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Донбас,疯狂的边境(港),着魔的国境(台),Donbass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乌克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波兰语言: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8
简介: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在顿巴斯,战争已是常态,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走入顿巴斯,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寻找自..详细 >
有一定门槛,分不清势力,但这段编排后的影像是有纪录价值的,展示了各个阶层战时的生存状态,依然还是枪杆子出政权,遗憾的是作为剧情片太散
【C】荒诞的碎片集合,首尾的呼应提供了一种循环视点,多方势力纠葛中的顿巴斯,恍惚之间是俄或是乌也不再重要,只是战争中荒谬、丑恶与悲剧只会不断上演。
虎头虎尾中间蛇
空洞的陳詞濫調的堆砌就是諷刺劇?
不知道放的什么屌
乌克兰的纪录片导演拍的第二部故事长片,被称为“伪故事片”。虽然都是按故事片组织拍的,但全片没有贯穿的人物和情节线,完全是顿巴斯战争中的一个个的场面集景,竟然也吸引我连续地看了下去,并对2014年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独立投票后的战争灾难有了切肤、丰富的了解,也算是创作样式上的一个突破。血和泪的历史史实告诉我们,要用改革、协商去解决问题,千万要防止战争与革命,不论其口号是多么崇高、伟大,给普通人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新政府随意掠夺市民的财产,被抢的市民打电话托关系弄钱解决问题……里面有个老太太,宁可在防空洞里过着悲惨的生活,也不愿意和女儿一起过好日子,她女儿就是在新政府工作。一个身披乌克兰国旗的男人,被锁在一根柱子上游街,时尚小青年去和“法西斯”合影。一个气愤的大妈质问他,谁派你来的,收了多少钱?这个男人说没人派他,他在厨房工作。大妈说法西斯埋地雷炸死了很多人,很多孩子死了……然后大家群殴……最后押解的军人看不下去把人带走了,身后留下群众胜利的笑声。演员的设计首尾呼应,是导演对所谓“大屠杀”看法,一切都是导演的。
结构上无懈可击,除了开头结尾形成的回环(而非循环),使得类似事件即是成因也是结果,中间高度离散,形成一个复杂无解的总体性叙事。洛兹尼察毫不掩饰自己对顿涅茨克新政府的不满和控诉:事态的升级就是由分离主义的政府导致,而其中也混杂着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多重冲突。街头打骂和婚礼两个场景拍得太好,但可惜被结尾某种确定的立场而被削弱了复杂性和力量。
這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跟官場現形記那種東西呀誰在乎真假誰在乎立場誰在乎你那個進水腦覺得好看不好看
“边境杀手”
骇人的婚礼戏,国家机关的嘴脸,街头的群暴,一切都荒诞得太真实。
#Cannes71# 洛兹尼萨这水平也就是街头活报剧。政治先行到赤膊上阵了。尽管不少段落都有不错的小聪明设计,但结构和剧作一塌糊涂。除了一头一尾两场戏拍得好极了,要是只有开头结尾就五星了……真的中间一百分钟全删掉都没啥影响。摄影竟然是Oleg Mutu。
【3】#2025戛纳主竞赛补课计划看半个小时就扔了……啥玩意儿呀这是?!伪纪录片手法拍这种题材实在是极度违和:没有纪录片的真实、没有剧情片的连贯、没有新闻报道的客观,哪儿哪儿都不沾边,影片彻底沦为了导演表达政治立场的工具了,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还不如说是一场实景话剧,而且还是最零碎最无聊的那种
战争、政治、欺骗、霸占、莫名暴力的人群
我们现在直击现场了
敌对国家的任何产品最容易遭受西方非难的理由之一就是跟“国家”有关,包括不限于资金支持、政府控制或者为该国propaganda。。。该片完美符合上述论述,只因这是“友好国家”生产制作的绿背电影。。
毋容置疑,碎片是自全景中剥离的,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全景还没机会看清楚,因此这些碎片过于3.0了
荒诞
纯针对电影这个表现形式的评价。洛兹尼察还是适合纪录片,在纪录片的素材里他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这种剧情类的虚构电影看的几部拍的都不行。说的难听点,这就是个抗日神剧般的剧作。
“你不是法西斯,但你爷爷一定是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