(不蒸直接炭烤)蒲烧鳗鱼店“鎌田川魚店”,仍旧延续手切制作工艺的油豆腐小店“とようけ屋山本”,现场手工调配七味粉的“Choubunya 长文屋”。
两个人对坐的晚餐,絮絮叨叨,简单又美味。
称赞现磨七味粉的加奈,还被舅公无情吐槽了,“这明摆着事不用都说出来”,京都er真是名副其实的傲娇呢第二天被舅公指使去打水的加奈,从“梨木神社”取水处的一脸懵,到在“麸嘉”开心的品尝用京都水制作的“麸馒头”,再到用本地软水手冲一杯 “WEEKENDERS COFFEE”。
真真让人惊叹于京都人对水的执着,大概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解释吧。
看完"在京都小住",勾的人也好想尝尝用木纸包裹的日式点心“镰饼”,埋在厚厚黄豆粉里的京果子“一休饼”,嘎嘣脆的葡萄干牛轧饼干,还有这里本地非常传统的鲭鱼寿司(サバ寿司)。
当然如果有个住在京都的舅公就更好啦其实,“在京都小住”整部sp是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摄,所有加奈拜访过的小店都是真实存在的,老板们也都有友情出镜哟。
做了个地图把片里店铺都马克了一记,方便下次去京都“圣地巡游”哈哈O(∩_∩)O鎌田川魚店:关西流蒲烧鳗鱼路边小店とようけ屋山本:手工现炸油豆腐Choubunya -长文屋:手工现调七味粉染井の水:梨木神社内取水点麸嘉:麸馒头WEEKENDERS COFFEE:迷你咖啡店Grill Seikenkaikan:有迷人老味道的洋食店こっとう画餅洞:有“金䦅”修补工艺的古玩小店大黒屋鎌餅本舗:用木纸包裹的日式点心镰饼京菓子処 吉廼家:一休饼鯖寿司 焼鯖ずし 京北すえひろ:青花鱼寿司西本酒店:可以买酒坐路边喝的日本酒小店Cafe Bibliotic Hello!:有好吃葡萄干牛轧饼干和奶油水果三明治的书吧咖啡店
突然看到天忠闭店的消息,感伤良久,曾经也算是常客(大概)。
贴出来之前发在朋友圈的一篇,以做纪念推荐一部日剧,中文译名是京都小住。
讲的是京都日常生活,唤起了不少回忆。
看了拍到的店有不少以前常买常去,大多是百年老铺,但不被游客所熟知。
说到鯖寿司,剧组居然选到曾经学生时代住家门口的一家店,天忠。
看着木村文乃坐的那个位置,应该算是最佳。
一伸头就能看到制作全过程,和料理人搭话也方便,离炸天妇罗的地方也远,当然还有一点,一扭头就能看到屋内左上方的电视😆话说洛中的鯖寿司名店不胜枚举,首推当然是いづう、いづ重之流。
本店是那种要穿着整齐才有胆量进(标准的ハレ,我理解为那种有节日,或者有高兴事才会考虑去)每次路过大丸地下的柜台,看着和蔼可亲的店员老奶奶,再看一看下面鯖寿司的价签,心中只有默念“打扰了”,远观而不可靠近。
偶尔会看看いづ重的稲荷寿司,价格稍微亲民一些,里面放了麻の実,独特风味颇得我心。
说回天忠这家店,历史倒是很有趣。
是一家名为“魚熊”鯖寿司店(取自中国的古语“鯉唇熊掌”,原店地址同志社大学旁。
)的三代目兄长开的天妇罗店,地址在京大旁一处僻静小巷子里,据说他英语说的不错,京大的教授们会常带着欧美人造访。
前两年兄长他界,继承魚熊家业的弟弟就把两家店合起来,现在店里应有三人(嫂嫂、弟弟和弟媳)都年逾古稀,想想小野二郎到了九十多还能捏寿司,也是感慨日本老年人真的精神好。
如果不是当年住在附近,我也应该不会发现这家店。
作为“ケのハレ”的代表(我理解为日常中的惊喜,算是一种小确幸),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鯖寿司和天妇罗不用说,茶碗蒸非常美味,每次我都会默默点两份😆,而且价格亲民,大概只要祇園圓堂的三分之一就会吃的心满意足。
每次吃完出来的时候,都觉得又是京都愉快的一天。
一、“自己喜欢的东西,要靠自己找出来才行”舅舅那句“自己喜欢的东西,要靠自己找出来才行”,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提醒。
而今,吃什么、看什么、玩什么、买什么,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手机APP上的信息流推荐了。
吃什么,要看大众点评评分和推荐;看什么,要看豆瓣评分;玩什么、怎么玩,要看小红书的安利;买什么,要看淘宝京东拼多多的买家秀、微博知乎小红书的测评……我们似乎掉入了二手生活的陷阱之中。
本来有着不同个性的个体,变得像千篇一律的城市市容一样,同质化到可怕的程度。
当我们依赖那些现成攻略作出旅行规划,原本的“自由行”其实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跟团游”,不仅仅是旅游打卡地“抄作业”,连拍照打卡的姿势都那么依赖别人提供的“模板”。
可是,我们获得了稳妥,是否也错过了真正的惊喜?
