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视剧《白鹿原》完全没有抓住小说《白鹿原》的核心质素,那就是荒诞。
小说《白鹿原》被一种瘆人的荒诞感所笼罩,行文充满质疑与唐突,处处是平铺直叙的血腥,以及不动声色的恶心。
它的价值指向相当模糊。
对待守旧者与革新者,是一模一样的讽刺口吻。
电视剧《白鹿原》剔除了所有可能导致审查风险的血腥和恶心,所以也彻底消解了原著中的讽刺与荒诞。
说白嘉轩的男器上长着毒钩捣碎女人的肚肠,死婴尸体填入牛栏混进粪肥,女X里塞过的红枣次日取出供男人滋补——这种种骇人听闻的桥段一概剪除。
然后将原著中的新旧交锋,纳入到主流价值观所允许的,“旧势力是要消亡的,新势力是生长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历史进步论里。
白秉德老汉的死,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在小说里,名医冷先生被请过来。
他的治疗过程是这样的:冷先生把那块钢板塞进秉德老汉的口腔,用左手食指一分就变成一个V形的撑板,把秉德老汉的嘴撬撑到极限,右手里那根正在烧酒火焰上烧得发红变黄的钢针一下戳进喉咙,旁人尚未搞清怎么一回事,钢针已经拔出,只见秉德老汉嘴里冒出一股青烟,散发着皮肉焦灼的奇臭气味。
冷先生这样折腾两回,秉德老汉就一命呜呼了。
这段描述叫人起鸡皮疙瘩,然而在小说里很是寻常。
叙事者在同情秉德老汉的病故吗?
似乎并没有。
叙事者在欢庆秉德老汉的病故吗?
似乎并没有。
电视剧里,白秉德的死在第四集。
他死的过程充满了红色国产剧常见的套路:秉德病危;嘱托儿子“不能闹事,不能挑头闹”;农民欲起事却没胆,革命团体内部分裂;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农民起事成功;秉德老汉领盒饭;与此同时新生儿降生。
电视剧的创作者用治丧时欢快的唢呐,表达了对白秉德之死的庆贺。
在一个革命正确的叙事视角里,阻挠革命的守旧派一律该死。
主角通过新旧迭代和农民起义,完成革命的初步启蒙。
对革命不加置疑。
非常、非常、非常标准的主流革命叙事。
标准到我根本不觉得这是陈忠实想要讲的故事。
同一集里,仙草第一个儿子的降生,也是同样无趣的国产剧套路:布帘遮起,女人痛苦喊叫;产婆在旁边劝“使劲,吸气”;女人顺利产子;众人欢庆是男婴。
陈忠实是怎么描写女人生育的呢?
引述一段仙草生白灵的原文:这天她上在木机上织布,腹部猛然一坠,她疼得几乎从织机上跌下来,当眼睛周围的黑雾消散重新复明以后,她已经感觉到裤裆里有热烘烘的东西在蠕动。
她反而更镇静,双手托着裤裆下了织布机,缓缓走过庭院。
临进厦屋门时,头顶有一声清脆的鸟叫,她从容地回过头瞥了一眼,一只百灵子正在庭院的梧桐树上叫着,尾巴一翘一翘的。
跨过厦屋门坎,她就解开裤带坐到地上,一团血肉圪塔正在裤裆里蠕动。
丈夫和鹿三下地去了,阿婆抱着牛犊串门子去了。
剪刀搁在织布机上。
她低下头噙住血腥的脐带狠劲咬了几下,断了。
她掏了掏孩子口里的粘液,孩子随之发出“哇”地一声哭叫。
这段生育描写,充满着最原始的血腥。
以最挑战读者的方式,昭示着生育的动物性。
最可怕的,是叙事者那种高高在上的冷静——“平铺直叙的血腥,以及不动声色的恶心”。
小说《白鹿原》,每一处落笔,都在质疑,反讽,叩问意义;每一个细节,都在直逼读者面临最血淋淋的历史事实,与躲无可躲的历史荒诞。
它的写作,致力于否定常态;它用最血腥,最恶心的反常,来引起读者不适,以期消解意义。
电视剧《白鹿原》,每一个情节,都在迎合主流革命叙事;每一个镜头语言,都符合当代观众与审查机构的预期。
它的叙事,致力于展现常态;它用摒弃血腥,排除恶心的正常叙事,来构建革命话语的正确性。
如果说原著是一个胆大的,不惜暴露历史阴处的妓女,电视剧就是一个理顺了情节,添加了马塞克,蒙上了遮羞布的良家女。
如果说原著是张扬着想象,昭显人类最原始欲望的《诗经》与《楚辞》,电视剧就是将诗骚经典化的汉代经学家,他们想方设法用政治正确,来剔除一切不符合道德标尺的男女之情。
排除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笃定于对历史秩序的信仰。
非常的保险,无趣,而且平庸。
偏偏还要冠一个陈忠实的照片,逼着观众给五星。
2我在颂扬原著,批判电视剧吗?
