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坂幸太郎写了个好故事,改编的电影是另一种味道的出色。
荒诞而温暖。
一个温良恭俭的小人物,突然被冠上暗杀一国首相的罪名。
本以为是与旧日伙伴一起去钓鱼,于是穿着渔夫马甲带着全套钓鱼工具兴冲冲地来了,却先是被友人告知:有人命令我带你到这里来,估计你将成为第二个奥兹瓦尔德,紧接着目睹首相被杀,友人在爆炸的车子里化为灰烬,自己被警察开枪阻拦,突然发生一连串莫名其妙的事,估计脑子根本是空白的。
所以他一边逃命一边喃喃念叨着: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
虽然是乍看荒诞的设定,我试着设身处地地想像青柳的心情,在日本也好,美国也好,中国也好,如果被政府、国家这种庞大的国家机器盯上,任是谁都会觉得无处可逃吧?
走在路上被笑嘻嘻的男子端详着,下一秒居然就是散弹枪一炮轰过来;一边逃着,一边在媒体报道中发现一个个子虚乌有、却又言之凿凿的证据指向自己;和全然信任的友人联系,却几次毫无防备地被伏击,虎口脱险,险象环生。
不仅自己分分秒秒身处地狱,周围的人还要受到牵连。
如果真是这样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的局面,我想任凭青柳有三头六臂,也撑不过24小时。
还好有那些人:放弃自己逃跑,却给了青柳逃离的机会,并告诫他“一定要活下去”的森田;虽然不知所措,还是在电话里不自然的叫着“青柳前辈”示警,并为青柳和其他友人牵针引线的阿一;小个子娃娃脸,带着喜感的恐怖人物“切男”,一次次帮助青柳,说自己就是想做点好事;无条件信任他的同事,寻机会放他逃生;牵着小小女儿,为了帮助青柳勇敢奔走的前女友;住院部里那个怪怪的,声称自己生活在阴暗面的老头;曾被青柳救助的女明星;坚信儿子无辜,对着摄像机坚定说“快逃”的爸爸;被青柳不得已绑架,却不由自主为他出主意的老巡警;之前打工的烟火店老板和儿子……这样长长的一串名单列出来,自己都没想到,原来青柳真的不是在孤军奋战。
这些帮助青柳的人,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熟识他、了解他的旧友,因为深知青柳的本性,根本不会被媒体的报道所左右,坚定地相信他的无辜;另一类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则是先为事态的不自然而心存疑惑,又在与青柳的接触下相信了自己本能的判断:这个人不是会做那样事的人。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虽然有国家机器为青柳布下的天罗地网,从事前准备、伪造的证据和事后的搜捕一环套着一环,可青柳仍然逃脱了。
虽然世界与你为敌,仍然能靠着对伙伴和周围人的信赖活下去。
这种无条件的信赖,最打动人。
虽然是个讲述逃亡的故事,却总在紧张的逃跑中穿插着过去的记忆:伙伴们一边吃着快餐一边东拉西扯,一起在轰烟火打工,雨天荒野的旧车里恋情萌动的少年之间的笑语,和那首Golden Slumbers。
轰烟火的老板曾说过,烟火这种东西,可以在分隔在各地的人们抬头观看时,唤起彼此相同的回忆。
这句点题一般的话,在影片多出被印证,因为一个个被同时触发的回忆,伙伴们与逃亡中的青柳有了特别的默契。
我们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回忆他们的青春,原来当时的记忆那么美好,原来谁也没忘记,真好。
影片的高潮,当仙台的一个个假井盖被烟火冲翻,当漫天的烟花绚丽绽放时,我们流下的泪水,并不是为了庆贺青柳可以顺利逃亡,而是为那份单纯坚定的友情而感动吧。
虽然是再也回不去的记忆,虽然是狼狈不堪的后半生,但只要人与人之间还存在这份温暖与信任,无论有什么样的苦难,活下去,还能感到幸福。
p.s. 堺雅人近几年人气不断升温,但我最开始喜欢他,其实是因为这部影片。
他把这个卑微温暖的小人物演的如此传神,眼角眉间都是戏,却没有演技的痕迹,对我来说,青柳就是雅人君。
仙台一声爆响,炸出了一个金色梦乡。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一边看一边心里嘀咕:这片名坑爹啊?
