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日式装扮,服化道以及人设,分分钟令人出戏。
其实国人也有深夜出来吃宵夜的,但是要找准人群,至于烧烤摊之类拍出来太烟火气,可以拍夜宵摊店,汤圆、砂锅米线、银耳汤之类,根据冬夏季节微调。
中国版深夜食堂其实可以高校校园周边为场景,以学生、刚毕业入职入社会的年轻人、高校教职工等人群及其有关人员、以及喜欢泡夜店的男女为食客主流,以夜宵食物为主,勉强可以拍出个具有一定伪精致、伪小资感觉的,后工业时代人群的迷惘的作品。
看过原版深夜食堂,看过黄磊版深夜食堂,这个版本的深夜食堂让我忍不住想吐槽。
1. 梁家辉大叔念的旁白实在让我很出戏,感觉很像是话剧舞台上的独白。
而日版中的独白更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
2. 暂且不论菜品如何,每道菜呈上来都很浓重的日式味道:日式摆盘+日式餐具。
什么时候才能彻彻底底地摆脱日料的影响,呈现出中华美食的魅力?
3. 拳击手的妈妈每天辛苦赚钱,拳击手的头盔破了又补,好不容易有一个新的头盔,却转身送给小女孩?
赢了一场比赛之后想到的不是报答妈妈,却是给刚在一起的对象买一条项链?
不好意思,这个三观我不能认同。
《深夜食堂》黄磊拍了电视剧版,被众人吐槽,电影版上映多少需要点勇气。
这次请来了影帝增分不少,趁着国庆在家闲来无事,打开看看这部日本改编电影。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深夜食堂,但国内对于深夜食堂的理解和日本原著有着很大不同,生搬硬套的将日本美食强塞到中国美食文化里,必然让大家难以接受。
而这部电影做的相对圆滑很多,以国内年轻人人生中的故事夹杂深夜美食去探讨这个城市的变迁,总习惯用理性去思考电影故事的我也欣然接受这种方法,即使城市深夜很难出现这样的精致美食小店。
生活是朴实的,我们的深夜食堂真实可能就是一碗面条,一份麻辣烫,一盘烧烤,而电影是艺术的,它可能更多的是通过食物去诱发大家对人物故事的思考。
这个深夜,你又加餐了吗?
从《舌尖上的味道》到《深夜食堂》,从美食到故事,从烹调方式到人生百味,和“美食”相关的影像不断充实着内容,在传达美食意义的同时,也在透过美食来观察形形色色的城市夜生活和一个个走进深夜的人。
饮食和饮食文化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有重合之处,但细细比较起来,饮食针对的是仅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欲,而饮食文化则包含了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甚至生死伦常。
看过港版的《深夜食堂》之后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所有的东西都似曾相识,可所有的东西都有些错位。
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美食开始,逐渐将镜头转向普通人的生活,透过美食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的生活和情感。
但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也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则是港版的《深夜食堂》“尴尬”的原因。
美食是城市文化的外延,内里的气质则是城市美学,其中包括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等。
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的美学气质本身就是一种核心文化,它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属性,也决定了建立在这座城市基础之上的所有艺术。
在日本文化中,居酒屋是一个图腾般的存在,那是他们的精神原乡。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深夜食堂》,它不仅是日本生活图鉴,也是日本文化的展现。
