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就想看,但是都错过了......这一刻终于到来,总觉得有点伤。
是很温馨的一篇,当小Q成为了渡边一家的新的成员之后发生了很多的事......夜里下起了大雨,弟弟拿伞给小Q时发出了声响,这时渡边竟然说出那样的话!
真的让人很生气,感觉渡边不能真正的关心小Q ,为小Q心疼了当渡边过世的时候小Q的训练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怎么可以比小Q更早离开这个世界!
”.........多么感谢他能说出小Q 的心声为什么小Q就要承受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你们多不能为小Q想想吗?
短短的一生啊!
竟然要承受这样多次的分离.....让它在一日一日的等待中渐渐地绝望.......可能会觉得它之后的日子过得很安详平静,但其实对小Q来说,至少在我看来,是残忍的......温馨而又残忍
没有养狗的时候,我看这部电影既没有兴趣,也没有感动。
3月的时候,妈妈从楼下捡回一只小狗。
它长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可爱的小鼻子,我叫它豆豆。
豆豆那时候刚2个月大,胆子小小的,可是小家伙很聪明。
晚上冷的时候它会自己找到暖和的垫子靠在里面,只露出小小的脑袋和大大的眼睛,看的人满心欢喜。
豆豆越大越可爱。
它会过来抱住你的腿,嘴里叼着小玩具,让你和它玩抛球的游戏,乐此不疲。
它会在你吃东西时眼睛不眨的盯着你,看到你不好意思主动把好吃的分它一半。
它会在你回家的时候,一声不响的过来贴住你,小尾巴甩来甩去,甩成一个直线型……豆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狗狗,它是黯淡生活里的一束光亮。
每天下班,想到它在家里乖乖的等我,就有一颗归家似箭的心。
豆豆昨天丢了。
可恨的是我很晚到家竟然没有发现它丢了。
我以为它乖乖睡觉了,我以为它又半睁半闭着大眼睛,在小阳台打呼了……早上莫名起的很早,似乎听到它在房间里快速的跑过,我还闭着眼睛微笑,乖狗狗我真爱你……然后妈妈对我说它丢了,丢在楼下,一转眼的功夫它就不见了,以为它先回家了,结果到家才知道它没回来。
马上穿衣起床下楼,我喊了它一路,整个花园,所有单元楼,它经常跑错单元,我想它一定跑到别的单元被关起来了,喊的嗓子哑了,但是我的豆豆,你在哪里?
豆豆,你回来,我知道狗和人也是讲缘分的,你别让我在最难过的时候又失去你。
豆豆,如果生命只有10年,你陪伴我的这大半年,也曾经是我最难舍的时光,一如和你叫一样名字的那个人,陪伴我的时光。
"当小Q一脸悲伤地看着你,并且用他特殊的方式安慰你的时候,再坚硬的心也会被融化。
"虽然电影本身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我们看一部电影不能光挑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雷人镜头、不合逻辑的情节等。
那样和“科学研究”就没什么不同了。
我个人来说,更喜欢从整体上感受一部电影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上的波动。
在小Q身上,我寻回了久违的爱与忠诚。
在这个虚伪残酷的世界中,一只狗以他的单纯、信任、爱与关怀划出了一块净土,人们之所以感动,或许就是因为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最真摰、朴素的感情了。
也许当感动这种东西成为像生命一样珍贵的时候我们才会去珍惜。
没有花哨的剧情,没有离奇的拍摄手法。
只是去平静的叙述,也许生活的表象就是那么的平静,我们才难以感受到生活中的不平凡。
影片的开始就是温馨的画面,几只小狗嬉闹在一起,无不展现着世界的美好,无论是在出生的家里还是在收养人的家里,始终洋溢的是温馨,甜蜜的让人不忍心去破坏,影片就在这种淡淡的基调中不紧不慢的行进下去。
一直到遇到了渡边先生,影片才显得有戏,渡边先生的固执,他这种固执是特有的,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也许就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唯有手中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就像我们睁着双眼很容易单脚站立,但是当我们闭上双眼的时候却难以维持。
渡边先生也是如此,他只相信所有在手中的东西。
