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电影院

主演:乔什·布洛林,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伊莎贝尔·阿佳妮,碧姬·芭铎,拉斯·冯·提尔,让娜·莫罗,威廉·达福,南尼·莫莱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丹麦语,芬兰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意第绪语年份:2007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7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8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9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0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情介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给你一个三分钟,你会拍出怎样的电影? 本片由35位知名导演,为庆祝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三分钟短片组成。细心的你会发现,在此短篇集中不仅有众多知名演员的参演,更有著名导演的客串演出。这短暂的三分钟光影,不仅浓缩了精妙的生活片段,更有每位导演对电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或温情或冷峻或真实或迷幻,人生何止五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如是说,你的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动物新世代尘封旧案第二季齐天大圣孙悟空年年有余喜气洋洋猪八戒上帝的召唤女马帮说好不流泪战地神探第二季孤寂铠甲勇士刑天迷情世家谤法:在此矣玛嘉烈与大卫系列丝丝更好的姐妹超级杯奶爸麻烦大了钱断情始舞动DNA记账人第一季偶来钦差大臣塞纳日落通灵少女第二季谈酒说爱家庭之友秘密入侵200度北方有佳人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长篇影评

 1 ) 这电影中文应该翻译成电影院狂想曲

电影院狂想曲 之让我印象深刻一点的段落 盲女在影院感动落泪 只能听男人解说 因为在电影院夸夸其谈被人砍死的成功商人 在空无一人的影院 独自放映电影的小哥进到幕布里和电影里的比基尼辣妹打啵儿 (这跟我开始的电影院狂想曲如出一辙 :)老两口看到电影里啪啪的场面 听到作为后排男人也在呻吟 以为男人在撸管啦什么的 其实男人的呻吟是因为从二楼上摔了下来 这是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一种表现吧 或许这电影能让老两口激情复燃

 2 ) 电姬馆的个人理解

从我学习电影的时候老师就讲电姬馆,一直到我做了老师,电姬馆也是我选择重点考查学生的片子,对于艺考的学生来说,电姬馆稍微有些难理解。

学生问我这个片子是什么意思,我仅从我个人出发,谈谈我对这个片子的理解,因为是教学生如何写影评,所以有一些地方可能会有一些告诉学生该如何写云云,总之可能有偏差,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这个片子虽然是张震和舒淇主演的,但是它的主角其实是那个电影院,从刚开始摇下来的镜头拍摄到的电影海报牌可以推算出这是60年代初的台湾,当时国党败退台湾,政治局势不稳,电影成了当时老百姓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而电影院——也就是电姬馆成为了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军官商人最常出没的地方。

侯刚开始就用了他标志性的长镜头给观众描述了一幅及其生活化的场景——电姬馆外,摆摊的小商贩,带着孩子来看电影的父母和来电姬馆约会的情侣。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有几辆高级轿车驶来,西装革履的人也进入到了电姬馆,国军长官也拖家带口来看电影,不难看出在电姬馆里人们是没有阶级和贵贱之分的,只有纯粹的电影和单纯的快乐。

导演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从小背井离乡来到台湾,由于政治原因一家人没法回到故乡,作为外省客家人的侯从小就在“电姬馆”们附近玩耍、观影。

再说回来,军官一家看起来非常的幸福,妻子舒淇还给孩子买了个黏玉米,而后镜头跟随军官一家推进。

终于切到第二个镜头,在这个镜头里,不难发现女检票员是非常漂亮的,我分析这里没有特指,漂亮的女检票员应该是侯孝贤小时候对“电姬馆”印象颇深的一个美好回忆。

但是跟随着军官一家进入电影院以后我们能看到外面热闹的电姬馆里边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破败不堪,影院里寂静无声,幕布上正放着罗伯特·布列松的《穆谢特》,少女在黑白的画面中玩着碰碰车,这时的她还没有必定要去自杀的念头,习惯默不作声的她正玩得开心——也许是她最开心的时刻——甚至有个追求她的男士在此时出现。

