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观影,4/5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影片,节奏流畅,张弛有度,层次丰富。
短短107分钟,展现了一个复杂历史大事件以及事件里许多个牵涉其中的小人物的细腻人性,足见导演功底,不愧是出自神剧《Narcos》导演之手。
影片涉及的许多主题都足以让人深思:英雄主义,人文主义,政治博弈,暴力对抗,革命。
电影自始至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或许这也是放映结束时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的原因之一。
这一次震惊世界的劫机事件,最终以以色列出动军力、劫机方(两个自称revolutionist的德国人,和一群自称freedom fighter的巴勒斯坦人)的全线阵亡结束。
结尾,一直在紧张等待军方行动结果的以色列总理及其同僚,在收到“102名人质全部安全登机回国”的消息之后,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可是对于银幕前的观众而言,看着躺在地上的尸体们,我(们)却无法释然,甚至走出电影院后,依然不能。
也许,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正义可言,但有时候英雄主义仍能让人热泪盈眶。
片尾打出一行字幕:一直到2018年2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府,依然不曾和谈。
好的电影,真的让人反思历史,以及人类存在的正当性。
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
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
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
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
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
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
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
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
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
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
纪实?
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1976年6月27日,一群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从以色列飞往巴黎的法航客机,飞到以色列仇敌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
恐怖分子要求500万美元赎金并释放40多名被关押的恐怖分子。
艰巨的谈判破裂后,以色列开展了迄今人类反恐历史上最为空前绝后的“雷电行动”,亦称“恩德培行动”。
四架以色列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在两架波音707的支援下,载运100名突击队员,低空飞行近4000公里,突然出现在恩德培机场,除打死全部劫机分子及机场的乌干达军人,炸毁乌干达空军1/4的战斗机外,106名人质中的102人被救,于1976年7月4日顺利返回以色列。
这一天是美国独立200周年,也意外地见证了人类反恐史的巅峰之作。
以色列突击队唯一的牺牲是当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
18年3月16日,根据这个事件拍摄的英国电影《恩德培7日》将在美国上映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大多数反恐电影以军人为视角,本片比较特别,主线在两个德国劫匪和以色列高层,男劫匪是个理想主义者,很天真,又胆小,这种人都能成功劫持飞机,可能劫持飞机并不像本狼想象中那么困难,也可能那个年代的安检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把枪带上飞机的,都不用组装,直接从包里掏出来就能用,女劫匪倒是有死亡的觉悟的,就是想表达出自身理念,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呐喊,平时的电影里看惯了劫匪们对待人质残忍粗暴,没想到这片子里的劫匪还挺人性化的,除了痛打了一个人质之外,绝大多数人有吃有喝有马桶,水管堵了还可以自己跑去屋顶修,以色列高层的压力很大,对于如何应对内部分为鹰派和鸽派,以总理为首的鸽派犹豫不决,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前怕狼后怕虎,鹰派就一个字,打,到了最后关头,还是统一了意见,搏一把,算是很成功的一次营救行动,只死了一个士兵,四个人质,毕竟以色列的特种部队在世界上也很顶尖的,标题看还以为会从特种部队的视角来演绎,其实只给了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舞者舞蹈节奏,密集的鼓点与密集的枪声互相呼应,音乐得到升华,跳的居然是脱依舞,汗。
胖机长的角色塑造得很好。
总评三星7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恩怨情仇本狼不大了解,从小到大新闻联播就没少提到他们之间的战争,当然了很多年也不看新闻联播了,了解得更少了,也没兴趣去了解
本来很好的一个题材,愣被学院派装逼犯拍成了一部手法老套但深受广大白左和傻白甜喜爱的混搭了政治、军事、情感、心理及艺术的伪文艺片。
真实历史中以色列军方及政府对事件的判断、各种不同方案的权衡、解救行动的筹划特别是各个具体技术困难的解决方案包括与肯尼亚协调飞机来回的加油问题、飞机夜间降落恩德培机场的跑道照明问题等等都被一带而过,攻击解救过程拍得也极为敷衍。
而那一再打断影片进度的舞蹈画面,就像导演一面强奸着观众的独立思考一面大汗淋漓地狂叫:“我艺术不?
我牛逼不?
”
电影中一直有舞蹈的穿插,其中的集体舞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影片的结尾,用了一段双人舞,或者可以说是跑者为背景的单人舞,原谅我对舞蹈一无所知不过我想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解读me too我认为跑者象征着战争,它总是一开始就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因为战争是解决纠纷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男舞者象征和平,和平总是在战争中一点点萌发,开始的力量总是最弱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所得少战争总是在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平淡无奇,但是不会停止和平总是来的迟,但是一旦被接受,就会是印象深刻的,表现绚烂的,大众会被一时的和平吸引住眼球,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和平,渴望看见他跳着一段自己的舞蹈,在历史中留下短暂、美妙的时刻战争总是在和平背后做好准备,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敌人和平总是被不谋好意之人利用,也是被其推翻战争一直都在但是和平不知何时再会出现!
很惊讶这么多人喷这部片子,仔细读了他们的观感,发现不少人想看到详细的营救过程演绎,神秘的摩萨德特工如何搜集情报,优秀的飞行员驾驶运输机高难度低空飞行,精英突击队战士如何迅速出击和撤离……因为恩德培行动史无前例,太过于传奇色彩,所以来到影院的中国观众都带着自己对此事件的想象来消费这场表演,远离我们生活的表演节目,无可厚非。
可惜,导演让他们深深失望了。
有人恨恨的说巴以冲突的动作片,浓墨重彩两个德国劫匪干嘛?
