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

Carol,因为爱你(台),卡露的情人(港),卡萝尔,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凯尔·钱德勒,杰克·莱西,莎拉·保罗森,约翰·马加罗,科里·迈克尔·史密斯,凯文·克劳利,凯瑞·布朗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卡罗尔》剧照

卡罗尔 剧照 NO.1卡罗尔 剧照 NO.2卡罗尔 剧照 NO.3卡罗尔 剧照 NO.4卡罗尔 剧照 NO.5卡罗尔 剧照 NO.6卡罗尔 剧照 NO.13卡罗尔 剧照 NO.14卡罗尔 剧照 NO.15卡罗尔 剧照 NO.16卡罗尔 剧照 NO.17卡罗尔 剧照 NO.18卡罗尔 剧照 NO.19卡罗尔 剧照 NO.20

《卡罗尔》剧情介绍

卡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荃加福禄寿探案教宗的承继拍出个未来追缉炸鸡块奇遇记妙女神探第四季神奇女侠:血脉黑色孤儿第二季勇士传奇狼人镇钻石大盗红尘囧探刘小唐公园与游憩第一季时间陷阱潜艇总动员:海底两万里雾非雾终生第二季性梦爱三部曲:爱红衣坊伊斯坦堡奇迹夜浴火鸟津门三少爷犯罪都市相棒第20季第40号城市愛要往哪走七尺男儿纵横千里之一发千钧姻缘驾到缘路山旮旯

《卡罗尔》长篇影评

 1 ) 世上有太多种凝视,直到她看见她

文/ 张宇旋(巴黎)世上有太多种凝视。

五十多年前,戈达尔的《蔑视》里有一组希腊雕塑对着各个方向凝视的镜头。

当红色的眼睛望向摄影机、向我们致意、Georges Delerue的音乐响起时,一股圣洁情感的力量从心底升起。

而《卡罗尔》的片尾那样简单正反打的凝视就是如此,却更具深意。

三岛由纪夫在长篇巨著《丰饶之海》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傍晚的火焰、深夜的火焰、黎明前的火焰,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火焰,但又不是别的火焰,而是依存于同一盏灯,彻夜燃烧着。

那么,影片最后这一对意味深长的凝视里,凯特·布兰切特保持着始终如海一样的目光,鲁尼·玛拉眼里则闪耀着复杂得多的傍晚的、深夜的、黎明前的火焰。

她们的凝视让观众的情感和布景一道在屏幕上熊熊燃烧。

故事开始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卡罗尔与鲁尼玛拉饰演的特雷莎在餐馆吃饭的情景,视点却落在了特雷莎的一位男性朋友身上。

我们跟随他走进这家饭店,布景散发着浓郁的、殷实的资产阶级气息,而第一眼看到卡罗尔时,她的身份和性格就已经被作为皮草的服装、寥寥的对话、简洁的动作表达得清楚而干净了。

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卡罗尔为了赴约离开饭桌时在特雷莎肩上轻轻的那一按:此时,鲁尼·玛拉适时将头扭向凯特·布兰切特,迷离的眼神诉说了她心底里幽暗、犹豫却又暗涌着勇敢的情愫。

特雷莎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男友理查德逼婚很紧,她对他谈不上不爱,也谈不上爱。

卡罗尔正经历离婚危机。

1952年的圣诞节前夕,卡罗尔来到百货公司给自己4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遇见了特雷莎,却将自己的手套遗忘在了柜台。

特雷莎好心将手套连同购得的礼物寄回,卡罗尔为了表示感谢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而两人第一次在餐馆吃饭时,鲁尼玛拉的精彩表演甚至奠定了她可能会拿到的影后的基础。

特雷莎既不清楚卡罗尔的用意,也不明白对这个比自己年长得多的女人到底抱有怎样的感情。

卡罗尔则强势得多,没有看菜单便熟稔地点好了餐。

餐前酒,她点的是Dry Martini,侍者走到特雷莎身边时,她模仿着卡罗尔也点了一样的餐前酒、后面干脆说“我也要完全一样的东西”。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点,特雷莎开始了她对眼前这位风韵女人的探索:从向她学习开始。

她的举止,她眼神落在的位置。

卡罗尔自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她优雅地点起了烟,歪着头撩开自己后颈上的头发,香水味飘到了特雷莎那里。

她在勾引她,如此自然却又摄人心魄。

一个成熟女人对于一个可能还只是女孩的女人的极致吸引也不过如此了吧。

后来的发展并不令人惊奇:卡罗尔尚未与丈夫彻底离婚、不愿意和他一起过圣诞、丈夫带走了她挚爱的女儿、她约特雷莎开车出去过节。

这一段类似公路片的旅行,让两人加深了彼此了解,也自然发生了身体的接触。

那个夜晚,特雷莎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卡罗尔站在她身后看着她。

卡罗尔身上同时散发着父亲、母亲和情人的气息:力量、崇高和性感。

她指引着特雷莎,直到她对她的身体无比熟悉。

特雷莎也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生命中最隐秘的发现,在森林里一步步走向金色的巅峰。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完全否定了理性化特雷莎这一隐秘发现的尝试,不再有弗洛伊德出现在对她童年可能出现的不愉快经历的精神分析里。

这里,只有感情。

我们看到的,也只有充溢着的感情,这简单的、丰满的爱从屏幕边缘慢慢滴下。

就像特雷莎曾经对于自己男友的发问、尽管那时她并不明白自己对卡罗尔就是那排斥逻辑的、莫名的爱:“你有喜欢过一个男孩吗?

”性别已经不存在,通常同性恋电影里异性角色的配置也已经被颠覆。

和同性“好友”在圣诞、新年期间出行,又处于离婚官司的关键阶段,卡罗尔被自己的丈夫摆了一道。

这在他看来如丑闻一般的精神与肉体的出轨,让他决定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复仇自己的妒忌。

卡罗尔会如何反应?

电影会变成庸常的英雄类型,然后卡罗尔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并且夺回对孩子的监护权?

还是更糟:卡罗尔与特雷莎的感情让位,成为一出家庭和伦理的闹剧?

都不是。

导演让卡罗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了对孩子的监护权、但要求按照规律的时间看望自己的孩子。

监护权的争夺似乎在美国有离婚桥段的电影、电视剧里成为另一种严酷的战争,而几乎没有任何剧本会让任何角色主动放弃这一神圣的权利:它是即将结束的婚姻关系中胜者的战利品,是道德的制高点。

在这样一个道德和情感的天平上,卡罗尔做了一个娄烨在《颐和园》里那句余虹的著名台词式的选择:什么是道德?