也正因为如此,盲人手中的东西不会太多,他们太不容易相信周围了,一方面是由于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因为所有的物质化的东西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当渡边先生最后一次来到小Q的身边的时候,最后一次给他套上“装备”让小Q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他们只是走了三十步。
然后突然转入渡边先生去世,影片转的有点突兀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也许正是这种效果冲淡了这种死亡带来的悲伤,渡边先生的葬礼上也是一群人笑着谈论渡边先生生前的一些事情,笑着的微笑也许更让人内心纠结。
最后小Q也来到了葬礼上,他一直盯着渡边先生,也许一位渡边先生只是睡着了。
平淡的台词无不彰显着悲伤,正如电影中所说,你可能只是一直普通的导盲犬,但是最出色的。
正是这种普通中所透露出的情感才让我们感觉到真实,真实中才能透出忧伤。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小Q出生的样子,也许仅仅是为了怀念也许是一直生活在人们的心中,把最美好的东西都留给了我们。
狗一直是忠诚的象征,用这种忠诚的成长史来演绎更让我们心中一直有种压抑的情感。
有的伤痛如同针一样,扎手就痛。
有的则蒙上了一层棉,只有不经意间触碰才让我们想起,原来这样也很痛。
无疑影片属于后面的一种,影片所产生的共鸣更是让人难以忘记。
我想影片不是为了煽情才去拍摄的,可以看出片中对于煽情的处理很是小心,有些可以大段煽情的部分都被处理的很简单,也许这才是生活。
生活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附加,所有的都是我们人为而作。
正如小Q一样,对于小熊娃娃的那种单纯的情感,那么让我们回归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活吧。
谁会料到也有人给狗狗拍一部传记,从出生直到死亡,人类给狗狗当了回配角。
有这项的说法,我会选.因为我看了预告,就哭的淅沥哗啦.后来再看到片段,已经是把感人的全摒除了,还是一样.那条小狗真可爱啊,捏捏.
导盲犬小Q,已经听说了很久。
想当然的以为会是一部煽情的电影,里面应该有不少赚人眼泪的桥段。
出于这样的审美期望,看着象一团棉花糖一样软塌塌的小Q出生,看着它身上那不同寻常的胎记,一直等待着想象中的悲剧的情节出现。
可是一切却都是这样淡淡的。
喜悦是淡淡的,离别也是淡淡的。
没有欣喜若狂,也没有撕心裂肺。
戏里队长说小Q是最好的一只,可是小Q身上并没有那种我想当然里预期的天才的光芒。
就连它成为一只优秀的导盲犬后,陪伴渡边会长以及做导盲犬示范表演的时光,仿佛都是倏忽而过。
还来不及细细体味,小Q已经变得垂垂老矣。
是狗的一生太短么?可谁的时光不是如此呢。
那未能深味便已经完结的,多么象我这个恍惚的寒假,多么象我们这恍惚的人生。
我们期许着的,在期许中便已成为过去,我们以为将是浓墨重彩的书写的,其实不过是沧海一粟,淡淡一笔。
淡淡,不仅是人生的真相,也许,还正是人生的真意。
对日本,对狗狗,都没有什么了解。
只是记得那本写日本的<菊与刀>,在看完小Q之后,想起一个词语,人淡如菊。
狗年看狗片。
据说这部《导盲犬小Q》是“适合全家老小共同观看”的电影。
如今这样的片子真是不多啦。
我一位女同事曾经无限深情地推崇过这部片子,我当时怀疑她是否是爱狗人士才这样。
很多信息都让我一位这是一部从头至尾煽情的片子,却没想到平淡朴素得像纪录片。
整部电影几乎没什么让人意外的戏剧冲突情节,有的只是关于一只狗的时光流转,讲述性质很强。
看完片子后我没有期望中的太深刻感受,可能跟我不太喜欢跟动物打交道有关吧。
我了解到的只是:1,狗之通人性到了很令人吃惊的程度,其忠实可能是这个特种动物的生命本能;2,导盲犬这个品种很可怜,太压抑自己了,它的一生没有快乐。
给我和清水留下较深印象的反而是盲人渡边,他脾气倔强,容易暴怒,却无比热情地为残疾人权利和公益到处疾呼奔波。
最后的葬礼上那位女宾跟大伙儿说着渡边生前的好,然后突然痛苦出声。
这一点很令人感动,清水为此泪盈满眶。
周日的下午,它在一堆盘的上面,曾经几次拿出来,又几次放下。
几年以前偶尔看过的书,为着封面的缘故买下来的,那些书中的文字,稀松平常,一个小时就能看完,可我还是哭了。
2004年,根据书籍改编的电影上映,不知为了什么,一直没有买盘。
它叫Quill,大羽毛的意思,在它左后腿的根部,有一个接近于十字形黑色的羽毛状胎记,这在拉布拉多犬种里,是很少见的。
不是纯色的小Q,反应并不是最灵敏的小Q,一生与亲人分离三次的小Q。。。
而当我坐在电脑前,才发觉感情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
怕是太仓促的缘故,即使影片在擅长处理细腻感情的日本人手里,拍得也不尽如人意,比如下雪场景的特效,或者羽毛状花纹位置的细小差异。