这个破败的电影院很明显已经是现代了,在时代发展的滚滚大车轮下,人们观影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了,但是却没有了当时那种拖家带口像朝圣一般看电影的幸福感了,在时代这个车轮下,电姬馆被碾的破败不堪,可以说这个是前后时代的一个对比,也可以说是一个对撞(碰碰车是象征性蒙太奇)。

这一块就可以和《天堂电影院》最后影院被拆的一段一块说,作为从小在电影院长大的侯孝贤和多多(天堂电影院主角),看到这种景象心里不只是何种滋味,但是影院里也恍如隔世的放映着自己的时光

 3 ) 冒昧评一下

昨天晚上看了这个超大‘拼盘’电影,总得来说我对这种‘命题作文’式的拼盘向来期望不高,虽然惯例上这类拼盘的厨师们来头是大得吓死人,但成果也总是好坏不均,有出彩的片断算是个惊喜。

然而这类‘命题作文’和我们经常在学校里做的作业类似,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的前提下如何言简意赅地表现一个主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也许这些大家们有些借鉴之处,(或者有什么应该避免的地方)是我仍然乐于观看这类电影的原因。

猫也有资格看一眼女王,那么现在我就很自不量力地来给这班大师的作业打分罢,勉强给了3星的评价,因为是有闪光片断。

但基本上是对多数大导演们的想像力感到失望。

不知道他们那个brief里是不是要求一定要有电影院的?

我想cinema不一定是要直直地拍电影院罢?

说实话,最后2个没有看完,(就漏了陈凯歌吧)腻味得有点受不了。

优秀长片的导演未必能自如驾驭short format,往往是鬼马行空的新晋mv,广告,动画导演可以带来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作品,如Sylvain Chomet在巴黎我爱你,Michel Gondry在东京,不要说我偏心啊。

(索性不太相关的再加一句,这些小本文艺片的资深导演们,如果要用到些合成,拜托找好一点的supervisor,有些半熟的画面处理是我都感到难受的。

)有趣的是这些大导演借此机会向前辈致敬,Fellini, Godard, Bresson...满多欧系的。

比较喜欢的是北野武的美好一天,或者是Abbas Kiarostami的铸造厂,很多经济的细节点出时间的转换和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导演大而空,矫情肉麻,毫无幽默感的处理成为对比。

(点名Abbas Kiarostami,不停地秀给我们一张张感动得涕泪俱下的脸孔,让我忍不住说Come on! It's just a film!

)如果没有一部电影,也许世界是会变得一点沉闷,但不至于是末日吧?

如果主题是表现电影对生活的影响,那么给平民百姓平淡的生活有点乐趣,有点感受,男孩子有个机会搭讪女孩子,有美好的一天,虽然不起眼,却是最崇高的。

两岸三地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怀旧的切入点,夏日热带影院那份情怀自然是蔡明亮的拿手好戏,榴莲的滋味,幽幽的老歌,是气氛最为浓郁的一个。

王家卫曾是我读大学时如何崇拜的偶像,但仿佛还没有摆脱上世纪末的文青情怀,抽象的画面,片言只语,不过是90年代的平面风格,至于到说出’在炎热忧郁的八月我们不停的抽烟‘之类,似乎就有点做作了。

张艺谋的乡村电影,大概是有如春晚一般的真挚了。

很让我说不出口的是我其实最不喜欢的是已故伊朗导演Youssef Chahine的那段,因为那段里有我见过的最丑的graphic,还有把自己得大奖,得到全场起立致敬的镜头放在最后,有点自夸的嫌疑。

那么那些坚持工作,从未登上过领奖台的,从未’成功‘的影人,就好像Elia Suleiman那个笨手笨脚永远处于尴尬状况的导演,难道不同样值得尊敬么?

Roman Polanski的那段,道貌岸然的人物,富喜感的时间等执行得很完美,讲的是一个老笑话,不过让人联想到他是借此影射自己的处境。

此片港译’给康城的情歌‘到是确切,情歌多了也是象糖浆一样腻味和让人头皮发麻。

虽是最为重量级的阵容,质量倒是我所尝过的拼盘里最不平均,最令人失望的。

 4 ) 《安娜》 - 伊纳里图导演的人生微缩

强烈推荐先看片子再读这篇解析!

