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爱到世界尽头(港),顶多世界末日(港),不过就是世界末日(台),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塞尔,玛丽昂·歌迪亚,西奥多·佩尔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6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只是世界尽头》剧情介绍

《只是世界尽头》长篇影评

 1 ) 原来我这么重要

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三里屯的人流和不熄的灯光让我感到有些孤独。

走出影院潦草地短评了一下,觉得电影并不太好。

但在回去的地铁上,在床上,在和母亲的聊天中,开始的回忆却让自己陷入电影的情绪里,甚至想和路易一样抽根烟,缓解一下这不可名状的悲伤。

电影大段的采用特写镜头,每个人的神色、每个人上下翻合的嘴唇、每个人转动的眼眸,都在这密集的特写镜头里被人捕捉到。

其实让人很不舒服,在观看的时候恨不得求求导演多穿插几个大全景解救一下我的眼球。

当然多兰很任性,他就是要用这些密集的特写压迫你,让你的注意力永远不放松,让你清楚地看到这一屋子人的心思。

但让人不舒服就是让人不舒服,所以场刊评分会低,那是现场打出来的。

而回忆影片就不一样,我可以自由地调动记忆,不受多兰的胁迫,找到我被触动的部分。

十二年不回家,一回家就是要宣布自己将临的死讯。

让很多人费解,路易到底是怎样的一颗心,为什么要离开这十二年?

多兰没有做出解答,只是把这个当做事实在陈述。

路易离开家的年龄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恰巧我也是个同性恋,同样也是剧作者,所以我试着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他。

有点类似路易,我近两三年来和我母亲关系有些疏远了,原因是我想过自己的生活,我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我希望我母亲也能过上自己的生活。

但我曾经也和母亲十分亲密,家里的书房是母亲带我领略另一个世界的天堂,小学六年级就被母亲哄着看了巴金先生的《家》《春》《秋》。

之后看王蒙看肖洛霍夫等等,都是母亲丢来一本我便看一本,那时候也不在意这些书都是八几年九几年的泛着黄的老书。

我妈亲手把我推进了文学和思想的世界,却没想到我青春期的逆反会比别人来得更猛烈和独立,从而延续到现在。

我妈现在常说的是“我以后就指望着你了”,而我总是以冷酷的姿态“别指望我,生活是自己的,你只能靠你自己”。

我妈盼望着我毕业后回重庆找个公务员的工作,但即使是贪恋家乡美食的我也早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我将终其一生寻找回家的路——漂泊在外才是我的生活。

我觉得是我妈变了,但她其实没变,只是比其他中年妇女多读了几本小说几本书罢了。

我妈有时候骂我白眼狼,只晓得要钱的时候才肯给她打电话。

但我心里却觉得我是爱她的呀,每天上微信冒泡和她寒暄一下,跟她分享一下知乎上的一些真正的生活小知识,只不过比那些打电话的显得更互联网化了一点。

我后来觉得她可能是想听听我的声儿,也偶尔发个语音过去,但不管用。

路易也是如此,他能分毫不差地记得家里每个人的生日,按时寄来明信片,写个一两句话,算作寒暄了。

他一直觉得自己关心着家里,他并不是靠智能推送才知道家人的生日,而是切切实实地记住了。

但他这次回家之旅,经历了才知道,缺席的时间永远补不回来。

路易的妹妹告诉他其实她很崇拜他,但又因为他离开的时候她太小,并不了解他。

她只能从家人的谈论中,和她自己找到的资料——那一墙的剪报,来描摹出这个哥哥的模样。

只有她像个百灵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准备着和哥哥相见的一面——她守在门口正中央,务必让哥哥进门第一眼就算她。

我第一次大学开学的时候,父母是想来送的,但我拒绝了,并且心里还觉得他们很幼稚——我上初高中的时候开学报名,你们不是为了让我独立都是让我自己揣着报名费去的吗。

父母也没再强求,我也没当回事。

直到我满二十岁生日的时候,父母非要来一趟北京给我庆生——以前庆生我大都是与同学过的,父母以前没搞过这样的阵仗。

我反对,可他们连假都请好了,我只好替他们安排飞机酒店。

他们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我生于霜降,那时候的北京已经有点冷了。

我母亲到了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乡的小吃(卤味 辣味)拿给我,第二件事情就是要看我学校。

那么晚了,我没答应他们。

第二天,母亲七八点就把我叫醒,不得不领着他们逛学校。

两人学校逛够了又接着想看我宿舍,一想到狗窝的惨状,不得不以宿舍不让进为由打发了他们。

送走他们的时候,才回过味来。

这哪里是来给我庆生的,这是在归还没能送我上大学那段缺席的时光。

这和初高中报名不一样,虽然我是一个人去报名的,但终归每天是要回家的。

路易心里对妹妹是惭愧的,这份惭愧在看到母亲和妹妹谈论着他走后的周末旅行被取消,母亲和妹妹跳着有氧操,母亲求他宁肯欺骗妹妹他会常回来看看也要给她希望的时候,愈发沉重,所以他始终没有说出口,面对这份惭愧他说不出来。

路易觉得他应该先跟哥哥说。

毕竟那是从小带着他玩的哥哥,那是能让他骑在头上的哥哥。

何况父亲不在了,长兄便如父。

但是他没想到,他原来那么重要。

妹妹的崇拜也就算了,没想到哥哥也会如此在意。

在意有他的时候,家里人永远不会向着哥哥。

我也没想到,我有那么重要。

爷爷今年陡然辞世了,来得太快,我没法从北京回家去说一声再见。

看着爷爷的灵堂,我当时却想到的是几年前爷爷某一次抢救,我恰好在现场。

我被奶奶紧紧地抓住,看着医生一次次电击着,是很直接的冲击。

我和我奶奶并不亲,但她那天却怎么也不肯放我走,恐怕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唯一的孙子。

路易最后什么也没说。

为什么?