可是,这样一本书这样一部电影,即使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我还是从头一直哭到结尾。
想起我在宿舍的时候每天给乖打电话,常常被同学们嗤之以鼻。
很多人不理解我对狗的感情。
可是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无论你多晚回家,即使是三更半夜,无论多么寒冷,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冬日,它也会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甚至都顾不上伸懒腰,跌跌撞撞地跑到你面前,而你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对它笑笑,或者摸摸它的头。
它有时也会生气,会不理你,像小孩子一样撒娇耍脾气,可是只要你跟它说两句好话,或者干脆你也假装生气,它就会一点儿一点儿试探着碰碰你,用它的温暖融化你。
它可能不会说话,总是睁着大眼睛看着你,像孩子一样会做梦也会哭泣。
只要你不离开它,那么,它穷尽一生,也会和你不离不弃。
有人说那是因为它的一生太短的缘故。
是的,即使你善待它,大中型犬的寿命一般在10多岁左右,而小型犬也不会超过20多年。
可是即使在有限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就算是人,就算是你我自己,又能不能保证始终相依。
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脆弱甚至不堪一击,而只有想起它们,才让我觉得有所依托。
《导盲犬小 Q》改编自日本真实传记故事《再见了.可鲁》;原著创作历经15年,出版不足一年,已经译成几国语言,总销量高达百万册,绝对是近年 Hit书;故事中的小 Q全名为 Quill,意即大羽毛的意思,凑巧同小 Q身上的斑纹十分相似,或者这正好是小 Q一生的写照;一只导盲犬的一生,可能轻如鸿毛,但它的一生经着书及电影的传世,教授的意义却犹如泰山。
原著完成大约15年,1亿读者跟随小Q的成长感动落泪,老实说这部电影真的很感人,不刻意追求掠夺所有人的眼泪,但会不经意间精确的击中人心目中最脆弱的地方。
8分《再见了,可鲁》影片一开始是五只可爱的拉布拉多犬出生,由于水户家的主人希望其中一只可以担任导盲犬,屡次央求导盲犬训练所的多和田所长帮忙,但由于狗儿血统不够优良而屡遭拒绝。
最后,所长给予通融,经过小小的测试后,只有其中一只身体有着像是飞鸟的花纹小狗雀屏中选,因为它不会人一叫就有所反应,否则就成不了优秀的导盲犬。
然而,要想进一步成为优秀的导盲犬,狗儿必须在寄养家庭住上一年。
仁井家为狗儿命名可鲁,它就像来到新大陆一样,到处摸索,皮皮成了可鲁的好朋友。
寄养父母对待可鲁,必须以赞美、鼓励取代责备,这样狗儿对人类的和善会有所反应,并进而对人产生信赖感。
这就一如人类的新生儿出生,需要关怀备至的呵护,这样在其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也会对重要他人产生信赖感。
可鲁进入导盲犬训练所后,要接受进深训练并通过测试,这样它才有机会为视障者服务。
尽管所长对其评价普通,可鲁也容易被食物所分心,但最后它仍学会辨识路缘、转角、障碍物以及长时间的等待。
渡边先生是可鲁服务的第一位视障者,虽然一开始彼此之间还不算是有默契,起因于渡边先生是个相当自我的人,在第一次测试失败后,渡边先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终于顺利带可鲁回家。
【仁井可鲁】一般而言,人的寿命会比狗儿长,但渡边先生年轻时未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患有糖尿病。
因此,可鲁来到渡边家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之后因渡边先生病重而被送回关西导盲犬训练所。
由于可鲁并未被安排新的主人,所以就在社区或小学内担任示范犬的角色,宣传导盲犬对视障者的便利性。
时间一过就是三年,可鲁等到了渡边先生回来,但却是他们共同相处散步的最后三十公尺。
渡边先生早一步回到天家,可鲁来到追思会现场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渡边先生,似它乎也感应到主人的离去。
自此,可鲁一直待在训练所,在它十一岁时才又回到小时候所熟悉的仁井家。
然而,可鲁已经垂垂老矣,它已不复年轻时的神采。
看在仁井家的男女主人眼里,心中有许多的不舍。
他们把可鲁当成是自家的一份子,并且告诉可鲁回到天家时要向他们说:「你是仁井可鲁!
