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下面会反复说起的两个系列游戏。
https://www.douban.com/game/25985755/模拟人生表面和平友爱的开放世界--众所周知,官方绝对禁止任何攻击模组,再多的玩家自建Mod都不可能在游戏里直接把人给突突突了。
很少绝对意义上的NPC,绝大部分游戏人物都可切换至玩家控制模式。
第二人生 Second Life8.4Second Life是一个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网络虚拟游戏.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吃饭,跳舞,购物,卡拉OK,开车,旅游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第二人生贯彻模拟人生系列精神的纯线上网游版本,曾达到极致辉煌,最顶点时曾有国家官方大使馆进驻游戏,各大现实中的公司在游戏里做起房地产开发生意。
诞生了史上第一位靠网游获利超百万美元的玩家。
游戏币直接与美元挂钩,游戏中曾短暂开放过股票交易系统。
后毁于经济系统崩盘,以及弥漫于游戏各处的凰赌毒。
https://GTA5表面就绝对不和平友爱的开放世界--从联机合作任务到单机任务都充满了各种突突突。
玩家可控角色极少,直到5代时,才有了3位玩家可控角色。
线上版本里玩家只能控制自己的角色。
游戏里有大量真正意义上的NPC。
--插播一下开放世界游戏的概念,在我这里,开放世界是指:地图可探索,任务非线性。
模拟人生系列最初的母游戏模拟城市是标准意义上的沙盒游戏。
而模拟人生系列则不太相同,实际上它并不严格符合后来的沙盒/开放世界的概念。
严格符合后来的所谓开放世界概念的游戏是像GTA系列、刺客信条系列这样的游戏。
我作为一名游戏消费者,算是亲身经历了这两个系列游戏的各代。
模拟人生从初代开始玩,而GTA是从三代最初版开玩,到Vice city,再到包含线上模式的第五代。
前后都有十几年的时间。
据我观察,这两个系列游戏,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标杆水平,但总体而言,玩家的重合度并不算太高。
以至于我翻了翻影评,就没啥人真正从这俩游戏对比角度来说说这部电影的。
于是我就来说说呗(想哪写哪,写得不好罗嗦,我也懒得多调整了,凑合看吧)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晰的表明了背景。
以至于玩家群体们真的就是一眼就能看明白,好比这张帖里提到的大家看《失控玩家》了吗~(无剧透)就像我在游戏简介里写的那样,这两个系列游戏有非常多的不同。
而NPC系统又算是特别显眼的一处不同。
模拟人生系列里的绝大部分人物角色其实并不能简单的称其为NPC(non-player character)因为纵观整个模拟人生系列外加浩如烟海的资料片,真正意义上玩家完全不可能操控的NPC占比是很少的。
我猛地想过去,也就基础包里的保姆、管家,后来加入的死神,公寓生活资料片里的房东、还有魔法资料片里的白魔法大师(光明女巫)、黑魔法大师(黑暗女巫)会来地球访问的外星人,等等诸如这些人物是玩家不可以切换到由自己操控的模式。
其他的各个社区公民(包括玩家自建上传到社区供开放下载的,游戏官方配备的)都是可以切换到玩家可操控模式下的。
什么种族都可能有,植物市民、吸血鬼市民、狼人市民等等等等吧,就像电影里最后的口号一般: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植物市民,靠光合作用就可存活正因为这些角色时刻准备着由玩家操控接手,因此在玩家不控制的时间段,只要存在于社区内,他们就会自行“生活”。
从初代起,这个感受就非常明显。
我不控制他们,他们自己也会过日子,也会产生自己的剧情。
我曾经在2代时做过一个令我印象很深的实验。
我创建了一个社区,把当时我身边玩的好的朋友,比照现实中的长相星座这些个人信息,一个个放进社区内。
当然也建了一个我自己。
然后我只控制我自己,过了一段时间我再观察,非常惊讶,这些角色的剧情走向就开始像他们在现实中一样了。
现实中的夫妻在游戏里也逐渐互相喜欢成为情侣,现实中互相关系不好的两个人,在游戏中也开始见面就吵架。
这样的“智能”情况,到了3代4代就更加突出了。
所依模拟人生相关的社区,不管哪里的,总会有一个板块叫“剧情”。
大家会在里面分享各种自己角色跟NPC发生的故事,甚至纯粹观察NPC的故事。
然后,再看GTA系列。
虽然每一代都有足够经得起推敲的主线剧情,以及与时俱进的过场动画加精妙的台词。
但,除去任务期间,你所操控的主角几乎不可能跟NPC发生有意义的对话。
与NPC的互动选项也少得可怜,要么就是互殴互突突,要么就是带着某特定类型NPC开车去兜风,开到个僻静的角落做一点奇怪的事情。
GTA里的NPC是货真价实的NPC,除了有限的几个动作,剩下的啥也不会。
NPC与NPC才可以聊天完全就像是电影开头几分钟处,保安拉着男主说的那句话:我们跟那种戴眼镜的人没法聊天,他们不跟我们聊天,我们不跟他们聊天!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简直想去跟编剧拥抱了,原来你也希望洛圣都的NPC会像模拟人生里的"NPC“那样冲上来跟自己打个招呼,产生个剧情啊?
还指望能刷个友好值什么的。
因为一上来,男主就显然生活在GTA线上版本的那个世界里,虽然他早起穿衣服的模样,是那么那么像在模拟人生里。
但是,他每天在银行里等待着玩家来抢银行...我TM抢了那么多次银行,我会不知道那银行是哪里吗?
那必然不在柳溪啊!
那必然在洛圣都啊!
GTA5洛圣都北部坐标 玩家可进入银行
门口这样
里面这样
电影里男主工作的银行-每天等人来打劫的地方长这样我在玩GTA系列的时候,经常幻想那里面的NPC如果可以像模拟人生里的"NPC“那样”智能“,那圣洛都该有多美好(多可怕)~往刺激了想,最最起码我的死法就变得很多样了--会被人骗到什么房子里,再砌上墙,把我活活闷死饿死,骗到游泳池里淹死,骗我去做饭然后被火烧死。
骗我结婚,再把我弄死继承遗产。
骗我成为吸血鬼,再把我拖到大太阳下面烤死....往温馨了想嘛,那就像电影里后来的剧情一样,大家原地放下屠刀,直接拥抱一个和平友爱的洛圣都...估计推到这一层编剧也觉得过于不合理不可能,于是只能彻底弃掉邪恶的洛圣都,转而直接拥抱模拟人生的世界...
