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看到作家的表白的视频来的。
一个天才作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一个泛爱作家,专注于事物。
说实话这两类人,现在的话就是互补,其实还是很搭的,从开头就知道她们两个是多么相互吸引的。
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一个惧怕被了解后自己的空洞暴露无遗。
人人都想要像吉尼亚那样,是个天才,虽在自己的世界里迷离又大胆探索、感受事物、融入事物又能把感受写出来。
这样的人无疑是天才,是会发光的,同时又是那么想让人保护她。
薇塔,有才华、有钱、炙热,同样光芒万丈,只是她在天才面前确实会显得空洞,这可能也是她泛爱的原因吧。
是矛盾。
作为俗人的我,也经常想别人了解自己,又害怕别人了解后发现自己的不丰满。
遇到过泛爱的人,当时并不理解,认为忠诚很重要,希望拥有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
看完这电影,真是百感交集。
哎,吉尼亚也是看得开。
对于这样的结局那是最好不过了!
拥有过真挚热烈的爱就足够!
俗人只会死命抓住不放!
这电影需要知道的前置八卦有点儿多……他们闲谈时随口提的人名,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重量级人物,只简单介绍一下本片的两位主角吧。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 )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现实中的二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1892年3月2日-1962年6月2日,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1927年和1933年连续获得两届霍桑登奖(Hawthornden),她因为多彩的贵族生活、与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情事、以及和丈夫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Nicolson)修建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而闻名。
这部片子的镜头质感很好、色调也舒服,很传统英国片的感觉。
它是继2002年的《时时刻刻》之后,又一部关于伍尔芙的传记类电影,但从片子口碑上看远不如前者。
传记类电影有个特点,编故事是要讲逻辑的,而现实并不一定。
何况她还是一位意识流的作家,完全不能以普通人的逻辑去分析(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得压力很大)。
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有兴趣的人还是来自己品味吧。
关于镜头的印象:整个故事是根据两人的书信内容所改编,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写信读信,是用略加模糊的人物镜头直接说话的方式+信纸特写+眼睛的特写交替,这种表现形式还不错,有种“看着你的文字,彷佛你就在眼前”的文艺感,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因为镜头模糊的有点儿像跑焦,看得强迫症要犯了。
关于演员的印象: 从剧情看出,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25-28年之间,这时弗吉尼亚应该43-46岁,伊丽莎白·德比齐(以下简称高妹)太年轻了,无论是脸还是神情,都显得有些稚嫩。
高妹很美型,我很喜欢她的颜,但是在看过弗吉尼亚的照片和生平后,觉得她没有当年妮可尔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刻画的神似。
并不是说她演技不好,而是她的神态不像是敏感、神经质,到显得过于娇弱。
相比起来,杰玛·阿特登更自然一些,当然,薇塔比弗吉尼亚塑造起来难度还是略低一些。
两位演员的CP感也不是很强。
塑造特定的人物,还是挺容易束手束脚的。
关于表现手法的印象: 片中会出现一些并不存在的藤蔓、杂草、乌鸦等,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表现出伍尔芙的内心,而正是这种直白,让我觉得高妹的演技还不够到位。
如果能够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其实不用辅助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没有看过伍尔芙的作品,也许表现的这些东西是她的作品或她以往的书信、日记中提到过也说不定,查找了一下,只看到了关于乌鸦的描写。
关于本片的特效: 不说也罢……关于女性主义的表现: 两位主人公因为女性在社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愤怒有比较多的共鸣,但个人感觉情绪表现并不到位,造成弗吉尼亚对薇塔态度的转变稍有突兀。
以上仅仅是个人看法,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两位作家的了解太少,造成理解偏差。
