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刻起,你们为自己的贫困下了永久判决。
”一个聪明坚强的女人莱拉想要带着她爸和四个兄弟摆脱困境、过得更好,但五个男人自私又懦弱,终究还是扶不起的阿斗。
贫穷或许会被用来解释莱拉一家鸡飞狗跳般生活的根源,但莱拉的处境并不是贫穷导致的,而是因为她是女人。
她有工作,能独立养活自己,还为失业的大哥谋得一份差事,可她却是家中唯一迫切想要摆脱贫困的人。
因为在这个家里,她才真正一无所有:没有房、没有车、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爱她的父母。
不仅如此,她还被要求善待自己的父母兄弟。
“女性的苦往往来源于她是女性这个事实本身,而男性的苦往往来源于我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自私的父亲即便不让儿子上学也要偷攒自己的小金库,可为了短暂又虚无的“荣耀”和“尊严”不惜倾尽家财;被“驯化”的母亲是父权制的绝对拥护者,对丈夫的一切俯首称臣,心疼儿子的不易,将一切苦难怪罪于女儿。
“如果我不是像你们的女仆一样的话,我就不会落得这步田地”“我生了一个女孩,成为女仆是你自己自找的。
”最后莱拉的一巴掌打在父亲的脸上,也打不掉父权的根深蒂固,最后只能为她惋惜,可惜她的远见和清醒,全都埋在穷人思维里不见天日了。
在丑陋与贫穷之中,有一种奇特而宁静的安全,比世上的任何人都安全。
而贫穷的人,并不是懦弱、懒惰,而是“沉醉”于这种安全,因为这是我们仅剩的安全。
《金币灰黄》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蕾拉的兄弟们》,这部伊朗电影展现出了伊朗传统观念与资本主义的环境下,一个典型传统家庭如何一步步从人人平等,变成了社会底层的故事。
一句话梗概,蕾拉是一个拥有四个兄弟的伊朗女孩,挤在父母的房子中生活。
经济不景气导致四个兄弟都没了工作,在商场上班的蕾拉知晓了商场改建厕所做商铺的新计划,希望让四个兄弟盘下店铺,找到生活出路。
然而他们的爸爸却要倾家荡产捐个族长的虚名也不给亲儿子盘店。。。
影片展现出了传统观念对伊朗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依然信奉家族、名誉、甚至相信诅咒的伤害,都是他们精神无法承受的。
一辈子没得到过亲戚尊重的老父亲,终于在族长死后觉得轮到了自己,临死甚至都没有看透,他所谓的荣誉已经完全沦落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他的愚蠢顽固,也令他的儿子们一次次错过了追求幸福的机会。
图2是第一个赋予意味的构图,哥哥和妹妹讨论着家庭的未来,分别代表着守旧与变革,是两条不同的路,但是在家庭这个主题上,在路口交汇了,这个场景就表达出了,本是两条路上的人,即将合作的意味。
类似镜头不多,但能看出导演具备意味性构图的能力。
有人说,蕾拉删爸爸耳光的瞬间,这部电影就完整了。
那确实是影片的高潮,当这个可怜的老头折腾的家里鸡飞狗跳,却把所有错误推到女儿身上时,这个耳光来的恰到好处。
这个耳光最有趣的并不是表面上,蕾拉情绪上的发泄,伊朗是世界上极度重男轻女的民族,只有男人打女人,没有女人打男人的。
另一层身份是,父女关系,在家族传统中,凌辱长辈是罪无可恕的行为。
蕾拉此时身上的反叛符号达到了影片中最饱满的时刻,他父亲的古板也是如此。
这一巴掌是对那些愚蠢甚至恶毒的传统观念的彻底反击。
图5.6.7是另一个意味性构图,男主角企图反抗代表着资本与传统领袖的表兄,结果就是被挤压在扫把间的角落,连直立都无法做到的角落中。
同时表亲的侵略性在图6也通过位置关系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对蕾拉的女性身份也有多少排挤,并不是创作者的主要内容,发现也会是一些小惊喜。
6
2
伊朗这个国家,总是会出一些现实主义的佳作。
我们比较熟悉的,上个世纪,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樱桃的滋味》《天堂的颜色》;新千年后,有《我在伊朗长大》《乌龟也会飞》《一次别离》《出租车》等等。
在去年的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伊朗电影,不仅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提名,还拿下了费比西奖竞赛单元奖。
某瓣上,它的评分目前为7.9,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1%。
最近,这部影片终于可以看了,今天我必须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金币灰黄》
影片的故事聚焦于伊朗的一个家庭,家里的人员构成为父亲母亲,女主莱拉和她的四个兄弟。
父亲因为比较贫穷在家族里没啥面子,一直不怎么受人尊重,现在家族里的族长死了,他希望能够继任族长获得族人的尊敬。
家中的母亲有些“传统”,缺少自我意识,把丈夫当作绝对权威,所思所想都是以丈夫的标准为标准。
四个兄弟中,有人是肌肉男,根本没啥脑子,有人为人不踏实,总想着投机取巧。
有人和父亲一样对男孩充满病态的渴望,总共让妻子生了六胎,养娃难度可想而知。
就这,要不是第六胎终于是男孩,指不定他还得让妻子生多少个。
比较起来,只有莱拉的弟弟阿利雷扎给人的感觉相对靠谱一些,他在一家工厂做工人。
悲剧的是,工厂要关门了,阿利雷扎和很多工人一样被辞退,该给的工资也没有给。
没了工作后,阿利雷扎没有告诉任何人,但这根本瞒不住莱拉。
莱拉把此事告诉了母亲,她倒不是想让阿里尔扎在家人面前难堪,而是希望说服阿利雷扎同自己一起创业,带着全家人脱贫。
阿利雷扎并非不渴望发家致富,但他对莱拉的建议表现出强烈的抗拒。
他嘴上说着讨厌家人没完没了的争吵,想到城里工作,偶尔回趟家就行,其实是长期的贫穷让他没有自信,他不相信自己可以创业,也不敢尝试。
莱拉好说歹说,阿利雷扎总算是同意和她一起创业。
那么,莱拉创业计划到底是啥呢?
