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过完这段岁月,我给你讲故事,关于我们还有另外一些人,背叛我的和我所背叛的,都是风中的沙 水中的墨,旧木椅中的细致纹路 守候昏暗的光。
我告诉你我们怎样逆着风水而行,望着流沙淹没自身 不留痕迹 不宣扬哀愁。
任它以青翠之姿遮掩双目,以蓝色的烈焰焚烧信念,而我们以狂怒的面容相对而泣,焚心于祭坛上,烟尘散入十里桃花。
出电影院我开始全文背诵:“守卫,我没有水,没有肥皂,没有纸给我的孩子写信,守卫,你们制服的颜色变了,您要带我到哪里去,我叫埃利娜,我因为窝藏一位音乐家被囚禁至此……守卫,我没有水,没有肥皂,没有纸给我的孩子写信,守卫你们制服的颜色变了,英国人是灰色,德国人是绿色,守卫你是德国人吗,您要带我到哪里去,我叫埃利娜,我因为窝藏一位叛乱分子被囚禁至此……守卫,我没有水,没有肥皂,没有纸给我的孩子写信,所有颜色的制服都是一样的,您要带我到哪里去,我叫埃利娜,我因为窝藏一位游击队员被囚禁至此,我没有水,没有肥皂,没有纸给我的孩子写信……”“我的孩子,我最亲爱的,你就是他,你又也是你,你躺在这里,现在我没有人去思念,没有人让我在夜间等待,没有人让我去爱,你就是他,你又也是你”感觉这部看完,同时让我理解了最开始没看懂的安氏的《尤利西斯之旅》靠近尾声处洪水流淌淹没的村庄、破败的房子、黑衣孤僻的鬼一样的女人……埃利娜儿子作为战士死去她才能出狱,才能回到已经荒芜破败不成样子的村庄,曾经最气派的房子已经零落,玻璃早在之前就被击碎,现在梁柱也颓圮,只有当年的结婚礼服仍然光洁如鬼魂悬挂着飘荡。
曾经树上倒挂满了被咒诅的宰杀尽的羊群尸体,树下流淌鲜血,咒诅也显得色彩分明,而战后全部都是荒芜废墟。
婚礼上出逃的新娘,俄狄浦斯的另一种变形,没有血缘的兄妹相恋私奔,儿子夺走了父亲看中的势在必得的新娘,而后又用自己的音乐,间接夺走了父亲的生命。
不再是寻根、寻父、寻找房屋,而反过来父亲的阴影总在后面追着跑,幽灵一样摆脱不了,年轻的向着America一词预示的代表的新生活进发,不断出走不断逃离一个又一个寓所。
而父亲死后,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是可居的了,想起那句“死亡与世界都是不可居的”,晾晒的白布在晾衣绳上翻飞时我就想到了裹尸布,果然音乐家拉不完一曲,枪声就迫近。
火车隆隆开过,开过古老的土地,第一次它分割开阴影一般的生身父亲(“最近一次火车驶过,他不见了,就像是火车带走了他”),末一次带来教导他给予他新生的精神父亲尼克斯的死亡场景(“孩子,我想来和你告别”)。
火车上从军的年轻人唱着不同的歌,几年前带着民族的狂热要重振希腊荣光,几年后嘲讽墨索里尼,外来的思想、主义、立场一遍遍如洪水冲刷这片土地,土地本来的主人和文化不断迁徙流移、被放逐,就像开头讲述段的台词让我想到《圣经》中有关期许之地的表达,但这里没有期许之地,洪水中登上舟船获得赎救的也是不义之人与不义的后代(弑父娶母的恋侣,被放弃被咒诅的双胞胎、在内战中站在两个阵营的双胞胎)……最终只有音乐属于希腊,只有音乐和音乐家无处可归,就像《悲惨世界》中造街垒时从楼上摔下来的那架钢琴,就像音乐家在火车上悲哀地说再也找不到的那顶帽子,就像工会舞会和埃利娜等船时和陌生人跳的舞……安氏真的有很固执的对希腊做挽歌的意愿,那种高雅的一去不返的精英式的哀悼,活下的是女人,相互扶持着的哀伤的女人。
然后大声号哭地没有亲人没有后代没有可爱之人的女人,在声嘶力竭的大哭三声中,呼应哭泣的草原之标题,落幕,重归年轻的手风琴手被看出天赋的那一首自创曲目,贯穿始终的旋律。
说起来前面二十分钟我倒觉得很一般,这影片看的应该是说渐入佳境,老头鬼影一般逐着喊着要找埃利娜时我真的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心跳都怕起来了,好压抑好绝望……看了安氏第三部了,逐渐认出来安氏常用的海鸥、洪水、河、海、船、黑衣女人、警察、黑雨伞、音乐、舞会这些意象,有点文本间性的感觉
