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成绩优等,高中参加过辩论赛,曾是棒球校队队员,业余在图书馆兼职补贴,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律师,也是一个母亲能够拥有的最优秀的儿子。
这个大男孩近乎完美,只是有些敏感和偏执,不信仰宗教,不善亦或不愿进行多余的社交活动,喜欢上一个似乎不该喜欢的女生——Olivia,家庭不幸福,处在离经叛道的青春期,用刀片割腕来宣泄某种不安和愤怒。
Marcus本该通过努力学习考上法学院,为了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为了不再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屠肉店度过下半辈子。
母亲要他保证和Olivia结束交往,他保证了。
Olivia回家了。
最后,Marcus选择二度去找院长。
在谈话过程中,刻板的院长咄咄逼人,生生撕开了Marcus的修养和素质。
他在难堪和愤怒之中得知了Olivia因为精神失控而被带走,接受精神病院的康复治疗。
Olivia可能是怀孕了,但肯定不是Marcus的。
Marcus找人替上礼拜的事情败露,最坏的结果是退学。
Olivia或许终生未再精神康复出院,但是Marcus确实爱过这么一个姑娘,为了她欢喜过、茫然过、担忧过、难堪过、愤怒过、悲伤过,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Marcus只要Olivia记住,他确实爱过她。
IndignationSimply, indign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nger that is caused by something that is unfair or wrong.这是维基百科上对indignation简单定义的节选。
既是口耳相传的荡妇,也是晃动小腿的少女;既是衣冠楚楚的校长,亦是令人作呕的怪物。
用绝美的温柔意象洗濯眼耳口鼻,爱意无定,孤独长存。
这大概是豆瓣上对indignation短评里最到位又很优美的一句评价吧。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朝鲜战争,但对于美国当年的时代背景还是不能很清楚地感受。
1951年的美国,在恋爱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上世纪的中国的很像,包括现在仍然存在。
其实我有些难以想象思想如此封闭的美国人的存在,毕竟这个国家现在在世人的眼里是极度崇尚自由的。
首先是对衣冠楚楚的禽兽校长的介绍。
男主刚上大学换了个寝室被叫到校长室谈话,询问他的宗教信仰、社交关系、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他的信仰和人格进行了人身攻击。
好吧,简单地说,就是认为男主换寝室是由于他错误的社交方式,和室友闹矛盾选择逃避,并且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一个在当时被人唾弃的哲学家,而其实这位哲学家和男主一样,只是在当时的时代里思想太超前了而已,先进的思想总是不被理解且遭人唾弃。
我很难想象美国当年是这么个样子,现在放在中国,你换寝室了校长根本不知道,你可以说一个大学那么多人他干嘛要关心你呢,也对,这种置之不理和对你行为的包容与对自由的宽容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想说说我高中发生的事情。
和很多高中一样,我们干了什么基本上都在学校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你在作文里写了些可能变成零分作文的话,是一定会被叫去谈话的。
当年我在走廊上玩魔方结果一下撞见了我的班主任,然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
当然班主任对我还是很温柔的语气的,像我这么懦弱的人也不敢违抗,只能在心里暗暗诋毁。。
玩魔方明明是开拓思维的游戏,多玩玩说不定我还能多做出几个题好吗?