我心向明月,明月照九州。
《奥兰多》是虚幻的传记,是弗吉尼亚给薇塔的完美世界,是她长长绵绵的情话。
我们曾把爱写成诗歌。
是轻轻吟唱的如梦令,是早上和太阳一起洒进来的鸟儿的歌声。
我试图向你诉说我走过的地方。
那些我本期待有你在身边的城市。
明信片上简短的文字,不愿承认的思念。
因为你的出现而欣喜若狂,因为自私而牵住了要离开的你。
我已经渐渐淡忘了和你在一起时的那些小心思,只能凭一腔模糊的赤诚,回忆我们的相遇,重逢,分离。
每次和荧幕里的故事产生共鸣,就会庆幸自己曾经吃过的糖,让我想到曾经拥有过的幸运,我不用羡慕故事里的人,也不会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然而,因共鸣而泪如雨下的时候,是深知那糖已经化掉了。
“我如今只是一种渴望维吉尼亚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是,你对我而言已然变得如此重要。
”I am reduced to a thing that wants Virginia…It is incredible how essential to me you have become.这是Vita在1926年写给小说家Virginia Woolf的话。
1920年代是她们的情感关系的巅峰,作为一名在当代深受欢迎的作家,Vita大胆表达了自己对Virginia的深厚情感。
尽管她们都结婚了,但她们却给对方写了数百封充满诗意的信件,而这段关系也影响Virginia创作出了她有生以来最广为人知的作品——1928年的《奥兰多》。
电影《维塔与维吉尼亚》取材自这段特殊的感情关系,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她们的信件内容,为我们呈现了1920年代伦敦波西米亚上层社会的背景。
两位女主角在一次化妆舞会上相遇,Vita立刻被Virginia的才智深深吸引,随后两人在伦敦参加了数次不同的晚宴,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Vita在和Virginia初见后,兴奋地写信给丈夫:“我简直崇拜她,你也一定会的。
你会被她的魅力与个性所征服。
” I simply adore Virginia Woolf, and so would you. You would fall quite flat before her charm and personality.
在电影中,两人相识后,Vita选择将自己的书籍交由 Virginia Woolf夫妇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
在她们的那个时代,Vita的作品在商业和评论上都比 Virginia更为成功。
1924年,Vita在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厄瓜多尔的诱惑者》,以帮助Virginia Woolf夫妇偿还债务,六年后,她出版了小说《爱德华时代》,获得很高的经济收益。
尽管在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Vita深知Virginia的才华,1925年她写信告诉Virginia:“我将我不成熟的写作与您的学术作品相比,感到无比羞愧。
”I contrast my illiterate writing with your scholarly one, and am ashamed.Virginia的一生都在和心理健康问题斗争,她曾渴望拥有孩子,但她的丈夫认为这对她的心理健康有害。
经历过抑郁和躁郁症的困扰,她数次住院,最终于1941年选择了自杀。
这段情感关系显然为两位女作家都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这本于1928年发表的《奥兰多》巩固了Virginia Woolf地位,并让她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有了一席之地。
小说跨越了300年的时间,主角在幻想的背景下探索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在其中转换了性别。
Virginia Woolf曾在日记中写道,她在创作《奥兰多》时“半是戏谑,风格清晰明了,以便让人们理解每一个字。
但在真相与幻想之间的平衡必须谨慎,故事是基于Vita的。
”Half in mock style very clear and plain, so that people will understand every word. But the balance between truth and fantasy must be careful. It is based on Vita.
《薇塔與弗吉尼亞 Vita and Virginia》是 2018 的電影,描述暢銷作家 Vita Sackville-West 與文學明星 Virginia Woolf 之間的故事。
Woolf 在 1928 寫的傳記型式小說 Orlando 就是基於描繪 Vita。
Virginia 需要澆灌才能綻放的花兒
為了讓您有耐心看完,先跟您說:這片子是有車的
可以浪擲愛情的大亨:Vita還沒有時間做功課了解真實的 Vita Sackville-West 與 Virginia Woolf 是怎樣的人以及事實上她們的關係如何,只側面聽說這電影情節就如同兩人的「同人文」,劇情大多是腦補、美化?