一部有着如此浓重阴谋论气质的影片怎么能取个这么温润的名字?
直到看到快一个小时,主人公沉沉睡去后穿插的回忆一出,我才醒悟。
原来如此。
这算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心领神会。
什么阴谋论,什么幕后黑手,甚至主人公是否成功逃脱,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被这个不可思议的事件重新串联起来的那些过去的人和事,那些泛着金光的回忆,那些你以为你遗忘已久却能轻易记起的往事,和那些欢笑与泪水。
这是一场不惜拉上首相作为陪葬的盛大回忆。
在日复一日办公室和家钟摆般的生活中,在上下班拥挤的地铁上,你是否有过一阵恍惚,那些曾经一起谈笑的好友,现在都在做什么?
那些无忧无虑开玩笑看烟火的日子,是否确实存在过?
那个被戏称为“嬉皮士”的过去的自己,去了哪里?
遥控飞机轻巧地一炸,主人公的人生被看不见的命运更改了方向,但他得到的却是之前人生的一次总结——自己的挚友、爱过自己的人、自己帮助过的人、在老家的父母……这些在平时的生活中散落在各地的人,为了同一个人,或付诸行动,或发出声音。
他们的光芒平时隐藏太深,此时却亮得刺眼,让小岛警官为之痛哭,让整个仙台为之抬头。
不管是老婆欠下巨债的森田,到三十岁依旧屌丝的一夫,婚后育女家庭和美的晴子,还是平凡的快递员主人公,不管他们后来的人生如何,他们在快餐店说笑的镜头是永恒的。
然后,我们还要抛下回忆,顽强地生活下去。
Once there was a way,To get back homeward. Once there was a wayTo get back home. 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Golden slumbers, Fill your eyes Smiles await you when you rise 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靠着日文字幕和我那半吊子的听力连蒙带猜地把《金色梦乡》看了下来,还一口气看了三遍。
真是喜欢。
这个夏天见证了我对堺雅人大叔的花痴由量到质的重大转变。
这位学生时代曾被唤为“早稻田王子”,爱读书爱做饭,动不动就笑成眯眯眼的大叔一次次用他的优质震撼了我。
前些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堺さん二十代的旧照,怎么看当年都算得上是标准日系帅哥一名。
可大叔到了三十后半才算真正红起来,剧场上年复一年积累下的舞台感顺手一迁移就成了镜头前的游刃有余。
经过时间洗练而愈发闪亮——用在大叔身上虽然肉麻却也倒贴切。
这样的年纪真是好啊,胸怀经过漫长焦虑期而凝炼出的心平气和与自知之明,没有年轻人的刻意取巧和各种“try too hard”,就这么静静往那里一站都是一道风景。
甚至连那小肚腩、厚眼袋,和笑起来眼角密布的鱼尾纹都是加分点。
都那么合时宜,分寸掐得刚刚好。
说回电影。
感性如我,判断是否喜欢一部电影的首要标准自然是看它能否充分调动我的情绪。
最好是让我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末了在屏幕暗下字幕升起时边收拾桌上的一堆纸巾边吸着鼻涕感叹:这世上有这样的电影存在真是太好了! 能好好活到今天和这部电影相遇真是太好了! 看《金色梦乡》的时候,我就觉着自己的大脑好几次process着process着就傻了,好像一头撞进了个两难怪圈,吃不准究竟该将电影里的情节转化成什么样的情绪指令,于是只能叫我的脸整上个似笑非哭的表情,且这一整就是一百来分钟。
豆瓣上有同学总结得好:这电影的笑点和泪点是一致的。
《金色梦乡》的本子架在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上,核心骨架是复杂缜密的人间关系,故事的全部起承转合都由此中生起。
若真要一本正经地拿把现实的尺子量这量那,很多情节其实都经不起细究,可我偏偏就自愿忽略电影里所有的不合实际,心甘情愿地被那日式无厘头忽悠着走。
只因说故事的人把这故事讲得太好了,每一步推进都铺垫得那么妥当,简直没有一个无用的镜头或一句多余的台词。
甚至都没有一刻冷场,从始至终都是闹哄哄乱糟糟的一团——回忆与现实,感动与无奈,笑与泪,一个人的命运与另一个人的命运。