不要想的太复杂,其实就是买个商铺开店,在她看来,物价一直在上涨,这会是个可以永远保持价值的投资。
创业路上,最核心的问题自然就是钱。
莱拉要买的商店哪怕是贷款购买,首付40%,剩余的部分用四年来还清,其首付金额也有一亿七千六百万(人民币约不到3万)。
对于莱拉和兄弟几个来说,这不是小数目,他们一起凑也凑不够。
整个家里,还有一个人手里有钱,那就是父亲。
他存有40枚金币,如果把金币卖了换钱,那么买商店的钱也就够了。
可惜,父亲是死活不肯交出金币。
前面提到,父亲想成为继任族长获得家族人的尊敬。
这40枚金币,他打算在前任族长孙子的婚礼上献给前任族长儿子,这样对方就会宣布前任族长所谓的遗嘱里的继任者是他。
对于父亲而言,没有什么比成为族长更为重要的事。
无论莱拉怎么劝父亲,对方只是图他的钱,父亲都不为所动,还强调自己是长子,是族长的天选之子。
吵到最后,父亲直接气得病发,进了医院。
经过这一翻折腾之下,兄弟几个都动摇了。
因为担心父亲身体再出状况,阿利雷扎也站在了莱拉的对立面,决定放弃购买商店,由着父亲把金币献出去,莱拉变得孤掌难鸣。
转眼来到前任族长孙子的婚礼。
听着字节集被宣布是继任族长,看着大厅里鼓掌欢迎的人群,父亲十分雀跃。
他脱掉外套抽着烟,挥着手向众人示意,翘着二郎腿,嗨得不得了,仿佛他的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文字表达始终不够直观,小伙伴们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动图——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那个装金币的盒子被莱拉掉了包,里面早已没有金币。
阿利雷扎带着盒子,意识到掉包问题后,他连忙追着莱拉要回,但莱拉并没有给他,而是劝他就这么着。
没有办法,阿利雷扎只能硬着头皮与前任族长儿子说明情况,祈求他不要戳穿,继续让父亲做继任族长。
可是,对方就是看在钱的面子上才让父亲做的族长,现在你跟我说没钱,那必须分分钟重新宣布一下,继任族长为另外一个肯出50金币的老头。
一时之间,父亲彻底傻眼。
把父亲的40枚金币卖了之后,莱拉他们总算是买下了商店。
因为还没有装修,目前商店的位置还是个卫生间,父亲跑过去一看更加来气了,当街和儿子们大吵起来,最后又犯病进了医院。
按照父亲的说法,那金币是他抵押房子按揭买的,他本想着成了族长,以后再通过孩子婚礼之类份子钱收回来,现在这样,他们一家人恐怕就得睡大马路。
为今之计,除了莱拉其他人都认为,应该把商店卖了买回金币然后归还给买主。
他们并不相信莱拉所说的未来——商店开好了,你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房子。
由于商店不是莱拉一个人的,她再不接受,也只能同意大家的决定卖了商店。
没承想,金币价格持续暴涨,他们卖时还是140万一枚,现在直接250万,换家店再问300万,转瞬之间,又炒到了500万,第二天,飙到800万,1400万……
金币买不成了,一家人真的要无家可归了?