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是道德。

以上的这一切,都是特雷莎在片头与卡罗尔吃饭那场戏结束以后的闪回。

回到现实以后,特雷莎决定离开朋友那无聊、寂寞的派对,应卡罗尔之约在九点之前找她。

在她看到她的时候,她正与几个朋友围坐在桌前聊天。

她又看见了她的目光,她不确定那目光是否也如她对她的一样属于完全相同的火焰,但她确定她不是别的火焰。

她们必须依存于同一盏灯,然后彻夜燃烧。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MzNTEzNg==&mid=402230775&idx=1&sn=e96d27bdfb47147854395739170486e9#rd

「深焦」(Deep Focus)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影视工业网:http://deepfocus.107cine.com/今日头条:深焦DeepFocus微信号:deep_focus

 2 ) 不是同性恋,只是爱情

首先我必须要说,《Carol》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错觉。

好几个月来,我一直以为《Carol》会是一部大规模上映的影片,可当十一月乍到,我却没法在美国第八大城市找到任何会播放此《Carol》的影院。

于是,这排片量又给了我第二个错觉,这一定是部口碑很好但是观众很少的同性恋题材电影。

12月回到旧金山后,我顺利在Landmark找到《Carol》。

我只身前往电影院,在惊叹影院满座的同时还惊奇的发现在场的都是中老年人。

没想到电影会以倒叙,或是回忆的方式展开剧情。

最开始两个女主角明显不愉快和仓促的对话让我以为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然后在灯红酒绿的窗影下,Therese陷入回忆。

是太快还是爱情就是如此。

与陌生人的对视,两秒都会显得漫长,而第一次见面的Therese和Carol,她们就这么互相直白地直视着对方,Carol更是直接来到了柜台前询问Therese。

一次见面,一次对话,一个是客人,一个是柜台服务员。

然而,女服务员却对女客人念念不忘,女客人甚至还亲自打电话到柜台向女服务员致谢,邀请女服务员共赴晚餐。

两个人开始正式交集。

火花四溅的对视,欲言又止的试探,欲拒还迎的相处,按捺不住的欲望,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愫,是女人的爱情特有的细腻,也最能触碰女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女人本就是情感丰富的个体,当两个情感丰富的个体相爱的时候,无论是多细微的情感交流都能直击心灵深处,让人联想让人沉醉。

只有表现到这种情欲层次的电影才会是部优秀的同性恋电影。

而Carol的导演和演员显然都做到了。

Therese来到Carol家做客却不巧遇见Carol与丈夫争吵,Therese早早被心情不佳的Carol送去了火车站搭车回家。

孤独的Therese在火车上委屈地哭泣,一回家后却就收到了Carol为刚才的行为致歉的来电。

像是害怕两人的关系会被刚才的不愉快的插曲影响,又像是想要急迫地证明,捅破什么,Therese拿着电话,深呼吸道:“There are things I want to ask you.” 迎来的是Carol迫不及待地回答: “Ask me." 第二天,Carol如约来到Therese家中。

Carol毫无底气地问Therese要不要和自己去road trip,甚至在Therese做出回答前就给Therese台阶下:“你不去的话也没关系,我可以理解。

”然后不自然地梳理着刘海。

谁会想到这么卑微的样子居然出现在高贵爽快的Carol身上?

而Therese,那个一直注视着渴望着Carol的女孩,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在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旅途中,朝夕相处让两人感情不断升温。

在欲望再也按捺不住地那天,Carol要Therese上床,Therese便毫不抗拒地乖乖上床。

Carol所有的需求,Therese都会毫不犹豫地say yes。

Therese每一次自责与懊恼,Carol都会即时安慰和开解。

一切都这么你情我愿,甚至迫不及待。

所有情绪都那么到位,那么理所当然,可是在我眼中这一切都过于迅速甚至略显不实。

在一个同性恋还被认定为一种心理病的年代,为什么两个女人能在毫无迟疑的情况下迅速地坠入爱河?

因为我把《Carol》定位成“同性恋”电影就是一个错觉。

我以为发生在美国五十年代的同性电影,要描写的必定是女同性恋面对的社会的种种阻碍和伤害。

我以为在那样的年代,两人的爱情必定会败给残忍的舆论,要么Therese会为了工作放弃Carol,而Carol更可能会因为家庭放弃Therese。

可是我是彻头彻尾地错了。

这两个女人比我想象中勇敢,她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否认自己的取向,也没有在意社会的言论,她们不用出柜去宣扬自己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格局就是这么小,她们就只需要和对方在一起。

从一见钟情,到互相联系,认识,相爱,经历离别和难堪,最后鼓起勇气复合,这是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会经历的恋爱过程,这只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电影。

因为这是两个女人的爱情,我担心她经不起社会的歧视,担心Therese会告别Carol,担心Carol离婚后生活会潦倒不堪。

但是在最后Therese坚定的凝视中,我一路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样的结局,无声,却胜过千万甜言蜜语。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Rooney Mara的表现太完美,这个角色一直都牵着观众的情绪走,而我一直看着Mara痴笑。

最后散场时,身后有人赞她像赫本,连坐我旁边的大叔都在打探她的名字。

 3 ) 《卡罗尔》:不只是一部爱情电影

一部由著名女同志作家写作、著名男同志导演执导筒、两位著名个性女演员演绎的关于两个女人的爱情电影,注定不会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这个开头只为哗众取宠,事实上,看过《卡罗尔》的观众都很难否认这部电影的成功。

Todd Haynes用诗一般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真正触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回味中它又远不只是一部爱情电影。

(一)站在爱情电影的角度,《卡罗尔》的故事情节老套而简单:偶遇、钟情、分手、重聚。

影片为何不乏味反而充满惊喜呢?

并不是因为爱情发生在同性之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成功的人物塑造是最重要的因素 。

两位女主角各自拥有独特而强大的性格特征,表面上的不对等和实际上的对等之间产生了奇异的碰撞,控制权不断在双方之间交换,每一场对手戏都令人屏息凝神。

在故事开端两人一见钟情的场景中,地位的不对等同精神上的对等就碰撞出了别样火花。

一方是金发碧眼的贵妇人,一方是受人摆布的售货员,她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一些与其身份不相符的特质。

吸引到Therese的并不只是Carol的美丽,而是美丽与落寞的交织,当这两种特质同时出现在一个有些阅历的女人身上时,不论男女都很难抗拒,因为这代表了“有故事”。

有趣的是,Therese吸引到Carol的特质却是在一个年轻售货员身上不太会出现的自信,她毫不掩饰地注视着Carol,为她提供各种建议,不要抽烟,买玩具火车,Carol照单全收,并下意识地落下了手套。

这种自信并非来自于社会地位,亦与生活经历无关,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坦然。

在之后的餐厅约会中,Therese依然坦然地被Carol所吸引并豪无犹豫地接受了她的邀约,以至于Carol不禁说出"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Flung out of space"这样的话。

Therese的坦然和淡定显然令她很意外并深受触动。

如果爱情这样东西真的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么高层级的恋爱关系在于:帮助所爱的人成为她自己。

Carol对Therese的帮助是显性的,当她得知Therese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便尽己所能鼓励她,赠与相机,乐于充当模特,并且对Therese的作品发自内心地欣赏。

表面上看,Therese似乎是完全沦陷在对Carol的迷恋中;但事实上,Carol的存在让Therese慢慢走向一个真正的、更好的自己。

对Carol来说,Therese的作用是隐性的,她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敢于改变自己、毫不迟疑地去追求真爱的勇气。

听证会前Carol透过车窗看到的Therese,是一个经历了感情创伤但并没有自暴自弃的女人,是一个因为有了更多的经历而愈发成熟、坚毅的女人,这直接促使她决定放弃抚养权,勇敢地做自己。