因为他来过了,他知道自己这么重要,他怎么能说得出口。

他自己都不能面对哥哥轻轻的一句话就带过的初恋病故的消息。

初恋之于他,他之于这些家人。

那只扑腾进屋最后垂死的小鸟是他的写照,他终将离开家里独自面对——这已经不是暗喻了,这是为了让白痴都能看懂的明喻。

他能说什么,他选择了离开的十二年,那么现在他还是应该保持离开的状态,现在愈无情,到时候他们的思念才会少一点,他在九泉之下也会轻松一点。

他用了十二年才看清的东西,我却不用,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写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嚼着母亲寄来的川味香肠,眼泪不自觉就出来了,真辣。

 2 ) 在接受彼此的亲密时,我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文|阿嬷离家十二年的同性恋作家路易斯决定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

飞机在天亮之前就落地了,他在机场喝了咖啡、看了机场日出,然后才搭出租车回家。

他想尽量削减这次归来里的突兀成分,就像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他都会往家里寄明信片,这让他看上去只是出去度假一样。

但当他踏进家门,见到十几年未曾谋面的家人时,僵硬的肢体动作与尴尬的问候话语裹挟而来的陌生感让他明白,一切准备都是徒劳。

对于他的归来,家人表现的比他还要手足无措,这种手足无措是混杂了喜悦、窘迫、疑惑、责难、躲避以及爱意的复杂情感。

就像两两对望的断崖,中间横亘着物理时空造就的遮蔽彼此真实内心的荒芜。

他们深知彼此的亲密关系,只是现在,这是一种亟待重新确认的亲密。

路易斯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逐一确认这种亲密,告诉他们自己死期将至。

当然,他也许并没有这种意识,他可能也不需要确认什么,这只是我看电影时生发的一种私人感受。

在电影里,路易斯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一次单独对话,对于路易斯的归来,每个人感受也不尽相同。

憋仄空间产生的压迫感,无休止争吵制造的躁郁,角色之间渴望亲近彼此又抗拒深入的别扭,焦灼感从始至终都弥漫着整部《只是世界尽头》。

妹妹苏珊妮对于哥哥的记忆是模糊的,他没有参与她的成长,她也一点不了解他。

但就像每一个囿于小城的年轻人一样,路易斯于她而言,代表着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与缺乏戏剧性的小镇日常、无聊的家庭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

所以,她时刻关注着路易斯,他发表的文章,期待着他每一次寄回家的明信片,透过只言片语去探索那个充满着想象的空间。

想着总有一天,她也会离开,去到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至于路易斯为什么回来?

她相信他说的,也许只是一次怀旧旅行,一次为写作寻找灵感的短途回归。

哥哥的妻子凯瑟琳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路易斯踏进家门之前,她几乎不认识他,丈夫安托万也避免提起他。

路易斯于她而言就像客人一样,她不打算去不了解他,同时像丈夫一样认定,他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兴趣。

她不会去想路易斯为什么会回来,也拒绝充当兄弟之间的情感媒介,这不是她的角色该做的。

哥哥安托万是焦灼氛围的引燃者,他总是刻薄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做一些不合时宜的粗俗比喻,路易斯的归来让他变成了一头狂躁的兽,他时刻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姿势,拒绝路易斯进入他的内心。

在他这种强势的自我保护背后,实际上是深深的自卑与孤独,内心渴望冒险的他同妹妹苏珊妮一样,想要逃离无聊的小镇生活。

但不管什么缘由,他没能像路易斯一样离开。

因为没有离开,所以索性拒绝外面的一切,因为它们只会让自己更困惑,证明自己人生的失败。

他不想知道路易斯为什么要回来,他用自卫的姿势来抵抗路易斯对亲密的确认。

至于母亲,她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所想,她知道苏珊妮想要离开,她也明白安托万的自卑,她甚至预感到路易斯这次离开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她能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点,但她无法改变眼前的任何事,她只能拜托路易斯好好对待他的兄妹,多和他们说说话,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路易斯和每个人都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但这些对话最后通向的又都是无解。

在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说着我不了解你,但又害怕深入对方的生活;每一个角色都渴望亲密,但又无力负担这种亲密。

于是,当母亲说完“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之后,也要加上一句“把这句写下来,写进你的一部戏剧”来消解亲密可能产生的负荷。

