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关锦鹏选郑秀文的初衷是看中她的平常气,郑有她的好:小人物、干净、清秀,独独缺了最重要的一个:上海女人的底气,那种身着普通衣服也能支撑起一份贵气的骄傲,那种退到鸽子笼也能从容不迫的锐气。
这种底气来源于她们对自己的自信,对城市的自信,靠着它,她们才能继续汲汲追求自己的美好未来,即使最后的结果是输,也不怕。
但是这一点,郑秀文却没有。
自始至终,她都显得异常虚,心是虚的,神态也是虚的,对剧中人的反应也是。
这种“郑氏虚症”,我们在之前的港片里看过,迷迷糊糊的小白领正是因此才多了一份可爱,但我们的王琦瑶,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她如果真的这样虚,怎敢与李主任在一起,怎会放纵自己与康明逊的感情,怎会在中年时又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黄昏恋?
我们在片子里处处看到王的绝望,起码在书里,那是争取过后不得不面对的绝望,但是现在,似乎只是一个昏了头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糊涂。
我们理解不了她的痛苦,也理解不了王琦瑶为什么是现在的王琦瑶。
另外,在很多地方,关锦鹏都像一个抖抖豁豁的学生一样有着莫名其妙的失误,觉得香港导演集体发昏,似乎一夜之间都找不着北了。
前段时间抽空看了《长》,说实话从得知影片开拍到上映不曾期待过,不是我要抗拒港片,而是港片在近几年来的下滑走势很难再有说服力。
难得一年能看到一、两部出彩的已经是万幸了。
投资4000万,全国票房仅500万人民币的成绩叫人大跌眼镜。
《长》的惨败是早就预见的,看完电影便更加确信了。
书和电影是两种不用的艺术形态,书的描写更生动和精准,而电影有时只是直观地陈述情节。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享受书中随着情节跌宕的心情。
郑秀文的身上寻不到王琦瑶的蛛丝马迹,她回眸一笑却有着更喜剧的效果。
她穿旗袍的样子少了丰姿绰约的气质。
王安忆笔下那个上海传奇女子的影子到哪儿去了?
后悔看《长》。
原来印象中的美丽女子和老上海往事的画卷被撕得支离破碎,尽管残剩的零角还散发余味,那弄堂里闺秀们的情事再也寻不回了。
《长恨歌》是个悲剧,拍砸了片子也是个悲剧。。。
在深秋的夜色里同时接受两个悲剧,未免太残酷。
电影远远不如原著好看,郑秀文的角色与记忆中王璐瑶的原形相差甚远,虽然也看过不少她的电影,其间也不乏好的作品,如孤男寡女 瘦身男女 嫁个有钱人 现代钟无艳.....但这次的出演,实在有些失败,她的气质与骤然望去的风情跟旧上海的王璐瑶没有任何交集的地方,加之生涩费力的普通话,整部影片很难让人进入状态,如果你喜欢王安忆,建议你可以读小说.
