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电影,都要感叹一次他大师级别的掌控力,同样是将概念转化为故事,再将文字故事呈现在镜头里,这位西班牙电影导演,用他浓郁的色彩,不断的刻画着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角色们。
他镜头下的女人们,看起来更加立体动人、情感丰沛,即便被婚姻、社会,甚至被命运抛弃,也能在时间的历练后,坚强的站起来,独自回到原地,勇敢地面对过去与现在,重新走进自己的未来。
这一次他的新片《胡丽叶塔》,又一次带领大家走进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主要角色的年龄跨度从25到40岁。
影片的“揭幕”镜头,是近景的红色“幕布”,其实是女主角:胡丽叶塔胸前的红色衣裙。
在导演自述里,他特意讲述了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及其重要的含义。
红色的裙褶下,隐藏的是胡丽叶塔的心跳,轻微的呼吸运动,让镜头前的红色褶皱不时颤抖。
紧接着,一座手掌大小的陶土雕塑被放到了镜头前,同时也是胡丽叶塔的胸前,然后被她用心的包裹了起来,镜头拉远,我们才看到了影片女主角:胡丽叶塔的全貌,她坐在书桌前打包行李,准备搬家,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导演阿莫多瓦这次要讲述的,是一段有着沉重心事的女性故事,她的心跳成为了镜头里看不见元素。
每一次她在镜头中的沉默,她的心脏都在跳动,感知了这一点,再看阿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特写,令人更能感受到她们的忧郁、失望和心碎。
这也不难理解,戛纳电影节时,该片的宣传纪念品,就是一枚做成心型的U盘,上面还刻着影片里,男主人公的纹身图样。
而导演说,他给到影片原声配乐的要求,也是心跳的感觉。
这部电影同样有关于母性主题,这也是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从未偏离的母题。
影片中的女主角:胡丽叶塔是古典文学的老师,她曾对雕塑家艾娃说:“The gods created men and other beings with the help of clay and fire.”。
而艾娃在胡丽叶塔第一次看到“坐着的男人”雕塑时说:“它比你想象的要重,因为我用金属做内里,用陶土做为皮肤。
”。
在导演阿莫多瓦看来,女性不仅仅创造了生命,更是她们塑造了男人的一生。
影片中,艾娃创造了“坐着的男人”雕塑,而胡丽叶塔则是用一生温柔的包裹它,预示着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共同经历的故事。
在男人生命中走过的女人们影片中的男主角苏安,是一个在不同女性之间流动的角色,他的前妻死于疾病,他与艾娃一直有着身体关系,后来又在火车上邂逅了胡丽叶塔,在胡丽叶塔怀孕后,与其结婚生子。
当胡丽叶塔准备回到学校教书时,家中的保姆对她警言,同样的事情还会发生。
而苏安的纹身,也表述了同样的含义。
两任妻子的首字母中间,是一艘帆船,即是苏安渔夫职业的代表,也是他在女人之间游走象征。
这何尝不是比喻了婚姻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每个男人的生命里,不断的有不同的女人来了又走。
当然这是从男性为主的角度来看,由于男性的生理特点,在如今的社会里,即便年过花甲,只要有着一定的生活基础,他们都更容易再一次走入婚姻,不可否认,相比同年龄的女性确实要容易得多,而他们总是在积极的寻找新的伴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胡丽叶塔的老家。
病重的母亲只能卧床被关在屋子里,而父亲却与家中年轻的保姆走到了一起,在母亲过世后,还为她添了一个弟弟。
当胡丽叶塔回家看望母亲时,特意与母亲同睡一床,共渡了一夜,她感受到了母亲孤独的未来。
当母亲在胡丽叶塔的打扮下,衣着靓丽的站在庭院里,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年轻的保姆一起种地玩笑,就只是那样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
这样的事情,周而复始的发生,似乎从无改变,也从无例外。
生命中死亡与爱情的对话影片中一段婚姻的结束,也是另一段婚姻的开始。
而更为戏剧性的是,影片中死亡与新生的交替,成为了改变胡丽叶塔命运的关键因素。
导演阿莫多瓦说火车是他最喜欢的影像符号,于是胡丽叶塔重要的人生旅途,就被放置在了火车上,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命运。
在这趟列车上,她第一次遇见了死亡,也同时邂逅了爱情。
导演说,这是死亡与爱情的对话,也是生命开始的起点。
在这天夜里,一位陌生的乘客选择了在铁轨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胡丽叶塔在自责之余,同苏安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且在当晚怀上了未来的女儿安蒂亚。
