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如果你问:树叶枯黄有什么作用?我会回答:让生病的土壤肥沃起来。
你问:冬天有何必要?
我会回答:为了长出新的叶子啊。
你问:树叶为何那般鲜绿。
我会回答:就是因为她有顽强的生命力。
你又问:夏天为何结束?
我会回答:为了树叶能够死去啊。
你最后问到:旁边的那个女孩哪去了?
我会回答:已经看不见了呦。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已在你心中。
从此,你的脚就是那个女孩的脚。
带着女孩的脚,我们一起奔跑,你的梦想,我的幸福。
可以,依然,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可以不忘记,不可以不放弃,为了爱。
白色,使你成了我16岁的合法新娘。
白色,吞噬了我完美的女孩。
却让我如此般地无助。
真的没有神了吗?
失去了你,然后得到了你,失去……得到……醒来,又发现泪流满面,嘴里喃喃:亚纪……亚纪……,我们一起去梦见蓝天,你的梦想。
我还在听着你的声音。
看着你的脸。
可是,你的嘴怎么了,不动了。
只是这么地,默默地看着我。
看着我,然后微笑。
我也在笑,只是忘了眼睛里充满汗水。
是在哪儿可以找到你?
印证我的记忆的去处。
怎么能忘呢?
有人依然在梦里等着天空,怎么能忘了呢?
我的诺言,你的梦想,我们的天空。
牵着你,又走了17年的记忆,这是幸福吗?
这是幸福。
17年后,我与你一起重生。
告诉过去的你?
告诉未来的你?
不,是现在的。
你问:树叶枯黄有何作用?
我会回答:让生病的土壤肥沃起来。
“我的病好了。
我的春天。
你能不再是冬天吗?
”
一直记得,你在雨中诵读悼词的背影。
就这么静静看着你,忽然就在心里升起了无限的温柔。
那种欢喜,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从心底满溢开来。
原来,我是这样的喜欢着你,喜欢到手足无措,喜欢到不能接受没有你的世界。
一直记得,你在生日那天对我说的话。
在你所喜欢的事情中,你最喜欢的就是我。
你可曾知道那一刻的悸动,是每个曾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磨齿难忘的瞬间——世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我喜欢的人也深深的喜欢着我。
一直记得,第一次亲吻你的那个清晨。
漫山遍野的绣球花环绕在我们周围,再美的风景也比不上你娇羞的脸颊。
多想把这一刻一直延续下去,让今天胜于昨天,明天胜于今天;即使有争吵、即使有误会,也请让我们相爱下去——像绣球花每年都在这盛开一样的相爱下去。
一直记得,和你一起将爷爷和心上人的骨灰撒向天空。
是你用你的怀抱慰藉了我,原来失去至亲的人是这样痛苦。
但是为什么你违背了那天的誓言,在我遇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听到了世界上最美妙的心跳声之后,却永远的失去了这份幸福。
一直记得,和你在无人岛上度过的美好时光。
阳光下你的笑容是那样的美好,当海风掠过你的发梢时,突然想着即使从此被遗忘在这里也心甘情愿。
两个人一起在萤火虫下度过的夜晚,一起留给未来的话。
当我们终于开始领悟到幸福的真谛时,你却在即将牵手的那一刻,随风陨落了。
无论你是阅读小说,还是观看电影或电视,每一个喜欢《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人都会在内心生出这样的感觉。
幸福和痛苦,就像潮水的两面,来的时候越是磅礴,走的时分也越汹涌。
喜欢小说的郁结萧瑟,喜欢电影的顿挫幽怨,而最难忘的还是电视里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
爱情,是一场可遇而不可求的期盼。
所以,会沉浸在这样的作品里无法自拔。
八十年代本身就是值得怀念的,在那个美丽的海边小镇,人们的内心鲜有欲望。
