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了,上一次没看到结局。
第一次看完我只记得少女手上彩色的布条,和眼角红绿白的点还有勾人的小腿。
弓是金基德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画面安静,配乐也美,女主角没有台词的演技更是惊艳,在撒玛利亚女孩中,她也是一个嘴角上扬,看起来一直在笑的少女。
即使死了依然笑的天真可爱。
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算命的时候,船上的佛。
摇晃的秋千,少女的腿。
与世隔绝的船上,她总是笑,笑的不谙世事,笑的神秘暧昧。
老头一天天的期待,牵着少女的手,他觉得少女是自己养大的,可以陪他到死。
少女理所当然的该嫁给他,哪怕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个软禁少女满足自己占有欲的变态老头而已。
只要是正常人。
总是会被年轻的异形所吸引,何况少女从未遇见过年轻男子。
他温柔的亲切的对待她。
对少女来说,那种感觉完全是个不一样的世界。
每次看到算命的时候,都有一直虔诚美好又让人春心荡漾的感觉,少女总是浅浅的笑,笑的人不寒而栗。
少女已经陷入了爱情世界了,当她朝别人射箭的时候,就证明她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小羊。
她内心也许是一头豹子。
好吧。
我承认,十年的养育之恩对少女来说是一定重要的,所以她虽然恨老头但也会难过吧。
最后一次算命的时候,老头眼里似乎有杀意啊,离开了少女他这十年的愿望都不会实现了。
绳子一头拉着她离开的船一头拉着老头的命。
最后老头隔断绳子,少女砍断绳子,都是他们这十年是牵扯。
我幻想的画面是,船开走,绳子扯断老头的脖子,然后他的头在海面上滑翔,血拉的长长的,然后电影结束。。
可是,牵绊似乎断不了。
老头最后朝天空射出一箭,随着天空朝拜,飞翔在海里。
老头最后果真得到了少女,老头化成了弓化成了箭。
穿透了她的身体。
白裙子上留下鲜红的处女血。
情欲在空气中包裹着少女的身体,天空中的那一箭那么准确的让她高潮。
金基德果真不会让人舒舒服服的看完他的电影,最后的结局让我不禁恶寒了一下。
我终于知道老头和少女为什么也帮人算命了。
他们之间的关系远超过了养育和被养育。。
少女用她的血祭奠了老头,用她的身体救赎了老头,用她的最后的笑偿还了十年的纠葛。
看金基德的电影每次我都忍不住矫情的写些什么,可是我永远都看不懂他的电影。
老男人对小女孩的欲望一直掩盖着 直到小女孩找到自己的追求 片子最后还是用意识流拍出了小女孩的第一次 时至今日 那画面一直在脑中回荡
《弓》最常见的海报上,那个奇怪的汉字“弓”,看起来又像是汉字“琴”,难道是刻意设计的效果?
因为电影中,那个标志性的弓,确实还有另外一种功能:琴。
这显然是在象征:爱可以是琴引起愉悦,也可以是弓带来伤害。
在看过《海岸线》、《时间》后,我对金基德的崇拜逐渐回到正常的水平。
《弓》和《海岸线》、《时间》的关系如何?