」狗与人的关系在历经多年的分离下,依然是如此情深意重。
【陈雅芳】看完可鲁的一生,不禁想起我们家中刚出生的小朋友,她的模样与可鲁刚出生时的神态并无二致。
小朋友的一举一动都散发出迷人的丰采,尤其是在她吸完母亲的奶之后,头皮往上一皱,头左右摇晃,活像喝醉酒的小老头,或许就是这些童贞的表情吸引了大人的目光。
同样地,狗儿童贞的神情也吸引了人们想要与之为伴,也因此狗成了人类忠实的朋友,人也从中找到为父、为母的角色。
正因狗独特的性格,使得它们有机会成导盲犬,而不是启用导盲猫,否则将会天下大乱。
在我收集的剪报中,目光扫到陈雅芳从教书生涯转换跑道成为华人社会中首位女性导盲犬训练师。
由于陈雅芳从小喜欢狗,她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了「惠光导盲犬中心」,并在1999年远渡重洋来到纽西兰奥克兰导盲犬训练中心,开始三年半的训练课程。
陈雅芳在海外头半年的生活,因疾病加深了思乡情绪,当时她带的一只Geoff黄金猎犬适时地表达出关心,让她感动不已。
人与狗的关系,之所以特别,就在情感上互相的交流。
【欢喜做、甘愿受】不过,我个人有过两次跟狗不愉快的经验,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狗都有些恐惧。
一次被狗咬、另一次被狗追到跌倒,这两次让我看到狗都会想绕道而走。
多年下来后,对狗的恐惧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浪狗、猫的问题及虐狗、虐猫的议题随着台湾社会演进下,逐渐浮上台面。
甚至是《再见了,可鲁》一片的轰动,引发饲养拉布拉多犬的热潮,一旦退烧之后,流浪犬的问题益发严重。
这就如同父母生了小孩,却又嫌小孩吵,以至于虐儿事件层出不穷。
身为人的我们,大概也得多思考,到底是哪根筋出错了,不管是养小孩或养宠物之前,想清楚要付上什么代价,然后欢喜做、甘愿受!
=======一部片要赚人热泪,并不难,把片中角色搞得楚楚可怜,悲惨至极,就成了。
一部这样的电影虽然会让观众流泪,但却不会令人感动。
一部令人内心深处感动的片子,才会使人津津乐道,一看再看。
「再见了,可鲁」,的确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主角是一只拉不拉多犬,全片在讲述这只名叫「可鲁」的导盲犬的一生。
狗的寿命比人类短暂,狗的一岁大约可看成人类的七岁,因此狗再长寿也只有十几年的生命。
我自己已经养过五、六只狗了,从狗的出生到死亡,也经历若干次了。
狗真的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不会骗你、不会欺负你、不会背叛你,长久在一起后就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当它寿终正寝时,那种悲伤跟亲人去世是一样的。
也因为经历了多次阴阳两隔之悲,目前暂时不敢养狗了。
可鲁在仁井夫妇的寄养家庭里,必须成长至一岁。
仁井夫妇膝下无子,因此把可鲁当作孩子看待。
可鲁在寄养家庭主要是培养与人类之间的信任,因而由椎名桔平饰演的训练师多和田特别告诫:「不论可鲁做了甚么,都不可以骂它。
」当一岁来临后,多和田开着车来接走可鲁,可鲁在车内后座,看着仁井夫妇,配上旁白「你们不一起上车吗?