并不是。
事实上,父亲是用自己多年积蓄买的金币,抵押房子是他在胡扯。
他的这一生,仿佛就为了成为族长而活,孩子上学学费他不出,孩子娶不了心爱的女孩他也不帮忙。
莱拉发现了这个真相,并在所有人的面前对父亲一顿痛斥。
骂到激动之时,她还上去给了父亲一个耳光,场面相当解气。
在影片结尾,家里一个孙女的生日上,父亲突然病发去世。
莱拉和阿利雷扎的情绪非常复杂,有震惊,有难过,也有开心和欣慰。
因为,老不死的终于死了,新的生活终于到来。
影片长达2小时40分钟,限于篇幅,片中的很多情节我没有提到,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要自己找来看看,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首先,尽管是本片以女性为主角,对父权深入刻画,但并没有采取对父权式家庭彻底割裂的激进模式。
相反,它真实地表现出了伊朗女性对于家庭的复杂情感,这一点,非常符合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女性与家庭的悲喜纠缠。
在片中,莱拉是一个比任何家庭成员都清醒的女性,也是坚决站出来反抗父亲的那个人。
她的男性兄弟,同样对父亲心存怨言,也会口吐莲花讽刺父亲,但他们无论有再多的不爽,却每每都是以对父亲的妥协而结束。
这里面,既有血缘关系中的情感因素,更在象征层面上,体现了同样作为父权受害者的男性,被父权驯化后的懦弱与顺从,最后成为父权的主要推动者和维护者。
莱拉那个执着于生男孩的兄弟,可以看做其中的一个典型,他的妻子付出最多,但在片中却基本是隐形的。
父亲执着的族长身份,是父权的一个象征符号,它同样代表着父权秩序下的权力与声望。
片中父亲追逐的族长身份,与现实中人们渴望成为高人一等的上流人士,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对应的都是父权下的等级结构。
父亲的滑稽可笑,可以看做是父权体系对男性所带来的权力崇拜和价值观扭曲。
事实上,不仅仅是伊朗,父权弊病是世界性的。
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没有改变父权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而是深化了父权的统治技术,只是在某些层面变得看上去温情脉脉,更有具有迷惑性了。
很多时候,人们反抗父权的种种行为,也被收编在了资本主义的逻辑之内。
作为片中另外的一个女性,莱拉母亲也是很具有代表性。
她从未站在女性的立场,也没有与女儿和孩子的共情,反而丈夫是她最在意和维护的。
莱拉在争吵中曾这样怒怼母亲:你讨厌所有女人,你喜欢你的丈夫胜过你的儿子,你的儿子胜过你的女儿,你留给你女儿的只有痛苦!
这段话,每一个成长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性,应该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共鸣。
可即便如此,莱拉并没有与家庭决裂,还一心想着怎么和兄弟们一起脱贫:很多人会问,这么勇敢清醒有头脑的女性,离开家人自己享受美好生活不好吗?
为啥守着家人不走?
然而,这么处理恰恰是影片对生活困境最真实的反应,人是情感与理性并行的存在,血缘亲情总是纠缠难解。
现实和网络不一样。
网络上人们非黑即白,现实中更多的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得好点,不是到了冲突极点,没有多少人能够决绝地与家人老死不相往来。
叩问父权,只是影片的一个维度。
现实是复杂的,网络上“推翻父权”听着是很解恨,但其实遮蔽了更多看不见的人,对于真实的痛苦和多重的困境,也不能提供具体而有力的解决方案。
电影自然也不能解决,只不过,好的电影往往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除了父权以外,我再简单举几个其他方面的例子。
关于为人父母,当父母以“我生养了你,我对你们有恩”的话术来争吵时,无论是莱拉和他的兄弟,都痛斥过“你就不应该生孩子”。
想想看,有多少不称职的父母,以“养育之恩”的名义,对子女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道德绑架。
关于阶层区别,莱拉在劝阿利雷扎创业时,说了很多一针见血的话。
比如,没有保障的工作会让人歇斯底里,你工作越努力你就越穷,贫穷是很难摆脱的。
社畜们,你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比如,你知道有钱人都相互认识吗?
穷人彼此不认识,他们彼此认识。
这句话,简单直接地把上流阶层的圈子性和封闭性概括了出来,富人聚在一起越来越富,穷人则成为了无法联合起来的牛马。
既然说到了阿利雷扎,那么最后咱们就再讲一下他为什么失业。
电影一开场,就是阿利雷扎被辞退时的情景——大批工人因为薪水、社保问题聚集抗议,引发了剧烈冲突,场面走向不可控的境地。
表面上看,这是劳资双方的冲突。
深入来讲,为什么工厂会关闭,经济为什么下行,裁员为什么增多,其实都与美国的制裁关系很大,这也是物价持续上涨,金币价值翻倍的根源所在。
由于伊朗长期受到接二连三的制裁,汇率和物价总是不断变化。
片中特意cue了一下在“推特治国”的特朗普,一枚金币本来是6美元,在他演讲+发推之后,上升到了8美元。
惊呆了的父亲听了之后忍不住问道:推特是炸弹吗?
有人喜欢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理想化的以为,只要把一切市场化,那么繁荣和富裕就必将到来,所有民生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真相是,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治理思路和政策可能是一方面,可外部的制裁和封锁,也是其不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所在。
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一个原始落后的小村庄,内部再怎么市场化,外部不给它任何条件,他最多也就是个自己自足的农耕社会,你不能指望它几十年内自己变出来高科技什么的。
最讽刺的是,当霸权国家以为了“人权”“民主”的名义制裁他国时,真正给他国带去的其实是苦难。
受害最大的,恰恰就是他国的老百姓。
前两天,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不就表示要求美国结束对拉美的封锁和不公正的对待么?