太好看啦概要:安娜右手拿着一根烟,左手捏着右手的袖口。

电影对白: 他爱你,全心全意,温情脉脉,无药可救。

我也爱他,保罗。

我不知道。

我刚才看到你了,他吻你的时候 我知道。

你为什么不再爱我了?

这就是生活。

旁边的他握住安娜的手,轻声说:他正在下楼梯。

电影对白: 你为什么看不起我?

旁边的他又说:她一丝不挂,在大海的边上。

电影对白: 我永远都不会告诉你的,就算这可以救我一命 我看了你足足5分种,就好像从未见过你一样音乐起,正如安娜积攒到快要溢出的情绪。

安娜的眼睛,像湖泊,蓄满泪水,一眨眼,泪落下来。

电影对白: 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我是这么爱你!

现在说太晚了,我恨你,因为你从未让我感动过。

卡弥!

旁边的他靠近安娜,在她耳边说:她跳进海里,从他身边游开。

安娜流了太多眼泪。

她起身,蹒跚离开,随着安娜推开影院的门,她内心的音乐才暂时被室外的喧嚣代替。

电影院门口,安娜点了一直拿在手上的烟,将自己抽离出电影世界。

但他跟了出来,喊她:安娜。

安娜转身寻找声音的来处,他迎上一个拥抱,音乐又响起,他让安娜的情绪再次释放。

脸埋在他的肩,安娜问:这电影是不是像我的人生一样?

(Was the film like my life?)他说,不,这是一部喜剧。

(No, it's a comedy.)音乐停,现实世界的嘈杂和喧嚣铺面而来。

(安娜因意外成为了盲人)解析:细心的观众可能早已看出安娜是一位盲人,看不见画面,所以她的丈夫需要在一旁为她口述电影画面的内容,而笔者其实一开始并没有看出来,直到听到最后男人的一句No之后,音乐戛然而止之时,才醒悟过来这是上天给安娜开的一个悲情玩笑。

伊纳里图导演近年来所开创的VR视角长镜头拍摄是对电影叙事手法的一次重大贡献,所以本片也是采取了他标志性的这门手艺。

声音与画面的精妙调度,把丰富真实的细节藏在了看似简单的叙事中,只有观众获知安娜是盲人的那一刻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男人如此多嘴,为什么她起身时步履蹒跚、为什么她点烟会把火机拿反、以及为什么音乐会在此时起彼时停,这就是视听语言的胜利。

若是搬到舞台上,难以表现密闭和开放的两个场景之间的推门而出的切换感,若是换成文字,对特定细节的着墨会提前揭露真相,更不可能用背景音乐的变换表现角色的主观视角,这正是使得电影超越了文学、戏剧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安娜沉浸在电影里的世界时她是如此的投入,她的饱满的情绪化成了她内心的音乐,这是戏如人生的感动时刻。

当她丈夫赶过来告诉她这其实是部喜剧,她又瞬间回到了人生如戏的荒诞现实中去。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不管是戏里的电影还是这部电影本身。

电影能带我们体验不同人生的悲喜、让我们感动落泪,但为电影里的角色动容之后,我们也还是需要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继续导演自己的这部“电影”。

安娜在看电影,电影屏幕忽明忽暗,投射在她脸上忽明忽暗。

我们在看安娜,安娜忽明忽暗,戏院里的我们的脸也忽明忽暗。

安娜就是看戏的人,安娜也是戏中人。

我们是看戏的人,我们也是“安娜”。

虽然只有三分钟,故事很小,但情感、生活、命运甚至爱情却都蕴含其中,回味无穷。

这是给戛纳60周年的一次诚挚献礼。

 5 ) 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Chacun son cinéma》,Angelopoulos, Wenders,Abbs, Gus Van Sant等35位导演,每人三分钟,拉开第七艺术帷幕的一角。

空前绝后的导演阵容老吓人的。

谈谈其中几段我记得的:-北野武《美好的假日》,一个人的影院,一辆自行车,一只狗。

诡异的北野大人又亲自上阵出演频频出状况的放映员。

那段胶片失火的段落是向《天堂影院》致敬吗?

电影里的影院放着《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孩子说;“你不觉得我们已经结束了吗?