同样,在苏安重病的妻子去世的当晚,胡丽叶塔来到他家,晚上与苏安做爱,两人决定结婚生下孩子。
在胡丽叶塔的故事里,死亡总是来得令人猝不及防,而爱情总是能安抚人心,直到苏安的意外离去,她才被彻底的抽空,成为了没有灵魂的躯体。
三次别离与三段故事这部影片的故事脚本,是导演阿莫多瓦根据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三个短片故事改编而来。
爱丽丝·门罗也是第十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电影的故事中,有着三场重要的别离,分别是火车上的陌生男子、出海前的丈夫、以及出远门前的女儿。
而这三个人对胡丽叶塔的一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出现在胡丽叶塔从女孩儿、到女人、再到母亲的三个不同阶段。
而胡丽叶塔在经历前两次的离别和追悔后,在第三次见到女儿离开时,才有了对失去身边人的警觉。
可惜,胡丽叶塔一直以来,在与人沟通的部分是逃避和失语的。
面对火车上来自陌生人的问候,她冷漠对待,起身离开。
面对丈夫的解释和恳谈,她选择躲避出门。
而她这两次的逃避,都带了沉重的后果,让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以至于整个人彻底的垮掉,从而更没有勇气同自己的女儿提起。
于是,她和女儿之间的沉默和失语,最终也导致了女儿的不解和出走。
胡丽叶塔一度彻底的失去了所有,12年后,当她再一次决定面对过去,重新寻找女儿时,她找到了事情的关键。
她选择把自己的过去都写下来,写给自己的女儿看,让她知道那些,她早该知道的,自己母亲的过去,弥补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空白。
而故事的转折,也发生在胡丽叶塔搬回马德里的老公寓,走在熟悉的街道,遇到故人,进而才寻回了女儿的消息。
最终在多年前的公寓地址,等到的女儿的来信。
导演阿莫多瓦在阐述中说,他是个相信重复和排演的导演。
人们总会在生活过的地方,不知不觉的重复很多相同的境遇,就像生活让我们在重大的不幸来临前,有机会提前预演一样。
重拾对人对话的能力胡丽叶塔喜欢香草的白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抑制情感的颜色,这也是她性格里,压抑情感不善沟通的外延。
当女儿为她在马德里租下公寓时,里面是花色鲜艳的壁纸,女儿和朋友都非常喜欢,而胡丽叶塔却说,要把墙纸换掉,最终被她涂成了香草白。
而胡丽叶塔在女儿离开后,搬家到了陌生的街区,新公寓里也是白色的简单设计。
直到她选择搬回老公寓,看到原来的落地窗里,老旧的壁炉,在经历了三次别离后,胡丽叶塔决定不在逃避,拒绝了和新伴侣去葡萄牙的邀请,开始一个人在公寓里,书写过去,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如今的都市生活和城市家庭里,那些生命中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往往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在我们的生命里渐行渐远。
这也是影片在试图表达的社会议题和家庭关系。
当胡丽叶塔变成了母亲,带着女儿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时,她才能体会到母亲的悲伤。
而当胡丽叶塔女儿在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时,时隔十二年,她才给母亲寄去了第一封信,表示自己懂得了母亲失去亲人的心情。
在女性的情感关系里,这就像是一个轮回,只有当在生命的旅程里,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和情感时,人们才能自然的相互理解,不需要更多的言语。
在这之前,沟通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情感的断层。
影片讲述了一个母亲被女儿抛弃了十二年的故事,却没有过度的渲染悲伤的情绪。
导演说他要表达的是事情发生的本身,而不是去强调事件中的人有多痛苦,因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周遭不断的上演着。
影片中最佳剪辑的瞬间,也成为了该片的海报创意。
当女儿掀起母亲头上浴巾,母亲一下子变成了中年人的模样。
而在海报上,是胡丽叶塔自己揭开了浴巾,下方是人到中年被离别命运纠缠到老,有些失落的自己。
无论是借助他人还是自己之手,我们就是这样在他人和自己的注视下,逐渐老去的。