我们班主任曾经对我们说的话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的班里你不要有自己的思想。
这已经是对思想自由赤裸裸的攻击了,然后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约束被认为是当下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年的美国教育在这一点上和现在的中国高中非常相似,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学生有多么好的成绩,而是打心眼里觉得你们就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定。
影片中男主和校长的这一段对话几乎是全篇的最大亮点,新思想对迂腐和控制的顽强抵抗。
其中,男主谈到自己非常厌恶学校的一个规定——每年必须参加40次每周基督教传教。
最后谈话以男主被阑尾炎折磨昏迷结束。
后来在另一位学霸的眼里,和校长的相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校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你看他并没有让你搬回原来的寝室。
但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你和他争论这件事是个大错误。
关于传教,我们通常都是花钱雇别人上的。
这为学霸俨然是另一幅姿态,他对思想上的控制早已习惯,选择不当面抵抗,而是暗地里想办法解决,这似乎是一个有情商的做法,我不得罪学校,也让自己舒服。
而看待事情也是更多地看中结果,即校长并没有让男主搬回原来的寝室。
而男主更在意的是校长对他无形的压迫和侮辱。
显然我是和男主一样的性格,但是由于我从小被灌输不要轻易惹事的思想,比起男主,我是个很懦弱的人,我会在背后默默诅咒他 :)但必要时,是需要牺牲一些来换取自尊的。
第一句话,口耳相传的荡妇,晃动小腿的少女。
说得隐晦一点,女主其实是一个非常理解男主并且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经历和他一起携手的这么一个女孩子,喜欢看书,喜欢文学。
然而她对情爱之事毫不避讳,这便成为了当时时代里他们爱情的阻碍。
男主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女主,看到了她手臂上的疤,母亲说,自杀过的人经历过很多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而通常都是和他们的家庭有关的。
于是母亲拿不和父亲离婚这件事威胁男主离开那个女孩,并且要求男主发誓。
这时,先前勇于和校长反抗的男主瞬间无力,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也许也有别的原因,他非常痛苦地答应了母亲。
这种桥段,在中国电视剧里见过太多了,很多人说这很老套,但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在发生的事情——父母干涉孩子的恋爱交友,并且施加压力加以威胁。
这件事如果换做我,我实在想象不到我会怎样处理,但是,比起男主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很自私,所以我会选择反抗母亲,那你们离婚吧。
感情这种事情,我始终认为只有恋爱双方的当事人才能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外人以任何理由的破坏在我眼里都是没有道理且应该自我反省的。
我记得男主在答应前说过数次,you don't understand.最后的影片的结局,没有过多的意义,这样一个背景下的爱情,不可能像青春偶像剧里那样美好。
下面说说李米的猜想。
这是一部我看过了很久的电影。
相同点,都是大时代下的悲剧爱情故事。
这个片子关于剧情我就不说了,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悲情。
而时代和道德准则带给现在年轻人或者老一辈敢于反抗的人感情上依旧是存在着很多压迫和束缚,想起一个真人的故事,一对夫妻结婚好几年,三十多岁的没有要孩子,女生便被邻里说闲话,生不出孩子?
这个男的真可怜,在外面上班这么辛苦,老婆还生不出孩子。
世界上就是有这种爱管闲事的傻逼,认为结了婚就应该生孩子,就和你老公家暴你依然理所当然一样。
在这个时代里,无论你像男主一样活着或者是像另一个圆滑的学霸一样活着,都是一种生活态度。
但我会始终站在男主这边,我认为这是时代进步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反抗之人必须的牺牲。
想起男票昨天和我说,长辈说他很善良,他觉得这是认为他幼稚。
我始终对长辈们对我的嗤之以鼻表示嗤之以鼻,并且希望多年以后,我还可以坚定地这么说,这么做。
影片压抑,叙述简单,不喜欢这个风格。
女主莎拉·加顿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清新美人,气质干净可人,金发飘垂。
她在电影《大都会》中因为自己优雅老成的韵致异常出挑。
美貌与实力并具的她,必将成为好莱坞备受瞩目的明星。
2012年,在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大都会》中,获得和罗伯特·帕丁森、萨曼莎·莫顿合作的机会。
她本人也因为此片获得了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加拿大电影最佳女配角奖[3] 。
这一年还在迷你剧《圣殿春秋》的续篇《无尽世界》中饰演了一位有魅力又聪明的女孩Philippa[15] 。
2013年,她和杰克·吉伦哈尔、梅拉尼·罗兰一起主演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电影《宿敌》[8] 。
她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吉尼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昨天晚上一点多,忍着巨大的睡意,强睁双眼,看完了《愤怒》(又名《青春躁郁》)这部电影。