不是那种纯叙事的,是长镜头+有点原始戏剧舞台+那种刻意的一些构图技巧,所以没有太多叙事,但是有些镜头真的还挺干净和安静的,虽然有些太过于刻意,但是最后那个悲伤到极点的情绪很美很美,就是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情绪。
讲的一对年轻夫妇战争时代颠沛流离的故事,但不是那种血腥的,是那种安安静静、梦幻的,但是当女主的孩子们陆续没有了,她的情绪到达了顶点,是那种特别美的那种思念和爱的“美”就是那种这个世界曾经的爱和当下的爱,突然断开了,女主那种悲怆的情绪好美好美,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空地上,刮着很大很大很大的风,远远的看到一个房子,突然下了一场很大很大的雨,雨停了,大口呼吸,在远处凝视那个房子,从早到晚、太阳东升西落,很多年过去了,终于迈开脚步踏入那个屋子,安安静静。
影片当中伊莲妮和埃里克斯牵扯红线的镜头实际上化用了古希腊神话典故-阿里阿德涅之线,英雄忒休斯当年为了杀死米诺牛必须穿越迷宫,爱慕他的阿里阿德涅公主为了让他找到归来的路于是赠予了一只红线团,这个典故后来也用以说明破解谜局的法门或归乡之路的指引,本片当中埃里克斯断掉的红线喻示着他终将与伊莲妮天涯两隔、失去归来希腊故国的可能性,也喻示着他客死异乡的结局。
安哲是我尊崇的导演,他的镜头挖掘了影像作为诗意呈现的一切可能性,也是我想象中的某种相似语境下中国导演能够到达的高点,希腊在获得自由后所面临的恐惧与无助,在面对自己古老却断裂的文化遗产时所陷入的失语与茫然,和中国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状态何其相似,只能被迫生产后殖民时代的虚浮想象供给西方消费者以满足其对古老东方的意淫,安哲摸索出了一条路径,在他的影像中,断裂的过去与现实通过神话、历史、想象、史诗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阿开奥斯渺远的亡灵在昔日的故土上重新招魂,永恒的痛苦、喜悦、光荣与屈辱提醒诸海之上的国族,希腊,仍旧是他自身。
命运的洪水不会同情痛苦的眼泪,只是淹沉所有希望的草原。
安哲罗普洛斯是绝望的,所以他用蓝色作为影片的主色调,蓝色让人感觉宁静与安详,绝望中的人们,内心,其实最渴望得到这种感受。
安哲罗普洛斯是绝望的,所以他安排给Eleni这样一个结局,她的一个儿子为政府军战斗,一个儿子为反政府军(游击队)战斗,结果:他们全都死于战场。
电影在母亲的一声长长的哀嚎中结束,撕心裂肺。
但安氏说,“我只是在直述事实,希腊内战中,这样的悲剧曾经无数次的上演“。
他说:“我把这部电影献给我的母亲。
”此时此刻,忽然发觉,今天原来是3月8日。
安哲影像下的婚礼都没有幸福的,这次就直接逃跑了。
斯皮诺走向河边的镜头像是《牺牲》中的迟暮老人。
被音乐家收养再到音乐学院,整个发展就是《故乡2》中赫尔曼的求学轨迹。
剧院没有演出,只能供无家可归的艺术家留宿,也显示了国家艺术的萧条。
在民间音乐还在迸发出无限激情,自发的组织音乐家聚会,它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了地下。
小伙子不耻于流浪音乐人,对社会没有认知。
历史已经进行到了1936年(1936年的岁月);猎人中的叛变者也出现在了舞会;送死去的养父回家,全村的羊已经被屠杀吊在树上(亚历山大大帝);空荡荡的房屋,石块打碎着窗子,就像是斯皮诺回到家乡已经没有人认同,并对他进行驱逐(塞瑟岛之旅)。
动荡的社会和抵抗分子的死,让有音乐理想的阿莱克榭最终还是决定抛妻舍子前往美国。
