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邦德

Saraband

主演:丽芙·乌尔曼,厄兰·约瑟夫森,伯杰·阿斯特,尤利娅·杜韦纽斯,贡内尔·弗雷德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挪威,意大利,芬兰,德国,奥地利语言:瑞典语,英语,德语年份:2003

《萨拉邦德》剧照

萨拉邦德 剧照 NO.1萨拉邦德 剧照 NO.2萨拉邦德 剧照 NO.3萨拉邦德 剧照 NO.4萨拉邦德 剧照 NO.5萨拉邦德 剧照 NO.6萨拉邦德 剧照 NO.13萨拉邦德 剧照 NO.14萨拉邦德 剧照 NO.15萨拉邦德 剧照 NO.16萨拉邦德 剧照 NO.17萨拉邦德 剧照 NO.18萨拉邦德 剧照 NO.19萨拉邦德 剧照 NO.20

《萨拉邦德》剧情介绍

萨拉邦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与约翰分手已有30年后,玛丽安隐约感到约翰还需要她,于是她决定到约翰乡下的家里去看望这个别了30年的老男人。他过着富足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两个人之间,尽管很多年过去,当初的情感依然非常真实。在那里,玛丽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 岁的女儿卡琳娜,他们住在离约翰家不远的地方,但这老少三代人似乎并不和谐,玛丽安感到了卡琳娜对父亲恩里克的爱和约翰对儿子的不满,三个心灵都非常孤独的人之间有着似乎无法消除的隔膜和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家政妇看见了!黑金风暴拳霸少年犬勇者物语我老婆未满十八岁谎言游戏第一季生存家族食人喜剧演员强震不存在的瑞秋红巴山史前怪兽月野艺能事务所拜物有理蚁人明星伙伴第二季七大罪OAD2黑色1847永远活下去半部天书家有婆媳九月清晨第二季十里洋场争霸战家事无理命之途万物三生涛女郎蓝天白云紧急出口鸟人

《萨拉邦德》长篇影评

 1 ) 越过仇恨

第一次自己写影评啊。

电影萨拉邦德。

注意的是亨里克,她女儿对爷爷约翰说“亨里克每天活在怨恨中,活的很苦”。

亨里克也说过有一次他大声咒骂大学同事爸爸而让妻子听见差点抛弃他。

这一切可以从他爸爸约翰和别人的谈话中看出原因,约翰说“亨里克自认为和我很像,我才不像他呢,那么胖,那么温顺,他小时候用他腻歪歪的爱企图包围我,我才不吃他这一套呢,我要踢开他,狠狠的踢开,像踢开一条狗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自心底的恐惧,居然有这么残忍到底的人,胖和温顺两个词让我不能释怀,亨里克小时的形象鲜活的出现在眼前。

还有约翰听到亨里克自杀,说的竟然是“亨里克干什么都不成功,连自杀也失败。

”是安娜的爱,让亨里克活下来,但安娜改变不了他,他仍然怨恨着。

亨里克说“我们能彼此拥有对方,我们的相互拥有就像一个,奇迹。

这样说是太狂妄了一点,但准确的表达了意思”真是让人羡慕,想起自己曾经的感情。

不仅他们的女儿羡慕他们的爱“当我厌倦了男朋友时,我就感到我没法享受妈妈那样的去爱”。

约翰也说“他怎么配爱安娜,他怎么配得到她的爱,而且安娜居然也爱他。

”再说约翰,他和前妻见面,“你呢”“有时觉得这种自愿的孤独比地狱还可怕,就像死了还不知道。

我回忆过去的事情,所有的事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和我太像了我就是成天回想以前,回忆的一切越来越清晰以一个旁观者理清了很多事)“这听上去并不怎么有趣”“是不怎么有趣,谁说这该死的生活有趣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那就是我的生活是一堆狗屎,我是一个愚蠢的毫无意义的生命”“包括我们的婚姻?