在我看来,这都是金基德少有的小品类的电影,和金基德之为金基德的独特性关系不大,却毫不影响作为一部小品型电影的闪光之处。
电影中,老人在养护幼女的过程中爱上了她,并千方百计的想娶她为妻,他和她的关系在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水上世界里是自然的。
他们一起工作,相互看顾,有时候,老人将弓变成琴,拉出美丽的曲子。
当来自社会的人出现在船上,他们或者邪恶,或者以爱的名义,却同样破坏着这里的宁静。
这个没有背景的老人,在船上的时候看起来像极了大胡子的海明威,他对他的世界的把握和捍卫,又仿佛是《老人与海》中那个倔强而孤独的老头。
他建造起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并努力去实现,他成功了,即便是以失败的方式。
在破碎的乌托邦面前,他悲情的纵身一跃,天空和大海在一瞬间变得混沌而又透明,最终他以不在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妥协和不妥协。
电影中,年轻男子作为社会上来的人,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拯救者,还是一个谴责者,他代表社会(包括我们)对老人和女孩的生活进行干预。
他做时候情理直气壮,并且得到作为观众的我们的认同。
在他(我们)的眼里,即便是因为爱,这老人的爱不仅显得自私,甚至邪恶。
他们之间不仅横亘着岁月,还对自由和爱的看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显然并不能以岁月为代价自然取得。
老人和年轻人的差异自然在于乌托邦信仰者和现实派的差异,但谁又能否认年龄作为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并非简单表达对一个神性世界终将过去的叹惋(电影中射箭卜卦和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金基德是否以此来表达一个衰老而孤独的灵魂(或躯体)对爱的渴望与无奈。
衰老(包括与之相匹配的代际鸿沟)和爱的禁忌在文学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用老人对休眠中少女的身体的亲近,用私语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和岁月乃至世界的绝望,如正在腐败的肉体接近少女的方式一样隐秘而悲伤。
《洛丽塔》说的是对少女的禁忌之爱,纳博科夫想说的除了对自我的不可规约的宿命感,那个年长的以父亲的角色出现的老人在爱情面前,难道不是一样的有岁月的惶惑?
《弓》中的老人那未曾以肉身实现的性爱,显然同时有《睡美人》和《洛丽塔》的成分在内:老年肉体对青春肉体的亲近的禁忌类似《睡美人》,而老人与女孩之间的父女关系,老人以监禁的方式占有的爱及解脱的不可得,和《洛丽塔》则如出一辙。
老人最终以死亡为代价,以放手的方式(没有将代表男性性器官的箭直接射向女孩,而是以一种神性的方式出现)实现了这种亲近,仿佛是金基德《春去秋来》中的神性光辉,又仿佛是源自东方神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共同传统。
这大概是作为导演的金基德所能为老人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们都会衰老,那时候,世界将会怎样?
即便我们年轻,我们就一定能亲近我们想亲近之物吗?
金基德这个明显假想出来的故事,有时候会因为其过分神性和纯粹,变得虚妄,并迫使我们看到故事背后的或有的深意。
老人作为虚构的人物,仿佛除了年龄之外,更容易靠近的方式是把他想像成命运中的我们的无力感的拟人化。
这样看来,《弓》甚至不是一部有关爱和禁忌的作品,而是一段有关孤独的琴声。
在琴声里,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并最终不得不以弓的方式决绝或者妥协。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在小说中成功了,创造它的主人海明威在挣扎了一辈子后选择的方式是决绝还是妥协?
我们甚至不能以《睡美人》或《洛丽塔》的方式表达自身,我们除了叹息,在任何行动之前,就已经由内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向我们提出警告。
《弓》中,老人同意放走女孩的同时,将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小船越走越远,绳子勒得老人眼花闪烁,最后的一刹那,他忍不住想用刀子将绳子割断。
女孩回来后他将割开的绳子藏起来,偷偷将刀子藏在席子下面。
他抱着女孩的时候,有些欣喜,有些庆幸,更多的怕是惭愧。
就像我们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也面临软弱的窥视,我们的渺小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将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理想之绳用刀子割断。
和《海岸线》的个人性(作为军人的金基德)相比,《弓》里体现了更多作为导演的金基德的东西。
作为一部小品性质的作品,其含义繁复(而不是深刻,因为他的思想和表现手法早就在文学上有更精致的表现),却以一种纯粹、透明的方式带出。
其画面的色调、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加工(剔除无关的一切,使小船、大海、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高度纯粹)仿佛一杯精致的水,任阳光给它不同的角度和颜色。
甚至,即便作为一个一杯不会反射出彩虹的水,它也已经足够美丽。
《弓》。
金基德最享誉盛名的电影之一。
一部如同默片一般沉静的电影。
两个主人公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
无意陈述情节,评述的已经相当多了。
再次关乎隐匿,与逃离。
《空房子》中的金基德成功地隐匿。
《时间》中的金基德被隐匿折磨得失去了身份。
他仍不清楚隐匿是否是最恰当的方式。
《弓》应该是在两部电影之前吧。
我以为他在《弓》中已经得到了答案。
他第一次为希望选择了一条非隐匿的路径。
然而从后面的两部来看,这只是他妄图肢解思想,或者在不同侧面说服自己的片断而已。
一个挣扎的人。
在逃离与坚守的中间地带往复奔波,却不知自己究竟更希冀哪个彼岸。
看完《弓》的时候,我特别想飞奔到碟店里把金基德的所有电影全都买下来!