圣洛都空气墙...GTA历代里其实都有这种海上空气墙于是才有了电影最后的一幕,洛圣都空气墙背后藏着一座模拟人生岛屿资料片里的海岛--索拉尼群岛。
模拟人生岛屿生活 索拉尼群岛
索拉尼群岛到最后,所有人去了新地方开始交朋友的新生活。
那个新地方就是柳溪镇。
模拟人生里以新奥尔良为原型的柳溪镇社区再说说电影整个的剧情。
跟这俩系列游戏的发展也可以讲是深刻呼应。
首先,模拟人生之父will wright长这样:
稍微年轻时
年纪大一点时
will给自己在初代模拟人生里设计的形象
Guy一定得戴上眼镜才成为玩家
guy的设计者之一key长这样我也没仔细查电影制作相关新闻,我只能说我的直观感受。
我不好说这俩角色就是比照着Will来定妆的,但最起码我能看出点那个意思来。
然后回顾整个GTA系列,最居功至伟的Leslie Benzies长这样。
Leslie Benzies之于GTA系列有点儿类似于宫本茂之于马里奥系列电影里自由城游戏的老板antonie长这样
混沌邪恶的antonie电影整个剧情走向吧,怎么说呢?
虽然有趣开心,但连我这个模拟人生资深粉都jio得,Leslie被黑得有点过分搞笑疯逼了~~大家明明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嘛,咋搞着搞着就成了自由城(GTA)抄模拟人生智能NPC代码了嘛!
本来Leslie在GTA5上市后,被R星一脚蹬出公司,不能再主持GTA系列后续开发工作已经很可怜了。
要不要再捅上这么一刀啊?
然后GTA5线上模式不要脸的赚钱,包括6迟迟出不来的锅,其实也甩不到他头上。
然后呢,will就被塑造成傻白痴的老实程序员Key...好可怜啊,被antonie又压榨又欺负,还壮志未酬。
而在现实中,will很早就退出了整个模拟人生系列(包括模拟城市系列)的开发工作,在工作室被电子艺界整体收购后不久就退了。
后来又拉了个小团队搞了个叫Sim you的项目,但并没有下文,确实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壮志未酬。
但是!
will壮志未酬,当然得怪万恶的收购狂魔EA 啊,是EA这个资方在搞事儿。
无论如何怪不到R星头上去滴。
写到这里,叨一句电影里反复响起的BGM,Fantasy,这是在我高中时候发售的大热金曲(1995年),直到大学时我还经常听。
模拟人生初代发售于2000年。
GTA3(GTA真正开始成功的一代)发售于2001年。
这部电影能把这首歌拉进来,做这么两个系列游戏的crush之歌--那我盲猜主创人员当中必然有跟我差不多岁数的人。
我今年39周岁。
最后,我很喜欢这电影,因为这是“自己人”拍出的游戏电影。
快乐。
------------补充:如果非要拉踩一下的话,那我觉得这部电影比《头号玩家》要好很多。
我只能说,头号玩家并不是一部拍给游戏玩家看的“游戏电影”。
那电影里的开放世界并不存在于现实的开放游戏世界里,并且也算不上什么游戏开放世界的“发展方向”。
有点儿像那种平时并不真的玩游戏的人,臆想出来的“开放世界”游戏。
首先,VR设备的体验并不好,甚至可以说相当不好。
游戏内动作如果要靠玩家真人动作捕捉去实现...科科...任何一个稍有游戏常识的人都会微微一笑,真滴是太高看玩家们的运动水平了。
其次...任何开放世界类型的联网游戏,怎么说呢?
经济系统都是特别严肃重要的东西。
头号玩家游戏里的那个经济系统,就是肉眼可见的一塌糊涂乱七八糟,我看得时候非常出戏,心说,敢这么耍大刀,那这网游还搞毛线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还允许玩家自建功能性Mod(就那改装车),居然还能不搞隔离不封号,那不就相当于挂逼满天飞吗?
你今天能改装个高性能车出来瞎跑,那我明天就能造个外星人大炮出来轰了你们。
不就是挂嘛?
谁不会弄啊?
那这游戏就彻底没有平衡性了啊!
大家还玩个屁啊!
像主角那样的开挂玩家,是现实中正常游戏玩家最痛恨的一类玩家。
随你什么悲苦的身世背景--你TM居然自建挂还开挂,那你能是什么好东西??
就你这样的玩家,还成英雄了???!!
呸!
到了最后,一帮玩家冲过去砍大怪,我简直想扭过脸去:啥啊?
前面大家弄挂不是弄得挺神气的吗?
到最后怎么就开始肉搏拼刺刀了呢?
调挂呗!!!
就这前言不搭后语的剧情,也就只有不玩游戏很多年的观众才可能觉得说得通了。
相比之下,失控玩家就好多了,两个游戏运维发现不对劲的玩家,直接冲进游戏里想不声不响搞掉个玩家,也只是小小的调了一点点儿挂而已。
主角从头到尾也没自建个啥道具,车啦武器啦防具啦都是游戏商店里堂堂正正花钱买的。
直到整个游戏临近崩塌,所有玩家都被迫下线以后,游戏开发者直接下场去跟主角单挑,才算调了几个并不夸张的挂出来。
主角与心上人都是游戏世界里的守序正义玩家,一级级自己老老实实打上来,装备都是从系统商店里买来的。
这样的玩家,才符合正常玩家们心中的正义。
我们才会觉得他们可以做英雄。
---归根到底,在联网游戏里做一个守序的玩家是基本道德,这很重要,可以消极怠工,但绝不可以通过作弊来打击他人或完成任务。
任何看着像作弊开挂的联网玩家,那都不叫有反抗精神的玩家,而是该下地狱的玩家!!
依照头号玩家的结局,任何一个玩过联机游戏的人都会明白,他们绝不可能迎来一个美好新世界,而是无边的地狱。
一款没有大规模运维团队管理的网游,一个允许玩家自建各式各样带功能属性的Mod开放世界/沙盒网游,那只可能是一座地狱。
没有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大家可以随手查一下,我的世界2B2T服务器,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跟美好一点儿边都不沾。
———再补充一句———如果当真要去类比,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好版本的《西部世界》。
都是在讲NPC觉醒,开始拥有自我意识的故事。
那部剧里的开放游戏世界虽说不是电子游戏开放世界,而是真人直接进入的开放游戏世界,但确实严格遵循了电子游戏开放世界的规则与逻辑。
第一季极度震撼,但由于是暗黑走向,到后面也非常容易崩。
因为这类开放世界一旦往暗黑向走,那么整个剧情崩坏就是注定的了。
运营一个开放世界游戏,游戏平衡性的掌握永远是终极难题。
随着游戏规模的扩大与玩家人数的增多,开发运维需要时刻走好钢丝,不停解决各类问题,不停微调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削强扶弱,保证上升通道不至令普通/新玩家感到绝望,近乎疯狂的打击外挂,才能保证整个世界不堕入暗黑森林式样的无边地狱。
因为开放世界一旦放任不管,天然的走向就是暗黑森林,强者霸凌弱者,弱者一旦翻成强者,则必然血洗复仇屠戮一片,没有任何悬念与其他走向。
所以基于开放游戏世界概念的故事剧情,如果往暗黑方向走,难度系数很高,因为当一个开放世界游戏走向暗黑的时候,基本就是战力系统经济系统开始崩的时候,这俩系统一旦开崩,癌变速度是光速的。
那整个世界烂掉,失去活性,被玩家们抛弃变成废土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讲白了,就是没谁会停留在一个烂掉的暗黑世界里死磕,去争取什么公平与正义。
还有人玩这游戏的时候,游戏的开发运维方就是上帝,而高水平玩家就是大佬。
当大家弃游的时候,开发运维方/高水平玩家统统屁都不是。
斗争个毛线啊!