”“对,包括我们的婚姻”看到这里不禁觉得他又可怜又可恨,他冷漠无情,连对自己的前妻都不在意,所以受尽孤独空虚的折磨,生活中少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愉快。

后来一个夜晚他疼痛发作,内心再也不能承受,于是敲了前妻的门,要求与她裸体相拥而眠,她脱下衣服的时候逆着灯光。

后来他们还是断了联系,约翰还是习惯一个人。

有一点我不明白,前妻在目睹约翰如此对待儿子后居然还爱他,还说过他重感情,这是不是恋爱中的女人智商都喂狼了,想人一厢情愿,约翰明确的和她说不在乎她了好吗。

我暂且忽略真正的主角女儿卡琳。

警醒自己像亨里克一样深陷怨恨里是注定毁灭沉沦的,永无出头之日。

虽然亨里克超越仇恨很难,但毕竟生活中少有他那样漠视的爸爸。

而自己最近和一个伤害我的人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就是把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数家珍件件不落当然有我自己的缺陷敏感)并且从来没有回击过全憋在心里,全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一定要誓死力争伸张正义,每一次参战都激动的头上血管砰砰跳头昏脑胀耳鸣,对身心都是巨大的消耗,我不停的验证每一个人是不是居然真的像约翰一样残忍冷酷到底,一旦验证了就惊的不知所措毫无准备。

有时我抱着侥幸心理/懦弱心理,想我们虽然互相恨到骨髓,但对方某一秒钟松口了,我立马记住,在以后的时间安慰自己“他不是那次松口了吗”。

或他可能还是爱我的、某一方面他还是赞同我的,或找任何一点小理由安慰自己,甚至幻想他终于认输松口道歉,我们手拉手成为了情深义重的小姐妹。

也幻想过杀人,打他耳光。

最终还是没让恨有个出口。

最后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以那人真诚心平气和的道歉落幕,我不知有多感激她。

我能做到放过那些人吗?

 2 ) 伯格曼电影笔记之《萨拉邦德》:看见你的苍老身体里的风雨

1,曾经我愤怒戏谑如小丑呀,曾经我锋利实验如刀刃呀,曾经我平和沉静如草原呀,现在我八十四岁了,这一次我尝试再直接再赤裸一些,每个场景只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他们直接对话,面对面,用言语和动作,更换着不同的角色跳一场双人舞,或者互博,试试看他们是否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尽可能砍掉不必要的枝蔓,又佐以小小花招。

好导演应该简单直接,还应该集中注意力。

,2,安娜是维系这三代人的枢纽呀,祖父对父亲的冷漠,父亲对女儿的钳制,父亲对祖父的仇恨,在安娜死后,原本能正常运转的关系突然打乱,纠缠在一起,火花在刺耳的摩擦声里飞溅。

死亡只存在生者心里呀,死亡的是善与爱。

有人偶尔被死亡的恐惧击溃,在房间里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呀,猛力跺地板,喉咙里发出啊啊的叫声。

你害怕吗?

我不害怕。

,3,玛丽安娜与约翰呀,玛丽安娜与卡琳呀,卡琳与亨里克呀,亨里克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约翰与卡琳呀,卡琳与玛丽安娜呀,卡琳与亨里克呀,玛丽安娜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玛丽安娜与玛塔呀,除开最后一场,其他都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点,最后的玛丽安娜与玛塔,像一段尾音呀,像镜中人走出镜子呀,才敢泪流。

,4,安娜的信出现在第七场,于是情势发生了扭转呀,这是一个坎儿。

,5,亨里克与约翰见面那一场,两人在用言语互捅呀,台灯摔在地上,灯光渐熄,又突然亮起,又突然熄灭,我他妈太喜欢伯格曼用的这个小技巧了呀,与此类似的还有《安娜的热情》里那个自房顶滚落的铁桶。

,6,EE出的碟片的花絮里有一段日本记者对丽芙厄尔曼的采访,她是滔滔不绝的谈论起他还有他的这部电影呀,声音里能听出情绪的激动,像一个在回忆自己初夜的新娘呀。

 3 ) 《萨拉邦德》短评续

非常典型的伯格曼主题。

家庭内部三代人之间的各种羁绊关系,回应的仍然伯格曼早年的创痛经验——所谓“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某种意义上),这是伯格曼自身的心理症候第n次在电影作品中的投射——但是这一部电影稍显单调和单薄。

看起来像是在法罗岛自己的居所取景——我想起了有人曾说伯格曼的九个子女中甚至有人都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这绝对是典型意义上的糟糕父亲与糟糕丈夫形象。

他无法面对生活中亲密关系,转而在作品中不断的塑造对亲密关系感到无助与障碍的主题——其实机敏洞察如伯格曼,他绝不是在人生的晚年才敢于面对自己,或者说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不过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容易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

