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都已是3个多月没看电影了...一是没有时间,早出晚归,回来之后还要处理一些事情,更主要的是没有看电影的心情。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缘由都有点好笑,周日下午出房门去了趟洗手间,结果风把门带起并锁上了,我没带钥匙,要命的是我只穿了条裤衩,手机什么的也没带。
又是住在7楼,连从窗户爬进去的可能都没有...与是敲开了隔壁兄弟的门,借手机给房东打了个电话让前来开门,正巧这哥们在看电影,于是也呆了下来。
PPstream看下来画面还是很清晰,也是法语原版的,感觉不错。
回去之后,也在网上找了第二部一看。
法国的动作片我看的很少,而至少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不错。
动作潇洒连贯,尤其是在楼间追逐的动作富有弹性和力量感,甚至于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试,而这也是港式动作片和美式动作片所不具有的。
影片的题材也很具现实感,法国也是老欧洲国家在面对移民和种族问题的典型。
最近法国驱逐罗姆人的行动便是例证,来自东欧、北非的移民大量的涌入法国,在欧元区经济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进一步压缩着法国人的生活空间,失业、文化冲突更是加剧了这些种族冲突。
巴黎13区在现实中是属于华人区,而在暴力街区第一部中并没有亚裔的身影,只是在第二部中有一个亚裔的帮派团伙,影片中把13区定义为一个混乱、无政府、充斥了暴力和毒品的区域。
影片讲述的是法国政府借超级警察达米安之手,妄图引爆在13区的特殊炸弹以灭除13区这个烂摊子,而最终在13区人雷托的帮助下阻止和揭穿了法国高层的阴谋。
影片中有句话很深刻:战争与民主不能共存。
引申下去,民主也不能代表民权,而即便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也不能完全代表民意。
利益和权力往往能遮蔽和扭曲民意,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乏少数。
而更何况那些独裁集权的国家了呢?可能是先入的印象,第二部感觉比第一部差不少,动作给人的感觉差不多,可情节却差了不少,第二部的情节讲述了十数人空手劫持法国总统的情节,给人有不可思议的感觉,缺乏真实感。
我是2005年5月份看的,当时觉得片头的追逐打斗场面很精彩,看了有三遍,至少我没看出来运用了特技,也许是眼光拙劣吧,个人感觉非常真实。
两个演员都是玩极限运动的,所以动作比较花哨流畅,这是一大看点。
至于剧情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感觉不怎么样,不过记得我当时从头至尾都是被他狂野的场面所吸引,以至于忽略了剧情。
这算是成功还是败笔?
刚开头雷托的那场运动,绝对是“跑酷”族的经典DV教程。
噼里啪啦那叫一个麻溜儿。
听说这部电影花了100-200万欧元就搞定了。
真不错!
做电影就这样:要不彻底文艺,要么彻底装B,要么彻底商业化,要么就老么实儿的好好讲故事。
别扯那些没用的烧钱搞一些四不像出来。
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浪费感情浪费生命。
啥都浪费了除了提高点儿GDP...还是个虚数。
至于什么无政府主义啦,人道主义精神啦,题目太大不归我讨论。
从一部动作片,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讲,完全成功。
出色的打斗,连贯的情节。
当然,最后也没忘了法国式浪漫。
“别忘了来看我们。
”“那不一定……”一个热吻。
“他回来的!
”呵呵呵呵呵。
小丫头。
我们都相信。
英雄难过美人关。
这样的英雄,还有那样的女中豪杰,你们值了。
喜欢爆烈的劳拉。
你也够范儿!!!
靠。
还不忘刺激几句“高学历”人才——妈的。
一黑社会找跟帮儿也得要硕士文凭呀!