简直猪一样的队友 ! 红色旅,最著名的恐怖组织,在物质丰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最具理想主义崇高目标的革命青年组成。
这个视角,恰恰是主创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真实反映欧美主流社会对这事件的态度,对近百年来中东世界和西方世界冲突的反思,真实再现了左翼政治思想对欧洲社会的剧烈震荡。
和思想同样充满力量的就是现代艺术,片中现代舞蹈的强烈冲击力表达的真是酣畅淋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够想象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有多么激烈,多么残酷,多么的浪漫……如果只想看自己想看的应该去看类型片,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就骂,就不要怕外人嫌弃我们国人素质低了
本片以著名历史事件“恩德培行动 ”为背景拍摄,基本复盘1976年6月27日~7月4日发生的法航客机被劫机,100多名以色列人被扣为人质,后被以色列特种部队奇袭拯救的故事。
但是本片被导演导得剧情稀碎,尤其最后人质解救的高潮阶段,生硬插入一段不知所谓的舞蹈桥段反复蒙太奇,除了给观众莫名其妙的剥离感以及剧情因被打断而产生的抱怨情绪外,什么也不剩。
不得不说本片从编到导都像是败家子挥霍后爹财产一样,浪费这么好的题材背景和投资人的钱,可谓烂片中的奇葩。
看过此片,我不禁感叹,烂片从来没有下限,只有更加的烂,尤其能把好题材拍得稀烂,那是要多么智商离线的大脑才能办到的事儿?
此片如果在院线上映,请不要去观看,如果要去请自备晕车药,自备医疗保险!
结论:导演拍摄此片,效果犹如壮汉欺负敬老院的老人和打劫乞丐一样,无能且下作!
电影#火狐一号出击##恩德培七日#推荐指数:0。
这电影成功的把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演绎成一部垃圾片。
垃圾特征1、明明是敌我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非得扯上一个猪队友的无耻无知的善良;2、这电影里摧残人性还衔接头尾的舞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3、打了胜战成功营救了全部人质的军人居然有如丧考妣的表情,导演,你是心瞎了啊。
民族矛盾真的是不可调和的吗?政治体制的冲突又在一次次践踏人道主义。在各种冲突下,所有人都在挣扎着生存,好片。但始终就差那打动心灵的那一下,可能是导演太文艺的缘故。
虽然故事不是很完美,但还是给3.5星。- 新加坡
军武推荐的。两位德国人、几位巴勒斯坦人(巴解组织)劫机法航的客机,经过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加油,最后飞到了阿明治下的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片面也叫恩德培七日。以色列的虽远必诛(4000公里 特种部队奔袭)。好像牺牲了1位士兵、乘客死亡4人,黑叔叔士兵死亡45名、劫机者团灭……没啥起伏 白开水般的 导演各种插播舞蹈 不懂
无关焦灼的激战,心灵、历史和人性的思考,没人是赢家,音乐也相当好。
宣传
没高潮,整部电影感觉就是前戏做了一个多小时,高潮时候被人拽出来拿绳子给系上了,不推荐。文艺范装逼失败的典范。
打电话那段和结尾的蒙太奇都挺有想法的,行动的镜头应该可以更多些,但是6.1分貌似还是有点低。
剧本不够紧凑,非要在紧张剧情中间穿插舞蹈,为了炫技而炫技,浪费了这个好题材。
无趣.
这么荡气回肠的题材几乎被浪费了,本可以拍得热血沸腾
原来德国人几十年前就这么圣母了啊。最后的剪辑太影响观感了
6.5/10 雖無拍出體材的新意,但還是很好看的,節奏控制得很好。個人覺得不太好的是現代舞和前後線不斷的穿插,表意很明確是在說左翼思想下群體運動的裹挾性,但還是還是太楞、太突兀了。
坐飞机看劫机片,人生又完整了一点点
除了最后的行动拍的很水以外,其他内容都蛮不错的。最近一年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看的很令人心寒。拉宾遇刺是我记忆最深的新闻之一,如果当年他没死,现在局势肯定稳定很多。另外,看到末尾才知道原来牺牲的上校是内塔尼亚胡哥哥!!!
血腥战争与现代艺术的同构或许反应了深层逻辑。
作为真实事件就可以这么缓慢无趣?完全没有紧张刺激感觉,甚至营救这段被尬舞闪来闪去,打乱了节奏,交火双方看不出多少人,直接被文字代替,估计看百科也比电影精彩。吐槽下满屏幕的巴基斯坦
以为是豆瓣白痴乱打分,哎,确实只值三星
以色列特种部队千里奔袭,特种作战著名战例,不过影片把重点放在了不同人物的心理上,但以方的人物刻画并不深刻啊。
这么好的题材能拍这么渣,最后行动本来就是糊弄,还穿插跳舞,烦不烦
看过的第三部关于恩德陪行动的电影,拍的最烂的一部,影片的节奏,气氛,高潮这些点都拍的稀碎。整部影片,看不出特别紧张的气氛,关于行动的准备几乎一笔带过,高潮的营救和舞蹈穿插让人莫名其妙,观感稀碎。唯一的亮点是以恐怖分子的视角呈现这次事件,没想到是业余分子搞得。影片试图呈现恐怖分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是政治正确还是其它,对他们我无法同情。至于影片,很一般,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