又想起那次在民生挑碟,H尧说她把金基德的所有片子都买齐了,当时把我羡慕得不行。
今天看了电影之后真想跟她全部借来看。
不过又一想,我这人是无比贪婪的,喜欢的书啊,碟啊什么的从来不会跟人借。
只因为我想霸占,所以我自己一定会买。
那我什么时候能买呢?
估计这礼拜不行了,不愿意单纯为了买碟而跑到桂林路。
周末人还特别多。
下个礼拜吧,周四回家坐到桂林路下车就得了。
恩,先这么定吧。
总之,我一定要把他电影收齐,尽量收齐。
我喜欢金基德我变态嘛?
反正我一直没敢跟人说我喜欢他电影,怕人怀疑我不正常。
哈哈,我正常,特别正常,我怕什么呀?
切!
说一下《弓》吧。
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正如金基德的电影一样,语言是很乏味的,他坚信笑与哭才是最好的情感表达。
因为人类的活动是没有撒谎可言的。
它们都是诚实的,无论这些行为是否符合是非标准。
看他电影不用累个半死读字幕,可以把全部心思放在镜头发展上,这是我喜欢金基德最初的原因。
他是一个以边缘题材起家的导演。
金基德向来不会只表现正常的情感冲突,他总是把它的极致放大给你看。
为了突出这样的效果,他在电影里往往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都大刀阔斧地删除。
比如社会背景、现实的生活环境、人物的名字、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对白。
《弓》里面,迷恋极端的金基德再次讲述了一个极端的故事:海上漂浮的船里,生活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少女,两人靠用小船把客人接到船上钓鱼来为生。
少女是老人十年前收养的,他准备等她满17岁就与她结婚,可有一天,船上突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少女的心开始如春水般荡漾……也许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
而电影里,他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
所以他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
而老人对少女的禁锢,看起来却是那么的绝望。
金基德的电影向来都有两大偏执,其一,他喜欢把人物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漂流欲室》是个孤绝的小岛,《空房间》他选择一个寂寥的房间,而这一次,他把主人公放在一艘漂流的渔船上;其二,封闭的空间里,他的电影都会产生一段畸恋,本片讲的就是一对祖孙之间的不伦之恋。
金基德对表现残忍的暴力有着永不厌倦的偏好,当少女在把玩两个鱼钩的时候,我有点痛苦的闭上双眼,口里说“不是吧?
又玩鱼钩?
”,看过《漂流欲室》的人会明白我的所指。
好在她只是玩弄了一下。
而用弓箭射人的大腿,才算是《弓》里最为严重的暴力。
另一个残忍的画面,则是老人把缆绳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那痛苦到了极致的神情,真残忍得让人不能看下去。
至于性,对于金基德的电影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老人给少女洗澡的画面非常暧昧,到最后少女独自表演的性爱戏,虽然在尺度之内,但真的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普普通通的一张弓,在金基德的镜头下焕发出奇幻之美。
在他看来,弓是一个防止入侵者的有力杀人武器,一件表达灵魂声音的乐器,一种传递内心情绪张弛的语言。
甚至,他还在影片的最后特别加上了字幕:力与美宛若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这就是《弓》,一个天才导演仅用了17天就拍成的电影。
这个画家出身的导演,靠写剧本成名。
他的电影从未离开过畸恋、仇杀、孤独、绝望和卑微。
从默默无闻到赢得国际声誉,由无法公映到一流电影节的频繁邀请。
金基德已经成功的走到了大众面前。
如今,他是最具争议的韩国导演。
他浓厚的悲观论调为好莱坞所深恶痛绝,而他以他惊世骇俗的影像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的电影,更关注的是生成悲剧的原因,以及被大众视野忽略的各种边缘人。
这样看来,他其实无比悲悯、脆弱。
远不像被传媒定性的那样。
如果你怀着好奇心与优越感逛动物园一样围观金基德,那才是真正的残酷!