阿莫多瓦用这部电影,将三个故事,放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上,讲述了一个女人在生命不同的阶段里,当身边的亲人都不断的离自己而去,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你要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事实,又该如何与他们相处,胡丽叶塔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参考英文资料:Press notes JULIETA最后推荐《胡丽叶塔》的原声专辑里面有一首Si no te vas 非常好听虾米上搜索Julieta即可 2016年10月19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文/杨时旸)胡丽叶塔在自己的前半生中,不断地“失去”,失去母亲,失去父亲,失去丈夫,又失去了女儿。
这其中,有些是因为亲人亡故,有些是因为自己主动逃离,而有些则是某种程度上的被他人厌弃。
这些“失去”以一个个段落的形式发生于胡丽叶塔的生命之中,有些看起来无关紧要,有些则刻骨铭心。
最终,这些抛弃、逃离与躲避,让胡丽叶塔这个角色逐渐脱离了个体本身,演化成为了某个时代中整体意义上、普遍的女性角色的代言,她的孤独、找寻和迷惑,成为了一种哲学探寻和对于自身身份的拷问。
据说,最初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沉寂》,后来因为和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撞了名字才改名为《胡丽叶塔》。
其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如这部电影的原作《逃离》更为恰当。
《胡丽叶塔》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集《逃离》中的几篇故事。
在那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之中,门罗的作品总散发着一种家常琐碎中的惊心动魄,那些表面上的安宁和内心深处的风暴,以及向往未知和逃离桎梏的愿望,都弥漫在那些短短的故事中。
而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在电影中把这种特征展露无虞。
阿莫多瓦特别善于处理某种带有稍许神经质的悬疑感,那些层层递进的弦乐和画面中各种带有象征意味的重重拱廊、窗外的大海都在氤氲着不安的气氛。
他用这样的方式,把生活中沉闷又令人心碎的别离演绎得悬念迭起。
有时,它会让你想起他之前那部著名的《吾栖之肤》中的感觉。
《胡丽叶塔》的故事主线其实非常文学化,胡丽叶塔已入中年,即将离开马德里去和男友开始崭新的生活,她想忘掉这里的一切,不再回来。
但是在街头偶遇了自己女儿儿时的一位玩伴,说起不久前在国外碰见了自己的女儿,这让胡丽叶塔改变了主意,决议留在马德里,并且搬回年轻时居住的房子。
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胡丽叶塔的女儿已经多年杳无音信。
在她看来,女儿和自己毫无缘由的断绝关系,是莫大的耻辱,这是她生命中最深重的秘密。
胡丽叶塔在旧居期盼女儿的消息,并开始写那些无处寄送的信件,对女儿写下了一切自己未曾告诉她的往事。
故事就在当下和过去的经历之间切换,你会看到现在笃定的胡丽叶塔年轻时所经历的一切不平静的往昔。
门罗的原著中,女性主人公有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疏离气质,她想逃离自己的家庭,寻求某种未知的、与已有经验决然不同的生活,电影中的那种疏离感相比于原著,稍弱了一些。
但胡丽叶塔生命中的几次分离,放诸在一起,也依然拼凑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况味。
当年,胡丽叶塔作为一个年轻女孩,曾经离开了自己生病卧床的母亲和靠农耕为生的父亲,去往远方,研究文学,以代课谋生,然后在火车上邂逅一段爱情。
这几乎成为了某种浪漫主义的样本,婚后,她的丈夫因为和自己儿时的玩伴的暧昧关系触怒了胡丽叶塔。
一场争吵之后,男人冒着暴风雨中出海,丧命海上;而之后,自己的女儿成年之时,就以去静修为由就此再无音信。
这三场离别颇具意味:第一次,是少女时代的“逃离”,那是一种主动的逃逸,带着某种寻求和希望;婚后丈夫和自己的离别看起来是一场意外,但实则是某种隐藏多年的内在冲突的爆发,当年浪漫的邂逅变成长久的陪伴之后,形成了某种新的桎梏,相较于年轻时从原生家庭的逃离,这一次则代之以争吵,丈夫成为了离开者,而最终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收场;而第三次,女儿则成为了自己年轻时的镜像——以更决绝的方式,切断了所有联系。
自己当年的身体逃离但精神在场,她和父母尚有联系,而自己的女儿则阻断了一切,抹除了所有痕迹,她的逃亡显然比胡丽叶塔年轻时走得更远。
从某个角度上看,这时隔数十年的两次逃离成为了轮回和报复,也是两代女性身份觉醒和找寻的殊途同归。
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无法冲破的隔阂,隔阂存在于于代际之间,存在于生活的迷障,存在于时代更迭的缝隙。
一代代女性奔跑和逃逸,得到新生也面对孤独,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
最终,那对母女因由一种惨烈的意外原因重新建立了联系,只是,他们的重逢又能否破解隔阂呢?
那些奔逃的女性,最终是否会向着他们逃逸的方向折返呢?