《卡罗尔》的故事推进具有相当的紧张感,原因在于控制与被控制在两个女人之间不断地来回拉锯。

Carol似乎是主导了两人关系的发展,她主动邀约Therese共进午餐、共度周末、共赴旅行,她决定拥有,她决定放弃,她控制着。

但是,细想一下,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几乎都是由Therese主导的,是她在百货商店里注视并吸引了Carol,是她主动将手套寄回给Carol,是她要求住总统套房而不是两个单间(从而将对Carol的身体渴望变为现实)。

某种程度上说,婚姻失败,同性恋情无果的Carol相对比较谨慎,尽管她在言语上很具有挑逗性,但是行动上她需要Therese的配合才可能全情地投入一段看上去不太现实的恋情。

Carol离开后对Therese的念念不忘,终究难逃街上那一瞥后的心潮澎湃,这一点上看,Therese的控制力似暗潮般汹涌。

(二)除了爱情电影的标签,《卡罗尔》更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仅在Carol和Therese身上展现,在其他女性配角身上亦有所张扬;同时,电影生动地描述了性别对立面的男性对于这种觉醒的反应与对策。

人妇Carol几年前与闺蜜相恋未果,但已然发现了自己真实的性取向,从而决定摆脱传统夫权制的家庭桎梏。

Carol的女性主义意识在经历了婚姻的捆绑和同性恋情的挫折后愈发彰显,她很明确地反对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

电影通过Carol与他人的几段对白来点明她的观念:丈夫提到Harrison的妻子,她立刻纠正道“Jeanette”,显然她不满于已婚女性在别人眼里永远是某个人的妻子这样的附属性角色;当Jeanette说她的丈夫不喜欢她吸烟,Carol回应“你喜欢就好”,她对于女性的独立人格非常看重,这是她最后做出即使会失去心爱女儿的监护权也不想失去自我这一选择的基础。

如果说Carol是想通过逃离家庭来实现女性的独立人格,那么Therese就是想通过逃离工作(任何的独立都有“逃离”的需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实现这个目标。

表面上不苟言笑、十分淡然的Therese,内心敏感而丰富,面对根本无法爱上的男友和呆板无趣的售货员工作,内心渴望找到一盏能够照亮自己前路的灯,甚至是烧尽现状的一把火。

看上去柔弱的Therese,没有家庭与亲情的牵绊,比Carol更加决绝地走向了女性独立之路,这一点在她失去Carol却勇敢地重新生活,并且追求自己的事业这一点上最为突显。

所以说,此二人必然会在百货商店的一群普通妇女中发现彼此,她们都太需要改变,这种改变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所带来的需求。

Therese的独立性追求相对障碍较小,而Carol的最后障碍来自于她对女儿的不舍,当她遇到了年轻的Therese,部分母性的光辉自然地投射到了Therese的身上(这种投射在Abby身上是难以实现的),因而当情感积聚到了一定程度,这最后的障碍也必将被突破。

除却Carol和Therese,影片中其他的独立女性身影亦不少。

Carol的前任同性爱人Abby,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于抨击男权统治的女性,她正直而仗义,常常解救Carol于水火之中。

Carol的朋友Jeanette,对Carol抱有同情和理解,行事亦颇为独立。

还有最后在Phil的聚会上对Therese感兴趣的女人,也是一个勇敢追求所爱的女性。

事实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并未形成一种潮流,更毋庸说涉及到同性情感。

所以原著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在1952年出版这部作品时并没有使用其原名,1990年再版的时候方署真名。

而这部女性主义小说至今才被搬上了大银幕。

面对太太、女朋友等女性们的自我觉醒,电影中的男人大部分都处于完全不适应的状态,他们对这样的女人和这样的观念非常陌生。

Carol的丈夫试图挽回她的方式竟是用亲子关系来绑架她,并且在离婚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得束手无策,狼狈不堪。

Therese男友的示爱方式极其拙劣,他对Therese的事业追求完全不感兴趣,只想将其拉入婚姻家庭生活,过点太平的小日子。

当然,也有一些先知先觉的男性,比如吻了Therese的那位电影爱好男,可能由于酷爱观察和分析人物而具备了对另类情感的理解能力。

男性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这种陌生,在很多电影中一直持续至今(当然,现实中也是如此)。

小说写作于上世纪50年代初并大卖,一直到70年代末的 《克莱默夫妇》还在讨论同样的议题,并且成为该项议题的经典之作。

(三)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并不是以上所描述的内容,而在另外三点:其一,影片避开了同类题材猎奇女性恋情的惯用态度,很真诚地描述了两个人是如何坠入爱河的;其二,爱情戏自然坦率,没有内在的纠结与冲突;其三,影片对于男性角色亦无偏见,具有相当的理解和包容心。

与很多刻意将其中一位塑造成一个很帅很男人的同性爱情电影不同,《卡罗尔》的两位女主角都非常有女人味。

阳刚与阴柔同时属于这两位女性,这或许是独立女性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对丈夫强硬而决绝的Carol看到Therese儿时的照片会禁不住低声抽泣,顺从的Therese无意中发现Carol带了手枪亦会想要保护她。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实都没有去刻意猎奇女性恋情,而是从爱情本身的内涵出发,去叙述两个个体是如何不可抗拒地互相吸引并且坠入爱河。

触觉和嗅觉是两位女主角互相倾慕的感官纽带。

Carol第一次触摸Therese的肩头是在邀请Therese去她家的那天晚上,这个动作给了Therese无尽的沉醉;而第二次的触碰直接将其带到了床上;第三次的触碰则令Therese回想起了两人的种种并回心转意。

Therese在嗅觉上表现了对Carol的痴迷,共进午餐时为Carol的香水味而陶醉,而旅行中又情不自禁地捧起Carol的衣服呼吸她的味道。

这种感官上的描写很具体也很有效,这是会发生在任何互相倾慕的两个人之间的情节。

几乎所有的同性恋情(特别是女性之间)电影都会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内在冲突,通常是一方主动,另一方要在内心纠结一番是否要爱一个女人。

比如《阿黛尔的生活》中的阿黛尔,从头到尾对自己的性取向都很不坦然;又如即便是结局很好的《蝴蝶》,女教师也纠结了很久才放开怀抱。

这种内在冲突约定俗成是此类题材的标志性内容。

而《卡罗尔》的冲突都是外在的,两位女主角的内心对于这份感情没有任何的异议与纠结。

这一点是叙事上的突破,为了避免放弃此惯用手法所可能带来的戏剧性减弱,导演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两位女主角面对这段感情的内心世界,一个举动、一个眼神都有丰富的内心戏,有些桥段甚至非常感人。

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同性恋情的一种更开放的态度。

确实,站在简单的两个人相爱的角度,何必一定要把同性之间的爱情描绘得如此纠结呢?

影片对于男性角色的刻画亦无偏见,这尤为难得。

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非常的包容性和同情心,这一点往往体现在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中。

《卡罗尔》中最反面的人物是Carol的丈夫,一个为了将变心的妻子绑在婚姻中而不择手段的男人。

他对Carol纠缠不清、威逼恐吓,他最极端的做法——雇用私家侦探跟踪Carol和Therese并录下了两人性爱的音频——导致了两位主角分手。

这样的一个角色观众却讨厌不起来,为什么?