《长恨歌》——在“她者”的城市里看不见自己的月亮 “在自己的城市里看不见自己的城市,在错误的年代里总遇上自以为对的人。
”——影片《长恨歌》撩开帘子就是如此张爱玲拥趸气息的谶语,于是关锦鹏这次自主命题的作文,刻意中蛊似的地写走了样,写岔了气。
《改变1995》曾唱道:“张爱玲在秋天渡过了她最后一夜”,就在那一年,小说《长恨歌》横空出世,整整十年之后的这个秋天,关锦鹏经营雕琢亮一出自家的《长恨歌》,千思万量终将“意难平”的情愫悬挂到银幕上方,按捺不住还是在影片后段用字幕昭告看客——遥祭那多少个十年前的月色。
然而,《长恨歌》虽不是王安忆最好的小说,却是介入大众文化视野最深的一本;《长恨歌》是关锦鹏寓意最劲的电影,却是最“拆烂污”的一部。
其实,这从《长恨歌》奔赴威尼斯电影节前审查遭遇的小波折里就已经征兆毕现了,当时听说瓶颈来自文革时期的戏份,我的心就猛一沉,阿关仍执着后殖民时期香港的文艺风潮,好端端的“上海风花雪月”题材却硬来“讲政治”,果不其然坏了事。
就我个人的解读,《长恨歌》可以视为关锦鹏 “上海三部曲” 的收官之作——其他两部是《阮玲玉》与《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也是他导演生涯的一个阶段总结。
电影的引子与小说故事的起始一致,女主人公王琦瑶受同学蒋丽莉邀请同游一个电影片厂,一台摄影机透过窗玻璃与两个女子之间形成一个微妙的相互窥看效果,恍惚让人忆起《阮玲玉》的后现代质感——可惜只是错觉。
这个简洁利落的开场之后,整个电影就完全沦陷于一种自说自话的境地。
小说《长恨歌》是王安忆于上海/女性书写传统下的世纪末独白,而身处作为上海“她者”的香港的关锦鹏,经历了九七回归的认同纠缠后,或许太希望布道自己“失城”的满胸感伤了,将原著处心积虑地动了手术。
最大的更动在于,将小说里王琦瑶生命中的一个男人程先生提升为影片的旁观叙事者,没有让他在文革中自杀死去,而是贯彻终场,最后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离世于香港——为上海和香港的“双城记”做了最苍白的注脚。
于是这样一来,小说全景呈现的一个女子与一个城市关系就平白隔出了一重视点,观众不得不通过程先生的观看和解说再进行观看,硬生生要穿越他絮叨干瘪的“夫子自道”——多余。
而更多余的是,小说中仅有一节的文革部分被毫无必要地添枝加叶拖沓放大,给自己增加了审查上的麻烦,而这种刻意的添加毫无章法,还破坏了影片勉强说得过去的前半段节奏。
加法失当,减法亦莫名,电影竟将小说中与王琦瑶冶游忘年情的老克腊与杀死她的凶手长脚生凑成一个人,黄觉堪称近期内地影视圈层最具牛郎相的男性花瓶,他的模特身段不过衬托出同床共枕的郑秀文面容浮肿得触目惊心。
当然,电影与小说可以是两种独立的文本样式,撇开《长恨歌》原著不谈,单就影片本身而言,由于倾泄的诉求过于强烈,造成气息不畅,人物的语言也直白到痕迹遍布,本欲作断肠句却引发嘻笑声,由于琼瑶型台词密布,有一处吴彦祖与郑秀文黯然销魂时分,某观众手机竟响起光良的《童话》铃声,另一观众大声说道:“好行为艺术哦”,众人再也按捺不住,笑作一团。
而最可笑的就是女主演郑秀文,她在都市轻喜剧里自成一派掌门,功力也就不过尔尔,偏巧《长恨歌》最败笔的一个造型竟然撞落在她身上,开腔时女学生的童花头,让人疑惑到骨头,咋这样也能选成上海三小姐?
诠释如此烟视媚行的上海女子,郑秀文无论是收或放,都踩不到点,她一口粤语腔普通话硬着头皮演,观众硬着头皮看,特别是片中一处王琦瑶对程先生呼天抢地以及一处对女儿(黄奕饰演)发飙的戏,表现超越了常情的阈值,须知上海女人再到如何极致的境地,也是给自己留有一分余地的——这也是这个城市的安身立命之道。
郑秀文自然不是张曼玉,关锦鹏似乎也没给自己从某种表达的怪圈中跳脱出来的余地。
其实,关锦鹏并不擅长作一个言志派,他拿捏得当的应是风月宝鉴的因缘小品。
虽然曾经为许鞍华的《倾城之恋》担任过副导演,可是关锦鹏却没有老师驾驭大时代的掌控力——《千言万语》里棚区出身的贫家女也能大音希声,《长恨歌》拿堂堂的上海三小姐说事,却搞得辞不达意。
而正宗上海老克腊王家卫,艰辛幻化《2046》为一个针对“50年不变”的隐喻,同样掣肘于与上影集团的合作和内地电检,仍然维持了相当的曼妙身姿,《长恨歌》若然有恨,“此恨不关风与月”,是阿关自作孽地飞蛾扑火,将自己置身于漩涡之内,风月之外。
上海与香港之间互为“她者”的“双城记”象征性勾连,在世纪之交的“怀旧电影”里透视出最熟悉的陌生感,关锦鹏或许想表达,上海死了,香港也死了;天长地久,此恨绵绵——可是,关卿底事?