安蒂亚在父亲死后迅速长大,还未来得及消化失去父亲的悲伤便要开始照顾陷入情绪黑洞形容枯槁的母亲,与血亲疏离又失去丈夫的母亲胡丽叶塔和女儿安蒂亚如同安蒂亚与碧亚的关系一样,彼此是唯一的救赎般的存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最终以厌倦了当安蒂亚的“圣母”的碧亚的逃离走向破败的边缘。
碧亚走后的安蒂亚意外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对母亲的怜悯与同情化为了满腔恨意,恨她害死了父亲,害的她的童年草草收场,让那年夏令营的美好时光变成了碧亚噩梦的序章,被愤怒蒙蔽心智的她学着碧亚的样子也策划了一场逃离。
再一次出现的碧亚又成为了这对母女的链接者,往事袭来,互相假装对方不曾出现在自己生命中才得以构建起的完美生活分崩离析,胡丽叶塔回到了旧时的公寓靠回忆过活,远在瑞士的女儿导演虽并未着墨,但想必也和母亲一样经历着内心的炙烤,在漫长岁月中感受过与爱人的甜蜜温存,与孩子的舐犊情深的安蒂亚的想法或许早已改变,可这么多年过去,早已失去了重拾旧好的勇气,孩子的死亡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神启,是时候回家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要帮助另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团圆了。
一头发情的鹿一个离群的胡丽叶塔一个卧轨的老头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预言一个捕鱼的丈夫死在海浪里一个栽进命运漩涡的女人一头出逃的鹿一个出走的安蒂亚一个困惑以致寻死的老头一个躁郁不堪假装坚强的女儿一个雨天出海的父亲死在风暴里一个决定逃离命运的女人风暴是红色的刺青胡丽叶塔的第二次分娩安蒂娅的茧我们都是走丢的鹿我们都是渴求他人倾听无果的老头我们都死于那场风暴你变成了我你的缺失占据我的生活你摧毁了它可是我爱你我们都是红色的我们分明是同一个人又谁都不是那头鹿 叫偏执那个老头 叫不死的欲望那场风暴 叫一生“我想看到你 出现在雨中寻找一个容身之所这个容身之所就是我的家”
《胡丽叶塔》的主题是情感洁癖,导演想表达痴情的品质也许会消失。
我们的下一代在信息海洋中成长,短视频冲刷和稀释着他们的情感。
相较于前人,我们已变得滥情和麻木。
情感洁癖者的孤独寓言《胡丽叶塔》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我看来,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与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具有相似性。
这两部作品都旨在传达一个核心观点,即那些极度痴情和直白的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乃至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世纪中,都可能会成为一种稀缺的人种。
大部分人都会变得精于算计、表里不一,然后把心机深沉、阳奉阴违包装成一种美好的品德,来处理职场、处理母女关系、处理爱情。
这或许就是许多人并未深刻理解贾樟柯所言《风流一代》是留给时代的作品的原因,大家所处的时代,都还在羡慕那些善于利用阳奉阴违的成功者。
在此,我也做出一种预测:若此视频留存五十年之后,痴情和直白将成为一种极为罕见的品德。
观看《胡丽叶塔》后,我深感这部作品之于阿莫多瓦,犹如他遍尝各地佳肴后,再次品尝到母亲从小为他制作的刀削面。
当然,由于我的母亲来自山西,我可以说这种刀削面极具本真之味,简约而不简单。
然而,若一个人的母亲并非来自山西,他或许只能品尝到挂面了。
1. 《胡丽叶塔》与《风流一代》不可否认,《胡丽叶塔》是阿莫多瓦所有作品中最为简单、质朴的一部。
其故事内核摒弃了他以往作品中那些奇情爱恋的元素。
例如,世界上有多种人物关系,如A与B、A与C、B与C等,乃至更为复杂的组合形式,阿莫多瓦在以往的作品中已将这些人世间的各种情感关系悉数呈现。
我认为,需要有一部作品来探讨,在一个彻底开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地爱任何人时,这个世界将会呈现何种面貌。
是彻底的幸福,还是也会存在问题。
阿莫多瓦的电影《胡丽叶塔》认为,这样的世界将会缺乏一种冒险精神,缺乏一种痴狂的爱,缺乏为爱发疯的可能性。
这些品质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极为稀缺。
因为当人们接触的信息日益增多时,人的情感可能会变得麻木。
近期,我的母亲从山西来北京,我们带她品尝了各地的美食。
例如,那天我们吃羊蝎子时,我向母亲解释了为何这种脊柱上的肉被称为羊蝎子。
她对此感到新奇,觉得未曾见过,充满了新鲜感。
北京有许多浪漫的地方,夜景尤为迷人。
然而,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2013年初来北京时的那种感觉。
但是现在,我对北京的浪漫,已荡然无存了。
吃完羊蝎子那天,还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争执,而且那天还是我的生日。
我很感慨,我们的下一代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淹没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小时候,一年可能只看几部动画片,且一部动画片可能有上百集。
而现在的小朋友则不同,他们一晚上就能刷很多短视频,接触到的类型和内容可能成千上百。
陈丹青在聊天中提到,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一整代人的注意力已不如以往那般专注。
但这并非问题,因为这一代人就是在海量信息中生存下来的。
相较于100年前的人,我们已经是极度开放、洒脱的一代人。
几百年前的经书,信息量和逻辑性都远低于当今。
几百年前的人,如李白,可能会为一句写得特别好的诗高兴一个月。
而今天,我们在朋友圈里编写一句精美的140字文案,或许只能让我们开心半天、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
因此,观看《胡丽叶塔》和《风流一代》后,我深感拥有痴情品质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
2. 海量信息中的情感麻木今天是2024年12月17日,我记录的电影是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
这部电影颇为奇特,相较于其他电影,它并不容易找到观看途径。
我费尽周折才找到《胡丽叶塔》,而且其字幕特别小,位于电影屏幕下方的一行,几乎难以看清。
然而,《胡丽叶塔》并非一部难以传播的电影,它反而是一部极为正常的电影。
其故事中并未出现那些复杂的情感关系,如AB、BA、ABC等。
《胡丽叶塔》激发了我的一种想象,这种感受与观看《风流一代》时相似。
当时,我并未在关于《风流一代》的日记中记录下我的想法,但那时我就有一个念头:像贾樟柯这样,用自己当时喜爱的电影,持续地将自己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已经用半生时间,将所有作品都献给妻子,这种执着与浪漫实为罕见。
如今,有些导演恨不得将所有私人生活的细节都公之于众,每天都在进行真人秀式的展示。
在这样的信息量下,人们其实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回味情感。
例如,我看完一部电影后,会强迫自己留出15分钟时间记录一篇日记。
这是因为,当我观影数量超过2000至2500部时,我发现很多内容就像指尖的沙漏一样,流过之后并未留下任何痕迹。
一度我曾怀疑,是否因为我已经35岁,大脑记忆能力不如小学时期?