“下次回来,我们会准备的更好点。

”在接受彼此的亲密时,我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3 ) 我嘘地一声不带走任何一丝

ps. 只是观影零碎感受的记录85,有点沉重。

全片就落泪了两次,第一次落泪开头的第一首歌,第二次落泪母亲喷香水与男主拥抱。

接下来的时长里都沉浸在男主与家庭里的每个人之间的矛盾。

苏珊和安东爱路易,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表达,怕自己太卑微,不够格与路易说话,怕路易讨厌自己过分热情过分亲昵。

拧巴式的爱,明明很在意却非说自己不在意。

路易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家而言原来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准许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思念的权利,像这个家庭里缺位的父亲一般,给予他的哥哥他的妹妹某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放心地去表达自己对路易的爱。

最后的结局,似乎安东的妻子在问出“多久”亦或是对路易说“不要和我说”的时候就已经猜到路易回来是为了什么。

在全家人因即将与路易分开,安东疯狂式地想要帮路易想要让自己赶紧与路易分开,因为他怕自己会越来越想念这个弟弟。

🤫,我走了,像那只在房间里横飞的鸟儿一样,在不断的挣扎中无声无息地躺落在地,慢慢地死去。

 4 ) 家庭即地狱?

《只是世界尽头》(Juste la fin du Monde)是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推出的第六部电影,由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Jean-Luc Lagarce)的同名戏剧改编,获得今年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尴尬关系。

当时评论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27岁多兰的成熟之作,也有人给他戴上“自恋狂”的帽子,这位在戛纳成名的“天才少年”甚至赌气放出狠话说以后不会再来电影节。

影片内外,都有不少误解,无形中或成就其作品个人化和普世性的完美结合。

梦幻感的慢镜头轻轻滑过,法国一线男女演员悉数登场,镜头聚焦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可以真切地听到他们的呼吸声,看到每一条细纹,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表情,O-Zone乐队的音乐响起,华丽丽地填满各种转换场景的过渡片段……如果视觉语言可以用味觉体验来形容,看完《只是世界尽头》,如同吃了一片上好法国鹅肝,后又咂一口意大利高浓咖啡。

醇郁感极度浓缩,个人体验太过强烈,还未入肚,便已经饱了。

影片演员阵容豪华,包括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 、蕾雅·赛杜 、 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五个法国影坛重量级大咖,不少人批评多兰矫揉造作,不够自然,但影片注重形式之余,未忽略内容,为追求整体效果而用力过度不足为过。

多兰延续以前艳丽饱满的画风,在一个几乎封闭的空间内,讲述了一个看上去没多少情节但实则暗流涌动的家庭故事——路易三十四岁,是个剧作家,他离乡十几年后,决定回老家告诉自己的亲人:他得了重病,即将死去。

“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拉卡尔斯在剧本开头这么写道。

跟随飞机舱内窗帘细缝,镜头缓缓拉开,人物一个个出来,各种情感在特写镜头里表现得真真切切,家人的关系如同拨洋葱般铺展开来,过去的怨念和对未来的焦虑交织在一起,有时压抑地令人难以喘息。

母亲玛蒂尔不服老,画了个大浓妆,身着深色绸缎衣裳,迎接自己的儿子,她没心没肺,絮絮叨叨,害怕儿子陪自己的时间太短,不经意间指责起他多年的缺席;妹妹苏珊二十多岁,大大咧咧,有些叛逆,崇拜当了作家的哥哥,但又觉他太过疏远;弟弟安托万是个工人,脾气暴躁,有些自卑,嫉妒路易现在的生活;弟媳克里斯蒂娜老实内向,欣赏他的才华,无趣的谈话中还是可以听得出她抱怨路易对家人的无视。

电影是靠对话串起来的,有些话唠,大家说来说去,天南海北瞎扯,讲一些不怎么有趣的老段子,弟弟安托万歇斯底里,看谁都不顺眼,特别爱损人,大家就这样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消磨时间和精力。

唯有路易特别沉静,他是倾听者,或唯一的“局外人”。

“你为什么回来?

”每个人都问过他,但都没给他时间回答,或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他本来想跟安托万好好聊聊,讲他为什么下午到,讲他在机场喝着咖啡,透过玻璃看日出,但安托万大发雷霆,说自己根本不想听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指责路易太过自我。

这一幕把亲人之间交流的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人如同两座城堡,相互防备,各自为营。

母亲说,“我不懂你,但我爱你”;弟弟说,“没有你,家人会肯定会更爱我的”。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既热烈又残酷,他们无所不谈,却又没说出什么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微妙之处,如同电影名字“只是世界尽头”,有种故作轻松的沉重,充满矛盾,让人无法捉摸。

原剧本其实有些自传性质,“只是世界尽头”,也是拉卡尔斯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1990年他在柏林创作出这部剧时正好34岁,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过世时年仅38岁。

路易或许便是他的影子,经历过同样的孤独、脆弱、沉默和小心翼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故事,不管是欢乐或悲苦,总会深刻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很多人成年之后在心理上依旧无法和家庭达成和解。

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多兰,不止一次把子与母的关系搬上荧幕,上部电影《妈咪》和处女座《我杀了我妈妈》都以不同的视角讲了多动症儿子和单亲母亲如何相处的故事。