最后等到的结局并非皆大欢喜,旧友没有重聚,亲人没有团圆,正义也始终没有战胜邪恶,可心里却分明觉得畅快。
想来是因为这电影达成了我想看到的另一种完满。
它借黑色幽默嘲弄了我长久以来所厌恶的:国家机器和大众媒体对个体生命的专横介入与轻视;然后用摇滚般的投入尽情赞美了我一直深深热爱着的:自由,友情,青春,还有Beatles的歌,夏夜烟花映亮整片天空的瞬间,日后成为你我间密码般的存在而当年却只是有的没的随便说着的小事。
当然还有,在全世界都好像已转身弃我而去时,有人还能给我无条件的信赖,看着我的眼睛说,我知道。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又觉得伊坂幸太郎对你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的话,那就看电影版的吧。
之所以迟迟不肯看电影版,是我关于书籍改编成电影总让我失望的刻板成见,呵,这也是一种印象吧,就像电影里次次提起的。
知道的日本导演不多,去搜编剧和导演中村义洋的信息,才知道让伊坂松口放出改编翻拍权的人就是他。
我想如果没有之前中村忠于原著的翻拍版《家鸭与野鸭》,伊坂是不会同意的吧。
在看完原著之后看电影,依然流下了眼泪。
即便是自己已经知道了结局,但在烟花绽放在夜空的时刻,全世界似乎都安静了,活着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男主的人选有很多,但我想实力派的堺雅人是合适的。
剧中,频频出现熟悉的面孔:绝对演技派的海老名麻衣,依稀记得她在buzzer beat里可爱但不做作的表演,顿时就记住了她,虽然这次还是一个怪怪的小配角,但还是能感受到那份真诚;双腿打石膏的在医院装病的老头不是流星之绊里的那个误以为的凶手么;发布会上的两名警察、被指派让青柳玩遥控飞机的女孩。
果然,伊坂的魅力很强大。
因为这部电影,我开始认真听披头四的每一张专辑,搜寻他们的种种。
我想,樋口、轰厂长和他的儿子、阿一、森田、三浦还有因为种种偶然加入在这场自我救赎的命运转轮中的人,跟面临解散的披头四有着某种不可言喻的契合。
那首golden slumbers成为最终的绝唱。
离散已经是定局,乔治费心将披头四每个人的声音聚合,其中不免有种反抗的伤感。
即使是解散,也要给世人留下最认真的作品,让人们记住四只在流行音乐完满的一面。
嗯,那是一首太好听的摇篮曲。
披头四回不去了,美好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而永远存在每个人的梦乡里。
伊坂的小说总是那么耐读,关于愿望、生死、爱,世界在他的笔下,变成一个个充满神秘感而又不失亲切的故事。
让人感到就在写自己,也许最终日本推理界最为世人记住的不是东野圭吾、京极夏彦或者其他,而是伊坂幸太郎。
生活是平淡的,命运是注定的。
当我们在闹钟响起的代表开始的新一天里上学、上班、吃饭、说话时,当我们在做着一些习惯养成的怪动作时,当我们跟朋友聊着肯尼迪案件里那个替罪羊奥斯瓦尔德时,当我们唱着耳熟能详的汽车广告曲时,当我们在社会荧光灯下一个不小心成了暂时的公众人物时,远远没有想到自己会深陷一场没有真凶的谋杀案,而自己竟然成为了谋杀案的主角。
命运在打开了潘多拉之盒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门。
于是,一个个青柳开始奔跑,抵达,在那扇门关上之前。
回忆,常常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契机引起的。
将这些契机联系在一起的人,制造了一场成功的逃亡。
最后,烟花响彻天空,左手背是自己努力哈气留下的印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答案都在皱纹里。
很少写影评的,这本小说一如伊坂的其他著作一样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偶然看到一个影评竟说道电影比原著好看,真假的?
又看到豆瓣评分竟然如此之高,所以也是怀着期待去看了电影看能把如此之佳作拍得咋样。
简直毁了啊,毁了啊。
请还没有足够的才华天赋的导演不要去触碰伊坂的小说好吗。
伊坂老师作品里的情怀你能呈现出多少?