是不是失去了那种挖宝的快乐,那种带着原创感的自豪,那句发自内心的“真好吃啊”“我真厉害啊”?
很喜欢那段“殊与常”的谈话。
节日宴会是“殊”,日常生活是“常”;高档餐厅是“殊”,街头小馆是“常”,还有一些不起眼又很厉害的小店是“常中的殊”。
引申到抽象的生活境况之中——上坡路、下坡路是“殊”,平路是“常”,路边的野花、漫步到城市边缘的瀑布是“常中的殊”。
生活的妙处在于其流动性,没有人能像《沙丘》里的Paul一样提前预知未来的所有可能性,所以,每一天都可能是极好的一天(日日是好日call back了哈哈)。
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不那么依赖既成的信息,不那么贪图正确、希求捷径,就慢慢扩大自己的体验,让自己比昨天更丰富了一些些,这样的人生怎么不算厉害呢?
靠自己去过原创生活,而不是靠别人过二手生活,显然前者更厉害、更有成就感啊。
证据如下↓
图:自己探店尝到了很好吃的和菓子,女主的鼻子笑出了开心的褶:“好鼻子,我真厉害啊!
”二、“工作里待得最久的毕竟是自己”
上班之后,很难不去质疑工作的意义。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大多数人其实都只是在不同层面上的流水线“拧螺丝”而已。
被使用而不被理解,被命令而不被尊重,被压榨而不被奖赏,被管束而不被看见,被客体化的现实让“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主体性宣言显得只是象牙塔里的呓语。
为了谋生挣窝囊费,做着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摩肩擦踵地挤在地铁线,寡言少语地困守格子间,才是当代打工人的真实缩影。
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太奢侈了。
大多数人应该很难去把工作当做“自己的工作”,费力地不去讨厌就不错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每天和工作相处最久的是自己。
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做久了,会变得讨厌自己吧,这对自己可太不好了。
从这个角度说,相较于一味抱怨工作多傻叉,对我们自己更有益处的做法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尝试看见工作的意义。
突然意识到,学生时代写论文的研究意义是不是在培养我们挖掘意义的能力哇?
哈哈哈,做一个冷血无情的意义放大器更有利于真实世界的升级打怪。
如果觉得有困难,那就竭尽所能地挖生活的墙脚,通过工作之外的时间夺回自主权!
然后,早!
日!
换!
工!
作!
三、“缺损并不是缺点”
以工具理性自我凝视,会对自己收入、智力、身材、容貌、家境等各方面的不足产生不满,继而想要“缺啥补啥”,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自我激励、缓缓努力是不错的外在表现,但长时间的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无疑有害身心。
但其实,“受损缺角了、维持原样也可以,不修也别有趣味。
”就像《好东西》里小叶安慰被网暴的铁梅,不是用“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种继续顺从外界期待的逻辑,而是坚决地跳出了完美陷阱、大胆拒绝被定义:“一定要什么都做好吗?
搞砸了也没关系。
”缺损不是缺点,谁都无需完美。
缺损没什么错,是欣赏不了缺损的人没眼光。
四、做什么都好,你会发现越来越多可喜的事物!
一定要顺应社会时钟组建家庭、功成名就吗?
如果不能,这样的人生就很失败、就注定不快乐吗?
“随水飘荡,任意东西”的人生态度就不可以吗?