那故事剧情怎么延长啊?
很快就“全剧终”了。
摩托车旋转开枪那段太刺激了!
《楚门的世界》《头号玩家》《刀剑神域》的影子有爱情,有友情,最后那段“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演讲激动人心。
个人感觉比头号玩家好看很多,评分貌似低了?
爱情刻画成分感觉还挺高,说教比头号玩家少一点,整体看着就是特别的刺激。
三段感觉特别震撼的:1.盖和游戏中的女主(燃烧瓶)骑上摩托车旋转开枪打保安那一段,太爽了,慢镜头很过瘾。
旋转,骑车,我开着枪2.女主和盖在游戏中唤醒记忆,接吻的画面。
(隐隐约约猜到了表白结尾,影片多多少少也一直有一点暗示,键盘和米莉的感情,但是没想到居然这么打动我。
这个游戏代码究竟是谁写的?
“盖”是谁创造的人工智能,盖就是键盘他自己,从盖的程序设定“单相思之苦”我就朦胧察觉到了。
)
3.最后的最后,除去男女主的感情线,我觉得这个保安巴迪简直是人间最强最棒最值得的好友了,这样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如果我是盖,我会超爱巴迪。
影片中巴迪和盖的对话,说到“我正在为我最好的朋友排忧解难,这就是真实的。
”以及最后两人大桥上的告别,真挚的友情打动人心。
小细节:男女主在马路中间相互拥吻对应盖和巴迪马路中间相互拥抱。
还有很多小细节也特别打动我,比如说关于人工智能生成新生命,这一点里面感觉有刀剑神域第三季的影子了。
剧情俗套的跟shi一样 看回家的诱惑都比这个有逻辑 这个剧就不应该带脑子看 角色动机和行为都对不上 稍微说一下 程序员男二在和女主打电话的时候直接在办公室走道聊机密,男儿之前跟女主聊天说是不让老板知道有人工智能AI这件事情怕老板会消除他,但他后面反而自己主动跟老板提出来,最后老板要消除AI,他还很吃惊的样子,他是不是有失忆症?
女主第一次偷56号视频的时候还小心翼翼潜入,男主直接开个摩托车就冲进去了,最后女主把她进去的首要任务给留下了,反而说要保命,她作为一个游戏人物,她能复活,她保什么命啊?
而且第二次进去的话戒备肯定会更加森严。
而且稍微有游戏常识人都知道坐摩托车肯定不能面对面做的。
这部电影为了给一些浪漫的镜头也太强行了吧。
而且那个反派他纯粹是为了剧情而行动的工具人, 他的目的和他的行为完全不一样,ps:他是想赚钱的剧情后面有说。
但是他放着好好的 一个人工智能AI(据说是能拿到诺贝尔奖的,他们要给诺贝尔奖道歉。
)不做大,反而还要消除他,这是不是一个智障行为?
他最后跟女主对话的时候说要赚钱。
跟个笑话一样。
还有最后大结局,尴尬的要死。
为了让其中一个人下线他何必要把所有人都赶下去。
难道游戏里面单独一个人的封号操作,要把所有人都给封掉吗?
而且里面的人转变的行为也太快了吧,作为一个NP C稍微被男主和女主鼓动一下就产生自我意识了?
自我意识哪有这么容易产生,里面的强行上升价值观的行为真的让人尴尬的抠脚。
太刻意了。
所有剧情你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尾。
所有内容都是强行套着价值观,最后结局俗套的要死,突然就全世界人都看他跑步,NPC都还活着,主机不知道被砸掉了吗?
就最后存在着一点点就是NPC, 为了happy ending,那我还不如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最后他的好基友死了之后还这么伤心,强行上升价值,稍微想一想,他作为一个数据,他不是可以会回复吗?
后面果然恢复了,呵呵。
最后反派非得留着最后一个砸证据,举着斧头等女主来跟他说最后一个里面封存了他的代码,他不早砸他是不是傻逼。
反而AI是个拥有正常智商的人。
但是他是个圣母。
从头圣母到尾。
没有一点角色起伏人格魅力。
要是按理来说,男二和女主他们那个世界也是游戏世界,这样的反转才是绝了,因为正常人不可能有这么的傻逼。
如果是程序设定让他们这么傻逼,那我认了。
总的来说,剧情非常平铺直叙,侮辱人的智商!!!
设定稀烂,boss就那智商,还能做boss,用了别人的代码,还给人那么高的权限?
1. 一个风靡全球的游戏,boss因为害怕别人发现偷用了代码,最后用斧子砸了服务器?
谁家机房还常备一把斧子?
断电、拔网线都不会吗?
(腾讯:读书人怎么能叫偷呢?
就是模仿模仿) 2. 剧情生硬。
guy情绪低落,被黑人几句嘴炮整好了?
3. 一个强人工智能,和诺贝尔奖有毛的关系!
应该是图领奖。
4. 阴雨天气,几十人挤在一个破旧小屋,吃抠脚面,看上世纪的小电视,我被冒犯到了!