因为在影片中,他的行为基础是那个年代普遍的男权家庭观念,并且他依然爱着Carol,尽管这种爱令人失去自由。

影片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方式是很客观的,丈夫可恶但令人同情,甚至他的执着还有点可爱,同样的处理方法也运用在Therese男友的身上。

前文已谈到男性对女性意识觉醒的不适应,影片对这种不适应是具有相当同情心的,并没有站在任何道德的高点去评判,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男人们的不适应和无能为力,在观众中引起的不是支持或反对,而是思考。

鄙见,思考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最好的互动。

最后,鉴于本片中的床戏十分感人,且用Elizabeth Bishop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Close close all nightthe lovers keep.They turn togetherin their sleep,close as two pagesin a bookthat read each otherin the dark.Each knows allthe other knows,learned by heartfrom head to toes.20160112--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4 ) CRUSH

看了carol在纽约的点映,一连两场,几乎满座。

电影院6个厅里有四个在放carol,不禁感叹纽约人民在文化活动这件事上超高的幸福指数。

你想看的,你想见的,只要穿过难以置信的肮脏与拥挤,都能见到。

看完电影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极其懵逼的状态下,站在寒风中等机场巴士,忍着一天没吃没喝的饥肠辘辘排队安检,这些场景现在回忆起来显得格外模糊。

而清晰是,电影院里一对又一对沉默的情侣,为爱情流眼泪的男男女女,还有该死的忘不掉的爱情。

首先做个总结陈词,谢谢海因斯,谢谢女王,谢谢麻辣妹子,谢谢纽约,谢谢感恩节。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场万人齐心的梦,是近期感受到的最壮阔而又细腻的事情。

然而故事还是那个俗套的故事,无非是性向摇摆的多金中年白富美与不满恋爱现状的文青小白兔之间的牵绊和拉扯。

一见钟情,共进午餐,互生好感,结伴旅行。

做陷入爱情的人都会做的事——做爱,亲吻,伤害,挽回。

很多侧面或正面的小细节都处理的很好,比如小记者对therese说“你应该多拍拍人”,比如therese和男友之间关于boy’s love的争论,比如女王把手搭在therese的肩上时therese无法掩饰的紧张,再比如妹子读了carol给的分手信自己跑到草丛里吐。

不得不说,todd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有些小场景一出,少女们纷纷捶胸顿足,恨自己怎么就没有过如此真实而又铭心的恋爱经历。

有一幕给我印象格外深刻,是发生在carol抛下therese消失在旅行途中之后。

carol坐在出租车里,正在赶去一个类似于庭外调解的小型会面。

路上行人来去匆匆,carol望向窗外,看见了therese,穿着红色的毛衣格子裙,手中拿着黑色的小本子,穿过人群与车辆。

与不久前曾经伤害过的恋人偶遇,她看不见你,你久久凝视,凝视着极力克制住的情感,凝视着她也凝视着自己。

caol的心理转变发生在一瞬间,真实,克制,不说一句,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内心却如同千万波涛汹涌着,冲击过早已瓦解的堡垒。

在这里,cate为所有人奉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面部表情变化,眼神里的隐忍,呼吸间的紧张与压抑——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完美到令人发指。

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崩溃,也是重生,它发生的极为突然,却让你如此深刻的体会到命运的定数和爱情的魔力。

有了这一段的铺垫,自然有了后面在调解会议上她的一番话,承认和therese之间发生的事情,不抵赖,不妥协。

她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最后一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不会再妥协了。

如果你执意不允许我见女儿,我们可以上法庭。

但那样我们会变的ugly,我们都不是ugle的人,不是吗。

”说完,carol哭着走出调解室,抛下其实无辜的丈夫,和一段再也没有意义的婚姻。

其实这里关于ugly的说法是很有趣的,可能正是由于carol与前夫之间并没有太多单方面的情感,才会以ugly来定义整件事的未来走向,有种旁观者叙述故事时的清白与掌控力,又透露出婚姻生活的种种无奈与无力。

也是因为这里,才更能对比出carol和therese情感间的交互,深刻,以及不受控。

或许是看戏的过客过分敏感,太过痴心;或许是妹子超越年龄的演技(感觉凭这一部麻辣可以轻松拿到所有最佳女主,有几幕她比cate演的还要好),让自我代入变得极为容易与自然;又或许是导演的恶趣味,巴不得全世界的女人都因为cate弯成一盘蚊香(恶趣味这件事有证可循,详见nyff采访和cannes记者见面会,对于“中国女生看过预告片都变弯”的反复强调)。

总之电影会让人产生一种持续力超强的crush,更致命的是你可能会发现这场crush是个无头案,既不是对therese也不完全是对carol,好像只是迷恋上了一种氛围,在现实中不可见,在电影中又转瞬即逝。

但只要抓住了,便是掉入了不复的深渊,久久难以抽离。

于是心心念念着再看一遍只看一遍,却可能不自觉又反反复复琢磨了好几十回。

而充满胶片感的一帧帧画面,是这场集体暗恋的源头。

不得不说,电影用16mm摄影机拍摄呈现出的明显的粗粝感,在电影院里感受的应该是最为深刻。

复古拍摄手法的运用,也让一切感情的流动变的缓慢,宁静,克制。

和原著不同,therese的设定从舞台设计师变成了摄影师。

基本上胶片机不离手,也有一场在暗室里冲洗照片的独角戏。

她把照片纸放进药水里,用夹子再加出来,抖落下水滴,然后久久凝视着照片中的carol。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胶片的质感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触碰感,而影片里的人,也触碰着用胶片机拍摄出的照片。

情欲的流动,不再仅仅局限在电影里。

todd通过这个改编,创造出一种看似不可能的纽带,让一些东西从carol的一颦一笑滑落到therese的每一张照片上,再一转,自然的流进每一个电影院里观众的心。

你要问我这些究竟是什么,我不太想说。

因为这是一种隐秘的恋爱的心情——不可能之可能,每一个电影观众都曾深深幻想过的极为致命的不足为外人道的bad romance。

我不否认有人指出的carol被过誉,因为的确它只是一部完美的水准之作。

题材讨巧,演员惊艳,拿捏的恰到好处的复古,这一切让它在起点比其他电影高的同时也丧失了一种生气与惊喜。

然而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在于,在克制与爆发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所有人都凝神屏息的站在这个平衡点上,以小格局来放大人类与人类之间最最普通的情感。

同性爱的挣扎与抗争被弱化,最浓烈的笔墨都献给情感的摇摆。

这是优点还是缺点,争辩在看完电影后已经毫无意义。

因为没有人能抵挡住todd的特写。

每一支烟,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欲言又止沉默不语,每一次眼神交汇意乱情迷。

这是每一根发丝都生机勃勃充满爱意的美,这是寂寞世界上最远离天堂的天堂,这是每一个失魂人拼命寻找的归途与故乡。

就让画面停止在最后的对视。

当装饰统统撕去,彼此赤裸相对。

好像有什么东西悄悄从你身体里升起,然后又重重落下。

你带着它开始奔跑,身处千万个陌生城市,身处千万个房间,身处荒无人烟的小岛,身处地狱,身处天堂。

随手丢一个结合个人经历的观后感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528243740/

 5 ) 卡罗尔

凯特女王的电影从未让人失望过。

看她的表演就如同看梅姨的表演一样,是一种真正的高逼格享受,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都是情感,想必每一位懂得用电影来喂食自己灵魂的影迷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