毛衣的红线终将是会断的,这也象征了她们的联系与爱情。
虽然从狱中出来,但儿子参军和爱人战死的噩耗让她心力憔悴。
两兄弟在不同的阵营,这是希腊的动荡造成的,成千上万的亲人朋友互相残杀。
电影多次出现火车的画面,这是一次次承载希望与生命的列车,但希腊的战乱没能给人们带来希望。
悲惨的艾莲尼从出生就没有见过亲生父母,生下孩子后又被别人领养,希腊内战结束后只剩他一人苟活在世上,没有可以关心的人。
看的碟报消息是,导演版由185分钟。
而我看的是2小时40分钟的,台湾版吧。
所以,我想可能就是因为这20分钟的删节,使得一些时间交待不清楚。
逃婚,演出,父亲死亡,去美国,双胞胎的死亡,这些似乎都发生在一个星期以内。
时间在电影里成了一段奇妙的路程,以至于看后我得掐着指头算那个女人的年龄。
另外一个后果是,我一定要在看一遍,虽然在看过后的立刻,我就用鼠标拖着又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个小时。
片中有无数的细节,重复出现的场景,重复出现的话语。
当然,还有无懈可击的长镜头。
安哲的长镜头已然达到炉火纯青。
你不会觉得这个镜头的冗长与乏味。
5分钟,这究竟是一瞬,还是希腊的3年?
影片中伊莲妮和埃里克斯牵扯红线的镜头实际上化用了古希腊神话典故—阿里阿德涅之线,英雄忒休斯当年为了杀死米诺牛必须穿越迷宫,爱慕他的阿里阿德涅公主为了让他找到归来的路于是赠予了一只红线团,这个典故后来也用以象征破解谜局的法门或归乡之路的指引。
本片当中埃里克斯断掉的红线喻示着他终将与伊莲妮天涯两隔、失去归来希腊故国的可能性,也喻示着他客死异乡的结局。
安哲的镜头挖掘了影像作为诗意呈现的一切可能性,也是我想象中的某种相似语境下中国导演能够到达的高点,希腊在获得自由后所面临的恐惧与无助,在面对自己古老却断裂的文化遗产时所陷入的失语与茫然,和中国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状态何其相似,只能被迫生产后殖民时代的虚浮想象供给西方消费者以满足其对古老东方的意淫。
安哲摸索出了一条路径,在他的影像中,断裂的过去与现实通过神话、历史、想象、史诗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阿开奥斯人渺远的亡灵在昔日的故土上重新招魂,永恒的痛苦、喜悦、光荣与屈辱提醒诸海之上的国族:希腊,仍旧是它自身。
《悲伤草原》是无力的电影,尤其是在看了《流浪艺人》之后再看。
一、无力的故事有论者说,《流浪艺人》不塑造具体的人物,但其实片子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故事内核,就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瑞斯忒亚》三联剧,俄瑞斯忒亚为父复仇,杀死母亲弑其情夫的脉络非常清晰,以至于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能够牵连契合,融为一体。
而《悲伤草原》则缺乏这样的故事内核,安哲自己说这个电影中采用了三个故事原型,一是《俄狄浦斯王》的弑父,二是《七将攻忒拜》的兄弟残杀,三是《安提戈涅》的寻尸,但是纵观全片,这些故事是零碎的,给人的印象是偶然事件的串接,没有前后一贯的情感逻辑,古希腊悲剧自身所携带的那种悲剧张力在这部电影中被切割了,因而也消失了。
二、无力的历史安哲热心于书写历史,他的书写方式在《流浪艺人》中已经呈现出简单化、平面化、舞台化、形式化的痕迹,但是到了《悲伤草原》中则更为明显,历史被表现为街上飘洒的传单,突兀入画的列车上士兵的军歌,聚会上忽然发生的生硬的不同政治阵营中的对峙,以及那极端舞台化的巷战。