比如,日本文化中的素、雅、忍等,反映在食物上就是原汁原味、简约而不简单。
这就使得《深夜食堂》中的美食也格外清爽迷人。
日版《深夜食堂》中介绍了很多美食,这些美食其实就是一座城市的美学气质。
每一种美食都包含了一些简单而深刻的哲学道理,表现在电影中,则是充满治愈人心力量的台词。
日本的美食类电影只有两类,一类是以食物为主,将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深夜食堂》等作品,另一类则是以烹调为主的,将食物作为一种媒介的《孤独的美食家》等作品。
虽然重点不同,但两类电影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美食的温度代表了人间的温度,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温存,相互依赖。
食物拥有治愈的力量,可以治愈每个受过伤害得人。
而那些被治愈的人让食物更有意义,让那些热气腾腾的美食有了传承的价值。
反观港版的《深夜食堂》。
如果冲着美食去看这部电影,估计会大失所望。
这不过是一部以“深夜食堂”为幌子的鸡汤电影,故事缺乏真诚,美食缺乏温度,整部电影尴尬又做作。
电影虽然邀请了很多明星助阵,可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如果作品本身缺乏诚意,演员的表演只能空洞虚假。
整部电影由四个故事构成,单凭角色的身份设定就能将剧情猜测的八九不离十。
电影将故事的背景选择在上海,可从角色的身上丝毫看不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特点,甚至丝毫都感觉不到一座城市应有的美。
中国饮食和饮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菜系多而烦躁,味道包罗万象。
但是,真正能够体现出“深夜”和“食堂”的则是那些夜晚才涌现出来的大排档和烧烤摊。
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看见热气腾腾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
在港版的《深夜食堂》结尾的花絮中可以看见很多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诉说生活的苟且,憧憬诗和远方,但这毫无意义。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味的迎合换来的只是假惺惺的“热泪盈眶”。
其实,港版的《深夜食堂》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只是这个视角还不太成熟。
没什么出彩的,也没啥意思。。。
个人认为。
可能需要静下心来去看,不然可能看不下去,,,对于一些城市打工人来说可能确实会有这样的经历吧。
深夜下班,吃点东西,这样也许是对自己的放松和释然吧。。
我还是希望我以后加班后能有老婆等我给我做点吃的吧,这样可能也挺幸福的,给自己时钟一样的生活增加点乐趣。
、、最好做好吃点。。
电影《深夜食堂》是由梁家辉执导的一部都市情感文艺片,整部电影通过大叔的深夜食堂讲述了在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五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由一样食物引出。
第一个故事是开源和其母亲连婶的故事,开源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花甲,花甲曾救了他们母子的命,母亲总会不时地以去深夜食堂喝酒为借口给当拳击手要控制饮食的开源一盘花甲,而连婶每次都会装醉让开源背她回去。
第二个故事是开源和明月的故事,明月是一位单亲妈妈,女儿安安腿部有残疾但酷爱吃糖藕,因为那是爸爸给他做的她最喜欢的食物,大叔每次都免费为安安做好吃又好看的糖藕,开源在深夜食堂认识了明月而且对她有了好感,连婶看出了开源对明月的感情,冒充开源和明月聊天还瞒着他们让大叔给彼此一张音乐会的名票但都说是对方给的。