YO, 自从瑞恩·雷诺兹出演《死侍》后,疯狂口嗨和表演出毫无章法的死侍性格,再加上限制级的加持,让瑞恩·雷诺兹很快成了福斯影业的香馍馍,瑞恩·雷诺兹也在福斯影业获得更多话语权。
今天这期要聊的《失控玩家》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或者说发起人,正是瑞恩·雷诺兹,他通过休·杰克曼的推荐,找到了执导过《博物馆奇妙夜》系列,《铁甲钢拳》,还有参与《怪奇物语2和3》的导演肖恩·利维,一起打造了《失控玩家》。
如果你看过《失控玩家》的预告片,你会不会弱弱感到些许熟悉感,没错,影片有着《头号玩家》+《楚门的世界》+《土拨鼠日》+《西部世界》+《异次元骇客》,还有游戏《GTA》等等电影和游戏的借鉴。
影片有着此前众多软硬科幻作品的集合元素,而且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就有《头号玩家》的编剧,这也难怪这么相似了。
简单概括,就是《失控玩家》没有任何一个DNA是原创的,但老实说我刷了两遍之后,觉得各种元素大杂烩组合得还挺顺滑,而且大部分时间是玩得有趣的,是我暑期档目前唯二看得让人非常欢乐的电影。
《失控玩家》其主要欢乐的原因在于主演瑞恩·雷诺兹,携带着死侍一半的基因钻进了这部电影,有种把气氛和节奏完全带偏的味道,我现在都能想象在拍片时他有多欢乐和即兴发挥,估计导演要一直在那强调这是一部PG-13,再多几个词汇年龄限就要上涨了。
和瑞恩搭戏的女主朱迪·科默在访谈时也说自己拍戏时总是笑场,因为瑞恩拍摄的即兴发挥让她疯狂大笑,尤其是某场戏在这就先不剧透了,瑞恩要给女主讲个重口味笑话,据采访透露当时瑞恩随便就想了5个,之后选了一个不那么...重口味的。
然后作为《雷神3和4》的鬼才导演塔依加·维迪提,还有喜剧人哈瓦瑞,这些都给影片增加更多喜剧叠加的不确定化学反应。
瑞恩·雷诺兹在访谈中也声称,这是他除了《死侍》之外拍得最自由和最爽的电影,当然你是制片人嘛(小声说)。
《失控玩家》作为喜剧动作类型商业爽片,自然剧情不会太烧脑,笑点密集且偏成年,好吧挺成年的。
所以接下来是按照预告多那么一点点的微醺剧透解析,不会影响正常观影的体感。
影片讲述的是瑞恩饰演的名叫Guy盖伊的一位NPC玩家,生活的游戏世界Free city基本就是GTA的游戏世界,烧杀抢劫样样都干就是不干好事。
在这个充满罪恶的欲望都市,玩家们能为所欲为的破坏城市,随便宰杀和欺负NPC角色,基本上类似于GTA这样的游戏噱头,机枪,手雷,坦克,飙车,直升机样样来,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NPC,认为这是世界本该有的样子,包括主角盖伊。
盖伊每天所做的事,像《土拨鼠日记》+《楚门的世界》的混合,盖伊每天神清气爽的准时醒来,穿上蓝色的T恤衫工作装,吃着固定的麦片牛奶早餐,上班去到银行,这时候会定时定点会有玩家做任务线来抢银行,而这时候盖伊和旁边的好友警卫巴迪极为配合,直接躺平,日复一日。
但突然有一天,盖伊这位NPC去到了觉醒的奇点,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一成不变,于是和一位抢劫犯直接硬杠,反手干掉了抢劫犯游戏玩家。
游戏世界里打开上帝视角的关键,在于戴上眼镜,盖伊拿到抢劫玩家的眼镜戴上后,整个城市的游戏视窗被打开,和我们平时玩的游戏并无二致。
而这时正好一位美女主角的出现,更是让他确认了自己所处的游戏世界和自己NPC的身份,让盖伊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个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着一个决定游戏世界生死存亡的关键麦高芬,等着盖伊和美女主角一起去拯救,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在游戏和现实世界间,同时展开...从大概的预告故事梗概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失控玩家》和《头号玩家》有着不少的相似设定,都是发生在游戏世界里的故事,都和现实世界的一场阴谋有着联结,都是为了游戏世界的存亡而冒险对抗等等。
但我看完《失控玩家》后,并没有想把《失控玩家》完全依附到《头号玩家》的影像中,这两部电影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主角盖伊并非现实中的人,而就是游戏中的NPC。
这就和《头号玩家》有了本质核心的区别,《失控玩家》更把重心放在盖伊人设心理构建上,现实大公司的阴谋阳谋则并非成为剧情主要的推动力。
在特效动作戏份上,投资1.25亿美元的《失控玩家》在各种狂轰滥炸的爆破戏上算是给足弹药,该炸的地方炸,该烧钱的地方也能一目了然。
只不过相对于《头号玩家》1.75亿美元的特效,还是少了一些大场面的渲染,《失控玩家》所有的特效动作都只围绕在几个固定场景的城市街道上。
而在动作设计上,《失控玩家》更是没有《头号玩家》在斯皮尔伯格的导筒下,显得那么惊喜和震撼了。
这里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只是想拿一部类似的影片来做类比,让大家看过或没看过《失控玩家》时有更直观的观影感受。
而且我认为《失控玩家》能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动作戏份上,而是在于瑞恩把控整个角色的魅力,在台词和肢体动作表演上,让整部片子一直处在喝high的情绪上。
影片的笑点包袱十分密集,基本是每隔几分钟就有产生一个幽默点,而且这些都完全融进了盖伊角色的个人性格和带动着主线剧情,让人在看片时没有产生断裂感。
在故事上虽然瑞恩角色转变有些仓促,但作为商业爽片我觉得已经塑造得很丰满立体了,影片对NPC作为虚拟角色的情感和意识,去对冲到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实体情感,虚拟和真实之间,到底关联的情感是否存在真假,有点《西部世界》接待员觉醒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意味了。
在剧情的深度上,影片也是对现今这种类似于GTA游戏的一种讽刺,影片出现了不少儿童玩家,或者现实中的loser宅男,都算是一种反讽吧,在游戏里都释放着最大的冲动和欲望。
而正好改变这一“罪恶都市”的人,正是心存善良的“死侍”性格的盖伊,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是女主对盖伊说:“你要成为good guy,改变和拯救这个(游戏)世界。
虽然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但这样的老好人剧情和人设,也算是一种happy ending的收尾结局,符合主流娱乐的价值观吧。
所以既然作为爆米花娱乐片,这里的人机情感探讨也就是点到为止,后半段的剧情和角色转变,都在预料范围之内,甚至影片用了一个简单偷懒的方式,去完成盖伊意识和记忆上的大转变,就没有营造出什么创新和新颖的地方。
不过在最后诠释什么是真实Reality,也就是在探讨虚拟的NPC是否有灵魂时,还是能蹦出高效和有力的台词金句总结陈词,比如:没有什么比帮助所爱之人的感受更真实!
这对于一部喜剧娱乐片来说,已经是很能精准命中影片主题了。
在影片最后的决战戏份,瑞恩·雷诺兹自我恶搞也是没谁了,因为盖伊太出名,所以敌方建了一个更为壮硕满身腱子肉的盖伊出来。
这不算剧透吧,毕竟预告片段已经有出现腱子肉瑞恩了,我估计他本人一直想玩这种恶趣味吧...
可以这么说,如果《失控玩家》主演不是瑞恩·雷诺兹,那么这部电影会大打折扣,而且靠着瑞恩在圈中的好人缘,也在影片里出现了让人惊呼的客串角色!
而且据说,只是据说,瑞恩还给了漫威一笔不小的费用,为的就是在决战部分给观众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确实,全片最大的亮点就在决战中的一些桥段,而且福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的痕迹,在这部电影得到了利用,堪称点睛之笔!
当时我在的影院每位观众都笑得前仆后继,瑞恩真的太会玩了。
总的来说,《失控玩家》是一部非常解压欢乐的电影,特别适合暑期档,如果你喜欢《死侍》那种角色性格的腔调,喜欢快节奏不需要太多烧脑的通俗剧情,喜欢偏成人幽默的调侃和恶搞,那么《失控玩家》不容错过!
《失控玩家》就先聊到这,希望这期解说能帮你更了解这部电影,更欢迎你留言与大聪分享你的观感!
《失控玩家》今天在国内院线上映啦!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NPC眼中的世界。
而这个NPC有一天居然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当真实世界的人们看着他在游戏里大闹天宫的同时,他却萌生了想要拯救这个“不真实的”世界的想法。
这部电影的视角非常有趣,类似的设定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有所探索,著名的有《黑客帝国》、《异次元骇客》,甚至我自己也经常想,我会不会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我的本质不过是一堆数字0和1?
