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篇白箱的小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00301/)后我做了反思,发现有些观点确实有想当然的成分,将业界理想化尽管“失真”,但是考虑到主创的意图后,也能理解他们如此处理的苦心。
因此,死盯着《白箱》是否过于理想化这个问题是大可不必。
只需要看看【五个妹子戏份分配不均】这个问题即可。
《白箱》有五个主角,这点应该没有争议。
五个妹子中喵森是核心,戏份最多没有问题。
而其她四个妹子,她们的地位平等,也没有区分主次的必要,按理说她们的戏份应该是差不多的。
实际上呢,四个妹子的戏份是不对等的。
尤其是小美,做CG的妹子,戏份最少的一个。
而且小美这条线着墨最少太可惜了,因为能像喵森和绘麻那样做自己梦想的工作的人是少数,而像小美这样,毕业以后干着一份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但是为了生活还得做下去,不就是在说我们自己吗?
小美这条线个人认为是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线路,结果她的戏份是最少的。
真心是一个遗憾。
也许有人会说,《白箱》的内容已经安排得非常满,即便想加戏也加不进去啊。
的确,《白箱》内容非常丰富,每一话看着都有趣不闷。
举个栗子:丸川社长拜托喵森送冬不拉,喵森刚走进配音的工作室,突然被一个白头发的人拉住,硬要喵森帮他配效果音,于是喵森一会儿穿雨鞋一会儿高跟鞋,一会儿又要模仿动物叫,再由白头发后期合成,逼真的效果音就完成了。
这段介绍制作效果音的情节好不好看?
好看。
很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效果音是怎么诞生的。
可是,这段科普如果不要或从简,会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呢?
所以说,不要这段情节或是从简,腾出空间给其她四人中的一个,加点戏,会不会让支线情节更精彩,人物性格更丰满呢?
类似的科普情节不止这一个,《白箱》中期,类似的科普情节有不少,生动介绍了业界的各种专业术语,很有趣。
可是,简化这些科普情节,腾出空间给其她四个妹子,加点戏,会不会让支线情节更精彩,人物性格更丰满呢?
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舍弃科普情节,毕竟是在讲述动画人的故事。
只不过,业界知识不看《白箱》,网上搜搜也能了解,虽然不会有《白箱》生动。
但是《白箱》中的人物的故事,只能在《白箱》中看到,在网上无论怎么搜都搜不着。
所以说,这些可爱的人的故事,是不是比业界科普更重要呢?
出现这种情况,我倒不认为是脚本偷懒,业界科普比编故事、塑造人物容易云云。
我更倾向于这是主创们对动画的爱。
这很好,主创们因为深爱着动画,才会做出《白箱》。
在如今浮躁的业界,能够抱着热忱的爱去制作一部动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是,正是因为对动画的爱,在制作过程中导致他们更希望展现动画业界的面貌。
设置五个主角,是为了涵盖制作、原画、脚本、CG、声优这五个动画制作的重要职位, 为了详细展现业界,必须要有五个人,哪怕会有戏份分配不均的危险;为了展现业界面貌,一定要详细而生动的介绍动画制作术语,哪怕要压缩本就不多的支线剧情,和塑造人物性格的空间。
人物性格塑造,这点也是一个问题。
五个妹子,除了绘麻性格有些弱气,其她人的性格很难捕捉出她们有什么明显区别。
做个假设:假如静香的梦想是当制作,她的工作风格会不会和喵森一样?
假如小绿做的是CG工作,她会不会产生和小美同样的困惑?
面对假设,不能说“会”,但也很难说“不会”,这种难以判断“会”还是“不会”的纠结,正是因为她们的性格特征没完全立起来,只能靠发型和服饰来猜她们的性格特征。
《白箱》是部有爱的动画,因为这份爱,支撑主创们制作它。
但是,也是因为这份爱,让他们用五个主角,促使他们花了大量精力来生动介绍业界。
这份任性倒是和木下监督互为表里。
没有完美的事物,积极中隐含消极,优点中隐含着缺点,得意中也隐含着失意。
世事莫过如此。
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地看一部动画了《白箱》与战斗无关,与爱情无关,甚至与高中无关(划重点),是一部与少女们的梦想有关的现实主义作品。
当年被人安利的时候,自以为这种偏日常、职场的动画我不会很喜欢,直到我看的作品增加,想要加深自己对动画制作过程的了解,才重新想起她情节围绕五位热爱动画的少女展开,分别喜欢画画、配音、3D、写故事,还有一位负责这些工作的交流和调配,后来进入动画公司担任制作进行,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喵森。
这种感觉并不是选出一个主角,然后围绕其发展剧情,而是事件本身就在发生,只是从中抽取了引导事件发展的人物作为主角,这个做法完美的取缔了所谓的主角光环,正巧喵森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普通到是因为画不好画才担任制作进行,普通到找工作吃到了不少闭门羹,普通到进入行业时间不长就感到迷茫,需要前辈的指导提醒才能重新振作起来,普通得尤为真实
一共24话的剧情就是在制作两部动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社长有句话我感触很深,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来自别人,正是来自于自己。
想要完成手头的工作其实并不太困难,很多动画公司的员工不按时出勤,工作时间睡大觉,原画师敷衍了事,作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所谓的“业界药丸”。
武藏野的监督木下平时懒惰极不靠谱,甚至画分镜都要限制其人身自由才能勉强完成,作为一个大龄离异人士毫无长辈的尊严,但木下的内心却有着对动画的敬重和激情,在《Exodus!