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小学时,我看完一部电影后会回味一周甚至一个月。
而现在,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冲刷过后留下的只有平静和麻木。
3. 谁是真爱的牺牲品对于《胡丽叶塔》的理解,我发现网络平台上大家的留言多有不公或误解,似乎并未真正理解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内容。
大家往往将阿莫多瓦的作品想象成充满奇异情感的内容,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或《捆着我,绑着我》,并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别的电影。
但实际上,《胡丽叶塔》并非如此。
阿莫多瓦在这部作品中只想描述一类人:他们对于过去犯下的错误和一些事情始终无法忘怀,他们希望这些事情是纯洁、美好、干净且具有精神与情感洁癖的,他们坚信某些事情应追求尽善尽美。
这样的人将自己活成了古典文学小说中描述的白月光形象,却还在希望周遭的一切也都充满纯爱。
然而,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根本无法生存。
回顾剧情,《胡丽叶塔》中的女儿除了情感洁癖,其实并无过错。
她在与女同学参加交友活动中产生了情感纠葛,却无法接受自己是跟大家不一样的,特殊的人。
为了苛责母亲的感情不够纯粹,她逼迫自己追求一种纯粹的感情,这违背了她当时的感性选择,断绝跟女同学的联系。
最终她活成了大家想要的女人的样子,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并生了三个孩子。
直到她的大儿子也发生溺水事件后,她才理解到自己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才发现自己原来女儿与母亲一样,都是普通人,无法做到极致的美好,无法符合所有的道德规条。
原先女儿年少无知时候,对母女观念的差异的排斥,最终成为了一种悲剧。
后来,她主动联系母亲,写了一封信。
悲剧,但幸运的是,被迫在情感洁癖中痛苦生活着的母亲为了收到这封信,一直未换地址,这是母亲放弃了所有可能性,最终等到的信。
更感人的是,这位母亲在医院时遇到了新的男朋友,他也在等待她,一直陪伴着她。
这个男人的精神同样唯美且有洁癖。
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这个女孩的父亲,即这位母亲的丈夫。
他是否真的喜欢那个做雕像的女人?
他们之间以及与他们女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难道三个人在一起就不能有纯洁的感情吗?
难道必须用面向大海的死亡,来证明自己对两个女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吗?
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母亲来说,她对感情的理解过于符合社会规条,过于狭隘,最终逼迫出这样的悲剧。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偏见和恐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普遍的道德规条不一样的感情类型,将会逐渐得到理解。
也许30年后,可能就不会有人再对这些事情感到敏感或恐惧了。
如贾樟柯这样,记录了2000年至2024年这个时代的导演,正是想抓住这个信息的流通不够广泛,人们普遍选择痴情的回味某个细节的年代。
在那个没有短视频、没有VR、没有混合现实技术充斥大脑想象的时代,人们痴痴的等待着慢节奏的、符合社会规条的爱情的时代即将结束。
连我也,不禁感慨万千。
以上就是我对《胡丽叶塔》的电影日记。
由于西班牙外语隔阂的原因,我们在初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是会产生隔的感觉,无法很好地沉入影片设置的场景,会忽略很多的细节,就会错过发现这部优质的好片。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表达女性特有的沉寂。
用逃离的方式来讲述。
胡丽叶塔因为母亲病重,父亲对母亲发生情变,而逃离家乡,去往马德里代课。
火车上遇到一个男人搭讪,胡丽叶塔回避了,男人撞火车自杀。
胡丽叶塔很自责,甚至和有妇之夫发生了关系,也是一种逃离,逃离刚刚发生的车祸带来的内疚感。
(男人自杀跟胡丽叶塔没啥关系,但是她会感到负罪感)胡丽叶塔去到苏安的家,彼时已经怀孕六个月,并进入和苏安的一段长达13年的婚姻生活中。
期间,她回娘家两次,第一次回娘家,苏安就在车上睡着了,第二次,苏安则缺席了,后面我们会知道,苏安是和艾娃偷情去了。
管家玛利亚离职那天,穿着苏安的运动服,胡丽叶塔问了一句,玛利亚立刻就变脸了,她这张变脸,和初见胡丽叶塔时的脸色是一样的,是嫉妒和厌恶,她借着劝阻胡丽叶塔不要去工作为由,揭穿了苏安和艾娃在一起偷情的事实,其实是为了刺痛胡丽叶塔,是在报复胡丽叶塔第一次从马德里逃离到苏安这里,给她造成的痛苦,原著说明玛利亚是苏安的情妇,电影一开头,胡丽叶塔和玛利亚初见时,玛利亚曾说,我要回去照料我的丈夫,我已经好几天没有管过他了,已做暗示,苏安和玛利亚的偷情关系。
但玛利亚是有老公的人,算是对苏安单方面的感情,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沉寂,沉寂十三年,选择在最后的时刻进行报复。
所以,玛利亚的确是复仇的意志化身,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掩饰女人之间仇视的关系。
是玛利亚挑起了这一悲剧。
再说艾娃,艾娃为苏安做了雕塑“静坐的男人”,把雕塑做得很结实,希望风也吹不走它们,就跟当地的人一样(指的就是苏安),但苏安仅把她当做认识了十五年,偶尔解决生理需求的老朋友。
当胡丽叶塔告诉艾娃自己怀孕时,艾娃问,是谁的?