这老头是这片最能引发我思考共鸣的角色,他养育了这个女孩十年,把自己的爱灌注给它十年,为求一日得到爱的回报。
他的弓象征着人人都想要赠予的爱——用来保护所爱,也会伤害所爱,找不到靶标独处时抚摸奏响的爱。
可女孩在这懵懂的年龄和世隔绝的处境,别人对她进行性骚扰都意识不到,更无法理解和拒绝这种复杂的爱情。
而男青年这个角色的出现何尝不也是为了想让女孩承受自己的爱情箭矢,才以大义凛然的态度来要带走这女孩,在这一点上来说,俩位男性主角两人孰高孰低真不好评判。
电影最精彩的戏就是中后段女孩离开时,绝望的老头把自己绑在了绳索上,老头想借离去的爱带走自己的生命。
假若女孩老头谁都没割开绳子的话,那就是一出为爱殉情的浪漫故事了。
但现实是,无论受到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打击,绝大多数人都在最后一秒割断绳子。
女孩回头了,阳光来看,也许这出未遂的殉情使她回心转意,让她明白自己对某人多重要。
悲观的看,这还不是一出拿爱绑架别人的插曲?好在的是最后老头也没有选择维持这种绑架来的爱。
也就是在婚后的小船上,老头终于对女孩拉响他的爱情之弓。
女孩虽然不愿接受老头的吻,但却被这美妙的音乐迷倒而安睡了过去。
如果说,音乐结束后老头用那把爱情的飞矢射向女孩的,那么就成一出屡见不鲜的为爱生恨的悲剧故事了。
不知导演是有什么浪漫情怀还是太怜悯这老头无处安放的飞矢,安排了这么一幕超现实画面作为结尾,已经飞走得箭又飞回。
这次,女孩好像也以真心接纳老头成为她的初爱(初夜)。
重新发动的引擎是终于开始得新篇章,沉没的轮船也是和旧爱的告别。
要去欣赏这电影,我觉得得抛开角色年龄上的一些伦理问题。
别以道德去考量电影,这差几十岁,女孩还是这么特殊的生存处境,引申多少伦理问题谁人看不出来?但片本质上就只是一部爱情片,剧情里也没展现出导演有探讨这些伦理问题的意向,所以不必为此浪费笔墨。
纯粹以叙事的角度 以角色自身的角度欣赏这部电影最合适。
金基德的电影基本都看过,却发现自己缺漏掉了这一部。
最近好片太少,很久没有这么集中精力的观看一部影片了,也算是我自己对金基德的一种致敬。
前半部的叙述我几乎要认为这是岛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养成游戏,后半程突然发力一路狂奔应接不暇信息量巨大,如果简单的把本片看成一个官能片你就输了。
当然,官能片的因素金基德完全交给了观众自己的想象,反正少女既纯又欲的特写充斥的全程。
整部影片中除了少女之外没有一个女性形象,雄性森林里只有少女这么一个点,既在危险之中又似乎掌控全局。
那么金基德要似乎进行一个如何回归人性根本的本能的探讨,探讨自然界如何养成第一组阴阳的起源。
老人和少女形成的巨大的反差,其实是两个人在一艘孤零零的海上驳船上生活了十几年、进行的一种至高无上的修炼。
这种修炼受到中国道教的影响,但绝对和色情没有任何关系,双方之间严守着一种约定和克制,知道完成各自使命的意义和完成使命后的快意。
最后的大婚之日就是天地而动一声惊雷的时刻。
但是世俗的干扰差点让两个人功亏一篑,少女在没有养成之前对一个来自外界的英俊青年动了念头,幸好老人几乎以死相谏才最终让少女幡然醒悟,于是阴阳两方得以保全。
影片在结尾处逐渐走向高潮,在青年的现场证明之下,老人和少女走了一场完整的韩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但其实是对各自的修炼结果进行了一次最终检阅。
虽然有干扰因素、时间也被大大提前了,但是双方却如出一辙搬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证明条件完全成熟。
老人抒发胸臆的胡琴的弓,同时也是为了威胁敌人的射箭的弓,最后居然在影片的末尾发射出天地乾坤中的至阳之物。
最后的这根箭老人没有一开始就射向少女,老人却把箭射向了天空、然后合掌向天地行礼之后跳入水中,于是那根箭居然形化为老人的化身(其实是一部分,我必须隐晦一下,金基德的想象力太丰富)飞行了一圈之后射回到少女、直挺挺射在生命之门的门口,于是展开了一种行为艺术和行为意识上的阴阳交合的大战、最终少女完成了到女人的转变,一团醒目的少女红宣告着新生命的启程。