》第三话人物表情出现瑕疵的情况下,坚决提议重新制作,监督动动嘴,全员跑断腿。
在返工重制完成之后,动画人物形象重新确立,新画面放映光芒下监督那张动容的脸,让我对这个肥宅肃然起敬画师是个残酷的职业,诸多影视作品都有所谓新人原画师被作监、监督逼疯的情节,出名的画师风光无限,日本的中村丰、松本宪生、山下清悟、吉成曜等名扬海外,在中国都有极高的人气。
新人则不同,刚刚入行薪资极低(远远不如公司内的其他岗位),最致命的在于画师这一职业非常依靠天赋,光靠蛮干保量不保质只会被作监不断返工最后一无所成。
绘麻是片中最先遇到瓶颈的人,在平衡质与量方面伤透脑筋,好在她有一群靠谱的前辈,找到方法度过低谷,并且因为绘麻的细致观察,让传统马戏在老画师杉江手中得以顺利解决,帮助公司度过难关的同时也开启了杉江的事业第二春,这大概是制作组对画师们特别的浪漫主义吧
和原画师相比起来,声优行业的竞争激烈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线声优们在各种新番、电视活动中风光无限,无人发掘者却打着零工,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甚至是群杂的工作。
静香珍惜自己接到的每一个试音工作,就算是群杂的台词也演练了上千次,但现实就是很残酷,当她与《第三飞行少女队》角色配音资格擦肩而过时,在她看来,那只是一次普通的失败,但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5人小组唯独缺少了她。
当她喝醉酒在电视机前对着当红声优迷迷糊糊说“那就让给我啊”的时候,真心希望她能赶紧打个翻身仗,也正因为这些太多令人郁闷的挫折,我们才会在静香配出“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时,理解喵森那止不住的泪水
人物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将漫画原作中的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活,如果缺少原作的参考,就显得尤为困难。
看到一部动画的成品时,我们往往会被剧情、音乐、人物形象、作画等这些表现出来的因素所吸引,当然,这也是创作者所希望的,但《白箱》不止于此,这部作品让我们陪井口一起为阿莉娅的形象伤透脑筋,让我们陪制作组一起为作品操碎了心,所以我们会被还未上色的阿莉娅微笑所感动,会和剧中人物一样,在《第三飞行少女队》的白箱放映时惊呼“动起来了!
”
是什么驱使一个人在动画行业坚持下去呢?
喵森问了很多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制作组代表广大爱好者提出的问题吧,得到的答案正如社长所说,一开始也许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奔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前进,等回过头时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在这个地方,仅此而已。
其实不只是动画行业,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这样,这也是大部分社会人的真实写照,人只是在被工作和时代潮流推着走而已,能不能坚持下去,就看你对工作的感情有多少白箱是由P·A社制作的动画,由水岛努担任监督,人物、场景设计美型清爽,细节设置到位,精确到书架上的每一本漫画、墙上的每一张海报。
全篇有着大量的致敬情节和人物梗,最有趣的应该就是监督本人吧,从那体型、眼镜、蓝色T恤不难察觉就是在致敬水岛精二,嘴上说着致敬,水岛努却把自己曾经搞砸的作品换个《乳摇天国》的名字加在小老弟的头上,可以看出两人私交是非常铁了。
作品通过情节发展科普了动画制作流程、人员安排、作画与3D的前世今生等等知识,我看的华盟字幕组还在左上角疯狂解释,良心max以后要是看到优秀的动画,偶尔也耐心地看看op/ed吧,聆听制作组精挑细选的歌曲,欣赏这短短几分钟的,就算会被大概率跳过也还是精心完成的作画,看看这密密麻麻的cv、staff表,对着这一个个干巴巴的名字想想他们的脸,监督是像木下那样的肥宅吗?
作监是哥特萝莉还是开朗眼镜妹?
美术、摄影是过尽千帆的老手还是初入行的牛犊?
原画师和3D制作者的关系好吗?
声优是否还打着零工吃不饱饭?
制作进行像不像喵森那样没搞清自己的定位却依然十分努力?
小时候下午放学总守着电视看日本动画,晚上会被父母要求早睡,当时就想赶紧长大,想看到几点就看到几点。
后来稍微长大了一点,发现大人们不看动画的,原来成熟的人不需要动画呀,就想赶紧长大,然后不看动画,看新闻联播。
现在终于长大了,看新闻联播,努力工作学习,为前途操劳,但为什么还是没有丢下动画?