胡丽叶塔说,是苏安的。
艾娃的眼神是落寞的,她说,你应该告诉苏安,苏安很喜欢小孩。
看似艾娃漫不经心,是个放浪不羁的艺术家,其实对苏安有感情,面对胡丽叶塔的后来者居上,苏安的移情别恋,她同样选择了沉寂。
最悲惨的是胡丽叶塔的女儿安蒂亚。
安蒂亚跟父亲关系很好,正如艾娃所说,苏安很喜欢孩子。
但苏安的意外,让安蒂亚在仇恨自己的母亲同时,也照顾着自己的母亲,整整四年。
为了逃避苏安之死带来的痛苦,胡丽叶塔和安蒂亚逃离到了马德里。
安蒂亚和贝亚之间的同性恋情,一直折磨着安蒂亚,且胡丽叶塔因为苏安之死而不断自责的心态,也默默影响着安蒂亚,让她觉得自己也应该为父亲苏安的死负责。
正如艾娃所说,谁都没有错,就算有错,大家所受的惩罚也已经够了。
安蒂亚仇恨自己的母亲,选择了从母亲身边逃离,正如当年的胡丽叶塔无法面对母亲病重,父亲情变的事实,选择从家乡逃离到马德里,且安蒂亚接受宗教的精神洗礼(洗脑),认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可耻的,她选择抛弃过往,结婚生子,她遭受的痛失父亲,仇恨母亲,甚至对同性恋身份的挣扎,都是在沉寂中发生的,影片没有表现这些,但最后的线索,会揭示出安蒂亚面对这些痛苦而选择的沉寂。
影片中所有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她们都选择了沉寂,以至于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现对她们的了解越少。
你以为管家只是管家,不,她有自己的复仇意志,坚持十三年,最终成功复仇,这是沉寂在女性之间的复仇意志。
你以为艾娃只是一名艺术家,不,她希望得到苏安的情感,却遭受苏安的移情别恋,她也只是选择了沉寂。
你以为胡丽叶塔是一名开放的女子,不,其实她很传统,内心有洁癖,不能忍受背叛,面对老公出轨,父亲出轨的痛苦事实,她选择了沉寂,选择了逃离。
逃离只是一种表现手法。
女性生来悲哀,对痛苦的沉寂姿态,是巨大而无声的。
但是,你会感同身受,这无所依靠的人生。
1. 是巧合吗?
最近看的片子主角都是女人,连配角都是,几乎找不到男人的影子了。
欧洲电影现在已经在为女性权益的争取进一步铺路?
2. 女主角,两个演员扮演,年轻时候那个简直美的没有了天理,年长的那个也美,发型太关键了。
3. 西班牙人活的还算自在,生活压力不大,色彩运用自然、随意、鲜活、美。
4. 导演水平非常高,这就是大师的水准,看似不经意,一切又那么随意,浑然天成。
我冲着对阿莫多瓦和门罗的好奇去看了胡丽叶塔,说实话,这个片子让我看得有点难以入戏。
很多时候像在博物馆里看某件艺术作品的背景故事视频。
因为色彩的象征意义太明显。
胡丽叶塔年轻的时候是蓝,明亮的蓝。
接下来是红,鲜艳的红。
情节跳跃并且交代简单,一个错愕跟着一个错愕。
并不是有多离奇,而是我看不到解释的线索。
这个意义上来说,观众的视角也就是剧中那个懵懂的胡丽叶塔的视角。
阿莫多瓦呈现的故事,就是主人公理解的故事,而不是导演理解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整个人都空空荡荡的,觉得有点不甘心,把影片中的某些意向想了一想,觉得还是有点写头。
年轻的胡丽叶塔就是那种遇到爱的人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傻白甜。
越是美丽,越是容易被俘获。
火车上被男人勾魂了,男人老婆死了一封信给她,马上就把自己送了过去,怀孕了还不敢告诉他,还是被和他老公有一腿的女艺术家鼓励才说。
结了婚有了孩子幸福生活吧,她一不在男人就偷腥。
她还要装作不知道,只能把她的怒气发给同样不忠的父亲。
可是他父亲找了另外一个女人是来照顾她那有精神病的老妈的呀。
当女儿去夏令营的时候,她总算跟老公摊牌了。
不咸不淡地吵了一架,她出去散步,他老公出去打渔。
结果打渔的时候刮暴风雨,挂了。
这就开始了胡丽叶塔漫长的抑郁和负罪的一生。
她觉得她对她老公的死负责。
即使她没有这样对女儿说,但情绪是会传染的。
影片进展到后面,揭晓原来他老公的情人,还有她女儿,都觉得自己对这个男人的死负有责任,所以这三个女人都生活在负罪感里面。
我并不想去辩驳这种负罪感的合理性。
我只是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故事反转,是胡丽叶塔车祸了,剩下的三个人会活在负罪感中吗?