带着极度失望的心情看完这部电影,全程僵硬,比原著实在是差太多了好吗。
原著里如此真挚的感情和情怀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好吗。
而且选的是什么演员啊,切男不是很酷的存在吗,那场和警察的打戏伊坂描绘的很是精彩怎么拍成这样啊。
医院老头子也是。
人物的塑造得好浅显单薄。
伊坂老师塑造的人物都是像大学老师跟我说得一样有血有肉得好吗。
而且完全没有改编嘛,没有很好得呈现出原著也没有一丁点改编而只是把原著删减很多有趣的情节细节。
很重要得好吗那些细节。
或许很多没看过原著的觉得电影还行。
但我只想说真的很对不起原著党。
在我看来,日本作家的推理无论如何总是要更多地倾注人情。
而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则更是淡薄了推理的部分,真正是讲述了一个朋友和勇气的故事。
对部分观众来说「Golden Slumbers」甚至「Abbey Road」都不会是太熟悉的名字,尽管它们出自鼎鼎大名的披头士。
有幸的是电影可以直接将这动听的音乐送到我们耳中,堺雅人也演出了懒洋洋地躺在车中的悠闲场景,哼唱着「Once there was way, to get back homeward... 」青柳雅春在一个平静的晴天,被牵扯进了一场炸弹袭击:一股神秘势力谋杀了首相,并布置了条条线索,将其嫁祸于几乎是毫不相关的青柳雅春。
看似惊险刺激的好莱坞式英雄主义对抗国家机器的电影,多亏了配乐的「Abbey Road」,使其成为颇具温情的逃亡故事。
电影中借由对话,也透漏了一贯的「日式羁绊」:「你知道吗,在制作 Abbey Road 时,乐队已经濒临解散。
但Paul 还是四处奔走,努力地录制了这张专辑。
」因此这次的逃亡,是奇妙,不可思议,甚至滑稽,但有时伟大的。
青柳雅春一次次地相信了好友和陌生人,依赖于他们的帮助,而他人也是丝毫没有在乎国家机器的阴影,全心地帮助着青柳雅春不断地奔跑。
没有卫星监视,没有退役特工的秘密基地,没有绝密U盘;靠着废弃的汽车、快递箱、烟花、下水道、双腿和勇气。
青柳雅春离开了自己原有的人生。
在原著中的最后一句话,非常温馨。
青柳雅春当初被女友要求分手,问其原因来女友说:「你对我很好,掰完巧克力后也总是给我大的那一半,可总是觉得我们之间只是一个【良】,怎么也得不到【优】。
」逃亡后的青柳雅春进行了整容手术,改头换面。
他偷偷回来,在商场里看着当初帮助他逃亡的前女友带着她的女儿。
准备离开时,小女孩儿走来对他说:「妈妈让我给叔叔盖印章。
」「低头一看,是个优字。
」最后,「Abbey Road」是很具连贯性的一张专辑,一口气地听下来,都不会有停顿。
尤其在「Golden Slumbers」下一首的「Carry That Weight」。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
纯粹因为雅人叔和高分和悬疑的标签。
但看完之后却极其失望。
看了三部雅人叔的电影,分别是《镰仓物语》、《盗钥匙》和这部。
发现评分都挺高,但总感觉都没有过多亮眼之处。
单论精彩程度甚至无一部能与李狗嗨和半泽直树相比。
这部电影的槽点更是多到让我不吐不快的程度。
知道本片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的杰作。
没看过原著,但这剧情没交代的细节是不是过多了。
首先事件的开端—暗杀总理,这一行为的动机就不太明确。
是为了夺权?
还是为了片中已经说的单纯是想以一个真人君子的堕落摧毁人民信心?
是不是也太草率了。
难道日本电影都是为了叙事就可以忽略细节交代吗。
一些设定更是莫名其妙。
突然出现的神通广大的连环杀人犯到处追着要帮主角逃跑,最后更是为了帮主角把自己命给搭进去了。
结果给个理由是突然想做件好事了。
我寻思你之前杀人不眨眼的时候咋不这么想呢?
主角在逃亡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架因为没电池被丢弃在荒地里好几年的车。
你几个普通大学生壕到这种程度了?
一架汽车就蓄电池没电了,我给它直接丢那了?