在期望值不高的情况下还觉得不错。
如果不和王安忆的同名小说联系起来,把它当作另外一个故事的话,还是蛮好看的。
王安忆也说了,上海的每一个弄堂里都有一个王琦瑶,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另一个同名上海女子的人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导依旧是《胭脂扣》的那个浓浓怀旧情结,光影布景仍然无可挑剔。
王琦瑶靠在曾经和李主任百般缠绵的墙边失声痛哭,那墙做旧得极其自然,她哭的也极其生动。
只是郑秀文不应该把《孤男寡女》、《夏日嬷嬷茶》这类的都市爱情喜剧路数挪过来,或者她只是本色演员而已。
她用头撞墙哀悼李主任从她生命里离去,以及对着蒋丽莉大力点头充分显示出了,呃……套用周星驰的话,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控诉……她变成了与刘德华配戏的KINKI和与任贤齐搭档的SUMMER,完全不像那个苍白的上海女人了。
胡军吴彦祖梁家辉都很好,他们也是惯于和女人演戏的男人。
黄弈和郑希仪都是上海女孩,关导也算用心良苦,同时照顾了投资方英皇高层的面子。
苏岩也好,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恩怨纠缠的五人吃火锅,餐桌放在镜头偏右,背景是古老的画着亭台楼的阁照相馆布景,王琦瑶蒋丽莉和程先生跳起舞来的时候,康明逊被挤在镜头的一角,默默的点了一支烟,程的妻子慌乱地关窗户。
舞蹈着的三个人曾经发生了什么,旁人永远无法知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醒悟过来,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原著留下的印象太深,不禁要比较一下小说与电影中同名人物的不同命运了。
李主任、程仕路、蒋丽莉在书中均算不得好死:一个飞机失事一个文革跳楼,而另一个罹患癌症。
但是在关锦鹏宽容温情的眼中,一行字就了却残生。
程死于香港蒋故于台北,都不是他们的故乡,也不是生活最久的地方。
李主任更离奇,身份被扩充成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做的倒都是舞厅争女人之类的黑帮事),辗转到了巴西开牧场,一个4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悄悄活到了81年。
而那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南美国家恰好在相对于上海的地球背面。
康明逊的去向书中似乎没有交待,的确许多曾经熟识的人都如同断线风筝般接二连三地消失,其踪迹再不可寻,或者不愿去寻。
但是敬爱的看着港式团圆剧长大的关导亮出必杀技——又一行字,交待康卒于旧金山,又是一个远离上海的地方,也又不是他起先离开上海所去的香港。
没错,影视剧一般都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清二楚,和文字的信马由缰不同,特别是关这样稳准狠的导演,他戏中的一只茶杯一束灯光都严丝合缝决不取巧,那么对人物的处理也算是对观众的负责任。
与薇薇张永红她们不同,王琦瑶同时代的人都是被迫离开上海的,为躲避战争和回忆。
然而世界之大,却没一个地方像上海一样既妥帖又称心,是可着他们的心生长出来的一朵莲花。
于是他们不停的搬迁,流离失所最后客死异乡,而上海还在那里,黄浦江仍然在流。
王琦瑶从没想过离开,只是在旧巷里慢慢的生长老去。
她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又是不得不说的,一张口便是西皮慢板的似水流年。
她不过是一颗蓝色扣子,上海是那座红色房子。
拖到现在看完了《长恨歌》,我是看了王安忆的厚厚本小说在前。
太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总是差强人意。
我清楚的记得,作者单是描写上海风情画里的市井环境就整整用去了数十个页码,这样的绵密、细腻甚至琐碎,对电影而言,怕也实在为难了些。
看完一本书,也不止两个钟头。
可以想见,限于篇幅,电影,能够呈现的实在有限的紧。
所以,还是把电影独立的来看也罢。
Sammi因着这部电影,Sammi落力的演出,却招来不少负面的批评苛责,实在有些冤枉。
有些风情,不赖导演,更不赖Sammi, 只是本来就不存在了,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呢?