也不全是。
我对拉美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感冒,也不觉得将它移植到中国多么值得称道。
我把魔幻现实主义归类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挑战一切陈式,质疑一切权威,消解一切意义。
文艺复兴倡导人性,启蒙时代崇拜理性,到了现代主义就解构一切信仰。
文艺复兴画神,启蒙时代画人,到了现代主义就画怪物。
每每走到艺术馆的现代主义展区,我就会被那些画作吓得心惊胆战。
处处是挑战我认知的情色,诡异的形象,混乱的色彩与线条。
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这样一幅充斥着情色、异象、混乱的画作。
叙事者像上帝一样高高吊起,以一种冷酷的平实,描述最血腥最恶心的历史日常。
我能够理解陈忠实的讽刺立场。
陈忠实的挣扎,是五四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挣扎。
他们一面接受西方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的洗礼,一面挣扎于中国传统之于现代文明的龃龉。
他们很容易就拿西方的滤镜,审视这片土地上一些反文明的景象。
我能够想象陈忠实翻看故乡县志那些烈女名单时,还有在反省那些骇人听闻的,塞红枣、填死婴的陋习时,如何对自己的传统充满厌弃与质疑。
但我想,站在今天的立场,指责历史的蛮荒是不公平的。
我们审判我们的先人,如何得知后人不一般审判我们。
有人将《白鹿原》的艺术成就与《红楼梦》并列。
我不能同意。
陈忠实与曹雪芹最大的不同,是陈忠实始终把自己蒙在一个荒诞的滤镜后面,他的立场是疏离的,审判的,质疑的;而曹雪芹在行文间,无法抑制地流露对过往的留恋与珍惜。
《红楼梦》尽管有消沉与诡异的一面,更多的是人间烟火,是赏雪吟诗,是对于世间美好一去而不再可得的叹惋。
对于白灵的死,《白鹿原》的叙事者同情有限,他居高临下,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借此嘲讽革命对于生命的视如草芥。
而对于林黛玉的死——我仿佛能看到,黛玉焚诗呕血的时候,曹雪芹在昏黄的风灯里掉眼泪。
这是我在批判电视剧背离原著后,仍然想要给它赞美的原因。
它虽然中规中矩到无趣,但它也唤回了那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关中平原不再是陈忠实滤镜下的处处血腥的荒诞历史场景。
它有黄土,有唢呐,有热辣辣的油泼面,有给人以面对历史荒诞的勇气的,最最珍贵的人间温情。
第2集,仙草与死过六个老婆的白嘉轩新婚。
白嘉轩把仙草叫过去,说了句情话:“你还真会暖人呢。
暖着我心里美着呢。
”坦白说这情话质量平平。
一眼就知道不是原著,是编剧给的劣质狗粮。
想我阅玛丽苏文无数,对于言情套路了如指掌。
可是仙草后面那句话,竟然还是戳到我了。
以后他们要面对风云变幻,以后他们要面对骨肉分离,以后他们会被这时代裹协,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不得不前行不得不拼命。
但此刻,这个男人踏实地、稳妥地枕在她腿上。
仙草捞住白嘉轩的头,温柔笑说:“打今儿起,暖你一辈子。
” ————————谢谢叶子,以及所有小伙们的打赏!!
文艺复兴和关中平原两处改啦。
曹雪芹哭的地方不想改。
就算不是他写的,他的鬼魂看到那一段想哭不可以吗?。。。
更何况所谓高鹗续写,也不过是胡适根据诗注提出的一家之言罢了。。。
然后我就是觉得焚稿吐血那段写得真好,一定符合作者原意。。。
嗯嗯。。
17.5.25
白嘉轩德高望重,宅心仁厚,鹿子霖泼皮混蛋,是小人一个,在生活中两人多半是敌对的,但白嘉轩却屡屡在祠堂里放过鹿子霖,为什么。
首先,白嘉轩是十分讨厌鹿子霖的,但鹿子霖是他最大的伙伴,他们的合作是隐性和被动的,是旧思想体系的守护者。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自己奉行的价值体系,白嘉轩才处处维护鹿子霖。
当共产党失势后,祠堂马上又很快的被白嘉轩立了起来,为什么呢。
因为祠堂文化是白嘉轩他心中最放心和推崇的东西,这个东西他不能轻易丢掉,丢掉就意外着非常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新思想的冲击,当政者的压榨,人心的散乱,自身利益和地位的散失。
而鹿子霖是他白嘉轩最大的隐性伙伴,如果被搞掉了,代表他的祠堂文化失掉了一半存在的理由。
祠堂文化不能轻易丢,祠堂文化是白嘉轩心中思想寄托最安全的所在,他不能冒任何风险失去,除非遇到强力冲击。
在国民党得势后,祠堂很快又立了起来,因为白嘉轩的祠堂文化与国民党的政权都是建立在地主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政府是支持的,之所以恢复的很快,因为它是成熟建制的东西,但这个祠堂文化又带有白嘉轩严重的个人特色,与国民党的行事作风大相冲突,白嘉轩要用祠堂来对抗政府。
所以祠堂既是白嘉轩与政府相互利益的机构,也是抗争政府的武器。
这是白嘉轩不能丢祠堂的深层次原因。
鹿子霖作为白鹿原两大家族之一,在维护祠堂文化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是白嘉轩维护鹿子霖最根本的原因。
很久没写影评了 为了这部戏连续追了有快两个月,今天终于大结局了,不得不说本来陈老原著就经过删减,广电这么又一查一剪,不光剧情上把很多白鹿原上的“人”活生生的整成了“脸谱化”,大结局让还让很多原著粉倒胃口,但即使是这样,我觉得我还是想给他打五星,不是他有多么完美,而是在现在这种影视剧把观众当傻子,电视剧中毫无节操的给观众广告污染,连主演都可以抠图的时代,真的是被这部剧给感动了,多久已经没看见这么接地气的表演,这部剧就是给那些只知道请大牌小鲜肉,跪舔广告商,无智商的剧打脸,让他们知道就算没有所谓的“颜值高”演员,只要是打磨好剧本,尊重观众智商拍出来的,最后也能成功。
哎,对于打分的吐槽完毕,下面分享下追剧中一些小点滴,感觉下面会有点画风突变,科科~1.先说说我心目中这次的演技担当No.1,毫无疑问必须是何冰老师啊!!!
在开头的前几集看白嘉轩和鹿子霖互怼简直太有乐了!
相爱相杀~而且作为老北京的何老师这陕西话杠杠的!!
话说我也看过小说,感觉真的是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当然颜值除外哈哈,毕竟原著中的鹿子霖可是白鹿原美男担当!
睡遍原上多少姑娘!