后来事情露馅了,开源十分埋怨母亲,但深夜食堂的一名常客钟伯一遇点醒了开源,让她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后来开源赢了拳击赛并征得了明月的同意和明月幸福的在一起了。
第三个故事是小美和其大学暗恋对象泰哥的故事,小美大学时一直暗恋着长得帅又会打篮球的泰哥,而她却因为自己长得胖而自卑不敢向泰哥表白,毕业多年后小美又和泰哥相遇了,在一次共进晚餐时泰哥向小美吐露心声,原来泰哥大学时也喜欢小美但没有勇气告白,在小美满心欢喜之际泰哥又告诉小妹自己找到了喜欢的人并结婚了,小美悲伤欲绝,离开泰哥后,小美一个人来到了深夜食堂。
第四个故事是阿信和琴琴的故事,琴琴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混沌,阿信和琴琴在深夜食堂相识,而又因为音乐而相知,就在琴琴要出第一张专辑时却因为病情恶化离世了,痛苦的阿信每年都会在他们相识的那一天来深夜食堂吃一碗馄饨。
第五个故事是唐宋和思思的故事,唐宋最喜欢的食物是蛋饼,唐宋思思都来自湖南一起来上海打拼,唐宋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思思是在一家大公司做前台但她的梦想当一名模特。
唐宋希望在上海赚一笔钱就回老家而思思一直梦想着能出名并留在上海,后来唐宋向思思求婚而思思因为要出国培训拒绝了唐宋。
第六个故事是大叔的兄弟阿龙的故事,阿龙是个孤儿,被大叔的父母收养,后来大叔和阿龙一起上了战场,阿龙在一场战斗时误伤了大叔的脸。
从此阿龙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大叔一直宽容温暖着阿龙。
看完整部电影,我对出演这部电影的明星们的演技还是蛮认可的,除了金世佳饰演的拳击手,试想,一个拳击手怎么可能留着那么长的头发,而且金世佳的体格也不适合演拳击手,相反,我觉得如果让彭于晏来演的话会更好一些。
而且对于邓超饰演的郁郁不得志的音乐人在剧中总带个墨镜是什么意思,戴墨镜就能表现出郁郁不得志嘛。
至于这部电影的逻辑线和对故事的铺垫核对情感的释放都稍微欠缺了些。
整部电影对着五个故事的衔接不是太好,电影总共就90多分钟却讲了六个故事。
每个故事都对应一种饭,每一种饭都对应一种感情,每种感情也都对应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大概就是深夜食堂了吧。
每个故事都对应一个季节,春天的樱花,夏天的金丝瓜,秋天的水果。
每个故事都会有旁观者从旁评论,局外人说局内话,局内人迷于局内事,大叔是看的最清楚的吧。
每个故事都起于深夜食堂也终于深夜食堂,每个故事都伴随着各种邂逅,每种邂逅的回忆会永留于心吧。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这部《深夜食堂》,看了开头就尴尬的脚趾扣地。
不由的一声叹息,唉,中国什么时候能出好看的美食剧啊。
喜欢美食剧,是从日剧开始。
看日剧美食剧,有种奇妙的感觉:明明那么简单的食物,却拍出温情和故事感。
总结一下,有这几个原因:一,菜品少,做法简单。
日版《深夜食堂》有一道菜是炒香肠盖饭,香肠一端切两刀,炒的时候香肠会炸开,像一个个小章鱼,堆在米饭上可爱的很,吃的中年男人泪流满面。
片头的味增汤,五花肉下锅炒熟,加入切成块的洋葱、胡萝卜、土豆,然后加水,最后放入味增酱。
简单的菜比较接地气,给人一种有手就能做的感觉,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
但中国这版,一上来就是一道龙井虾仁,配一壶龙井,大气磅礴又怪异。
我们几乎没有这样单吃一道菜的,也很少大晚上喝茶吧,尤其是老人家,所以不接地气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二,人和食物的互动日版《深夜食堂》是通过食物来讲故事,人物和食物互相救赎,人点了菜,菜说出人的故事。
中国这版,并没有展现食物和人的关系。
哪怕是那盘龙井虾仁端出来的时候,旁白说说他为什么点这道菜,有什么故事也好,至少每道菜每个人物都是有故事的。
其实很多日剧都注重表现人和食物的关系,像《凪的新生活》《我的事说来话长》不是专门的美食剧,也能看到美食对于展示人物起到很大的作用。
《凪的新生活》里,女主凪害怕吃玉米,但一直勉强自己吃,因为小时候母亲因为她不吃玉米,当着她的面把一盘玉米倒进垃圾桶,让女主愧疚,从而控制女主。
