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这部电影能存在豆瓣条目,某些评论还能存在真是奇迹,如果那一天消失了也特别正常,毕竟我爱大清国,可是大清国爱不爱我呢?
客车上薛景求带领大家写下名字,快二十年后《八佰》里四行仓库上战士高喊自己的名字跳下外墙,似乎留下的母题是名字等于为国战死的意思。
缺点很明显,罪犯这个背景设置一定程度消解了主角们的正义性,强奸戏后捅死同胞包括全员因此受处罚拍出了一种苦大仇深感,感受到一种特别强的男权至上感,能感受到导演想说是国家伤害了他们,是体质压抑他们的欲望,可是电影结束片尾的字幕说谨以此片纪念这些见习军人,既然是军人强奸敌人妇女都是重罪何况是本国还是部队的军医,参与强奸的胖子高喊我强奸了我爽了我还干嘛干嘛了,你可以解释他是为了一心求死,那薛景求把他一棍打死前前后后的感觉是团队有了重大损失,最让我感到反感的地方是两个参与了强奸的人准备互相捅死对方,薛景求一行人冲进房间发现其中一个已经死了,那种兄弟情深巨大损失依依不舍感,然后被强奸的女医生恐惧的抱头大哭大叫,这时薛景求对女医生大叫你给我闭嘴,一副不就是强奸不对是轮奸了你嘛,你特么至于嘛,我兄弟命都没了,这种男性至上的价值观从今天看非常扭曲,让人不安,以至于我根本没有对684部队上上下下一系列死伤包括最后拔手雷自爆有情感代入,这样的人还是死刑犯就和苏联二战时候惩戒营一样,到处强奸轮奸杀人,甚至让我有了反向认同,有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就是一群反社会的有着高超杀人破坏技术的罪犯,他们的危害性不讨论,最后结局是耶稣受难一样自杀,我是不太能接受的,但是我得到了一层可能是导演想说的,就是韩国兵役制问题,男性必须服军役两年,这里684部队三年,也是对男性有巨大的压抑甚至可以说迫害,是不是导演也想说韩国社会的那种大男子主义那种男性至上其实就是兵役问题带来的,如果有这种批判在,那我是可以接受,也确实是超前的,如果评判重点就是国家是军政府是体制弹压底层,那是篇对朴正熙时代的批判的檄文,那这段剧情我可能还是没有看懂吧。
另外一层和《锅盖头》很相似地方就是,用士兵来意象男性阳具,本片更宏大把整个864部队比作大韩民国的阳具,这帮人去平壤就是男性欲望的发泄,最后没去成就好比一直被压抑的男性无处发泄,那我们就去首尔吧用个不恰当比喻就是缩阳入腹,一个这样的男人一个这样的国家如果缩阳入腹那都是注定要毁灭的。
可是问题是剧情并不能给我带来冲击,我知道金日成不是被暗杀死的,我能猜到最后这些人不可能去平壤,我只是好奇是他们的结局但是也能猜到多半不得善终,最后在实尾岛的枪战反而让我觉得不满足,开头的平行剪辑效率很高,一开头就定了一个基调就是这是一个动作片,其实本片是个文艺片只是有动作元素,也是韩国大片化一定程度为了类型而类型,是为了票房的折中,如果没有这么多动作元素,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票房,如果全篇就是和《锅盖头》一样就是一枪不开,实尾岛上逃离戏就是给他们逃跑了,最后因为被逃跑这些空军教官被清算被肃清,更有震撼感,现在的剧情有导演表达,后来实尾岛暴动薛景求和手下用的朝鲜军队用的58式突击步枪,正常韩国军队武器库为什么用朝鲜的武器,薛景求们唱着韩国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可是听不懂的歌就是朝鲜人了,这就是朝韩问题的本质,实尾岛就是朝鲜半岛,31个敢死队和空军教官就是朝鲜和韩国,上级让你们自相残杀就只能手足相残同胞互杀。