里面的台词是真的很棒,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关于无神论观点的阐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主人公对于宗教与信仰的论述、对于自我内心的剖析,犹如教科书般的严丝合缝,充满着思想的高度以及心灵的涤荡,却又毫不矫揉造作。
通过表情与语言,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我想这就是演技吧。
那些看了《摆渡人》,被其中空洞苍白言之无物的台词所伤害的朋友们,建议看此片洗刷一遍自己。
[呲牙][呲牙]
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其实是拒绝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下载下来了,在电脑里放了好久才看,但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喜欢。
电影的前半段我并没有太认真的去看,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电影的后半段真的很打动我。
我喜欢男主角和女主角约会时,紧张、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喜欢男主角和校长争执时的固执、坚持、百口莫辩的感觉,我喜欢最后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离开时的难过,又被校长“污蔑”时的愤怒。
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打开电影的时候,以为会看到一个类似于反抗社会,对抗现实不公的故事;看到电影的前半段以为是一个大学生通过艰难的学习生活,各种压力压迫之后终于成为人中龙凤的故事;但是到最后出乎我的预料,其实电影是以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为线索讲了一个唯物主义的男主角在父母的压迫,同学、校长的猜疑与侮辱下追寻自我,最后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其实这里的男主角并没有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他就像我们现实中的处于青春迷茫时期的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爱好,有着自己的烦恼,也有自己爱的人,他被这些现实问题困得死死的无法挣脱。
我认为如果男主角不在大学里发生这些事,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受挫,因为他很独特,却并不圆滑,正如校长说的那样,面对问题他也大多选择逃避,我想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个人认为除了前面一小部分节奏有些慢以外,整个电影的叙事节奏非常好,故事也非常好,可以让人带进情绪(至少是我带进了情绪)去看,我真的非常喜欢。
影片氛围很压抑。
基督教校长强制学生参加宣讲会、对男主过于咄咄逼人,父亲陷在儿子随时要去参军的恐惧中从而用高压控制整个家庭,母亲为了儿子容忍糟糕的婚姻,奥利维亚因为行为大胆(亲吻男生表达爱意)被送进精神病院还割腕自杀,男主背负学业的压力和父亲的管制、社交的困境(最后仍然和犹太教报团),处处透露压抑、保守、紧绷的氛围。
大三犹太教舍友拒绝犹太学生教会,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看似挣脱了大环境,但舍友们不停讲婊子、弄脏了我的车又是一种倒退。
舍友之一在男主因嘲讽女主搬出宿舍后怀有羞愧,在宣讲会上转头望男主似乎寻求谅解,这应该是影片中难得的反思与进步,但在男主冷冰冰的眼神中失败了。
男女主的情感线是很鲜活的,不同于整体的压抑氛围,还好贯穿始终,鼓励我们看一去。
男主三次和校长的交锋也很有意思。
第一次用了很大篇幅,校长确实很敏锐,意识到了男主的社交和家庭困境,讲话很有水平,例如搬出宿舍就是很大的问题你应该学着和舍友商量解决而不是选择逃离,谁知道男主越来越激动阑尾炎都犯了,可见他妥帖完美的外表下有一个不健全的人格。
第二次男主主动向校长诉说心事,可校长直言男主女干了龌龊的事,有理有据的外表下是一颗咄咄逼人保守激进的心。
第三次男主让人替看宣讲会被抓住,只有一个他从校长办公室出来的镜头,背景是目送他的校长,很显然,这又是一次争吵。
标题愤怒应该指的是男主,对父亲,对舍友,对校长,对女主,对母亲,对女性的愤怒比较内敛,用沉默和忍耐妥协盖过了。
在此环境下,男女主崩溃了,女主进精神病院,男主社交失败学业(应该)也失败,以参兵被打死告终,男主父亲精神有问题。
这些只是比较明显的崩溃,我认为藏在冰山下的崩溃是庞大恐怖的,它处处都在。
有意象(军人在开头结尾出现的片段),有铺垫,有内容,影片的基调与我的内心很契合,平静带一点忧伤,这一个多小时我很舒适融入其中。
在其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了解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感慨有强控制欲的父母其实不同国家都会有。
也感受到了他的彷徨,通过父母、校长看到教育的方式对人的影响,校长的说话方式和教育理念给人一种好为人师的感觉,我能理解在管理如此多学生的情况下,规章制度的作用。
但我会给予差异存在的空间,我会让他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情况下做自己,这有什么错呢?
或许是因为我同样和男主人公一样觉得自己不一样,都有感受到差异、有难以融入之感,所以我能理解他,所以我想,为什么不能让他好好的呢。
这种对差异的允许或许这也是我不能做管理学校的校长吧。
Anyway,这是部好电影,就是有点悲伤,因为看到了过度控制孩子思想和行为的家庭和学校对一个孩子造成的伤害,或许不止一个。
死板的校规看似关切学生实则十分强势、压迫学生的校长情绪不稳定的女友世俗急躁的父亲咄咄逼人的母亲霸凌他人的室友为什么标题是“愤怒”?