怀旧便怀旧,感伤便感伤,却是不能再回到从前。
80年代,或者还有些痕迹可寻,到现在,又是20多年过去了,真的没有了。
怎么可以靠着残缺的记忆,来拼凑完整的图景?
到底,你从来未曾到过,那时那地,你从来未曾明白,那一颦一笑中有着怎样的百转千回?
你看到的,只是肌肉牵动着神经,然而,不能够了解到有着怎样纤弱敏感的心理图谱?
便是如此,也仍不打紧,仍旧可以凭着一股热诚来做一部戏,对参与者而言,好像完成一个仪式,寄托着对于那个时代,或怀念、或祭奠、或追寻的心思。
于我,我能够得知,曾经有那样的时代,我未曾经历过,然而,真的很美。
他们精致、从容的活着、衰老,留下的背影也叫人难忘。
所谓历史,大抵都是这个意思,让我们在现世的哀愁里,尚能怀着一丝对于光亮的期盼,又或者是一种庆幸的雀跃。
平等的样子,有很多种,比如,放眼望去,满目的粗鄙。
然而,还是要感谢那个打破了知识罐子的先人,让琐碎的知识流落到人间,从此,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了知识,得了教化。
造型造型之丑,太失败了。
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大饼脸的王琦瑶当了上海小姐,那不是侮辱人民的审美观吗?
就算是颓废的程先生,也犯不上邋遢。
之一:关于长恨歌,吸引我的只是因为关锦鹏,因为怀念胭脂扣,怀念阮玲玉,惊艳于一个男性导演可以表达女性题材至如此细腻,所以向往长恨歌其次的原因也是因为Sammi,我的意念里她是个极其城市的动物,总是表达一些神经质,有些背运,有些孤寂,有些落寞,最终却会找到宿命中幸福所在的都市女子,我总觉得她的这些表达是不需要什么演技来评定,因为我坚持的认为这只是她的本色演出,她只是在表达自己而已的。
可是不管怎么样,我是喜欢她的,我也很想看看我喜欢的这个女子表现如何,是不是真的如她所愿在这部片里转型成功,成长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最后的原因,大概就只剩下网上评论叫嚣所言,关锦鹏用以造势的王安忆的原著之名了,这本书的原著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在开拍时曾经零星知道过内容是讲一个弄堂女孩的一生的题材,当时还很是期待了一番的,总觉得上海是个可以挖掘很多故事的地方,总是可以放的下很多很多文学青年的想象以及市井小民的世俗生活,这真的是个很奇特的地方,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奇特之地的不太和别人一样的女子的一生呢,我说过的,我对女性题材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的之二:开始,关说,城市的人看不到城市,我们总是在错的年代碰到自以为对的人我们一路走过,总是碰到当时自以为对的人,然后明白,然后分开,然后记忆,然后忘却,然后在老去的瞬间忽又想起她拿起舅妈遗留的一颗烟,对着镜子,说,再见,再见了,然后头也不会的去迎接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有一天忽然消失了,不见了,她伏在曾经拥吻的墙壁上,把公寓捐赠,她要开始学着忘记他那天,门忽然打开,她不会想到第二个男人就这么走了进来她说,我怕我留不住你,不曾想到真的预言了他们的未来她真的留不住他,到头来,相拥的缠绵只是换来一个从此没亲没故冷冷清清赶来的女儿她以为女儿总是可以相偎取暖的,却不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失去了长大的她她又开始了一个人,从她向清纯年代说再见时就开始纠缠的一个人的落寞她跳舞,开家庭舞会,只是不想公寓里冷冷清清没个人最终结束的开始还是源于她这排遣寂寞的消遣她遇到了足以做她儿子的男人,却不可遏制的沉沦她卑微的乞求他交几年的青春给他,答案却是他执拗的否定她流着泪说好,决定就这样的时候,大概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真的会毁在这个年轻人手里她看着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却从来不正视在她身边那个男人的隐忍,她不知道么,她当然知道,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又变成了一个人,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在隐忍中变老,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整天在暗房里回忆着她的过往,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沉默在她的沉沦中最后她说,你骂我,你现在骂我最后她死在那个年轻人手下的时候,半张着眼,与这个隐忍了她大半生的男人相对,却再也无言远远的传来好友当年的声音,同学里面我是不会最想着你的,你最没诚心诚意了,你的心里总有一个黑黑长长的洞,总像要填什么东西的她笑着说,你老了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那时候不知道,原来有些缺失,天生的,是填不满的之三:关用的手法我很喜欢有的电影是长镜头,把一个瞬间的事情拉长,表达充斥的急聚的复杂情感,有的却相反,仅用一些片断式的画面,表达大段大段时间的洗礼,如同此片。