没有束缚,没有诘难,两小无猜的初恋是这样的惹人心动。
真挚的告白,青涩的甜蜜,每个小插曲都能勾起心底深处的悸动。
这样明朗而善良的女孩,不管是她的笑靥还是眼泪,都是心里所喜欢的。
不是没有分辨,只是这一切都接受的心甘情愿。
越是心疼,就越想为她做的更好。
倾心付出、不计回报,所有的甘苦都是一种幸福。
想到彼此,会有哭泣的冲动,觉得世间的一切是这样的美好。
然而越是美好的事物,在失去的时候往往越令人神伤。
心爱的人即将永别,相互分享的未来、一起描绘的梦想都变得遥不可及。
那种不甘与挣扎,那种悲伤与不舍,是何等的无奈。
想把一切都给你的我,却再也给不了你什么了。
但是因为深深的爱着,所以即便什么也给不了,能在一起就好。
因为,能在一起是我们仅存的慰藉。
而爱的越深,就越怕失去;即使那么相爱,也会有怀疑和不自信的时候。
在最无助的时候,亚纪会想到让朔离开,除了不愿拖累,更包含了一份爱的尊严,因为她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
所以当看到朔强忍着泪水,向亚纪说出请你让我幸福的这一刻,不止是亚纪,所有观看者的内心都被深深地触动了。
在现实世界里,再相爱也会害怕受伤,害怕付出没有回报。
而这是多么纯净的爱情啊,如果亚纪能够展开笑颜,我愿意一辈子都不欢笑;如果亚纪想要哭泣,我愿意一辈子都忍住哭泣;如果有人要我替她死,我会很乐意地替她牺牲。
即使你已经背负死亡,即使你自认已经一无所有,你的爱却仍是我唯一的幸福。
从开始时的笨拙和依赖,到患难时的包容和温柔。
一路走来,其实朔的成长更为不易。
因为亚纪的痛苦还有人能与她一起分担,而他的伤痛却是无人安慰的。
在施与受之间,他不但要忍住悲伤,还要尽力的来照顾亚纪。
所以,当看到亚纪披上婚纱和大家一起来到照相馆的时候,朔的泪水终于止不住的决堤而出了。
我想要的幸福只是这么简单,但是我终将失去这一切。
无论是毅然决然的放手,还是奋不顾身的走向尽头,都是需要勇气的。
在最后的时刻,看到朔在亚纪房间里遥望未来的时候,那种凄凉无助的感觉是如此的伤楚。
即使最后的努力是那么的徒劳,但是看着两个人在雨夜的机场奋力的前行时,仍会觉得能够相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辛苦也好、无奈也罢,只要努力过了、争取过了,也就能含笑放下了。
但是当你离开的时候,独自一人的我又将如何度过呢。
没能看着她闭上眼睛,也没能在葬礼上为她送别,这些遗憾和痛楚,和失去本身相比是不足一晒的。
如果你失去了无法失去的人,逃避也许是最好的镇痛剂。
昨天的微笑依然温暖着我的梦,而现实的世界里却已经没有了亚纪的存在。
天空越湛蓝,心痛就越深邃;世界越灰暗,亚纪的离开就越显悄怆。
在世界中心,只有爱人的骨灰沉淀在手中;四周的景致是这样的美好,但是我却要在这里和亚纪诀别。
我无法放开不得不握紧的手,更无法抑制住对亚纪的呼唤。
那种硬生生的将骨与筋撕裂的疼痛,夹杂在我的声嘶力竭里。
为什么失去心爱的人,会这样痛苦呢。
每个清晨,他都会带着泪从梦中醒来。
哭泣,并不是因为伤心,当一个人从17年前的旧梦回到17年后的现实时,需要借助泪水来跨越一道非跨越不可的鸿沟。
他对每一个人微笑,越是疏离就越显温柔,越是萧索就越觉温暖;但是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
如果说失去意味着某种获得的话,那么他获得的是始终如一的梦还是已成习惯的泪水。
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是无法明白的。
所有曾感受过痛苦的人都会明白,只有时间是治愈伤痛的唯一方法。
终于,朔带着亚纪的骨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我不知道,当他又回到这片魂牵梦萦的地方,看着那些一如往昔的风景时,心里究竟是酸楚还是怀念。
每一寸土地上都承载着两个人的足迹,每一丝空气里都记录着彼此间的欢笑。
但是,不管多么念念不忘,这些记忆终究只会出现在梦里了。