女主勉强吃玉米,是表现她察言观色性格的表现。
当她勇敢说出自己不喜欢吃玉米,并且不会再吃玉米时,表现的是她的成长。
《四重奏》的第一集,四个人吃第一顿饭,就因为吃炸鸡挤不挤柠檬汁发生了争执。
看似是个小问题,却带出了女主老公失踪的真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细节,包含着两人的三观,沟通能力等问题,最终决定了婚姻的走向。
三 人物大段关于食物的台词,有点浮夸但能打动人日剧浮夸是槽点也是特点。
主角们捧着一块烤面包,吃一口,忽然闭上眼,仰起头,一脸享受,边吐气边缓缓说出“哦依稀”时,真的是又尴尬又被感动到,能感受到他们对食物的珍惜和敬畏。
最好的表达还是对食物的描述。
《澄沙之味》中,当老奶奶弯着腰,把脸贴近煮熟的红豆,温柔地说着“当我制作豆沙馅的时候,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象他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听听他们旅途的故事……”很少在国产剧中见到这样的表述,我觉得,这跟国人羞于表达有关,也跟影视手法有关。
传统上,我们并不缺少关于食物的思考,很多作家写了好的作品,像汪曾祺、袁枚,《红楼梦》中关于食物的表述,都非常高级,同时又很接地气。
用美食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真希望可以多拓展一下。
当然,中国也有好的美食作品,《舌尖上的中国》一类的纪录片就拍得非常精彩,让我们了解全国各地各种美食,看的人垂涎三尺。
可纪录片不像故事,总归是一种陈列在博物馆,受人膜拜、学习、瞻仰的艺术品,我们普通老百姓,是吃也吃不到,做也做不来。
也许我们想看的美食剧,无非就是一段简单的故事,一道道普通家常的美食,在人和食物的互动中,受到一点启发和感动,让我们心生感恩,对手中的食物、对生命、对生活,多一份热情。
▶ 加我公号【电影败家子】讨论
于梁家辉版的《深夜食堂》,我只说四句话:1、整部电影如一盘馊掉的肉,但比黄磊版的好,那是端屎上桌的奇葩;2、最大的问题是“假”,戏太过,深夜没有取下面具,反而全员尬戏成精;3、优点也有,食物的本土化做得很棒,花了点儿功夫,看着好吃;4、想以低成本的室内剧以小博大,结果却忘了“生活”二字怎么写。
评价到此为止,不值得更多的笔墨。
下面随便扯扯,说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到底应该怎么拍。
班门弄斧、布鼓雷门,是因为看完片子一肚皮憋屈,贻笑大方就贻笑大方呗——万一哪个不长眼的土豪,欣赏败家子的才学,非要塞几千万给我拍出来呢?
场景:城乡边缘的大排档上海小巷子里的居酒屋?
帮帮忙,我们既没有日本本土的居酒屋历史,也没有在小巷子里找冷门吃宵夜的民间习惯,这套偷懒的设定,从一开始就该否定。
懂生活的人都知道,只有大排档,才能贯通南北。
虽然东北烧烤跟青岛海鲜跟成都串串儿完全不同,但深夜时分踏入那个氛围的中国人,立刻能融入当地的环境,毕竟基本的规则是不变的。
同样的外摆桌椅,同样的浓油赤酱,同样的水啤。
你只需要坐下来,点两个特色的,在点几个爱吃的,立马就觉得,万里不过咫尺,抬头仰望的都是同一片星辰大海。
五湖四海的口音在此交错、杂糅,伴随着破电视里的足球赛或老电影,仿佛铁马踏碎了冰河,带着你的敌人、故人和陌生人,共饮一江一湖的水。
背景再来点儿赛博朋克,让人恍惚间又戏谑了时空,吊灯和屋内的白炽灯得亮些,但不能太亮,毕竟你觉得桌对面那妹子的脸,天涯明月共哪天,似乎依稀应该是见过。
对了,大排档也有名字,一无所有,就叫“三无饭店”。
角色:边缘人和流浪狗老板是个满面烟火色的老头,冬天披军大衣,夏天穿灰背心,闪闪红星的崔健同款鸭舌帽,永远放在灶台边,他从来不戴,说是儿子留下的。
每晚必到“三无饭店”的常客,首先是一只流浪狗,串儿的,黄毛杂些黑色,中等个头,不胖不瘦,既不残疾也不悲苦,形单影只。
他从不乞食,还懂得避讳城管。
老板说,这条野狗原本是附近早餐摊儿婆子养的,婆子是个色盲,看什么都是白的,所以叫狗子小白。
后来婆子被冲摊摔了一跤,不多久死了,留下小白每晚还来替她占位。
城管老罗也经常来,爱吃鸡皮和烤面筋,就着雪花能喝到清扫车出街。
老罗是主动值晚班的,两年前,他发现自己下三路不太行的时候,就开始一直值夜班儿。
临下班儿就来吃点儿喝点儿,有时候跟同事朋友一起,有时候就他自己。