因为动画有趣,不只是用来打发闲余时间,好的作品让我绞尽脑汁去思考,让我理解生活中一些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让我发现并爱上某一些事物、行业,让我用心去对待这一个个纸片人,让我淋漓畅快重振旗鼓《白箱》是动画人给动画人的情书,我猜还是动画人给阿宅的情书,不是要向我们寻求什么答案,只是希望我们重拾并延续这份感动珍惜和尊重我们看过的每一个好作品
最近上映的Sakura Quest让我想起了这部早被安利然后被搁置的片子。
花了两个星期慢慢看完后,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一部作品。
PA向来擅长萌系动画,而在《白箱》上的发挥可以用稳健、保守来形容。
单看本片的制作,在同时期的深夜档动画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准。
但是其涉及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就算不能说是一枝独秀,在同类型动画里也是极其新颖罕见。
动画开头,以主角宫森葵为首的五个高中动画社社员一起制作了一个粗糙的动画短片,并且以甜甜圈“起誓”:将来要一起在业界制作一部真正的动画片。
而紧接着这段略显傻白甜的剧情的,是一个正趴在方向盘上叹气的宫森。
此时她已经毕业并加入武藏野动画工作室担任制作进行(制片人助理),正驾车去取原画的路上,在红绿灯处难得地小憩一下。
故事从此刻真正开始,而这个大跨时间线的切镜头,定下了本片的基调:以一种流行轻松的动画形式,展现的现实中的动画制作过程。
《白箱》比之主流深夜档动画的不同之处,是相对于其他动画里只把职业当作麦高芬和故事舞台的做法,它对职业的过程和细节有着近乎不厌其烦的描写。
例如,在头四话里,宫森遇到了因导演临时修改演出而带来的“危机”,因此她需要紧急协调各个制作部门来实现导演的更改。
在这段剧情里,观众跟随宫森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动画部门,对“动画是怎样炼成的”有了最初的印象。
而在之后的情节里,更多的关于各个部门的细节会以不同的主线与支线剧情展现出来,甚至各方之间不断有观念或业务上的冲突,从而产生更多的“危机”。
在宫森不断地解决一个个“危机”的过程里,我们也逐渐地了解更多的动画制作的姿势,以及更重要的,体会到一种动画制作人的职人精神。
然而这并不是说,《白箱》是一个相当现实的职人剧——事实上,它甚至不能算是认真的职人剧。
那场极度脱线的“甜甜圈起誓”,夸张程度其实完全不亚于高中生少女组成偶像团体拯救学校,并且表明本片的目标观众也还是御宅们。
片子的叙事也比较符合类型电影的叙事方法,很多地方实际上会“主动”缺乏逻辑。
比如宫森在前12集里作为新人干练果断,但为了符合动画人探索自我价值的主题,在后12集里却变得迷茫和自我怀疑,虽然晋升为制片主任,能力上却让观众觉得退步了一大截。
又比如片子里的几个“反派角色”的设计极其功能化、简单化,而为了营造冲突,硬是要让武藏野用一种相当绥靖的态度来处理与这些“反派”的关系,更是显得相当儿戏与不切实际。
再比如最后一集里导演和漫画家用对话解决了改编剧本的难题,短短的几分钟里几句话就解决了实际上可能需要讨论一辈子的症结,更显得之前被一个编辑逼得进退两难的武藏野众人相当愚蠢。
虽然这些做法在剧情片里非常常见并且行之有效,但是考虑到《白箱》对“现实”与别不同的态度,这种不现实感未免显得与其核心精神相去甚远。
更甚者,“不现实”是根植在深夜档动画的基因里不能改变的现实。
所以为什么要用动画这种不现实的方法来表现现实?
在第18集里,新人声优铃木因为没有经验,而不得不一个人留下来反复地试音。
当录音导演终于肯定了其表演,并说“明天继续加油”的时候,陪伴在一旁的宫森激动地抢先一步说了声“好!
”这个情节单独地看并没什么特别,女主角特别容易移情的个性特点,也是深夜档里常见的人物塑造法。
可是片中的声优铃木的原型,正是是现实里宫森的声优,木村珠莉。
带着这一层信息再看时,宫森的这句话就有了另一层意味:这次看似宫森过于激动而移情的回应,其实木村珠莉对“片中虚构的自己”铃木而移情产生的回应,并在动画里通过宫森的声音抢先“虚构的自己”表达了出来。
所以这其实是一次跨越现实和虚构的交流。
在某一集里,宫森对新来的制作进行解释说“动画里的人物表情和现实中是有所不同的”。
类似的一句话要是放在其他职人动画片里,或是放在真人电影里,观众大可不必考虑太多,取其本意即可。
但是在看《白箱》里的这一段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宫森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在的也不是现实——她自己其实就是个动画里的人?
此外,因为片中上至主角下至路人几乎都有现实原型,人设脱离了千篇一律的模式感,光是看每个登场人物的外貌就能大致理解其身份、个性,这是在完全虚构的动画里无法体会到的。
这难道不是扎根现实给动画带来的好处吗?
2016年争议最大的电影,莫过于《La La Land》。
而争论的焦点,也逐渐从其是否真的具有美学价值,转变为对于电影照进现实的不同看法上。
当我们把电影里Mia无比幸运的成功之路,和现实里无数与Mia做了同样事情却依然默默无闻的女演员相比,这种虚构的成功的喜悦和与其反差凸显的残酷现实相比,作为观众的我们究竟要会代入哪种感情里?