归根结底,人还是喜欢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
这部电影的调性没有那么深沉,是轻松幽默的动作科幻喜剧。
我看电影的时候留意到其中几个有趣的英文文字游戏,还有几个非常实用的知识点,一起分享给你1 游戏给角色起名字真是偷了个大懒!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 Guy,如果把它翻译成“盖”,那就全无味道了。
Guy在英文里本身就表示一个(男)人。
有趣的是,当玩家们看到一个不按套路来的NPC时,发出了“Who is this Guy?”的感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这个名叫Guy的家伙是谁啊?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这哪儿冒出来的龟孙子?
”
男主的好朋友名叫 Buddy,如果音译成了“巴迪”,那又错过了一层文化梗。
Buddy英文里表示伙计、哥们、兄弟,本身也有好朋友的意思(不是好基友)。
所以当男主Guy和好友Buddy谈心的时候,叫他Buddy,既是叫名字,也是在叫哥们儿。
这个词也经常被省略成bud。
相当于男主名叫“人”,男主好朋友名叫“哥们”。
不得不吐槽一句,这款游戏设计者给角色起名字……也太偷懒了吧?
2 God is a troll. 上帝是个人渣
troll这个词在奇幻作品里经常出现,比如指环王里打算把霍比特人烤着吃了的troll长这样:
指环王里的troll再比如哈利波特里三小只大战的那只troll长这样:
哈利波特里的trolltroll在奇幻作品里通常是指长相丑陋的巨怪,所以当Milly说God is an absolute troll.的时候,Guy很惊奇,Trolls exist? 真的有巨怪这种生物嘛??
其实此troll非彼troll。
Milly口中的troll其实是internet troll,或者forum troll。
指的是故意网上破坏论坛,发布不良信息,惹恼别人的人。
Milly是想说:创造这个世界的那个人,真的是个烦人精。
但被Guy理解成了巨兽😂3 You said it! 说的对!
"you said it" 意思可不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你说的。
这句话其实是表达赞同对方说的话。
可以理解为: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比如:- I think Free Guy is a great movie. (《失控玩家》真好看!
)- You said it! 同意!
4 There is no easy way to say this. 这话真不好说出口。
你认出《杀死伊芙》里的小变态了嘛?
当你要告诉某人一个不好的消息,又想显得自己很有同理心的时候,这句话直接拿来就能用。
There is no easy way to say this, but you failed your final exam. 这话说起来我也难受,你期末考试挂了。
5 今天阳光灿烂,枪林弹雨
Anchorman 就是主播的意思,anchor本意是锚,做动词可以表示主持节目,就是像锚一样定在那儿了。
anchorman就是新闻主播。
游戏里的新闻主播播报“天气”是说:今天天气温暖灿烂,with just a scattering of drive-bys.scattering表示零零星星的,少量的。
drive-by和开车关系不大,它指的是a shooting carried out from a passing vehicle,从移动的车上射击。
就是动作片里经常看到的开着车的枪战场面。
6 游戏皮肤 skin
“兔子”指着Guy说,Nice skin! 你这套皮肤很不错啊。
Guy 以为他在说自己的“皮肤”,于是回答:我可能就是比较幸运吧,我天生水润肌肤,吹弹可破(bushi)。
dewy skin就是指水润的皮肤。
dew是露水,dewy就是露水般的,用于描述皮肤就是说皮肤很水润光滑有光泽。
但其实,兔子说的“skin”是指游戏里的“皮肤”,就是一套扮相,一套服饰。
这里也是一个双关。
兔子作为游戏管理员不允许玩家使用NPC同款皮肤,所以要求他换掉(多谢豆友XGuaiMon指正),于是对他说:Lose the skin! Ditch it! 赶紧把那套装扮脱下来扔给我,不然我就要用抢的了!
7 light him up! 兄弟们,上!
你可能听过“you really light me up”的情话——你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让我变得快乐有活力了。
不过这里的"light him up" 是一个美式俚语,和情话没半点关系,反倒是一句引战神句。
“light him up”表示发起进攻,类似于中文里“兄弟们,上!
”好啦,这就是想跟大家分享的《失控玩家》中几个文字双关,如果你觉得有意思,就点个赞告诉我呗!
|创作:Juliet|审校:Juliet|排版:Juliet|总编:大风哥Wind
本文作者如果你想获取《失控玩家》英文剧本,想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学英语,想加入我们一起创作,请关注公众号:Wind教口语
"别宅家天天打电动了!";"不要做生活里的NPC,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没人愿意听这样的废话、大话。
而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会经由影片被这些话语打动,尤其是玩过或正在游玩任何开放世界相关类游戏的观众!(我相信一定有不少看到此地的同学曾经在洛圣都的大马路上肆意抢车,殴打NPC,或是为了想要的装备不断刷任务升级)此外影片彩蛋数目虽不及《头号玩家》(不过结尾Guy化身美队绿巨人、掏出光剑那里还是有点颅内高潮了,当然最让本人惊喜的还是有一幕角色背景墙壁上的《Rick and Morty》啦!!!);
今天也是陪着Morty一起看哒!关于虚拟与现实的探讨不如《楚门的世界》等深刻;关于AI、机器人的觉醒相比《西部世界》仿佛只是挠了个痒乐呵乐呵。
但是,这样一部诙谐、偏爆米花的影片,正是当下人们需要的!辛苦工作一周了,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娱乐来点缀周末!现实有点苦,不妨去影院进入虚拟世界避一避吧!
After all,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Let's make today a great day!
最近难得看到了这么不错的爆米花电影,说来惭愧,虽然我写了很多烂片的测评,但我还是一名游戏收藏家(指买一堆游戏不玩),对游戏题材的电影很有好感,一上来的自由城确实是有GTA的感觉,烧杀虏掠以及经典的抢银行。
(热知识:GTA4在国内也被翻译为自由城,不过是Liberty City)。
电影接下来就是AI觉醒的片段,以及交代背景,确实有一种游戏版《楚门的世界》的感觉,然后斗反派赢得新生活的剧情,虽然有些老套,但是很扎实,各种笑点层出不穷,并且字幕组也很幽默很接地气,像是把“privilige”(优势)翻译为“凡尔赛”等,显得整部电影更加有活力。
还有一些啃老族儿子的那些戏份,哄堂大孝了。
不过游戏类题材不得不提到前几年的爆款电影,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核与之相似,比如游戏世界,比如反派。
但前者无论从特效、情怀、剧情甚至彩蛋,都比《失控玩家》优秀,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简直太懂观众了。
另外《失控玩家》其中对于“脑中缸”的探讨虽说是有,但不及《楚门的世界》,毕竟还是一部商业片,能做到具有一定深度也不错了。
头号玩家 (2018)8.62018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泰伊·谢里丹 奥利维亚·库克 感觉最拉胯的要属感情线,反正怎么看怎么奇怪,不过最后说的这段代码是写给女主的一封情书,属实感动了,程序员是真的太难了了啊,本次电影里面也有打趣程序员头发的梗,属于全世界通用知识了。
既然之前提到了彩蛋,那接下来又到了找彩蛋环节(非专业人员,如有遗漏请评论区补充)。
GTA5不知道算不算,毕竟提到抢银行、抢车、揍路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GTA5。
然后在最后和Dude打斗有挺多彩蛋的,美队的盾牌、绿巨人的手(热知识:男主是死侍的演员),此时的“真美队”在和咖啡。
星战的光剑,如果你细心点会发现背景音乐都变成了对应的BGM。
然后就是出现过很多的传送枪,那是游戏《传送门》中的武器,就连一黄一蓝的传送门都是对应的。
说起来最开始的空降应该是《堡垒之夜》的彩蛋,后面也有同样出自其中的魔性舞蹈,应该是两三年前很火,当时在我们班随便抓两个就有一个会跳。
还有一些像罗克炮,以及很多漫威名梗都有所体现。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现在连好的爆米花电影都难找了,并且很合我胃口,虽然在一些地方仍有缺陷,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最近院线上映的《失控玩家》(Free Guy),你看了吗?