所以我就大膽也不敬地,先把它當做一步純粹的愛情片欣賞。
以後我會彌補,好好去查她們的歷史並讀讀 Orlando 這小說。
電影一開始我一直驚嘆 Vita 做為「瘋狂粉絲」的行為,熱情主動、狂烈表白、毫不保留、不斷地稱讚,然後製造機會能相處。
但後來我覺得這更像個「大亨與花兒」的故事:Vita 如同愛情的大亨,她有無數的愛,全力傾灌在一株漂亮又孤單的的幼苗上,當它開苞綻放時,她與花將會盡情享受最美麗的愛情。
Virginia 是朵孤芳自賞、覺得自己不漂亮但清高的花。
她習於接受稱讚,但心裡有部分並沒有真的接受,尤其當涉及愛意,她的愛與慾一直只是埋在土裡的苗,就算接受到了,也只是時不時地沖走、只一點點累積下來。
羞澀的小苗從不回應索愛,就好像性冷感一般。
有無數愛意能揮灑的大亨此時很有耐性,因為這是她在汙濁俗世中能發現最純淨最美的一朵花,她執著地不斷投入追求和努力。
花兒因為大量的愛灌注,不自信和愛慾的小苗總算突破了冰封土壤。
她充滿活力地奔跑擁抱愛情,活得圓滿、自在,快樂得不像自己,當她綻放時,才華上澆灌了愛情的蜜,能比任何人更華麗、絢爛。
在 V&V 裡,兩人都已婚。
脆弱的花兒 Virginia 甚至有個如同生來是自己的四肢一般、適合自己又全心支持的好老公 Lenard。
或許是這份負罪感,或許是社會氛圍不容,她遲疑了而擺盪著。
大亨說了:如果你讓我懸著,我會讓你受傷的。
這句是威脅?
或是大亨了解自己而好心劇透?
習於愛情波濤的大亨,當大量付出已得到認可與回應,但對方竟然在此刻不投入,這份不理解會傷及她的自尊而想傷害對方嗎?
當她終於獲得心中最美最棒的珍品後,就沒有耐心再等待擺盪靜止了嗎?
愛情大亨的設定,很可能放眼她的花園時會關注其它花兒。
但這不影響她與孤嶺之花之間可以是絕對的真愛,只是與其它花之間也有可能是。
真愛並不一定是獨占的,尤其大亨的愛像是無窮盡能生出來。
在 V&V 裡,Ginia 最後說 Vita 不夠真誠,也造成 Vita 作品的特色與問題。
但我認為她追求 Virginia 是十分真誠、坦露而且也毫無保留、致自己於險地、把心臟都剝出來獻上的,這不是真誠的話是什麼?
或可能是 Ginia 覺得 Vita 對生活、對生命不真誠,這倒很有可能。
Vita 做為土財主之女 (物質上的大亨),作品也銷售好 (地位上的大亨),又是熱情主動的雙性戀,夾在這其中的價值觀及謀生方式,都可能會養成她對生活及社會諸人諸事的態度,與孤芳花兒的非常不同。
大亨雖然灌注給花的是金黃豐潤的愛,但自己心裡可能有黑洞、很空虛或扭曲的部分,不知此兩人最後走向 Happy Ending 時,美麗的花是否順利拯救了空虛的大亨。
電影前三分之一,需要耐心習慣當時的生活與溝通方式及裝束,而且也還在了解眾多的人物關係,會有點無法投入劇情;但習慣之後就開始體會她們關係迷人之處,經典的配對、美麗的文字及演員,還是十分推薦給各位朋友。
谈起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相比她天才的著作(至少上学时也学过《墙上的斑点》嘛),可能更多人都乐于讨论她那错乱的精神世界、摇摆的性取向以及如巫师献祭般的自杀身亡。
虽然伍尔芙的一生是那么的值得猜测和揣摩,但与她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最有名的,自然是那部齐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三大影后的《时时刻刻》了。
《时时刻刻》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这部以《黛洛维夫人》为线索,聚焦女性在社会中长久以来被迫扮演之角色的电影,将妮可·基德曼正式送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而基德曼凭借“假鼻子”塑造的伍尔芙形象,虽然至今还颇受争议,但也成为了银幕经典。
尽管珠玉在前,但依然有人尝试继续在大银幕上讲述伍尔芙的故事,比如这部由英国女导演钱亚·波顿执导、以英国著名舞台演员艾琳·阿特金斯1993年创作的剧本为基础改编的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
《薇塔与弗吉尼亚》海报人妻与女作家的同性之爱要了解《薇塔与弗吉尼亚》,就必须先了解伍尔芙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关系。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人物关系图十七世纪,欧洲名流之间的沙龙文化开始兴起,无数贵族政客、文人雅士在不同的沙龙之间出没,颇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意。
在沙龙文化盛行的几个世纪中,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无疑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不少人认为中国以徐志摩、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月社”,就是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直接模仿。