总的来说,乍一看,这部《金币灰黄》好像只是家长里短的琐碎。
但实际上,通过莱拉一家的遭遇和冲突,它不仅把整个伊朗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了出来,还深刻反映了父权幽灵与国际政治的症结,格局非常之高。
对于这样一部片子,我不得不再次推荐小伙伴们去看原片,套路商业片看不看都没什么,但错过了它,就真的可惜了。
喜欢的,就点赞、关注、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莱拉的兄弟们》《金币灰黄》,不得不说中文译名有水平,按照以往的经验,很多影片取了谐音的名字都不怎么样,给人的感觉是,影片的小心思都花在片名上了,粗陋的双关语给人一种廉价感。
但也有些谐音片名很不错。
影片从家庭矛盾入手,起承转合都与灰黄的金币有关,换一个角度说,也许是影片的成功赋予了片名光彩。
《金币灰黄》40 岁的莱拉一生都在照顾父母和四个兄弟。
影片刚刚开始,莱拉就在做肩、腰背治疗,“啪啪啪啪......”的电疗声像在抽打她,她的肩上压着重重的家庭事务。
这个家庭经常争吵,四个弟弟都一事无成,莱拉制定了一个让全家摆脱贫困的计划,困难重重使得莱拉计划失败。
此时,国家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令人难以置信的通货膨胀。
莱拉的家庭也面临破产、破碎。
父亲在莱拉兄妹面前睁着眼睛离世,他死时不闭上眼睛也想不通,自己巴心巴肝、梦寐以求的族长怎么就没当上,如此羞辱就像一把匕首捅进心窝还不拔出来。
自私与愚昧被女儿揭穿,还给了自己一巴掌,他从来没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儿子阿里尔扎抚摸他的眼睛,让他死得瞑目,让他不要追求与自己不匹配的德行。
他支持父亲随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父亲更爱自己的执念与欲望。
莱拉由悲伤转为淡淡地微笑,愚蠢的“父权”终于倒下,她无数次地诅咒终于成真。
彼处,兄弟四人载歌载舞,一大屋子人,只有两人知道父亲离开,此时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开心地蹦着,像是在庆祝自由时刻。
莱拉凝视着父亲,闭上眼睛留下了一行泪水。
( 悲痛中起舞的阿里扎尔)看完影片后的数个小时我不断回味、思考,像一头骆驼把吃过的食物再次咀嚼,我一直想解开这个结,我在想,为什么这个冲突之结会解不开。
生活怎么就是这么难,与人相处真是难,与至亲的纠缠更难的是逃不掉,解不开,没那么容易划清界限。
为什么莱拉会这么强势?
为什么她那么讨厌父母?
为什么她冷漠得不近人情?
聪明,利索,果断,睿智的她也无法力挽狂澜。
一切是父亲的错吗?
前半部分莱拉给人的感觉非常强势,强势地让人害怕;强势地让人觉得她走火入魔,创业成为她个人的执念,她拉着四兄弟一定要撞上南墙。
她“心狠手辣”,手段颇为强劲。
眼看她就要成功了,可是临到最后时刻,她放弃挣扎了。
我多次在心里为莱拉的行为打上问号,为什么她就不能像阿里尔扎一样不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被莱拉说服的阿里扎尔面临选择)为了莱拉的商店计划,一个失业的弟弟,存款全部拿出来;一个弟弟卖掉车;一个弟弟卖掉房子;一个弟弟毫无存款还欠一屁股债。
我一度以为莱拉是吸血鬼,我为这些弟弟担忧,如此强悍的姐姐会把他们拖进黑洞。
他们都没有社会保障,老后没有养老津贴,这是个有风险的决策。
这个计划的最后一步就是把父亲的金币纳入,可是父亲要靠这些金币当上族长,金碧辉煌的礼堂,父亲享受着至高荣誉,他站在台上,所有人为他鼓掌,聚光灯跟随他,他点上一根香烟,坐在最高的椅中吞云吐雾,翘着二郎腿,看着下面的观众,听着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他一生的愿望,难道莱拉这么残忍吗,连父亲的愿望都要被他夺取。
是的,她做到了。
后一秒,父亲的金币没有交出去,殿堂不再辉煌。
父亲与兄弟们在人群中间跳舞、撒钱的梦终于醒了,族长被另外一个出更多金币的人夺取,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躲闪、游离、气愤的眼神透露出此时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人群中央起舞的父子)莱拉的计划成功了,她行事缜密,她与兄弟们成功拿下商场店铺,她胜利了。
但这个胜利是短暂的,父亲看了店铺地址在厕所后,发疯般地哭喊道,他被子女们拿走创业的金币是房子抵押的,如果失败的话可能全部人都无家可归。
恐惧未知与心软的兄弟们一致决定退还店铺,拿出钱还给父亲,还能保住房子,保住这个家。
“此时此刻,你们正在让自己陷入永恒的贫困”,莱拉说完流泪伤心离去,镜头跟随她的背影走在弯来弯去狭小的楼梯间,可想这坎坷、崎岖之路多难,她走进杂物间抱头痛哭。
她退出计划后,所有的美轮美奂的希望化为泡影,甚至说她的离场使得整个家庭经济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再无翻身余地。
通货膨胀,金币的价格一路飙涨,他们再也无法购买得起。
他们手中的钱也贬值严重,不卖掉父亲的金币或者不退店铺的话,他们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为参加聚会的父兄拍照)莱拉与母亲相互诅咒,与父亲对峙。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惨吗?
