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推拿,Blind Massage

主演:郭晓东,秦昊,张磊,梅婷,黄轩,黄璐,黄军军,姜丹,穆怀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推拿》剧照

推拿 剧照 NO.1推拿 剧照 NO.2推拿 剧照 NO.3推拿 剧照 NO.4推拿 剧照 NO.5推拿 剧照 NO.6推拿 剧照 NO.13推拿 剧照 NO.14推拿 剧照 NO.15推拿 剧照 NO.16推拿 剧照 NO.17推拿 剧照 NO.18推拿 剧照 NO.19推拿 剧照 NO.20

《推拿》剧情介绍

推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年时代的一场意外让男孩小马(黄轩 饰)的双眼失去了光明,自杀未遂后,阴沉的小马辗转来到了由沙复明(秦昊 饰)所经营的盲人按摩中心就职。在这里,聚集了许多和小马一样的盲人,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生活在共同的黑暗里让这群盲人之间产生了深厚而坚实的友谊。 王大夫(郭晓冬 饰) 和女友小孔(张磊 饰)远道而来投奔沙复明,小孔充满了女人味的声音和气息令小马的内心产生了涟漪,执着而决绝的小马追寻着内心的声音,不断的向小孔靠近着。之后,一个名叫小蛮(黄璐 饰)的发廊小姐出现在了小马的生命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马竟然开始对小蛮产生了感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乘龙赘婿被狮子吃掉了前哨第三季火山对对碰刑法典第375条人生复本第一季二等公民注定爱你吾即恐惧较量2报应勇探五人组另一个世界媒运当头惊心食人族:重生罪恶先锋超乎想象火线特攻赤足情缘世纪之缘湄公河回家的收获神探伽利略XX内海薰最后的案件愚弄你玩什么?神医喜来乐外八门之局中局百年宽恕斯特莱克探案集:混沌之血第五季黑手遮天追梦赤子

《推拿》长篇影评

 1 ) 粗暴的镜头直击内心

看惯了镜头的美学,这样的镜头直击而来,确实有点受不住。

粗暴、真实的不像话,还生活本来的面目,怪异的建筑设计组合,无美感的城市。

床戏亦无美感可言,肉体的悸动在电影中充满了粗粒子的释放。

爱情,无论身处何方,何等年岁,何等经济状况。

都会滋长、发生、心碎。

大约没有人能绕过爱情去成长。

大约没有人不参与这份悸动。

 2 ) 夹缝生存

娄烨作为反叛的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总给人一种禁片之王的错觉。

实际上娄烨的影片并非为禁而禁,只是用身体与政治做文章是他最擅长的,而这两点却又是当下最不能触碰的。

如今,娄导是第六代里为数不多的依然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坚持的人,也是这份坚持,使他得到了奖项的热烈和票房的冷淡,他最新的《推拿》依然如此。

《推拿》一片的改编绝对尊重原著小说,删减了其中一些人物关系,但保留了主要矛盾。

也就是说,在将《推拿》小说电影化上,娄烨是做了写意式的处理的。

将原著复杂的主题、人物关系的纠葛纯粹化了。

简单了,也就深了。

《推拿》将镜头对准盲人群体,探讨了盲人群体在社会上的挣扎。

娄烨利用其最为擅长的身体与政治母题,来探讨盲人的情欲与生存,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故事主要围绕王大夫和小孔、沙复明和都红、金嫣和泰来、小马、高唯等人展开。

电影没有将故事的格局铺陈得很大,就在湿润的南京一个名叫沙宗琪推拿中心的地方,我们看到了盲人在世界上是如何艰难地适应与生存的。

小孔和王大夫以一对相依为命的情侣的姿态出现,二人都是天生“全盲”,人也踏实,按王大夫的话说“过黑咕隆咚的本分日子”。

两人的感情也格外纯粹,即情欲。

情欲这个词用到他们身上真的是单纯而温暖的。

相比之下,王大夫妈妈说的那句“睡了她,看她还往哪儿跑”,这种健全人社会的主流男权思想显得甚是肮脏。

片中最纯净感人的一幕仅出现在这句之后,两人一番云雨过后,小孔问王大夫“我们是几个人?

”王大夫说“一个。

”“答对了,宝贝,我们就是一个人。

”这似乎是对二人关系的最佳注脚,两人在肉体上合二为一,化作了彼此的眼睛。

看不到外界,却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第二段两人做爱的戏份更张狂,娄烨用手持镜头摄影摇摇晃晃的摄影加上人物在画面上横冲直撞,和人脸特写剪辑到一起,情欲四溢。

但实际上拍摄他们做爱的时间还没有他们捡衣服的时间长,这象征着他们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也确实如此,因为王大夫的“健全人”弟弟金钱问题的介入,使这段纯粹的感情发生了质变。

如福柯所言,精神哲学的研究是语言的骗局。

他号召的是纯粹的肉体解放,小孔和王大夫的爱就是这样的,本不掺杂任何一点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

这种情欲主导的爱情,在“主流社会”看起来是肮脏的,但“主流社会”里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

它就纯净吗?