往事一幕幕的在心头掠过,那些曾经历过的痛苦,那些不敢再触及的记忆,还是要靠自己去一点一点的释放。
这是多么无奈而又陌生的一刻,我终于意识到,在梦里每一天都能见到的亚纪,离开自己竟已有十七个年头了。
原来,我一直没有好好送过你;原来,我一直没有勇气确认你的离去。
许多年来,我一直带着你的骨灰,逃避着世界和所有关心我的人。
这一次,朔终于鼓起勇气来祭拜心爱的人了。
当看到照片上亚纪永远定格在十七岁的笑脸时,不知道朔的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慨;更不知道,当朔打开亚纪的天空之歌时,心里又会有着怎样的翻涌。
这迟到了十七年的遗言,仿佛是亚纪从天国的来信……致活下去的你。
这一次,不再是梦里的相逢了,我终于听到了你没有对我说完的话:隔壁的那个女孩,你已经看不见她了。
因为,她就在你的心中,你的脚就是她的脚。
原来你,知道我失去你会有多么痛苦;原来你,一直在用你的生命之歌安慰着我。
朔旋开了尘封已久的瓶塞,他已经明白他和亚纪从来没有分开过,他更懂得了如何让亚纪从新飞舞上天空。
从此之后,他会再次奔跑,用他不断奔跑的脚印来告诉亚纪:只要你曾真挚的爱过,只要你全心全意的付出过,你就能懂得如何去珍惜爱人的怀抱。
因为你的爱,就是我世界的中心——我会一直奔跑下去,会一直记得你最后的那句加油,因为我会用我俩的脚步来铭记你对我的陪伴。
一直到生命的终点,再次微笑着与你相见。
虽然被安利过很多次,但是我一向对所谓的“纯爱”嗤之以鼻,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在褪去纯真的年纪激素萌动的时节突然精虫上脑了,加上白血病和车祸的狗血桥段,算哪门子的“纯”,哪门子的“爱”。
终于,在天国与地狱中毒期看了男女主男二三人分别都参演过的题材,电影版乏善可陈,但剧版是真的把我深深地感动到了,哭的稀里哗啦的,还跑去看了原著。
看完想着沐浴焚香对书影剧三者的异同写个剧评,结果又莫名其妙的鸽到了现在(可能就跟心理学上讲的启动阈值设的太高就,动不了了呗),趁着感动还在,写写自己的感触吧~影版有一点可取的地方,就是跳出了“纯爱”的感动,指出这种“纯爱”之所以让人魂牵梦绕,是因为它的遗憾。
如果“纯爱”变成婚姻,变成柴米油盐,可能就魅力不再了吧。
并且这些感慨借由主角双生一体的爷爷指出,这种抽离的感想,在纯爱题材里面比较难能可贵。
原著最主要的内核也是这个。
但这种精神内核完全撑不起一部好作品,多少会显得男主和男主爷爷有点渣,初恋失去的只是生命,但您怀念的可是纯洁美好的爱情和青春期的兽欲萌动啊,跟身边人过的那几十年养育的几个儿孙相比,还是初恋更可贵啊~让人感慨这都什么玩意儿啊。。。
剧版则不同,与其说在拘泥于讲小情小爱,不如说在探索人生在世生与死的大命题。
因为剧版充足的时长,也将亲情友情师生情娓娓道来,更补充了与初恋不同的身边人之间相互扶助的另一种爱情。
而亚纪,也通过影剧不一样的安排,从单薄的初恋上升到另外一种更宏大的符号。
首先是剧版安排男主单身了十多年,这个桥段后世的纯爱剧给用烂了,但在这部剧里,这个桥段体现的并不仅仅只是男主苍白的“看我有多爱你”的自我感动,而是与女主亚纪的生命共生,与女主的死亡共生,与自己也会终将一日走向的死亡共生。
由于对女主“活着”的执念,17岁的男主没有办法在当时与死亡的女主告别,无法面对自己也终有一日归为虚无的命运。
这种无能为力的表象是男主在后面的岁月都无法恋爱,实质是男主无法真实的活着。
剧版对亚纪骨灰的处理也是另一个非常精妙的设计。
我记得亚纪的骨灰原著里面是在男主修学旅行之后完全被撒到了“世界中心”乌鲁鲁,用浮夸的行为遥远的异国去撑起名为“浪漫”的空架子,好像雄鸟求偶一般的炫耀行为。
剧版则因为男主的无法告别和“任性”保留了一部分骨灰,这部分骨灰则在男主救身边人的时候莫名其妙的丢了。
这个桥段设计的很巧妙,是男主与女主真正的告别,是男主与死亡和解的重要道具,自此男主开始真正的学会活着。
骨灰的丢失伴随着舍身救人,男主的生命开始发自内心的真正去关心另外一个生命。