显然不是。
充分延展生命体验,扩大自己的兴趣圈,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好东西上标识下自己的印记,就是很快乐的人生啦。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拼命攀爬社会的金字塔。
做个游牧民族也挺好,在生命的尽头可以说:I came, I saw, I enjoyed. 此生没白活。
最后MARK:今后去京都慢慢溜达,可以随缘探店尝试一下,如果这些店还在的话
上班的时候无意中刷到了有人在推荐这部电影一看到是跟离职相关的就马上记了下来平时总是觉得九点下班回到家已经十点了好像什么都不能做但我就是要洗个头洗个澡然后看场电影不得不说日本人是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的他们的为人处事也值得人学习我是在网页上看的虽然不是高清但仍然觉得每一帧都很干净也透露着轻松的感觉好像在告诉我生活本就该这样但其实生活本就是这样是我们太多人在被推着走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好好生活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慢下来全身心地去感受 品尝 参与 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
京都美食广告。女主像美食博主一样探店,夸张的反应,交流介绍都太尬了。镜头毫无电影质感,媒体宣传片的剪接方式。不应该,我好像说得也都是看完电影大家都知道的事:P
看着很舒服日本人真的有一套自己的调调和生活哲学,看他们的那些文学作品也是这样配合着播客,感觉京都能去的地方很多原来吃不惯三文鱼刺身,现在也觉得超级棒了,粘上酱料
还不如一集美食节目
京都沉浸式体验宣传片,满满的日式小确幸。就有一点,对水这么讲究,竟然拿个PET1的塑料瓶去打水……6
喜欢京都,但是这片子拍的什么玩儿意啊
京都旅行实用指南(大家对这sp的情感分也太高了
竟然是好姬友老公倾情推荐的(7味粉现磨只卖了5勺剩下的干啥了呢)
夏天旅行时刚抵达京都的第二天,公交到站时我因为坐在后面怕没被注意到还有人要下车就快走了几步,那个时候司机说了声「ゆっくりで大丈夫ですよ」。直到现在,我还依然对这句话心怀感激。不管生活和工作有多忙,至少内心也要保持自己的步调,慢慢来也没关系。
蒲烧鳗鱼、手工现炸油豆腐、手工现调七味粉、深层地下水、水灵灵且软糯的麸包子、现磨咖啡、各色传承百年以上的日料店与西餐店、悦己古玩店、临街旧书店、日式镰饼店、青花鱼寿司、街畔酒吧......工匠精神的诠释即是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事情做到精致、做到极致,甘之若饴,行远自迩,发扬蹈厉,积厚成器,踵事增华。《在京都小住》颇有市井版《小森林》的味道,影片将文旅美食环保纪录片、风俗探索真人秀、人生励志剧情片等类型与元素非常自然的意境融彻,全程散发着小清新治愈系的迷人气质,陪着小姐姐来一场京都四日文青散步真香。“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那是属于你的自由。”
豆瓣是对日系的滤镜也太深了吧……这就TOP1了?本来计划给三星,为这个扣一星。片子我觉得也就是个慢节奏旅行vlog的水平,而且女主真的不太适合这个片子,咋咋呼呼打乱节奏,啥都是第一次见,这是为了凸显东京人很没见识?当然,片子的内容是不错的,立意也很好,但能不能打分客观些啊米娜桑。
新型探店视频,店铺介绍篇
晴和亵,鎌田川鱼店的烤鳗鱼&八幡卷,京豆腐的油豆君(炸豆腐),长文屋的七味粉,梨木神社的水,麸嘉本店,weekenders coffee的咖啡豆,グリル生研会館 的西餐,画饼洞的金缮,町家古本はんのき旧书店,大黑屋镰饼本铺的镰饼,株式会社吉廼家,Cafe' Bibliotic Hello!的葡萄干牛轧饼,天忠鲭寿司青花鱼寿司&红酱汤,小瀑布,红叶,stockroom的椅子,路边小酒馆西本酒店。。。btw这个片子实在很适合做投影或是显示器的测试片,色彩丰富的吓人
煎熬痛苦一小时,生硬手法,硬矫情,浮夸演技,还丑,服了
越到年底就越是开始反思今年的生活:今年果然还是。。太把兴趣当义务了。看着文乃四处走走窜窜吃吃喝喝,和舅舅聊聊生活趣味。就想起前两三年在家休息的时候,做做饭玩玩猫打打游戏看看电影,或者出门去景区没人的地方坐坐看看书听听东西睡个午觉,生活一直都在不远处,只是我选择了忽视它。看得心有戚戚,明年我一定重新做人
简单的电视电影,粗糙的镜头和表演,虚构包裹的纪录片(可爱的甜品店老爷爷一直偷偷瞄镜头),温吞的情节,缓解对京都的思念。
不是电影,是旅游宣传片,可以不看。
不太能作为电影来看,作为京都特产纪录片倒是还不错。要是四季都能在京都小住个半个月,那该有多好啊
京都的酒有月亮的味道!没有什么食欲不振是一碗鳗蒲烧治愈不了的。
想起来有一年从四川买了好几斤豆干打算带出国,放在当时的对象家里,出去了一天见老友,回来发现对象把豆干全部都吃干抹净,于是分手。喜欢的东西被吃光光这种事,也只有外公会原谅了
俺也曾在京都小住过😭京都风物展。更像是采访式的旅游节目。京都确实是个很慢的城市,有几个地方印象很深刻,也曾路过。可惜目前这样的国家关系还有疫情,不知道何时才有机会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