沙复明即是和他们刚好相反的,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他拼命想融入主流社会。

片中一个长镜头跟随着相亲对象的母亲不同意女儿和盲人恋爱,沙复明出现在画面原初,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镜头随着相亲对象一家人拉近,争吵之后一家人从画面中走出,沙复明孤单一人在镜头中,还说了句“西游勒特尔”,象征着主流社会将沙复明抛弃。

这个长镜头记载了沙复明一次失败的相亲和一次意识的蜕变。

沙复明的行为都表现出了他对主流社会的渴望:他对推拿中心的管理如此,饱读诗书如此,对都红的爱更是如此,甚至连他的名字都表达着他成为“健全人”的渴望。

他爱都红,是在听说客人夸奖都红很美之后。

沙复明看不到,通过“健全人”的审美作为标准,片中他对都红表白的一场戏罕见地用了正反打镜头,却由于角度的错位产生了间离的效果,显出了沙复明对主流的追而不得。

如都红所说,他只是迷恋上了“美”这一个概念。

他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想的多了反而蒙住了内心的眼睛。

至此,我们发现,王大夫和小孔二人与沙复明的目的是不同的,王大夫和小孔只是想生存在世界上,在南京找到立足之地;而沙复明则是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相比之下,小马的角色更复杂了。

他经历了明——盲——明的过程。

他变盲的段落,影片用手持摄影加失焦镜头来表现。

伪主观镜头摇摇晃晃,象征着小马世界的摇摇欲坠。

小马决定自杀时,稳定地出现在画面中心,随着画外摔破的碗“啪”的一声,灯光兀自暗掉,象征着小马欲与世界决裂。

小马由健全人转变为盲人,这一过程虽然短暂,但其调整的时间却漫长,小马起先和盲人一样,通过手指和气味寻找爱,他找到了嫂子。

但是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即道德)却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小马困惑了。

还好这时他遇到了小蛮——洗头房小妹。

而后这段感情也遭到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法律)的阻止。

原著到这儿小马的故事就结束了,他理解不了盲人的世界,更无法融入健全人的世界,他失踪了。

而电影,娄烨却给了他一个光明的结尾,小马重见光明了。

复明的过程,与前面失明的过程形成互文,都用手持摄影失焦镜头来表现。

此时摄影的摇晃,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

小马作为“健全人”如同新生儿一样,重新学着适者生存。

筒子楼内,模糊摇摆的镜头逐渐向前推,来到一个正在洗头的女人身边,她是小蛮,柔和的光打在她的发迹,她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

可见,娄烨依旧是那个娄烨,依旧认为爱才是救治一切的良药。

但爱又是什么呢?

影片的台词细节也十分精妙。

一场弟弟的“朋友”向王大夫要钱的戏,王大夫大呼“还有没有王法了?

”“朋友”却不屑地说,“我们不讲王法,只讲法律”。

一语道出盲人与“健全人”的不同之处了,法律是“健全人”世界的游戏规则,由于盲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无法“阅读”世界,也就大多不懂得这个世界的“规矩”。

因此,他们笃信命,笃信“王法”,笃信看不见的一切包括“健全人”。

相反地,中国的信仰缺失是一直以来的问题,影片提出这点却没有深入讨论,直引得观众深思。

还有一场金嫣逼问泰来“我有多好看”,老实的泰来憋得脸通红终于出来了一句“比红烧肉还好看。

”这句令人忍俊不禁的台词,却令人心酸地道出了盲人世界对爱的笨拙和真诚。

一部拍给盲人看的电影娄烨采用极为实验的方法,在影片前半部用一个声线颇似siri的毫无情感色彩的女人朗诵演员表,并用旁白串起故事情节,后半段却不见了。

这种做法的实验性远大于实用性,也就是说盲人根本“看”不懂。

这也是很可悲的一点,盲人演员演得电影,最后还是要通过别人的眼睛别人的嘴来知道自己演如何。

娄烨的电影里所有的人都在费力地摸索着爱的途径,追寻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

最后他们的结局是好也罢坏也罢,社会还是在那儿,嚣张地敞开怀抱。

 3 ) 憧憬光明的一样的他们与我们

作为第六代导演,娄烨的电影处处弥漫着一种边缘化的风格与艺术追求的张扬。

《苏州河》推演了小人物爱情的宿命,《紫蝴蝶》回忆了战乱年代芸芸众生的身不由己,《颐和园》表达了人物与时代的任性,《浮城迷事》描绘了都市情乱的错综迷离。

这些都是时代的一个影子,都烙印着故事之见于导演镜头下的别致一面。

而到了《推拿》中,好像所有的刺激点、兴奋点、时代的脉搏都被规避了。

这次的主角是一群社会边缘人,不是内心的欠缺——实际上盲人的心智与正常人一样健全,而是因为不能拥有视觉而与这个世界架构了真正的鸿沟。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五百多位观众一起超前欣赏这部娄烨新片时,我内心颇有感慨。

第一点在于龙标的取得,最终能够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这无疑是一种主流社会价值的回归倾向,看完故事你却又明白这并非导演的妥协。