很多人觉得很是跳跃唐突,不够联贯,我却觉得刚好合适,没有赘述,画面切的恰如其分尤其喜欢他对一些时代特征的细节处理,服务员近乎于扔似的上咖啡,好事邻居的打报告心理,他真是一个细节动物Sammi的表演是让人有些失望的,她真的不太适合表达上海女子的风情,她的形象真的和我意念里的上海女子差了很多,尤其是穿旗袍的样子。
至于演技,我想我只能讲表达自己和表达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应该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Sammi还是要多多研究的,毕竟不是所有情感的宣泄都是以直接代替含蓄的我想我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梁家辉了,其实刚开始我有些讨厌他的,可是他演起戏来吧,真的挺好的,似乎什么样的角色,都挺适合他的,看来真的只能解释为他比较会演了至于其他,胡军还是太正了,其他戏分不多也就无所了,但是我真的还是要很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忍不住要说一句,我真的很讨厌黄奕的我想原著也是很精彩的吧,我已经要去买来看的了。
看到网上有人气急败坏的说关这部电影毁了原著,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我觉得这大概也是言过其实的。
我想毁原著这种的词语大概除了应用于某些人拍的武侠连续剧应该没什么太多的应用场合的,所以还是慎用的比较好电影不是唯一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也不总是占优势的表现手法,所以关在这部电影里表达我还是挺喜欢的。
之四:好吧,看完这部片的三个月后我承认,这其实并不是让我很满意的一部片,尽管我那么喜欢关,也曾经欣赏过真性情的郑秀文说不满意,只是因为有爱过关以前的经典,并不代表附和网上的一片骂声,至今为止我始终坚定不移的觉得对于这样题材来讲,抽却众所周知的必然发展情节,一群片断表现一个命运不怎么平顺的女人的一生,虽然急促了些,却依旧算是大胆特别现在想来,我能想到的最大遗憾仍然是演员,毕竟不是每个演员心目中期待的或者我们观者所认知的他们的转型之作都是那么成功的或者这篇文字也会让人说我偏激,说我喜欢一个导演便开始良莠不分的喜欢他的东西,黑的要说成白的,坏的便也要说成成好的呵呵,我承认,我大概确实是或多或少有些这样的情结,况且本来我对所谓好片的定义确实有时便很狭隘,不会因着大众的口味来调剂自己的东西,只会把自己的喜恶当成好坏标准罢了如果,大家,可以容忍,一个女人对她所爱之人的卑微,那,可不可以,将就忍受一下小女子的这点点所谓偏激呢)
昨晚看了《长恨歌》。
以关锦鹏的电影修养以及精细,电影自然不会差,说到影像的精致,颜色的配搭,剧本的细腻,显然还是在一般电影之上。
电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仿宋体的片名,黑底,穿插全片的小楷,竖体,只字片语,交代一点情绪,以及背景,还有旧人卒去。
他让所有人都死在异乡,只有王琦瑶留守上海,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这种出字幕的方式,很沟口,很东方,候孝贤也用过。
我是喜欢的。
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也是喜欢的。
小说原本我不喜欢,我一向不喜欢一辈子的长度,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恨情仇的纠葛,还有大上海乱世佳人的调子,以及王安忆过分庞大的野心:王琦瑶就是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就是上海。
说实话,我觉得很恶。
关锦鹏的故事讲得浮光掠影,攫取片断。
画卷般的,人物众多,戏分寥寥。
重的戏都是感情戏,虚掉了时代,国家,重的是男女私情。
蜻蜓点水般。
间离。
郑秀文到底演的怎么样?