此前的《秋日奏鸣曲》《呼喊和细语》都是非常有力和深刻的作品。

理解女性的男性艺术家寥寥,能够把这种理解到位地诠释到大荧幕上的导演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最近看了几部新浪潮的片子,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理解浅薄到难以置信)。

伯格曼算一个——虽然我们都知道,理解并不能等同于尊重。

 4 ) 老年人与时间

这部片子有不少惊艳之处,同时也留下许多遗憾。

当然,一部片子中只闪烁那么一瞬间的惊艳就足以成为让众人高山仰止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这部片子最另我觉得惊艳的地方莫过于它的前半段,或者是前三分之一。

随着剧情的推移,安娜的出现,安娜对丈夫,对女儿,乃至对整个家庭情感上的变化,这无疑是导演想要阐述的重点乃至高潮,但我认为,这让观众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家庭的某种特殊性上,就像看一个跟自己毫无关联的病态事物,其观看的动机与其说是猎奇而不是观众与其家庭的某种共同性,这降低了该电影的艺术性。

当观众一味陷入追寻“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悬念中时,这未必是件好事。

我要说的惊艳恰恰与这部影片的主线毫无关系。

而是在开头的前几个片段中,尤其是第一到第二个片段中散发出的对老年与对时间的精确体现,后得知导演在拍摄此片时已有84岁高龄,在观看过程中,我想如果导演还不足60岁,那无疑他是最天才的编剧与导演。

影片从展现玛利亚的情欲开始,这本身就非常棒,一个60多岁的老年女性,她的情欲就像是一个20岁的小姑娘那么热烈。

又是那么干净。

她改变了我对老年人形成地步入黄昏,一切都归于平静的刻版影响。

当看到这一段,我甚至有去拍老年人爱情故事的冲动了。

这极大地体现出人这种动物的某种美好特质。

当然更表现出女性心理上的某些不甘于随肉体之衰老而体现出的对时间的抗争。

老年人的爱情尽管与年轻时有高度的相似,但也同时大不相同。

这时影片的另一惊艳之处。

人生已经走完了大半。

自己已有孩子,已有孙子辈,他们的爱情或情欲是建立在某种自然结构之上的。

这主要通过玛利亚与约翰在阳台上的对话表现出来。

她们回顾人生,站在超越人生的角度。

曾经也许会纠结,痛苦的往事成为嫣然一笑地瞬间。

从而达成一种简单快速的共识。

当男人已无法具备当年的英俊,强壮和热情,而只剩一副自己都不好意思展现的皮囊时,爱情仍然继续,就像时间仍然继续一样。

如果还有机会再看一般此片,我会更加详细地阐述其他闪光点。

 5 ) Saraband

(说明一下,我忘记同名旧帐号的密码了,不得已开了个新的。

现在为了把我写的影评纳入新账号,只好出此下策,再贴一遍。

)伯格曼84岁高龄执导的片子,看得到伯格曼个人生活的影子。

同样八十高龄的Johan那种stubborn、刻薄、精明和控制欲,似乎是伯格曼某种性格特征的投射。

而Henrick与Karin父女间的掌控与反掌控、既爱又恨的情感,则让我想起Haneke的Piano Teacher里那对母女。

不同的是,Karin最终挣脱了父亲的畸爱,冲出樊笼,重获人生。

而Erika一边努力挣脱来自母亲的掌控,一边不由自主地陷入另一种权力争斗,最终沦为权力结构的双重牺牲品。

    Anna,伯格曼好像钟情于叫这个名字的女人。

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人似乎总是爱的化身。

在Cries and Whispers里,作为女仆的Anna用她无私的爱努力维护住主人一家行将瓦解的亲情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Anna的爱如同神的光,照射在每个人身上。

前一个Anna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部影片里的Anna却得到较好的结果,被两代人共同怀念和追悼。

连与她素未谋面的Marianne也不禁怀想:Anna经历过什么?

她走路的姿势怎样?

她笑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已经不在的人,仿佛一颗最精巧的螺丝钉,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钉在一起,不叫它们失散。

又像用圆规作图时那个不动的支脚,是一切的中心,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和她直间或间接有关,都受到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即便在死后,她仍然统领着房子里的每个人。

这一点又有点像《蝴蝶梦》那个从未出现过的 Rebecca。

伯格曼在片花里说,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与他最后一任妻子Ingrid 的去世有关。

那时,他对着亡妻的照片想,从此我再也见不到Ingrid了!