毕飞宇的小说真实地讲述了社会边缘人——盲人推拿师的工作生活点滴,以一个常人无法体会的视角,书写了一段比常人还低微的命运。

在导演与编剧的共同改编之下,110多分钟的电影没有失掉原著分毫思想。

“颐和园之殇”让娄烨五年不得翻身,五年之后,娄烨的故事驾驭不再那么“任性”,而是继续用第六代特有的标签展现一种小空间的情怀,他的出发点没有变,电影语言没有变,视听风格依然别致,只是在都市人的眼睛里,他的电影仿佛真正生出了一双眼睛,第一次真正地带领大家,细致地观察着这个世界。

这就是一路蜕变而来的电影——《推拿》。

《推拿》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摄影奖,听起来似乎一个摄影奖入囊比金马的7次提名而不得更有杀伤力。

其实不然,除了摄影、剪辑这些本该值得肯定的工作,在故事内容核心方面,西方观众并不能很好地体会中国传统的“推拿”事业,尤其是因为失去了光明,而努力地用耳朵与双手生存的盲人们引领的一次事业。

相比娄烨的其他片子,一个观众能够很轻易地看得出《推拿》的区别。

如导演所说,因为题材关系,群戏取代了单一的主线(唯一看起来像主线的是小马的故事),演员的自由空间调度超越了摄影的调度,连收音都是跟着盲人走。

选角方面,专业演员与盲人演员混合搭配,这恐怕是任何一部电影都难以展现的。

因此,在将原著的精华呈现、摄影与画面、剪辑与声音方面,绝对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受“独立电影运动”与“纪录片运动”的新生群导演的偏锋艺术追求,从未止步。

娄烨的电影标签之一——“压抑的性爱”,在本片中被弱化成了一种显于光明的情感诉求。

老王和小孔的爱,小马与小蛮的爱,在身体上都刻印着“不满足”与“不完整”,但是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的追求与更高等级的正常人别无二致。

他们之于一份爱情追逐的强烈,与他们生存下去的渴望一样坚定。

然而,鲜血成了回应的直接体现,老王的菜刀自残、小马的暴力被打,都成了转折,他们开始知晓一切基础需求的索要,都如同镜花水月一般虚幻、触不可及。

比光更亮的是心灵,比夜更黑的是眼睛。

当眼睛都不再拥有之时,拿什么去感知光影的交错,而迷乱。

“我深爱的那个姑娘,她一点一点吃掉我的眼睛,我的世界,只剩下红色。

”“姑娘”是现实,是永恒的暗,是永远得不到的爱的契机。

《推拿》中,盲人们并不是可怜的,他们自己丝毫不觉得,我也不觉得,可怜的是挣扎现实後无果的结局,又可能是得到一种结局後,却发现还是不敢踏出更为坚定的一步。

因此,希望这个主题,反而比任何时候都要明明白白。

因为,希望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得不到的奢望。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沙复明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极为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个一岁失明的人,复明的希望不啻开始一次来生。

作为片子里的一个核心人物,沙复明可以说集一切情感于一体,他渴望爱情,却不知道“美”是什么。

他热爱跳舞,最後还是没能跳出人生。

他喜欢诗歌,却只能站在风铃窗前,一遍遍瞭望虚无。

老王的怒号道出了主题——“我们也有脸,我们不愿意去乞讨!

”但还能怎么办呢?

盲人们最後各奔东西,影片給了两个明确的人物结局,一个是复明的小马开了一家“小马推拿”。

一个是沙复明提前过上老年人的生活,每天与老人们跳跳舞。

也许这就是那个归宿。

什么梦想,都《他妈的》远去吧!

更多卑微的生命不知所措地继续卑微而活,要走完这漫长的一生,却依然毫无希望。

这不能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片子,反而,貌似平静自然叙事的外壳下,掩盖着一种撕裂般的难言痛楚。

娄烨的电影语言之一,是使用虚化镜头阐释人物迷离的内心。

但本片摇晃的镜头却是虚实化了现实的本来面目,电影的摄影是盲人看不见的,影像是留给正常人的。

所以导演把声音留给了盲人。

我在电影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要如此独特,要用一个声音念出主创。

当我知道之所以这样後,我的心有了小小的震颤。

这部电影并不是献给一般观众的娱乐或文艺欣赏,它是献给现实,献给这个称之为文明社会的世界,献给我们所有人,献给健全的、或者不健全的人。

用画面和声音,讲给我们一种模样的内心。

一部分眼睛看得见光,一部分眼睛看得见黑。

当你内心已经开始明白,盲人的身体憧憬光明,我们的内心憧憬光明,谁更是活得更清醒的人,谁又说得清呢?