俗气点说,骨灰的消失我认为象征了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别人能够更好的活着。
男主对死亡的执念随着骨灰的消失而结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也变得完满。
另外剧版与影版不同的一点是剧版的亚纪在小岛昏倒之前一直对自己的病情是不知情的,而影版的亚纪则是一直都知道自己的白血病,在明知的基础上还任性的登岛游玩。
这一点看似闲笔,却非常关键。
我觉得这决定了“生命”和“爱情”两个命题谁是谁的陪衬的问题。
我的取向是“生命”是比“爱情”更宏大的命题,因此我更喜欢剧版的处理。
剧版里,在亚纪登岛晕倒之前不遗余力的在渲染亚纪青春生命的极致绚烂,美貌、学习好、性格好、体育比赛上的争强好胜、对性的朦胧的探索,这些都是亚纪美好生命力的体现。
而在岛上游玩昏倒之后急转直下,亚纪这朵刚刚开放的花苞面临了病魔的雨打风摧,身体状况恶化,亚纪的情绪也从不知所措到愤怒再到消沉。
男主也在亚纪病势渐笃的过程中,从普通的青春期萌动,到为了实现女主的遗愿而奔走,最终升华到生命历程上的纠缠。
最旺盛美好的生命,与猝不及防的死亡相伴相生,前后对比,让亚纪上升成为一种终将逝去的生命的符号,残酷中让人得到美学上的体验。
影版则有点“死了都要爱”的感觉,有点反正都要死了还不如抛开一切纵情的享乐,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表达。
真正的爱情是对除自己以外的另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兴趣。
因为生命是有涯的,才要去抓住每一个美好,去真诚的对待有涯的自己和有涯的每一个他人。
我们用有涯对抗无涯,用一瞬丈量无穷,可能就是这个剧给我的最大感触了吧。
说是这么说,但日子过的还是间歇性鸡血,长时间行尸走肉的(ノಥ益ಥ)。。。
我在这里.北回归线以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的春天温润潮湿,有小小的短暂雨季.夏天阳光炽烈,没完没了.永远,都遇不到下雪的圣诞节.而我就在这里,流浪般的经历青春.一个人的时候,发呆,微笑抑或哭泣.不想被人察觉,好似也没人在意.于是,学会隐忍.但始终都不能坚强.春天的第一个雨季来临,潮湿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侵袭.每天早上去上课,都看到教学楼湿漉漉的地板和墙壁.大雨总是无预期的到来,而我,总是忘记带伞.又或者,我是刻意忘记,只为了,感受雨的呼吸.喜欢淋雨的任性小孩.朔和亚纪一定也是吧,相爱的任性小孩.从一场突来的大雨里衍生出令人动容的爱情.一切,就象辛波丝卡说的那样:They're both convinced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Love at first sight!如果说爱是如此笃定的东西,那么分离是否也是注定呢?当亚纪倒在朔的怀里,我们都听见了死神清晰的呼唤.他每天都为她拍下天空的形状.晴朗的,阴霾的,夹带了云朵和阳光的天空.在朔的世界里,亚纪就是天空.为了看世界上最蓝的天空,他们任性的逃离.而最终,亚纪还是以无法追赶的速度离开.朔就在没有了亚纪的世界里孤独生活,十七年.他用了整整十七年的时间,最后终于释怀.当故事的最后,朔捧着亚纪的骨灰奔跑,我们长久酝酿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以无法追赶的速度离开的亚纪,我已经抓不住了,只要还活着,你跟我就只会越来越远吧.但我不会停止奔跑,因为继续奔跑的我们留下的足迹,是有你的证明.THE END开始明白生命其实应该用一种淡然的态度处之,不管是爱情,分离甚至死亡.因为我们都在努力的奔跑,每一个脚印都是存在的证明.有阳光的午后,感动到哭泣.然后,开始真心的微笑.告诉自己,以后要象向日葵一样,简单生活,充满希望.用飞鸟的羽翼,努力奔跑,飞翔.相信,我可以.