你当电动牙刷呢?
还是说四个人记性都差到一块了,都忘了有这茬子事了?
那咋这几年后又俩人都想起了,还想一块去了?
再者说,他开这车上路交警允许不?
香川照之演坏人还真是在行,都可以让人达到看得气得牙痒痒的地步。
但是这次让我格外气,因为这个坏人太不讲理了。
费劲心思设个大套就为了把一憨厚老实,正直善良,偶尔还见义勇为的普通老百姓往死里整。
你都能费劲心思到这种程度,能自己虚构个国民英雄来犯罪不。
你非得欺负我雅人叔老实。
更可气的是我雅人叔还是那张弱受脸一门心思的跟他讲道理说不是我做的。
是个正常人难道不得一口痰啐他脸上:“qnmd!
”最搞笑的是结尾,主人公把真相都直播了一半出来了,你给人强行掐了就要就地正法。
那你这政治阴谋真能起作用我也只能说是屈服于强权主义。
可能下一部就能拍个v字仇杀队。
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故事结局的设计。
不是说正义战胜不了邪恶的结局不可以。
但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告诉我们在遭到莫须有的罪名和迫害时就只有被迫接受和逃遁?
实在不明白青柳为什么就因为做了一件好事。
最后几乎莫名其妙地被毁掉自己的一生,还能做出一副没被抓住就是重获新生的感觉。
社会制度不健全的旧社会就算了。
这都什么时代了?
还能搞这种普通老百姓被迫屈服上层统治?
如果现实真是这样,当我见识浅薄。
私以为,这部片子的情感描写和演员表演都不错。
但如果作为一部好电影,情节需要更加严谨。
烟花之美不在于绽放时的绚烂,烟花的美好在于无论它在哪里绽放,看到的人总是能勾起共同的回忆。
——《金色梦乡》青春、烟花、回忆,短暂又美好。
在仙台、一首老歌、八木山野生动物园,似曾相识的城市印象。
身高160厘米、长相不规则的滨田岳,有点荒唐的故事,太过自由散漫的讲述,光有这些,《金色梦乡》已经足够接近《鸭子和野鸭子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纯真、怀旧还有点精灵古怪。
近两年迅速蹿红的萌系大叔堺雅人,转型人妻路线的竹内结子,再有医院常驻病号柄本明,猥琐大叔模样可以参照联系下《周围的事》。
右翼痛恨的“东大败类”香川照之,他终于想尽办法演到了一名衣冠楚楚的斯文败类。
这些人聚在一起,我对《金色梦乡》已经建立了先入为主的好感。
即便票房还是好不到哪儿去,即便回头总有一些家伙要挑毛病,然而这才是我中意的中村义洋,不需要什么艺术路线,他只需要伊坂幸太郎的原著灵性。
看完电影在铜锣湾吃饭,我跟flora说,喜欢《金色梦乡》不是因为镜头语言的关系,恰恰相反,我几乎遗忘了纯技术流的视角。
很少见到这样美好的旧情人关系,接近一尘不染,看似云淡风轻失去了用力点,其实暗中又左右了故事的发展高潮。
从分手缘由倒回烟花绽放,有些触动真诚得令人难以置信。
怎么可以连一点怨恨也没有,怎么说结束就结束了。
现实中见过太多人抱怨前任极品,如何冷漠绝情,然而我从未见过这般淡然的,不带任何狭隘偏见。
别人一直说大学时代的东西太浮躁,我也深有同感,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与青春有关的东西只能是美好,其他的哀怨或失败,尽数退去。
我的词句描述里感伤情调太浓,然而《金色梦乡》没有多余的伤感。
在电梯里的意外重逢也不用掩面,看到对方过得好,心里就满足了。
更多时候,电影处于一种离奇、不可思议的发展状态,有突然冒出的配角人物和直入人心的闪光细节,幽默风趣。
这部电影在哪些时候打动了我?