 4 ) 戏外人生,戏内人生。

推拿小说电影俱佳。

作品以一个推拿店里几位盲人推拿师的生活为中心,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再现,以平等的视角触摸了那个黑暗世界中的情感与疼痛、尊严与光明。

我是一个爱看好片子的人,黄轩在娄烨电影推拿里的小马当时着实惊到我了,和真正的盲人一起,把常人演成盲人,再从盲人演回常人,深刻又自然流畅,不是每个人都能演得这么出彩吧。

推拿中的经典语录“对面过来一个人,你撞上去是爱情。

对面过来一辆车,你撞上去是车祸。

车和车总是撞,人和人总是让。

”其实无关爱情,人和人也总是在让。

 5 )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片叶子,风一吹,我们就飞走

“散客也要做”,这是毕飞宇小说原著中的第一句话,表示对生活的一种妥协。

而当它印在《推拿》电影海报上,则暗含娄烨对艺术影片的坚持,即使看的人不多,也还是要放给那些喜欢的人看。

作为一个天生晕血并且害怕利器的人,能看完这部片就已经很有勇气了,而我不止看完了,还觉得挺好看。

就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忽然想要写一点什么,即使我已经很久没有写影评。

我开始明白,创作这件事跟爱一样,在人们内心压抑地涌动着,必须得到充分的释放,才不至于被自己的情绪堵死。

原谅我有太多话想说,因为我就快爆炸了。

娄烨的影片始终在关注小人物和边缘人,有人因此觉得他贩卖文艺消费特殊群体,但在我看来,他做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关注过盲人群体,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过哪怕一秒钟的问题,但我却能够进入影片描述的场景,感受每一个人物的内心。

这种突破常规意义的感同身受,除了观影人自身的敏感,导演对每一个细处的氛围渲染才最关键。

然后我们忽然发现,虽然我们什么都看得见,还是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习惯性忽略了。

气味、声音、以及所有不被注意的观感,都被无限度放大了。

他们会对橘子的香气上瘾,对窗外的雨声依恋,而我们却总是对这一切视而不见。

看得见的,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见的,也许才更真实。

沙复明&都红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沙复明有一颗热爱文艺的心,喜欢跳舞,热爱诗歌,能跟相亲女子的爸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但即使是在相亲路上屡败屡战的老姑娘,她的父母也还是不能接受一个盲人,于是他又一次相亲失败了。

他常听到人们对都红的赞美,对她的美貌充满想象和贪恋,并且以为自己爱上了她。

他想把美好的人事物留在身边,所以他说,你能不能不要离开我?

但是都红拒绝了他,如果一辈子留在这里,岂不成了交易?

他不懂,这怎么会是交易呢!

爱的人离开,店面解散,他最终还是回归了公园。

他是个害怕寂寞的人,没办法脱离拥挤的人群,一个人在角落里安静地待着,他必须生活在群体之中,才会明白自己是什么。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他过上了天天在公园里跟大爷大妈跳广场的幸福生活。

或许哪位大爷大妈给他介绍了两厢情愿的对象,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或许永远不能。

也许是因为人物太多的关系,电影中都红的个性并不鲜明,最能体现她人物性格的,是那段与小马的对话。

“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你撞上去了,那是爱情;对面开过来一辆车,你撞上去了,那是车祸。

但是呢,车和车总是撞,人和人却总是让。

”世间情感大抵如此,就像塞林格那句被引用了太多次的名言——“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虽然成天被人夸长得美,但都红似乎并不开心,如果我是她,大概也开心不起来。

人人都说我长得美,但美是什么;你说你爱我,但爱又是什么?

你所爱的我不是我,只是世间所有美好在你心里的投射。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都红留了盲文字条不告而别,因为她懂得单恋的苦,无力再承受一份单方面的爱。

她要去寻找生活,真正属于她的生活,她不能一辈子待在这里。

小马&小孔老同学王大夫带着女友小孔到来,却意外打破了这里一直以来的平静。

小孔长得算不上好看,一开始我还有点纳闷,娄烨怎么找了这么个演员,但是当我知道她的扮演者是真正盲人的时候,才似乎有点明白了导演的用心。

在盲人的世界里,爱不是用看的,而是用感觉的,你觉得她美,她就是美的。

所以小马对嫂子动心了,就在他与嫂子无意间打闹的瞬间,他压抑已久的情欲像爆炸一样袭来,明知不妥却又无法自制。

很多爱情都是如此,充满矛盾错误,令人绝望痛苦,更不可能会有完美结局,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

但是有位大哥说得好,那是嫂子,你怎么能打嫂子主意呢?

还是去找个洗头妹发泄一下吧,这样才不会把自己憋坏,大哥我毕竟是过来人,你小子别不信。

小马&小蛮于是小马遇到了小蛮,将所有爆炸涌动的情欲,全部释放在这个初次相见的洗头妹身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小马越来越常来这里找小蛮,如果她刚好有客人在忙,他就坐在角落里安静等待。

而在所谓的交易之外,他们似乎真的对彼此有了特别的情感,其他洗头妹嘲笑小蛮,你还真喜欢上盲人小哥了?

他又不是大款!