这样他开始构思这样一部电影。

凑巧的是,在影片里频频出现的Anna的照片,正是Ingrid本人的遗照。

在我想来,这是伯格曼刻意的精心安排。

Anna逝去,Johan家中所有的快乐都失去了,家庭面临分崩离析,每个人都感到孤独异常。

Ingrid去世留给伯格曼的大约也是此类感受。

那因为Ingrid而存在的完满世界,从此不再。

斯人已逝,情何以堪。

    有人说,伯格曼的电影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关于信仰的,主要是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的意义,人和上帝的关系等等。

二是关于人和人的交流、关系。

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 saraband这部影片里。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是,Marianne 在小教堂与Henrik无意相遇,那时Henrik在弹奏风琴。

随后,就在那个教堂的耶稣像下,Henrik表达了对亲身父亲的憎恨,并辱骂了无辜的 Marrianne。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这段情节发生前,镜头扫过教堂里的圣像,一切都显得那么圣洁、宁静、美丽,与随后Henrik因仇恨而扭曲的面庞、痛苦的眼神、以及诅咒的话语形成了无声的对比。

我想,伯格曼是绝望的,对神的万能,对人可以被拯救的信念。

对比《Winter Light》里,那因为神的沉默而痛苦的Ericsson,Henrik的痛苦是更无药可救的。

他已经决定彻底沉沦。

    Karin真的能把这个阴霾的家甩在身后吗?

她会为自杀的父亲回来吗?

伯格曼没有告诉我们。

我想这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露出一半永远比全部露出来要诱人,伯格曼在给扮演Karin的演员讲戏时,特别这样提到。

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个迷人之处。

 6 ) 2024.2.1

CC套装最后一张,这下知道为啥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被设为终点了,如果是这一部或者是AFTER THE REHEARSAL那么伯格曼晚期声明得扫地,本对伯格曼的敬意在看到CC最后面两张碟子的时候荡然无存,我的天呐妈的,唯一一部我看了前半部分我都不想带着尊重态度看的电影,这啥玩意儿啊前半部分,伯格曼真的老了,原来的摄影师是离职了吗?

整个在第六章巴赫前根本不能看,可以说完全就和个三岁小孩拍的一样平淡无聊,除了那段卡琳爆发具有戏剧张力,其余部分跟伯格曼剩余作品比起来什么鬼。

到了后半部分开始逐渐走回之前的风格,但是还是感觉这部作品有一点点过于简单,简约,所有人物关系和镜头都变得简练,充满着轻松的感觉,但这不是正面的,给我的只是一个老年导演的无力感。

(看到一半死亡搁浅2发新预告了我靠

 7 ) FIFF23丨DAY3圆桌《萨拉邦德》:浅谈老年伯格曼和中年伯格曼的区别

主持人:@鲍勃粥场刊嘉宾:@Her Majesty、@franzcopy、@Joeyside、@姜鸽特邀嘉宾:@子夜无人、@carter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鲍勃粥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鲍勃粥,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萨拉邦德》,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给了×。

年迈的伯格曼仍然执着于述说私人记忆,只不过他既没有办法吸引别人来听他讲,也没有事先询问别人愿不愿意听他讲。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给1星。

满心期待伯格曼的封箱大作是个什么顶级奢华的观影体验,结果上来先被古典音乐吵死,后被父女近乎乱伦似的关系恶心死,最后被导演自我陶醉式的高潮熏死。

我看真的就算了吧。

(给1星是感觉比《座头市》要好点,我真的太讨厌《座头市》了,而且要给伯格曼面子,对不对?

)场刊嘉宾 姜鸽2,伯格曼没看过几部对他也不怎么了解。

这部片get不到又或许没看懂吧,就有种文字电影的感觉。

场刊嘉宾 Joeyside2,我的评价是伯格曼越拍越差。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萨拉邦德》我不忍心给低分,看到乌曼和约瑟夫森年迈的面庞和氤氲的双眼我真的很感慨,其实还是因为我很喜欢《婚姻生活》罢了。

其实萨拉邦德又让我想起来了,其实伯格曼还是很值得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可惜了。

主持人 鲍勃粥(怎么没人喜欢)那这部老年伯格曼与中年伯格曼相比,差在了哪里?