像一开始,青柳雅春和朋友在车里,突然就说起了大学时代怎么怎么的,后来早早结婚生子了,老婆爱打波子机,债台高筑被人盯上,故事急转直下。
电影开始走向黑色荒诞的一面,把现实中最微小的一种可能不断放大。
《金色梦乡》的连环奇遇记也是一种自我解嘲,从解救女明星到刺杀首相,一个人的走运和倒霉可以相差多远。
我甚至觉得,它是在跟生命中的无聊感和无意义作斗争,青柳雅春莫名其妙地被选择,卷入无需道明的谋杀大案,由此也把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击溃,阻止生命继续被无情透支。
若生长在中国,青柳雅春当真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受困周围压力,遭人奚落埋汰。
这是一个人人害怕跟别人不一样的年代,为了避免“与众不同”,我们无法真正建立起最基本的相互信任。
青柳雅春相当乐观,或者说乐观到有点不真实。
他会轻易相信别人,而在现实中,这样做很容易招小人,或者说就是甘当傻子,被众人踩。
我喜欢《金色梦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的不真实,一个人怎么可以保持良好品质,始终如一。
他怎么会突然成全国通缉的嫌疑犯,他又怎么可能对抗国家机器又逃出生天。
这是一个充满不可能的故事,作者和导演把它圆成了可能,就像前面说的恋人关系,谁敢说现实里根本没有。
许多人不相信,那是因为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说被周围人所影响,囿于成见。
人们会美化许多东西,好比回忆,然而借助回忆,我们有时候能更好地看清自己。
青春是否被古来今往的人们不断美化?
可能有。
你要知道,青春肯定不是完美无瑕,它有尚未摆脱的稚嫩和无法抑制的冲动,但如果青春不是一种美好,那它又能是什么。
《金色梦乡》不断翻出旧时回忆,就像彼此曾有的亲密,只为去制造一个奇迹。
烟花升空绽放的那一刹那,青春真的可以战胜一切,无所畏惧又充满想象力。
【北京青年报】 ■片名:《金色梦乡》 ■导演:中村义洋 ■演员:堺雅人、竹内结子 ■上映日期:2010年1月30日(日本)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一场被迫害和反体制的大逃亡,一群人共同参与的拯救行动,从中可以收获对爱情、友情乃至于生命本身的认同。
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混的。
突然有天,你的生活失控了,你好像走错了路。
你考上了所不好不坏的学校,进了个不好不坏的公司,你草草的结了婚,生活的压力容不得你有太多想法,只能老实地工作,但你总觉得这不是你想做的,你无法像上学时那样专注的面对每一天,日子就这样过着。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竟然说不出到底想要做什么了。
有时你感觉孤独,曾经的朋友看起来过的都还不错,你觉得他们似乎每个人都胸有成竹,只有自己被生活搞得团团转。
那些觉得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都接连发生了,疾病,衰老,父母的离去,养家的重任,捉襟见肘的收入,时间的流逝,不进则退的抉择。
你想起高中的课堂,想起放学的钟声和家乡的阳光,你想要放弃,想回到那个也许选错方向的十字路口,明明有条路可以回去的,可转身回望,来时的路已模糊不清。
你喃喃自语:“这是怎么了!
这到底是怎么了!
”不知不觉,你的生活走出了原先的安全范围。
这次的电影,片中的主人公“青柳”,境遇比我们要荒诞的多。
很平常的一天,青柳站在路口等红绿灯,阳光和煦,一切井然有序,街道商铺像往常一样热闹,路上行人匆匆。
今天他受好友森田的邀请,一起去钓鱼。
可他发现,曾经的好友森田变得陌生了,对于青柳提起的学生时代的回忆,好友显得不太在意,浅浅的笑着,像是在应付。
在青柳毫无防备喝下森田给他的水之后,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陷入了一个绝大的危机,变成了政府的通缉犯,所有人都在追杀青柳。
就这样,一个内心柔软的宅急送司机,原本规规矩矩、安详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孤身一人走上逃亡之路。
往复循环的日常生活就像一个框框,我们本质上和青柳一样,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我们都会被强行拽出自己的框框,生活的巨大挑战让我们怀念曾经虽不自由但却安稳温暖的无聊日子。
而我们的弱小与生活的艰难往往差距悬殊,可能我们甚至不相信自己有能克服眼前困难的特质,但往往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自己身上。