直到有一天,小马为了小蛮跟其他顾客打架,又碍于自己的盲人身份被暴打一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打让他找回了遗失已久的光明,看见了世界和心上人的模样。

他的脑袋剧烈震动,好像整个世界都摆在他面前,那么巨大,那么美好,令他不知所措。

而那些晃动不安的画面,那些情绪十足的音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跟他一样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

然后有一天,小马和小蛮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按摩小哥与洗头小妹私奔,怎么看都像个上不了台面的三流故事,我却觉得好浪漫。

故事最后定格在胡同深处的居民楼,小马诊所的牌子就藏在那里,小蛮刚刚洗好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好看。

不知道她曾经帮多少人洗头,但这一次,只为了她自己。

小马安静地站在她对面,两个人眼里只有彼此,我第一次看见他笑得这么好看。

老王&小孔王大夫孝顺并且仗义,甚至差点拿结婚的钱去帮弟弟还债,却又在最后关头反悔,上演切胸切腹自残,可谓不折不扣的纠结星人。

他的悲剧在于他太善良,如果换作一般人,大概根本不会插手去管,大家都是成年人嘛,各人做事各人承担。

因为小孔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他们来南京其实是私奔了,小孔不敢告诉父母他们在南京,为此一直用两个手机。

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他们又回到了深圳,继续之前的打工生活,不久以前的这段日子,像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没有南京,没有沙宗琪,没有小马。

整个影片最让我感觉悲伤的,不是苦难,不是悲惨,不是命中注定与无可奈何,而是生活的困境,无论看得见还是看不见都会存在的困境。

电影里的沙复明文艺地念着,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我却在想,如果有来生,要做一片叶子,风一吹,我们就飞走,飞向我们未知的自由。

 6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看著電影我想到顧城寫過這麼句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電影從全黑開始,有個聲音跟觀眾報幕,順著字幕念出片名、創作團隊和演員的名字,提醒我們即將進入一個用聽的盲人世界,更接著用虛焦鏡頭,把盲人「視界」視覺化。

電影裡虛焦鏡頭不單是盲人的主觀視角,很多時候導演婁燁更企圖用這樣帶著「視覺障礙」的鏡頭,領著我們去感同身受【沙宗琪按摩中心】裡的盲人世界。

電影沒有刻意放大他的殘疾來賣慘,討觀眾同情可憐。

因為他們除了是盲人,也是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和生活的壓逼,只不過「有些眼睛看得見光,有些眼睛看得黑」。

不過盲人麼是這麼想的「在普通人的世界裡,鬼神是高人一等的存在;而在盲人的世界裡面,普通人就是鬼神。

你在暗,盲人在明,永遠不可能是一類人。

」台詞還說,「盲人為什麼不願和健全人打交道;因為我們看不清楚人心。

」《推拿》是刻畫盲人群像的電影,兩個小時怕時間不夠,又得擔心支線太多顯得凌亂,但婁燁取捨得很好,就像他過往每一部作品那樣,總有濕漉漉的情慾和曖昧在霪雨霏霏的城裡發生,總有鏡頭游移窺看每個故事,像窺看一場潮濕的夢。

《推拿》也有如此這般透著霉潮味的情慾,有的是因為愛,有的是無以名狀的慾望,或僅僅是因為對「美」百思不得其解又無可自拔的好奇與想望。

但受限身理障礙,幸福就像永遠照不進盲眼的那縷光,他們只能用手往自己碳黑的眼裡挖出眼淚,淚乾了,再挖,流出的就是血。

 7 ) 给黑暗中的古怪观众

我想我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古怪的观众。

当旁白一一念出电影名、导演等电影开场字幕时,我差一点在满满当当的剧院哭到失控。

随后我意识到这只是表象。

纵然这样的旁白做出一副盲人友好的姿态,毕竟只是形式。

如果你试着闭眼“观看”全片,那么你会错过太多——这依然只是一部关于盲人的电影,而不是一部给盲人“看”的电影。

其实这几乎是一个有涉电影伦理的问题:即,电影虽是虚构的,却终究和现实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我们会说一部公然宣扬暴力、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的电影是很坏的,再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带着“正常人”的居高临下的目光,去呈现贫穷、残疾、同性恋、失败者的生活,也是不妥的。

还好,在我看完全片后,我对这个问题释然了。

道德和伦理是我们分辨敌我好坏的难舍标准,但在好的艺术面前,他们都是无力的,因为艺术根本不必探讨这个问题。

相反,在这些问题上过于斤斤计较,反而会造就差的艺术、差的艺术评论。

政治正确与否,抑或是否传递正能量,都是评价一部电影最糟糕的标准。

好吧,现在让我们抛开“盲人”这个标签给健全人带来的愧疚感,再谈谈这部电影。

这并不是一部“温情”的电影。

我不认为电影中大量血腥的出现,是为了衬托结尾小团圆的难得。

这种关于温情的脑补式的理解有一种强迫症性质,大体相当于吃了屎也要安慰自己,“屎能让正常的饭菜显得更香啊!