我想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为采访过她,更加好奇。
我采访的时候,意外言谈甚欢,还满喜欢她。
又因为听她说了许多电影的点滴,还是觉得想看的。
公平的说,郑秀文显然已经突破和提高了自己,但是距离一个好的女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
与胡军的激情戏,比如突然从背后抱上来,那种小感觉的拿捏,还是不错滴,但是大场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弱得很,她的表达,还是撕心裂肺,捶胸顿足那一种。
看得出,很卖力,很投入,很苦,很真,但是……不美了。
并且糟糕的是,她与所有人的对峙,争吵,出来的情绪都是同样一种,没有层次,没有分别。
而三四个年龄段,不同的岁月感,似乎也不是很精确。
对四个男人不同的感觉,一个女人的坚韧,狡猾,艰难,幸福与心酸,——她并没有表达出来。
造型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老妆比较牵强。
(确实胖了很多)相比,梁家辉实在演得好太多了。
他的那种潦倒,凋敝,那种温吞和疲倦,斯文,斯文没落后的斯文,以及守护这段感情所能体现出来的绅士气度——真是很高贵的。
胡军很不错,他有点匪气,有点柔情,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身的。
吴彦祖也不错,我很意外,他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可以哭,可以掉头,可以想承担但是无力承担那种无奈。
他骨子里有华贵的公子气,很好看那种。
黄觉就是年轻吧,躯体有力,显得肉欲,有些危险,好似一出场就是犯罪,注定了结局。
结尾不是很好,但是那两句话还是很出色:“一个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年轻人走向灿烂的明天。
”只有他对她的爱,能让我有点感触吧。
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看《阮玲玉》。
于是拿出来重看。
张曼玉被众人指摘,悍然漠然的一个回头,顿时,再次(不知多少次了),又征服了我。
而《阮玲玉》的影像色调偏黄,偏暖,《长恨歌》偏绿,偏冷,更细致雅洁,但是太新了,簇新。
音乐,我则完全没有印象。
不过白光的歌声响起时,我笃定的说:“白光!
”《阮玲玉》有三个层面,也有纪实和电影两种影像,感觉丰富,对照。
《长恨歌》比起来,到底是单薄了。
王安忆的《长恨歌》,书名就是故事最好的写照。
长,是悠长缱绻的感情和羁绊。
恨,是无法化解的遗憾。
歌,是对王琦瑶以及这座城市美丽如歌的过往的最好比喻。
这首歌从弄堂里开始吟唱,它的曲调里有做饭爆锅的滋滋声,有剪刀裁剪布料时,闷钝的喀嚓声,它的唱词里有弄堂里影影绰绰的流言,有邻家麻将桌上的叫牌声,还有旧上海电影厂里那声王琦瑶自认为最重要的那一声“开麦拉”。
电影《长恨歌》就是从这声“开麦拉”开始说起。
一、视角转变•程先生 小说里作者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如果真有讲述之口,那也只能寄托于上海弄堂上空盘旋的白鸽。
王安忆在小说开端就已经先描述了弄堂,流言,闺阁和鸽子,而在这些之后才开始上海弄堂女儿的描写,而王琦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这样的描写让故事有一种虚幻感,会让人觉得,也许这个故事只是弄堂里被鸽子听去的,关于众多“琦瑶”的流言中的一个。
小说用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作为她命运轨迹的横截面,王琦瑶是一个在时代里随遇而安的女子,能够把日常的生活过得别有一番小情趣,所以小说一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悠闲的情调,这种情调如同味道,从闺阁的薰衣草,到脂粉,到油烟,再到平安里的炭火味和飘香的烤山芋,味道的更改也是王琦瑶命运的更改。