《卡罗尔》也不例外,简直就是凯特个人演技秀,把一个家境殷实的贵妇级文艺女青年演得完美至极,为什么说她是文青呢,第一她酷爱音乐,第二,她爱上了文艺女青年特芮斯,姑且算吧。

影片很无聊,但摄影和配乐一流。

开篇选择的插入点当结尾将至更换机位再度来临时,心中早已暗生定论。

戛然而止于餐厅的对视让人感到的都是爱情圆满的样子,而到底产生于同性还是异性并无需纠结。

当卡萝尔叫来艾比载着therese而非在重压之下随之而去,那份感情真的存在。

当当事人以及律师在对簿公堂前最后的博弈时,卡萝尔心怀therese并说出不后悔的勇气让人震撼。

 6 ) 看了卡罗尔 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卡萝尔》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发行的剧情片,由托德·海因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莎拉·保罗森、凯尔·钱德勒联合主演。

影片于2015年11月20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盐的代价》改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位19岁少女特瑞丝与高贵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萝尔之间的爱情故事。

年轻女孩特瑞丝在纽约追求梦想,却只能成为玩具售货员,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金发中年主妇卡罗尔在百货公司偶遇,两人一见钟情,在一次次会面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真爱。

然而同性恋在50年代美国是不被允许的,特瑞丝的男友也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和女儿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失去的抚养探视权,卡罗尔暂时离开了特瑞丝,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其实做好了一切要与她真正一同生活的准备。

布兰切特在剧中扮演一名华丽的少妇卡罗尔,永远精致的妆容,不变的套装和高跟鞋本身就非常符合布兰切特自带高贵光环的气质,而当那双黑色的小羊皮手套夹起香烟的时候,你真的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7 ) 起雾的玻璃窗之后

毫无疑问,《卡罗尔》在视觉上有出众的细腻美感。

影片的摄影风格节制,冷静,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仿佛每一帧都可以被定格为精致优雅的画报。

相较之下,《卡罗尔》的剧情似乎偏弱,被许多人评价为格局小,新意少,只是专注的讲述了一段隐秘深刻的爱情,而无更多对社会的注解与批判。

然而我认为,《卡罗尔》的格局并不小,它对政治和社会的批判只是没有在剧情大纲里直接表现出来而已。

实际上,电影的美学形式和内涵并不应该被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

《卡罗尔》对“大格局”的野心,恰恰体现在一些电影构图的小细节里:镜头下那些看似空洞的精致布景,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象征,使电影表达的内涵远不限于剧本故事本身。

而这其实才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独特魅力。

比如,《卡罗尔》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取景角度:镜头常常是透过玻璃窗望向迷蒙的人物或城市街道的。

那么这时常隔在视线中的玻璃窗应该被怎样解读呢?

1. 女性的困境《卡罗尔》中的确没有激进的政治宣言,也没有热血的抗争,有的只是两位女主角之间静水深流的爱。

然而,即使没有露骨地政治性批判,影片许多小细节都微妙地暗示了50年代美国女性的“不自由”。

鲁尼·马拉所饰演的百货公司售货员特芮丝在初见凯特所饰演的富裕家庭主妇卡罗尔时,调笑地说着,我很乐意带你去看我爱的火车模型,但现在我只能被困在这个洋娃娃专柜后。

当卡罗尔为了与女儿相见,只能同丈夫的家人一起用餐,她不断辩解着自己见的是心理理疗师而非医生。

似乎在用一种间接隐晦但又毫无退让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同性爱倾向并不是疾病。

而极为讽刺的细节是,此时餐桌旁的电视里,某位名人正激昂地演讲着“自由”的美利坚所拥有的那个“自由”的未来。

50年代的美国女性已经拥有了选举投票权。

但发生在60年代的,致力于解救中产阶级女性于家庭主妇命运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还远没有席卷美国。

而一直要到80年代,女同性恋的权益才被纳入女权主义的讨论范围内。

这些在法律上已拥有选举权的女性,看似已经身处在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然而卡罗尔显然并不“自由”。

尤其当法律指认她的同性爱是道德问题,并剥夺她见女儿的权利时。

所以,当特芮丝坐在男性友人的汽车后座,隔着起雾的玻璃窗望向纽约夜间的街道和愉悦的行人时,或是当她站在卡罗尔家里,透过窗户望见正与丈夫纠缠吵闹地卡罗尔时——镜头的语言都是极富深意的。

表面上看来,她望向的“自由”的城市空间,或是她默默爱恋的人,就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

但如果她真的伸出手,触摸到的只能是冰冷的窗玻璃。

卡罗尔在与特芮丝分开后,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幻觉和困境:她坐在汽车的后座,透过玻璃窗看见身着红衣的特芮丝行走在窗外的街道上。

她的渴望已经近在咫尺,但她并不能真正得到。

她能做的只有静坐在车里,继续前往裁决她命运的听证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玻璃窗可能象征着一种自由无拘束的幻觉,一种伪善的囚禁。

换句话说,50年代的美国给女性开了一张“平等自由”的空头支票,自由对她们来说看得见却摸不着,她们依然在社会限制的眼光中周身不得动弹。

而《卡罗尔》中频繁出现的玻璃窗意象,则是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了类似的政治批评。

<图片1>2. 都市人的孤独但是,电影中的玻璃窗显然远不止一种解读的方式。

在我看来,除了女权政治相关的批评之外,玻璃窗这个意象还使《卡罗尔》有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性思考。

电影中有两组相似的镜头,出现在卡罗尔两次与法律系统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失败交涉后。

镜头里,卡罗尔独自站或坐在落地玻璃窗后,窗外大街上匆匆行人的身影也隐约倒映在玻璃上。

于是镜头记录下的是一个忧郁的错觉:在窗玻璃的平面上,卡罗尔的影子与窗外行人的影子叠在一起,似乎正身处在窗外行人的包围之中;然而事实是她独身一人,与城市的人群远远相隔。

这其实正是都市生活中人最容易产生的情感。

穿梭在城市空间中的都市人每日要遇见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然而个体的孤独却始终难解。

与此同时,卡罗尔与特芮丝身为陌生人的一见钟情,大概是对城市偶遇最浪漫的想象。

但是电影并没有用很浓烈的笔墨刻画她们变得亲密的过程,一切是克制而隐秘的。

《卡罗尔》仅用几个简洁的场景就描摹出她们的心意相通:在卡罗尔与丈夫争吵后,我们看到的是她没有泪水的悲伤。

然而目睹了一切后的特芮丝乘火车归家,身旁的窗玻璃上却影映着她哭泣的脸。

一个简单的镜头就已经述说了所有。

特芮丝的悲伤显然是与卡罗尔的一种共情。

虽然此时她与卡罗尔只是仅见过三面的“陌生人”,她却仿佛感同身受着卡罗尔的痛苦,并代替她流下了眼泪。

由此看来,在《卡罗尔》中,玻璃窗的意向是复杂的:它既映照了城市人群的孤独,也成为了照出都市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其实都不仅仅局限于两位女主人公之间所谓“私人”的爱情。