片中Keith说服Sebastian与他一起组乐队时说道:“How are you gonna be a revolutionary if you're such a traditionalist?”可《La》企图做的,正是以日渐式微的歌舞片形式唤起现代观众们的共情,而这与片中质疑Sebastian沉湎过去的这段剧情相比较,难道不是相互矛盾的吗?
也就是说,《La》的存在本身,构成了对现实最大的戏谑与对抗;而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是否正是存在于这种对抗关系之中呢?
与“讲电影人的故事的电影”《La》相类似,《白箱》是“讲动画人的故事的动画”。
我在看片子的过程里,一直觉得太郎这个角色太不靠谱,甚至影响了观感,让人觉得武藏野管理问题颇为严重。
他能力差、懒惰、喜欢做“将来要成为监督”的白日梦,甚至每次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片子里的正面角色们(宫森、矢野等)都要不耐烦地纠正他——“那你应该去做原画或者演出”。
“How are you gonna be a revolutionary if you're such a traditionalist?
”然而太郎的原型,正是本片的监督水岛努。
也就是说,现实中的“太郎”,确实是从制作进行开始,最终成为了监督,做出了《白箱》,给了现实里的“宫森”、“矢野”这些“更靠谱”的人一个登场的舞台——这一切都要多亏了“太郎”那不靠谱的白日梦成真啊。
多亏了这样“不靠谱”的“太郎”,我们才能遇到《白箱》。
这就是戏谑感。
看完《白箱》之后,我就把它列入了我的“相对安全の推荐List”里。
我入坑大概有十年了。
这十年里,不停地有人让我给他们推荐“好看的动画”。
开始的时候我很热情也很乐此不疲,毕竟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本身也是件很值得开心的事——而且除了黄片之外一切跟日本有关的东西都很容易上升到民族高度,这些人能够跨越世代仇恨,只单纯地抱着一副求安利的态度,实属难能可贵。
可没多久就倦怠了,除非碰到一再来问的,否则一概不理。
因为大部分时候思来想去推荐给别人的动画漫画往往得不到正面的反馈,他们总是会把“那个xx我看了,也没你说的那么好啊……”这个句式挂在嘴上。
这句话在知乎有个更广为人知的说法:“xx是否被过誉了?
”人性巨大众口难调,推荐东西真的是当下最出力不讨好的事。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再不推荐,索性全不搭理;第二便是找几个相对比较安全的选项。
我选了后一种,大概是出于对动漫的真心热爱,并且由衷地希望好的作品能够更大范围的普及。
所以在我的相对安全推荐List是:《星际牛仔(Cowboy Bebop)》、《食梦者(Bakuman)》、《Clannad》、《蜂蜜与四叶草》以及刚刚上榜的《白箱》。
《星际牛仔》推荐给心智成熟的人,《食梦者》适合全年龄段(大场鸫老师赛高),《Clannad》不分性别人种年龄通杀,《蜂蜜与四叶草》和《白箱》绑定,作为阶段的分界线案例出去。
以前我推荐蜂蜜与四叶草时用的推荐语是:趁毕业前快看了吧,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还是博士毕业,再不看就老了——这是一个同学推荐给我时说的原话,起初我也觉得是矫情是危言耸听,直到看完后才知道所言非虚。
而配套的白箱推荐语则是:这是一部新人入职白皮书——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一行,只要入职三年以内,它都适合一看再看。
在此之前看了反而不好,只会把它当成动画制作的科普来看,难以感受到内核。
它能让你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刚刚离开学校的人都免不了有个心态的调整期,这部动画能够帮助你快速度过这个时期。
这是个名字就是门槛的动画,没有基础知识的人肯定不知道“白箱”是什么——何况海报还是五个少女。
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武藏野自吹自擂的动画,然而正是这部动画靠着稳定的制作,平淡的剧情在强敌环伺的十月番里生生杀出了一片天。
它不猎奇,不暴力,不血腥,不色情,虽然是日常却也没有不遗余力地吐槽,煽情点到即止,不刻意不夸张,剧情稳步向前推进,甚至到了连每一集的叙事结构都几乎一致的惊人地步。
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口碑与销量稳步积攒,直至完美收官。
一部动画能够写实到这个程度,着实不易,除了表现手法上的偶尔夸张,其他的所有点都与真正的现实别无二致。
也难怪,他们所描写的不就是他们最熟悉的自己工作的日常吗?
从企划定下来后的工作分配,全体人员都进入连轴转状态,并且还要抽出精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只有真正工作过的人才明白,这些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意外才是最大的意外。
工作之前难免会抱有那种类似于“如果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那么就不会出纰漏,工作就能像在流水线一样稳定安然地进行下去”的天真想法,真正工作后才知道这种想法简直和“如果全中国人每人都给我一块钱那我就成亿万富翁了”一样天真可笑。
每个已经工作了的人想必都会不断拷问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的意义,迷茫像雾霾一样时刻笼罩在自己周围。
到底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这么做真的是好的吗?
继续这样下去以后会更好吗?