”“你这个笨蛋,我们还没开始呢。

” 看完电影的男人默默回家。

一尘不染的天空,绝美的夕阳,一条大路通往远方。

很美好。

-Jane Campion 《The Ladybug》,这位新西兰的女导演,一直对女性电影情有独钟。

她的片子执着于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她们的困顿与挣扎,描述她们在自己的世界越走越深,却与世界沟通障碍。

这样的人物有《The Piano》里的艾达,也有这部短片里的ladybug。

虫子女士不断地独舞,对世界的攻击视而不见,丰盈而孤独地生活,很倔强。

背景的老电影里两个人缓缓地对话,说着女人,男人的话题。

灯光下,虫子女士终于被打到了,倒在地上。

“我知道只有一种办法,能认清楚自己是谁”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的《Sputnik》,Sputnik是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场景设定在Sputnik Valimo铸造厂。

放工后的工人们去看电影,看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Lumière兄弟的《工厂大门》。

背景里唱到“发展的力量会摧毁以往的势力,武器就是摇滚,摇滚。

如果你抗议,屠夫会梦见,瘫痪病人的骨灰被放进校桶和大桶,摇滚 摇滚逼近, 罢工 引诱 虐待,来吧, 我会给你看这儿”。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这个超长名字的短片来自于Davide Cronenberg。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上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的故事。

一个自杀的犹太人在镜头前不断摆弄着手枪,换各种自杀的姿势。

直播里一男一女若无其事地谈论。

仿佛无论是电影的消亡,还是个体生命的毁灭都对他们毫不影响。

人们漠不关心。

Cronenberg的镜头冷酷,充满反讽,让人不适。

我把屏幕推得远远得看,心脏有点受不了。

- 埃及导演Yousset Chahine振奋人心的《47年后》,朋友说这是最有戛纳精神的短片,同感。

1954年,侯因携着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尼罗河之子》出席第七届戛纳,无人赏识,年轻的他郁郁寡欢。

时间流转,1997年戛纳把50周年特别奖颁给侯因的《命运》,为了他对人性的特别关怀。

他的宽容,他的勇气,还有仁慈。

白发苍苍的他说;“我为此等待了47年,给年轻人一个忠告,要耐心,这值得。

”全场起立致敬,掌声雷动。

我想那是只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激励。

好的东西都是要用人生来交换的,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话。

-侯孝贤的《电姬馆》,电影院门口闲淡的生活镜头,影院内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

他的镜头语言总让我想起他自己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还有些比较有创意的,如Lars Von Trier的《职业》,很特别,特别暴力。

朋友建议作为电影院的公益片,肯定惊悚。

Roman Polanski的《情色电影》很有情趣。

倒是很想知道电影里的情色电影是哪部,没研究出。

《Chacun son cinéma》,可以叫“每个人自己的电影院”,也可以叫作“灯火阑珊电影开幕之际的一点感动”。

片头说,这是献给费里尼的。

如果加一句话为这部短片集总结,我会借用阿尔诺德帕拉欣的那句:“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6 ) movies return

有爱的几个北野大人《美好的假日》最点题的就是他啦!

一看到安安我就想到了青春……达内兄弟《在黑暗中》穿过你的黑暗我的手阿基·考里斯马基《铸造厂》当无产阶级遇上小布尔乔亚尤瑟夫·夏因《47年后》happy ending什么的最讨厌了!

跺脚,奔蔡明亮 《是梦》风尘旧色,很自然想起黄碧云的《其后》,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嘛,他拍短片比长片要“好”看十倍也不止 拉斯·冯·提尔《职业》妨碍我看片者,死……三分钟充满喜感,这家伙严重抑郁后真是越来越讨人喜欢拉乌尔·鲁兹《礼物》“我的天,那你为什么到卡萨布兰卡来呀?

为了我的身体。

我到卡萨布兰卡来找水的。

水?

什么水?