这部电影给的启迪非常多,但我一时不知道从何解读起。
于是,我选择了用问答的方式,向内在智慧请教,下载祂们对于电影蕴藏的灵性启迪。
失控玩家 中国预告片1:定档版 (中文字幕) 01问:#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有这样一部电影出现,是携带着宇宙的什么讯息?
此时此刻,透过这部电影,宇宙源头有一个重要的讯息,是想给所有“挣扎”或“无感”地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无论你们是因为这场疫情的持续,而产生生命方向不明朗的迷惘;还是此生再度觉得你们自己,被困在一种仿佛“轮回”般重复无新意的人生中;又或是你们每天觉得自己被生活暴击、被其他生活的“玩家”在凌虐的感受…… 如果你能借由观赏这部电影,而睁开你的心灵之眼,进而发现——生命的荒谬之处其实也就是它的好玩之处。
当你能够醒来,带着满满的“斗志”(这个词有时候会让你们产生要“抗争”的错觉,其实,它只是意味着你们像小孩一样元气满满),去创造你们的人生新版本的游戏,该是多棒的一个礼物——由宇宙送给你,被你接收,被你拆开,被你使用。
02问:电影中的玩家角色与非玩家角色,在隐喻什么吗?
"># 电影中的玩家角色与非玩家角色,在隐喻什么吗?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希望你们能够记起——你们加入地球这个游戏场,是为了创造你想要的生命故事版本的。
无论是大部分玩家选择为这一个游戏定了什么基调,比如在《自由城》的原始游戏中,你们一加入进去,就会以为自己在玩一个关于“竞争”“抢夺”“伤害他人”“炫耀力量”的游戏。
而当你们像“蓝衣小哥”一样醒来那一刻,你可以自由转换这个游戏基调,你玩“帮助”“联结”“利他”“创造”,也同样可以快速升级。
并且,你还能因此而活得像自己,以及得到其他人的拥戴,成为社交媒体的顶流。
你就跳出去“人云亦云”的游戏规则,创造了你自己的玩法。
这是其一。
其二,无论他人选择了成为人间这个游戏中的什么角色,是戴虚拟眼镜的玩家,自以为自己在书写英雄神话的角色,给自己起一个炫酷的名字“舞男”“燃烧瓶女孩”;还是充当不戴虚拟眼镜的NPC(非玩家角色,指游戏里原本设定的各种群众角色),只能机械单调地充当英雄们的陪衬,甚至只配拥有Guy(“伙计”)、Buddy(“兄弟”)这样的人名。
在你醒来发现,“哦,原来这是一个游戏”的时刻,都能从原本固化的游戏角色中醒过来,而拥有你自己的自由意志。
你不只是一个天天只能穿蓝衬衫、卡其裤的银行职员。
你可以是一个号召、带领整个城市的居民为自己的人生而战的领袖。
你不只是一个只会做“中度烘焙、一份奶油两份糖”美式咖啡的咖啡师。
你可以学会做卡布奇诺、甚至学会做珍珠奶茶。
你不只是一个每天只能举起双手,等待可能会发生抢劫案的受害者。
你可以是一个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自由人。
所以,在观影的时候,你可以不断追问你自己几个问题:我一直在我的人生游戏里,扮演角色玩家还是NPC(非玩家角色)呢?
我是否拥有和支配着自己的生命?
我是否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是否误以为人世间的精彩都是属于“英雄”或“女神”的?
平凡如我,只配沦为人群中的配角?
你的答案,或许能为你此刻的人生,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路径。
真正属于你的活法。
03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副眼镜吗?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副眼镜吗?
哦,当然。
你们每个人生来都拥有戴眼镜的权利,这是你们隐藏的天赋。
如你所知,眼镜也是一个隐喻,代表着你们看世界、感受世界以及体验你们自己生命的全新视角和更高维度的智慧。
如果简单说明,它就是被叫做“灵性”的那个东西。
万物有灵且美。
那你们人类作为万物一员,自然也内置了“灵性系统”。
而这个天然的感应装置,在大部分人类那里,都处于沉睡的状态。
就像没有戴上眼镜之前的Guy,每天过着重复、重复、重复的日子,还以为“人生就是这样啊,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日子的,人生不过如此”。
但是,一旦你的灵性被打开,你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新世界。
04 问:如何戴上“灵性”的眼镜?
"># 如何戴上“灵性”的眼镜?
那天,你被学员问道:“我连不上自己的灵性啊”,想想你是怎么回答的。
你回答说,灵性不在无形和飘渺之处,灵性非常真实地落在你的心里。
心脏,是一个联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
首先,回到你自己的心,用你的心去感受你自己和感受周遭的世界,你会在每一个当下,都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新世界。
无限的大自然的赐予,很多的爱环绕着你,无数的源源不断的机会和资源……就像游戏中,你可以看见那么多的玩家装备。
你只需要做任务升级,就能不断得到这些装备。
而不是在没戴眼镜的匮乏状态,苦苦懊恼“我的人生为什么啥都没有”。
因为你看不到而已。
05问:从游戏中醒来,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从游戏中醒来,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你们中的很多人,把从人间的游戏中醒来,视作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想法是非常受限制的。
首先,你们本来就是醒着的,一直是醒着的。
因为你们的灵魂内置的“人工智能”系统,设定了你们就是会自动进化的拥有全部智能的生命体。
宇宙所创造的有灵万物,有在“灵”的层面,与宇宙紧紧相连,始终是醒着的。
觉得自己沉睡,也是一种错觉。
第二,你们过去在游戏中,已经无数次醒来了。
只不过,你们对自己醒来,完成游戏关卡的“成功”,常常没有那么在意。
因为一旦醒来,就再无故事。
没有故事,就没有抓马的剧情。
你们会自动让一切归于寂静。
那么,会被记忆下来的,自然就是那些醒不过来的故事,充满着痛苦、忧伤、无望、失落、背叛的故事。
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你因为没有醒来,于是才记得的,所以,你就非常记得啊。
醒来,就没有故事。
有故事的,都是因为没醒过来。
于是,你们灵魂中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创伤”故事了。
带着创伤,当然很痛,很痛嘛,当然就以为不好醒过来。
可是,醒来,就不会痛苦。
就像你夜里做梦受伤了,腿折了,你再怎么在梦里救治自己、包扎自己、给自己熬骨头汤进补……当你醒来那一刻,你的腿根本就没受伤,好不好?