”。

不不不,血腥与残忍才更贴近这部电影的主题。

温情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日常生活化的点缀。

电影的中段,旁白说,健全人对于盲人来说是一种神灵般的存在,盲人对于健全人的态度就是健全人对待神灵的态度。

这段论述大概是电影主题的直接描述。

盲人本来可以是世界的主体,只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健全人”太多了,才使他们变得弱势而无助。

眼瞎本不该是一种致命的无能,或者说,任何人都有无能之处,电影人物碰到的问题不是少数群体的问题,而是全体人类的问题。

盲人之盲,换到全体人类,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无知与恐惧。

盲人看不见彼此,其实是所有人类彼此孤立、沟通失效的具象化。

当我们失去对这个世界坚持信仰的证据,当我们无法和他人心心相印而陷于孤独,当我们无法确知这个世界的真正样貌,当我们失败、受挫、被骗、痛苦,我们便身处黑暗之中。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电影是走向残忍的绝望的,至少是依然停留在未知的恐惧中。

推拿业衰落了,曾经走在一起的人群分散了,稀疏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没有结束,黑暗没有结束;沟通不仅失败、甚而被放弃了;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回归到蜷缩在各自孤独的生活中。

从这个角度理解,《推拿》完美地将《局外人》、《变形记》中存在主义的命题,以中国的方式进行了诠释与再诠释。

作为一部电影,它在保持形式感、故事情节与人物亮点的基础上回答了一个终极问题。

它应该会是娄烨最好的作品,至少也是“之一”。

 8 ) 毕飞宇的原著应是最大功劳

摄影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开头突如其来的暴力场景,以及后半段小马恢复微弱视力的那场戏,光线明暗处理得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在大银幕前观看,甚至产生一种奇异的眩晕感。

导演娄烨想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法让观众切身体验盲人的世界,可谓相当成功。

至于那些快速剪辑和虚焦镜头的使用跟他以往作品如出一辙,作者化的标签依然如故。

感觉要比《浮城谜事》要好看,渐渐逼近《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水准。

毕飞宇的原著应是最大功劳,用现实化的风格生动展现出让我们倍感陌生的一个群体。

我起初以为是盲人生活的纪录片,没想到竟然讲的是盲人的爱情和欲望。

娄烨的切入点很刁钻,用三对男女的关系来构建群戏的基础,尽管梅婷和秦昊那段讲得不太让我信服,但电影中四处流淌的欲望跟他以往作品则是一脉相承,特别是小马的那段故事,跟《花》和《春风沉醉的晚上》相映成趣。

南京在娄烨的镜头下永远是阴雨连绵、灰蒙蒙的。

这种环境的刻画非常契合人物的心理状态,感觉他们都被各自的命运和欲望困住而无法自拔。

正常人尚且如此,盲人更难以预测和把握自己。

欣慰的是,导演并没采用一种过度关怀,或者悲天怜悯的口吻来展开叙述。

在他的镜头下,这个特殊的群体过着安之若素的生活,无异于常人。

平等的角度和视点令影片不落窠臼,也免除了很多敏感的话题。

贯穿全片的画外音设计也算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亮点,尤其是用播音员口吻来报出片名和演职人员的手法让我略微吃惊了一下。

那个光明的结尾更是在娄烨作品中极为罕见。

不过这样的结尾再度印证了德国影评人所述:“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这也是我在影片中感触最深的部分。

 9 ) 山雨欲来的暖色(都红角色解析)

文/梦见乌鸦《推拿》这部电影让我看得心惊肉跳,因为是娄烨的电影嘛。

躁动不安的镜头,潮湿阴冷的影像,突如其来的冲突与凌厉写实,以及堕落到无底深渊的绝望和欲望,娄烨的电影总是让人有一股刺骨的寒冷在里面。

但《推拿》让人感到意外,由于我没有看过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只因电影的题材,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加之片中的大量凌厉的冲突戏和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息,似乎每一场戏都在将电影故事走向引向一个无边的黑暗之中,这种压抑的情绪一直在伴随着我,怎能不心惊肉跳呢?

然而那些娄烨电影的标志,原本以为即将到来的绝望并无出现,然而呈现出了温暖光明的结局,甚至后半段,暖色调的摄影和调色也取代了之前冷冰冰的质感。

观影完毕之后长出了一口气,倒不是因为电影的光明的结局,而是在大量铺垫和拥有极强代入感的前提下,原本那种极为压抑和绝望的故事走向最终却转向了另一条道路,或许只有娄烨能干的出来。

由于电影是群戏的缘故,每个角色都值得一说。

这是一部关于欲望的电影,片中每个人都在释放着自己的荷尔蒙。

小马与小孔的畸形恋,结婚狂沙复明对都红的追求,对健全社会的向往。

金嫣对爱情的渴望,王大夫与小孔的婚约。

在这个普通人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普通。

《推拿》是一部讲述盲人的电影,但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

电影只是平静的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讲述特殊群体中那并不特殊的情感。

就像电影在柏林电影节的评论一样,“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 电影的所有情感写照,都融化在那失焦、晃动的镜头之下。

“对面过来一个人,碰上了叫做爱情;对面过来一辆车,碰上了叫做车祸。

可惜车祸时常发生,而人与人却总是错过。

”这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是梅婷扮演的都红对小马所言,我对这个角色很好奇,都红,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在这部欲望无处不在的电影中,每个角色都被人类与生俱来的质朴本能所支配,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情绪。

唯独这位,从头到尾始终没有表露自己倾向。

唯一一次的表露就是上面那句台词,然而下一个镜头里,她的手指就被门夹断了,如此的突如其来,就像上天在惩罚一个犯了错的人。

其实电影中的其余角色,都与电影的整体氛围相符,也相对比较容易解读,唯独梅婷饰演的都红,在这部电影中究竟出于怎样的位置呢?