它如何很伯格曼,又如何不伯格曼。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伯格曼是舞台剧戏剧出身的,他中年的时候其实很外放很肆意,把舞台和文本和镜头结合的很好,然后到了中老年开始执着于舞台,老年后更执着于文本了。

主持人 鲍勃粥那么《萨拉邦德》的舞台感体现在何处,没看过很多伯格曼的朋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核心是不变的,都是私人记忆生成宏大课题。

只不过中年作品会用一点儿影像表现手段,老年作品不怎么用了。

(但是并没有极简到实验作品,这是晚年伯格曼的不彻底性)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感觉那对父女的情节很舞台剧,从场景的布置和镜头选择,再到这两个主人公的肢体方面,尤其是那个女儿回家脱衣服脱袜子,真的就是舞台剧本剧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我的感觉是伯格曼壮年时还能有力去讨论一些宏大的问题,比如宗教与人,内心苦楚与道德。

主持人 鲍勃粥不像老年戈达尔(误)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戈达尔部部都很实验,伯格曼除了《假面》部部都不彻底。

主持人 鲍勃粥《假面》我个人认为去头去尾其实蛮类型的,不过先暂且不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伯格曼壮年的时候文本创造力输出力很旺盛。

场刊嘉宾 franzcopy感觉导演老了都喜欢在电影里映照自己,可是伯格曼的映照真的呕。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老而弥坚的导演很少吧,连性功能都要退化,何况是导演才能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老东木slay,我感觉老东木直到现在他的精子都还有活力可以生孩子。

主持人 鲍勃粥那么关于父母-儿女在这部中的身份的转换,迭代,大家有何看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对剧情没有任何看法,他的私人记忆和我有什么关系(不是)场刊嘉宾 franzcopy不知道,我觉得那对父女那段又多余又恶心,不如看两个老夫妻一直回味了。

场刊嘉宾 姜鸽两代验证父权彻底没落。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其实伯格曼的电影里我还是觉得母性大过天,《在小丑面前》里也是小丑的乳房,作为男主角想象的空间。

场刊嘉宾 franzcopy感觉整部电影安娜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她全程只有一张细思极恐的照片,那个照片好适合出现在恐怖片里啊(不是)。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萨拉邦德》和《婚姻生活》一脉相承,都是女人的隐忍,无限包容男人,这让我觉得恶心,三十年后还要去安慰一个老小孩,女主角觉得男主角还需要她,圣母和巨婴的故事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这就是)伯格曼结五次婚的原因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所以伯格曼电影里的女演员很出彩,因为她们被赋予了很强烈的神性。

场刊嘉宾 franzcopy但是这个女儿很糟糕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这种关系有多大程度上是伯格曼自己家庭关系的写照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只知道《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伯格曼童年的写照。

主持人 鲍勃粥《萨拉邦德》在我这倒也不算五星,但是应该至少也有四星。

首先我很喜欢私人化的东西,我觉得只有私人化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独特的且有价值的(至少在类似的家庭为核心的影像中),不同身份的缺失和填补(在场与不在场,譬如老年夫妇女方女儿的缺失使得她对男方的孙女关爱有加,且基于孙女母亲的缺失),情感的转移(父权从妻子去世后转向女儿),虽然稍显生硬,但这种双重性依然称得上有趣。

本质上此部作品仍然在讨论一个宏大的问题(即便很多人,包括圆桌嘉宾们,不认可),既是“爱”与“权力结构”(福柯一般的)不可分割的共构(并且可以超越代际来实现)。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大部分大师都是很私人化的,但是伯格曼不一样,他触碰了一些电影伦理问题,所以观感很奇怪。

主持人 鲍勃粥我觉得任何先入的伦理都是无效的(当然这也是我本人的观点,即一切既存的道德和伦理本身也是一种中心化的结构,不应被作为批判时的证据,艺术家的任务之一则是突破)。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不是道德伦理,是电影伦理。

电影伦理就是说一个电影的创作者,有没有权力把自己过于私人的感受、故事、想法以直接言说或者呈现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换句话说,我们作为观众,凭什么要听你在我耳边说关于你自己的东西,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

电影的导演有权力让观众听他讲述自己的私人记忆吗?

他怎么讲述才有权力呢?

这就是电影的伦理问题。

这是我以前思考的东西,伯格曼有些电影用一些风格化的影像手段把这个问题遮盖住了,比如《假面》,但其他的一些电影就未能做到,所以那些电影观感就很奇怪。

我举个例子《四个春天》就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我对此非常不认可,罗兰巴特早在60年代就宣告作者已死,我们的解读与诠释可以绕过作者的本意(譬如我们在这里瞎比比,但没有任何人试图去看伯格曼的自己写的资料来印证我们的观点,不是吗),那么同样,作者在创造时又为什么必须考虑观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不是有没有权力的问题吧,最主要的不是你看完之后能不能感受到的问题吗?