因为优点大家说的太多了,所以这里相对不足之处说的多一些,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我看到了韩国人对军政府和南北问题的思考,同样看到了电影技法的提升,我也相信我们的电影人只是不给拍,我们也有大量苦难和委屈想通过影视渠道来表达,不管是影视还是别的行业,技术迭代、产业进步、价值观进化都不是一步登天的,韩国电影可能讨论的东西是3.0的,是因为我们只能拍1.0的东西,哪怕现在差距都不大,可是举着红旗唱赞歌的东西多了,现在主流的导演头脑是不是也固化在1.0了,等自由真的来了,当下主流的创作者还能不能主流,我也想看看他们的结局。
韩国的电影人真得很大胆,也许是韩国电影自由灵活的空气,让导演们创造的思路与灵感更强烈地迸发。
《实尾岛》是根据真实的历史背景创作,反映了一批由囚徒转化的韩国特工的悲惨命运,本来是被培养起来暗杀北朝鲜的领袖金正日的,结果却倒于自己独裁政府的枪口前。
那么个小岛,却有着痛苦的人性的撕裂与挣扎,残酷的训练、希望的落空、压抑的性欲、颠倒的人格、无名的落寞……一切的一切,总让我想起另外一部日本电影《大逃杀》,差不多的感觉让我心里沉闷,间或的战斗刺激也不能让我变得真正兴奋。
不想再细腻地去考究影片的一些内容,只是影片中那些身影,以及倒下前的血书名字,还有教官手里滑落的糖果……我想起,历史上应该总有那么一些人,倒下了,永远没有名字,或者永远被人误解……
《实尾岛》这片子很残酷。
下午没事,找了这部电影来看,看完后总的印象就是为政治撕扯下仅存的人性。
这部电影是残酷的,但故事后面最残酷的还是政治。
一群还存有良知与正义的犯人被训练成杀人的机器,最后机器没有用处了,要毁掉,这应该说是很容易的事,可惜的是这机器是人,是人就有反抗的时候,他不可能窝囊一辈子,到最后落得个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撕扯下自己最后人性的人在和平时代是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的,除非是乱世,所以他们最终的命运或是远避于世,或是完全消失,他们只能选择完全消失,于些,再也没有活路。
政治让他们成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机器,政治抛弃了他们,世界也就离他们远了。
政治可怕,军人只是他们手中的武器而己。
限制权利,特别是政治家手中的权利,这样的事才会少发生。
有点喜欢薛景求的电影了,尽管我不喜欢战争电影,但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我觉得非常不错,也很佩服韩国人的勇气,能正视那段历史,能为那时无辜牺牲的人犯案,我国还要等多久啊。
我觉得其实所谓剧中用死囚刺杀金日成的做法,的确是很野蛮的做法,好像我国古代一些战争中大都如此,尽管这些人都是死囚,本应处死,但是他们也是人,死也要有尊严,他们也有父母。
最后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都死的很惨,倒是那些卑鄙的政客却啥事没有,而且还曲解历史,真是现实的残酷啊。
好友不断的推荐 再不看就不好意思了。
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似乎永远看不到真相。
最后士兵们用自己的血写下的名字似乎抵不住一瓶洗洁精的清洗。
历史啊历史,真相啊真相!
这是谁的悲剧?
唯以自慰的还是那句话: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但愿如此。
又想起天朝的现状。
我们经常“被”代表,经常被指引,即使是身在现场也是不明真相。
真相,真相,真相,你到底什么样?