油画《新月社》最初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更像是剑桥大学的同学会而已,而在文化界的精英不断加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前卫、自由、桀骜不驯而又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伍尔芙。
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的场景,其中我所能够辨认出来的,就有伍尔芙的姐姐范奈莎·贝尔,以及画家邓肯·格兰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范奈莎·贝尔(右)和邓肯·格兰特(左)
邓肯·格兰特自画像
范奈莎·贝尔画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聚会中,伍尔芙认识了本片的另一位女主角——女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左)和薇塔(右)两位同为人妻也同为作家的女性就在这样的机缘之下,诞生出了一段同性爱人的关系,而从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中可以看到,这段关系对于薇塔而言,可能只是她众多风流韵事中的一段,而对于伍尔芙来说,却催生出了她的不朽名著——《奥兰多》。
开放式婚姻之下的情欲狩猎者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推崇反传统和反权威,范奈莎·贝尔曾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日子过得令人兴奋、充满惊奇和快乐。
我们必须探询生活,欣慰的是,我们可以自由地做这一切。
”
范奈莎·贝尔(左)和弗吉尼亚·伍尔芙(右)事实上,伍尔芙本人就曾经胆大包天地和朋友一起假扮门达克斯王子,前往访问英国海军,并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当这个玩笑被揭开时,朝野震惊,英国军方也陷入了无比尴尬中。
而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婚外情”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其背景就是两人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显得前卫的开放式婚姻关系。
薇塔是出身显赫的贵族,丈夫是外交官哈罗德·乔治·尼克尔森,两人在婚姻关系中,各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现实中的薇塔情人之多,遍布自己的亲友及社交圈之中。
除了伍尔芙之外,最著名的无疑是她与小说家维奥莱特·特莱弗斯的同性关系,两人曾“私奔”多次,且在此中薇塔总会身着男装,影片中薇塔的母亲就曾谈到过这段关系。
有趣的是,薇塔和丈夫虽然各自寻欢,但他们在情感上的相互依靠却牢不可破,他们将情欲和情感分得界限分明。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薇塔和丈夫而伍尔芙与丈夫的关系则更为融洽,即使在和薇塔发展出情人关系之后,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芙依然对她关怀备至。
现实中伦纳德为了支持伍尔芙的写作,特意购置印刷机,在家中地下室创建了有名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
(后来还出版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等作家的作品)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与丈夫在这样开放式的婚姻关系下,《薇塔与弗吉尼亚》的故事变成了更加原始的情欲追逐。
薇塔在感情中显得主动而强势,从一开始昂然不顾地走进伍尔芙的世界,到两人发生关系后的“移情别恋”,薇塔一直是一种不安分的狩猎者的姿态,某种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渣女本渣”了。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而伍尔芙在这段关系中则显得敏感而脆弱,从一开始的抗拒和茫然,到后来的投入和沉溺,到最后的痛苦与和解,她用创作为自己在这段充满激情又疾速变化的感情中获得了救赎。
伍尔芙在影片的结局中对薇塔的那段剖白,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渣男/女语录”,建议各位文艺渣年可以拿小本本记录一下:你的内心充斥着无数烛火,熊熊燃烧着,你就像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了整个宇宙,但这也意味着你无法把你的光芒聚焦于一个人、一件事上。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把这段里面的“你”换成“我”,知道怎么用了吧?