因为他们是被你们两个白痴养大的,你喜欢你的丈夫胜过你的儿子,你的儿子胜过你的女儿,你留给你女儿的只有后痛苦,”莱拉揭穿了父亲的阴谋,他的金币并不是抵押房子购买的,他有几十年的私人账户,他口中说出的负债与贫困,都是谎言。
他就是不帮助孩子们,并要阻挠他们创业。
父亲没有为孩子付学费;没有让孩子娶他爱的女孩;为了要孙子让孩子不停生育,他已经五个女儿了;为了自己的传统信仰,强加干涉孙子的名字......告诉莱拉中意的人她生病了,使他消失。
(五个孙女后终于生下孙子)莱拉给了父亲一巴掌,这一巴掌打不清醒父亲,也打不散家庭的贫困。
我们都知道父亲爱慕虚荣胜过爱他的孩子,他的家族就是要骗取他的金币。
渐渐地,我迷失了,我无法做出判断,我站不到任何一方。
人有偏见,且善变。
故事简单又不简单,惊叹导演的场面调度,在多人的群戏中表现相当精彩。
在严肃的戏份中又有许多奇怪的笑点。
无论是叙事还是现实的批判都无可挑剔。
(孙女过生日,父亲去世)“你说得对,我是个懦夫。
你可能不相信,我甚至害怕好事,当一切顺利的时候,我等着不好的事情发生。
我不喜欢不完美,完美让我害怕,我甚至害怕快乐”——阿里尔扎“你被教导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莱拉
贫穷的思维模式 在看那个电影《金币灰黄》我对整个电影很欣赏。
因为他让我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产生了反思。
首先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女性。
当中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从贫穷家里出现的女性,缺乏教育,她的身上何以有他的兄弟没有的看清事实的智慧,令我想了深思,也许并不是你所谓的看过很多书,思考过很多问题,你就会拥有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智慧,智慧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影片,为了让大家知道电影理念而在这个家庭当中特意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女性形象。
兄弟不齐心,她也会很能够坚定的看到,一定能能赋予他的最清晰的这种致富之路,她能够看清楚每一个人身上特征优势和弱点,即便大家思想都跟她不一样,依旧能够很坚定的选择自己想要的。
我认为这是让人很悲哀的,大部分是他这边生活情景的,更多的社会认为这种一条黑路走到底,认为没有别条路可以走的一种状态,这就是他的兄弟和他的母亲还有一个更可悲的是,在一群人当中觉醒,如此彻底将痛苦细数这的一笔一笔这是很悲哀的,是什么样的痛苦的力量把她逼迫成这个样子❓看透了生活的样子。
她成为整个家庭当中。
被伤害最深的一位女性,她站出来为他的家人发声,为所有不公的待遇发声。
我觉得比生活更重要的就是你感受生活,你知道自己在过一个怎样的生活,你知道你被什么缠绕着,你为什么阻碍着,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正好要判断是非,要扭转乾坤,可能想清楚这些,其实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女性的行为一直持否定态度,直到电影结尾我彻底改变了。
因为我个人并没有承伤她任何的经历,我个人并没有任何重伤制服的任何的经历,我也没有在这个社会的底层又是这样的压迫,也没有这样的父亲,所以当父亲在婚礼上失去了组长之位时,我的内心是不理解的,我认为父亲的命更重要,应该顺着他的心,之后还可以再找机会去翻身。
因为在我的世界里,我的家人就会比一切都重要,但是从事实的这个情况来看,她不仅是失去这个机遇这么简单,她所对抗的是整个家人的思维模式,所以一切都过一切的,痛苦来人根源就是他的最深层次的毒害。
如今我是能够知道商业是需要机遇的,也许此次错过真的就是错过一辈子最好的机会。
包括他说出的那句话,让他父亲死吧,我当时也是不能理解的,但是我详细的看了整篇影片,我觉得他已经算是宽容的,算是仁慈的了。
我想到另一层,即便是他们从另一个地方借来的钱开了商铺,他的父亲依旧会从中作梗做出让很多的这种因素,使得他们走上这条致富的奇险高风险的致富之路,成为他们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所以他的父亲不单是眼前所谓投资商铺的一个阻碍,他会成为家庭致富身上无数个道路上的问题点,因为父亲是在守旧,而这些追求里边这些观念里面没有自己家人,所以他们想要改变就必须干掉父亲。
以前我总是会说,这个人可怜同情他,包括一些不好的品质,贪婪,饕餮,霸占暴力,残忍吝啬特别不好的这种词语去形容一个人的缺陷。
但是现在我想的就是就一个词,无知。
所有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代替形容。
所以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就是知。
顾二叔期望自己儿子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而是说让他知道这世间的幸福知道善知道恶,如何保护自己,保护自己身边的人。