都红是沙宗琪中最漂亮的姑娘,但这个“最漂亮”头衔在盲人世界中毫无分量(当然一心向往健全世界的沙老板例外,可惜的是他喜欢最美丽的,却不知道什么是美丽,用徐泰来的话来说“比红烧肉还美丽”)。

她第一次出场时,面对客人的赞许和惋惜,自己并没有表露出任何额外情感,只是报以一笑。

其实这样的角色定位在电影中不太常见,倒是在童话故事中很常见,没错,就是那位孤芳自赏的公主。

公主每天只会照镜子,而都红每天都在听着客人的赞许。

或许在在这一点上,都红跟沙老板有些类似,他们向往健全世界,一个盲人顶着一个“最漂亮”的头衔,电影的观点也出现了,盲人也是普通人。

谁不想当公主?

而都红恰恰是担任着这个角色。

童话故事中,公主从未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她无情的拒绝了一位又一位的求婚的王子,谁也不知道他心仪对象究竟是什么样,这是一个隐藏了自己欲望的人,一个活在幻想中的人,都红也是一样。

当片中所有人都在被欲望左右时,唯独这个最漂亮的女人,向公主一样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沙老板,把自己的情感埋得很深。

这是公主骄傲的表现吗?

当然不是,本片也不是童话,都红的人间气息最终还是表露出来,电影没有表示她何时对小马产生情愫,只是那段台词,不但是讲给小马听,其实也是说给自己。

童话中公主不断的老去,最终孤独了却一生。

而都红终究不是公主,她开始试探性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电影的转折点也就是从此开始的,然而随着一场事故,彻底将昔日的公主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都红的结局没有像那位公主一样悲惨,与小马一样,当复明的小马走到她面前说“你真漂亮”的时候,实际上是都红“公主生涯”的最后一次享受。

手指被夹断,无法再推拿,小马的离去,沙宗琪公主的日子也到头了,外面的世界等着这位回到现实的盲人公主。

其实这对都红来说也是因祸得福,因为她没有像那位公主的结局那样,迎接她的其实是另一道光芒。

电影出神之处就在于此,将沙宗琪按摩院当成一个形形色色的世界,在里面的角色有着阶级之分,然而走出沙宗琪,所有人的都处于同一阶段之上,片中那段“盲人与健全人就像健全人与鬼神”那样的比喻恰到好处,电影鲜明的描述了两个世界中同样的人不同的生活。

梅婷有一双大眼睛,谓之有神。

让她来饰演盲人似乎是在开玩笑,但梅婷在片中的表现值得称赞。

因为与角色的差异造成的冲突感,演员很巧的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度,没有过火,也并无收敛。

对于梅婷来说,漂亮的角色梅婷之前演过不少,都红这个角色是一个挑战。

首先都红是一个没有盲态的角色,与其他角色不同,之所以这样设置就是为了突出该角色的“最漂亮”,以至于刚出场时得到的评价是:“你真的是盲人吗?

”而观众看到的也是一样,一个与常人无异的女性,但,隐去了双眼炯炯的光芒,游离不定的神情下,是一颗难以琢磨的内心,就像都红这个特殊的角色一样,隐去了山雨欲来的欲望,但没有女人会看不到爱情,回报她的则是一抹暖色。

 10 ) 诚意之作,恰到好处的风格

《推拿》是一部表现盲人群体生活状态的电影。

一般来说,表现边缘人群的电影都会刻意展示该群体的悲惨面,然后用低俗煽情的方式来消费苦难、赚人热泪,意图依靠观众的同情心来换取对电影的认可。

但《推拿》并未像这些电影一样“循规蹈矩”,而是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去正视盲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刻意煽情,不刻意贩卖苦难。

这是娄烨的追求,更是对自己电影的自信。

娄烨对自己作品的自信还体现在选角方面。

电影没有选取大量的明星出演,虽然明星具备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但一群明星饰演盲人的场面也会让电影失去了真实感。

娄烨选择了真实,于是观众可以看到电影中的角色真实普通,甚至不美观,所以观众可以彻底将注意力放在电影本身,而不是明星的服装发饰等无关紧要的元素。

由于电影是正视一个群体的故事,因此选择了推拿这个具有众多盲人的题材,让不同的盲人代表不同的主题指向。

如沙老板对美的纠结,小马对爱的渴望,郭晓冬对钱的安全感等等。

电影对细节十分讲究,对盲人的演绎不仅仅依靠演员的表演,更从片头的旁白报幕,到无处不在的盲文、盲人手杖等盲人道具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对盲人群体的表现,甚至创新应用视听手法,大量旁白&台词的指示、配乐营造的氛围,让真正的盲人观众也能理解故事的发展。