这次不同,他拍了一部别人的故事,并称这是自己的第一部“成年后”电影。

2008年,多兰的御用女演员——安妮·杜尔瓦勒(Anne Dorval)向他推荐《只是世界尽头》,称这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剧本,他觉得书很无聊,没有在意,但几年后重读时却被里面人物的语言、情感、沉默、犹豫、神经质和不完美打动。

人和作品也会有误解,幸好时间可以把它打败。

 5 ) 改名叫做家庭伦理剧吧

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虽然很多人都爱用官方发布的这样一段剧情简介“一个同性恋的作家路易斯在漂泊12年后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影片剧情完全没有触及男主角向家人宣布自己将死这一内容,他的同性恋身份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影片主要还是展现男主角离家12年之后突然回家,老妈、哥哥、妹妹面对他所产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如果说帅哥导演多兰在本片中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剧本中表现一家人的不同性格以及亲情关系的部分写得还算细腻吧,一家人上一分钟还在争吵,下一分钟就风平浪静,然后再爆发矛盾、再回复平静,直到最后一家人眼看要达成和解,但男主角告知家人他要“离开”的决定瞬间将矛盾引爆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影片最后以悲剧收场。

导演多兰在用生活化的情节营造剧情波折和矛盾冲突的手法十分自然,展现角色间爱恨交织的亲情细致入微。

片中几位明星主演的表演都值得称赞,镜头总用特写也可以理解,因为整部影片就是要靠主演们细腻表演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撑起来的,演员们对于角色塑造和情感把控都很棒!

 6 ) 只是世界尽头

片名‘只是’一词用得太妙,当“家”字不再保有温暖滤镜的时候,“只是”显得掀开了家庭应有的险恶的一面,藏在冰山下的一角显得尤为黑暗。

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无所作为的,像嫂子一样在旁边唯唯诺诺,害怕说错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春节将至的日子里看《只是世界尽头》,显得格外的讽刺,有的时候节日在维护和睦表象显得尤为的重要,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十二年的爱与恨快要从屏幕内喷涌而出,最后那只小鸟,我理解为男主本人的内心写照,回家后的内心挣扎与混乱,都无法使男主述说真实,于是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微笑,轻轻告诉自己:只是世界尽头

 7 ) 泽维尔·多兰:家只是世界的尽头

《只是世界尽头》,泽维尔·多兰,2016细数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泽维尔·多兰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个加拿大少年从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妈妈》开始,便技惊四座,带着青春期少年对妈妈的矛盾情感,多兰的处女座夹着些私货但体现的效果从儿子的角度却无比真挚入微。

影片的慢镜和正反打开始看多少有点王家卫的影子,但看得出,他的构图、转场和音乐风格的表现力,正探索着自己的风格。

《双面劳伦斯》上映后多兰接受采访时曾说:“从节奏和叙事的野心上,我有意要追随卡梅隆和他的《泰坦尼克号》。

”这也许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常态,模仿、致敬,但不可否认,当追随打下导演生涯的地基并牢不可破的时候,自己的独立理解筑城的高楼便指日可待。

《我杀了我妈妈》时期的多兰《只是世界尽头》用多兰的话来说,这是他“告别年轻自己的第一步作品”。

这部改编自法国当代剧作家Jean Luc Lagarced的同名戏剧内容上跳出了多兰一直聚焦的单一人物关系,而开始试着将所有人物融进整体,以主人公视角审视一个集体——家庭。

去舞台、电影化“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Lagarced在同名戏剧的开头这样写道,如此可见这部剧的基调,Lagarced在写出《只是世界尽头》刚好34岁,已经查出了艾滋病,剧中的主人公路易似乎正是他的影子。

到了电影里,从来没有揭示路易得了什么病,但我们从开头路易的独白中便可知道,无论什么样的疾病,他的生命即将来到尽头。

对于致力刻画家庭关系的影片,隐去病理的描述并不新鲜,但多兰的想法却也十分直接,没有任何结构游戏,开头就将背景一网打尽,绝症、12年的离开、亲口告诉他们,《Home Is Where It Hurts》的画外音仿佛和原作开头的那段话暗地呼应,这一间隔12年的相聚,将是一场灾难。

改编这类满是言语来回交锋戏剧的麻烦在于,如何将戏剧呈现出电影的效果,《完美陌生人》尽管不是戏剧改编,但无论从意大利版还是各国改编版都无法摆脱戏剧效果的枷锁,语言、走位、人物反应撑起了全部也将环境、视点、作者调度付之一炬。

电影导演如何影响这类电影,如果想着直面观众,以相对直观的效果抹去象征性风格化的东西,舞台剧观感无可厚非,但当作者性导演面对这一题材的时候,其自身的思考、加之于文本的个人视角、电影语言对主题表达的影响都会从侧面让电影与众不同。

《完美陌生人》,保罗·杰诺维塞,2016多兰的理解是特别的,坐在飞机上路易的脸以阴影相伴,后座一双孩子的手遮住了他的眼睛,这也是电影海报的内容。

但这一段,路易时常伴着微笑,内心独白充满期待,情绪与环境形成反差,主人公的想法被施以期待,而导演的调度却走在了相反的方向。

影片环境与人物的互动就在这样一种看似别扭的反差与统一中延续。

随着路易的视点家人映入眼帘,妈妈、哥哥、妹妹和从未谋面的嫂子,随之而来女性的促膝问暖和哥哥的冷眼旁观,充斥剧情的大量对话由此开始,尽管12年未见,但血缘关系让亲近理所应当,除了哥哥,妈妈和妹妹毫无保留,嫂子和路易相互尊重保持体面。