我一个男的平时泪点巨高,接近“冷血动物”,看完也没忍住眼泪……想起来小学同桌,关系非常要好,也是得了白血病,妹子治疗期间带着帽子坚持上课,在医院的时候就坐在病床上看书或是叠纸鹤,心态特别乐观,父母也很善良,为了救她又生了个孩子。
结果最后还是去世了……现在想想真是太可怜了,凭什么上天待她如此不公。
如果没有得这该死的病,她现在应该和我一样在大学享受这金子般宝贵的青春年华吧。
可是这一切都在以她活着为前提的条件下变得黯然失色。
我们本该共同度过一段更加长久的印象深刻的校园时光,可现在,她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有一堆杂乱无章的谈话片段和模糊的微笑。
那时候太小,不懂得死亡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看完这部剧,转头回去看看,翻出她写给我的信件,她送我的小礼物,发现它们太沉重了。
即使我们不是恋人,十年后再看到这些还是会感到遗憾与难过。
我能做的也只有呵护这份珍贵的记忆,继续前行。
PS:说回这部剧,因为之前看过小说,所以还算了解一点剧情,拍出来的感觉和原作有些不一样,当然二者都很出色。
熊猫演的真心好,他的气质太适合演高中生了,又青涩又萌萌的感觉。
遥酱那时候也好清纯,马尾给人的印象太深刻,太美。
让人不禁感慨青春,太过美好。
本着小遥和山田去看的,看完后僵僵地定在那里,眼泪止不住地滑落,有种失爱的痛,完全地融入在他们的世界。
朔太可怜了,重赴着爷爷的命运,就像是一个轮回,但不幸的是亚纪还是离开了人世,生活总是这样差强人意,在朔遇上天使般的亚纪时,上天又匆匆地将亚纪召回,在没有亚纪的日子,朔的未来只剩一片空荡的黑白夕阳。
朔就在经历过这短暂天堂后的无味的世界里孤寂下去,在没有亚纪的世界中心呼唤着没有回声的爱,这让我想一句话,若我没去过天堂,或许我还能忍受地狱。
不愧是日剧的经典作品,的确是部很棒的剧集,同时这也是部让我感觉很压抑的片子,甚至有种压抑到窒息的感觉。
很多爱情悲剧让人感动流泪之后情绪也就得到释放了,可是该剧完全不同,看完已经一周了,可是当剧中画面出现在脑海时,依然有欲哭无泪的感觉,就像朔太郎无法接受爷爷已经离开的那种心境。
整个故事是在讲述那段被迫中止的初恋,以及男主角在多年后慢慢尝试走出那段心理阴影迎接新生活,可是导演的处理方式却随着剧情的推进让人越来越深陷17年前的悲剧。
该片每一集都有感人催泪的桥段,即使是在描述两人最美好的那段日子,可是画面突然一转,中年大叔出现了,一脸的茫然不知人生的前进方向,各种行为都像是在做最后的告别,不断重复亚纪已经离去,让人心情始终是灰蒙蒙的。
虽然最后朔太郎放下了,可能因为镜头太少,至少我是越来越放不下。
其实这样结束的初恋才也许是最纯净最美好的,没有了成人之后的诸多顾虑,朔太郎才可能做出那些幼稚但百分百真心的行动,如果有着理性的思维是绝不可能就这样带着结婚登记证书来签名,更无法想象带着如此虚弱的亚纪前往世界中心,只有想到就马上去做,没有更多考虑的少年才会无此无畏。
如果他们二人真的后来慢慢长大,之间的巨大差距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远,像《花水木》这样分离再重新相会的桥段更多只存在于想象中。
其实今天刚看完该剧当年的电影版,当“信使”小女孩出现,亚纪弹奏钢琴时惊觉原来自己是看过电影的,可是早已忘却。
相同的故事最后呈现出的感觉竟然会大相径庭,看完电影甚至都没有想流泪的感觉。
可能是电影更注重朔太郎在回忆起过往后,在逐渐树立今后生活下去的决心,向上的意思更加明显的关系吧。
遗忘是人的天性,只有忘却才能有着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17年后的朔太郎其实自己也分不清,那瓶骨灰究竟是无法放下而随身陪伴还是为了防止忘记时刻提醒自己。
人什么时候才会死?
是被人遗忘的时候!