导演可以在他的电影里讲述一切啊,但是你可以不看啊,或者看完之后大骂啊,但是不妨碍他去讲啊场刊嘉宾 Her Majesty违反了也可以有人喜欢嘛,这是一个问题。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不能立场先行觉得导演没有这么权利,我还是觉得不是权力,是权利。

场刊嘉宾 Joeyside《四个春天》并不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类似的问题,回忆录作为一种体裁,或者去世后被公开的日记,是否都违反这种伦理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文学和电影不一样。

主持人 鲍勃粥“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

”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个无法被证实的假设,即伯格曼是否假设了观众会“感兴趣”,第二个假设是你作为观影个人可以代表“观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电影伦理这个理论是学术界公认的吗还是有一派人所持有的观点?

我不知道所以问一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有一派人(这么认为)。

场刊嘉宾 姜鸽他有钱爱咋拍咋拍。

主持人 鲍勃粥无论是年代,还是国别,还是观影媒介,他的“观众”与我们都有很大的鸿沟,我们如何以“Outside”的角度来对其存在本身进行批判,我觉得是非常不恰当的。

这个(电影伦理)我不了解,能举几个学者的例子吗?

我想仔细读一下,我确实没太有听说过。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和我讨论的不是一个话题。

主持人 鲍勃粥那请你再仔细阐述下你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不一样。

场刊嘉宾 Joeyside如果创作者一开始的创作目的是绞尽脑汁想如何让观众感兴趣而完全不倾入自己的私人情感和热力的话这和20、30年代的好莱坞和现在的流水线漫威没什么区别了。

我始终认为创作应该是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创作应该是私人的,但是一旦作品产生,导演就不具有任何掌控能力。

作品论作者、观众 社会有同等解释作品的权利。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私人化和电影伦理完全是两个问题。

好了,我不想说了,这个理论不是我发明的,主要电影书看了一些,我忘了是谁说的,我只是在这里表示一下,我未必百分百赞同,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场刊嘉宾 姜鸽《迷失东京》也挺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是的,但是她用私人的故事聊了普世的困境,从有趣的故事变成了卓越的道理,再通过影响 让卓越变成伟大。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8 ) 我们都想有个安娜

素养不够,理解浅显,欢迎交流。

这部电影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很独特,是玛丽安打破了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进行对话。

后来她回忆着照片,突然想去看看老情人约翰。

后来约翰像个孩子一样,寻求母亲一样的安慰,问玛丽安为什么来找她,玛丽安说:“我听到你在叫我,冥冥之中感觉你需要我。

”当玛丽安来找约翰时,玛丽安期待着甚至是索求着约翰的亲密的动作和回应。

但是约翰透露出的空虚和寂寞,让玛丽安仿佛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

安娜像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完美女人,能够看透人性,容忍和包容一切男人的幼稚。

正如玛丽安在教堂与亨利告别后,望着墙上的耶稣形象。

所有的人一开始都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家人,玛丽安不了解自己的女儿,约翰不了解自己的孙女,亨利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卡林不了解约翰。

影片的最后,玛丽安去看望了自己女儿,自私的约翰突然感受到了卡林的内疚感情的强大撕裂感,亨利只身一人在世上无法忍受空洞的寂寞和孤独,卡林本可以变成安娜,但曾经获得过安娜爱的她获得了更大的勇气跳脱出了桎梏牢笼望着安娜平和的面容,他们在向往,在怀念,在渴求着一种幼童般追寻温暖的本能。

玛丽安后来去猜测模仿安娜的想法和行为。

没头没尾的一点想法。

我们都是孤身一人的活在这世上,有的人能像卡琳一样找到热爱的事业和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忙忙碌碌也同时忘记了爱的回应,以为过着毫无意义的人生,无头苍蝇般找寻着那一个完美无缺的安娜。

 9 ) Self

-not clear, but clear-make film into the equal eternity to the oil painting in the rena-every character is living life and sincere and deep. They got they own animal nature and humanity but they listen———the truly soul to soul. -every line is deep but not phony (just like most of art movie es.C) each of them is so natural. Berg allows every natural imperfections, every natural phenomena (eg. not make the 獵奇的 人物背景,不求食人間煙火,只是把合理性建構平實,令內容更自然地平鋪行進)-Just make nature nature, allow nature nature then the remain is about “US”.-the music is not for sensational, is fictional to the support narrative itself but different than the movies of nowadays which is to establish some scenes in some way.......the whole combination of the movie is eternally harmonious just like the Rena time.- He is born to establish the things. Thanks for the guidance——you guys.-「天才,是神對人類的洩題。