年轻的时候气盛,为国家为活下去的希望为一些看起来意义的事情付出,可是只不过是些被利用的机器,国歌唱起男儿热血沸腾,你干的出色会被人赏识(用烙铁灼烧囚徒时坚持下来的三个人),你熊被人看不起,可是大家都是在别人的手心表演,你沾沾自喜,你悲观沮丧--这都是很可笑的,我想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指挥控制甚至你永远也超越不了的人吧,当你看破这一切你要靠什么样的信念支持自己,要如何面对人生为了自己,为了母亲还是什么,动力要如何汲取.就算活下来生死的友谊在和平年代又能保持血色多久
最初是想了解史实,结果看了一部热血电影,节奏紧凑,归类到战争片中也算是上等佳作,影片前半部的关注点在人性的压制,魔鬼的死亡训练, 推迟满足感,后来渐渐转到两个教官任务形象上。
之前冷酷的教官在最后的生死关头越发的有人情味,而之前看似和善教官到最后为了自保要完全牺牲掉这群士兵,这种任务形象前后的反差比影片中的主流冲突更加吸引我,超过的本片的政治意义。
就事论事,那个开始和善的教官的做法没有任何错误,自保的本性加上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他的所做作为一点没毛病啊,不过导演还是极力把他描绘成一个相对反面的角色,通过之前的和善形成这种强烈的反差,强力煽情,估计没有几个观众会喜欢这个角色,反而那个严厉的赵中士,前半部分把他刻画成一个魔鬼,到最后关头强力掉头,充满了人情味。
这两个教官的角色应该是在剧本中加入的,导向性也很明显,向观众传达一种表面和善并非善良的信号。
不过这个信号太过强烈,以至于看完之后我有种感觉,面善的人都是虚伪的,还不如那些冷眼相对的人,至少他们真实。
这个点在生活中应该能引起好多人的共鸣,我也不例外,估计好多人都很说出一堆例子,比如自己的高中同学小明, 前同事赵四,隔壁老王,远房亲戚雪姨等等,不过面善与心善真的就这么对立么?
引起共鸣的原因,首先是这种表里不一的反差造成记忆增强,比如一个平时就作恶多端的人做出好多丑恶的事情估计大家都不会记得住,如果他突然做了一件善事就会让大家大跌眼镜,反之亦然。
这是一种心理预期和实际的差距带来的一种失望,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久,在生活中也在不断的修复这种对人判断的误差,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经历的事情越多越发现你的经验越发无效。
类似两位教官,我想起了《撞车》中的两个LAPD的警察,这两队觉得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那个误杀了黑人小哥的Tom Hanson,如果不考虑前后的反差,他的正当防卫没有什么错, 而那个有些极端种族主义的 John Ryan 在后来求出了黑人司机,也是一个警察所应当做的。
这两对角色的处理完全相同,我的观点也由一开始的完全被导演引导变得后来的相对理性,一个表面和善的人的不需要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典范,而一个斤斤计较和的人也不会什么时候都讨价还价,任何决策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不要被一个人的表面所欺骗,也不要用一个人的表面去绑架他。
如果能做到这点,人生境界应该会提升不少吧。
感觉有点跑题了,最后,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小细节出的非常好,赵中士最后看到公交车之后跳下车的时候一带糖果散落在地,不由得眼眶湿润,不过这种过于煽情的手法降低了一些政治性中立,瑕不掩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我们还愿意探讨一二。
伯格曼说,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繁华散尽,不过孤独一人。
但有时候,根本不给你机会考虑,比如,在强大的国家面前,人的生命不过如草芥,这机器轻轻一碾,某些生命便灰飞烟灭。
这个电影讲了一个真相。