——尾田荣一郎。
我们爱的人其实并不在天堂,而是住在自己的心中,每天都陪伴着你。
最近倒是看了不少日剧,脑子里面都是日语,O(∩_∩)O哈哈说重点,这部电视剧盛名在外,也赚了我好多眼泪,虽然第十集的时候觉得很狗血,有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感觉,但是却也不否认这是一部好片子。
演员演技到位,不论是女主的开朗率真,还是男主的憨厚可爱;不得不提的是,超喜欢这部日剧的拍摄,真的好美爱情是用来期待的,显示说电影和电视都是虚假的,但不妨碍它给我们一个做梦的空间,至少可以让我想哭的时候哭出来,似乎某种悲伤的情绪能够宣泄出来总归是好的,人也舒畅不少。
暑假的时候聚集了很多纯爱的日剧日影,一两天看一部,多是高中生。
觉得,暑假,失恋,呵呵,真正意义上的失恋,友人的离散变化,老妈的不能治的病,似乎,所有不顺也都融化在那些纯纯的爱里;那些爱,其实小学的时候就有了。
好似,那些近十年来累积的喜欢也都沉淀在那些剧里面了。
她们笑,我笑,他们哭,我亦笑。
暑假结束的时候,似乎不再有感情可言,虽然跟着已有女友的他出去过过两夜,甚至时隔很多年“为了他”又逃了一次课。
除了绝望,格格不入,还被明显地排斥。
一个被很多人视为乐观的人撕心裂肺地笑,一个人绝望,深夜被眼泪噎醒,脑海里全是死的场景。
寒假前几日,他说“我觉得我们的友谊绝不少于爱情”。
似乎是恍然大悟,似乎是承认了事实,似乎是暗暗地故意曲解成另一层意思。
总之,突然变得很满足,似乎第一次重新真的有想笑的冲动,却因为喉头实在没什么水分。。。
O(∩_∩)O回到家,那个一进大学就有的落差,那个实在很难面对的现实,还有承认了的那个永远回不来的现实,还有他那些动人动心的话语,每晚都会流一些些眼泪,然后类似无奈类似满足地睡着,我想说眼泪其实真的很温暖。
似乎,多久的坚强,换来这样一个人的温暖的释放。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因害怕广电总局那政策可能引起的资源危机,从室友那里考来的剧;暑假也一直想看的电影版,但是无端的一直没下到。
说实话不是很喜欢绫濑遥,不是不漂亮,《萤之光》也因为总觉得哪里不对没看下去。
亚纪,只是因为她快死了,只是因为他唤着朔的名是那么动人,只是因为,那时候,他也那么喜欢我的吧?
我也是会因为口疮拒绝接吻的吧?
她过分苍白的脸,让我想到我虚弱的老妈,如若她不曾那么坚强,只要我像她一样就够了吧?
为何我未曾像她一样给当时的他一个温柔的“早上好”呢?
最后会分别得吧,故意的也好,意外也罢,没有人能坚持一个人孤独下去的吧?
亦不会有爱人之人希望爱的人孤独一生的吧。
所以,随缘吧。
不要刻意忘记,也不要死死记住。
我亦不会刻意离开你,回避事到如今还爱你这个事实。
纯粹是喜欢这个故事,就这样一集一集的看了下来。
看剧的初衷是为了山田孝之绫濑遥,太爱这对组合,于是在某个回顾完白夜行结局后的一天晚上打开了它。
剧情其实放在今天来讲略俗套,略煽情,看了简介就知道开头结尾的那种,但就是有一种魔力渐渐的吸引着我。
绝症题材在泡菜剧里真的已经看烂了,起先几部看着觉得是好剧,凄美,看多了就成了狗血做作。
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诉说的一切是以爱情为主题,但是剧里并不是大肆渲染,更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种情感,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朋友心心念念的互帮互助,恋人之间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人在世上的最后时间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早知要粉身碎骨,何不放纵了却心愿。
你还记得年少时你爱过的那个她/他吗?