在梦里,确实发生了痛苦、忧伤、无望、失落、背叛的故事。
醒来那一刻,故事结束。
Done!
Over!
懂吗?
不要在梦中修修补补你的故事。
直接醒来,就没有故事。
于是,你就拥有一万种可能性去创造新的故事。
非常非常重要要去谈到的一个话题,是“当下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真实的生活真相”。
但关于这一点,实在谈太多次了,我们谈其它一个重要的启迪。
06 问# 关于如何从根本上修改你的“编程”(programing)?
Guy在游戏中的原始人物设计时,被创作者赋予一个角色性格,很平凡,乐天,循规蹈矩,喜欢吃泡泡糖味的冰淇淋,喜欢荡秋千,喜欢听玛丽亚·凯莉的老歌,一直渴望真爱却求而不得……就连他的行动轨迹,都被设定好了,家——咖啡馆——银行——下班去沙滩。
(像不像你的一个学生的角色设定?
) 于是,他的代码就被这样“编程”了,嵌入这个游戏中。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是,在灵魂醒来之前,你们知道吗?
你们都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拥有自由意志,而是也活在灵魂的某种“编程”之中。
就像你自己(指我)活在一个“没有人会好好爱我一生一世”“我在人间找不真爱我的人”这两个基础木马程序的情感“编程”中,一边在用力追寻,一边又在破坏感情和不会真心投入感情。
你还活在一个“盛筵必散”,“繁华陨落”,“什么都不会永恒”的关于人生的编程中,让你不断在成功了又如何,总归是要结束的,结束是最大的失败这些挣扎里,从而不断抗争。
对失败的执着,让你根本不给自己成功的空间和机会,试试看都不行,就是不断在破坏自己的创造。
在事情结束之前,亲手毁掉它,是不是你的游戏逻辑?
是吧?
这个“编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你所有的人生都会在这个框架里面去进行。
比如,你会习惯在事情最后一刻不得不做好、不做好就无法向他人交代的情况下,才会突然爆发能量,去做出来一个凑合能看的结果。
你只要不是非常醒觉地创造,你基本上都在这个“编程”里。
对不对?
两个特征,到最后一刻才爆发。
凑合能交差的结果。
又比如,你婴幼儿时期,因为照顾过你的人多大十几个,所以身为婴儿的你,不断在感知和熟悉一个又一个陌生亲人的能量场,每当你熟悉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又走了,你就被迫又得熟悉下一个陌生的亲人。
这种“编程”,让你得出一个结论——不会有人一直在照顾一个小孩的。
当你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你发现照顾孩子的保姆不断在辞职、辞职、辞职,让你被勾出来很大的愤怒——为什么就不会有人能一直照顾珍珠呢?
当你意识到这是一个你的人生编程之后,你改写了自己的编程——有的小孩就是能被固定的照顾者,好好照顾着,给予充分的安全感和爱。
然后,你就向那些小时候照顾过你的人,送去了光和爱,也给照顾过珍珠的四位保姆和姥姥也送上了光和爱。
于是,你的第二个女儿的保姆,很快就找到了,而且非常稳定地持续工作着。
这是因为你改变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编程”。
如果你没有觉知到这一点,你还是会继续挣扎在这个模式里。
肯定你们会问,那要如何从源代码上改变“编程”呢?
第一步,你要有看见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觉知。
觉知你自己的起心动念,觉知你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觉知你自己的人生模式。
如果看都不看见,那就更别提改变了。
第二步,提取这个编程的基础程序代码,用一句话能描述出来。
比如,“我在那里都找不到家,我四处流浪”。
这样的“编程”,会让一个人不断上演退学啊、辞职啊、甚至离婚的人生故事。
比如,“不会有人喜欢我”,这样的“编程”,会让一个人觉得要找到心仪的事业、伴侣很难,也会觉得要遇到喜欢ta、还愿意支付钱购买ta服务的客户很难。
请参考《50个基础的木马程序》 第三步,从宇宙无限的爱的源头设定之下,去修改你的“编程”,进入一个无限创造的意识中去。
“一切都会结束,真没意思,真痛苦”的编程,可以升维到——“每一个刹那都被宇宙意识记录着,刹那即永恒”。
“不会有人爱我”的编程,可以升维到——“我疗愈了自己的心,从爱出发,看见所有的爱”。
“我要回家,我找不到家”的编程,可以升维到——“此心安处即吾乡,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一个醒着的玩家,是能够在每时每刻,觉知到自己的编程,而进入不断自我进化的意识体。
而这,就是你们作为灵魂的本来面目。
亲爱的孩子们,好好在人间玩耍吧!
祝你今天超级愉快!
有幸在看完电影后参加了(部分)映后分享会,观众发言大多对各种其他电影(尤其是漫威)和游戏的references津津乐道,我在一旁实在很惭愧,因为我对这些一窍不通,只能默默感谢一下电影没设置太多门槛,在这里也只能记录一下这些之外的想法。
《失控玩家》的节奏把握和顺滑融梗超过了期待,而顺滑并不停留在玩梗上,叙事上同样突出。
过去,我的一条标准是,讲故事能说清楚一个点就已经足够,主题多了就容易散乱,而这几乎是很多剧情片的问题,俗语说,“顾头不顾腚”,头也是头,腚也是头,这显然是很难兼顾的。
像如今的大多数电影一样,《失控玩家》的野心不止于单一主旨的传达,议题包括且不仅限于两个大块:1. 人工智能。
当科技主导了社会生活,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由意志,而不是游戏里的一条程序;如果人工智能会思考会爱,它能否等同于生命,而这背后是一整套伦理问题。
2. 追求自我。
当生活如同写好了的程序一般自我重复,影片呼吁我们抛下这些,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任何人,任何仿佛是世界的配角一样生活着的“guy”“buddy”“dude”,挣脱束缚去成为自己的“someone”。
将两者贯穿起来的正是对真实的探讨,对第一个议题,给出的回答是:无论如何,爱是真实的;对第二个主旨,隐含的前提是:自由意志即为真实。
虽然对真挚情感/真爱的追求得以将这两块包裹起来,写到这里已经能感到整个逻辑是虚的,后者插入得很突然,以及,什么冲突也没有解决,电影以程序员之间的爱情就这样结尾了,Guy的存在失去了强调了一整部电影的意义,忽然变成了一封情书。
对于理性者,这一点大概颇令人失望,不过这可不可以说是一曲亚文化赞歌?