不过何冰老师身上贱萌贱萌的气质倒是满符合他情场高手这一设定。
其实鹿子霖如果按以前的电视剧来演,必定遭逢脸谱化的设定,变成十恶不赦的大地主乡约,可是看完“圆桌派”何冰老师的解读,觉得他这样演才是让观众真正去欣赏一部戏,把鹿子霖塑造成了“人”,而不是“坏人”,让观众理解到每一个角色,看到一个全面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所以追剧中才发现原来相比性格特征不明显的白族长,鹿子霖才是圈粉无数的人气王好吗,因为他演出了中国农民特有的幽默感,自始自终都是为了自己家,为了自己儿子,为了自己后代,当然如果跟白嘉轩的“大公无私”相比,他显得有点鼠目寸光,自私自利,可是这难道不才是最真实的人么~ 白嘉轩式的无私牺牲的是更多的人,这种价值观也是我不能苟同的,具体后面会讲~总之,鹿子霖可以说是本剧最精彩也是最惊喜的角色之一了,他演的鹿子霖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哈哈2.接下里说说本剧中最同情的人吧~
白孝文,也就是白家长子。
如果说鹿子霖是本剧演技第一担当,翟天临的白孝文可以说是第二了~(当然喜欢二豆的同学完全可以反驳,毕竟二豆是神演技!
)说实话,之前看过电影版,白孝文这个角色不仅不出彩,甚至我都觉得像是给田小娥作配的,所以对于剧版完全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个人物。
如果看了小说的同学估计知道,白孝文是活到最后也可以说是笑到最后的人了,在中国过去这么动荡的一百年间,白孝文这样的人能最终活下来其实也可以一窥一二他的厉害之处,不过我觉得这部剧之所以好就是拍出了白孝文的一部分内心,并没有简单的把他归类于“坏人”或者“处心积虑”之类的性格。
最开始我们都记得小时候的白孝文因为被族人恐吓说了慌,被白嘉轩打罚,其实就可以看出他的懦弱不是没有原因。
作为长子,白孝文一直是以族长的接班人来培养的,其实如果不是碰上个这种爹,他心里也不会变得如此扭曲。
白孝文从小到大的几次反抗其实都没有得到他父亲的关照,比如最早他想要去省城上学,他爸直接否决了,但到他妹白灵时,(剧里的白灵是个疯子这点是共识~这里说的是书里)虽然反抗,但白嘉轩还是同意了,而且在那个年代,白家不花钱供男孩读书却供女孩(是否可以看出白嘉轩男女平等的意识哈哈),白孝文的心里滋味可想一般~到了后来白孝文读书后想进城谋事,又被他爸拉回来种地,包括为了给自家的棉花机找个师傅,竟然利用孝文的婚姻做交换(娶了扎棉花家的女儿)。
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被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对待,也很难免不萌生出很恨这个家庭的想法吧。
可是其实前面这些孝文都忍了,一直到他跟小娥偷情被发现,然后他爹亲手用刺鞭,就是长满尖刺的沙枣树树枝,而且被抽打了几十下,在小说里这种刑法是可以抽死人,并且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ps看到电视还原简直太血腥了,我都觉得快成看恐怖片的赶脚。。。
)所以很多人觉得孝文学坏怪不了别人,都是白嘉轩逼的。
其实我想很多人也看出来白嘉轩这个教育非常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鹿家的孩子普遍比白家的孩子有出息,白嘉轩太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了,不服从就暴打,这种法西斯式的做法真的挺可怕的。
也许自此孝文也明白,其实他那个爹,把自己的脸看的比自己儿子的命重要,白嘉轩为了恪守自己的脸面,为了受到大家的崇敬,可是却让自己的家人遭殃,所以相比之下我觉得更希望生活在鹿子霖这样的人家,把自己的家人看的比外人的眼光重要。
我想也许是为了报复他爸,白孝文自甘堕落,也确实自此使得白嘉轩更加生气。
白孝文这个人物的心理层次的变化其实是最多的,他不像鹿子霖那样,明白人都看得出来鹿家那点小九九,白孝文太隐忍了,他甚至骗过了白嘉轩。
其实从田小娥死后,白孝文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演员的功底深厚。
白孝文的单纯只在他跟田小娥在一起的时候,他不愿意呆在对他没有爱的家里,所以他宁愿去破窑里住。
可是当他得知连田小娥都是鹿子霖唆使来的时候,他真的是挺悲哀的,原以为会有人真心实意爱自己结果还是被算计。
所以这个时候他开始腹黑的谋划一切,包括为了完成自己的复仇,巴结着岳维山,又向黑娃示好,最后他终于把鹿子霖送进监狱,杀死黑娃,完成了自己的复仇。
原著里白孝文最后当上了我党的县长,然而抵不住压力,电视剧改了结局(毕竟让观众看出我党混入奸细可不好。。。
) 结局是白孝文被他爹(是的,白嘉轩)亲手上交给了国家(我党)。。。
虽然我跟很多人也觉得这结局日了狗了。。。
一部批判小说活活改成了样板戏。
但还是不可磨灭这个人物自身的魅力和演员的努力。
尤其是最后,孝文演技大爆发了,他问他爹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想不通啊~我想很多观众也都想不通啊。。
因为放到现在来讲 白嘉轩活活一个白左圣母啊!
他简直救人民于水火,他自认为最大公无私,所以族人都得必须听他的啊。。
,(虽然此处我只想白眼🙄️)
所以我说摊上这么个爹,白孝文也是心累的没边儿了。。
对自家长工比对儿子好,拿自家儿子命换长工儿子命,是的,谁让你爹你这么全宇宙最正直的人呢。。。
所以全剧看下来,真心悲剧的人物是白孝文啊,一辈子都希望他爹能爱他一点,然而他爹太圣母了。。。
卒~ 3. 放到最后的人物必须是一个自己喜欢的啊,笔芯~ ❤️ 当然是wuli兆海啊~
真是看到兆海笑心都要融化了好吧~ 其实兆海这个角色小说里面着墨不多,反而我觉得电视剧拍的更好看。
之前看到一个评论,说是白鹿原的白鹿书里是影射白灵,可是现在我觉得兆海才是白鹿原上真真正正的一个单纯不做作的白鹿啊~~ 哈哈 兆海不仅对自己心爱的人一心一意,对家里人也很好,鹿子霖受了岳维山的难,也只有他能帮他爸,而且兆海还是位心怀国家的好青年,不掺和这种党派纷争,乱七八糟毫无意义的事情,他去参军报国,最后壮烈牺牲!