我觉得不一定。
她老公因为“悲痛”,肯定和他情人疯狂做爱。
她女儿,明显对他爸的崇拜多于她妈。
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知道真相之后想对待她母亲一样对待她父亲,但她绝对不会从他父亲那里感染到“负罪感”这个病毒的。
所以我想到了影片一开头那个象征意义很强的,他老公的雕塑家情人捏的小人,很重很结实的男性,顶着一个巨大的生殖器,做成水龙头的形状,名字叫做“源泉”。
这是赤裸裸的阴茎崇拜啊。
这三个女人,都认为她们幸福的源泉来自于这个男人。
负罪的源头也来源于此。
当胡丽叶塔的女儿无法承受对她妈,对他爸的情人的愤怒,和对自己的责怪的时候,她就出走了,逃离承受她妈给她带来的负能量,为自己活一次。
而胡丽叶塔年复一年地等着她女儿回来,一次又一次把给她女儿的生日蛋糕砸到垃圾桶里。
终于有一天她愤怒了,不再等下去,搬家,开始新的生活。
这个愤怒的她,和那个睁着无邪的大眼睛,温暖顺从的年轻的胡丽叶塔如此不同。
她最爱的男人没能让她愤怒,但她最爱的女儿让她愤怒了。
当她有女儿在身边照顾她的时候,她脆弱的心灵总有倚靠,因此总像网里挣扎无助的鱼,等待着被灌溉,被救赎。
自己的骨肉,总归不会抛弃自己的吧。
但就是这样的想法也被现实无情地砸碎,愤怒终于扬起了她坚强的决心,不再等待任何不在乎自己的人。
这样的胡丽叶塔,对于Lorenzo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胡丽叶塔和Lorenzo的关系,像是是她和死去老公的关系的反转。
但随着胡丽叶塔的车祸,他们形成了更深层的共情。
这个时候的胡丽叶塔,找到了真爱。
到最后,胡丽叶塔的女儿给她写信了。
因为她女儿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才体会到母亲失去自己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
但她不必因此而道歉。
因为她的绝情,她的母亲才能找到自己。
而时间,会在恰当的时候,让久别的人重逢。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胡丽叶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母女们离开再见的悲伤评价了!
汤达人:阿莫多瓦为何在拍女性和LGBT完全是两种画风……没有太抓马的剧情安排,使得胡丽叶它看起来具有一股平静下的情绪涌流。
我喜欢女主悲伤时的表情,太打动人了。
薛Tony:在讲述母女关系的过程中传递了共情。
并不像阿莫多瓦备受推崇的作品那么离奇,在平淡的讲述中刻画了被情感控制性压抑。
每个人都有不可原谅,而这种不可原谅不过是为自己的失去找到排泄的出口。
母亲的不可原谅使其无法对开启新生活的老父亲与以宽容,与女儿的依赖赋予控制。
女儿的不可原谅使其为自己失去的痛苦寻找原由。
但是,你还记得生命赖以生存的源头吗,那是爱的乳水,流淌在体内,是时间与不可原谅无法磨灭的。
日烦夜烦:阿莫多瓦对于此类题材掌控的熟稔程度大概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但也因为熟稔,看到的则是四平八稳和惊喜不大。
浓烈的色彩风格依旧突出,还是很喜欢《吾栖之肤》拍爱欲奇情的阿莫多瓦呀。
淡水河边:感觉这种温柔克制的感觉不像阿莫多瓦的风格?
艳丽饱和温柔的色彩效果很好,故事讲的挺直白流畅,但少了几丝他独有的奇情,一个平常女性在生活中失去的故事,把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描述的像一把拉出的弓一样有张力。
fire_storm :相比门罗的原著,更喜欢阿莫多瓦这个西班牙式的三代恩怨。
艳丽的色彩,精致的布景,少了些奇事,更多的是沉静与平稳。
Her Majesty:牛逼的时间跨度,深刻的女性描绘。
没有说再见就离开。
法罗岛岛主:女儿对母亲产生共情,是在她也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母亲对女儿选择原谅,是在她作为女儿也可以被原谅的时候。
肖申克de囚徒: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
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
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
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
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
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斯诺-纳什维尔:电影的场景设计服装摄影音乐都很不错,但我觉得电影本身有点无聊,这是可以说的吗?