不会轻易的被任何人所欺骗,这就是就是读书求知对我们最大的价值。
人设:影片一开始,就能看到一个在时代的沼泽里觉醒反抗的妹妹,守旧迂腐的父母,男权社会得利者却底层人士的四个哥哥。
可能因为我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很能共情大哥,当然妹妹的苦难也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剧情 :如果再保持细节的同时缩减一些家长里短的片段以及争吵,观感真的会更好,整部片子给人感觉太长了,像是在家长里短的国产剧里面糅杂上现实主义的重锤,几天发生的事情感觉像演了好几年。
高光:最后结尾 20 分钟升华了全篇,那场互相责怪的争吵,妹妹揭露房产没有按揭的真相,以及那个煽向自己父亲的巴掌掀起了整个影片的高潮。
这段吵架的戏份完整的揭示了这一家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什么活的底层又痛苦的真相,自私自利自大自以为是的父亲,观念已经完全和飞度发展的社会脱节,但他还是维持着传统的模式生育教育子女,男权的既得利益者的几个哥哥们是不会反抗的,甚至乐于维护这种男性权威,比如那一巴掌之后冲上来要打妹妹的哥哥,比如已经有了五个女儿持续让老婆生儿子的哥哥,唯一觉醒的是大哥,但是他用了 40 年的坎坷工厂之路,甚至下岗之后只有 3 个月贬值了 90% 的工资收入的地地道道的穷鬼,母亲这个角色更是愚昧,被打压到一味的维护男权且厌女,两夫妇在家族里从来都抬不起头,因为愚蠢因为穷,他们不懂得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更不懂得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后代,他们守着传统到足以和清朝媲美的观念,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在铁轨上,把孩子们陷入泥沼无力自拔,同家族的其他聪明人,都能找到赚钱发达的路子不是吗,毕竟中国也有这种靠着家族发家的温州人、潮汕人啊,只有这对父母这样的,守着封建糟泊,去除西洋优点的人才会活成时代的眼泪。
妹妹想到办法反抗了,可是她终究没活成自己的英雄。
父亲去世之后,大哥的一系列反应(震惊-痛哭-加入孩子们跳舞-痛哭),妹妹先是麻木旁观再到漫天飞舞的泡沫中落泪,必须要说一句至此已成艺术 ,大哥加入舞群又何尝不是被父权和整个家庭压抑了已久之后的释放,妹妹最后的眼泪又何尝不是亲情血缘无法抵挡的人类最本质的感情一家人的事业线更是精彩绝伦,先是大哥因为经济下行的浪潮工厂破产被迫下岗,妹妹要求他带着同样失业的三个弟弟一起开店赚钱,维持家庭生计,老大开始带着弟弟考察创业项目,老三带着大家接触室友的诈骗生意,老大不同意做诈骗,老三瞒着家里人花了 2000 万顶掉室友的大公司并且收钱预售了 951 辆车,赚了 2000 万,此时账面是平的,然后一致同意开店铺,需要 1600 万的资金,老二卖房,老三卖车,各自凑钱,这个时候父亲非要当族长,掏出来自己珍藏许久的 40 枚金币准备挥霍掉,众娃阻拦不成,婚礼上掉包金币,父亲丢大脸,大哥挨重拳,第二天以 140 万一枚的价格卖掉了 40 枚金币,买下店铺,父亲不干撒谎房子按揭了换的金币,并把自己送进 icu,众兄弟慌了不想欠钱,决议退掉店铺,妹妹掩面哭泣不甘却无力改变结局,兄弟们准备去换回金币,却被告知已经涨到 300 万一枚, 接下来随着特朗普的推特大爆炸美元大涨汇率从 1.5 万突破 3 万大关,金币价格暴涨从 1.5 亿涨到了 3.2 亿,同时老三的车预售款也跟着水涨船高,负债从 2000 万一跃而上到 1.69 亿无力偿还,拿着假护照跑路他国,一家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地鸡毛没有钱,老大去讨工资,只能拿到 3 个月贬值 90% 的金额,老二有六个娃要养,五个姐姐一个弟弟,老四老五没工作,40 枚金币换的钱因为通胀什么都买不起,这里面除了妹妹其他人都在作妖,一家人仿佛金钱绝缘体,四个儿子看着 Prado 下来的四个美女移不开眼的镜头,极具讽刺意味。
这种货币体系与美元汇率挂钩经济下行的时候就是硬着陆,汇率直接影响物价,从经济学的角度,与美元隔离一层缓冲带是明智的,虽然经济下行软着陆也不容易,但不需要替别国消化泡沫。
昨日看过《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发现伊朗电影爱用晃动镜头和偷窥视点。
这部电影的主要问题:家庭冲突、男权压迫和女权反抗、父权社会、社会压力。
家庭冲突下隐喻着男权压迫和女权反抗以及父权社会的统治。
父权男权的体现:①家族追悼会全是男性②父亲因为生了男孩而开心③父亲对新生儿的命名体现了父权象征④四个兄弟商量赚钱的机会,无视发起者姐姐(女性对于男权社会的屈服)⑤男人们乘坐豪华电梯,姐姐坐自制电梯男权压迫与地位转移、女权抗争与社会改变:老大和姐姐在医院交流,最后构图由一个又一个正反打镜头切换到姐弟对立,象征着一刹那的男女权的对立(性别对立、意识对立)父亲用40个金币贿赂成为大家长,儿女们用金钱买下商店做空头支票。
父权循环骗局和男权循环骗局。