所以相对比他哥哥,不仅抢他的初恋,给人家把肚子搞大 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说“相信哥不是一个随便的人” 呵呵呵(所以随便起来不是人么)对于鹿家,鹿兆鹏不仅没做出任何贡献,而且连家人的生死都可以不顾,对待父亲也是比兆海更冷漠(当初农协甚至带领农民要斩首鹿子霖)同时也算是间接害死了白灵。
就算是对身边的人,比如黑娃,兆海,他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帮他,鹿兆鹏却也是在利用他们为了革命。
所以跟鹿兆鹏相比,兆海简直就是小天使一般的存在~ 所以最后在兆海死后,朱先生才对鹿兆鹏说:你跟岳维山其实都是一样的人,不管是哪个党,都为了争名夺利,只有兆海是把生命献出去的人。
ps(为了看兆海被迫把每场有鼻炎灵的戏份都看了,简直生无可恋。。。。
)其实陈老这部史诗级的著作表面上是在写白鹿两家人的兴衰,其实更多是反思中国这一百年间的动荡,变化。
白鹿原的白嘉轩,鹿子霖代表着传统文化中有阳面也有阴面,当新的文化冲击,那些打破旧文化束缚,纯粹追求新潮流的人,比如鹿兆鹏,白灵,他们可以完全不顾礼教,不顾长幼尊卑,他们展现了另一面,当然,这原上还有很多人,被时代被迫赶着前进,却还是固守着官僚的风气,比如田福贤之流。
这些人,无论是推动力,还是阻力,其实都是形成我们今天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从白鹿原的开篇到结束,在这片原上,乃至整个当时社会,最终得到了什么,又最终失去了什么。
大结局后的更新看到论坛里的讨论中对后半部分改编吐槽的越来越多且对结尾的强烈不满,我很欣慰。
我在26集就弃剧了。
——————————————————————————————我是一个先后跨度十几年将《白鹿原》小说读过五遍的人,我给电视剧《白鹿原》打一星,为什么打一星,我在另一篇评论中已经说明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62071/关于该剧的毛病其实也很明显,论坛的讨论中也已经很充分了,该剧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达不到原著的高度,普遍存在扁平化、单一、浅薄的倾向,白灵这个角色更是离题千里。
所以,我这篇帖子不再纠缠于该剧差在哪里,而是想讨论说该剧好的那些论调问题在哪里。
为了叙述方便,我将维护电视剧《白鹿原》、认为其很好的人称为“剧党”,将喜欢原著但对电视剧改编不满意的人称为“原著党”。
其实我是不喜欢贴标签的,此处的称呼只是为了叙述方便。
下面,我就针对剧党的几种论调进行探讨。
人身攻击我实在是不太理解这类人的思路,就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说不好就骂人?
我见过剧党里有好几个这样的货色,其中一个手机号id尤甚。
我此前与这货没有任何交集,就因为我在关于电视剧的讨论中发表了批评意见,这货就直接上来开始骂且株连家人,我将其回复删除,但这货变本加厉,我实在忍不住回骂了他,但感觉这是降低了自己的品格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于是就将其二次骂我的污言秽语删除,也删除了自己的回骂。
前段时间有一篇关于中产阶级焦虑的文章很火,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赢在射精前”。
我觉得,像某手机号ID这样的,估计就是输在了射精前,如果不是造就TA的精子提供者或卵子提供者有问题就或者是受精卵发育畸形,否则这样的素质从何而来呢?
我想,我这个主贴发出,一定还会有这样的剧党出现,不信你们等着瞧?
这类剧党在我看来是最低级的层次,有这样的剧党为电视剧增添光彩,电视剧主创们不知作何感想。
你行你上我以为这在多年前早已是常识了,批评菜难吃不一定要具备一级厨师证,这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吗?
但我在批评该剧的讨论中,经常发现“剧党”会抬出这样的论调:你能你拍一个?
你能你当编剧啊?
如果连这个粗浅的道理都想不明白,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因为你说了对方基本也就听不懂了。
在我看来,持这种论调的剧党,比上面开口即骂的剧党稍高一个层次,至少具备了人的基本素质。
水军黑我是反对诛心之论的,我从未说过哪个剧党是水军,但我却被剧党当做了水军黑,呵呵。
就从技术上来看,会出现电视剧《白鹿原》水军的概率也比出现水军黑的概率大。
水军的利益很明显是指向该剧的,那水军黑是指向谁?
是同期的那部作品?
或者是同期的所有作品?
再说,以该剧惨淡的收视率,该剧开始播映时,根本没竞争压力,哪个剧会有压力做这个事?
说我水军黑的人,如果没有点开过我的个人页面,那说明是信口胡喷,连别人的基础情况都不了解就说水军黑,是人品问题;如果点开了我的页面,还说我是水军黑,那是智商问题,我早在三四年前就写过《从王全安嫖妓说到四读白鹿原》评论,莫不是我未卜先知,预计到今日要接到水军黑的任务,提前写有关评论做准备?
抑或是某神秘力量组织水军黑下了功夫专门针对性地找老豆瓣ID?