这些细节所投射的其实是一些社会性的情感:“城里人”的孤独和对知己的渴求。

这个“大格局”的主题在电影史上早已被讨论了千万遍,但《卡罗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注重视觉美感的隐晦处理。

没有过多义正言辞的说教和矫情烂俗的桥段,孤独和爱都通过精妙的摄影构图和玻璃窗这个视觉主题来呈现,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

<图片4>3. 电影艺术本身然而,也许在大部分电影观众看来,《卡罗尔》中的玻璃窗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本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巧用玻璃窗的光影来拍摄的镜头,《卡罗尔》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并能让人置身一种怅然的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无论是特芮丝手中的相机镜头,还是用以拍摄电影的相机镜头,都可以看做是一扇“玻璃窗”:特芮丝透过相机看到卡罗尔摄人心魄的美。

而我们作为电影观众,透过托德海因斯的摄像机,看到的是一个能牵动人心弦的光影世界。

托德·海因斯本身就是一个影迷。

他与所有观众一样,深深地迷恋着电影艺术的光影。

《卡罗尔》复古的质感来源于胶片电影的独有魅力,同时也是导演继《远离天堂》之后,又一次对50年代好莱坞通俗喜剧大师道格拉斯·塞克的致敬。

关于塞克的电影,最著名的莫过于对比感强烈的配色。

《卡罗尔》的色调是同样大胆的:从片中鲁尼·马拉常戴的那顶鲜艳的红黄相间的毛呢帽,到凯特·布兰切特雍容的衣着中点缀着的鲜橘色丝巾,总能成为纽约阴沉的冬天里亮眼的风景。

除了塞克,《卡罗尔》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公路旅行也像是对著名女权电影《末路狂花》的致敬。

只是与《末路狂花》中摧毁男权的旅程全然不同,当卡罗尔在愤怒中向偷窥她的私家侦探举起枪,那把枪里却并没有子弹。

显然,在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下,卡罗尔与特芮丝并没有成为维权先锋。

但海因斯用电影独特的美学形式书写了她们最美丽的感情,和最沉默的抗争。

无论是从女性主义角度的批评还是对城市生活的复杂刻画,《卡罗尔》首要顾及的从来不是政治正确和煲出正能量心灵鸡汤。

影片的出发点始终在人与人之间的隐秘感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觉得《卡罗尔》拘泥于儿女情长。

然而我欣赏托德海因斯的视角,因为我也认为,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只有人的感情是永远无法被定义的变量。

无论多么“大格局”的政治抗争和社会批评,都起源于个体因不愿放弃私人情感而勇敢突破禁忌。

在电影的结尾,当特芮丝终于在宴会的人群中走向卡罗尔,这一次她的视线里终于没有了玻璃窗的阻隔,也没有了她的相机,她坦然地走向了卡罗尔。

手持摄像摇晃的镜头从她的视角望出去,我们看到卡罗尔的微笑。

* 部分原文投稿于《大众电影》杂志

 8 ) 关于《卡罗尔》

《卡罗尔》改编自《天才雷普利》作者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中篇小说《盐的代价》,导演托德-海因斯非常擅长还原50年代美国社会,此次他一方面通过服装道具美术等视觉部门,成功地将精致内敛的画风搬上银幕,另一方面对影片的拍摄角度和构图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展现出成熟的影像技法,多场窗格外的镜头处理,都拥有高贵别致的美感。

尽管该片并非艺术探索性、启迪性极强的作品,可能会跟大奖擦肩而过,但却是今年戛纳电影节前四天放映的竞赛片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

《卡罗尔》同样在细节中暗示了时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视,而导演的叙事饱含深情,同时又非常节制,对女性给与充分的尊重,两位女主人公在充满限制的环境下,选择了真爱,尽可能抵抗男权世界的阴影,让作品最终迸发希望之光。

两个女人的爱情进程符合时代背景,一见钟情、彼此心照、克制地聊天调情,然后激情迸发。

《卡罗尔》不像《阿黛尔的生活》那样毕竟是现代题材,从而可以将二人恋情处理得趋同于普通情侣的恋爱过程,海因斯的处理无疑十分得当。

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两位女演员对于女同性恋的表演也非常精准,尤其是数度眼神交流,一个气场十足,一个精灵可爱,两种不同的魅力交织碰撞,让观者心动,尤其是最后一场戏,特芮丝在人群中找到了卡罗尔,卡罗尔也发现了她的到来,二人对视时欣喜而又充满自豪的眼神,透出共同直面未来的决心,令笔者不禁激动落泪。

 9 ) We were all Therese

<图片1>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Phyllis Nagy几乎删光了原著中为数不少的的支线人物和情节,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内容在她的剧本中,而我实际看到的电影又比剧本更简练(剧本的时间线有点故弄玄虚),套用鲁尼妹子的话就是pure and simple。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反反复复的看了六遍!

我至今清楚的记得看第一遍时,当女王在律师团和老公面前颤抖着大声宣布I want it and I will not deny it时,我感觉整个人都在shaking。

电影结束时,我坐在座位上大口呼吸着,感觉好似被吸入了一个极其迷人的黑洞中 ,悬浮在现实与故事的视界交汇处,久久不愿脱离故事的引力回到现实中。

于是第二天为了找寻让自己如此失常的原因,我努力保持冷静的看了第二遍,这次我将视角放在Therese身上,然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因为我从Therese身上看到了多年前那个似曾相识的自己!

看见暗恋的人会脸红心跳;精心挑选礼物想让对方开心;期待能和女神一同旅行;悄悄的拍下她的照片然后藏在箱底。。。

为她哭,为她笑,甚至抓着盲音的听筒久久不愿放下。。。

坦白讲自己干过的这些蠢事我都一件不落的流放在自己的记忆力中,不愿想起也无力追忆。

所以看第一遍时我并没有去注意Therese,毕竟Carol才是电影的重心,而且能在看第一遍时回避掉Kate的电眼的人相信不多,所以我反而忽略了Therese这个最真实的存在。

所以看第二遍时我反而哭了。

当Therese最后对Carol说No时,我至少能感同身受她的心境,这种小心翼翼的自我防御是多么让人心酸难受。

每个人都自带天然的免疫系统,可惜我们永远都无法对深爱的人免疫,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伤害到我们的只有爱得最深的那个人。

写到这里想起Damien Rice的歌词:give my gun away when it’s loaded, 如果轻易的说出Yes,Therese需要卸下所有的防卫来面对Carol, 假如Carol再次伤害她,她就会被 shoot到体无完肤,所以即便Therese心中千千万万的说着Yes,但最后她只能无力的吐出个No。

本来想谈电影的。。。

一不小心歪楼了。

原谅我大概有十年没写过正经文章了。

呵呵。

下面楼主想谈谈电影里的一些细节(不是处女座的楼主终于想谈细节了)。

Case 1:小白兔在上班时被分发了一顶圣诞帽,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戴上了,但她却迟迟不愿戴上,直到被经理催促才很不情愿的按到脑袋上。

由此可见,Therese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但却与现实处境格格不入,但当Carol表达了对这顶帽子的喜爱后,我们的小白兔直到下班铃响才依依不舍的摘下来啊(恐怕lunch break时都戴着的)。

呵呵!!