尤其是在网络游戏被视为“精神鸦片”的这里。
在传统观念里,游戏几乎站在劳作的对立面,虽然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但比较来说,“乏味的蚂蚁”似乎总好过“死掉的蚱蜢”。
Free City是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而Guy对“good”的不满足,给自己提出的“great”的要求,正是至善中的至善,“接受限制,是为了要突破限制,为了让各种限制把事物变得更复杂”(Suits 38);另一边,编写程序的情侣以游戏设计为工作,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游戏玩家以直播为工作,指出了一条蚂蚁-蚱蜢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条路径:以游戏为职业,他们既在游戏,也在工作。
当然,很快我们就意识到整部电影的导火索也就在这里,职业背后的资本,虽然使游戏产业为产业,也损害了原创性的表达。
影片对这一冲突同样采用的是迂回的回答:最后,打打杀杀的游戏随着无良老板逮捕走向终结,游戏最大化了理想世界,在这个乌托邦里,玩家和睦相处,非玩家角色“选择”自己的人生。
世界外(桃花源般的)游戏里和游戏外(好像怎么也打不破的松动了的墙的)世界里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一开始,正像之前提到过的,游戏意味着去克服不必要的障碍(Suits 39),而结尾时,游戏的互动性已经大大削弱了,成为了用来“看”的游戏。
相同的是,它一直是一个乌托邦,在过去,现实生活里的那么多的身不由己可以在游戏里实现;在后来,个人的乌托邦上升为整个社会的乌托邦。
然而奇异的是,在Guy号召其他非玩家角色推翻现实世界的暴政时,让Millie告诉大家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几乎没有枪;尸体也几不可见,这放在一个如今社会治安乃至治理频频暴露问题的国家,更显出一些殷切。
除此之外,当非玩家角色们可以“像现实世界的人们一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时候,立马就陷入了现实世界的人们正是因为相同理由逃入游戏的悖论里。
这两者,究竟谁是谁的理想天堂呢?
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电影毫不意外地输出了新自由主义价值观。
游戏内外都显出了平民主义的倾向。
游戏里,Guy呼吁日常受创的非玩家角色联合起来;而游戏外,Antoine独裁是由一场揭露一切的直播带来终结的,全球的社交媒体、大街上的电子屏幕和家里的电视机上给予的审判首先是社会性死亡,这是大众的意见。
不过,《失控玩家》虽然狡猾地滑脱了许多冲突,但告诉我们一件事,游戏是技术的,更是情感的。
虽然游戏的机制通过计算机代码来实现,但只有激发出人各种各样的情感,触动人类价值,才使游戏成为游戏,人工智能应当同理。
比起寻求一个答案,电影里散落着许多值得仔细想想的问题,毕竟,思索不是更重要吗?
_______________Suits, Bernard. The Grasshopper: Games, Life and Utopia.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78.
楚門的#廟會電影
凑合着看完了,游戏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交互,无数次的想起了《头号玩家》,但是又比《头号玩家》差远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始终都是让人更热爱生活,这部电影的目的好像只是为了让爱玩游戏的人更爱玩游戏。我没有办法理解这部电影的好看,就像我无法理解游戏很吸引人是一个道理。NPC 的全称是 Non-Player Character,也就是非玩家控制角色的缩写。就是这样一个穿着蓝色衬衫的 NPC ,被路边经过的一位女玩家所吸引,这样的吸引让他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此打怪升级、泡妞耍帅,甚至为自己所处的游戏创作者找出游戏隐藏代码、打败了偷游戏创意的反派。最后,这位 NPC 发现自己会对女生情有独钟 是因为游戏创作者因为暗恋女孩儿而将她的喜好都写进了 NPC 的程序里。NPC 对女孩说,我只不过是他写给你的一封情书——这可能是理工代码游戏男独有的浪漫吧。
老套出了怀旧质感,“电子情书”好宅好甜
最让我感动的竟然是Buddy,就算我们生活于虚空,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又怎么样?我开导着我最好的朋友,让他开心,让他觉得这个世界还不算太糟,这就是我存在的价值,哪怕这个世界已如此荒芜,哪怕我们是最渺小卑微的一群人,我们还是要活出自己,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如果最后上升到生命议题,不局限于小情小爱,这部电影足以封神。
你现在深爱着那个人,并且能为她付出一切,那当下就是真实的
俩小时如坐针毡,口罩是我的痛苦面具😅
拿出美队盾牌和光剑的时候,高潮了
有那么几个瞬间 我想到楚门的世界
你们不觉得比头号玩家好吗? 全场共鸣可多了
终于有人拍出理工男的浪漫了! 我的程序设置就是这样 表白的瞬间我竟然感动到掉了泪 天呐
第一次看电影感觉在电影院浪费时间。
在简单的主线上插满梗的爆米花喜剧,没有预期的GTA感。背景在那,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内核没有深挖,主题肤浅,还是美国佬那套自由。模板化强,缺乏惊喜。节奏控制稀烂。整体一般。
能看还是能看,这剧作实在是太敷衍了,有看点的元素和议题基本沦为轻巧的包装,老梗的堆砌,重情绪,轻情节,自洽什么的都不管了,更别说厚度。看似乌托邦的结尾,非NPC的AI果然还是认了自己就是人类用来表白的机器,既然是这样,你们人类就不要一口一句非NPC的自主意识、生命权利呀。
乐高电影换皮,nice guy 果然到最后也只能是nice guy啊……
怎么会有这么烂俗无聊的电影啊,瞬间就觉得之前抨击的《头号玩家》好太多了。Taika Waititi出现的每一秒都尴尬爆表,好好当导演不香么?Jodie Comer的脸完完全全不适合大荧幕,气质过于灾难,看了她之后瞬间觉得Florence Pugh顺眼多了,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尊重NPC会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吗?我想起高三的时候玩FF14,有一个叫奥尔什方的NPC,他对玩家一直很友好,人设也很讨喜,最后他为玩家挡下了致命的一枪而死,化作了神意之地悬崖边上一座小小的墓碑。这其实也是大多数玩家心中的意难平。5.0开服前的一个晚上,我忽然想起他,于是一路跑到神意之地,到了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那儿了。大家都把宠物换成了奥尔什方,骑士玩家们在墓碑前张开了自己「武装戍卫」的翅膀(效果是为羽翼后的友军减伤),我从来没有在这个位置眺望过他的家乡伊修加德,我坐在那儿一直看,我只记得那天雪很大,天上没有星星,伊修加德的灯火在远方闪烁。直到关服的提示音响起「您与服务器断开连接」,我把眼睛闭起来。
楚门的世界+土拨鼠之日+异次元骇客,用现今的技术重复了遍90年代的科幻内核,肤浅地宣扬追求自由,外层现实世界的部分更是幼稚。有意思只剩下插入的零星致敬彩蛋,模仿美国队长的盾牌,拿起光剑挥舞。
不能细想,一细想你就觉得还是不要细想的好。
虽然游戏梗,电影梗玩的飞起,但人物完全立不起来,情节特别是感情戏浅薄,和技术相关的内容更是瞎胡搞。
“我只是写给你的一封情书,写情书的那个人在那个世界。”