这个故事里面有被国家耍了的死刑犯,有迂腐、无情的官员,看得我气不打一处来,觉得草民的确过于轻飘,不小心被忽悠了,还没得选,告状都没地方告去,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国家想搞刺杀,就让他们魔鬼训练,国家又想和平了,就想把他们干掉,他们奋起反扑,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
要说电影拍得惊心动魄,不只是前头大段铺排、浓墨重彩于死刑犯的死亡集训,还有片末,那只装了《实尾岛真相》的卷宗,和其他真相一起,被锁在柜子里,成为一个符号,再无人问津,而那些热烈绽放过的生命,甚至没留下个名字,前面的惨烈与后面的颓淡,两相对照,才让人惊心动魄。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而电影里的小民最后醒了。
鲁迅早说过,唤醒铁屋子的人,只会教他们痛苦。
这群人不得已走上了与国家抗争的道路,孤军奋战,还被打上共匪标签,终于还是死得不明不白。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羸弱莫若一枚小小的棋子。
军队里没人性可言。
可这个电影里有个特人性的指挥官。
面临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他举枪自尽。
还有那些死刑犯,劫了公共汽车开往青瓦台,最后让乘客下车,自己自爆,也特别光彩,唉,觉得还真是死得其所。
生的不够伟大,死的还算光荣。
谁也不愿意被忽悠。
即使是死刑犯,也不愿意,哪怕对方是国家。
因为他们也珍藏母亲的老相片,也想留下个名字,并都拥有自己的故事。
但是这样的事不会停止发生。
因为历史是个喜欢恶作剧的孩子,而人呢,也难免被忽悠的命运。
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悲观厌世,那位自杀的指挥官,还有自爆的死刑犯们,都找到了他们的意义吧。
实尾岛的故事是真实韩国历史事件改的,韩国政府没有给这群人解释,只把他们当作国家工具。
为了缓和关系,把他们如弃子一样抛弃,置之不理,实尾岛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他们只希望国家给他们一个说法,一群囚犯被国家被训练成最厉害的武器,却因为政治的变化无常成了无人问津,可有可无的人。
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是很吸引人的,南北关系特工题材,还有电影里的训练配乐,亮剑里的打仗背景音乐也是这个,真的很经典
电影看完,本来只想简单写个短评,但字数超限了,就索性写长一点当影评。
看了几篇本片影评,了解了一些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韩国总是那么多揭露国家丑陋(黑暗面)的电影?
从军事(实尾岛,太阳旗)历史(军舰岛,共同警备区)到现实社会(黄海(这个主要想反应朝鲜族人的在韩国的社会边缘性问题,可能不算韩国的主流社会问题),素媛,熔炉),很多高分经典电影;再到现实中的韩国娱乐圈丑闻、军队丑闻、财阀统治,以及和朝鲜的复杂、危险的双边关系、韩美关系、日韩关系、中韩关系,感觉韩国真是个一直处在忧患中的国家。
这么说好像有点幼稚,但韩国确有其非常特殊的历史、现实的因素。
韩国通过影视反应了那么多黑暗沉重的东西,日本不也很复杂、特殊吗?
中国从各方面都比他们大好几倍,历史现实纠葛只会更复杂吧?
细思极恐。
但也未必,可能政治、阴暗、权谋、肮脏都是共性的吧,也许不存在谁多谁少,都差不多吧。
电影很精彩,真相很残酷。
得知肮脏政客(政府)要把他们当弃子消灭之后,还想着军官队长会不会心一狠破釜沉舟,带领岛上部队拼死抵抗上级命令、与上级部队决一死战,但是队长没有,他忠于军人的天职,即使清楚政治的肮脏,他最终还是选择不抵抗,真正懂他的人不会忍心恨他愚忠,他在情感和忠于军人的天职中悲壮的选择了后者,选择饮弹自尽,他是个纯粹的悲剧的军人。
至于队长手下的两个副手,迪克军官平时苛刻不近人情,训练和惩罚的铁腕手段惹得不少士兵痛恨他,但面对生死大义,他毅然站在士兵一边,选择了保全864部队,保留了人的最后良知。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副手军官,平时会为士兵着想为他们说好话,总是手下留情,但面对生死大义,他选择的是站在士兵对立面,欲消灭之而保全自己,最终也命丧士兵的枪口之下。
这是不是启示我们,生活中平时喜欢施小恩小惠、看似老好人的人,在紧要关头会摇身一变成为下狠招的黑手?