金基德在本片中很有野心、大隐隐于色,其实本意是观而不取、养而不用、取自天地、归于自然。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起源于机缘巧合、成长于定力坚守、完成于天作之合,这才是人间大爱。
金基德去年的获奖电影只用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弓》作为片名,并在结尾以“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到终老”点名主题,这是比较厚道的一次,告诉大家主题是这样的,其实弓作为力与美的意像古已有之,并不稀奇。
以往的金基德总是十分牛B的止于意犹未尽之处,让我好几天想的睡不着。
从2000年看《漂流浴室》起,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多部金基德的电影,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也有一部十分不喜欢的,我喜欢他的电影是因为他的眼中的韩国风景凄美纯洁,人性极端执着。
从<漂流浴室》开始就觉得画面是冷色的但是有种很干净的美感,后来《春去春又回》则简直可以当成环保宣传片儿来看,那清澈见底的溪流山中四季不同的美景让人忘记凡尘俗世的名缰利锁而生出终老山林之心。
不管是否整过形,韩国的女演员简直就是配合这山水成长的,看上去很清秀,如果再不化妆不说话,简直清丽到不食人间烟火。
美女和美景搭配的天衣无缝,这也构成了金基德电影的美工基调,他是学画画出身,游历(也可以说流浪,因为主要是卖画为生)欧洲诸国,他的眼中看去,韩国的山山水水都是一幅幅高雅的水墨画,尤其是水,他拍了许多关于水的电影,对大海和湖面一样感情炽烈。
还有就是他的电影对白很少。
有时一部电影下来对白没超过10句,需要说明,我并非不喜欢热闹,周星驰那些大闹大叫的电影冯小刚王朔那些“话痨”电影电视剧我也很喜欢(甚至,今年那部从头说到尾的《梦想照进现实》我也不觉得特别讨厌),但是,对话不是电影的唯一语言,否则直接看书听广播就得了,能用表情、景色、音乐达到目的需要更高超的演技和导演技术,我很少看到拍得精彩的“闷片儿”(此处的闷,专指对白少),大家普遍认为艺术片就是闷片儿,这是种肤浅的想法,有的电影闷得好,那叫艺术片儿,有的闷不好那叫伪艺术片儿用个时髦的词儿说:装B。
这么多年来装B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已经修炼成火眼金睛了,不管从哪儿开始,看上五分钟基本上就知道是个高手在拍艺术片儿还是个傻B在装B。
金基德每次都是自己担纲导演编剧我想他的剧本一定是一张白纸,因此每次看完他的电影我都手痒的不行,非得用文字把他的剧本给写出来不可。
人物不说话用眼神、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冒险但是却给观众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对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贯穿始终的音乐情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即便是同一个人,也许先前想的一个样,看完后联系整部电影想一想又是另一番意味,这种方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给答案,比如看过《本能》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能搞清楚究竟最后莎朗.斯通的冰锥会不会刺下来,这样的技巧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俯拾即是。
我愿意给金基德的电影安个标签“哲学电影”,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硬梆梆的哲学和人性,没有一点儿罗嗦的,哪个导演不想自己的电影好看的同时再多点哲学意义?