而这时,多兰并没有让语言成为理解整部电影的关键,相反,语言成了最没有精雕细琢之感的部分,平常、简单甚至感受到了单调,也许多兰没有考虑台词,也许家庭生活的交流就是这样,总是用最直抒胸臆、不加掩饰的赤裸表达自己、施与别人。

所以到了多兰这里,需要构建感性的时候,他选择了复杂的面部表情。

每一组对话,都伴随着占据屏幕首要位置的脸部特写,这与《我杀了我妈妈》的构图有了明显的区别。

之前多兰的面部特写总是镶嵌在力求相对美感的构图里,面部与留白的关系成为影响画面的首要因素;到了《只是世界尽头》,面部表情的大特写几乎覆盖了画面,虚焦的远景更无力对近处的面部表达施加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迷离的眼神、嘴角上扬的微笑和欲言又止的无奈,完成对这些表情的演绎无疑对演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加斯帕德·尤利尔、娜塔莉·贝伊、文森特·卡索、蕾雅·赛杜、玛丽昂·歌迪亚,每个人都牌位和实力共存,影片里,他们也如预期贡献出到位的演技。

有了实力派的保证,某种程度上,演员的表情让语言的“不精美”并不那么突出了。

反向《步履不停》去舞台、电影化,多兰在面部表情上所做的文章合理的让焦点从语言转移到了别处,台词依然是那么“简陋”,而表情则替代了语言的作用,言辞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代表沟通的意愿,表情是内心的感性外露才是影像追求的情感共鸣,就像置身于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再多高调的言辞也只是重复自己的意志与制造矛盾,情绪的波动只有在安静的面部表中才能更专注的被观者感受。

泽维尔·多兰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斥着咆哮、无法用语言解决的怒气,到最后只有在孤独闭塞中才能理清没有前路的无可奈何。

这样语境下的家庭关系在多兰的镜头里便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杀了我妈妈》的母子关系很无奈,《妈咪》则将此情境做了升级,单一关系的两人意志偏差造成的不可调和足够糟糕,《只是世界尽头》的集体多关系于是可以预见的揭不开锅了。

家庭和睦一直或多或少是自由意志的对立面,过来人的认知与准备过去人的想象似乎无法百分百的贴合,东方家庭的和睦与牺牲、等级息息相关,年轻时的冲动到最后总会回到家庭,回归父母,成为父母,家是信仰,允许牺牲自我的救赎,亚洲人的家庭观催生出恬淡温情的家庭电影,即便是《小偷家族》这种对血缘外关系的不可能解读也透着甜腻适度的温馨,而是枝裕和的另一部电影《步履不停》,横山一家扫墓归来,家里飞进一只黄蝴蝶,当父亲指使小儿子良多将其赶出时,看到蝴蝶停在意外离世的长子纯平遗像上的母亲,不由自主的轻声呢喃:“轻一点,轻一点……”,如此,悬在家庭上空的忧伤化为无形的寡淡,赋予了诗的意蕴。

《步履不停》剧照到了追求自由民主的西方,一切似乎以人的个体为基础,家庭也在此基础上捏合,孩子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父母有时不得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反之,就像被送去寄宿学校的Hubert(《我杀了我妈妈》)一样感到深深的背叛。

《只是世界尽头》和《步履不停》的背景本质上是相似的,12年不入家门的路易和不常探望父母的良多都踏进了家门,不同的是,路易需要完成自己的故事,而良多并无刻意的目的。

《步履不停》最后将彻悟对准了时间的经过,阳光、微风、父母走过的小路,时刻提醒着父母的老去,孩子来去匆匆,时光步履不停,家庭情感最终回归时间的自然母题,耿耿于怀却也释然开来。

《只是世界尽头》核心不是时间,或者说时间只是被用来描绘这段挣扎经历,时钟不止一次的出现,不加掩饰,暗示难熬的当下。

另一方面,当家庭只剩下血缘的时候,无法压抑的自我使得多人无法磨合成整体只是奄奄一息徒增烦恼的羁绊,当母亲和妹妹几乎与路易建立信任关系的时候哥哥却义无反顾的将即将重新连接的感情线扯断;路易和嫂子凯瑟琳贡献了最多的对手戏,他们只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却可以带着尊重慢慢建立起互相理解的关系。

《只是世界尽头》的回乡之旅从影片开头就预示着失败,昏暗的光线,侧脸的阴影,画外音的愉悦更像是看不到未来的盲目乐观;而到了大局已定之时,窗外明媚的光明将屋内的黯淡映衬的无比清晰,温暖的夕阳之光与人物的歇斯底里再次形成反差,门外才是光明,光明才是出路。

透过《只是世界尽头》的情绪,我们也似乎能理解路易的无力,这部电影从结果上依旧还是多兰探讨亲情破碎的延续,但是他第一次将视野从单一关系扩大到集体关系,也许这之后的多兰会继续拓展甚至投向社会范围,至少今年戛纳电影节入围主竞赛的《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从发布的海报上看有这样的潜质。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泽维尔·多兰,2019也许多年后,当我们评价泽维尔·多兰的时,会说,多兰的作品从《只是世界尽头》开始,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开启其创作的又一阶段。

 8 ) 餐桌的边缘亦是世界的尽头——多兰新片《只是世界尽头》漫谈

我们到底想从多兰的作品里看到什么?