(怎么说到这里,故事有了一种狗血百合文的感觉?
)惊艳的表演和颇受争议的技法虽然《薇塔与弗吉尼亚》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伍尔芙的别开生面的故事,但就这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去年登陆多伦多电影节,还是今年与观众的正式见面,其获得的评价并不那么理想。
首先是剧本。
导演试图去打造一个标准的三幕式结构的故事,但两人相互试探、相互靠近的戏份篇幅太满,而在发生关系后的急转直下又来得太急,以至于最终的和解亦显得轻描淡写,缺乏力道,使得整个故事显得臃肿而头重脚轻,关键处语焉不详。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在台词和表达形式上,导演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对于原版剧本“去戏剧化”的任务,但最终频繁出现的两人“隔空念稿”的表达方式,显得草率而单调,而台词部分,薇塔太过于直抒胸臆的表达以及伍尔芙的咬文嚼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合时宜。
配乐方面,由作曲家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打造,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妹妹就是英伦神剧《伦敦生活》的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
《伦敦生活》中的菲比·沃勒-布里奇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为《薇塔与弗吉尼亚》制作的配乐,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元素,这使得影片所表达欲望和情绪更加突出,但与影片年代质感和画面风格的不协调,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效果,这也成了影片最大的争议之处。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中饰演伍尔芙的演员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令人惊艳的表演。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在妮可·基德曼凭借《时时刻刻》奥斯卡封后之后,无论是谁再度出演伍尔芙,无疑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德比茨基这位身高一米九的法国姑娘,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大多数人第一次注意到伊丽莎白·德比茨基,都是源自于小李子主演的那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她所饰演的乔丹·贝克在我看来比黛西更让人印象深刻,而后来更多人注意到她,应该就是《银河护卫队2》中的浑身土豪金的女祭司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乔丹·贝克
《银河护卫队2》中的黄金女祭司如果说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是身陷幻觉的困顿,是疲惫之下的纠缠,那么德比茨基则是以低沉的声线和悲伤的目光,捕捉到了伍尔芙身上最本质的那种敏锐的智慧和精神的痛苦。
德比茨基颀长的躯体和消瘦的身形,赋予了角色一种颇为契合的病态美感,她举止柔美、步履优雅,像一只脆弱的天鹅一样让人过目不忘;而德比茨基在细节的把控上同样出色,影片中有一场伍尔芙情绪崩溃的戏份,被她演绎得极为细腻,堪称全片最精彩的画面之一。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即使影片本身的故事并不那么自然流畅,但德比茨基所塑造的伍尔芙形象,带着观众去一起去好奇地窥探危险关系的未知领域,也足以引人入胜了。
无关乎历史上的Virginia是怎样的人,只写演员所演角色给我直达心底的触动和感想。
这位作家骄傲、敏锐且感情丰富。
不知为何,伊丽莎白·德比齐演的弗吉尼亚竟然这么动人。
不是明艳四射的人,而是万般可爱之处需要用心感受和安抚的小傲娇。
我对这样的人总会多留意几分。
哪怕人群之中她不是最耀眼的存在,也会为她多留一些关怀。
我仿佛能感受她细微的复杂情绪。
对她每一个眼神和姿态下传达的信号全部接收,只要她出现,所有的注意就都给她了。
同样的,她眼角含泪的皱眉、绞紧双手的颤抖、无声的委屈、甚至是那一点小小的幸福和惊喜,无一不让我头脑发热、为之一颤。
这些描述很老气,我试着更明朗地表达。
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准确传达出感受,无比真实,让我情不自禁代入情境,一时分不清是为她难过,还是把自己当成了她而为自己难过。
这种体验十分难得。
我接受一个设定:她总是能感知更多,并且感受更深。
既然幸福能加倍,痛苦自然也不会少。
我不想这样的人受到伤害,不敢想象她经历这些抛弃和背叛会有多难过。
所以我不愿她难过,甚至想给她永远的幸福和安宁。
宁愿她做一个快乐的平凡女子,也不要她承受这么多,将自己推向深渊。
刚下了一场雷阵雨,三月,天气渐暖,不过此刻阴冷的天气正好很配写文的心情。
如果我有理想型和梦中情人,应该就是她这个样子:富有才华,骄傲又敏感。
而我负责为她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她尽情绽放,我在一旁欣赏就好。
哪怕这样的人生阴雨天多过晴天,我也愿意去承受。
天知道经历了这么多阴冷后的晴天有多敞亮,天知道阴冷天两人相互取暖有多美好。
为什么呢?