盲人群体的生活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没有光明的世界。

如电影旁白所说的一样,健全人士是无所不知的神,而电影中的盲人却还在健全人所见的光明中,探索着自己的黑暗。

电影用了很多场景旨在让视力健全的观众去理解盲人的黑暗状态,如盲人之中,彼此亲热的情况对方却无法得知,仅靠急促的呼吸去理解;默默流泪无人知道,但放声哭泣却需要担心身边是否有人;无法欣赏的美,只能依靠健全人的判断……盲人在盲人之中可以“光明正大”做坏事,但在健全人面前却如图躶体般毫无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的落差才是盲人内心最深刻的痛,也是与正常人无法破除的隔阂。

所以作为边缘群体的盲人小马,也只能跟同是边缘群体的失足姑娘小蛮相互慰藉。

电影最后的发展不算成功,梅婷的受伤及离开,沙老板的吐血等情节被导演安排的痕迹过于明显,观众几乎可以感觉到电影准备走向尾声。

因此众人各奔前程的收尾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主旋律式的败笔。

电影原声很好听,小马视角的混沌状态也与娄烨的标志性晃动镜头相得益彰。

电影最动人之处在于沙老板和梅婷两人在跳舞,彼此都在微笑,这本是多么幸福开心的事,但突然想起他们无法感知对方的微笑,那么他们又如何去感受生活的幸福呢?

《推拿》短评

没一个角色是假大空,处理情绪和群戏的能力大陆无人出其右不是么

7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后半段镜头晃的头晕- -黄轩真好看啊 - -。。

8分钟前
  • 花花猫
  • 还行

诶 不得不说。。。现在太文艺的片真的看不懂了 特别是娄烨这种型的

13分钟前
  • scarllet
  • 较差

作为“主流社会”的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盲人的世界,这部电影所做的,也不过是观察与想象,以及尝试靠近与沟通,但这已经极其难得。影片的摄影太赞,并不依赖高超的技术,只是虚焦、手持等纯熟的手艺,便已经营造出一个可能的盲人的“影像世界”,小马奔跑的那一段,必定会成为电影摄影的经典段落。

1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娄烨完全不会拍群戏。OVER。

19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一星我都给高了 所以娄烨的电影到底好看在哪啊?如果谁说爱看娄烨的电影,远离他。

23分钟前
  • 核桃妹妹_o
  • 很差

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电影是水做的,娄烨是泥做的,可盲人的心不是水泥做的。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这就是娄烨给尧十三拍的一只超长MV。。感谢十三哥在最后一分钟把恐怖片拉回了青春疼痛片。。。

27分钟前
  • Mia
  • 较差

“车和车总是相撞,人和人总是相让。” 社会边缘群体的孤独和无力,失而复明部分的摄影真好。

29分钟前
  • shadowbreak
  • 还行

好看,比春风沉醉和浮城谜事的故事讲的都要更好,娄烨,每一部都在进步,厉害,但真心想知道满场的德国人的观后感。

34分钟前
  • 左倾份子
  • 力荐

在电影院看,可能会吐。

39分钟前
  • 老袁
  • 还行

“看见的不一定真实,看不见的才都存在。”湿冷的南京,激烈的情欲,都红小马的谈心,小蛮的发香,复明的诗吟……在爱里,只有盲目,没有眼盲。★★★★

43分钟前
  • Q。
  • 推荐

看不见人,还是看不清人

46分钟前
  • 梅岭藏殊梅长苏
  • 还行

我真的觉得娄烨刻意用劲的地方都真的没用,从来做不到“四两拨千斤”。割腹、被打、喷血、突然不盲了……这都不需要这么多点这么多力,乖张。中国人绝对看得懂又理解又同情。娄烨在首映上啥也没说,估计自己也对这剪辑的参赛版不特满意……但这下用残疾人出牌,小说也不错,逃避了不少喷口水的人吧

50分钟前
  • 骨亠
  • 还行

每个镜头都充斥着导演的风格,手持摄影断片式剪辑耍的厉害,明暗变化加上虚焦恰恰营造盲人视角,人撞人的感觉到了极致。小小的按摩室直碰盲人群像,复明的诗,都红的撞,老王的割,小马的欲,他们一样的自私,痛苦,逃避。推拿中心与粉红色洗头房,按摩与按摩。开头用念白读出主创人员十分惊艳。

5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力荐

苦难中的人,唯有爱情能够拯救。

53分钟前
  • Chaos
  • 还行

个人认为这是娄烨作品中最差劲的一部!

55分钟前
  • 拂袖斋客人
  • 较差

流于表面,年老色衰

59分钟前
  • 如喵
  • 较差

娄公子的主旋律……尽管拍得不那么主旋律但是它还是个主旋律。全片没有主观镜头也没有视线匹配剪辑这个点很对(其实匹配剪辑的动力是声音啊不信去看[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模拟半盲人视觉的失焦/浅焦和低照感觉更像舞台空间。可惜了声画叠用的结构没能坚持贯彻(片头旁白报演职员表大亮!)

6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娄烨最差的电影,正儿八经拍个片儿也摆脱不了地下电影的味,立足点如此之好的一部电影被摄影和旁白毁了,竟然有很多人夸摄影,用过度虚焦去体现突出盲人的个体世界看来是最正常也是最平庸的方法了

1小时前
  • Monden_Z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