儿子递给女儿的香烟像是某种认可般的仪式,而后儿子从父亲手中接过那支香烟代表权力的交替。
男人们在台阶上吃雪糕看着从“坦克”豪车上走向来的美女,女权抗争和社会地位变化对男权社会带来的冲击。
儿女和父亲的争吵中,女儿爆发揭穿了父亲的虚伪面具,并对父亲施以平A攻击一次,造成了严重的魔法伤害,间接导致了父权家长的死亡。
最后结尾的解读:大家长缓缓的扫过自己的所有、自己的一切、自己的过往和留下的痕迹,然后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死去,老大接过父亲手中的烟,这个代表着家长、男权、父权的权柄,还会一直一直传下去。
旧王死在了他的王座之上,就像他曾经拥有过的那个真正的王座一般,新王接过了他的遗产,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即位,大片的白色装饰物模糊了视线也模糊了双眼。
新王的泪水不知为谁而流,像是在庆祝登基大典,亦或者是告别了牢笼。
貧窮的人是不敢想像幸福的模樣!
懦弱的大哥、投機的二哥、無所為的三哥、以及頭腦簡單的四弟。
萊拉心心念念想脫離艱苦,卻被父親名望的執念,狠狠拋下,不惜犧牲金錢,也要奪取族長的地位,對於孩子未來似而不見!
要是我有能耐,我會為家人買間店面,讓爸爸當上族長!
大哥,因害怕幸福,隨時擔心有壞事發生,硬是找了不適合的人結婚,最後離婚收場。
父親,當了一輩子的工人,卻以金錢購買家族的地位,認為這如此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萊拉家族就是社會的縮影,透過別人眼光來檢視自己,像緊箍咒般牢牢套入。
父權體制下的伊朗,萊拉跟著四個兄長一同生活,卻是清流般的存在,只有她敢勇於追求幸福。
搗蛋鬼,是指沒有教養的小孩,表現好不會受到鼓勵,做錯事也不會受到懲罰,懲罰是留給小孩,但有時大人也需要懲罰,以免他們摧毀別人的人生!
片尾的爭執中,萊拉終於道出自己的哀傷,那是她最後的反擊,對於體制下無奈的掙扎。
我願來世做為萊拉,為自己生活而戰!
伊朗典型的一个家庭。
贫困与生产。
人为什么是人,而狗为什么是狗。
莱拉一家就是富人把他们训练成狗。
宗教,仪式,知识,文化,道德,金融,还有权力。
都是分辨人与狗的。
在《赡养上帝》书里提到穷人理解不了富人,就如同狗理解不了人一样。
资本只是工具,但这个工具会吸血会成长会改变规则。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在于这个环境。
刚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很多up主推,但是没看内容,然后找资源下载,下了好多次,尝试了很久,一直没有速度,下载不下来,最后手机迅雷下载成功,因为找资源花费了时间,所以对电影的期待比较高。
电影围绕着一家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可是呀,很难的。
父亲是家族中活着最年长的老人,按照年龄要接手家长,但是上任家长去世一年还没定,说遗书还没看,这个是不太信的,因为遗书已经不太起作用了。
女儿务实,由于弟弟们都失业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好好的活着,因为家里已经够穷的了,用水都得互相吼,控制水龙头。
老五刚失业,最重视和父亲的感情,但是讨厌争吵,所以是靠父亲多一些,立场。
老三刚和妻子离婚,但是没有和大家讲,其实默默承受,可怜又可恨。
老二,工具人,生了5个女儿,第六个是儿子,但是名字没按父亲的来,很生气。
老四健身,易上头,生气,但是是爱家的。
一切的争端来源于金币,家长要捐40枚,女儿藏起来要买商店买未来,导致父亲没做成家长,老大受气,其他几个兄弟都赞成。
最后又被老大策反。
人心不齐的队伍真难带。
其实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父亲的吝啬,导致女儿没结婚,老大没和心爱的姑娘结婚也没上大学。
家长和传统,留给下一代的都是伤害。
看完这部电影真觉得可恨。
为什么要那荣誉,为什么不努力把子女们养好,为什么,真的是为什么。
对伊朗的抓马大戏有点免疫了,这次的现实议题真是应有尽有,几场吵架戏也是张力十足,但是还是电视剧感浓了一点
真会折腾的一家。
缺少属于电影的时刻
影片呈现了伊朗女性的生存现状,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人物,通过家庭的混乱折射出整个伊朗社会的现实问题
真的太像电视剧了
贫穷一旦上身就难以摆脱,越挣扎越贫穷富人们因为人数少都相互认识,穷人们虽然不认识但可以彼此认出懦弱的我甚至害怕幸福
这片子实在是太吵了,二倍速刚刚好。非常欣赏电影的表达,但数次暂停、倒带、倍速让我认识到,我实在没办法昧着良心说我度过了一个充满审美愉悦的三小时。
前面太长,Leila slay
人物焦点有点涣散 直译片名的话会有帮助 另外三观也不大合拍 这就难办了。在冗长的对白和渣字幕的加持下 是不容易完全get到这片子想表达的东西的 提前翻下评论会有帮助。
这就是父母,辛苦养大5个孩子,还被女儿指责是傻逼……所以为了什么还在养5个已经40多岁的成年子女啊,这个女儿应该抓起来去把牢底坐穿——谁给她的权利理直气壮安排父亲辛苦的一生积蓄?去死吧贱人!