我们是在沙漠里。

我错信了别人的话。

”狂笑不止……罗曼·波兰斯基《情色电影》我真不习惯他不搞宿命论那一套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唯一一次会面》超可爱啊

 7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电影

昨天看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电影》。

是三十五位眼下顶级导演为戛纳六十周年拍摄的短片,每个人三分钟。

在这些短片中,大多是讲每个人对电影的感情,电影对于人的意义。

很多老导演都是在缅怀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时人们从电影中得到最多的欢乐和悲伤。

缅怀的另外一头就是失望,如今电影的萧条。

侯孝贤《电姬戏院》做得最明显。

还有,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更喜欢电影。

也有几个导演是讲电影和自己的私人感情,这种类型中,我最喜欢南尼 莫雷蒂的《影迷日记》。

这次亚洲导演中,中国去的最多:侯孝贤,蔡明亮,王家卫,张艺谋和陈凯歌。

我敢说,所有这些短片中,张艺谋的最差!

简直就是中央六台的宣传片!

我觉得他和陈凯歌已经没有任何想像力和创造力了。

另外,侯孝贤太侯孝贤,王家卫依然王家卫,没有惊喜。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蔡明亮的《是梦》。

虽然每个只有三分钟,但是浓度很高,所以看下来,远比看两个小时的长片更吃力。

我大概是看四五个,就休息一下,过半个小时继续看下去。

因为短片先放,最后出字幕,就变成一个游戏,猜猜看这是谁拍的?

我没有猜中的是阿巴斯的,以及拉斯 冯 提尔的。

后者拍摄的那个我以为是柯南伯格的。

(太血腥了!

)还有《初吻》我也没有猜中是范桑特的作品,虽然他一如既往使用了非常年轻和好看的男演员。

(我因此热爱他!

)这么多短片中,我很欣赏伊格扬的那一部。

是两个年轻男女走入了不同的影院小厅,女孩看的是戈达尔的《无法无天》,男孩看的是伊格扬自己的《色情酒店》。

《无法无天》中套着《圣女贞德》,女孩用手机拍下来,传给男孩。

结果,男孩在《色情酒店》的前方举起了手机,手机的小屏幕中是《圣女贞德》。

在这一刻,电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很喜欢肯 洛奇那部,也喜欢冈萨雷斯那部。

说起来我最喜欢的,却是安哲罗普洛斯的《三分钟》。

影片开始,是费里尼的海报和安哲《养蜂人》的海报,然后出现一个身穿黑色大衣的金发老女人,她惶惶张望的走上楼梯。

左顾右盼的时候,是标志性的安哲电影中必会出现的雨伞和穿黄雨衣的人,以及安哲标志性的长镜头。

老女人走进房间,舞台上坐着赤脚的马斯特罗亚尼。

男人抬头看着她。

老女人用嘶哑沧桑如同金铁交击的低沉嗓音呼唤他:“马切罗!

”然后镜头缓缓的向她的面孔逼近。

她说了一长段独白,她说:“今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

我听到你低沉的呼吸。

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头发,我看到了你的双眼,强烈的感情让我无法呼吸。

越过你的脸庞,我看到的更加纯净,更加深刻。

这让我沉思。

我看到了自己。

看到时间的河流上,流淌着我们将共渡的余生。

多年的时光都在那儿,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

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

”当镜头推到特写的时候,那沙哑的声音,和下垂的严厉嘴角,会让你发现那是让娜 莫罗。

是的,她已经非常非常老和丑了,时间一点也没把当日的好东西漏掉。

但是她的内心,她的眼睛,她的感情,她的全部,都还在那儿。

那座火山还在那儿。

在这三分钟,就是一部电影,一部长度足有九十分钟的电影,一部跨越一生的电影。

都在那儿。

这让我想起了安哲的《永恒与一日》开头的信件,(终生热爱的那个镜头),想起安东尼奥尼的《夜》。

 8 ) 我这样给分也许不公平

但要知道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冲着拉斯的不是每一个导演的三分钟都那么漂亮或者说让你眼前一亮但是确实有好些很不错的三分钟也有些粗看着很黯淡但是你会看见导演的内心而觉得向往拉斯的《职业》是使我为之惊异的三分钟也许我向来喜欢这类毫无缘由的事情没什么道理可言 发生便发生 不给谁去解释大概这对我而言便是生活极致完美的黑色幽默侯孝贤的猫猫或者是或者不是记忆太远了两个女孩截然不同的身世以及生命的去路没有更好 也没有更坏不甚完美却依然生活北野武的那一段唤起我少年的回忆那么相似的地方在记忆里搁浅导演所寻找的也是那一度失焦的过去放到镜头前变成今天的故事另外我竟然如何也想不起大卫林奇的那一段是拉斯太耀眼了遮去了所有光芒