They shows, and we discover the “rules” to build to the future. 」

 10 ) Saraband

Saraband伯格曼84岁高龄执导的片子,看得到伯格曼个人生活的影子。

同样八十高龄的Johan那种stubborn、刻薄、精明和控制欲,似乎是伯格曼某种性格特征的投射。

而Henrick与Karin父女间的掌控与反掌控、既爱又恨的情感,则让我想起Haneke的Piano Teacher里那对母女。

不同的是,Karin最终挣脱了父亲的畸爱,冲出樊笼,重获人生。

而Erika一边努力挣脱来自母亲的掌控,一边不由自主地陷入另一种权力争斗,最终沦为权力结构的双重牺牲品。

Anna,伯格曼好像钟情于叫这个名字的女人。

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人似乎总是爱的化身。

在Cries and Whispers里,作为女仆的Anna用她无私的爱努力维护住主人一家行将瓦解的亲情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Anna的爱如同神的光,照射在每个人身上。

前一个Anna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部影片里的Anna却得到较好的结果,被两代人共同怀念和追悼。

连与她素未谋面的Marianne也不禁怀想:Anna经历过什么?

她走路的姿势怎样?

她笑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已经不在的人,仿佛一颗最精巧的螺丝钉,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钉在一起,不叫它们失散。

又像用圆规作图时那个不动的支脚,是一切的中心,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和她直间或间接有关,都受到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即便在死后,她仍然统领着房子里的每个人。

这一点又有点像《蝴蝶梦》那个从未出现过的Rebecca。

伯格曼在片花里说,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与他最后一任妻子Ingrid 的去世有关。

那时,他对着亡妻的照片想,从此我再也见不到Ingrid了!

这样他开始构思这样一部电影。

凑巧的是,在影片里频频出现的Anna的照片,正是Ingrid本人的遗照。

在我想来,这是伯格曼刻意的精心安排。

Anna逝去,Johan家中所有的快乐都失去了,家庭面临分崩离析,每个人都感到孤独异常。

Ingrid去世留给伯格曼的大约也是此类感受。

那因为Ingrid而存在的完满世界,从此不再。

斯人已逝,情何以堪。

有人说,伯格曼的电影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关于信仰的,主要是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的意义,人和上帝的关系等等。

二是关于人和人的交流、关系。

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 saraband这部影片里。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是,Marianne 在小教堂与Henrik无意相遇,那时Henrik在弹奏风琴。

随后,就在那个教堂的耶稣像下,Henrik表达了对亲身父亲的憎恨,并辱骂了无辜的 Marrianne。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这段情节发生前,镜头扫过教堂里的圣像,一切都显得那么圣洁、宁静、美丽,与随后Henrik因仇恨而扭曲的面庞、痛苦的眼神、以及诅咒的话语形成了无声的对比。

我想,伯格曼是绝望的,对神的万能,对人可以被拯救的信念。

对比《Winter Light》里,那因为神的沉默而痛苦的Ericsson,Henrik的痛苦是更无药可救的。

他已经决定彻底沉沦。

Karin真的能把这个阴霾的家甩在身后吗?

她会为自杀的父亲回来吗?

伯格曼没有告诉我们。

我想这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露出一半永远比全部露出来要诱人,伯格曼在给扮演Karin的演员讲戏时,特别这样提到。

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个迷人之处。

《萨拉邦德》短评

凌晨看完,頭暈目眩,最動容的是那雙眼睛特寫里的愁緒、不安,似孩子般的乞憐。沒有感受到所謂的和解或是醒悟,我反而覺得更像是一種「不得不說」,這痛苦我不吐不快,關於家庭的秘密,潛伏在樂章里。

9分钟前
  • f.
  • 还行

30年后的自己来看看30年前的自己

10分钟前
  • 刹那。
  • 推荐

廉颇老矣...

15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老不正经!

18分钟前
  • George
  • 推荐

婚姻生活的续集,讨论的是家庭关系里的永恒亲密不可得。最后十分钟五星。三十年后,老年的Marianne和Johan裸身相拥。他们计划了一趟永远不会实现的去Florence的旅行,他们承诺会继续联系,他们也通过话却渐渐消于无声。No matter how close we are, we both have our own fights in life.