这是周末在多伦多的电影院里看完多兰的新片《只是世界尽头》后,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是更期待当年那个19岁的天才再一次带我们感官和视觉的惊喜?

还是期待他经过这几年一跃成为大师级的潜力股?

还是我们更期待一个带有伤痛的作者型导演,再次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个人色彩的私人故事?

亦或者,一小部分观众们仅仅是单纯的期待,从他的电影里感受到自身的影子,从而寻找内心的共鸣而已。

整部《只是世界尽头》充满了缓慢、伤感、压抑的镜头语言,承载在97分钟的35mm胶片上。

97分钟是个令人欣慰的数字,不是2小时,甚至3小时的冗长对话,其中充满了生活场景和人物局部的细节。

就连被影评人们纷纷诟病的大量特写镜头,也许是因为观看距离稍远,以小玄儿个人来讲,并没有觉得太过抑郁,而是刚好体现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交谈,焦灼对话和尴尬场景的视线角度。

也许这也是导演从其个人经历中,延展出的影像解读,这是多兰看世界的方式,你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抵触。

虽然有些刻意和矫情,但是那份失焦又聚焦,游离在脸孔和环境之间的视线,不断的在用力表达男主角路易斯和每一位家庭成员之间,亦近亦远的疏离关系。

那些窗帘的摆动,女性脸上和身上的局部,这细碎的角落,吸引着路易斯的目光,但是他又不敢直视她们,因为12年的离别,让他们彼此之间,本该熟悉,但却又是那么的陌生。

在电影的预告片中有一句旁白,只身站在后院的路易斯抽着烟在内心默念:“这不过是一顿家庭聚餐, 不是世界末日。

”,但是在他的心中,其实感受是正相反的。

这一刻,家庭的餐桌已然变成了世界的尽头,你身在其中,生怕触碰到边缘,无法真正靠近每一个人,坐在餐桌上,看着家人对话,却仿佛身处世界的尽头,这是整部电影不断传递给观众的感觉和主题。

从尴尬的回归,到漠然的逃离。

先来说说,故事的架构。

影片有个简短的开篇,男主角路易斯坐在回家的飞机上,他的内心独白以旁白的形式,交代了他回家的原因和背景。

这里也是影片海报的出处,一双小孩子的手,蒙住了路易斯的双眼,他微微抬着头,看不见眼前的事物,周围一片漆黑。

仿佛一个人在不经意间,总会被自己的童年和过去捂住了双眼,从而陷入黑暗的包围,无法前行,也无处可去。

在这之后,路易斯走出了机场,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旅程。

画面开始交叉剪辑家中母亲准备食物的情景,一上来的MV形式处理,就令人十分亲切的感受到多兰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影片中这样的插入音乐和画面剪辑的桥段,至少还有两处,用来将人物的回忆和内心感受拉长,男主角路易斯关于父亲和初恋男友的回忆,都被这样陆续的,从他思绪里解放出来。

而影片从路易斯走进家门的虚焦全景,再到特写镜头开始,到他下午四点独自走出家门,从特写到全景的镜头虚化,形成了一个重复的闭环。

讲述了他时隔12年,再一次回到家中,与家人包括母亲、哥哥、嫂子、妹妹一起,共度的可能都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还原家庭对话表象与本质故事的场景都设置在室内狭小空间里,一对一、一对多的对话和戏剧性的争吵,都是很舞台化的,整部电影最多不超过13个场景,镜头语言也很简化。

如大家所知,其中充斥了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

多兰说他第一次读到了让-吕克·拉加斯的戏剧时,就被其中的人物打动了:“他们太过真实,充满了人性。

”,多兰在采访中说道:“他更注重的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剧本的精神,而他只是希望能够使电影本身运作起来,让故事在恰当的节点展开,让电影去好好讲述一个故事。

”。

他说:“在准备拍摄这个故事时,就决定要用贴近面部的方式拍摄。

影片中用镜头去表现了生活中,一个人是如何观看另一个人的,而在他们的目光中,他们彼此思考、理解、确认。

”。

他也承认,在拍摄时并不是因为想要摆脱戏剧感而故意过多使用特写,反而更多地是出于剧情的需要,特写能够更加完美地表现脸部细微的动作,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即便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很笨拙的处理方式,但是多兰坚持用这样的镜头,去呈现这场特殊的家庭聚会。

人与人之间无用的沟通路易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即便最后是被哥哥哄走的,母亲和妹妹哭过后,更是不敢面对他的离别,纷纷躲到地下室里和后院去抽烟。