不过也的确。
看那老大就没学过MBA管理。
要么自己钱一没了,就被一帮小弟搞定了。
真悲哀。
这绝对不是魅力型领袖。。。
培根说的好:知识就是力量。
奉为至理名言啊。
终于看了传说中的B13当初看完麦姐的演唱会就该看的片。
晚上十二点跟兔子打完温温吞吞的电话,顾不上第二天的面试,深夜两点实在睡不着起来看动作片,那个节奏啊,让我有种想变身青蛙的冲动。
彻底男性片,不过我还是喜欢的不得了,如此简单,如此流畅,节奏让人忘记节奏的流畅。
本片的镜头颇具特色,各式镜头的交替使用,以及特殊的拍摄角度,使影片有了独特的暴力美感。
影片中的固定镜头。
本片中最精彩的跑酷画面,基本上都是通过固定镜头呈现的,虽然是使用固定镜头呈现,但每个固定镜头经过过精妙的组接之后,呈现出的效果也十分精彩刺激。
各个镜头的衔接十分巧妙,将跑酷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雷托与黑帮小弟在狭窄室内楼梯间追逐时,场景的空间变化多,各个固定镜头都很好地衔接起来,并且将每个空间的全貌都展现了出来。
片中的固定镜头还运用在,呈现多人物交谈时的画面,用来表现整个场面,表现人物关系和营造氛围。
影片中的慢镜头。
本片中慢镜头的运用对于剧情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雷托和达米埃逃跑时,两人同时做后空翻的慢镜头,这个慢镜头则在暗示剧情的转变,即雷托和达米埃从被动逃跑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火柴在空中慢慢旋转即将点燃汽油的慢镜头,则烘托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影片中还有一些枪战时的慢镜头,与《两杆大烟枪》的一些慢镜头有相似之处。
子弹穿过人体,人体涌出血液,枪战时漫天飞舞的纸屑与烟尘,在慢镜头的展现,竟然也有了一些美感。
影片中的各种特殊镜头。
例如鱼眼镜头,猫眼镜头,偷窥镜头,俯视镜头等等,分别展示不同的人物及人物的状态和环境。
这种快速的转场方式和各种特殊镜头的运用,对于b13区鱼龙混杂的现状的交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运用多种特殊镜头,对小细节放大呈现出来,就将b13区的全貌展现了出来。
毒品交易,窗户上的弹孔,随处可见的杂物和垃圾,用啤酒刷牙的小混混,这些细节组合和在一起,便成了b13区。
在拍摄雷托房间时,使用了偷窥镜头,制造了悬念。
影片中特别的拍摄角度。
影片大量运用了45度角,垂直镜头以及俯视镜头,来进行拍摄,这些特殊的角度,在本片动作画面中,运用得十分丰富。
在特殊的角度之下,追逐的场面会更加的刺激富有动感。
例如当雷托在高墙上攀爬时的俯视镜头,则将雷托的艰险处境真实地呈现了出来。
不同的拍摄角度,也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起初在塔哈与手下交谈时,为了突出塔哈的高高在上,拍摄塔哈时总是从下往上45度角进行拍摄,拍手下时总是从上向下。
而当手下决定造反,用枪打死塔哈时,拍摄两者的角度则恰恰相反。
还有在达米埃和雷托前去曝光警局领导的阴谋时,达米埃故意装作要引爆炸弹时,领导胆小得缩到桌子下面,此时拍摄领导时的镜头是向下的俯视镜头,将警局领导的胆小懦弱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不同寻常的镜头使用和各种各样拍摄角度,构建了属于本片的独特暴力美感,让各种暴力场面具有特别的美,画面的可观赏性高,同时又具有动作片的激情与刺激,两者的结合使本片极具魅力。
本片作为动作片,在影片内容及节奏上十分精彩刺激,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动作片。
同时本片又与普通的动作片有一些不同,一般动作片的画面,都比较突出暴力与血腥,但本片在画面的呈现上具有暴力的同时又具有美感,因而观赏性比一般的动作片更高。
导演Pierre Morel同时也是一个摄影师,视觉特效师,还是一个美工,特技演员,所以执拍第一部片子就能够吸引人,从而改写我们以前对法国片的一些看法。
导演说:“现在的观众们需要真正的英雄,而不是模仿出来的英雄。
现在的一些极限运动员正在成为真正的明星。
那些真实的动作场景越来越吸引那些寻找极限感官新刺激的观众们。
”Leïto和Damien的扮演者,是真正的攀岩运动员。
综合起来,场景/情节/动作,还有剪接技术,无可挑剔。
2004年上映的法国动作电影《暴力街区》(Banlieue 13),由导演皮埃尔·莫瑞尔执导,吕克·贝松和毕比·纳西利共同编剧,以其独特的跑酷文化和紧张刺激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影片不仅展示了法国动作片的魅力,还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情节设计,给观众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情节紧凑,但略显简单《暴力街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近未来的法国巴黎,一个名为“13区”的地方被黑帮势力控制,警方无法有效应对,只能将其隔离。
影片以黑帮头目塔哈与大毒枭之间的冲突为主线,通过高级督察达米埃和雷托的联手行动,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和斗争。
影片的情节紧凑,节奏快速,几乎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动作场面,让观众目不暇接。
然而,情节的设计相对简单,缺乏深度和复杂性。
影片的冲突和转折往往显得过于直接和突兀,缺乏足够的铺垫和层次感。
例如,达米埃和雷托的合作过程虽然紧张刺激,但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信任基础并未得到充分展现,使得他们的合作显得有些突兀和不可信。
二、动作设计精彩,跑酷文化成亮点作为一部动作片,《暴力街区》在动作设计方面无疑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影片中的动作场面不仅精彩纷呈,而且极具创意和观赏性。
特别是跑酷元素的加入,使得影片的动作设计更加独特和吸引人。
跑酷,作为一种极限运动,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主角雷托和达米埃在屋顶、墙壁和狭窄的巷弄之间穿梭跳跃,展现出惊人的身体素质和灵活的身手。
这些动作场面不仅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充满了惊险和刺激,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的紧张氛围中。
然而,动作设计的精彩之处也带来了影片的一些局限性。
由于过于注重动作场面的表现,影片在情节和角色塑造方面相对薄弱。
观众在享受动作场面的同时,往往难以对角色和情节产生深刻的共鸣和认同感。
三、角色塑造鲜明,但缺乏深度影片中的角色塑造虽然鲜明,但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