爱看就看不看滚蛋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也有二十多年了,可还有好些人连言论自由和公共讨论的基础知识都没有。
如上所言,就更别指望这些人懂什么文艺批评了。
强调一遍常识: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对这部剧的批评是每个人的正当权利,论坛和豆瓣也不是某个人的,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让别人滚。
不懂这些,可能是奴性思想中毒太深了,或者从小成长在祖孙三代围着自己转的家庭中当大爷当惯了。
持以上四种论调的人,我是不愿意直接与之讨论的,因为不会讨论出什么结果,只是浪费我的时间。
而下面的几种论调,我是可以与之进一步讨论的。
辛苦努力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常说的是:主创们创作多么用心、拍摄历程多么辛苦、演员待遇多么低等等,我从未否认过这些,但我也说过:我越来越不怀疑主创们的努力,但我越来越怀疑产品的质量。
直到我看不下去了,我的怀疑已经不是怀疑,而是确认。
根据目前中国的平均教育水平估计,参与该剧讨论的人大多数至少是经历过十年以上的学校学习经历,难道就没发现过这么一类同学:他很认真、很努力、他加班加点、他点灯苦读、他废寝忘食,但————他成绩很差。
瘸子将军论这种观点认为与脑残剧相比,这剧怎么怎么怎么好。
同期上映的欢乐颂、择天记之类多么多么烂,于是该剧就多么多么好。
言下之意似乎是,都是同行们的衬托。
首先,欢乐颂之类,我连看都不会看,因为那根本不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因为我没看过,我也没底气说人家有多烂,但该剧是我看过的,我知道我批评的毛病都是存在的;其次,靠同行衬托才显出来的好本身说明就不够好,就像全班绝大多数人都考试不及格,但一个人考了61分,这61分仍然是不高,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个人考61分就把它改成100分。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9分好剧是有一个标杆的,这样的剧几年才能出一部。
国产剧中,张黎三部曲、推理剧三大高峰;美剧中,权力的游戏除第五季之外;英剧中,黑镜系列等等。
该剧显然离这些剧存在很大的差距。
审查同情论我反对、鄙视、厌恶、诅咒艺术审查。
这一点,我与持审查同情论的人是有共鸣的。
然而,审查不足以成为该剧好的理由。
就像我说过多次的,删戏可以推给审查,那加戏呢?
难道广电总局、中宣部、精神文明办之类的官老爷们,会亲自给剧本加戏?
一部史诗级的原著,被增加的一些情节硬生生给整成了关中乡村爱情故事,说实话,作为原著的钟情粉丝,我很愤怒。
如果说删减最多使原著的情节展现不够完整,那编剧的自作聪明实则愚蠢的改编和加戏才是从整体上毁了原著。
辅助指标填补论还有些观点认为,虽然改编不满意,人物形象也确实显得单薄,但演员演技好啊、配乐很赞啊、画面质感啊等等。
我承认,除了白灵外,其他演员的表现没有明显的毛病,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画面也突飞猛进、配乐也是专业水平,然而,影视的核心是故事,讲不好一个故事,以上说的那些有什么用?
这些毕竟应该是为故事服务的?
想听配乐,直接去听音乐会不是更好?
想看画面,BBC风景大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演技再好,如果角色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还不是南辕北辙?
陈老满意论有一种论点说这剧本是陈老肯定过甚至称赞过的,我们姑且相信这是真的,因为真实与否只有该剧利益相关主体才能知道。
但陈老对哪一种改编形式表达过不满?
如果陈老不满、不授权,这些艺术形式能够出现吗?
那这么说,所有的这些艺术形式的《白鹿原》都是很好的?
其次,即使陈老真心称赞过,就一定代表该剧好吗?
金庸晚年改编自己的小说,改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金庸说张纪中拍的金庸剧最好,说徐克不懂武侠。
然而,张纪中版的金庸剧却被吐槽最多,徐老怪却收获众多粉丝。
说这话没有丝毫不敬畏陈老的意思,只是说艺术批评的可能性以及解读空间。
忘了是谁说过,作者写出作品推向大众之后,解释权就已经不归自己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我愿意与真正理性的读者、观众进一步探讨,若是有前四类人,放心,我不会理你们的。
在那个以严肃文学作为流行文学的地摊文学年代,《白鹿原》是少有超越简单意识形态,以永恒的伦理错位解释乡村人事矛盾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史诗,被看作《百年孤独》。
所以很庆幸电视剧没有拍成纠葛于纷乱中的《平凡的世界》。
一是神秘的大地哲学。
抓住了二豆、朱先生、石头,他们像妖魔神灵,是参不透的天意里与天相接的部分。
二是异域原始感。
感谢老腔祠堂臊子面轧棉花,是遥远、疏离、与我无关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才能忍心,像看《百年孤独》一样,把其实与现在贴的很紧的悲剧当异族史诗看下去。
超越简单的主张性,抓住亘古的东西。
仙草满足了我对中国女人所有美好的印象。
她身上有着中国女人特有的温暖淳朴,有着让人欣喜的顽强生命力。
“大饥荒没有饿死,瘟疫没有病死,雪地里没有冻死”,这样一个女人足以引起白嘉轩的注意了。
仙草身上有种热血劲儿,就是因为这股劲儿,她“捂热了”雪地,自己没冻死还让萧寂的大地萌发绿意(后来证明是朱先生的“鬼计”但是作者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为了佐证仙草勃发的生命力),也是因为这股热血劲儿,她可以为她男人赴汤蹈火,“姐夫说了,如果有人要伤我性命,你会跟他拼命”,又捡回一条命的白嘉轩说这话的时候一副得意洋洋。
也是因为这股热血劲儿,她扭转了白嘉轩克老婆的留言,在前边连死六房老婆之后,顽强的生存下来,还活的特别热火朝天,生机勃勃,她为白家生了4个孩子,三男一女,打破了白家绝后的诅咒,延续了白家血脉。
仙草身上还有股中国妇女特有的淳朴气儿,手脚利索,忙上忙下,家里家外收拾的井井有条,鹿三对白嘉轩说:这个女子太能干了,一个顶仨。
仙草最擅长手擀面,会在白嘉轩被馋虫搅得上蹿下跳的时候,手脚麻利的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来抚平他的五脏庙,不仅让家人吃饱喝足打着满足的饱嗝,还可以在外人来家做客的时候,凭着这面,为白嘉轩长脸,后来更是成为“降服”徐先生的利器,作为吃客的徐先生,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对吃食分外讲究,仙草做的手擀面却让这位游历全国的徐先生再也挪不动脚步,终于应了白嘉轩的邀请,成为白鹿原第一个教书先生。
在白鹿原,不管是无知的童叟,还是八卦的妇孺,提起仙草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白嘉轩娶了个好婆娘。
仙草严守女子三从四德,上孝公婆,下教子女,待人宽和,而且关键时刻还能为白嘉轩献策解忧。
白嘉轩为了瞒父亲,造假鸡毛信,好不容易找到红的发紫的鸡毛,却对红漆束手无策,这个时候,仙草拿来了蜡烛和印泥,才让白嘉轩过了这一关,瞒住了前来盯梢的田福贤,让他避过了血光之灾。
像仙草这样的女人就是男人口中的“贤内助”,古人眼中的“贤妻良母”,子女口中的“慈母良师”,我们所说的“旺夫相”吧?