大概是,她的声音、语气、措辞、思想、性格、脸部线条、每一滴泪、每个叹息,都刚好是我喜欢的样子,并且这种喜欢多过承受苦难的痛苦,两个人契合到骨子里,所以我愿意与她苦中作乐,携手尝尽一生的悲欢。
(收不住了,平时写文也不这样吧,可是遇到真喜欢的人就只能将一颗真心奉上,虽然只是一个电影角色,谁知道以后会不会遇到真人版呢?
哈哈)
很优美的文字,喜欢高妹演的弗吉尼亚,高妹是真的高,1m9,弗吉尼亚也很会说情话,很美很文学很有魅力,目光如炬看透人性,且不恋爱脑。
“你觉得我太冷漠了吗”“恰恰相反 你的内心灯火通明 你是一颗耀眼的星星 点亮了整个星空 这也意味着你不能把光芒照在一个人一件事上 也不会…最后只…照在我身上”/我创造了许多无拘无束的你的人生,却最终没有写下我的参与。
/当我爱你时,我向你伸出手,你遥不可及。
现在我依然爱你,却是不一样的爱。
我在倾听你。
你如同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整个宇宙,因此,你没有办法让你光芒聚焦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
最后,也不会聚焦于我/世界上大概没有比Virginia写给Vita的史诗性情书更浪漫的事,可是Vita转手就送给了她的新情人
弗吉尼亚 伍尔夫身边的人都是她的亲人,思想交融无碍,生活上照顾她,守护她。
他的丈夫完全是个守护者,超越亲人,如果我们自诩千里马,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变化的关系中,他关心的是她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是否足以支撑自己,简直就是知己、战友,伍尔夫一如冷静的拒绝了薇塔,果然是有良心,重点是理智的人。
在认识薇塔后,她的亲友团并未恐慌,反而关注她的变化,很八卦,当然丈夫心中是有点嫉妒,凡人嘛。
他们的谈话没有禁忌和遮掩,多好啊。
要是家庭都这样,会少很多狗血的剧情。
他们像侍奉国王一样守卫她的精神世界,像呵护婴儿般照料她的生活,任由她随性发挥,弗吉尼亚是幸运的。
可以专注她擅长的才赋。
然而探寻感知也是一种艰难的磨难。
一切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就是这个群体的腔调。
剧情就是花花人妇诱惑病态天才女作家的样子,相识不同阶段,伍尔夫的变化是明显的,走进去迷失自己,又能走出来。
你背叛我,我就给你写本书。
伍尔夫用眼和脑活着,只能写作,连这份情感都是她创作的来源。
薇塔从崇拜到追求,又被她的佳作折服。
剧情更侧重作家的情感和创作。
两个人情感线不够清晰,感觉不到爱,一个粉丝吸引她爱慕膜拜的作家,作家迷惑失落中借助这个小粉丝再创辉煌。
片中还提及伍尔夫的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奥兰多。
船戏可以删掉的。
敏感的天才她不属于任何人,弗吉尼亚和薇塔、以及这个世界始终是平行的关系。
每段惊世骇俗的情感中总有一个中老年的妈妈,她找弗吉尼亚的帽子太多了,是个妖精吗?