甚至为此张艺谋导演不惜让梁朝伟GG用扫把在沙土上画出两个牛B闪闪的大字---“天下”,以为如此就可以把一部烂片儿上升到“世界和平”的哲学高度了,甚至,陈凯歌也不惜在《霸王别姬》中把“从一而终”这个观点强加给程碟衣,以为如此就可以得寸进尺,从一部电影中得出献身艺术的伟大情操。
这是多么的画蛇添足啊。
我不理解!
金基德的电影走向一个极端,彻彻底底的在讲哲学讲人性,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他像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样,用电影语言设定出一些特定的场景:例如远离凡尘的寺庙(《春去春又来》)、漂泊在海上的孤舟(《弓》、《漂流浴室》),然后在这些环境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展开对人性的探索,最后,将问题展示出来并不给答案,以开放结尾的形式将判断的权力留给每一个观众。
或者他会剥离一切无关紧要日常生活,将本质性的东西用虚拟的故事表现出来(《空房间》、《烂泥情人》),然后给出他自己的想法,尽管这种想法有时让我崩溃(《烂泥情人》)可我也不能说什么,对于人性谁有谁的理解,我不能依据我的希望让导演硬是给拍成大团圆。
本来复杂的事儿到他这儿立刻就被剥离的简简单单,所以他的电影都不长,而且场景和道具也很简单,我猜这样的电影都很省钱,但是,对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要求的也很高,年初我得知《无极》投资过亿时,实在是不能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导演直接拉出去枪毙得了。
可能是过惯了穷日子,我觉得哪怕他是一部好电影,也不能花那么多钱,1亿多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啊,就是不建希望小学,做成彩票卖了也多少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我们还没有烧包到那种程度,就看美国的盗版大片儿不是挺好吗?
不让盗版咱就引进,那也花不了几个钱,让他们烧钱,我们享受,多好的事儿啊。
要是非要较劲,拍几个花钱少又牛B的电影把他们气死不比这过瘾?
在这一点上韩国做的就很好,拒看外片儿,自己花钱努力拍自己的大片自己看还卖钱人家拍的好啊,或者就像金基德,花小钱拍大电影,一样拿奖一样好看。
不过,最近金基德有点麻烦,先是在电视节目中炮轰了韩国大片儿《怪物》,说那是文化垃圾,结果引起全国愤怒,韩国人的爱国主义比咱们这儿的爱国愤青还高涨,于是第二天金基德不得不发表书面道歉,在道歉信中他说道“我觉得我夸张描述韩国社会的阴暗一面,并把这种观点强加给观众,使观众感到不快。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本身是一个严重的意识障碍者,甚至很难在韩国生活。
”我觉得他一点也没有意识障碍,而且并非是夸张描述韩国的阴暗面,事实上他描述的乃是整个人类的阴暗面最后我还有个感受,他的电影不适合“众乐乐”,一个人夜深人静时看最好不过了。
他的新片儿《时间》已经拍完,我很期待
弓 金基德是真的很美很美的一部作品,在怎么都望不到边际的大海上,在船上呆了10年的少女,眼里只有蔚蓝。
女孩和老人在船头,以弓代弦,演奏出大海的神秘,在佛像涂鸦旁毫无忌惮地荡秋千,伴着海风药摇曳,老人举起弓,射向不断摇晃地女孩,她就像是海的女儿一样,总有股神力保佑着她不被射到,用人想象不到的方式去预测未来。
当太阳坠入到大海中时,女孩会在热气腾腾的木桶上,享受着老人粗糙的手慢慢划过自己光滑的皮肤。