7/10
四星半,由唯一女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父权制大家族的桎梏,和这种社会根源带来的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剧作以人物为导向,由于环境条件使然,每个家庭成员都想要进一阶,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秘密或踩在别人肩上,欺骗和腐败成为家常便饭。家族长的继位方面,竟然写出了《教父》般剑拔弩张的意味,旧式生存斗争的性质改变了,人的本性也改变了。
扎实的剧本,精湛的群戏,至于时代背景完全可以忽略,佩服伊朗这样强权的社会,还有这样的艺术家,执着于人性的刻画。
刚查了下资料 伊朗政府否认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诚实度 没多久看到王小帅没拿到龙标去柏林的消息 这个世界的幽默就是这么统一
看得我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故事是真实的,真实得仿佛就是我隔壁邻居的故事,甚至就是我自己的故事。因为知道向上爬的困难也知道爬不上去的失落,所以我才难过。
。。。。
#Cannes 75# 精彩得出乎意料!目之所及,关于中东父权制呈现得最有力、最精彩、最subtle的电影。那句“let him die”太有力量。也许,for women to rise to be real women, 女性也必须「弑父」。结尾有一点太直给,但这或许正是导演的statement. 最大的问题或许是,莱拉这个角色过于完美。
#金鸡国际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2022戛纳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子里金句很多,“贫穷一旦上身就难以摆脱,越挣扎越贫穷”“富人们因为人数少都相互认识,穷人们虽然不认识但可以彼此认出”之类,但最狠的莫过于“我害怕幸福”,探讨的是“缺乏远见”的“穷人思维”如何被国际形势(川皇的推特之类)碾压。充面子的族长-礼金制度宛如卖车的庞氏骗局,只看几时暴雷。这些写得还是蛮生动的,不过就是变成了一个大女主爽文,讽刺男性和父权力道十足,但莱拉为何如此先验,如何能超越穷人思维?这是片子没说清楚的(或许也不想说清楚的)问题。
我们不要赞扬苦难。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想赢得族人尊敬却对自己孩子抠门不注重后代培养的父亲,未婚先孕还重男轻女的母亲,肥胖贫穷欠债还生了一堆的大儿子,老实巴交但懦弱的二儿子,有主见但是没办法逃离原生家庭只能像个女仆一样唯一有工作的大女儿,签了诈骗合同脑袋空空的三儿子,还有冲动的小儿子。整部片子看得非常无语,少数的亮点是几段对话还有婚礼现场的对比。就算他们真的买了铺子也不会变有钱的,他们没这个本事。穷是命中注定的。
3.5 电影节特意没排的片,果然平日机会来了嘿;想起李沧东老师曾让大家不要学韩国电影,本片抛弃伊朗电影传统优点,尽把韩影题材、情绪先行、过度宣泄的“特点”学得起劲,只能感慨李沧东所言很有道理;虽说很能体会影片用意,个性、反抗和大胆的创作也很可贵,然而导演相对年轻很多地方处理和镜头语言,显得非常匠气、稚嫩和机械化,一个个单独的场景到位,但勾连起来却很僵硬,比如兄弟之一气得扬言要杀了莱拉,转头机场戏连基本联结感都缺乏;对于人物描绘除了莱拉相对立体,其他人都偏向单一化,没有呈现出足够的社会复杂性,让本该强烈的悲剧、矛盾、让观众五味杂陈的情绪最后达不到顶点,别的不说,莱拉的巴掌是很解气,但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文化程度与社会背景,难道这确定是理直气壮、一点点也不会心虚的举动吗;以及必须点赞金币灰黄这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