这些手段全部在《流浪艺人》中用过了,也因为安哲喜欢使用固定场景的长镜头,所以给人以非常突出的“你方唱吧我登场”的“历史如戏”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悲伤草原》中再一次被重复,而且由于情节本身的无力,那种舞台感和形式化就成为了极其醒目的缺点。
历史在影片中被简化为活报剧,缺乏人间烟火的鲜活,因而无法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三、无力的情感《悲伤草原》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跟《流浪艺人》是重合的,之所以要重写这段历史,安哲是希望将重点放在对个人和家庭的描述上,从“群体”返回“个人”,赋予个体生命以“独特性”。
然而,本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企图却被另一个企图干扰,因而沦为彻头彻尾的失败。
这另个企图就是“宏大叙事”和“史诗性叙事”。
因为这样的企图,影片才会重点刻画那种“开辟鸿蒙”的部落起源故事,“大洪水”场景,“河流中的葬礼”这样的凝重而恢弘的场面,甚至饱含深意和震撼感的“树上垂挂的无辜的被宰杀的羔羊”,但这些场景其实都无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以至于影片最后,电影中的人物给人的感觉还是符号化的,她或者他,可以是安哲任意一部电影中任意的符号,不具有个体特征,无个性的人便是无感染力的人,人物的悲伤便也成了符号化的忧伤,于是,影片结尾处,艾莲尼痛苦的仰天嘶号无法抵达观众的情感共鸣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片中族长的人物刻画也是败笔,也许在安哲的计划中,他只是个“被弑杀的父亲”的符码,有任务要把《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再现出来,如此意旨先行,导致了人物的全盘扭曲。
首先,他要娶自己的养女,甚至是在儿子已经跟养女生下双胞胎的情况下,硬要举行婚礼,这一行为本身违反人伦常理,使得人物根本无法在观众这里获取同情,而人物究竟为何如此行事,影片也没有任何的交代,于是他的悲伤和痛苦就变得十足自作自受而做作,无论是跪在河滩上的痛哭,还是无奈跟养女共舞一曲之后的失落,都形式感十足,而无法获得观者的情感共鸣,与此相随,男女主人公在丧父之后的悲伤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相对而言比较成功的形象是流浪乐队的领队尼克斯,异乡演出计划的意外失败后,他的那种寥落表情以及在火车车厢里寻找自己的帽子,无果后的悲凉,都道出了一个风烛残年老人对岁月的感慨。
但在这样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中,尼克斯也无法避免沦为符码的命运,他的死亡,在一片整齐的飘扬的白床单中,中弹、踉跄、倒地,都带有太多明显的意指,虽足够凄凉却并不感人。
(另:白床单整齐密集的场景非生活化,造作的痕迹太明显。
)但是安哲依然是安哲,电影中依然充满了一些细微的动人之处,比如家族聚会上,貌似平静的吟唱中隐藏的深深伤感,手风琴安详而随意,却能带出岁月的万般无奈,以及那时的气氛,个人的表情,光线,感觉,都带给人无限遐思。
甚至人家屋顶上飘散的炊烟,艾莲尼出狱后行走的那段沙石路,都是如此质感鲜明,诗意动人。
这部电影是安哲在《永恒与一日》之后沉寂了六年之后的再度出山之作,安哲无疑是不想停下自己创作者的脚步,但这一次,安哲真的没有准备好,这是他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所做的一次勉强的言说,使用的是重复的语法和句子,甚至安哲都没想好自己要说什么,就匆忙地开始了悲伤。