只喝多过一次,那天他儿子来接他,听言语好像是他妈死在了养老院。
那次之后,老罗的儿子小罗也时不时会来。
他是个广告公司的策划,每天加班做PPT,拿着扣完税不到五位数的工资,操心那些几十亿的项目。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酒友都是男人。
小罗有次还让隔壁桌的人揍了,因为他喝多了喜欢说学港片说粤语,旁边的大兄弟以为他是香港废青。
大兄弟以前的诨名特别厉害,四高丽、斧头彪之类的,在一家财务公司,负责要债。
但是这几年禁止暴力催收,你会硬刚没用,收到钱才是硬道理。
所以大兄弟就拉了票技术男,搞了些套路啥的。
但似乎生意也不太稳定,身边妹子的质量也起伏很大。
跟着大兄弟来“三无”得最多的,是个对面十字路口凰霆国际的小姐Gigi,但她说最近升职了,现在是妈妈桑助理,KPI压力很大的那种。
如果强制订房日没人找她订房,就会被关进小黑屋,直到找到人才能出来——那个人往往就是大兄弟。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兄弟不会唱歌,酒量也不行。
黑皮姑娘唱歌倒是不错,她最早跟着她爹在海鲜城兜售卖场,15块钱一首。
后来她爹死了,她拿着两人所有的存款,去参加了一档选秀节目,在第二轮被筛了下来,但也认识了一个酒吧小老板,顺利打入了驻唱的队伍。
下班后,她偶尔也会来“三无饭店”。
有一次,一个自称正室的浓妆女人,进来就泼了黑皮一杯酒,然后抽了她一记耳光。
黑皮还是请她坐下,然后两人竟然聊了起来,边聊边哭,那“正室”还打自己,场面有些暧昧混乱。
……我不想写了这样有些小故事的人物,太多了。
只要静下心,真的投入到芸芸众生的生活中,去体验烟火和氖光灯的韵味,怎么可能写不出合格的剧本?
人啊,就算为了迎合千千万万的low货投资人和假想中的SB观众,也应该能留几分真诚在作品中。
但是没有。
《深夜食堂》的精髓是什么?
是晦明不清,是日夜交替,是边缘。
那帮子站在人间的边缘人,使我们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己,不是翻版过来硬要煽情尬演的并不存在的虚幻角色。
多好的舞台,不拍就算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拍,还拍得毫无诚意烂出蛆虫,何必呢?
你还可以看看:猪肉真TNND的贵
黄磊那版放在上海就算了,为啥米梁家辉这版还要放在上海!
不是说上海没有深夜食堂,而是上海的“深夜食堂”早就有自己的“名字”了。
有小店面可以点菜的“夜排挡”,没有店面也可以点菜的“野排挡”,午夜推车长条车卖炒饭炒面粉丝汤的“野摊”。
如果是想套用霓虹版的模式,内部核心及菜品还是魔都本土也就算了.........不论剧情,就菜式及一些细节的设计及,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菜单
这个品项和价格,见着伤心,闻者流泪“是日套餐”是什么鬼阿?
普通话读起来就不太顺溜,要是用上海话“自聂套cui”什么东东阿!
另外这个套餐里有什么呢?
也是没有明确交代,好像是老板看你的“面相”想给什么就什么,“三姐妹”是各种不知名浇头面,后面还有肉包、单人小火锅.......我个人觉得龙井虾仁和鳗鱼饭肯定不算套餐这个价格.....
片尾大团圆画面,这“呷哺呷哺”即视感,老板你是不是就是懒得烧
左一妹纸最可怜,连个整虾都没有
豆腐干烧都不烧,棱角分明,对半切直接放面上了一刚!
这个盖浇面,我都不想多说了,确定不是贵叔龙井虾仁剩下的边角料组合出来的?
可以想像:左一的妹纸是龙井虾仁剥虾仁剩的虾壳虾头熬得炸酱;中间小哥用得是不太很新鲜所以没剥的2只整虾;右一妹纸用得是龙井虾仁装盘剩余几颗虾仁混点黄瓜胡萝卜丁素浇。
确定这个不是厨余套餐?
片子里百分之百明确是套餐只有肉包子
台词为什么不说“是日套餐”,编剧大概也觉得太绕了吧!
目测配得应该是小馄饨请大家注意包子的褶,这个很明显没有收口啊!
就算前面有老板和面的镜头,但这种卖相的包子很大概率是机器包的呀~虽然个头不像,但这个包子看上去一个食欲都木有啊!
三个肉包+小馄饨汤,要40块哎!
而且小美吃完还很感动哎!
让我想起了名叫“心痛的感觉”的白开水另外一瓶青岛啤酒要15块,抢劫阿!
另外白酒是给西凤酒打得广告,选得是凤香型深海陈藏(10),375ml装,就算拿货多150一瓶,成本白酒1两也要20块,你卖10块?