我想起一个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虽有些鸡汤味,可事情就是那样发生了。
上小学时的我,腼腆,温和,不会拒绝别人。
我总担心在同学面前出丑,所以话很少,也少与人接触,我就像路边的石头,毫不起眼。
但我乐于把自己包裹起来,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只要少说话,就可相安无事。
初中,危机扑面而来。
按全校英语成绩,我名列前茅,老师问我愿不愿意当英语课代表和学习委员,对我来说这是场灾难,可我却不知怎样拒绝。
安坐一隅的日子结束了,游走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的生活开始了,这倒是其次,最令我恐惧的是,每天的首堂课开课前,要带领全班领读英语课文,上午下午各40分钟。
我所在的中学又是远近闻名的差生集中营,连班长都是曾经的混混,大庭广众下站在讲台上展示口语已经够令我紧张,更别说还要独自一人维持纪律。
第一天独自领读,溃败,像一场噩梦。
嘲笑,挖苦,混乱,结巴,我低头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往哪看。
当晚我彻夜难眠,叹息着自己的卑微与弱小,抗拒着黎明的来临。
半个月的煎熬过去了,就在第16天前的那个晚上,事情的轨迹发生了改变。
那一晚放学后,我路过学校附近的街边夜市,肚子饿就买了一个馅饼,刚付了钱,忽然一双手搭在我肩膀上。
我扭头,吓一跳,是我们班最著名的小混混,他的长相和身形完全不像初中生,传闻他在这一带很吃得开,我和他几乎没有过任何接触。
他买了一个馅饼,不知为何,他说跟我一起走,我俩骑着车走了一路,这一路我们的话并不多,只是各自吃着自己手中的馅饼,另一只手扶着车把,风轻轻吹着,我竟不觉得尴尬。
在放着粤语老歌的十字街口,要分手了,他竟问我要不要跟他去他家楼下的地摊吃肉串,我没有拒绝,于是那天我们吃了大排档,我也第一次喝了啤酒,我喝得晕乎乎,还在他家见到了和他同住的姥姥,我并不多说话,只是听他谈天说地,也许他也和我一样,常感到孤单。
这我才知道,他曾和我上同一个小学,早就认识我,只是我不记得他了,他笑说因为我是所谓的好学生,当然是记不得他了,听的我有些尴尬。
夜里我才到家,我受着父母的骂,心里却觉得满满的。
第二天我刚站上讲台,他就跟着我读起课文,还训斥了其他起哄的学生,那些学生自然是听他的,我觉得像在看电影一般,领读的气氛从那天改变,我也变的自信了。
虽然我们之后并没有常在一起,但现在想想,也许我交了一个朋友。
我突然发现“不会拒绝”也不是件坏事,你不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不会拒绝你。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是一个看起来也有些腼腆的人,如今的我站在台上讲话,还是会非常紧张,也许我就是一个内向敏感的人,无法改变。
但想起中学的领读岁月,我总是会称赞自己:“ 那会儿的你看起来还不错!
”
当你的生活面临突如其来的失控,不要惊慌,不要逃避,跳出你原来的生活不见得是坏事,当你跳出熟悉安全的井底,也许会万分庆幸,因为你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
就像今天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写的那样,人类最大的武器,也许是豁出去的决心。
《金色梦乡》导演:中村义洋(根据伊坂幸太郎同名小说改编)“这是我现在的心情,大家已经无法回到那个时光了。
以前,曾经有一条可以回去的路,但是不知不觉之间,大家都上了年纪。
”“回忆这种东西啊,常常会在类似的契机下被唤醒。
既然自己想起来了,对方很可能也想起来了。
”“每次看见这种蓝得让人惊讶的天空时,总是不敢相信在相同的天空下,某些地方正在发生战争,有人正死去或是受到他人欺凌。
”“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习惯与依赖,也是豁出去的决心。
”————小说《金色梦乡》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homeward这里曾有一条归家之路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曾有一条归家之路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睡吧,小宝贝,不要哭泣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e我会为你唱一首摇篮曲Golden slumbers fill your eyes你会看见金色梦乡Smiles awake you when you rise笑容会伴随入睡