看了几个好评的评语,好评的理由:1.场景精致,细节处理上到位,与当下的肥皂剧相比,不该打低分;2.演员都是实力派演员;表演精彩到位,不该给差评;媒体报道,好口碑没带来收视率的原因:1.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通病,历史使然。
还举了"红高粱","平凡的世界"做例子。
2.当下年轻人是收视主流,普遍生活压力较大,不喜欢看"严肃"题材的电视剧。
愣是没有看到一个说到编剧改编的问题。
立意上南辕北辙,你就是请张艺谋过来摆阵势,徐克过来摆特效,没了原著内核,不应该照样差评吗?
相信很多人看过原著之后,都会有灵魂受到撞击的感觉。
小说里,作者刻意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去掉了人物思想的描述,去掉了口号化,煽动性的语言,去掉了所有的粉饰,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离我们不远的过去,生活在关中平原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用每个人的动作,反过来烘托人性。
当合上小说的最后一页时,会强烈的感受到,人性原来这么赤裸裸,这么现实,这么残酷——。
人性是复杂的,好人有好的上限,坏人有坏的下限。
白嘉轩为了有"后",不停的娶妻,不断的寻找生育"牲口";用计谋骗过鹿子霖的风水宝地;种鸦片致富,不但不会觉着有丝毫不妥,并成了可以做"一家之主"的资本;白嘉轩致富之后,建学堂;供长工家孩子上学,带长工亲如一家。
白嘉轩一辈子腰杆总是挺挺的,他有这自己的信念,有这自己的坚持,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他自己的信条做支撑,也自信没有违背过自己的信条。
所以呢,他的腰永远是挺挺的,以至于黑娃的兄弟把他的腰打折后,也依旧是挺着的。。。
电视剧,把复杂的人性修修剪剪。
把好人的暗面全部修掉,再接上更多的优质品性;把坏人的明面全部去掉,再接上更多的劣质本性;从而修剪成好坏对立的黑白面。
通过故事,引起每一位读者对人性的拷问,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我想这个应该才是原著小说的内核,也是《白鹿原》能成为伟大作品的地方吧!
电视剧,你拍就好好拍你的电视剧吧,只是别再玷污了名著,别再扯着改编名著的大旗贱卖情怀了。。。
这一段时间忙于四川和学院的讲学很少看片,只是尽可能地抽空追着电视连续剧《白鹿原》,虽没有看全,也看了已播出的43集的大部。
一个感觉是小说《白鹿原》真是中国上一个百年里的伟大文学巨著,其文化艺术、历史社会价值完全可与《红楼梦》比肩!
第二点感受是电视剧制作的精良与用心。
特别是看了电视台插播的记录摄制组拍摄实况的几集纪录片,更感受到数字技术时代带来的影视制作变化:视觉表现的自由与宏大,空间中运动的多样与灵活,解放与捕捉演员表演的提升与细微等等,真是与我们设备昂贵、沉重、复杂的胶片时代时的制作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听说停播后此剧删减了10集,那么还有30集要播出,大家快追着欣赏吧,它肯定是值得你追看的作品!
电视剧《白鹿原》播到第三集的时候,我就不想看了。
第一集播出于四月间,我带着小说去沙漠小镇出差,想着抓紧下班时间先把它看完,我一小时快则可读十万字,赶在前五集播完前看完小说,非不能也。
然而第二天这事儿就不急了,剧停了。
一停便停了很久很久,小说读完,复播还没影儿,回头想想那硕果仅存的第一集 —— 怎么和原著完全不同啊?
直等到第三集,还是和原著大不同,心中窃觉改编得不好,演员也选的不够准确,诸如朱先生、冷先生和鹿子霖等等,和书里的刻画不贴。
书中的鹿子霖有邪气但非京痞,冷先生的城府须更深些,朱先生没那么大的土气。
我没再继续看。
意兴阑珊。
几个月后,偶然间看了某集的预告片:鹿兆海从重伤中撑过来,听说白灵一直守着他,心中触动,爬起来四处寻找,最后在门口看到了对方,他毫无血色的脸上绽开笑容,天真善良——那时我在想,这演员真不错,严丝合缝。
邓伦肯定不是所有演员里最出众的,但我重新去看《白鹿原》的原因,确实就是他在那一幕中的严丝合缝。
其实他的长相不符合原著,鹿家兄弟本是深眼睛,“眼睛上罩着很长很黑的眼睫毛”,脸色红润,那模样大概有点像意大利人,演员却是丹凤眼,面容清癯。
书中的老二鹿兆海“热情,单纯,聪慧”,笑得谦和,白嘉轩管他叫“鹿家那个二货”,这几样,演员倒有。
不过,我所欣赏的邓伦的严丝合缝,并不是与原著的严丝合缝,剧本做了太多改编,无论他怎么演,已无可能吻合原著,甚至也不能说他对剧本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精确再现,到了兆海一路拼杀升到团长的部分,演员实际上是没撑住,不太像个中层军官。
所幸,这部分戏不多。
以我之见,在大部分剧情里,邓伦的演出算是相当符合具体场景下的具体人物设定,是谓“严丝合缝”。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一段,书里只写兆海抬石头去补城墙豁口时胳膊被围城士兵击中,从此下定决心要从军(因为他发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剧中却添上大量旁枝,让兆海这个匆忙上阵的学生兵守城守了一夜,连自己胸部中弹都不知。
医生动刀相救,白灵怕他活不过来,说了种种的话,甚至把胳膊塞到他嘴里叫他咬自己。
兆海伤势沉重,全无回应,但始终没有咬。
他舍不得。
这其中兆海只是捧哏罢了,戏点是白灵是对他的情。
邓伦没有台词,也几无动作。
我看到兆海的眼睛开了又合,神采黯淡,似乎是在生死一线间被拖来拽去,平日里灿烂的神光,此刻全部褪去,让我这个观众觉得,这人仅存的意识里只剩一个“挺”字,只剩他对白灵的根深蒂固的不舍。
任何人看见自己的爱人如此,都不免说出最动情的话,邓伦默默替对手垫好舞台,她只管去发挥,在捧哏的位置上,他尽职尽责。
在这个段落里,两个年轻人把一切都挑明了,白灵用言语的表达,兆海用无言的不舍。
可白灵后来竟说,她从来就没爱过兆海 ——— “你死了我也活不了”,这种话岂是能对不爱的人说的么?