路易斯从进门时的一脸尴尬,到出门前的汗流浃背,一天下来其实没有怎么说话的他,反而像经历了一场激战,当然更多的是在他心中。

妹妹的埋怨、母亲的要求、哥哥的无理,再加上嫂子的善良建议,构成了这个家庭与路易斯之间,相互拉扯的关系。

路易斯对于家人的对话,除了聆听,大部分也在走神,因为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吐露自己已经患有绝症的消息。

虽然到了临走前,也没能找到机会说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想聆听他想说的事情。

即便作为旁观者的嫂子,想让他说出来,却也在关键时候打断了他,她对路易斯说道,你应该直接和你的哥哥说,而不是我。

这部影片的家庭关系,用极少的人物,展现了个体的多样性。

12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些事情,也改变了一些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一切也都没有变,大家还是都有着血缘的连接,但却没有亲情的联系。

整部影片,蓝色和棕色的基础色调,高饱和度的浓郁画面里,人物之间情感却是无比的寡淡,在黄昏时离去的路易斯,再温暖的光包围他,你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冰冷,这样的对比给人一种莫名的平衡感。

影片的最后,还特意引入了一只误入房间的小鸟,她撞上了时钟,在屋里频频碰壁,最后跌落在房间的门口、路易斯的脚下,路易斯低头看看它,又看看后门外远处的家人,脸上挂着谈谈的微笑,默默转身离开,仿佛离开家12年的路易斯,本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他正在经历着这小山雀的命运,在家庭的壁垒里试图寻找落脚的地方,却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最后终将孤独的死去,如此而已。

当大人变成孩子, 孩子只能变成大人影片大量的家庭对话,介于尴尬和强撑之间。

几位男女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玛丽昂·歌迪亚、蕾雅·赛杜、文森·卡索、还有娜塔莉·贝伊,分别扮演路易斯、嫂子凯瑟琳、妹妹苏珊娜、哥哥安托万,还有母亲。

她们这样老中青三代的戏骨,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什么样的对话都可以演绎的恰到好处,有语塞、有停顿、有为难、有不舍,每个角色都很到位的令人感到讨喜、厌恶或者同情。

相比之前,多兰拍摄的非自我经验影片《双面劳伦斯》,这部《只是世界尽头》更加适合他来进行改编和创作。

电影中再一次呈现了,单身母亲的人物形象和脆弱内心,集合幼稚与强势于一身。

多兰用力去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状态,人们彼此间是无法真正交流和沟通的主题。

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的沟通,大多时候都是无用的。

尽管无数的对话,却没有人能说出重点。

他说主人公路易斯就像是另一个时空的人,12年后归来,他所在的这个家里,没有人在他说什么,也没有人打算聆听,每个人都在聊自己的事情,说着对路易斯的埋怨和期待,甚至是指责,实际上家人都在等待路易斯说点什么,但是又怕他开口,说出一些严重的事情来,而路易斯也说不出对家人的爱。

每个人物的角色,都充满着人性不同的侧面,他们会哭泣、爆发、逃避,想方设法打断别人、不听别人想说的话。

人们一天到晚说了那么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在听,一天到头好似把所有的事都说了,而真正重要的事却被遗漏。

这样的感觉要如何保留在电影中?

是多兰给自己的命题,人们用一种浮于表面、无用的方式交流,他们表达了很多,却忽略了最真实的感受,没有人去真正思考路易回家的原因。

只有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嫂子凯瑟琳,在顾及家中每个人的感受,尤其是路易斯在想什么,沉默的路易斯心底有什么秘密?

多兰在采访中解释道:“主人公路易斯,像鬼魂一样游离在这个世界上,他是身处家庭之外的,但却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活着的人。

他陷入家庭的漩涡,试图挣扎突破,最后却又不得不从中逃离。

”,多兰说,他在影片前期准备时,就决定了原声配乐。

他说在不断的创作中,他发现作为一个导演选用的不应该是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应该是选择那些片中,角色真正会在生活中听到的音乐。

这次《只是世界尽头》,开篇的一首《Home is where it hurts》也是一样。

每次听了都令人心碎,在此把歌词分享给大家。

关于这部电影,相信每个人看完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即便多兰选择了一种笨拙的方式去表现这个主题,但是其镜头背后,要表达的家庭命题和人物情感,更加的令人伤感。

当母亲像孩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渴求,孩子只能像成年人一样,变得独立,独自离开也许是脱下重负最好的选择。

My home has no doorMy home has no roofMy home has no windowsIt ain't water proofMy home has no handlesMy home has no keysIf you're here to rob meThere's nothing to stealA la maisonDans ma maisonC’est là que j’ai peurHome is not a harbourHome home homeIs where it hurtsMy home has no heartMy home has no veinsIf you try to break inIt bleeds with no stainsMy brain has no corridorsMy walls have no skinYou can lose your life here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9月28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9 ) 世界尽头不是家而是人

三星半。

尽管看了多兰的那么多作品,却还是对于这种吵吵吵,撕撕撕和情绪的突然爆发感到头痛。

但带入本片的语境,却又是那么贴切。

开头曲就已经表明了影片的矛盾,我们在受伤后在成就时都想要回家,但家并不是你的港湾。

路易斯离家12年,在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想要回家看一看,老了却还是时髦的母亲,一起长大的哥哥,成了小美女的妹妹以及多出来的嫂子。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他会回去吗,这次回家到底是对于自己回忆的再次纪念,还是对家人们的思念。