 9 ) 我为什么不喜欢拼盘电影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什么是拼盘电影,就是几个导演各自拍一部短片,凑到一起,或者叫集锦电影。

这几天集中看了几部拼盘电影,补看了一直没有看完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又看了06年戛纳的《巴黎,我爱你》,今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但说句良心话,我一点不喜欢拼盘电影,而且这种趋势是越来越不喜欢。

除了这三部之外,我知道的拼盘电影还包括《六个导演眼中的巴黎》、《四个房间》、《九一一事件簿》、《性爱禁区》以及三个导演拍的《爱神》等等,人数再少下去的话,就称不上是拼盘了。

在这些拼盘电影中,我认为成就最高的无疑是02年戛纳的《十分钟年老去》,阵容是超豪华的,15个当世名导,10分钟的长度,宽限的体裁,其中的三部我非常欣赏,分别是伊利·曼佐的《一瞬间》勾画了一种回忆的情绪;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叙述了一种哲学的深刻;维姆·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渲染了一种眩晕的感觉。

到了4年后的《巴黎,我爱你》这里,时间从10分钟压缩到5分钟,18个导演。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爱与浪漫,而且这种感觉来得还比较表面。

只是觉得有几个短片挺讨巧的,诸如5区塞纳河畔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恋;7区埃菲尔铁塔下的滑稽幽默;12区巴士底广场,偷情丈夫因为妻子身患绝症后的回心转意。

其他的,恕我记忆不好,已经忘了大半。

而今年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好么,35个导演,3分种的时间,看的时候简直像走马灯一样。

看完了立马就忘了,脑子里顶多只剩下几个场景。

3分钟,在慢节奏导演的手里,就是几个空镜头,几个情绪营造的时间,哪还来得及什么故事。

再来说我为什么不喜欢拼盘电影,我想用文学艺术里的东西来做类比。

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它自己最成熟,最能代表这门艺术的发展水平的形式。

放在文学里,就是小说;放在电影里,就是长片。

同样都是长片,你可以像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那么短,也可以像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那么长,但这都不妨碍其作品的优秀程度,就像是在小说里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但总得有个限度。

时间的,或者是篇幅的。

再短了,就不成样子了。

比如,10万字可以写成一部小说,这肯定没问题,就像是90分钟的电影;2万字,可以凑合成一篇说得过去的小说,就像是10分钟的电影;2000字也可以勉勉强强挤个超短篇什么的,但显然难以成为什么名作了,因为这基本上就是小散文的篇幅,就像是5分钟的电影;200字呢,差不多是一首现代诗的长度,就像是3分钟的电影。

能把小说写得极好的,散文、杂文什么的肯定也不至于太差,但你能记住列夫·托尔斯泰有哪篇散文写得超赞吗?

我看够呛。

他写诗也肯定写不到泰戈尔那个水平。

同样的,一帮剧情长片出身大导演导的短片子,虽不至于太烂,也显然不会优秀到哪儿去,尤其还是命题作文的时候。

10分钟,多少还能有点儿味道;再短,5分钟,3分钟,就只剩下看个乐子了。

看《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类片子,就像你在看一本当代著名小说家的散文集,是挺丰富的,但真正能吸引你的,只是绕着光环的作者目录,其他的,都是些二流的玩意儿。

亲近某位电影大师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看他的杰作,认真的,几遍几遍的看,没别的。

PS:我发现搜索漂亮的电影海报是件特别耗时间的事情,哪位达人给推荐个这方面的网站啊,小可在此谢过。

此外,如我所料,今天发现几个卖碟的摊上出现了很多杨德昌的片子,威美的简5,除了那两部杰作之外,还有《麻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以及和柯一正合拍的《光阴的故事》,西南村的黑哥鼓动了半天,但我就不买。