好几个弗吉尼亚独自在水边、城堡外等镜头她都在探寻死亡,好奇,敏感,脆弱。
天才说话就是很有道理,你又有点听不懂,弗吉尼亚去薇塔家吃饭的场景,真是惊呆众人。
我在《时时刻刻》中认识了妮可基德曼和伍尔夫,她诠释了角色的本质,影后果然细腻传神。
那种游离在世界之外,沉溺挣扎求索的历程。
建议去看。
看了数遍了,高妹塑造的virginia太合我意了,我并不愿意看到一个受伤、忧郁的天才,高妹演出了我想要的所有东西,一颦一笑,每个动作、表情都让我有沉浸感。
至于两个女主的故事,我只能说,事事不尽如人意,生活也比小说写实,这个版本的情节我觉得很生活,很自然。
vita的某些行为当然让人不适,但并不让我厌恶电影,只让我觉得真实。
而仙到爆表、一言一行都古典美到突破天际的德比齐……我只能说,算了,说不出来了,再看一遍!!
Eva不演真的是暴风哭泣啊啊啊啊啊啊~~~~~~~~
伊丽莎白版的伍尔夫还可以,不过还是更喜欢妮可版的。有时候挺羡慕敏感的人的,想窥探他们的内心,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竟然是苦情戏…… Virginia真好看,像宫廷贵族版Greta Gerwig
原声不错
略浮夸了
除了台词有点造作,其实故事还是可以的。最后那段台词扎心了。
太套路了,怎么做到把这样一个题材拍得如此庸俗
正在看伍尔夫的日记,沦陷于真实的伍尔夫。她的灵魂和情感应该更加丰沛吧,电影只触及了没那么不堪、甚至粉饰过的一面。
intertwining vibe, remarkable rhythm, fascinating bgm
可能不存在超越时时刻刻的Woolf 所以看这部好言情好出戏(以及这位Woolf太高了吧也高了20cm??)大量的眼睛特写也很多余……结尾像拍不下去了随便结一结
感觉一般,比the hours 感觉差很多,最大的问题是两位女演员完全没有性张力,有一种钢铁直的感觉。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爱情戏了啊啊啊啊啊啊,像两只野兽在黑暗中收紧瞳孔始终追随对方,但脚步却远远近近来回交缠。Virginia转受为攻的那段简直绝了,怎么有这么有魅力的两个人啊啊啊啊啊啊(持续发疯
太文艺了,和艺术家谈恋爱太难了,什么都听不懂。。
毫无张力火花的对手戏,画风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比剧本更烂的是剪辑。
整体不太行,浪费演技和颜值,不过姬出屏幕的高妹实在是太诱人了can’t take my eyes off her
为什么会用电子乐..还以为是自己聋了
……太糟糕了,怎么会这么糟糕,高妹都救不回来。剧情稀烂(不要扯这是模仿意识流真的就是稀烂),导演的手法和Vita的演员的演技一样做作,毫无意义的空镜和重复过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和过重的滤镜搞得整部片子就在mv、vlog和流媒体电视剧中切换,但就是不像电影。电子乐也很糟糕,想暗喻两个人思想上的超前也不该是这么展现的。
喜欢薇塔张扬肆意的生命力谁能抵挡得住有钱有颜有才的薇塔的炽热追求呢
演员比历史上真人要丑那么多的电影并不多见,这个vita…一言难尽哦
#tiff18 剧情稀烂对白尴尬。两分给服饰和女主的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