如果只是家人们,他为何固执的想要回到老房子。

如果是我,我宁愿不要回去,家人是什么,他们之中很多和你三观不合不理解你,每天坐在一起吃饭却连话都不说一句,这叫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

西方和我们的表达方式确实不同,至少在我们家里,即使是家人之间仍有着无尽的客套和把戏。

他们至少会嘶吼出来发泄出来,不满委屈,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喜欢直接却又害怕直接,就像我很阳光却又无尽的自卑一样。

但我想要的却只是真心。

路易斯和每个家人都有一段私人对话,这也是对每个人的告别,但大多数是他们讲他听,他要说的很多,但看着他们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最后的爆发很爽利,我期待着一次爆发,也许很远也许很近,也许永远都不会来,谁知道呢

 10 ) 只是世界尽头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

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

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只是世界尽头》短评

每一场室内戏都充满张力,但碍于节奏上沉溺于细节不能自拔,群戏没有整体视角可能是个硬伤。过往的回溯提供的信息太少,有一种强行撕逼的感觉。最擅长拍这种戏的应该是李安0 0.

6分钟前
  • 永夏之人
  • 还行

∑临场感 疏离感 尴尬癌 🎵不怕不怕(゚Д゚≡゚д゚)!?

9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回忆里的金发情人真美。情绪很激烈,很容易被带进。@Busan

14分钟前
  • Emma
  • 还行

家从来不是避风港 家是矛盾的中心 是冲突上演的舞台 是悲惨的源泉 一边是血脉相连的爱意 一边又是恨之入骨的憎恶 打着爱的口号下 是最为黑暗的罪行 明明想表达自己的爱 却最终被透明的玻璃所隔绝 无法释怀 无法原谅 只是世界尽头

18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这一家人撕逼撕得真尴尬。就像大嫂在这个家庭中搭建起其他三位成员沟通之桥梁的作用一样,马良也是本片唯一的看点担当。

23分钟前
  • 拉文桑
  • 还行

只有镜头在好好说话 人物都在用力地聒噪 全程人脸撑满画框压抑到想自杀

28分钟前
  • Zeit9eist_
  • 较差

镜头语言很美 不过家人吵吵闹闹时常让人出戏到男主俊美的脸庞上233

32分钟前
  • 青铜骑士
  • 还行

依旧是无尽的争吵,情绪过于渲染,音乐铺得太满,近景特写太多,为什么多兰的片子总是在争吵,只有天赋没有沉淀,当小聪明用完也就无计可施了,所以起点太高之后会摔得很惨

34分钟前
  • 彌張
  • 较差

我多么想念卡索维茨

39分钟前
  • kubrick215
  • 还行

你可知,亲密有时不过是徒增负担。记得初见海报,幼手捂住双眼,周围是大片的黑暗,终被过去的记忆所奴役,走不动,也回不去。十二年,为什么还要回来,不经历者永远不会明白。当世上本该最亲密的人只能在焦躁埋怨局促想念中掩饰,离开吧,解脱吧。夕阳正暖,心越冰凉。终于落泪,这是不能广荐的电影。

43分钟前
  • 丑阿荣
  • 推荐

走到世界尽头的时候最想的是回到起点,回到家,亲口告诉大家。但是回家以后我替他难过伤心。这一家人每一个会聊天的。哥哥好凶,嫂子很受气的样子。没有人问男主好不好?埋怨他离家,没有温情(至少我这样感觉的)。

46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还行

魁北克郭敬明。

48分钟前
  • Hiroki
  • 较差

受不了多兰的极度自恋。

49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

打通情感共鸣上无限趋近于极致 同时在反馈的两极都有触及 速度 情绪 失焦 三位一体的共融 这样的作品同届除了雪山之家&托尼厄德曼 哪个能配得上比较而言 p.s. 摄影依旧是魁北克双星的法语作品老伙伴

53分钟前
  • wangzhy
  • 力荐

3.5 看得心痒痒,多兰心思真多。评论两级可以理解,仁者见仁。

56分钟前
  • 达莫尼莫
  • 还行

"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爱你""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得出发了"小鸟的死亡诠释着fin du monde, 而Louis的再次离开,是个新的开始。不可理喻的家庭矛盾,以及人物特写,放大了争吵的声音。对于找不到共鸣的观众,请保持安静。谢谢。

59分钟前
  • 冰伪凉
  • 还行

确实是多兰 画面相当好 细节把控也好 结局虽然猜到了 但何必这么苛刻?看的还是挺心酸的

1小时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法式沉悶

1小时前
  • 很差

其实好好斟酌下拍法是可以打动人的,背景太少了多兰渲染的时候又老用mv拍法,有点太过了。男主为家里这点破事愁了又愁,各家庭成员吵架的时候声泪俱下,兄弟姐妹都沉浸在洪水般的情绪里好像眼里完全没我这个观众,最搞不懂的是小姨子为什么跟着一起激动…感觉多兰是不是有点想不开

1小时前
  • mz
  • 较差

我绝对不认同那些说你江郎才尽的人 我期待你的下一步作品 尽头不只是尽头 慢慢来

1小时前
  • 呆萌喵星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