我觉得更多的是无力因为主角有着大学生的身份,尚未完全独立,前有森严校规,后有世俗功利的家庭,他无法完全逃离,但他内心又向往自由,于是便有受缚的窒息他有着严密的逻辑,却碰上一个诡辩的校长他有对爱情的憧憬,却碰上一个热情却又情绪不稳定的女孩他有对家人的在意,家人却以亲情来胁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在家时,受急躁的父亲压迫,在校时,受校规束缚,最后上战场送死。
他这一生好像也没有彻底舒坦过,最终在迷茫和些许不甘中死去,让人叹息
菲利普罗斯的这部小说有点非常明显,但依旧没有摆脱一种缺点。
我十分同意小说的多样性。
我认为不同的表达方法和形式使用于不同的情况。
无论是平淡叙述的小说故事还是鲜明表达的小说理念,都是优秀而出彩的。
但是可惜愤怒没有完全达到前者,管中窥豹,因此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作为现在美国最好的作家,我希望他可以意识并更正这一点,并衷心期待他获得最高奖项。
此外,罗素“不齿”的人生事例并不能被他的卓越成就所掩盖。
我鄙视并欣赏他,包括上述两者。
片子主题是青春成长。
支撑我看完的电就是男主和爸妈相处的情景,原因是和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蛮像的。
父母的关心让他烦闷,接电话的时候接连不断的话语不能挂断,只得离开耳朵。
最有意思的是那一段和校长的辩论居然给整吐了……然后就没啥感觉了……………………………………………………片子采用倒叙➕回忆的叙事方式在摄影、剪辑、色彩、剧情上面没有任何特色。
也无甚优点。
不知有没雷同的友人。
马科斯的愤怒既和他的家庭有关,也和学校生活有关,父母给他的压力来自于冗长的反复说教,让他压抑的无法喘息,母亲给他的爱的道德绑架,让他放弃了对olivia的感情;而学校则是宿舍室友的放任和校长的教条束缚,本以为逃出父母掌控的马科斯在学校也找不到他所期盼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信仰的自由,Olivia这个特别的女孩让他在夹缝中找到了快乐,但同时也带给他一些彷徨和烦恼,保守的他被Olivia的开放和大胆震惊,当听到同学对她的评价让他一度怀疑自己对这个女孩的感情。第一次校长对于他信仰的质疑和第二次对他人格的质疑让他逐渐奔溃失去希望,放下所有奔赴战场而牺牲,那个时代让他内心的渴望无法实现让他备受社会的打击也束缚了他的内心和肢体,Olivia去了精神病院,而无所适从的孤独的他最终走向了战场…
以为正常的,被社会压抑,变为愤怒,无处宣泄,化为悲惨
挺好一学霸身边都是些教条的人,后来她妈宣贯那段我真有点想吐
人生中作出的无数个决定,会导致我们死亡的方式会不一样。但奥利维亚引用富兰克林一句话,说民主是两头狼和一只羊讨论午餐应该吃什么。我们会选择一种价值观,信上帝或者唯理论,自由的灵魂或者严格的秩序,看起来我们似乎有所选择,其实别无选择。家庭教养、学业规训,一切促成了你所应得的唯一命运。
一般
服化道台词都很考究,片名虽为愤怒但全程又很克制。什么时候我们的人生才能不被他人染指,可以肆意去爱,去恨,甚至去死。不管是1951还是2051,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什么地方,恐怕都很难实现。
台词出色,本以为李安御用编剧挺牛的,没想到编剧还有菲利普罗斯!!还是他小说改编,如果是舞台剧会很棒,电影就一般般!
80%“一切都会没事的……”整个后半部分将影片升华到一个境界,愤怒,对所有的不公平的偏见感到愤怒。整部影片定格在那一屋子的玫瑰花中,但私以为还可以做的更好……
把几场戏拆开打乱时间顺序来叙述实在没什么必要。因为配乐太美,作为主线的两个被主流价值所遗弃的灵魂反而没有展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感情力度,“愤怒”也仅止于与校长的两场对峙;而与时代的对峙、命运流转下生命无疾而终所引发的悲伤——真正值得愤怒的这些幽暗细节,却没有仔细推敲。
有点失望 女主长得有点丑不配小鲜肉
感觉《挪威的森林》,中间有一段剪辑有些小错乱,还以为片源有问题,男主角那个演员是gay吧?
Logan作为演员的一次跨越式进步 虽然剪辑怪了一些 但并没有影响观赏度 时代赋予个人的迷茫依然清晰
P. R 如此执着于american Jewish
平平。
看起来竟然很有趣 愤怒和压抑什么的
总有一种神散的感觉,而且怎么看两个主演都不来电;但是罗根.勒曼的表演进步不少。
特殊年代里的青春哀歌。男主和院长那场十多分钟的对话(对抗)很精彩。
以1950年代为背景,男女主角的“愤怒”代表了部分那一年代人的经历,对校园社交生活有所困惑,内心纠结一些常人并不注意的问题,任由敏感又脆弱的灵魂贯穿整个躁郁的青春。
…该渲染情绪的场景都没渲染,演员的演技也是看得让人难受。
避开一切,还是避不开骨子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