所以注定了,这种悲伤,只能是无力的悲伤。
也许,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如何创作上,也更体现在如何“无为”上,勉力为之的作品不仅不会增添光环的亮度,相反地会更折射出创作力衰竭的无奈和勉强。
有时,“无为”反而是一种更大的勇气。
0918资料馆胶片。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安哲,Eleni Karaindrou配乐响起的瞬间,心中跟着轰鸣。
隐忍克制的镜头表达,能感受到时间精准的流逝,在诗意化的空间里依然不会虚度。
被白色床单干净分割的画面,由窗棱改变的画幅和视角,雪中的树和羊,未知的海水和被时代吞噬淹没的人生;线性构成里穿梭的乐手,摇曳的流浪艺人和一颗随时起舞的心。
是一部场面调度的教科书了。
画面消失点 到 近在眼前的特写,无论是上岸的人群,水中缓慢行驶的船只矩阵,还是海风中又重新被扯散飘远的半成品围巾,所有的悲剧微渺的如同草地上的露水,渗入日常,也依然走向未知。
全无抵抗力。
无需临场感的战争第一视角和泛滥的血光,依旧数次落泪。
战争历史类题材的心中最高。
另外,虾米音乐上Eleni也和资料馆版本的字幕一样,都被翻译成“艾莲妮”,可爱哈哈。
170分钟
本届上影节第四场... 大雨的清晨来老旧的大光明剧场看未修复的胶片... 一开篇的调调以为是经典范儿故事片,画面极精致考究,教科书镜头... 然鹅这叙事节奏,是刻意为之么?意识流?半程已经有些乏味了,姑且称之为old fashion... 画面可以拍的如此完美,场面如此宏大,音乐也棒,为啥就是没有张力、节奏奇怪,抓不到情绪点呢?一部3小时史诗大片成了MV,精美的画面配上美妙的音乐,各种POSE秀各种仪式感... 可是内容在哪里?最后,双胞胎的故事要这么烂俗的方式刻意讲述么?唉... 画面5星、叙事2星、表演2星的如此分裂的作品... 感觉像是摄影师作品...
最后的吼叫将整部电影的沉静突破了,悲伤的音乐令人也不自觉的想要哭泣
没看懂
想起来自己看过,睡着了,摄影和调度确实牛逼
摄影太美,教科书般诠释什么叫凄美。
170min
安静的诉说着一切,但冷漠的远镜头无法让人沉浸到故事里面,而是成为一个旁观者,没有感情的看着这一切。里面人物的命运,几乎没办法共鸣。
长镜头长死我了
悲苦之歌,大音稀声
不敢看直接排雷吧累了
没有什么逼片比这还适合快进看了,然而我没有快进,所以我就发现aunt Marie来这片子里当主演来了
胶片质感细腻
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这群人不逃出革命中的俄国,而是在崭新的苏俄/苏联生活,就不会有这么多迷惘、彷徨与不幸了?
讲个体在时代洪流下流离失所,聚散离合的电影能找出一打,可是有哪一部能让三十年的光景在一个个长镜头里潺潺流过。希腊从来就是一个动荡之国啊。细细的红毛线断开的那一刻鼻头还是一酸,镜头划过白色的床单,乐手们演奏着悲情的乐章。符号难懂,情感易达。之前还买过《希腊简史》(货到发现是全英文版)
看不下去
本来对近3小时时长望而生畏,没想到顺畅地看完了。女主角前1/2是被动地承受追逐,后1/2被动地追逐她每一样失去的东西,眼看着一切可以当做希望的东西逐一土崩瓦解。观影的过程渐渐感到疲惫,类似的历史太多了,不只是敖德萨难民,在中国近当代,甚至是现在的生活里,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故事。
一星给沉重的历史,一星给优美的音乐
就这鸠鹧九折
tedious and pretent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