」可鲁与仁井的离别,虽然狗是不会流泪的,但从生动的表情中,观众能想像可鲁的心情如何。
可鲁成为渡边先生的导盲犬,是影片重点所在。
渡边是个盲人,从对可鲁的不信任,到信任,到不能缺少它。
渡边的主观意识强烈,因此难以相信一只导盲犬的能力,但后来却以可鲁为荣,到处与人赞扬可鲁。
无奈只与可鲁相处一年的时间,就因糖尿病住院,可鲁被带回训练所等待。
过了三年,在渡边临终前一个礼拜特地回到训练所,由可鲁带领走了三十公尺最后人生的路,真是令人鼻酸。
可鲁对渡边的深厚感情,由再度看到渡边时的欣喜,与告别式中对着躺在棺材里的渡边静静望着,可深刻感受到。
人比狗早死,的确让人动容。
可鲁年纪到了终于退休,再度回到仁井家养老。
大家看到可鲁略显老态之样,不得不感叹岁月弄犬。
终于可鲁再也站不起来了,只能身体僵硬地躺着,等待最后的召唤。
最后,仁井轻轻地对可鲁说:「到了天国,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叫『可鲁』。
」「再见了,可鲁。
」我想起了以前饲养过的一只跟可鲁差不多大的狐狸犬,当它寿终正寝时,我也只能望着它老迈的身躯,希望它能没有痛苦地去世。
其实我们看不出狗有没有痛苦,因为它们不会有「痛苦」的表情。
我想我当时的心情,可比仁井夫妇此时的心情吧!
原著改编成电影,本片可谓成功,细腻地表现出一只拉不拉多导盲犬的一生,让原本不瞭解导盲犬的观众,由漠生而熟稔,由好奇而关心,由关心而感动。
电影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呈现,却发展了生老病死的过程,令人感慨,不胜唏嘘。
我们只有更把握现在,不要浪费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吧!
我的小Q,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电影了解了导盲犬,之前真的不知道,谢谢有这么一群人为了一群特别的人想的如此周到。
小Q的一生经过多次离别、相识相知。
帮助了人,也得到了人最大的温暖。
老了的Q被送他最初的家,安度晚年,当他玩着玩着踩空台阶倒下时,我的心duang的一下,这就叫触动吧,虽然已经猜到了这结局,可如此的心理冲击,还是这么强烈的温情的冲击,哎,跪了。
Q安然的走了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不过最后还是很感动
题材不错,但没有拍好,虽然只有100分钟,但还是太冗长了
一小时内亲眼看完一个生命的历程。只会觉得残酷。
治愈系电影。超Very治愈。
比原著无聊很多诶……
狗狗走的那一幕,我想起了我那第一只,眼睁睁看着死掉的小猫。
据说很多人看得泪流满面,我竟铁石心肠了一回,虽然没有流泪,却也渐渐温柔,铁石心肠渐渐成了绕指柔了。
不管过多久,重温这部电影,都是温馨感动
通过狗讲人与人的感情。。。。拉布拉多真是好狗
对于养狗的人来说,这无疑是百分百必中的催泪弹。但温吞水的剧情让这部电影变得无聊、乏味。
again 对狗狗电影没有任何抵抗力
我的第一任GF,在我旁边哭掉了
实在是没有耐心
不喜欢宠物的人看来,超无聊
除了刚开始的婴儿小狗十分可爱,其实这是部乏善可陈的电影
曾经在书店里看到过那本叫做&#34;再见了,可鲁!&#34;的书,当时只是匆匆翻过,事隔多年,再次看到这部根据那本书改编而成的电影,依然为这只沉默安静的小狗感动...
眼泪哗哗的.n多人希望自己以后养条像小q一样可爱的狗.要养,就好好对它.
和书相比,简直索然无味。
和八公那部有点差距啊。。
抛开让我无法淡定的狗狗元素,这片子其实还挺平淡的~ 不过其广为人知的地位是无法撼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