照书里的排铺,我只能说陈忠实先生太偏爱白灵,也许他是想在故事里反抗对女性的旧思维,但这种过度偏爱反而暴露了他仍是旧思维之中的人,反而把这个人物变得不通情理,她的一切都是新的,她做什么永远是好的是对的,她就是白鹿精灵 —— 这种人只能在童话中存在,在魔幻主义小说里就已经很难立住了,而电视剧更进一步放大了这不通。
剧情越走越诡谲,越看到后来,我越觉得自己当初弃剧的决定并不草率,无论在文学史上如何论定,小说至少逻辑通顺。
电视剧里白灵的反复无常,让人觉得她的人品大有问题。
书中兆海和白灵青梅竹马,彼此间早知心意,她内心深处不舍他去从军,立志要等他,离别前两人紧紧相拥而吻,她胸中一阵轰鸣 —— 他们之间,纯粹是“政见之争,宛若仇雠”,才不能在一起。
到了电视剧里正好相反,倒是兆海试探地问白灵自己不走了如何如何,那一刻的他不想革命不想翻天覆地,只想守着老婆孩子好好过下去。
而白灵却回他说你忘了你说过想去外面闯一番大事业吗?
显然是觉得男子汉新青年岂可困在小家里而放弃革命?
兆海看出她的意思,只得收起心事 —— 此去隔山岳,生死两茫茫,再见的竟是个自认从来就不爱他的她。
如果从来就不爱,而且明明知道对方深爱自己,何不早点说清楚?
她这样是存心要占便宜、长长久久地占下去吗?
看过一个以张信哲《信仰》为BGM的白鹿原MV,我窃以为这歌仅仅选对了一半:“我爱你是多么清楚、多么坚固的信仰”,不错;“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也许结局难讲”,大谬,结局不会变。
剧中的兆海抱不住白灵,她自己就像是革命,不会停留不会消停,她爱的也是革命,鹿兆鹏是革命的化身。
由始至终,这个剧中的白灵可能真的就没爱过兆海。
而他对此心知肚明,就算是占便宜也由她占去吧,你不爱我,我还是爱你。
邓伦在访谈中说他把剧本看了三遍,为兆海流了七次眼泪,觉得这人从小到死没有得到爱,从当初的阳光灿烂,最终归于孤寂。
他的理解是准确的。
兆海从军前的那场告别,演员的侧脸激动地微微震颤着,急促的呼吸陡然休止于一个节点上,他没说话,把气屏住了,像是关掉了情爱。
人物心内跌宕却不敢强求,都在那暂停的一息之间。
大概就是因为剧本太荒诞,所以和邓伦演对手的女演员,常常演出一种错误的效果。
仍以前文提到的那段情节为例:兆海在门口看到白灵,抱住白灵伸手捧住了她的脸,演员做的这个动作是自然而然的。
而她的动作是立即把他的手拉开,神情中并非羞涩,而是略带反感,看得我心里直嘀咕:这一对演员演的是同一出吗?
也许在女演员看来,既然基调是“白灵不爱兆海”,她肯定会拒绝他当着众人举止如此亲昵。
可她忘了,一个故事是有前因后果的,就像一段对话有上下文,前因是白灵没日没夜地守着兆海,想一起死的心都有了,就算是朋友之爱,此时看到劫后余生的对方突然站在自己面前,应该抗拒吗?
可能抗拒吗?
可她没有情不自禁,也没有不知所措,完全不像个正常人。
而邓伦没有(也不能)纠正她的不正常,还照他的理解在走,他的演法是在那一瞬间倾倒给对方最大的爱意,就像在上一幕中一样,他没有台词,只用笑容挑明一切。
必须说鹿兆海这个人物是演不坏的,也许正是因为作者对他着墨不多,原著中的他已是个没有污点的人,连白嘉轩都有换地的污点,终身难以洗脱,更不要说书中其他主要人物。
加之剧本为了强化白灵的浓墨重彩,安排兆海时时捧哏,硬是把他从一个没污点的人改编成了一个完美的人,让他去做最大的牺牲和最大的包容,对国对家对父母对哥哥对爱人,都无负无私,因为他哪怕有了一点点私心,就该翻脸,这哏就捧不下去。
照演员邓伦的说法 —— 怎么会有这么惨的人?
虽说演不坏,要顶着剧本荒诞的逻辑一直捧哏,还要让人信以为真,也不容易。
我觉得演员邓伦的气质中有一种天真的、清澈的东西,所以他进入这个人物的时候首先不至于让人觉得矫情。
城府深沉和天真清澈同样难演,两者都很难让观众相信,前者往往脸谱化,后者则容易失之滥情。
其次,邓伦捧哏时的负责态度其实帮了他,螺丝壳里做道场,戏份虽少、位置虽偏僻,还是会被观众看到。
故事的尾声中,鹿兆鹏拜托弟弟护送自己怀孕的妻子避走他乡,兆海去接人才发现原来白灵成了自己的嫂子。
书里的兆海虽然也坚守了对哥哥的承诺,但激愤之下说了许多恶毒的意气话,在电视剧里他很快便冷静回了当初那个少年,话还是那话,情还是那情,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有人说,在剧中兆海才是白鹿精灵 —— 何必要这个神神叨叨的头衔呢?