甚至更多时候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事。
动画里的每一帧都在迫切地朝观众传达着:这就是工作啊,这就是人生啊,它充满了麻烦和坎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借口和目的,在各种看似不可调和的冲突下,它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妥协。
和大多数别的动画一样,《白箱》的主题依然是梦想——只是隐晦了些。
五个喜欢动画的少女立志要在以后的人生里从事与动画相关的工作,她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默默付出,有迷茫有困惑,遇到瓶颈时不知如何突破,遇到突发状况时不知如何解决,遇到巨大挫折时想要放弃,即便从事的行业大相庭径,可这一切分明也正是我们自己的日常。
除去五位女主之外,动画里的其他角色也随着剧情的推进日益丰腴,这些人在第一集里统统露脸,除了煮咖喱的社长之外其他人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可到了后来每一个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塑造功力可见一斑,短短24集,罕有人及。
动画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善与恶的正面冲撞,个别惹人厌的角色也有着他可爱讨喜的地方。
《白箱》可以看作是一部自己人安慰自己人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它不牵强不矫情,没有哭诉和祷告,完美的结局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真实而又踏实,脉络明晰有血有肉。
结尾处的演讲也没有刻意渲染煽情,虽然《三女》动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做出来了,可五个少女最初的梦想却没有实现。
不过她们各自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像《三女》里五位主角那样——这样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也忍不住充满期待。
这是部从制定企划那刻开始就知道一定是面向小众的动画。
它注定不会大火,不会引发现象级的讨论和追捧,可却还是做得那么用心,令人动容。
去年的P.A.社确实吓我一跳,「凪」的完结让人见识了NTR的新境界,冈妈果然药力十足;「Glasslip」强行文艺却适得其反,没有什么比喜欢的会社出渣作更难受的了。
然而当10月企划「SHIROBAKO」摆在面前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它拉进追番列表。
以一个极其专业的术语为作品命名,又是Working Girls系列第二弹,作为5年内的第三个纯原创企划,「SHIROBAKO」能否到达5年前「花开物语」的高度?
事实说明,「SHIROBAKO」已远超我的期待。
如果说一年前的「凪」尚无法使我对P.A.粉转厨的话,那么「SHIROBAKO」足以让我再追P.A.的作品又一个十年。
描绘二次元人的ACG作品我知道的不多,「食梦者」算一个,「樱花庄」姑且能凑个数;工作番更是少之又少,「花开」更多是青春物语,「Service X Servant」不过是换个地方卖萌罢了。
本还担心P.A.能否驾驭一个如此现实的题材,但第一话的放送让人彻底放了心。
关口老师熟悉的人设不必说,接近群像剧的剧情是P.A.一贯的拿手好戏,业内各种梗更是玩到飞起。
飙车戏是怎么回事?
哥特萝莉工作装真不是业界传说?
人名梗不要太多!
水瘦你这么黑你哥真的没关系吗?
一如既往优秀的作画,恰到好处的萌点设定,精分玩偶的出现水瘦你「Another」病还没好是吧?
还以为ED1是为了省钱,没想到埋了那么大个伏笔,大圣诞夜的还让不让单身狗活了?
一季下来,剧情紧凑,展开合理,不晒背景的P.A.丝毫没有让人失望,喵森成长迅速,绘麻在前辈的指导下渐入佳境,雪藏许久的美树、小绿还有静香想必在后面有各自的故事。
如果说「凪」是靠华丽的声优阵容、出色的作画、药不能停的神剧情来吸引无知少年,那么「SHIROBAKO」单凭作品本身对二次元满满的爱就成功俘获了我等死宅。
但你以为P.A.单纯只是为了玩玩梗那么简单吗?
P.A.做「花开」后故事原型地的汤涌温泉生意好的不得了,圣地巡游列车都发了好几趟,雪洞祭的Real Ver.让人感受到了穿越次元的震撼与感动,再看前后的两部「T T」那些细致入微的场景还原,P.A.旅游宣传社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啊有木有!
P.A.做工作番,那岂不是要做一行火一行的节奏?!
默默耕耘了8年全为友社做嫁衣的P.A.想必比很多人都要了解行业的辛苦。
自「True Tears」始的将近又一个8年里,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见证了P.A.的成长。
至今仍记得「TT」养鸡养女的党争之激烈,剧情纠结度可见一斑;超冷门的「CANNAN」把武内、蘑菇、P.A.的组合推到众人眼前,看后你一定会相信飞碟社绝不是型月改编的唯一,P.A.同样可以;大魔王送来的「AB」着实火了一把,一年后的四月双花,我相信「花开」绝对是更美的那一朵。
此后的改编作品「Another」、「RDG」粉丝向十足,不算出众但依旧良心。
第三度的原创「TARI TARI」说实话并不能让我满意,清新的剧情和音乐社团的题材在我心目中还没有废萌的「K-ON」来的漂亮(笔者京蜜各位轻拍。。。
);「凪」的出现更像是宣布P.A的强势回归,这熟悉的制作阵容,不就是当年虐我千百遍的「TT」的翻版吗?!