而在电影里,王琦瑶的故事却因有了程先生这个实实在在的讲述人之后,愈发的具有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使得王琦瑶的每一段恋情都一步一个脚印。
视角转变后,电影就不得不增加程先生的寿命,改变了他自杀的命运,以便最后能够看着王琦瑶死去。
这种改变让程先生变得生活化,并且在时代的变化里不断的改变着,他神出鬼没的娶了老婆,下乡搞建设还当上了劳模。
他不再是执拗高傲的摄影师,不再是阁楼里很少露面以至于被误认为特务的那个痴情男人,他更像是个笑迎八方客的照相馆老板,他甚至可以不再叫程先生,叫程老板或者老程似乎更合适。
程先生从电影中获得了生存权之后就开始承担起讲述者的义务,于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和程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李主任在小旅馆的会面,为王琦瑶拍假结婚照,下乡认识老克,几个人在舞厅里的欢声笑语,这种相识甚至熟识的人物关系让电影显得十分市井,那些本来应该在王琦瑶生命里来去匆匆的过客,现在却仿佛是一群熟人,其乐融融,而长恨歌似乎也改为敲锣鼓更能应景。
结尾处安排程先生去王琦瑶的住处,并交代了事情的后续发展,这种改变大大削弱了王琦瑶一生的孤寂感,反倒是程先生成了长恨歌里最孤独的一个人,王琦瑶尚且有他的注视,可程先生的心思却没有人能再来评说。
原本那场不知是戏里还是戏外的死亡,现在倒变成了一个真切的刑事案件。
二、删减 •康明逊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并不难,但是如果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里遇到的几个男人的故事却不容易,尤其是这些男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陆续出现的时候。
电影大刀阔斧的砍去了很多关于王琦瑶几段恋情的铺垫,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这样一来,观众看到的只是突兀的情节。
这样的删减好比剔除了故事的血肉,只剩下干枯无味的骨架,对观感有很大的影响。
小说里的王琦瑶与康明逊相识是因为围炉聚会。
书中描述炉火用过“一苗蓝火”这个词,我觉得这也是两个人感情的状态,他们的感情慢慢产生的,绝不是烈焰。
经过删减之后,这段情节完全被改写,严伯母和萨沙全都无影无踪,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康明逊与王琦瑶生下一个女儿的结果。
没有了炉火边无数夜晚的小聚会,没有了汤圆糕饼的香气,也没有了小火慢热的过程,两个人的关系仅仅用了三个场景就发展到了生儿育女,不管是比照原作还是抛开原作,这样速度的进展都让人觉得仓促。
“暧昧”在一定程度上有时间意义,因为暧昧本身就需要时间,在短短的109分钟里,电影急于給人物扣上关系或者解除关系,而没有着重展现人物感情变化的细枝末节,以至于观众看到的是王琦瑶走马观花般的经历了四个男人,最后也丧命在自己想要挽留的男人手里。
删减了情节时候,人物感情做了淡化。
蒋丽莉不再从始至终钟情于程先生,换言之,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爱也大打折扣,人物之间只有关系而没有纠葛,当一切都赤裸裸就没有了美感,所谓的长恨,也就没了根基。
三、增加•李主任电影通过增加情节的方法,把原来形象并不是很清楚的李主任清晰化了,小说中的李主任像是一种情绪而不是情节,他投给王琦瑶的玫瑰,他爱听男旦唱戏,他送的爱丽丝公寓,他似乎是一个幕后人物操纵着那些让王琦瑶魂牵梦绕的意象,与其说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李主任,到不说是展现了爱丽丝公寓里斜卧在沙发上日复一日等待着的王琦瑶。
而电影用不小的篇幅来描写李主任,增加的王琦瑶与李主任在上海小姐选拔时有点主动要玫瑰嫌疑的的对话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王琦瑶的性格,之后出入舞厅的场景给王琦瑶以及她的感情蒙上了一层俗气。