精灵不是人,自然不像人,没人味儿,不懂烟火人间。
兆海可不是这样,他只是应了朱先生的盖棺定论:“白鹿原上顶好的一个子孙战死了……”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by理图,任何形式转载请先知会、联系作者。
白鹿原 (2017)8.8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刘进 / 张嘉益 秦海璐附:《邓伦功课(二)》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91025073/&dt_dapp=1《邓伦考卷》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40237/&dt_dapp=1理图文艺评论合辑: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110046342/&dt_dapp=1理图散文合辑: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110167845/&dt_dapp=1
16年一月,北京部分杀青的时候我剪了花絮的四分钟当做送给大伙儿一个纪念,我说,两百二十七天,白鹿原,再见。
二零一七年,再见白鹿原。
当时没觉得不舍,反倒是期待得很,因为知道还有一年的后期,还会和它在一起,转眼,还有二十几天,就真的是要和它告别了,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在杀青的时候,那么多的演员会为它的结束留下了眼泪,才真正体会了翟天临对着我的镜头说的这些话,这个戏的杀青是让人特别伤感的一个事情,为什么一提到杀青这个事情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反应,都是大老爷们儿,可能是因为人生走得这么长,很难在某一个戏里面需要这么多的人齐心协力的拧成一股绳,去打一场仗,这场仗可以作为消场的仗,也可以是把白鹿原去诠释完的仗,要知道这场仗很难打,又炎热又寒冷,心里又受折磨,遇到过种种问题,遇到过很多生命的逝去,我们看到了整个事情和整个人生的发展之后,烙在我们心里的那种力量,你会发现最后打了一场大胜仗之后每个人对于胜利的得来不易的那种感情,往事一幕幕在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的时候,那种感情是战友之间的,是一个精神所在支撑我们的,可能就是这种原因让大家流下了眼泪。
老戏骨扎堆,总算不负期待,一个时代,在我们面前漫漫展开。
和人民一样,一堆老戏骨夹着个演技最烂的男一号。哎。拍摄和道具也挺假的,曝光过度还干干净净的,完全和读书时联想的氛围不一样。
虚高
制作良心,撇开白灵换角的事不提,立意和原著相差太多。整得和tvb豪门家族戏一样,真是浪费何冰老师的表演!有点心疼自己冲乐视会员的50块(露出了穷酸相)
大家都知道它与一般的电视不同,实力演员合力演绎史诗巨制,但墨守成规终会被淘汰,顺应时代潮流适当的做出改变才回流传下去,这可能就是这部剧风评极高,受众却不广的原因吧
根本等不到把这部剧养肥,跟当年看原著一样,每天晚上追着看。做一个忠实的追随者。拍得好不好看没关系,我觉得和自己回忆互动的过程才是最有趣的,我已经很难再认真读完一部书了,但是可以再跟着这部剧回过头看看那个叫白鹿原的地方,多美妙。有生之年我能等到这部小说的改编 我已经很满足了。
达!扼想吃面!说实话看到60集很多次因为白灵想弃了,看过原著的快来告诉我,真的没有什么俗了吧唧的假夫妻这种情节吧!陈忠实没那么狗血吧!每次看到片头一闪而过的照片都想问,真不值当多给几秒吗?但我依然会为了白嘉轩鹿子霖和鹿三打四星!
孙兰秀梅的演技太尴尬了,像吃了耗子药一样上蹿下跳,远没有演童年白灵的小演员演得好。李沁演得很用力,无论肢体还是语言都太僵直。譬如拔高的语调,走路僵僵地端着胳膊,想要模仿小脚却过于齐整的碎步,都太刻意。一字一句太标准,像播音员。标准普通话后面加个“哩”就是陕西话???够惨,不够真
把好好的一个史诗级巨著改的面目全非,不忍直视......
这个白鹿原基本上是把陈忠实的白鹿原阉了之后再大卸八块。
豆瓣上哪来这么多喷子?非要跟原著去对比。电视剧要拍成原著那样,在天朝能播吗?有编剧的再加工,有道具的用心,有演员的付出。人民的名义我一集也没看,但这个剧还在想尽办法跟。原因很简单,接地气,不是那么装。满屏的手撕鬼子、玄幻仙侠你们不去喷,跑过来喷这个剧,有劲吗?
演白灵的女演员看一集想骂一句
何冰和翟天临演得好。剧里的鹿兆鹏和白灵恐怕是我见过的最没心没肺的地下党了……三个儿女的感情线是最糟糕的部分。兆海和白灵见面就是我跟你政见不同不相为谋,兆鹏跟白灵暧昧了足有几十集在一起后倒像是摁了快进……话说何时贵党的地下工作者都必须要假扮夫妻来开展业务了???
哦我要吐了,消费经典,芦苇估计气哭了都。
先不说剧本,国产剧真的该好好研究下服装美术道具和打光了,人物白天黑夜都像被探照灯糊脸上了一样,兵痞和乡民衣服随时都像是熨烫过的高定。白灵这演员演得太聒噪了,据说还是张嘉译老师塞进来的关系户,简直了...
陈先生病逝一周年。【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10年立项,6年筹拍制作,总投资2.3亿元,提前10个月布景,开拍前集体去农村体验生活20天,94位主演,400位工作人员,40000多人次群演,大规模转场10次,拍摄227天。以小说内容和制作规模来看,4星半还是可以的。
和母上一起看,一开始意外地好看,但后来的改编一显仓促二就是呵呵呵。
好好的一部戏啊 拍到后面越来越看不下去 百灵加入共产党以后每一集都希望她死 还有鹿兆鹏这个渣男居然活到了最后 一开始是不喜欢白孝文的 结果最后最心疼的是他 演的真是好
画面毫无美感,剧情与原著差别较大,叙事方式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波澜不惊,平淡无奇,毫无特色。目前唯有觉得何冰演技契合鹿子霖这个角色,然后就是配乐,片头片尾曲,摄影,主演白嘉轩和朱先生的两个男演员,后期调色根本就体现不出原著的精髓,压根儿就没有哪种磅礴大气的厚重感。哪白鹿特效简直了
这种精品剧我必须要给五星啊!全员演技都在线!张嘉译演白嘉轩很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