Case 2Carol在旅行途中订了标间,但我们的小白兔却主动要求订总统套房,美其名曰价格很吸引人,但看她那时痴呆的表情就像在说Carol好吸引人,好想吃她豆腐(原谅楼主自带的吐槽)Case 3旅行途中两人共进晚餐,女王不记得房间号了,但小白兔却瞬间记起,感觉这就是恋爱中的人特别技能,只要是与恋人有关的统统能倒背如流。

这之后女王还特地给了个嘉奖的表情,那个甜啊!

其实这段情节之后是有被删减的剧情的,但给别人邮寄礼物这种用来表现小白兔善心的情节其实真没必要存在(鲁尼那天真纯洁的眼神实在不需要这种情节做支撑于是就删了)Case 4 love scenes 里女王在剧本里本来还有句台词说抱歉之后要发生的(意思对不住我要XXOO你),但电影把这句删了,随后小白兔主动要求女王带自己去床上,主动躺下,还主动阻止女王关灯明确表示想看女王果体。。。。

小白兔第一次就这么能化被动为主动,我感觉不是整天心心念的想要看女王果体,绝对没勇气在第一次这么勇敢大方的。

当然我个人更喜欢电影里两人更equal的相处模式。

原著里有关阶级,money之类俗气的东西统统被淡化了(大概只有通过服装能看出阶级差距了)Case 5小白兔跪草地呕吐那段,我真想吐槽妊娠反应啊!!!

转念一想可能小白兔本来就晕车,但因为平时是Carol开车就不晕了,换成讨厌的情敌开车自然胃里翻江倒海,离死不远了。

(楼主曾有过相关经验,跟喜欢的人坐在一起除了心晕头是不会晕地)下面是有关于女王的一些细节(因为我第三,第四,第五遍又把注意力转回了女王身上了)Case 6想说说女王的那副手套,仔细看发现女王在之后的旅行途中依旧戴着这副手套,这么频繁的进出结帐也没丢怎么看了眼小白兔就给忘了呢?

我觉得99%的可能就是女王绝对是故意的!

她很心机的用这副手套钓上了我们的小白兔。

Case 7女王第一次和小白兔约会居然迟到了,电影中可以看到她是小跑着往餐厅赶的,同志们啊,在1950年代穿成这样的Lady在街上跑,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家里死人了呢,这说明女王有多注重这次约会啊!

Case 8女王和小白兔第一次亲密接触时,紧张的手心出汗啊,她很从容的先往自己衣服上抹了一把,再摸上了正在弹琴的小白兔。

还有随后她提鞋子跑出客厅见老公的样子,一副自己被抓奸的既视感啊。

(但愿我不是过渡解读了女王的body language)Case 9女王吻小白兔之前那段,剧本里其实是用梳子开始捋毛的,但电影里却变成女王直接用手捋毛了,个人觉得电影改得更符合欲望的表达。

当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女王的手真是居家旅行,把妹必备啊!!!

小白兔弹琴,她把手搭人家肩上,小白兔梳头发女王想XXOO又把手搭人肩上,最后小白兔拒绝同居她再次伸出魔爪,勾了一个爪子在小白兔肩上。。。。

感觉女王深谙勾肩搭背的精髓啊!!!

Case 10小白兔哭着说因为自己无知害了女王时,女王那句霸气的回复真是亮瞎了我的眼!

她说: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和我XXOO绝对不是因为你年轻无知不懂拒绝,或者我引诱你,你和我XXOO是因为you know what you want and你清楚的明白你爱我!

这叫安慰人的话嘛?

我觉得这句话都可以写进情商教科书里了!

Case 11小白兔给女王打电话那段是相当的感人,但我注意到女王这时的手指上竟然木有涂指甲油!

试想那么爱漂亮,注重仪容仪表,凡事细心谨慎(连打个电话都要摘耳环),她这样的一个人竟然没有涂指甲油啊!

这说明她那时的生活有多糟心啊!

心疼小白兔更心疼女王啊!

最后的最后,明天准备再去看一遍,我陷在这电影里出不来了,好像小白兔男友指责的那种crash like a school girl。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电影中,LGBT都很难得到一个GOOD ENDING,在我看来能像a single man 里那样有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孤独的死去大概就算不错的结局了,所以面对这样一部美如童话的电影怎么能不让人爱不释手呢。

P.S.楼主多年没用中文写过连贯的句子了,语无伦次之处请多包涵。

<图片2>

 10 ) 同性爱情,或只是爱情

两周前在纽约电影节看的这部片子,当时看完趁导演和主演还没走出来问答的空当儿,上豆瓣打了五星。

虽然刚看完感觉片子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样成为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有托德海因斯的稳定发挥,从故事完整性,节奏的把控,画面的精美程度,演员表演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部完成度极高,几乎挑不出毛病来的作品。

然而刚看完以后那种压抑又兴奋,掺杂着感动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落感,失落的是这样一部令人期待的题材和电影,仍走不出以往同性爱情电影中话题与共鸣之间无法平衡的怪圈:如果不是因为同性,她们的爱情故事未免流于俗套,而过分强调同性,又削弱了主角之间感情的纯粹与真诚。

也许在这类影片中寻找“深刻的社会属性”本身就是一种过度诠释,但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的同性题材在近些年的电影节当中可谓赚足了眼球。

一方面利用同性题材的敏感性先入为主的抬高立意,一方面却对同性恋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阻力避而不谈,这绝不是创作者的本意。

说到底,可能因为敏感的并不是同性题材,而是我们观众自己。

故事背景在托德·海因斯擅长的五六十年代,低饱和的红绿色调,大萧条后的纽约街头,圣诞之前的寒冷天气,无一不营造了一种绝望的氛围,仿佛在这种绝望之中任何人与任何人相爱都是顺理成章。

片头使用倒叙,先插补了一段结尾时两人分手又重逢的感情戏,加以铺垫,一边钓足了观众的胃口,一边在结构上弥补了两个人相爱时的前戏不足。

特芮丝先于卡罗尔出场,交代了她商店营业员的职业和圣诞节前夕的时间背景,然后就是主角卡罗尔出场了,一个不知道该给自己的孩子买什么礼物的贵妇。

这一段的可贵之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同性题材中必须“一攻一受”的思维模式,虽然卡罗尔穿着奢华的貂皮大衣,而特芮丝只是个营业员,但此时需要帮助的是前者。

她试图在商店里点烟而被制止的尴尬,不知道买什么礼物给孩子时的手足无措,无疑使她在这时处于相对的弱势,即使从她的眼神中我们感到,这有可能是她把妹的一种惯用手段。

短暂的相识使得主动权来到了特芮丝手中,似乎在这场游戏中她不是卡罗尔的猎物,而是一个她想接近却又不敢试探的对象。

那对遗留在柜台上的手套到底是卡罗尔的诱饵,还是特芮丝主动出击的猎枪,都是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虽然俩人好得很快,但胜在点滴入微,从家宴到送相机,从旅行到上床,水到渠成。

丈夫(前夫)作为两人爱情的主要破坏者可能是一些人认为影片不够激进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角色主要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怜的人。