主角雷托和达米埃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现,但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深化。
雷托作为13区的居民,对黑帮势力有着深刻的仇恨和反抗精神。
他身手敏捷,勇敢无畏,是影片中的动作担当。
然而,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现,使得观众难以对他的角色产生深刻的认同感。
达米埃作为高级督察,他的职责和使命是保护市民的安全和打击犯罪。
他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但同样缺乏足够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
观众在欣赏他的动作场面时,往往难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四、文化启示深刻,但存在不足《暴力街区》不仅是一部动作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启示的作品。
影片通过13区的设定和黑帮势力的横行,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同时,通过雷托和达米埃的联手行动,传递了正义和勇敢的力量。
影片中的13区是一个被隔离和遗忘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犯罪和暴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雷托和达米埃等人物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正义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正义和勇敢仍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
然而,影片在文化启示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影片对于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批判和反思并不深入,往往停留在表面层面。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难以对这些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其次,影片在传递正义和勇敢的力量时,过于依赖动作场面和暴力手段,缺乏更加深入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总之,《暴力街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它让观众在享受动作场面的同时,也能够思考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以及正义和勇敢的力量。
影片中的跑酷文化更是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文化启示。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编剧是吕克贝松。
导演pierre morel是一个摄影师,美工。
这是他的第一部影片。
看点是:镜头,身手,演员,场景。
这一切结合得十分完美,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
法国的功夫片,看来已经超越了香港。
专业极限运动员担任演员,身手矫健敏捷惊为天人。
镜头流畅,就像Leïto评价Damien身手的说法:太干净了。
三下二下就交待了场景,也制造了悬疑。
还有慢镜头的运用,与《两杆大烟枪》《猜火车》一脉相承。
我以为特效一定很多,却得知百分之九十都是原素材剪辑。
可见摄影出身的导演的确了得。
演员都有特色,这么多演黑帮的演员,都是生面孔,却看得熟悉。
头上有字的K2,老奸巨滑的塔哈。
黑帮的生涯就是这样干脆、直接、简单。
小豹子一般的罗拉,她小巧的身材、黑头发和亮眼睛充满灵气和生机。
13区的存在有些不可思议,充满暴力与颓废。
铁灰色的水泥墙,涂着花花绿绿的鸦。
鲜艳的赛车,荒凉的建筑无不折射出冷漠与暴烈。
情节略嫌老套。
出现的巨人已不新鲜。
但是不到九十分钟的片子,看完犹不过瘾。
可津津乐道也。
这个电影是个素来品味较低的同学吐血推荐的,无奈手头没片子好看,也就将就下。
不料彻底被这电影给捋倒了,干净利索的跑酷,震到了我囧对那同学的品味有了质的飞跃,电影结束后我又看了一遍...(还好片长较短),非常感谢那个同学!
(虽然他之后推荐的几部速度与激情被我完全遗弃在阴暗的角落...),我个人觉得那个白人上尉很像皮-耶-罗...这也是我反复看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吧http://www.mtime.com/my/754821/blog/938360/
昨天晚上刚把该片看完。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所谓的2010年。
法国政府把犯罪率居高的地区用高墙和别的区域隔离起来,这里称作13区。
影片一开始就用镜头穿插13区里某栋大楼内的各色人等活动着的场景。
随后就有了在高楼之间追逐跳跃的镜头,非常精彩,尤其抓住绳子荡来荡去的情景,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功夫片比如成龙主演的。
这个13区简直就是黑帮的天堂,连里面的警察都岁他们无可奈何。
但是两个小伙子一起,巧妙地让黑老大被自己的手下给终结,原因竟是他跟警察要挟需要1000万的钱转进自己帐户来换取那个警察遗弃的炸弹,却没有想到帐户被警察掏空。
当他手下那帮家伙对着他质问该怎么发工资的时候,确实有一种黑色的幽默。
我发现在那群黑帮的屋子里俨然贴着李小龙的海报,也从中足以可见李小龙等中国功夫对这部电影的深刻影响。
去取炸弹时遇到巨人打斗的场面确实让我们不觉得有新意,在香港的功夫片里都已不是一次两次出现。
这部影片追逐、跳跃、打斗、枪战等场面无所不有,情节紧凑,让人对法国电影选材的新角度钦佩不已。
法国人已经用电影把自己都变成暴徒了。。。
很流畅的动作片。跑酷元素的加入让人倍感新鲜。PS两个男主长得也不错哦!哈哈哈哈~
没有美感 不好看
Parkour!主角李小龙附身。音乐还可以
看看parkour
非常成功的动作片,从动作编排,配乐,剪辑,剧本都干净利落,充满节奏感,很值得一看
督察空中翻滚的动作很帅气
比终极棒多了
太帅了,太帅了!Parkour!法国式的主旋律,娃哈哈!
3星的剧情 4行的动作和节奏 就类型片来说 不是我的菜
跑酷运动
剧情过于简单。。
看起来比较像制作精良的电脑游戏
感谢字幕组的童鞋parkour~
政府热衷大清洗,屁民更有人情味,影史最牛跑酷之一,热血沸腾
超级有节奏感的动作片
枪战 动作 跑酷 主角光环
挺爽,他老妹真漂亮...
酷跑值得看
利索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