老板你的白酒怕都是要掺水的吧,跟莲姐有没有打过招呼没有半毛钱关系哦!
所以这那里是深夜食堂,这明明宰人食堂啊!
让我想起了九百八一杯里面所有菜品唯一和上海还搭点边得就只有糖藕了,虽然糖藕应该算江南特色......但是不得不吐槽,你T喵得做的是火星糖藕吗?
糯米呢?
桂花呢?
特别是小女孩儿还说最好吃最好看的糖藕,赤拿,我要口区了.....
梁家辉买了至少1根,就是有2节藕
成品只用了4片!
还有糖藕串拍出来也太没有美感了!
这个长得像刑天一样得是什么东西啊!
求求你们放过糖藕好吗剧情的开始是小女孩想吃糖藕吃不到,梁家辉决定给她做。
我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好吗!
你清醒一点,你是在上海!
上海!
哪家菜场没有糖藕卖?
欧尚大润发城市超市没有吗?
熟食店没有吗?
难道你家附近连山林没有吗?
还有涛姐要去上晚班,小姑娘要一个人呆在家,然后梁家辉给做了油炸藕片糖人。
小朋友晚上摄入这么多糖分,估计兴奋一晚上,而且坐轮椅还不能撒欢....后背一凉....
明显是两个道具糖藕,上面是方的,这个是圆的有人说里面还有上海大馄饨,其实这个也算江南特色吧,不是上海独有的。
大馄饨本身没有细节图,只有拌馅和和面的图。
但是可以明显看到,梁家辉拌馅包得和吃得不是一批馄饨。
连自己包得馄饨都没有信心煮来吃咩?
就算成品太差,也拜托拌馅的时候至少要对版啊!
拌馅,明显菜少,而且肉馅没有经过调料腌制
妹纸咬开,明显菜肉比例对半开另外几个菜品真的大家品品,和上海有什么关系(介于有人回复里提到凭什么一定要做上海菜。
我这里统一写一下,我没有说在上海发生的故事里只能出现上海菜,但是这版的深夜食堂从片头开始就一直在Q上海风味元素。
而且本来就没有正统的上海菜,所谓的本帮菜都是融合改良江南菜系甚至鲁菜粤菜,我本来很期待片中能出现其它地区的特色菜梁家辉可以用融合上海风味或者食材做出的结合菜来安抚主人公。
另外故事中出现下面这三个菜和对应主人公关系剧情上是没有交代的,只有蛋饼说是家乡的味道,真得是牵强,感觉为了那句“有点苦”而选择得这道菜……快来个湖南老乡过来打我脸,说苦瓜蛋饼就是家乡菜!
这三个菜换成任何三个其它菜都可以,跟是不是上海菜没有关系)
炒牛柳
鳗鱼饭
片子里叫蛋饼,明明就是苦瓜刨蛋最后我是真的受不了里面各种错误,或者说不合时宜的细节....让作为上海人看非常膈应人,跳脱画面这跟不是在上海发生的故事。
郑欣宜的角色设定是土著上海人,上海人对于包子只会叫X馒头,肉馒头、菜馒头、白馒头...
上海人不会叫“大叔”,“爷叔”“老板”“司务”都可以叫
上海人喝白酒,不是用厚底平底玻璃小杯,就算没有个脚,至少是薄底
喂流浪狗的不锈钢碗,可以去老城区看看,一般都是用搪瓷碗或者蓝边碗
梁家辉去买菜的行头,老式蓝布工人套装,与周围格格不入,深怕别人不知道他在拍电影
灰色绵袜配人造革凉鞋,我还能说什么,梁家辉你是穿越过来的吧!
下面这个是我最受不了的,拜托编剧好歹写之前稍微、稍微查一点点点资料,也不会写出这么糟糕的台词。
哪有人会说自己是“老克勒味道”????