「凪」是我看「SHIROBAKO」前认为的P.A.最高作,返幼、传说等元素的加入昭示着P.A.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对一个动画制作会社,作品就是最好的名片,P.A.用实力告诉大家自己绝非“不崩”那么简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P.A.能为这个行业描绘出一副不一样的图景。
「SHIROBAKO」的的确确做到了。
以制作进行的角度切入业内绝对是本作最成功的要素之一。
一部能打动人的动画一定是有极强的代入感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作画,会3D。
若以一个监督的角度来叙事会怎么样呢?
作为制作的最高指挥,过于繁重的工作若处理不好只会让作品变得无趣。
制作进行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看过漫画「白箱~上山高中动画同好会」的会知道,喵森很早就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这其实也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的才能。
制作进行工作也不简单!
正如喵森所说,工作中90%以上的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动画是一个分工细致的行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寻找制作动画的意义,这条主线一直贯穿着「白箱」的始终。
相信看完后的你“渣作”二字一定不会轻易说出口,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制作人员满满的爱啊不是吗?
动画人的工作中有欢乐,有感伤,还有太多太多的无奈与妥协。
原画质量与速度的矛盾,3D与手绘的矛盾,社内与外包的矛盾,制作会社与出资方的矛盾,改编方与原作方的矛盾,矛盾的交织造就了一部部ACG作品,也成就了「SHIROBAKO」优秀的剧情,而矛盾的协调者正是制作进行。
如此强烈的代入感怎能让人不心生共鸣?
这种完全不同的代入感完成了P.A.从「花开」开始的清新向到励志上进向的风格转变,是对自身的一次全面超越。
当今ACG业界从不缺乏话题作,隔壁人兽鬼闹得正欢,那边萌腐宅元素齐全的作品一抓一大堆。
然而这边P.A.带来的风景依旧独好。
ACG之所以动人,可以是因为够燃,因为有肉,因为卖萌,因为有CP可刷,同样也可以是因为像P.A.这样,清新,治愈,励志,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许多。
基友一直笑我傻,从二次元中寻找真实又何苦呢?
但多亏了P.A.,让我一次又一次选择无悔地去选择犯傻。
入宅前,看番基本靠道听途说,还有童年时依稀的记忆;真正入宅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
以前,日漫只是概念上一个庞大的产业,现在我知道了它是个多么有爱的地方。
借用一句老话吧:此生无悔入「白箱」,来世愿生二次元。
业界童话也好,人间真实也罢,感谢14年10月以来的这个半年,感谢P.A.。
科普妙趣横生,群像各放异彩,节奏张弛有度,全方位诠释何为“动画作为天职”(“经营”与“赌博”、裹着“激情”的“专业化”),涕泗纵横,堪与《强风吹拂》并列为年度最爱作品结构整饬而不失变化,形象与心理(ミムジー&ロロ、“卖原画的小女孩”)、往昔与今朝(手绘与3D、众马奔腾与萌系人物)、现实与理想(效率与质量、异化劳动与爱欲劳动、等待戈多与以行动化解紧张/尽人事以听天命)以及动画公司(P.A.WORKS)、戏(武蔵野アニメーション)与戏中戏(宫森葵—阿莉娅、坂木静香—露西、《白箱》e23-24—《第三飞行少女队》e13)相互交映e4:喵森同妈妈的通话与《罪与罚》第六章拉斯科尔尼科夫同其母的对话异曲同工(即便一无所知,仍为那个名字而反复阅览)e16:线稿一动而境界全出e23:超现实与戏剧化、留白与克制(“今、わたし…少しだけ夢に近づきました”)遗憾:过度依赖扁平人物推进剧情
久聞《白箱》大名一直沒有整理出看職業劇的心情來看它,說到底很多時候我很喜歡動畫,但卻很不喜歡圍繞動畫製作過程的拉扯,老實說我聽過很多,身邊也真的有朋友從事動畫製作非常血汗,我總擔心這會不會是一部以夢想為名美化血汗的動畫。
看完之後,我最開始的問題或許沒有答案,但我還是很喜歡這部作品,我想了很久我喜歡這部動畫的點在哪裡,想來想去落在了公司裡的老原畫師杉江上。
杉江或許是全片中埋得最深的一條線,雖然知道日本很多企業都是終身僱傭制,但最開始他顯示出的那種掃地僧氣質與最開始介紹他時旁人的一句「杉江先生不適合萌系畫風」,最開始我就知道這個人肯定不簡單,直到最後被 neta庵野秀明的傳奇動畫人推薦給女主角宫森葵來拯救最後一話的進度,最終揭開這位公司裡超級傳奇的原畫師的本來功力。
如今是 AI 的時代了,未來只會有更多 AI 取代工作的事例發生,在動畫上映的差不多十年前,日本動畫已經有了很多夕陽產業的征兆:外有各種新技術對傳統手繪作畫的衝擊,內有殘酷的勞動環境、嚴苛的職場條件和惡性競爭,白箱也很直接把這一切呈現了出來。
但在夾縫中,它更毫無保留地呈現了動畫人們對自己事業的熱愛以及他們夢想的起源,更以十足的敬意,向過去的時代,向那些奠基了他們夢想的作品和動畫人們致意。
讓我感動的地方恰恰就在這裡,白箱裡所有的年輕人們和老人們一起為同一個目標前進,他們尊重傳統,他們也立意革新,雖然時常因為理念不合而爭吵,但總是會因為熱愛而聚在一起,一起將事業推進下去。
對比起中國這幾年的瘋狂內捲的職場,不僅瘋狂壓榨員工,人人習以為常,當諸多企業把超過 35 歲,為了公司奉獻了無數青春熱血的資深員工們「優化」、「畢業」的時候,所有人似乎默默地接受了這個設定,接受了超過一定年齡,你就不再擁有價值。
甚至在白箱的故事中,最開始公司很多人都認為杉江不適合,甚至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但在老匠人展示出實力之後,新人和舊人一起,意外地「扶大廈之將傾」。
想說的話有很多,但在這個瞬間,我感動於這部作品,它沒有迴避這個行業的黑暗面,但同樣的它也把鏡頭對準了曾經啟發動畫這個產業走到如今如此興盛的那些前輩們,他們是夢想的開端,這是一種「站在巨人肩上」的視野,同樣也是一種謙虛,一種敬畏,他們不是用過即棄,一句「畢業」就可以被丟掉的「人礦」(雖然現實可能也沒有這麼美好)。
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看的作品,十分十分推薦
第一集,镜头透过甜甜圈的洞连续给五个妹子正脸特写。
我想:PA是要让别人吐槽吗?