她是多么纯真啊,特别是笑起来的样子,像没有杂质的海水,嗯我也被她迷住了~两个人靠着接收游客来船上钓鱼为生,这是他们唯一接触世俗的方式,世俗的人不懂纯洁,他们总是尝试去玷污如海般纯洁的女孩,在他们眼中,老人是比他们还肮脏的,在这个年纪,养育一个年幼的女孩,只为享受鱼水之欢,想着和比自己小4,5十岁的少女结婚。
但在我看来,老人把女孩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在她受到游客侵犯时,他会射出箭来警戒,他每天会给女孩做饭,洗澡,晚上也是分床睡,从来没有做出越线的事。
女孩也很喜欢老人,她们相互配合,享受着海风。
但接触世俗就一定会被玷污,从人们口中和行为,女孩也懂了欲望,她开始和老人有了矛盾,她知道了和老人结婚意味着什么,也对外界世俗的世界有了盼望,金基德用了和《春夏秋冬又一春》几乎同样的手法,用象征性的鸡,和异性来破坏那份纯洁,女人开始逐渐疏远老人,老人也开始着急,不断地划去日历上结婚的期限。
在矛盾爆发到无法收拾后,老人也无法屈服神下的命令,只能让女孩离开,但世俗能拉开她和老人的距离,但拉不开灵魂上刻下的三个颜色,他们在最后还是完成了神民般的结婚仪式,在令人震惊下看完了所谓的“神交”,结婚仪式结束后老人离开了,女孩也离开了,那艘船也沉入了海底,女孩的纯洁也从此沉入沉入海底。
人总是会被外界感染但是神不会,这是金基德认为的的宗教,你总是能在他的电影里看到因果和轮回思想,这也是他想要表达的,当然我喜欢的是他刻画的纯洁,不需要语言,但处处能看到精神的传达。
神化、异化,创造信息茧房,认知固化,偏见,绑架本体对象自我满足/幻想,精神自娱,瘾,私欲但凡写成聊斋也不至于这么引人不适。
明白它大概有在表达乌托邦式的羁绊,但有一层年龄差-禁锢-强制的主动方关系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和谐平等社会所不齿,不存在被赞颂的基础。
女孩几分自我意识不清不楚,前前后后行为矛盾,总体来看的作用是服务于幻想形象(返回,大哭,同意结婚、神交)这是值得歌颂的吗,基于私欲产生的占有既然道德上为人不齿,也不见斯德哥尔摩的极致痴缠,那么上升出来的情感又是谁的单方面产物。
对于不合理的忽略、没有批判/谴责,看起来不过对绑架犯大加赞扬,女人在电影里变成了没有自我意识的、褒扬和衬托臆想"爱情"的客观存在,甚至连交媾的遮羞布也要靠女人来完成。
和洛丽塔的根本区别就在此了,缩脖子瘦小的东亚男人不愧是饥肠辘辘的意淫狂魔。
剧本里"神""算命"的这层表现还算有亮点。
漂流欲室➕春夏秋冬又一春。三部都是水中的船/房子/寺庙。都有人类最纯的某种情感…还有鱼钩…但这部都没有前面的残忍。我还不理解这部里面的弓和箭,弓象征阳具,这种老男人对年轻女孩的占有欲…………不是变态是什么?
很神圣的感觉
金基德的片子说它有点色吧,有点。说它有点哲理吧,也有点。说它看不懂吧,更是有点。
十多年,也没人要救这闺女?最后忽然来个人?
哇 好嘞个变态
看过不少金基德的电影,但我却从不标记,可能是从内心深处对他的厌恶吧,他的电影总是扭曲又变态
我又看了一遍三夫吗
老头为何就这样去了呢?这是真爱吗?弓的音乐不错。片里是藏传佛教?
固执的老头;诡异的微笑;愤怒的弓箭;超现实的结局。好变态啊!
配乐真好!
金基德的世纪里,活着的欲望在面对着伦理的时候,总有着一股想要把它疯狂地毁灭掉的意念。和《漂流欲室》相比,《弓》有点像《漂》的前导小品。
无论画面和音乐再纯净,还是觉得很猥琐
很怪的复杂情愫在里面
不是我的菜,看完产生生理上的呕吐感
没有预期的好,也许预期值太高
金基德的镜头语言很好,但是本质上就是个变态啊……要不是心咨课的作业,我打死也不愿解译丫电影里的象征意味……
个人最不喜欢的一部,原因不明
典型的金基德寓言式电影,小女女喜欢上了年轻帅气的美少年,逼得老头子以死挽回小女女的同情心,故事最后在一场行为艺术式的神交中结束。配乐很棒。
不是很喜欢呢,但不可否认的是,金先生这回拍的还是很不错的。
还是很变态,不过那个女孩的确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