就像小开不会说自己是小开、土豪不会说自己是土豪。
而且也不存在“老克勒味道”这一说,“老牌绅士”的解释更是莫名奇妙。
打了两星,一星给演员的演技还是OK的,一星给片子完整性(后面有邓超&48的彩蛋、片尾关于网易员工素人采访)。
除了细节的不合时宜地宜(梁家辉阿龙是云南红河人的设定超迷),这个片子是可以做得更好看的。
个人觉得为什么要放在上海呢,明明一些演员普通话的口音及长相放在北方背景更适合。
所以如果未来还有人想套用“深夜食堂”那些元素,求求你们放过上海.....
尽最大努力本土化了w
温馨小品。
刚看完 真心好想睡觉 治疗失眠 催眠神片 p.s求别在消费这个Ip了 好累
比黄磊那版强点儿
不太明白那些说看不下去的人心里有多浮躁,自己一个人去看得零点场,影厅里人不多,但是都没玩手机啊。食物本土化做的很好,大银幕上看着尤其诱人。情感处理的也很克制内敛。想看大哭大笑的就别买票啊,这电影本身也不是走这一路子的。最后我要点赞梁家辉,就是无条件赞成!
仿佛看了一部电视剧,我看呐有些类型的故事还是不适合拍成电影,《深夜食堂》就是。即便是日本原版的剧场版我也觉得不怎么合适。这种简单小故事说到头还是适合十几分钟的小短剧,恰到好处、戛然而止。梁家辉大叔也是下了功夫,努力的本土化了,至少比黄磊的剧版强一些。看完了电影想起了我爷爷早先常用的批语:嗯,不孬。
至少没有煮泡面
看了15分钟 也不行 非得要发生在上海的话 为什么不去看看正常饭店是什么样
都饿死算了
公众号鸡汤文拍成电影大概就是这样了。
梁家辉是我特别喜欢和尊重的演员,深夜食堂是我特别不喜欢的电影,除了几次硬cue,一点看不出这个餐厅是在上海,饮食文化很能代表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城市,其实我们有我们的“深夜食堂”啊,老舍的《茶馆》,b站的《人生一串》才能带给我们熟悉的感动和共鸣。电影略矫情
整体崩溃,依旧有前翻拍者尴尬的毛病,很多场景只适合二次元,有些台词令人无语和笑场,另外夜景拍的跟手机拍得似的。不过主播和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还是比较符合本土国情,也是在这几个故事中唯一让人看得过去的一个。认真看你会发现魏晨和女生的哭戏是两个路线,女生眼泪来得快,但感觉是瞪眼睛瞪出来的生理反应,心情都写在脸上;魏晨反是那种压抑着内心,却忍不住流出泪来的状态,憋红了脸和眼睛。
看完内心毫无波动 甚至还想喝一瓶纯甄
有点闷,有点丧
旋转寿司式人生故事展,有些角色出场好像只是为了滴一下大牌演员卡。梁家辉做演员很厉害,但第一句普通话配音就让我觉得出戏到宇宙外了。片尾的徐克,各大名演员名字,让人看完之后晕晕乎乎,这么好的阵容,这么难看的电影。
是不是同样的故事改成深夜大排档,喝着啤酒划着圈大家就没那么抵触了
我觉得看这种电影不如看看快手,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求梁家辉好好演戏!
其实我觉得情节有些地方挺尬的,有些细节好评,彭于晏跑步-加速我能看俩小时
没烂到要说“黄磊对不起”,但无聊到可以说“黄磊没关系”,因为这个设定在日本以外基本拍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这四个故事放到将爱、奔爱里也没什么问题,四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依次是:你老妈都比你会把妹(杨祐宁)、别瞎jb减肥了,他不喜欢你(郑欣宜)、植入广告毁所有(邓超)、当模特之前要做直播?(张艺上)
节奏还好吧,就是故事穿插的顺序要调整下。然后港台艺人配音尬了点。菜都好好看。昨晚看了恐怖韩剧,所以过来看治愈系下饭电影,只为了魏晨,哈哈哈,果然没有失望,演技OK的。群星荟萃,我超哥还是这么的敬业搞笑。有两段看哭了。对于那些无理取闹说中国夜生活只有烤串啤酒大口吃肉的,请注意啊,是深夜小巷子啊,我觉得放上海挺好,都说了治愈系啊,谁想看你大声说话,口水乱飚的啃肉,吹牛逼,吹瓶子,俗不俗。拜托,这是文艺片。深夜和清晨,正常人都想吃清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