这么做很让观众觉得人物除了眼睛和发型长得完全一模一样啊!
唉……五个女高中生组成的社团,另一个版本的轻音部吗?
然后就来了场飙车……《白箱》这部动漫选择的题材非常棒。
看过很多动漫的宅友们,看到描写关于动漫是如何制作的故事,一般都会很好奇很有兴趣吧……其实是我很好奇很有兴趣。
面对将来不得不就业和初入职场的各种烦恼,和自己朦胧的梦想神马的,这故事也很对广大宅友的胃口……确实是很对我的胃口。
放眼望去,那么多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故事,来点成年人的故事真心觉得耳目一新啊……确实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我看的很过瘾,很多角色都给了我触动和感动,“为了梦想”也让我着实的觉得正能量满满!
在此不做雷同叙述。
不过,有个声音告诉我:这是动漫,不是纪录片,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是真实的,虽然真实的是什么样我也不清楚。
PS1:都说PA的画质好,其实人物的脸偶尔还是会走形。
PS2:成年人做主角的动漫,我目前看过:《Servant×Service》(感觉和高中生没啥区别)、《FATE ZERO》(被这货虐死了)、《心理测量者》、《虫师》、《猫眼三姐妹》(老番)、《狼与香辛料》、《白兔糖》(小萝莉出没)、《死亡游行》、《死亡笔记》、《命运石之门》(感觉像高中生)、《空之境界》……这些动漫貌似口碑都不错……
shirobako也就是白箱,在动画行业里指动画放送前散发给制作人员的最初的映像媒体,也就是装有含样片等内容的录像带的白箱。
而这部动画以动画制作人的视觉开展出的一系列以五名女生追逐动画梦想的青春故事。
首先说说为什么我会选择推荐这部动画,因为这部动画实在近年少有让我感动的作品了。
至于为什么这部动画会让我如此感动?
我想除了那份动画人对动画制作的执着的感情及动画界的残酷以外,而是透射在我们身上体现到那一种对于梦想的追逐及现实的残酷。
动画中分别述说了同样追逐着动画梦想但却有着不同方式的五位少女,以担任制作人宫崎葵为主线及担任动画师的安原绘麻、3D动画制作藤堂美沙、声优坂木静香及原案剧本今井绿。
她们的共同梦想都是动画,但是以自身条件出发而有着不同的追逐方式。
在人生中我们总怀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但是只要我们足够努力,追逐梦想的方式同样会有很多种,同样的梦想在不同的人生中也会有许多不同经历而因此精彩。
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体会,虽然我们怀着梦想并努力着但也会因此而在人生中迷茫,而迷茫过后总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觉悟,这也许就是人生中青春岁月的经历吧。
好吧,谈完梦想,再者还有一个很值得推崇的就是里面探讨着动画界各种问题。
关于2D作画和3D制作的矛盾,关于选择上这条道路上以此为生的人在不断的矛盾中努力斗争着。
同时也反应着大家对于动画对于梦想的执着,而回归最初,在动画这个庞大的梦想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虚无与渺小。
人民总能通过不同方式的来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同时动画也在通过大家努力在不同的方式中共同进步着。
虽然伴随着我们总会出现许多许多无奈,但是通过大家的努力,我看到的是许多许多感叹与佩服。
同时,感动也因此而生。
真要从2014年十月新番中只选择看一部动画的话,我相信无论你问我多少遍,我同样会选择shirobako。
2014年12月1日
3.6看完✓10++++++我心中可以排入个人番剧榜的前五名而且是一部你反复看反复回味都不会感到厌倦甚至还有新体会新收获的好番剧我个人拖拖拉拉,从前年开始看《白箱》,直到今年才把《白箱》看完,中间把前12集重复看了3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
第一遍看,会觉得这番剧把动画制作进程说明的好细,加深了我对动画制作的理解;第二遍看,体会到了不同动画制作部分人员们的艰苦艰辛,和不断努力突破,还有体会到他们遇到的困难,敬佩之情占主要;去年暑假看第三遍,感触更深,觉得白箱传达的不止是动画制作行业的经验,更加是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的一个范例,遇到困难总要解决,解决困难的过程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剧中的人物都各有各的特点和让人喜欢的地方,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烦人精,就连太郎这一角色,作者在前期将他塑造成一个毛毛躁躁,说话不经大脑,爱幻想,爱出风头,粗心大意的人,包括我,在看到那集远藤和3D制作师发生冲突那集,也是气到不行。
可在后期通过对太郎和平冈之间的刻画,能发现太郎其实心地很善良,做事很积极,爱跟同事打成一片,虽然做事毛躁粗心,但是一经提醒总会改正,这是很多人的缩影,而白箱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要贬低和批评他,而是通过侧面和剧情发展,让我们发现人物的“萌点”。
五小只我是超级喜欢的✔剧中的主要视角放在葵身上。
也是我超级喜欢的!