无意中看了堺雅人那期的情热大陆,就想找个他的片子看看金色梦乡算是比较另类的推理小说,或者严格上说基本没有推理的部分但是读起来很暖心却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人文关怀金色梦乡之后有多少人模仿他这种风格大家见仁见智按照惯例,作为原著党就只说说不太满意的地方总体来说电影版的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想想小日本毁了多少原著,伊坂幸太郎和粉丝就该偷笑了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换电池那段个人感觉是全篇最感人的一段只能说电影版给分配的戏份实在太少了完全没有表现出前女友的各种纠结和失落以及最后一刻因为一句广告词而重拾希望谁也不知道她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只是单纯的相信男主,相信他们之间的回忆当男主抱着对生的一丝希望回到那辆旧车时看着车慢慢发动的时候,真的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太美好了其次就是医院那段,原著中逃走后在停车场偶遇不良青年男主被认出和一顿调戏后,不良青年在他逃走时说了一句顽张って (加油)当时觉得特别泪目所谓社会的边缘人,都愿意为这个陌生人加油就像男主说的,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信任仔细想想这书讽刺了多少人电影版可能觉得不太重要就给删减了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个细节,见仁见智吧袭警那段被安插到了后面和老警察的对手戏原著中也很感人电影里一顿哭就给一笔带过有点可惜可能两个小时的电影真的不够表现出所有细节吧看过原著的都知道书的引子其实是男主自己写的因为过了刑事追究期限所以才选择全盘托出首尾呼应吧,算是全书的一个彩蛋和点睛之笔最后,我最喜欢的摇滚大叔喂!
你还不够摇滚喂!!!
有点前后交待不清的,但有雅人叔嘛……而且结束太治愈了。凤凰的版本影音不同步啊
叙事动力几乎全面崩盘,好多日影都这样,不这样讲故事真的会和别样的反抗体制的表达相冲突吗?散是小巧思,聚是……
我勒个去,到底想说明神马呀!日本政府真有这么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么?特警们真的这么喜欢看烟花么?整容真的从韩国普及到日本了么?无语凝噎。。。
确实是不该刚看完书就看电影…脑子里都是原著文字构建出的画面,很难抛开原著独立欣赏电影的重构。电影偏轻喜剧向有些意外,烟花初吻那部分的改编还不错,其他比较失望吧。
“人類最大的武器是信賴”,全片我最愛的臺詞,講出影片主題,也是我失去很久的東西。當全世界都認定你是兇手時,有人站出來堅信你真實的自我,即便現實里難以尋得如此友誼、愛情、家庭,在電影中都令人看得無比幸福。看過的第三部伊坂幸太郎小說改編電影,推理從未失望。
的確很二
太假了,把一个一亿人口的发达国家的政府、警察、政治大反派想象得太假了。特别是放了个烟花就能从包围圈中爬入下水道,这也太假了,还把假冒者杀了,杀了后,露馅风险那么大,有这么蠢吗?
因为看过原著,所以总觉得电影差了点什么。没有看书时那么泪目的感觉和紧张的气氛。
作家先生请不要随便让人翻拍作品拜托了
怎么能有悬疑片都在你妈温情最后啥坑都不填啊!!
欣赏不了。。。。。。。
荒诞。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比如陷害他的理由是什么?要他逃离生活和幻想吗?希望看完原著能找到答案。720P:链接:http://pan.baidu.com/s/1c2th9He 密码:vt9c
淡化anti思想,穷途末路中一次又一次的柳暗花明。群像式人物在逃亡过程中立体展现当代社会的种种。伊坂的原著想必是剧本化十足。被剧本的完美结构,细节设置,立意情怀深深折服。感慨如此般美好电影的存在,实乃幸事。
估计导演自己都没想过该怎么拍,糊弄观众的拍完了
6.21 控制下活着。逃与复生。堺雅人的脸过于讨喜。
ipod超长宣传片
一头一尾构成的重逢,全然被温情感染。被千夫所指时的幸运,带着心爱的人们的信任,逃出生天吧,堺雅人演得不凡
其实没算看懂,可是最后电梯里那幕 泪奔了~
拍得就是不好嘛,原著本身精彩就在细节和伏笔,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是很难拍得面面俱到,但这样小打小闹地修改一点都不大气嘛,还不如大幅修改一下,这样拍得跟文艺小清新似的,逃亡戏也没什么压迫感。当中好几次想快进。而且我对选角很有意见啊,我觉得我去演这个青柳还会更合适些✧ (≖ ‿ ≖)
妄想症式的剧本营造细微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