而平时看似刻薄不讨人喜欢的人内心反而是良善的?
这符合大部分人的印象认知,似乎经得起推敲、似乎能得到现实印证。
历史有其太黑暗沉重、政治有其太肮脏一面,生活也如此吧?
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复杂,一个个个体聚集在一起,复杂性被放大,许许多多的个体聚成团体、社会、国家,于是个体的复杂性中的阴暗面也有小到大聚成大的阴谋、肮脏,就成了民粹主义、国家恐怖主义。
人类就是这样的天使和魔鬼结合体,有诞生的现在直至未来,天使都和魔鬼一起共舞,共同演绎人类社会的光明与悲歌。
距离真实历史太遥远还算不得什么,距离真实的人性太远才是致命伤。类似实尾岛这样的封闭式高压洗脑训练只能导致人性的残缺、偏执、狂暴、思考无能,一边是高度的奴性化,一边是全面兽化,而不会有任何人性上的复苏和升华。从创作到表演均失之于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导致影片从写实性到批判性完全偏离了应有的方向,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和卡司,实在可惜。
导演不行,题材很好
全方面过时的愚蠢。
片子一开始显得很生硬,慢慢“入戏”,后六十分钟才算是高潮。剧情在矛盾和冲突方面表现得很到位。最后那个拉伸镜头做得很出色,颇似《巴别塔》之结尾。不错的一部片子(看完后我还顺便百度了一下此片据以改编的“真实”事件)。想:是否该回顾一下冯小刚电影《集结号》和于坚长诗《0档案》?
揭秘?平反?
轰轰烈烈的生与死,化作生锈的文件柜里的一本卷宗,淹没,无人知晓,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棒子的特工真次看完才知道亮剑里的激越乐曲是出自这个电影
太长了,太慢了
里面的人物都是什么靠逻辑在行事呢?无法理解。或许,同一个民族对立厮杀分裂到这个程度,才是逻辑根本无法理解的核心!
目的飘忽不定,而且历史已经无数次证实了,政治不正确的军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
战士骨肉未寒,便以浴血旗帜裹尸还,绵旗浴血挂青天。血旗之下,庄严起誓,畏死懦夫可速离,吾人誓保锦旗……
故事是个好故事,电影的BUG太致命了。我以为这29个特工在大开杀戒之后会到首都各自开展秘密行动,没想到他们是集体开着一辆大巴大摇大摆地进城,拜托也他们是特工也!!!这是特工??他们不会是一开始就想着这样去刺杀北韩总统吧?最后为了煽情和智商原因而牺牲了自己,恶人没有得到惩罚,非常不爽。
后半段有点扯,总体不错。Who am I 韩国集体版
前戏非常过火的一部战争片。适合手撕鬼子党。
故事不错,拍成了小朋友过家家。
可怜霹雳火,落地却无声。实尾岛的684小队是一群幻想成为英雄的军人、男人和雄性动物,他们在这些身份当中不停的纠结挣扎与转换,却至死寻不到自己真正的身份。组织的出卖让他们从一致对外变成割袍断义的自相残杀和飞蛾扑火,韩国电影人再次勇敢地揭开了自己一块流脓的疮疤,但故事越丑陋,就越闪耀着艺术价值的光辉。
个人命运被变幻的政治风云所影响,被掌权者所掌控,纵使这样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别忘了他们是死刑犯,他们能够尽心尽力效忠?可我也能理解在生死攸关时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我已经死了,又训练我赋予了新生,现在又要把我消灭,我一定要问个明白。结局仓促也脱离现实,过于煽情了,虽然出动的武装力量不多,但对付他们来说足够。想营造大场面似的英雄时刻,有点不对劲。那场QJ戏没有必要,不出画面也可以的,实在觉得突兀。
故事本身就很好,只是拍得没收住。
电影拍得不如真实好,更多地可能是想表达反战,壮烈弱了些
煽情太刻意了。题材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