但正是这种不左不右的态度使得这部片子没有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和同性恋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两人的感情本身上,这种处理方式比同样题材尖锐的《远离天堂》显得还要高明一些。

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在两人亲密出游时补一些男人们议论纷纷的镜头,或者借男人之口对特芮丝的冷淡加以点评,那么无疑把对两性意识形态的描写提上去了,但品位一下就low了,变成了另一种自以为是的“政治正确癌”,不好。

但正是这种在两性题材上非常克制的把控,使得影片的高潮显得不够刺激和煽动(当然,如果把床戏当做高潮的话那就够了)。

丈夫雇佣的私家侦探录下了两人的性爱音频,这本是一桩现在看来都非常严重的侵犯,但这么做的目的不是扳倒卡罗尔的社会地位,毁掉她的人生前途,而是为了在离婚诉讼中抢夺孩子的抚养权。

虽然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丧失抚养权对这个角色的意义,但是放到通篇中看,仅仅把离婚诉讼作为戏剧冲突中最大的“障碍”使得这一段的情绪爆发显得有些张力不足。

判断同性之爱在主题中是否重要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问一个问题:如果把特芮丝的角色换成男性,那个故事成立吗?

答案是不仅成立,而且异常合理。

但故事就变成了一桩我们熟悉的婚外情始末,一则单纯的爱情小品。

另外补充就是卡罗尔的闺蜜这个角色,前史过多,交代不清,作为情节的润滑剂很好使,台词帮助镜头丰满了卡罗尔这个人物,但是过于分散注意力,我觉得反而是删掉比较好。

开头和结尾的重逢段落是我非常喜欢的,文学性很强,凯特和鲁尼表演也是教科书般的走心,与这一段相似的是《相见恨晚》中的车站离别,不知海因斯是否有致敬的意思。

同样是千言万语化作几句寒暄,同样是一个聒噪的第三者打破气氛,经过前面的铺垫,最后临别时肩头的一按,力量比一个吻还要重。

结尾时特芮丝寻找卡罗尔的段落是一个比较好的情绪出口,避免了被打断的对话而带来的不安感,“众里寻她千百度”,最后找到了,啪,停。

干净利落,不说废话。

最后总结就是,我个人认为,整部影片的叙事镜头表演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简洁,克制,不留余地,也没有在题材上故弄玄虚,自命不凡,但是“同性”作为主题的核心基本没有体现出来,是一部比较纯粹的爱情电影。

《卡罗尔》短评

只有我觉得无聊吗

3分钟前
  • 阿卷
  • 还行

2022.10.21 冲着本片的摄影来看的,的确利用冬天起雾的门窗、车窗构图让人感觉到一种疏离又神秘,摄影在其他地方又回归到经典。故事其实挺一般的,传统时期女同不受待见,除了女儿的抚养权,也没感觉受到什么歧视。

4分钟前
  • Samurai
  • 较差

所有的劲儿都用来塑造爱情中的仪式感。

5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女同向女同学习男权社会意淫的toxic femininity?

9分钟前
  • CosmoBeagle
  • 较差

这片子她们自己演起来不觉得无聊么,还是演的就是无聊。

13分钟前
  • 少ルロオ
  • 很差

三星半,美术摄影音乐加分,不然真的就是个挺平庸的爱情片。故事人物实在都有点薄弱,但女王和鲁尼的确把暧昧演出了味道,床戏更是加分。不过真的因为故事太弱了,丝毫不能对两人的爱情感同身受,也感受不到爱情对抗时代的力量

18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豆瓣上的基佬和姬佬都很多啊,同性片分数普遍偏高,两个女主的颜值估计加分不少。算是一部普通的唯美爱情片,细节方面还不错,但更多的像是一部没有营养的速食面,只是恰好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口味。

21分钟前
  • LL.
  • 还行

凯特女王

26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推荐

Carol是渣攻,这眼神我见识过。一旦爱上这人你就没整没治没救了,这事我经历过。

31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还行

蕾丝片就算了吧~

36分钟前
  • RED8341
  • 很差

豆瓣5800条目:本以为这会是部年代纯情的《阿黛尔的生活》,直到看到她俩的床戏我才晓得这只是尺度小点、生活有异、但故事结尾更加和善美好的《卡罗尔的生活》。苦等高清资源的时光没白熬,终于在即将到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前收获到又一部五星电影,太棒了。没想到导演竟然是《天鹅绒金矿》编导,惊喜!

3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卡罗尔既然是同,为何要和丈夫结婚生女?她丈夫和女儿难道不是形婚受害者?她丈夫的怒气还不是源于得不到她的爱?特芮丝对卡罗尔的好感个人觉得也只是winter fling的新鲜感。卡罗尔把妹也是富婆砸钱的套路。两人抛弃家庭抛弃责任私奔,还真是悲壮呢。

41分钟前
  • 磚家
  • 很差

并没有很喜欢同性题材,领略不到那种美,真是抱歉。

44分钟前
  • 舒心与安心
  • 很差

★★★★★★★★★★★★★★★★★★★★★★★★★★★★★★★★★★★★★★★★★★★★★★★★★★★★★★★★★★★★★★★★★★★★★★★★★★★★★★★★★★★★★★★★★★★★★★★★★★★★★★★★★★★★★★★★★★★★★★★★★★★★★★★★★★★★★★★★★★★★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一部不能说几乎完美的电影,因为它就是完美。每个一句话都没有多余,每个情节都是饱满的,每个人物的情绪变化都那么恰如其分。爱情的发生,是在那一刻,互相间有意无意地偷望对方,互晃,聚焦,直到重合在一起。但这各中曲折,一瞬间便如一世纪那样漫长。一切只为了找回抖落洒泄在瞳孔里的银河。

49分钟前
  • Dany
  • 力荐

凯特不论演什么,我都会立刻倾倒向与之对位的其他角色,比如感到天才雷普利里的格温妮丝优雅感性和睿智无以复加(不知为什么);星星给原声音乐和美术

54分钟前
  • emola
  • 较差

我觉得很可怕,全部的时间里,无论从摄影还是表演,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爱情的气息、魅力和强度,两名女主在一起的唯一implication似乎就只是对不公的世界发起了抗议和斗争。假设电影本意并非只接受性少数群体观看的话,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战术错误。年纪较长的女主角尤其毫无魅力可言,就连70岁的Stefania Sandrelli都远比她更具感官吸引力。如果说她设定就是那种“表面上并不典型地正确/可爱”的人物,那同类角色Margherita Buy的表演(《我和她》)又比她强太多了,无法理解。

56分钟前
  • TARDELLINO
  • 较差

剧本没高潮故事太平庸,剩下摄影和表演苦苦支撑

59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还行

我不敢置信地问朋友,是我错过了什么吗,怎么就爱得要死要活了?

1小时前
  • yuan
  • 较差

如果把大女主性别改为男性,不就是中老年霸道总裁遇上清新小蜜蜜的翻版嘛?如果把小女主不要选得如此楚楚动人,这电影爱情的点靠何维持?2015美英如此弱的剧本,还能有爱情剧吗?这种地位悬殊认知悬殊只有百万分之一概率才可以碰到的所谓爱情,好奇豆友如何得出如此高分评价。一个星星送给两女主的美好气质。

1小时前
  • 假驴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