大大大大大白猫:影像层面很阿莫多瓦,文本在爱丽丝·门罗原著基础上阿莫多瓦把他对于女性的悲悯全部倾注其中,整体故事也变得更加易于激发共情,尽管这也使得门罗文本气质消弭无形而变得更像是阿莫多瓦一贯的女性主义情节剧,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了却烟硝: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阿莫多瓦的电影(第一部是《痛苦与荣耀》),相比于《痛苦与荣耀》,这一部显得无趣多了。
剧情方面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海市蜃楼》女主疑似重演了一遍《海市蜃楼》的情节:船戏、出轨戏、风暴戏轮番上演,到后面感觉有了一丝味道,可是最后就感觉一口气憋在胸口出不来,什么都没说清。
虽然阿莫多瓦擅长拍摄这种稀松平常的生活画面,但是相比于《痛苦与荣耀》深沉的个人情感,这部《胡丽叶塔》显然少了很多灵性,甚至感觉有一丝不爽在其中,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我略知她一二:少年的时候看村上春树的《舞舞舞》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如今再看《胡丽叶塔》我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胡丽叶塔身边的所有人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未来,而她并不在其中。
当一个女人不断的被身边的人抛弃,我不知道该说她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胡丽叶塔的一生都在不断地逃离和被逃离,每个人都终得其果。
爱丽丝·门罗细腻的文字为佩德罗·阿莫多瓦温柔的影像打下了基础,让这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最终呈现出了诗一般的语言。
#FIFF6#DAY3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
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
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
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
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
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PS:片尾曲 若你不离我远去我愿将一生奉献给你若你不离我远去你会看见真实的我你将拥有很少人能拥有的像你一样完美的东西永无止尽的爱我愿付出一切只求再见你一眼我亲爱的若你不离我远去你将让我哭泣像个孩子一样若你不离我远去那将是世界末日我的世界只容得下你请不要走 我祈求你不要走若你不离我远去那一刻我将死去
为何阿尔莫多瓦堕落至此...太平庸了....以及我看之前刚刚看完一遍《镜子》
这辈子再也不想看阿导了
不错的女性电影。
不变态的多瓦不好玩了
不太能相信这是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就这个水平是无法让人满意的。虽还在认真的讲故事,但这个故事讲得让人意兴阑珊。觉得最失败的大概是这狗血的故事讲完了也就完了,没有任何的余韵,让人一点提不起兴致去思考和想象。转角可能是个败笔,毫不自然,换了演员之后让人错觉这是另外一个人物另外一个故事。
其实人性中最平凡也最感人的就是感情!
不用很麻烦就可以很抓马的人生,喜欢里面浓烈的色彩。
管家Marian跟Xoan之间恐怕也有不伦关系吧,要不然这么积极地插手人家家务事。感觉Julieta除了不够坚强,也没做错什么。(话说在家做点校对就能买马德里的公寓?在村里当个渔夫还能雇管家?是否有点太理想化了。)电影有点虎头蛇尾。Xoan正如Julieta在学校代课时讲的那个希腊神话故事一样,拒绝了给予一切的女神而去海上冒险了。但电影没有解释为什么他所到之处都有女人为他倾倒,感觉他才是那个女神吧。
时而坚强时而脆弱,时而美丽时而颓废,时而猜忌时而豁达,这她妈就是女人吧,爱和恨,遗忘和铭记是一回事儿。门罗和阿莫多瓦,女人和其他人们。
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消。
女性电影 不错的
有点虎头蛇尾,前半部分非常赞,尤其火车上的那一出戏。后半部分包袱抖得一般。不过总体来说,调调还是非常阿莫多瓦的,西班牙胖子还能继续靠这种花枪耍几年。
为一个镜头拍了一个电影。我比较好奇女主是做什么职业的可以瞬间中产
她閨女有癔症?說了不要看這個導演的片子了我又看了😤
絮絮叨叨地看困了
奔跑的麋鹿。
一个女人完整丰富又有些曲折的一生,看完之后有些悲伤
负罪感与女性谅解,我们永远不知道谁会突然离开,也无法感知他人承受的离别之痛,除非我们亲身经历。画面一如既往的舒服
3.4星之间吧。可能对阿莫多瓦期待太高,不如《吾栖之肤》奇情,回归简单叙事,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依然纯熟。绿野红车,雪夜奔鹿,碧海蓝帆,都好美。阿莫多瓦依然谁也学不来。
阿莫多瓦老老实实讲故事,拍故事本身,没早年的猎奇、仇恨冲突,血泪混于平淡。改变人一生往往是生活之下的隐秘人生。悬疑终在庸常人生中归于无解。倒叙在观众看来因果明了但剧中人胡丽叶塔的女儿是不知情的,这种反差实际反照了人和人的隔阂。镜头、色彩、道具布置都美,是大师的境界去躬身讲一则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