别看他死了,但我就是对他的片子不感冒。

再此外,你还想了解拼盘电影的话,推荐你看看网易娱乐上的这篇文章:《电影的拼盘套餐:集锦片综述》。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

 10 ) 各有各的演绎

香港的法国电影节开幕电影是《To Each His Own Cinema》(Chacun son cinema),香港把戏名译作“给康城的情书”,并非直译,却译得不错,因为电影是像去年的《我爱巴黎》(Paris, je t’aime)的玩法,找各国名导演用同一个题目每人拍一段短片。

上次找了20个(组)导演,每人拍五分钟自己心目中的巴黎,作为2006年康城影展的开幕片。

今天是康城影展60大寿,找了32位名导拍了31段三分钟的短片,主题是他们心目中的电影院印象(their state of mind at the moment as inspired by the motion picture theater)。

除了老而弥坚的Manoel de Oliveira用了默片手法拍了个教宗遇上赫鲁晓夫的故事,大部分导演都直接拍了在电影院或其他放电影的地方看电影的场景,情况就有点像各人拍一个自己版本的《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

98岁的 de Oliveira(仍在执导电影,去年拍了一个布纽尔《青楼红杏》40年后的后续)是从默片走过来的人,用默片来跟教条主义开玩笑,他最有资格。

有点讽刺的是,这部集体创作每每回忆着胶卷(菲林)光影的美好年代,影片在大会堂首映时播的却是VIDEO,完了之后还出现PLAY(>)的符号,我坐在第一行也嫌荧幕太小。

是临时拿不到胶卷拷贝,还是片源本身就是VIDEO呢?

在戏院上画时也是这个DVD画质的版本吗?

数码放映不紧要,但至少要是高清数码嘛。

可能我喜欢电影多过喜欢巴黎,也可能三分钟比五分钟来得更精密紧凑,我觉得《给康城的情书》整体比《我爱巴黎》好看。

我最喜欢波兰斯基的〈Cinema erotique〉(色情电影),不卖弄大师气派,够胆拍个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简单完整得来具戏剧效果。

这类群星贺寿的贴金派对,实在没必要花太多人力物力去应酬,波兰斯基不借外力,纯粹以故事取胜,是自信的表现。

压轴的坚卢治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不及波兰斯基过瘾。

说实话,从这些短片可以看到,在漆黑的电影院里,不论是银幕上或是座位间,很多印象都跟性和情爱有关。

波兰斯基在他自家的电影院放映着的,正是法国名片《艾曼妞》(Emmanuelle)。

近年华语影片在国际影展上举足轻重,荷里活和欧洲电影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31部短片华人导演占了五部。

可能我有偏见,31部短片我觉张艺谋和陈凯歌拍的算最难看,技法一流,像在拍奥运宣传片,玩中国怀旧风格,内容空洞无物。

侯孝贤和王家卫其实也不特别出色,明显带着招牌包袱,只有蔡明亮比较有意思。

个人认为,应该拿走陈凯歌和张艺谋来换个韩国代表,然后拿走王家卫来换个泰国代表,另加贾樟柯拍三分钟当年他们在北京电影学院偷偷播翻版艺术片VCD的岁月。

当然,东道主法国发邀请时有她自已的盘算。

* * *前几天有网友留言,说舒琪把《To Each His Own Cinema》直译做“致每个人的电影”,意思有误,他说:“不要以为《致每个人的电影》是 To Each His Own Cinema 的直译,To Each His Own Cinema 的直译应是《各有各精彩》,这部电影是众多导演发挥想象力,表达对电影观感的作品。

”我英文不好,但也觉得不能见有“To Each..”就直译成“致每个人”。

我google了一下,发觉网友的批评有理,“To Each His Own”是个idiom,解作“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中文可翻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舒琪今回看来是搞错了。

现在影片的中文片名意译成“给康城的情书”,是有增值的佳作,但如果没有那么好的点子,要直译英文原意,应该如何呢?

我问了好些朋友,得到的答案也各有不同:各得其所(跟留言网友提供的《各有各精彩》一样,缺了“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各有各的电影有趣的是,其实英文片名也是由法文译过来的,法文原名是“Chacun son cinema”。

我不懂法文,查一下网上字典,Chacum解作“每人”(everyone),son是“他”或“他的”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IMDB的资料说电影的国际英文片名是“To Each His Cinema”,少了个“Own”,却似乎较接近法文原文。

为什么现在的英文译名多了个“Own”?