这是一个刚入行一年半的制作进行,性格直率,做事干脆,敢说敢做,性格好,懂得说话,但还是有自信心不足,自乱阵脚的新人都会犯的错误。
所幸,葵很懂得自我拆解,也认真听取其他前辈的建议。
主角光环或许有,但并不强烈!
最喜欢的应该算是绘麻和静香。
这个我想更加组织好语言再来说。
感觉静香的篇幅还是少了点,本剧我心疼,也是最期待的角色。
(二十三集看哭我了,我当时的心情跟葵一样呜呜呜)总之,这是一部我感觉必看的作品,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直接向观者揭示动画行业制作具体的番剧,我们更能从那些最平常的最琐碎的事务中体会到很多东西,或许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我真的好爱这部番剧!
作画
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才能制作出这样的动画,真正热爱动画的观众才能从片头片尾的长串title里看到每一位真实的创作者。虽然这么说有点俗,但《白箱》就像是京阿尼献给动画从业者和爱好者们的一封情书,虽然我无法完全get所有的细节和捏他,但也能确实感受到这份心情。因为本作的半自传性质,看的时候每每想起后来京阿尼的火灾,又觉得很难过。以半年番的标准看,群像稍微失之深度(可能在详细介绍动画行业上花了太多篇幅),但感觉很适合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小朋友看,这里有迷茫的人,有失意的人,但没有失败的人,坚持走下去总有一天能向梦想再进一步。
看了两集…暂时不太对胃口…
片子还是选材精心、故事温暖的好片。长评里面有人用《白箱》和《乒乓》对比,我的感受几乎一致。《白箱》终归还是职场新人的治愈系(同时也更容易引发对二次元从业充满爱与幻想的观众的共鸣),它无法取代《现视研》对职场新人期的我心里的位置。可现在我更爱牛姨笔下驹场一页辍学的感动和真实。
不是混圈的看着略无聊(只有最后两集好看)
水至清则无鱼 有时候太纯净反而会让人觉得飘渺 没集都起一个天要塌的标题 可每次的问题反而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解决更让人体会不到其中艰难 不谈套路 中间一集n次送水戏弄观众让人反感 这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作品 但这个分真的太虚了
前半部分中规中矩,但没有过度夸张,算是比较写实。但后半部分就明显地乏力,回归俗套了,节奏奇怪,情节夸张无度,新人物也让人喜欢不起来,老人物离开的又莫名其妙。日漫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需要这样一部清爽的作品,可惜《白箱》还是无法改变日漫浮躁的风貌。字幕组良心,看完一集要好久。
弃番了……看得出制作是不错的,可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吧
被重版出来吊打
致敬动画人 nn扣一分
杰作。谁能不为她们而感动?总在看别人为梦想拼搏实现梦想的作品,好像也该看腻了,本来也是这么觉得的,但还是被击沉了啊,而在京都大火之后才补这部,感动唏嘘更盛。我还是喜欢动画的,看见自己喜欢的事物是被这样一群人以如此珍重的心情制作出来,说感动似乎都嫌太轻了。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的作品,是件好棒的事情。
无聊是致命的
剧情略平淡,虽然确实是能了解到业内情况,但还是有些无聊啊
没兴趣
这,我也是醉了。。。
(10/10)我觉得这部片对女主角的定位是最出彩的。喵森不是那种无敌、绝对正确、爱说教的主角,但她的戏份却能带动剧情的发展、牵动观众的情绪。并非因为无所不能主角光环特亮所以才是主角,而是因为她是鲜明的角色,所以才是主角。可惜当今动漫这样的主角太少、太少、太少了,更多的是“我爸是编导”
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真让人羡慕
五个曾经在高中合作完成过原创动画的少女,在进入社会后仍然各自坚持着动画制作梦想期望有一天再度合作。节奏舒适,日常工作真实,作为同一主题的番剧,我更喜欢这一部,是活在“万策尽”日常里的琐碎感动!
业界圣经,实至名归……真心是神番啊!
如果说《食梦者》是以男人的角度展现了基友们对于漫画的梦想,那么《白箱》则是以女人的角度展现了百合们对于动画的梦想。话说当漫画改编成动画之时是否也是TA们实现梦想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