19分钟前
  • Merlot
  • 还行

几乎是文本电影 然而非要这么说的话 本来不错的文本就不够好了

21分钟前
  • 青稞先生
  • 很差

所有的亲子关系都有害。所有的触碰都是惊扰。只有死亡和剧烈的痛苦可以让我们在脆弱中敞开片刻。隔阂的婚姻导向仇恨的父子,并继续在下一代延伸出病态的控制欲,而整部电影最浓烈的爱和所有怀抱希冀的目光都投向安娜,那道早已死去的泡影。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呢?要么无知地苍老,要么逃。越远越好。或许真的是部私人又自我的伯格曼吧,我只是对那些不喜欢的人恼恨又羡慕。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大概不错吧。特写像面镜子,让我看见最丑陋的自己。

22分钟前
  • 消亡之人
  • 力荐

伯格曼最后一部

23分钟前
  • Puff
  • 还行

他已经七十几岁,终于能够面对自己,能够对着镜子展示并看清楚自己的恐惧与挣扎,并毫无掩饰地示弱,寻求原谅。

24分钟前
  • 不忘初心
  • 较差

不是我最爱的伯格曼,但关于人与人情感的刻画依然令人动容。这种情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疏远,也包含着扶持、和解、解脱,这似乎是伯格曼电影一辈子的主题,怕也是李安喜欢他的原因。看着那些演员逐渐老去,容颜不在,也特别令人感怀。

29分钟前
  • 菜根
  • 推荐

可以🉑

30分钟前
  • 推窗风来_
  • 较差

我丢!困死了。

32分钟前
  • 蛾綠
  • 较差

共情比较弱又大量台词输出的“话痨”片我一直get无能,包括广受好评的爱在三部曲。而且我始终觉得,成为一个嚎啕的小孩子以及做一个焦虑的中年人大概率没得选,但是要不要成为一个xxx的老人你很大机会有得选,甚至可以选择不做。

33分钟前
  • 说明书
  • 还行

乌曼在伯格曼的电影中老去。两个老人相见的场景使我泪流满面。丽芙乌曼温柔的声音还是一样的,她握住约翰因为年老而控制不住抖动的右手,和他一起在隐秘的森林里度过最后一段时光。三十年前对方的背叛带来的怨恨都被死亡逼近的恐惧代替而和解。临走前虽然都说常联系但心里已经知道这是最后的永别。这一代人的故事完结了,下一代艾瑞克和他的女儿的情感纠葛依然如火如荼地延续着……

38分钟前
  • 芦花的秋天
  • 力荐

开场看到老去的丽芙乌曼忍不住惊讶,从一个人的青年看到老年,电影无形中带我穿梭过去与未来,看到她那双始终未变的蓝眼睛时才意识到伯格曼从来都没离开过生活,即使是神与宗教也仍然捕捉人性。在他的电影里每张脸都是有故事的,每条皱纹在下一秒似乎就要变形冲到荧幕前瞬时面目全非。死亡的如影随形笼罩在活人身上,到底要如何展开新生活?冷漠置之没有用,偏执地怀念也没有用,安娜比活着的时候更有存在感,而两具已经老的毫无美感的身体赤裸相对时会想起年轻时肌肤相亲的温度吗?人老了身体逐渐缩小,变得像婴儿一样

42分钟前
  • 阳光智慧少年
  • 力荐

《愛在午夜希臘時》:生活。《麥迪遜之橋》:生活後。《夕陽舞曲》:後生活。

44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笑对生活是一种态度,善待人生是一种境界。感恩拥有的一切,珍惜身边的朋友,享受每天的阳光,快乐无忧地生活,就是最美的时光。感恩所有的遇见。

49分钟前
  • 爱吃水蒸蛋
  • 较差

干瘪的电视电影,对之前成功作品的机械重复,伯格曼晚年的失败之作。

50分钟前
  • 惊奇少侠
  • 较差

心灵的深度交流,对人的心理刻画和家庭关系的描绘细致入微。缺点是太长,枯燥,像哲学课,深度有但缺乏故事性。总是大量对话,人物也没多少动作,环境也很单调,没多大兴趣往下看。坚持着看完了。

52分钟前
  • wlaurelw
  • 还行

嗯,是真的看不懂

54分钟前
  • Gionz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