开篇阴雨连绵,男主角颓废的倒在了马路上,大雨不停地下,男主的心理独白:亚纪,你已经离开我17年了。
不知为何,当我听到17年时心里颇有些震动,人生能有多少个17年,当一个人要把另一个人放在心里17年,那要多深的刻骨铭心。
我知道电视剧肯定不现实,只是惊叹于这份爱的美好。
谁让自己原本生活平静的像一潭死水,剧里男女主经历的一切我不可能感受的到,也不可能去选择这样的人生,戏剧毕竟是戏剧。
很喜欢剧的双线模式,一面是男主成年时,一面是少年时。
一面是自己现在的颓废状态,另一面是年少时意气风发的自己。
每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后必定掩埋着深不可测的苦楚。
我慢慢看着他们从欢笑变成悲伤,从喜悦变成哀悼,看到最后发现自己也被感伤的一塌糊涂。
一盒盒磁带,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一个女孩简单的心事,一份爱情的纯粹美好。
可能它们会被遗忘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但当你有一天无意中发现,回忆会像潮水袭来压的你喘不过气。
一个人死了就是死了,只会化成一把灰,什么也带不走,但那些留下来的磁带,照片,便是你曾经活在这世上最好的印记。
就如男主一直小心翼翼保留的骨灰瓶,在为了拯救险些被车撞的小孩,在地上摔的粉碎,其实瓶子碎了,就表明,男主终于从被束缚的人生中解放出来了,他开始放下过去,走向新的自己。
一直很喜欢剧的怀旧风,Ed里的夕阳,电线杆,楼房,花海,映衬男主女主,这一点上跟白夜行上尤其相像,大概是一个制作班底吧。
最巧合的是结尾用的都是柴姐的歌,真是好听爆了。
剧里的感情刻画的很细腻,男女主之间的感情线循序渐进,恋人间最初的约会,当女主得病后男主与她隔帘相望接吻,两人间无望而又想相守的婚礼,带恋人去完成最后的心愿,在世界的中心抛洒掉恋人的骨灰。
一件一件,显得简单明了,丝毫不拖泥带水,电影版明显因为时间关系,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基础刻画的太薄弱,(还有森山未来长相太硬伤),完全没有电视剧来的精彩。
电视剧在刻画内心戏和感情线实在太赞。
对于演员绫濑遥,她是第一个由作品吸引我而让我产生好感的女优,仁医,干物女,白夜行,再加上这一部,足够让我觉得她是个不错的演员,倒不是演技有多强,重在很有诚意,作品质量高。
山田孝之只叹可惜,他最好的黄金年代永远的留在了那几年,演员的人生际遇谁又预测的到,只是苦笑罢了。
不过这俩合作的两部剧,足够在我心里留下好印象了。
这部剧推荐给任何一位喜好爱情剧或感情线的人观看,04年的片子能够拍摄如此细腻,让人动容实乃精品。
谁还记得少年时。
假如我快离开这个世界,在我停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秒,我一定会记得,那天阴雨连绵,我在雨中诵读稿件,那个为我撑伞的少年。
又湿了好多纸巾。。。
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在哭,倒不是因为伤心,而是从梦中重返现实中时,不得不面对真实生活的无奈。用磁带传递的情感,靠回忆生存到现在。而无论过去多久,都还是渴望寻找记忆的影子。其实我也有很多磁带,那是青涩的我关于AYU的回忆,一个只通过声音便可获得力量的时代。
在乌鲁鲁 被稱為神圣之地的地方 是她眼中世界的中心 而他們就是這樣貼近彼此^^..。最後的最後 他還是要堅定地一人活下去。
2004年,当时的水准来说可能不错,放到现在来看,过于矫情,纯爱小说这种东西太脱离现实就没那么美了,山田孝之真不是一般的磕碜……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作为同类题材,还是比不上一升的眼泪。不过,如果亚也和遥斗能像亚纪和朔那么轰轰烈烈就好了= =|||
没看头,真没看头..
也许是好看的 但没看下去 白搭
让我哭死的电视剧……
刻画爸爸妈妈的形象比男主的更出色,我觉得不如电影版,
细细品味而是自然地就会忘记青春
很少看日剧,但这部评分还比较高,经典爱情故事
第一次看电视看到泪崩
太煽情太矫情就很假。假得离谱就不好看了。现在不喜欢做做片.不真实,十六七岁就那么多乱七八糟。
真的也就还行吧。诚然演员们都不错,但是,这种演员哭得淅沥哗啦,观众也被带得哭的淅沥哗啦的模式我真的早就免疫了。电视剧里加了不少其他的感情元素我也觉得不错,但是,也就这样吧,没什么太多特内涵的东西。当然,电视剧嘛,我不指望多么深刻,拍成这样的确可以了,虽然我实在没法感到太多的震撼。
有点俗套,但还是被感动到了。
结局还是很治愈的
虽然不喜欢凄美爱情故事,但是这部真的特别感人。喜欢绫濑遥是从莹之光开始,翻回头看19岁的她更可爱了
残痛青春实在是太洗眼太洗污,飙泪好多次,看得人感觉自己这个暑假猎奇过的所有辣眼辣鸡都能被清光。1987的夏天、白衣、录音带、绣球花、骨灰瓶。叫人摆正恋爱观的清秽之作,那无处安放,熊熊燃烧的纯爱魂...好多经典桥段啊,熊猫:“能把你的女儿嫁给我吗?”岳父:“快去上学!”。
神作,没有之一
第一部打动我的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