如果要我直译戏名的原意,我会译做“各有自家的电影”。

如果可以放松一下,不如就唤作“各有各的演绎”。

* * *题外话,舒琪的文章说有“35个导演(其中有两对是兄弟导演)、33部短片。

”这跟IMDB的资料一致,但法国电影节的官方场刊却说是32个导演拍出31部短片,少了美国的高安兄弟(Ethan Coen & Joel Coen)和大卫连治(David Lynch)。

放片时我好像有见过后者,但高安兄弟则没有印象,有人可以解到这个失踪之谜吗?

原文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4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短评

戛纳60周年纪念短片集,名导云集献礼,3分钟看似短暂,却怀揣着每位导演对电影的崇敬和热爱,每部都以电影为载体,在电影里讲故事、追忆情怀,有幽默诙谐,也有细细的感动,有的是有趣的小故事,有的是导演的个人情怀,每部都是名导个人电影风格的浓缩,喜欢的蛮多。

8分钟前
  • Milkyway
  • 还行

很难的地想法,不错~就是看多了,很眼晕,我都快睡着了……

13分钟前
  • 知之
  • 力荐

无字幕版。基本就是乱看一气。3分钟命题作文很难拍不出答辩。直觉上最佳是达内与Polanski

16分钟前
  • 安静看看
  • 很差

北野武在放映室里一边扇着烟雾一边咳嗽,还是很喜庆的;黑暗里偷东西小偷的短片也很有趣;ANNA应该是一个长镜头的短片吧;“距戛纳8944公里”巴西人的电影很有趣建议数数他们敲了多少下;

18分钟前
  • oldniu
  • 推荐

张艺谋的短片让我深陷回忆,罗曼的短片让我发笑、达内兄弟的短片则是让我感动....其中不乏一些短片让我印象深刻,但是更多的却是让我毫无感觉,不觉得有好的地方。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真tmd糟糕命題作文,都雷同的idea啊⋯⋯看得無聊cry了,只有幾個的idea還好,看來短片就是考驗導演創意的時候!

25分钟前
  • 賽博詩人
  • 较差

以前看的。时间太短,拍不出玩意儿

28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还是最爱蔡蔡的

32分钟前
  • 只有屁股的人
  • 较差

放在电脑里三年多,在加班等下班的今天终于看上了。喜欢意外结局,比如《职业》和《色情电影》。事实证明,拍好3分钟是多不容易。20130202

37分钟前
  • rovin
  • 推荐

拉斯·冯·蒂尔、北野武、波兰斯基、柯南伯格、阿托姆·伊戈扬、奥利维拉几个人都比较像样,其他的...

42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中国第五代导演拍得都不怎么样,老掉牙的东西!是不是有台湾张震演的国民党军官走进电影院那个,好帅啊~~~~~~非洲还是巴西那个在电影院外面一直唱歌,着实没看懂

44分钟前
  • 爪哇岛喵喵
  • 还行

很好,相当好,我想打六星的

45分钟前
  • Freshcream
  • 力荐

看了一半,这是向过去的经典电影的致敬,实在对那些电影不了解,所以先放一放吧。。。。但是看见了熟悉的面孔还挺让我兴奋的!!

50分钟前
  • ...
  • 推荐

太有个性,不知道表现什么,看不出好来

53分钟前
  • joy
  • 较差

我承认我没看懂!!

55分钟前
  • athan
  • 较差

故作深沉?

59分钟前
  • 李富贵
  • 较差

黎明带来一片幽暗的和平,太阳因为悲伤,所以不愿露面,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故事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令人哀痛

1小时前
  • icecream dream
  • 还行

张艺谋和陈凯歌那俩最假模假式。

1小时前
  • Jeannels
  • 推荐

35个。只有几个比较值得看。

1小时前
  • Shueri
  • 较差

均分;蔡明亮最佳,坎皮恩、侯孝贤次之。

1小时前
  • 莱可鹅杰德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