再看到后来,与黑帮的枪战,落魄和巴西农场更是画蛇添足。
李主任所赠的爱丽丝公寓被捐献又复得是电影加入的情节,失而复得却正好印证了历史事件,給这个故事时代的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在原作中,时代其实是被模糊掉的一部分,王琦瑶在不同的时代里过着她自己的生活,读者可以感受到时代在变化但却没有过多直接的描述。
比如李主任的飞机失事,比如程先生的自杀,比如小陈去美国……所有的情节都能对应到具体的时代但是却从不刻意。
在电影里,与时代相符的音乐的运用以及标志性物件的出镜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着时代的变化,比如眼保健操的广播还有搪瓷杯和毛主席像章,这样的处理进一步使得王琦瑶这个人物显得畸形,原本王琦瑶是一个活在时间缝隙里的美丽女子,时代是模糊的背景,她的生活才是前景。
一旦放在鲜明的时代里,王琦瑶的魔力就会消失,她那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中却没有老去的容颜就显得蹩脚。
四、糅合•老克人物太多故事会更像流水账,但是人物的糅合似乎并没能真的解决问题。
蒋丽莉和吴佩珍,老克和长脚。
一个是开始,一个是结束。
老克与长脚的糅合加编剧的改写,让他只是空有一个老克腊的绰号,没有了老克腊的怀旧情怀,那么他对王琦瑶的爱也无处追本溯源。
老克腊的上辈子论給他和王琦瑶的感情加上了一层幻化感,因为迷恋的是一种旧情怀所以他的感情是有理有据的,而且旧情怀本来就存有几分虚幻的色彩,让观众可以接受。
但是电影里的老克,其实骨子里是长脚,他更像是一时对王阿姨产生了好奇的冲动。
忘年之恋,其实是需要一层修饰的薄雾来示人的,但电影里,却只展示了赤裸裸的关系,而王琦瑶的表现更是让本来就面目全非的人物越走越远,甚至让人产生几分不快的厌恶感。
小说结尾王琦瑶在弥留之际思绪穿越回片场,看清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戏里早已定夺,夹竹桃开花是又一季的枯荣,在生与死之间,现实与幻觉之间,一个女人的一辈子如戏般收尾,但下一场却又会接替着上演,就像是一首歌,怎么唱也唱不完……虽然看待改编不能要求完全遵服从原作,但是即使只是单单当作一个电影来看,《长恨歌》的剧情设置也太过仓促,目的性太强,人物之间只有关系,却没有味道。
雾里看花,美的正是那似真似假的一份思绪。
白雾散去,纵使是花开花谢,也尽是寻常。
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还有书的存在。
还是比较喜欢这里的郑秀文的。
原来她也可以演这类角色。
不知道为什么说不出的喜欢竟然看了三遍
其实最喜欢蒋丽莉
我欠抽的找来看这天雷的长恨歌,被郑大妈雷的真想撞墙!
一个人静心看下去,它决不是拍坏的经典
演员不对,剧本不对,戏的节奏也不对
胡军和郑秀文躺在床上,一黑一白缠绵成光影,刚觉得好看就转下一场了……郑秀文在电影的经历,由清淡学生,转艳丽夫人,再到素丽寡妇,一直是壶少不开的泉水,闻着香,却还是不能真正下肚。
喜欢胡军那段
我写那么长的影评哪里去了。。。
虽不及原著一半。但也够缠绵
女人和刻在女人骨子里的爱情
从开始到结束始终觉得和小说里的那个上海无法等同,太过潦草的一生被投射到100分钟的片长,有些失望
老程很出彩啊。
一个懦弱的男人,见证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一个女人的命运,折射一段历史的变迁发展。如此而已,看了这部电影,对梁家辉有些好感了。
梁家辉演的真好啊。郑秀文如果不听说话,不看皮肤,看眼神还是演的不错的,毕竟年龄跨度这么大,皮肤真的误导剧情啊。
Everlasting.Regret.2005.BluRay.720p.AC3.x264-CHD
演绎年青的那段 演技好好
郑秀文你隐退吧。
不知所云
把上海片拍成了香港片,简直和原著背道而驰。我只看见各色帅哥像走马灯一样经过她的床上。本来还疑惑书中没写这些男的多帅啊,再一看导演,哦,全明白了!
演得不好,但故事太好了。
。。这普通话也太强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